谁是你心中的“唯一”-中南地区(63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河南省(9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78年改为现名,1990年迁到郑州市现址。著名水利专家、国务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曾在任院长多年。它以水利水电专业为骨干,以大江大河治理开发、水资源保护利用主要服务方向。该校监理中心是全国高校唯一建设的监理甲级资质单位。

    [联接]占地2340亩。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册。

    设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环境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数学与信息科学、外国语言、法学等系,社科部、体育部、研究生处、成人教育学院、人文艺术教育中心等16个教学单位和两个二级学院。有3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地质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农业水土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设计与理论、流体机械与工程、应用数学等13个硕士点。有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水工结构与建材1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学科,水工结构实验室、结构建材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目前教职工中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50余人。有研究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2000余人。

    河南大学:该校创建于1912年,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经中州大学(1923年)、河南中山大学(1927年)、省立河南大学(1930年)诸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0年,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组建新河南大学。

    建校91年来,该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0多万,是中国校友最多的大学之一,堪称一位儿孙满堂、可敬可亲的老祖母。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如范文澜、冯友兰、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萧一山、樊映川、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等在此任教;徐州师范大学博物馆、甘肃中医学院医药文化博物馆、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吉首大学博物馆、武汉大学博物馆中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邓拓、白寿彝、杨九章、王鸣岐、姚雪垠、周而复、马可等都是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各路精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与老街高墙、红砖绿瓦毗邻,著名“清明上河园”与巍巍铁塔就在附近,北宋汴梁盛都的繁荣与气派犹在;校园内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建筑典雅、草木苍翠,庄严肃穆、泱泱博大,让人感触着一股强烈的人文气息与学院风格。但是由于解放后政治文化中心迁移,偏处开封的河南大学在发展上明显受到制约。不过其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还是非常丰厚的。我有很多文史学问扎实的朋友、师长都是从这个“围城”中走出。

    该校在全国综合性大学非重点院校中排名第7,足见雄风依然。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在北宋文化历史科技诸领域的研究居全国高校前列。它的名牌学科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古代史、诉讼法学、人文地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特种功能材料、教育学原理、植物学、基础数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

    [联接]总面积3600余亩。馆藏图书300余万册。

    设文学、新闻与传播、历史文化、哲学与公共管理、经济、法学、工商管理、教育科学、外语、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信息光电子、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环境与规划、生命科学、土木建筑、艺术、体育、医学、药学、护理、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人民武装、国际教育、民生等26个二级学院;有71个本科专业,81个硕士点,9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10余个重点研究所。

    有教职工3600多人,其中院士7人,教授、副教授800多人,有博士学位的近300人,硕士学位的近500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000余人。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地处中原,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古往今来中原大地,名医辈出人才荟萃,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四大怀药闻名遐迩。在省会郑州东部金水河畔,屹立着这所美丽宜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河南中医学院。它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河南唯一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1963年郭沫若为该校题写校名。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方剂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为省级知名学科。其著名药品有小儿泻速停、热速清、复方冬凌草含片、寒痹停、镇心痛。科研项目总经费排在全国同类院校第4位。

    [联接]占地数百亩。藏书40余万册。

    设基础医学、第一临床医学、第二临床医学(骨伤学)、药学、针灸推拿、成人教育、人文、海外教育、护理、美豫国际中医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有41个学科,中医、中药、药学、护理、中医骨伤、针灸推拿、药物制剂、市场营销等8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点。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所附属医院,19所教学实习医院,20个实验室,10余个科究机构。

    教师有正高级职务94人,副高级职务425人,博士生导师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省管优秀专家10人,有博士学位者15人。在校生近8000人。

    河南农业大学:其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开封迁至郑州;1984年更名河南农大。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该校先后主持完成了小麦、玉米、烟草、能源、泡桐、畜牧、农业科技开发等重大科研项目。其办学目的要将学校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联接]占地面积260公顷,其中教学试验用地222公顷。图书馆藏书134万册。

    设农学、林学园艺、牧医工程、机电工程、经济与管理、植物保护、生命科学、信息与管理科学、食品科学技术、资源与环境、理学、文法、外国语、国际教育、体育、继续教育等16个学院,28个研究所(室)。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点,35个硕士点,46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基地。

    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在680位专任教师中有双聘院士4人、教授94人、副教授239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专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2人。在校学生19156,其中研究生1021人,本科生13805人。

    河南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原河南大学理学院和始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始称河南师大。以“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为校训。

    学校北依绵绵太行,南滨滔滔黄河,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校园道路笔直,绿树成荫;花卉蔟蔟,芳香四溢,草坪青翠,生机盎然;楼堂馆所,星罗棋布;建筑壮观,美丽新颖,是学子深造的理想境地。

    该校有河南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生物标本馆。其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工程、药物合成、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居国内外先进水平。该校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以来连续8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曾名列第29位。1995年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师范院校第4名(含6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师大),省属地方师范院校首位。这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河南师大来说是值得庆贺的。

    [联接]占地67万平方米。藏书155万册。

    设12个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院、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6个单列系(计算机科学系、音乐系、法律系、美术系、社科部/社工系),40个本科专业,27个硕士点,13个研究所,7个省级重点学科。

    有教职工17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37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148人,副教授383人,讲师56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24人;并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等1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名誉或兼职教授。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15000人。

    河南科技大学:2002年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位于地灵人杰、人文深厚之所在洛阳市。学校以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为核心,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融,发展新兴学科,现已形成以机械、材料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其锥齿轮传动研究位于全国前沿水平;耐磨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车辆与发动机、计算机与控制、脑外专科、心血管网科等研究在河南省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联接]占地1000余亩。藏书135万册。

    设20个院系,有机电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与动力工程、动物科技、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工程、化工与制药、文法、外国语、经济与管理、医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农学、国际教育、继续教育等15个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艺术设计、数理、法医、园林等5个单列系,分41个本科专业,17个硕士点。

    有教职工260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5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36人,博士48人,硕士278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18人,省部级优秀科技专家14人,省部级骨干教师2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另聘16位院士为兼职教授。有普通本专科生22000余人,研究生393人,留学生20人。

    河南理工大学:其前身是英国福公司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易名焦作工学院。艰难已正式改名为河南理工大学。它学校坐落于中原新兴工业城市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焦作,北依云台山,南临黄河水,人杰地灵,风景秀美。历史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该校在瓦斯地质、井下防灭火、痕迹古生物等方面研究具国内先进水平。此外,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为省级重点学科。

    [联接]占地面积2742亩,图书馆藏书106万册。

    设13个教学系部(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测量工程系、资源与材料工程系、应用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外国语系、体育部、政治教育部等)和万方科技、高等职业、成人教育、中澳高等工程技术等4个二级学院;有39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点,21个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4个省级特聘教授学科岗位。

    专任教师总数774人,其中正高职称104人、副高职称303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各类在校生17300多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12409人。

    郑州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1991年又兼并黄河大学。新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综合实力更加不可逼视。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院校。学校苍松成林、翠柏参天,绿树掩映、芳草茵茵,是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造林绿化400家单位”。

    郑大的综合排名、工学、医学等,均在全国前50强之列。在离子束诱变育种、耐火材料、橡塑模具、食管癌等研究领域,该校有突出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在材料物理、激光技术、有机化学、基础数学、化学工艺、化工工程机械、材料加工工程、分子医学、眼科学、器官联合移植等方面也独具特色,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它在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学上,尤其是对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有深厚造诣。它还有一个不错的下属出版社。

    这所学校应该说其历史人文基础远不如偏处开封但年代悠久的河南大学,但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与社会地位的凸显,位于该省省会又是中原腹地的中央、全国交通的枢纽郑州,在新时期的20余年里,尤其是近几年以来,突飞猛进,后来居上,硬设施、软环境在不断进步,自然其师资力量、生源水平也在迅速提高。时也,地也,势也!

    [联接]占地面积9065亩。藏书350万册。

    有39个院系(物理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水利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信息管理系、化学系、基础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力学系、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工程系、公共管理学院、药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筑学院、数学系、生物工程系、音乐系、旅游管理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育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体育学院、历史与考古系、美术系、体育系、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4个附属医院,81个本科专业,126个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8个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

    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推广中心,1个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3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中心),6个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有专任教师1832人,其中教授309人,副教授685人;两院院士6人(专职2人、双聘4人),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93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63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3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河南省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8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超过50%。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近4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3300多人,博士研究生280多人,留学生382人。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我军唯一的外语学院、军事外语人才的摇篮。并与北(京)外、上(海)外、大(连)外、西(安)外并称为中国外语名校“五朵金花”。还是全军唯一的出国人员托福考试点。它坐落于历史名城、九朝古都洛阳,黄天厚土,步伐沉稳;校园绿树成荫,牡丹飘香,环境优美。附近还有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韩愈古墓等名胜古迹,以及黄河小浪底工程,很能陶冶你的情操。中外游人如织,还能使你发现自己才尽其用。英语、俄语是其“拳头产品”,还有国际关系、国际信息研究、中国语言等优势新兴专业。

    [联接]占地2121亩。藏书60余万册。

    有20余个语种(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还设有国际关系、国际信息研究和中国语言专业。另有英语、俄语2个博士点,40余个硕士点,15个研究中心,6个多功能语言实验室。1996年开始接收汉语专业外军留学生。

    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70余名,博士生导师12名,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5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20人,全国或全军优秀教员13人。

    湖北省(16所)

    三峡大学:于2000年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其前身是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其前身是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大学)合并组建。是为人类旷古而空前的宏伟工程——三峡水利枢纽专设的特别院校。位于雄奇险峻的长江三峡附近的世界水电之都、中国旅游名城——湖北宜昌市,离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水利水电工程都不远;还有长江三峡、小三峡、神农架、百里清江、屈原祠、昭君故里、三国古战场等风景名胜。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庆也有个三峡学院。

    众多三峡建设者们把诗人领袖“高峡出平湖”的想象变成了现实,所以该校最大的优势与特色就是水利电力学。正逐步形成水电能源工程、灾害与环境、计算机信息与控制工程、三峡文化及旅游、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五大学科群。其水工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免疫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省部级重点专业。近三年该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2%以上。

    [联接]占地2880亩。藏书167万册。

    设20个学院(土木水电、机械与材料、电气信息、经济与管理、理学、医学、文学、教育、艺术、政法、化学与生命科学、外国语、体育、国际文化交流、科技、成人教育、护理、高等职业技术、第一临床医学、第二临床医学),47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点。

    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重点学科10余个;有国家乙级建筑设计院和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移民与环境工程、三峡文化、三峡药物开发研究等50个科研院所。

    有教职工4115人,其中专任教师1510人,高级职称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近60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政府专项津贴和获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40余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191人;另有兼职教授196人,包括两院院士10人。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4000余人。

    中国地质大学:50多年风雨,历经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3个时期。京汉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其校区坐落于美丽的东湖之滨,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少数冠名“中国”的著名院校。理学在大学榜中列前20名,综合排名在前40强之内。以地球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等学科在同类院校中首屈一指。该校毕业生中有21名两院院士,以及现任总理温家宝等优秀校友。

    [联接]占地107万平方米。藏书250万册。

    设地球科学、资源、材料化学、工程、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机械与电子工程、管理、人文与经济、信息工程、珠宝、政法、环境12个学院,外语、数学与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系,有49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点、25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

    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各类实验室63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7个。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

    有教职员工3485人,其中教授339人,副教授76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7人,博士生导师1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

    中南民族大学:该校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中南民族学院,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大。它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民族大学。除了中央民大,它是全国第二个升格为民族大学的普通院校,同时也是论教学、科研力量排全国第二名的民族院校。位于武汉市碧浪荡漾、杨柳依依、一望无垠的南湖之滨,民族建筑与波光月影交互辉映,草木茂盛、花香十里。1999年是我工作后第一次出远差,到过此校,印象颇深。

    该校以其卓绝的科研工作,为国家识别与确定毛难、仫佬、土家、京等民族提供了科学依据;它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领域,拥有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女书的发现与研究,早已受到世界关注;其民族学专业为国家民委重点,该专业学生可免收学费并享受专业奖学金。该校在教学实践中以厚基础宽专业为指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行“淘汰制”、“重修制”、“学分制”、“辅修制”。2001年,该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对于这个普通民族院校而言,此成绩是很不简单的,其中付出的努力可以想见。该校还有全国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联接]占地1600亩。馆藏图书130万册。

    设文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化学与生命科学、法学、外语、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国际工商11个学院,预科、研究生、社科、体育4个教学部、及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等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10个,硕士专业26个。

    有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其民族学专业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生可免收学费并享受专业奖学金)、重点实验室5个。有民族、民族高等教育、女书、民族文化、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10余个研究所(中心)。

    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教师729人,正副教授400余人。有32个民族的全日制各类在校生14000余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由原隶属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两校前身都是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真是名副其实的“分久必合”。其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畔。校园内绿树掩映、湖光潋滟,景色优美,180亩湖面为全国高校之最。其文科综合实力、经济学、法学均列全国院校前10名。该校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学科主干,但其以古远清为首的台港澳文学研究所在中国华人文学研究领域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其会堂可与专业剧场媲美;运动场曾作为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和主赛场,又曾作为全国足球甲级联赛赛场。

    [联接]占地2300亩。藏书200余万册。

    设人文、经济、财政税务、新华金融保险、法学、公安、外国语、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信息11个学院。有本科专业34个、硕士点41个、博士点2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专业硕士(JM)等授予权。

    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5个。科研所(中心)近60个。

    有正式教职工2081人,其中教师1029人,教授155人,副教授421人,博士生导师61人;3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有全日制本科生18500余人,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3300余人。

    华中农业大学:其前身是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85年更名华中农业大学。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校园位于武昌南湖狮子山,三面环湖,背靠青山,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是理想的教学和科研园地。华中农大是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作物遗传育种、微生物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养殖是国家重点学科。该校是唯一被评为国家实施“863”计划先进集体的普通高校。多年来,该校博士、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9%以上,本专科毕业生也一直稳定在96%以上。

    [联接]占地面积7425亩。图书80余万册。

    设生命科学技术、动物科学技术、动物医学、水产、经济贸易、土地管理、工程技术、文法、理学、园艺林学、植物科学技术、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技术等13个学院和外语系、体育课部等2个直属系部;有46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点,33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

    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4个学科被教育部批准设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农业微生物),5个部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畜种中心,9个省部级研发中心,22个研究所。

    有专任教师900余人,其中教授132余人,副教授278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或提名奖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人次,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扶贫状元称号2人,国家级、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余人。

    华中师范大学:该校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大学(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于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华中师大。校园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秀丽的桂子山上,毗邻武汉新技术开发区。是武汉三镇最浪漫多情的学校,也是论风景之绚烂多姿仅次于武大的学校。华中师大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学、史学列全国高校前10名,文学列前15名、法学列前25名。中国近现代史、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汉语言文字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实力为国内一流。

    [联接]占地面积2000多亩。藏书210余万册。

    设管理、教育科学、政法、文学、历史文化、生命科学、经济、外语、物理科学与技术等18个学院,信息技术、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9个系部,科社所、农药所、粒子所、应用物理所、多媒体研究所等50余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49个本科专业,97个硕士点,53个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物理等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设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汉语言国际文化学院等机构。

    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物理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有60余个专业实验室,10余个语言实验室,20余个计算机房;1个出版社,13种学术刊物,30多个学会或研究会。并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桂子山艺术节”。

    有教职工4000余人,含教授245人,副教授4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8人。在校生近20000人。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大于2000年由原来的华中理工大学(其前身是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华南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组成,1960年即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是中国实力居前10名的工科院校),兼并同济医科大学(其前身是1900年由德国海军舰医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后来又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武汉医学院)、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其前身是1952年在江西庐山成立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由6所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生合并成立;1953年迁入武昌,改名武昌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5月更名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年底更名武汉建筑工业学院;1960年又易名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当时是全国唯一城市建设专业高等学府)、科技部管理学院(亦即武汉科技职工大学)而成。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颇佳园地。

    光电子信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北京有“硅谷”,武汉就要搞“光谷”,而搞“光谷”就得以华中科大为“龙头”。华中科大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大学,是近些年来中国名牌大学中的第一大“暴发户”。不过几年前它的力量还没有如此庞大、它的地位还不是这般显赫,但时下其尖端科技水平已在中国高校中居前10名,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该校的工学已形成生命、信息、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光电子5个学科群落,列全国高校第5;医学渗入光电子学,列第5;总体排名、研究生院排名都列前10名,特别是在激光技术、数控技术、模具技术、智能制造、优化设计与CAD、环境卫生、普外、器官移植、信息储存、图像识别、能源技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城市规划、路桥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居国内高校领先水平。此外,其在中国数一数二的学科还有西方经济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军事预防技术等。近年来该校毕业生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10左右,堪称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联接]总面积400公顷。图书394万册。

    设机械科学与工程、交通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水电与数字化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与城市规划、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文、公共管理、法学、公共卫生等13个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光电子工程、物理、数学、社会学、外语、法医、医学信息学等8个直属系。有本科专业63个,硕士点200个,博士点139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

    有国家重点学科15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热能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物理电子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统]、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激光加工、国家数控系统工程、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5个(激光技术、煤燃烧、外存储系统等),国家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重点基地2个(机械基础、电工电子),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有3家技术力量雄厚的的附属医院(其中同济、协和是全国著名医院)。有1家直属出版社。

    有教职工8000余人(另有附属医院职工5000余人),其中教师40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511人,教授751人,副教授1211人;另有2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名誉、客座教授或顾问。在校学生近60000人,其中研究生10000余人,外国留学生340余人。

    江汉大学:2001年组建,由原江汉大学、华工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四校合并。校本部座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湖山环抱,水天一色,风景秀丽,优雅宜人。学校重点学科有企业管理、美术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理论物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文艺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外科学等;重点实验室有分析测试中心、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艺术综合实验室等。对其新校址的建设,报上有篇文章说:“民营企业湖北城明集团近亿元资金,在江汉大学打了一个水漂,此事暴露出强大的政府机构和利益集团的诚信问题。”

    [联接]分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110余亩。图书馆藏书130万余册。

    设商学、政法、人文、艺术、机电与建筑工程、物理与信息工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医学与生命科学、教育、外国语、体育、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现代艺术、文理等16个学院,有42个本科专业。另有数十个研究院、所、中心。

    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教授103人,副教授近400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5600余人。

    武汉工业学院:始建于1951年,原名粮食部武汉粮食工业学校,是全国最早为粮食行业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的专门学校;1960年改名粮食部武汉粮食工业专科学校;1980年升格为武汉粮食工业学院;1993年更名武汉食品工业学院;1998年定名武汉工业学院。曾先后隶属于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湖北省。目前虽早已成为一所多门类性本科院校,但仍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粮油、食品、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为显著特色。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生物化工等为省级品牌专业。多年来该校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供求比例保持在1:4左右。

    [联接]有办学用地1120亩。藏书数十万册。

    设14个教学院(系、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动物科学、水产养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工业设计、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行政管理、英语、护理学等23个本科专业。有4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实验室。

    有教职工980余人,近60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239人,国家级、省部级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博士3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1人,留学回国人员21人,被其他高校等科研机构聘为博士生副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合作培养)9700余人。

    武汉大学:国际著名学府武大位于“九省通衢”的华中武汉市,横跨长江、汉江,路通南北、东西,黄鹤楼屹立、龟蛇山静默,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而武大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建筑独具风格,美仑美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学校分成4个园子:樱、梅、桂、枫,尤以樱园为最美,正所谓“绕山逐雾赏樱来,春风轻拂游人面”。80年代著名影片《女大学生宿舍》那浪漫清新、朝气蓬勃的动人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原小说作者喻杉当时还是武大中文系一名富有才气的在读学生。几年前我出差武汉,就住在该校的“珞珈山庄”里,走在阴凉的山头,下眺浩淼的湖面,真有若以此为归宿虽九死也心甘之叹。

    武大的历史最早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893年),后数易校名,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武大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校训。该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很高的学术地位。周恩来、董必武、罗荣桓、陈潭秋、邓颖超等革命家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沈从文、朱光潜、叶圣陶、黄侃等一大批学者名士先后在这里任教。1948年牛津大学确认武大毕业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解放后,哲学家、经济学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担任校长14年。2000年,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原武汉大学一直是华中地区最好、最强的文理科综合性高校,全国著名重点院校;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专业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医学医疗中心的重点大学。原武大、武汉水电大学、武汉测绘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

    武大的美学、经济史、民商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微生物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实力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新武大不但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大学,而且因为四校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得天时、占地利、顺人心,更加实力膨胀,遥遥领先,在强手如林的中国名校群落中始终处于前列。请参看下列数字(虽不一定很准确,但基本上有可比性):综合指标排名列中国高校前10、研究生院列前10、理学列前10、工学列前20、医学列前20、文学列前10、史学列前15、哲学列前5、经济学列前5、管理学列前5、法学列前5、在校博士生数列前10、硕士生数列前5、本科生数列前5、建筑面积列前5、图书馆藏书列前5位;另外,其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博士点、硕士点数量,正、副教授人数,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人数等均在中国高校之间位列前几名。武大连续3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高校前10名;1995年、1998年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选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3名;199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居全国高校第10名;2000年度教育部直属院校SCI论文统计排行进入前10名,居中南区高校首位;2002年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选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并列第2名。武大自1978年开始即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和插班生制等做法。并设立100多项奖学金,总金额1000余万元,受奖面约占学生总数的35%。

    [联接]占地面积5508亩。藏书536万册。

    设人文科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信息管理、商学、法学、政治与行政、公共管理、数学与统计、物理科学与技术、化学与分子科学、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电气工程、动力与机械、城市建设、计算机、电子信息、遥感信息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25个二级学院,有105个本科专业,217个硕士点,143个博士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授权点。

    有20个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史、图书馆学、情报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保障、分析化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无线电物理、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口腔基础医学),20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45个省部重点学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软件工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环境法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所),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6个(历史、哲学、数学、化学、生物、经济),国家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其他省部重点研究发展基地23个。出版发行28种学术刊物。有自己的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有留学生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东湖分校,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有教师5千余人,其中正副教授3千余人,博士生导师65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22个学科;另有300余位名誉或客座教授。在校学生4.7千余人,其中研究生1.5千余人。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创办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现址,1956年改为现名。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高等体育学府之一,原系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直属,2001年后改为总局与省市共建。在全国体育类院校素来是前三甲。学院坐落在风光旖旎的东湖畔。该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已形成以水上项目和重竞技项目为代表的优势项目群。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武术、体育管理、田径、划船、篮球等实力较强,民族传统体育学列全国首位。该校学生先后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夺得金牌273枚、银牌200枚、铜牌174枚。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的金牌得主王丽萍、体操男子团体金牌和个人全能银牌的得主杨威等,便是其间的佼佼者。

    [联接]占地面积835亩。藏书35万册。

    设5院(体育社会科学、武术、竞技体育、成人教育、体育科技)、5系(体育、运动、体育艺术、运动人体科学与心理学、教育技术学)、2部(研究生、预科)、2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有11个本科专业、7个研究生专业。

    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项目)5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体育总局在该校建立了全国皮划艇赛艇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培训基地、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

    在编教职工746人,其中专职教师340人,正教授30人,副教授129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2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5895人,硕士研究生345人。

    武汉科技大学: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95年由武汉钢铁学院等3所学校合并组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更名武汉科技大学。以“厚德博学,崇实去浮”为校训,本人极为欣赏。该校有一座气势雄伟的21层教学主楼,在武汉三镇众高校间堪称首屈一指,在全国普通院校中也是不多见的。没有大师也得有大楼嘛!材料学、爆破技术、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等专业有一定影响。

    [联接]占地面积60公顷。藏书180多万册。

    设15个学院(文法与经济、理学、化工与资源环境、材料与冶金、机械自动化、信息科学与工程、城市建设、医学、管理等);有4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点(材料学),16个硕士学位点。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武汉科技大学爆破技术研究所,1个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职职工2300多人,其中“双院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各类在校学生29000余人。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原武汉工业大学与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3高校合并组成,其学术总体力量迅速崛起,如今在武汉三镇诸名校间排名已飙升至第3名,仅次于武大、华工;而在全国高校之林中也突然“爬”到了30名上下,可算近两年中国大学之林间的又一著名“暴发户”。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武昌区,环境优美。该校有一座高达20层的教学主楼、一座高达17层的IT大楼、一座高达15层的教学四楼,三座高楼相互呼应,雄伟夺目。以工科为背景,以行业为特色。以光纤传感器、高速船舶、电动汽车以及新材料、港口机械、软件开发等为代表的校办高科技产业正健康稳步发展。材料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轮机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有领先地位。

    [联接]占地面积3000亩。藏书300万册。

    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航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经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化学工程系、体育部等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75个,硕士点7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博士点44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

    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1个(资源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2个(光纤传感技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个。

    在职教职工5700人,其中专任教师25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近2000人;院士4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75人,教授350多人,副教授900多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8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00余人。

    湖北大学:江流浩瀚,涵养出湖北大学“唯楚有才”的文化底蕴;湖波浩淼,孕育出湖北大学崇德重才的儒雅之风。其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嗣后又经历了湖北师专、武汉师专、武汉师院等历史时期。学校坐落于华中重镇武汉市武昌沙湖之滨,东接十里武钢,西望黄鹤琼楼,南瞰浩淼东湖,北临滔滔长江,毗临国家重点高新技术工业园——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校园内湖光辉映,四季常青,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处所。

    该校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基础数学、精细化工、生态学水稻育种、中药现代化技术等学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列宁思想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武汉晚报》资深记者、我国唯一去过南极采访的女记者范春歌就是毕业于该校。我国杰出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被高薪聘为其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其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2%左右。

    [联接]占地1000多亩。藏书156万册。

    设文学、历史文化、商学、法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教育、体育、外国语、成人教育等13个学院和1个直属哲学系,并与外校联合创办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知行学院。有48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

    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有15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文学史、有机化学、生态学、中国古代文学、生物化学与生物分子学、基础数学、高分子材料、世界经济、马克思理论与政治思想教育、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数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遗传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伦理学),15个校级重点学科。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3个,中英联合英语培训中心、省古籍整理中心等研究院(所)、研究中心24个。另有22个全国性或省级学会(研究会)挂靠该校。

    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83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双聘),教授141人,副教授281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2人,硕士学位的375人;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22人被授予国家或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47人享受国务院或省市政府津贴。全日制本科生1.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750余人。

    湖北民族学院:其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恩施七师;1949年解放后更名湖北省恩施师范学校;1977改名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年更名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筹建鄂西大学;1989年正式命名湖北民族学院;1998年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该校坐落在湖北、湖南、重庆交界的鄂西山区恩施市龙洞河畔,虽“天高皇帝远”,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依山傍水,丛林掩映,环境幽静,气候温暖,倒是淡薄名利、严实求学的理想场所。校园的建筑格调、学生的服饰习俗,也很有地方与民族风情。该校的土家族研究是其拳头产品,已走在全国先进行列。文艺学、民族学有较强力量。被誉为“武陵山区的人才摇篮”、“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灿明珠”。我个人希望它恢复鄂西大学之名或改名武陵大学。

    [联接]占地面积1000余亩。藏书51万余册。

    有文学、理学、信息工程、化学与环境工程、医学、财经政法、生物科学与技术、成人暨职业技术教育8个二级学院,艺术、外语、体育3个系,大学外语、大学预科2个教学部,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还有1所拥有300张病床的二级甲等附属医院。有28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12个联合招生硕士点。

    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有省级和院级学术研究机构4个,研究所20余个。

    在职教职工1226人,专任教师570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00余人;博士(含在读)13人,硕士100余人;享受国务院津贴者4人,享受省政府津贴者8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此外还有客座教授60余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全日制学生8000余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创建于1972年,由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参与投资并管理。坐落在汉水之滨、武当山与神龙架下的著名“汽车城”十堰市。其山水风景自然绝美。该校是中国最具汽车学科特色的高等学府。有车辆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省级重点学科。毕业生具有大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等优点,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2%以上,且是少数有进京入沪到深就业资格的高校之一。

    [联接]占地面积510余亩。藏书60余万册。

    设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工程、汽车工程、管理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外语系,科技、高等职业技术、成人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23个本专科专业。

    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管理的专业点,16个基础专业实验室,2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有教职工68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专职教师369人,教授51人,副教授113人,博士30人,硕士110人。在校学生6600人。

    湖南省(14所)

    长沙理工大学:于2003年由长沙交通学院(其前身为1956年创办的长沙航务工程学校,嗣后不断更名湖南省航务学校、湖南交通学院,并合并湖南省公路学校)和长沙电力学院合并组建。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西邻湘江,北望桔洲,校园芳草菁菁,秀木葱葱,理风文乐,激浊扬清。该校有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结构工程、汽车与机电工程、河海工程、管理工程、计算机工程等著名学科。其公路路面直道实验中心为亚洲一流;港航实验中心规模为中南地区最大;结构实验中心为华南地区最大。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8年都在98%以上,居全国高校前列。

    [联接]占地总面积1440亩。藏书160余万册。

    有51个本科专业,28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主要院系与专业有:道路与交通工程、桥梁与结构工程、汽车与机电工程、河海工程、管理工程、计算机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工商管理、建筑、外语、社会科学、体育、继续教育;电力工程、动力工程、财经、数学与计算机、物理与信息工程、化学、中文、政法、水利水电、科技等。

    有1个交通部重点学科,1个交通部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有专任教师近2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00多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6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3人,博士生导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56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近3万人。

    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是由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南工业大学(组建于1952年,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原名中南矿冶学院,因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故有色金属勘探与冶炼是其特色与优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也挂靠此校;后来又合并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实力更强大;是“211工程”院校)、卫生部直属高校湖南医科大学(其前身为湘雅医学院、湘雅医科大学,创建于1914年,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是“211工程”院校)、铁道部直属高校长沙铁道学院(其前身是1953年院系调整时组建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全国四大铁道学院之一)合并组建而成。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小郊,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山水交映,花木繁茂,校园幽雅,风景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最佳园地。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工程”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总体规模、综合实力居国内大学前列:总排名在前20位之内;其中工学靠近前15位、医学前5位左右、管理学前20位内。另外,其国家重点级学科、重点(专业)实验室、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博士点、硕士点数量,正、副教授人数,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人数,在校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人数,图书馆藏书、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硬指标,也都在中国高校之林间位列前15强。15年前我第一次去该校,那时它还是中南工大时期,还没有合并任何学校,别说在全国,就是在湖南、在长沙,都有几所高校(湖大、国防科大、湘大)的名气超过它,走进学校,破烂、陈旧、冷清,哪里能想到它会有今天?

    中南大学的全国一流学科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遗传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有色金属冶金、桥梁与隧道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外科学、药理学等,尤其有色金属冶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耳鼻咽喉科学在全国首屈一指。其附属湘雅医院曾以“南湘雅、北协和”享誉中外。最近两年因创作小说《沧浪之水》而名噪一时的作家阎真也是该校一普通教师。

    [联接]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总藏书310多万册。

    设29个二级学院,有本科专业66个,覆盖全部10大学科群;成立了研究生院,硕士点198个,博士点119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

    有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或部级培训(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课程教学基地5个(物理、化学、医学等),国家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8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湖南省重点学科22个。另有3家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个出版社。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2人,博士导师354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称人员1007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人员2152人。全日制在校学生4万多名,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902名、本科生32306名、留学生75名。

    中南林学院:该校源于1953年的长沙林校、1954年的湖南林业学校、1958年的湖南林学院,1963年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亲自选择校址并题写校名),1970年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搬迁回湖南溆浦并更名湖南林学院,1978年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并迁往株洲新建校舍,2000年主校区迁往长沙原湖南林学院校址。

    [联接]占地面积1676亩。图书馆藏书198万册。

    设17院4部1所1中心(资源与环境、工业、建筑工程、旅游、商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艺术设计、法学、外国语、理学、机电工程、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晶博国际、国际、涉外等学院,研究生、社会科学、基础课、体育课等部,农业机械研究所、现代实验与技术中心)。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生物学)、8个博士点(森林培育、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经理学、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工程、林产化学加工工程)、22个硕士点(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动物学、森林培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森林保护学、生态学、森林经理学、机械设计及理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管理、环境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林业工程、农业推广)、43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4个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经理学)。有7个国家管理专业点(林学、环境科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园林、旅游管理),2个省重点专业(林学、工业设计),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园林)。有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电教、语音、测试、3S技术及CAD等5个中心。

    有教职工167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2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8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4人。各类学生逾万人。

    吉首大学:它主要的优势就是位于天下独有的湘西张家界、凤凰边城著名风景区。其本部在湘西州首府吉首市,分部就在风景名胜张家界市。湘西的山美,高耸入云,云烟萦绕,那是神秘的美;湘西的水美,碧波如画,清澈见底,那是豁达的美;湘西的人美,银妆艳服,能歌善舞,那是自然的美。更何况湘西还走出了开国元勋贺龙、一代文豪沈从文、当今奇才黄永玉、歌坛天后宋祖英等名人。而吉首大学校园本身也是有山有水,秀美得很。

    它创办于1958年,即原来的吉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只是一个地方大专而已。它有汉语言文学、体育学、音乐学、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林产化工工程等强势学科。其科研选题以治愚治贫、开发当地资源、为地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服务为目标。民族学研究、沈从文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差异论研究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联接]占地面积4000亩。馆藏图书100多万册。

    有15个教学院(师范、医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政法、张家界)、系(中文、物理与电子工程、体育、数学与计算机、经济与管理、艺术、外国语言文学)、部(预科),33个本科专业,近20个专科专业。

    有11个研究所、43个实验室。省级重点专业1个、重点建设专业2个、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1个。

    专任教师700余人,正副教授37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2000余人。

    国防科技大学:其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后来是哈尔滨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时期。位于古城长沙,一座特殊性大学,兼“国防”与“科技”于一体的唯一院校,直属中央军委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211工程”院校。又于1999年将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长沙政治学院3所部队高校并入,而成为军事院校的“领头羊”,人称“军中清华”。优秀专业有航天与材料工程(特别是探空火箭、火箭发动机、激光探测等)、光学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电子通信与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曾以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轰动全球。该校举办一年一度的“银河之光”计算机文化节及“电子科技苑”活动。在2001年举行的第16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该校代表队荣获此项比赛最高奖——特等奖,成为美国以外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联接]占地总面积5700余亩。藏书200多万册。

    设基础部、学员旅,航天与材料工程、理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电子科学与工程、人文与管理、计算机、炮兵、工程兵、政治、继续教育等10个学院;另设研究生院。军队学位委员会也在该校设立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有26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点、28个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包括MP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生。

    有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部委级重点学科、5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3个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实验室。图书馆已建立全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检索系统。

    有中科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5人,在岗博士导师155人,硕士导师375人,1000余名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40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9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南华大学:由均具40余年办学历史的原中南工学院、原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合并组建,由国防科工委与湖南省政府共建。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市(这也是本人老家,在本人青少年记忆中有着一定的地位。这里有“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回雁峰、“天下独秀”的衡山、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有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始祖东汉蔡伦、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近代革命先烈夏明翰、元帅罗荣桓的故居,还是著名华人作家龙应台、琼瑶、洛夫的原籍),北眺南岳,东临湘江,环境幽雅,交通便利。2002年,中国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该校,核工业四一五医院划转其附属医院。校训是“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该校两个最大特色的就是“核”与“医”,核技术及应用、铀矿开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是优势学科。它为我国的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核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联接]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藏书168万余册。

    有本科专业39个,24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核技术及应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有国家管理专业5个(核工程与核技术、采矿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省级重点学科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溶浸采矿),“国际氡计量计划”亚洲地区协调实验室1个。拥有19个研究所(中心)、21个研究室、35个学科实验室(中心)、2个实习工厂、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共有病床6000张;另有48个校外理工科实习基地,56所教学医院。

    在校教职员工2057人,专任教师1141人,其中教授200余人、副教授40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近400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00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10名;4所直属附属医院另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40余位兼职教授(包括3位院士)。在校本科生18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0余人。

    株洲工学院:其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株洲基础大学、株洲大学,1987年划归中国包装总公司领导,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1989年定名株洲工学院。正在筹建湖南工业大学。网上有个学生这样赞美他的母校:它有着“黄土般深沉的肤色、长城般伟岸的脊梁、雪峰般辽远的视野、大海般开阔的胸襟”。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包装新材料与新技术、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等优势学科。这是我国唯一以包装高等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素来在国内外享有“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的美誉。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中国包装技术研究所、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教育委员会、全国普通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都设在该校。此专业的学生供需比例为1:5。全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历年均为95%以上。

    [联接]占地面积1118亩。藏书80万册。

    设14个学院(包装设计艺术、中山包装、包装与印刷、机械工程、经济管理、科技)、系(电气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外语、法律、传播)、部(体育、基础课),23个本科专业;另有18个研究所。

    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包装类实验室,7个“国管”专业(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广告学),3个省级重点专业(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

    有894名教职工,专职教师650人,其中教授68名,副教授202名,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18人,博士42人,博士生73人。外聘兼职人员中有双聘院士1名、兼职院士3名、兼职教授24名。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8274人。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是世界上年代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学府;与创始于北宋初年的著名岳麓书院共为一体,1976年乃其建校1000周岁的华诞。“唯楚有材,与斯为盛”,以“爱国”“务实”,经世致用为传统的“湖湘学派”、“湘军”,即发祥于此地。(1748年岳麓书院制定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正,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相干。行坐必依次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值得一读。)从岳麓书院到1903年的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的国立湖南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又先后更名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湖南工学院,此校一直学脉绵延,弦歌不绝。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该校功不可没。张轼、朱熹、程灏、程颐、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魏源、黄兴、陈天华、蔡锷、蔡和森、邓中夏、郭嵩焘、毛泽东、谢觉哉、张逢铿(第一位达到南极的中国人)、慈云桂(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设计者)等先后在此讲学、求学。解放后第一任校长是著名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李达。校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湘江西岸树林荫翳的岳麓山脚,景物缤纷绚丽,是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

    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工程”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曾经是南中国的工科名校,形成了基础科学、分析化学、结构工程、建筑设计、材料工程与科学、机械制造与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及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环境工程等科技集团力量;后来又建立了国际商学院、合并了湖南财经学院(2000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也有较高水平;2002年再次合并湖南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实力更加雄厚。其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科独具浓厚的文化背景、经济学科富有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均列中国高校前25位上下,综合排名在前40名上下。首届全国10名优秀发明企业家,有2人是湖大毕业生;1999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基础性研究一等奖及高新技术开发一等奖获得者,均有1名湖大毕业生。

    [联接]占地面积127公顷。藏书245万册。

    设29个院系(机械与汽车工程、电气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数学与计量经济、应用物理、软件、会计、工商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城市管理、建筑、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力学、金融、统计、法学、外国语、体育、前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经济与贸易、广播影视艺术、新闻与传播等),有58个本科专业,104个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39个博士点,12个博士后流动站。

    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1个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出版社。另设立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大学生定向运动培训中心、国家机电产品外贸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培训基地、国际性精算考试中心等机构。还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2001年,其《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有教职工4489人,其中专任教师1650人,教授、副教授1131人,中科院院士4名,工程院院士7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各类在籍学生6万多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4613人、研究生4313人。

    湖南文理学院:该校前身为常德师范学院、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合并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座落在美丽的江南古城常德,有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来往十分便捷。东滨洞庭湖,西临张家界,南抵桃花源,北枕城头山。校园丛林掩映,环境幽雅,文艺氛围浓厚。其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其汉语言文学、生物学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我认识该校中文系一个姓吴的学生,很有才华,诗歌、散文、小说都写得很漂亮,颇有瑰丽、酣畅、大气之风。

    [联接]占地面积1170亩。图书资料75万册。

    有19个系(部、院),2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2个研究所。

    有专任教师589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258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11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万余名。

    湖南农业大学:学校始建于1951年,由创建于1903年的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1994年更为今名。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校园风景幽雅,空气清新,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农业学科综合实力列全国诸多高校前15位内。有作物栽培及耕作学、油料作物改良、植物学、作物遗传育种、茶学、果树学、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食品科学等重点学科。其教师代表便是誉满全球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联接]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藏书100余万册。

    设农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动物科技、食品科技、工程技术、资源与环境、理学、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外国语、计算机与信息工程、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东方科技、国际16个学院和体育美育教学部;有36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36个硕士点,15个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

    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油料作物改良分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l个农业部重点学科,8个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作物基因工程、植物激素、细胞及基因工程),1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另有47个科研机构。

    有专任教师87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在岗博士生导师107人,硕士生导师321人,正高职称126人,副高职称255人;4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59人获政府特殊津贴,18人获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8人入选湖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后备人选,10人被确立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0人遴选为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1458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214人。

    湖南师范大学:“蓝田日暖溆浦林深衡岳云开麓山枫晚,六十年岁月峥嵘流光溢彩;诸子言精六书字古五经义奥四史疑多,三千士风华发越远绍旁搜。”岳麓山巍峨隽秀,象征厚重和凝固;湘江水声声不息,寓意灵动与鲜活。校园依山傍水,新楼古院,鳞次栉比,绿树白墙,交相辉映,风光秀丽,是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之一。

    湖南师大创建于1938年,集自然之神秀、汇人文之灵杰。它是我国仅有两所进入“211工程”的地方师范类院校之一(另一所是南京师大),自然有其本事。其伦理学、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古典文学、古代汉语、楚文化研究等是强项,居国内前列。论师范教育类、哲学类学科在中国高校第15名前后,综合排名在前70强之内。我的很多优秀中学老师就是出自这座校门。几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曾死了心眼要进高校教书,于是给湖南师大联系过。他们对我表示欢迎,但因为我只是本科学历,只能当辅导员,不能上课,于是我便放弃了。不过在这里我还是要对它表示感谢。

    [联接]有6个校区,占地177公顷。馆藏图书300多万册。

    设23个学院(理学、生命科学、国土、化学化工、体育、医学、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文学、外国语、艺术、公共管理、经济与管理、旅游、继续教育、人民武装等),3个教学部(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对外汉语等)。有本科专业63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8个,硕士点95个,并拥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另有49个研究所(中心)。

    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7个、“十五”省级重点学科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科技部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蛋白质组学与发育生物学)。另设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文、历史)、国家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伦理学),还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有正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1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博士学位的200余人。在校全日制学生25000余人。

    湖南科技大学:由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两所院校于2002年合并组建。位于湘潭市雨湖区。两校园隔壁邻居,合并起来便非难事。原湘潭工学院是原煤炭工业部在南方的唯一高等院校,其外语水平已达省内一流。原湘潭师范学院是湖南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可比湘大、湖大。有有机化学、中国古代文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重点建设学科;自动化、采矿工程、汉语言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重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教育技术学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该校有全省面积最大的高校图书馆。是湖南省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师教育基地。在2002年全省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中获3项高校第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

    我也曾跟该校联系在这里谋个职位,他们是随时欢迎的,可惜我当时一时糊涂,放弃了,既嫌其位置、又嫌其原名。若早知道他们今天有这样好的发展势头,我是求之不得的。实在遗憾。

    [联接]占地3000余亩。藏书125万余册。

    设19个学院,60个本科专业,17个硕士点,自2000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有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有产业经济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2个省级研究基地;采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7个国家管理专业;高等数学、材料力学、计算机技术基础、现代汉语、电子线路与实验、有机化学、大学英语、高等代数、中国古代史9门省级重点课程。

    有25个研究所,78个实验室(中心)。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为国家级培训中心;工程检测中心获国家建筑工程一级实验室资质、桩基工程检测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资质;机械设备健康维护实验室为湖南省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室是湖南省示范性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结构实验室、采矿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此外还有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生物园、实习工厂等大型校内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有校外实习基地98个。

    有教职工2410人,其中专任教师1358人,教授146人,副教授和其他副高人员505人;5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省部级以上学科带头人8人,省部级学术骨干6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全国首届高校百名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5人,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等16人。还聘请了52名兼职教授,其中两院院士7名。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3000余人。

    湖南理工学院:由原岳阳大学与原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坐落在八百里洞庭湖与万里长江畔的历史文化名城岳阳中心,靠大湖、临长江、倚名楼。一所文理工为主、经管法并重、师范教育优势明显,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多科性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学习《乐阳楼记》与范仲淹,发扬“先忧后乐、求索创新”的湖南理工精神,提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其科技产业产值已进入全国高校100强行列。该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云梦学刊》突出“屈原研究”特色,在全国乃至海外学术界都具有一定影响。

    [联接]校园面积102公顷。图书资料120万册。

    设师范、艺术与管理、成人教育3个二级学院;有本、专科专业49个,其中本科28个,专科21个。

    有教职工1196人,专任教师619人,其中教授68人,副教授260多人,博士、硕士150多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1700人。

    湘潭大学:该校于1958年创立;1978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它坐落在人杰地灵、风景绮丽的湘江之滨,独立于江南乡村山水之间而为一“大学镇”。湘大曾因为位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市而闻名天下。但时至今日,由于地处城市(而且还是地级市)远郊,位置偏僻、信息落后、交通不便、办事不利,它由当年湖南唯一全国性综合重点大学变成今天的省内一般院校,连“211工程”都进不去。高分学生不愿报考,不少教职工往长沙等地调离。

    但湘大实际上是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的,安静、清秀、质朴、浪漫,富有田园风光与泥土气息。其诉讼法学、政治经济学、比较文学、文学创作、行政管理学、消费经济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流变力学、化学工程等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它还培养了当今中国最年轻的数学家之一、中科院数学所袁亚湘教授,“文学湘军”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作家肖建国等优秀毕业生。湘大还有全国唯一一个设在地方性大学的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

    因为慕名已久、神往已久,多年前我想申请去该校当个“臭老九”,从此永远守在“围城”内;他们起初倒是没有拒绝,但后来因为精简人员,最终我还是与其失之交臂,擦肩而过。

    [联接]占地面积2140亩。藏书210万余册。

    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文化、商学、法学、管理、外国语、文学与新闻、机械工程、信息工程、化学、化工、材料与光电物理、兴湘、职业技术、成人教育等15个学院,数学、建筑工程2个系,及1个体育教学部。有59个本科专业、69个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9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

    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校园卡标准化研究所1个;湖南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重点实验室1个、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单位2个、“十五”重点学科8个。2003年该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个,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42个,均居省属高校第一。

    有在编教职工1983人,在册教师902人,其中正高职称164人,副高职称301人。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在校学生28000多人。

    广东省(15所)

    广东工业大学:1995年由有近50年历史的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该校成为中国百强大学、中国自然科学类百强大学、中国工学类百强大学。这是多校合并后的膨胀结果。

    [联接]占地总面积近3500亩,分6个校区。图书馆藏书160万册。

    设16个学院,52个本科专业。有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教授评审权,机械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5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含MBA),10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机械电子工程)、重点扶持学科2个(材料学、应用化学)、扶持学科6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实力较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6个。

    现有专任教师11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0余人,副高级职称30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由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于1995年合并组建的一所涉外型省属重点大学。校本部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山北麓,风景秀美。其校训是“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中国国外考试协调处广州考试中心设在该校,负责组织华南地区的TOEFL、TSE、GRE、GMAT和日本语能力考试5种国外考试,同时还负责组织教育部主办的英、德、法、俄、日5个语种的出国留学人员的水平考试。该校有些专业是全国少数高校才开设有的,如越南语、泰国语、印度尼西亚语等。其毕业生就业率为95%,列广东省各高校前茅。

    该校教学目的与方法非常明确: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为此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实行专业教学、外语教学与计算机教学“三位一体”,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教学模式;积极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学科中探索“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创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实施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多维度英语教学”。

    [联接]总面积1845亩。藏书100多册。

    设11个学院和5个直属教学系部:英语语言文化、国际经济贸易、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工商管理、西方语言文化、东方语言文化、国际文化交流、法学、基础英语、公开、继续教育等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社会科学系、外国留学生部、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体育部。有29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国际贸易学),2个省级名牌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20多个校院级科研机构。

    有编制内教师739人,其中“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人,校级培养对象36人;教授、副教授25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437人;还聘请了20名客座教授和40多位外籍专家教师。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已达到9600多人(未含国际商学院学生)。

    广东商学院: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改为现名。坐落于广州市东南珠江河畔,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校园绿树繁华,香飘四季,环境文雅,洁净清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工学为补充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其学科有国民经济学、金融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等特色项目。该校着力培养具开放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其毕业生2001、2002年、2003年分别以99.99%、99.79%、94.88%的就业率位列全省高校前列。

    [联接]本部600亩,三水学院1500亩。图书近80万册。拥有全省最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

    设经济与贸易、财税与公共管理、金融、工商管理、会计、旅游与环境、法学、人文与传播、外国语、信息、统计学等11个教学院系以及9个研究所(中心);有26个本科专业,国民经济学、金融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企业管理5个硕士点。

    企业管理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市场营销专业、法学专业为省名牌专业,经济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是省高校第一个文科重点实验室,旅游信息技术应用实验室特色鲜明。

    专任教师600多名,其中正副教授280多人,具有博士与硕士学位的逾60%,7人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38名教授受聘国内重点大学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3000余人。

    广州大学: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广州城建职工大学、广州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广州联合职工大学等院校组建而成。位于广州市雕塑公园、麓湖公园附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万鹏兼任校党委书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林维明任校长。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凝聚态物理、应用数学、专门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自然地理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特色学科。

    [联接]设5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8.6万平方米。藏书182万册。

    设经济与管理、法学、教育、人文、外国语、艺术与设计、理学、信息与机电工程、生物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继续教育(成人教育)12个学院;有9个硕士点,41个本科专业。另有纺织服装、科技贸易技术、城建技术、松田、华软软件、市政教学等6个二级学院。

    有省级重点课程26门,市级重点课程35门,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学科10个,建设部重点实验基地1个;另有教育软件研究所、结构抗震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各类研究机构48个。

    有教职工237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5人,正高级职称者94人,副高级职称者579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57人,本科生13296人。学校还公开向海外招收留学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1995年由广州中医学院更为现名,1997年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其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已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学、中医妇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基础理论8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妇科学、中医内科消化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中医内科脑病学科、中药制药学、中医外科皮肤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4年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该校中医学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排名第三,中药学排名第六。但该数据尚须查实。

    [联接]占地1300余亩。图书馆藏书77万册。

    设基础医学、第一临床医学、第二临床医学、第三临床医学(筹)、中药、针灸推拿、经济与管理、国际、护理、职业技术、继续教育、人文社科、信息技术等13个学院,及体育部等教学单位;与省中医药局合办的广东省中医药职业学院也设于此。另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办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还有教学医院22间、实习医院24间、中药实习基地16个、其它实习基地2个。建成基础医学、中药学、临床教学等5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室、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15个,硕士点18个,本科专业13个,及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专业。建成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合作)1个、新增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基地、中心)22个、全国中医重点专科8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等技术平台。与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的广州中医药研究院下设10余个研究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现代中成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广州国际中医药培训中心、中国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广州考点也设在该校。

    校本部现有职工1025人,其中高级职称者数百人。各类在校生万余人。

    中山大学:中大是华南第一学府,中国南方文化与学术的重镇。它由“国父”孙中山于1924年亲手创办,并亲笔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时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中山大学。鲁迅、郭沫若、冯友兰、罗常培、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王亚南、王力、姜立夫、商承祚、钟敬文等名师都曾在此任教,形成了良好的做学问之风。原中大本就是华南地区文理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2001年又合并有“华南第一医学院”之称的中山医科大学,教学与科研的规模与水平便更上一层楼。(中山医大前身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1936年发展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中山医大,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研能力与医疗技术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其广州主校区内树木葱笼,绿草如茵,古朴典雅;还在美丽的珠海市办有分校,依山面海,地盘广阔,幽静怡人。

    如今的中大已成为一所包括管理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医学、药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大学中的少数“航空母舰”之一。它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其总体规模、综合实力居国内大学前列:总排名为前10强前后;其中理学、医学、法学在前10位之列,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在前20位之列。中大在全国第二批MBA教学评估中名列第一。另外,其国家重点级学科、重点(专业)实验室、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博士点、硕士点数量,正、副教授人数,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人数,在校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人数,图书馆藏书、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硬指标,也都在中国高校之林间位列前10强。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管理、行政管理、逻辑学、人类学、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神经病学、外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药理学等国家级学科的地位与影响举足轻重,还有法医学、妇产科、卫生毒理学、旅游管理等学科的实力与成就名列前茅。

    论硬件设施,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设在中大;中大校园网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园网之一;中大珠海校区图书馆是我国最先采用国际最先进的3M防盗监测系统、Xerox文印中心机和复印机的图书馆。

    论学生素质,近年来该校博士生论文有9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大代表队2002年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2002年获亚洲创业大赛全场冠军,并囊括所有单项金牌;2003年获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银奖;2003年获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冠军。

    [联接]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包括3个分区,以及珠海校区。藏书近440万册。

    设人文科学、岭南、外国语、法学、政治与行政事务管理、管理、教育、传播与设计、数学与计算科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化学与化学工程、地理科学与规划、环境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山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光华口腔医、护理、药学、软件、网络教育、高等继续教育等24个学院及地球科学系、研究生院。有17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9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博士点137个,硕士点196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1个,即临床医学博士点,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D)、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10个专业硕士点;80个本科专业。

    有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3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基地(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9个省级名牌本科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基因工程”、“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还有4所附属大型综合性医院,3所专科医院。

    有教职工1223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00多人,教授近650人,副教授1010多人;中科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在校各类学生4100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2500人,硕士研究生近6700人,本科生近19000人,外国留学生近450人。

    五邑大学: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全国著名侨乡江门市,毗邻港澳,北距广州、南距珠海各约100公里。江门辖五市,史称五邑,该校由此得名。校园毗邻风景秀丽的东湖公园,天沙河横贯其中,一河两岸,山清水秀,环境宜人。该校面向广东、湖南、江西、湖北、福建、安徽、四川、重庆等地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全国(含港澳)招收研究生。以锐气的改革精神致力于高等教育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努力为侨乡和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种专业人才。2000、2001年专业英语四级统考通过率为91.5—91.8%,比全国平均高出21—22%;1997年广东、海南两省计算机统考,通过率和优秀率双列第一;1994、1995年广东省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连续两届赢得一等奖;1997、199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总成绩仅次于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2000年列全省第二。

    [联接]方圆1千亩。藏书40万余册。

    设管理、信息2个二级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通信与电子工程、计算机与网络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数学物理、化学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土木工程、纺织服装系,社会科学与艺术部、体育部等15个教学院系部,32个本专科专业。有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纺织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6个硕士点;其中纺织工程硕士点是华南地区唯一的。

    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应用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工程环境与数据库技术、纺织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材料学等重点学科与重点扶持学科。

    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专任教师的6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77%。各类在籍学生1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学生7600多人,博士生、硕士生近100人。

    汕头大学:于1981年成立,曾得到著名爱国人士及国际企业家李嘉诚的鼎力资助(共投资20余亿港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我国著名侨乡、4大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校园依山傍水,建筑风格优雅,被誉为“高校建筑之花”。有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结构工程、基础医学、分子肿瘤学、分子病理学、海洋生物研究、风洞研究、CAD/CAM研究、FMS研究等品牌学科。

    [联接]占地面积1.26平方公里。藏书125万册。

    设文学、理学、工学、医学、法学、商学、艺术、新闻与传播、成人教育等9个学院;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基础医学),博士点4个,硕士点39个。

    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智能制造技术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个。其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教育部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病理学研究室、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CAD/CAM中心、风洞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FMS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研究所等。另有5所附属医院。

    有教职工和医护人员3500多人。在校学生7000多人。

    华南农业大学: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1984年改为今名。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环境优美,风光秀丽。

    一所历史悠久、具有热带亚热带区域特色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以农业科学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在农业类院校中列全国前10强,高校综合排名跻身前100强。它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机械化工程、预防兽医学、生态学、作物遗传育种为农业部重点学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和我国农业部联合在该校建立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农业部、外经贸部根据在该校内设立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

    [联接]校园面积574公顷。藏书88万册,其中珍藏中国古农书5万册。

    设农学、生命科学、理学、资源环境、工程、食品、信息、经济贸易(乡镇企业管理)、人文科学、外国语、艺术、林学、园艺、动物科学、兽医、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珠江17个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兽医学、农业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农林经济管理等7个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点,51个硕士点,47个本科专业。

    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业经济管理、生态学、基础兽医、植物病理学、农业机械化工程、果树学、土壤学、植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有生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作物学4个博士后流动站;昆虫学、养禽与禽病防治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果蔬保鲜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教学型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54个各类研究室,110多个各类常规实验室。

    有教职工1946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15人;教授及相当职称126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359人;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281人。在校学生16681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047人,本专科生14587人,外国留学生47人。

    华南师范大学:该校在80余年办学历程中9易校名,数度迁徙,虽几经沧桑,却依然弦歌不辍,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充满生机的发展之路,这其实也正是整个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所走过的创业轨迹:其最早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21年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933年改组为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标志着该校高等教育的正式开端;1935年改称勷勤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改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并入);1950年改称广东省文理学院;1951年改名华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岭南大学教育系、广西大学教育系、湖南大学地理系、南昌大学师范部、海南师专并入;1966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1970年恢复,暨南大学部分专业并入,广州体育学院整体并入,并易名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恢复旧称华南师范学院;1982年定名华南师范大学。如此一步又一步地小川汇成大河、碎石垒出高峰。

    华南师大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院校,是中国南部一个培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中心,高校综合排名跻身前100强。列师范类院校前5甲,体育学居前10名,文学、史学、哲学居前30名。它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校园里风景堪好。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光学是全国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植物发育生物工程、激光生命科学等为广东省名牌专业。相关的教学及科研水平较强。

    [联接]占地80多万平方米。藏书200余万册。

    设15个学院(教育科学、外国语言文化、体育科学、通信、人文、政法、经济与管理、教育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信息光电子科技、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增城康大、南海等)、7个直属系(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地理、旅游管理、美术、音乐等),47个本科专业,5个博士后流动站(体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1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心理学)、26个博士点、72个硕士点。

    有3个全国重点学科,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校心理应用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首批IT名牌专业,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与培训基地。还有8个广东省重点学科、7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有正副教授数百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

    华南理工大学:网上有个故事说:一华南师大女生与一华南理工男生初次“拍拖”。当那美眉指着五彩斑斓的霓虹夜灯大惊小怪地尖呼“好漂亮,好浪漫”时,那书呆子马上回答:“那是因为灯里充满了氖气。”这是嘲笑理科学生太不解风情、傻乎乎,但他们的严谨、认真、扎实,却是文科生所难比拟的。

    华南理工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由当时中南区几所著名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5省12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更为今名;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9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如今已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它坐落于南方名城广州,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紧邻广州天河高新技术开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校园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绿树繁花香飘四季,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清新,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

    华南理工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它在全国高校中综合排名为前20强、工学排名在前10位;专利申请数持续多年居前5位,中文论文发表数居前20位。显见实力非凡。有通信与电子系统、化学工程、制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国家重点学科,尤其制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食品科学在全国数一数二。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等一大批工程、企业成功人士都是其校友中的骄子,故该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近几年该校研究生毕业供不应求,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采诗”是其名牌产品。

    [联接]占地面积200公顷。藏书152万册。

    设20个学院(机械工程、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建筑、交通、电力、电子与信息、自动化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造纸与环境工程、食品与生物工程、理学、工商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外国语、计算机软件等),有48个本科专业,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点、61个硕士点,14个领域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数学)、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十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等。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十几个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有教职工3860多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850多人,两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6人、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研究生导师7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7人,教授300人、副教授898人。有各类学生3396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895人,本科生13330人,留学生92人。

    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广州市白云山东麓,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组建热带医学、理工医结合、中西医药结合、生物高技术4个特色学科群。其“一体两环”新型办校模式于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教学医院特别在内窥镜诊疗、心血管介入诊治、血液净化、器官移植、低温冷冻治疗腰背痛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惠侨楼成为我军首家涉外医疗中心。该校毕业学员陈大新、温端生分别被中央军委、南京军区授予“雷锋式的模范军医”和“白求恩式的好军医”荣誉称号。

    [联接]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藏书41万余册。

    形成了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医学影像工程、医学影像学、放射技术、医学实验技术、护理学等近10个专业,具有学士(医学和工学)、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办学体系。有13个博士点、41个硕士点。另有2所综合性教学医院,床位2400张。

    该校科研在临床应用解剖学、泪液学、病毒性肝炎、头胸导联心电学、自由基医学、战创伤休克防治、医学图像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有科技干部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700名,博士生导师72名,硕士生导师200多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5人,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2人。

    深圳大学:深大创办于1983年,因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中国最著名的经济特区深圳市,故被称为我国最现代化的一所大学,一切都是新的。校址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深圳后海湾,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学校里楼宇林立,绿树成荫,鲜花竞放,环境优美;建筑风格明快素雅、自然和谐、新颖时尚、高大雄伟。

    深大的政治经济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文艺学、金融学、信息与信号处理、国际法学、结构工程、行政管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语言与应用语言学、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学、光学、机械电子工程、物理电子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细胞生物学等专业较有实力。校内有1个核技术研究所(开发核电站),1个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1个国内唯一的高尔夫学院。深大图书馆以丰富的港澳台版藏书和经济特区研究文献为特藏。

    深大在我国高教改革道路曾做出过积极探索:率先实行学分制、奖学金制、主副修制等教学管理改革,率先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推荐就业;率先实行勤工俭学制度;率先实行聘任制;率先实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等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联接]占地1.44平方公里。藏书110万册。

    设文学、经济、管理、法学、理学、信息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技术、艺术与设计、师范、成人教育、高尔夫、生命科学等13个学院,另有社会科学教研部、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等教学、教辅单位;40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点。

    有1个部省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在760多名专职教师中,教授146人、副教授399人,博士生导师21人,院士1人;大部分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含博士后)231人。在校研究生270多名,全日制本专科生10700多名,留学生近350名。

    湛江海洋大学:该校由有62年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有39年历史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于1997年实行实质性合并而组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学科为特色的多学科大学。其主校区位于我国唯一的玛尔湖——湖光岩风景区,依山面海,环境雅洁。其高位池养虾技术、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生产及养殖技术、沉箱养鲍、海洋药物、杂交水稻等技术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这里有全国高校唯一珍珠研究室。2001年该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1.3%。

    [联接]占地面积4000亩。藏书112多万册。

    设水产、农学、工程、经济管理、航海、信息、理学、人文与法学、职业技术、成人教育、寸金、海滨等12个学院与体育教学部。有22个专科专业,26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点。

    有20多个实验室,39个校外实习基地,20多个校属科研机构。及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沿海市县干部培训基地、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等省级机构。

    有教职工1300多人,其中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826人,高级职称2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近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4400多人。

    暨南大学:暨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院校,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与厦大齐名。“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它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中华后裔优秀人才,其校训为“忠信笃敬”。学校位于岭南国际大都会“五羊城”广州的珠江畔,暨南园里那秀丽的明湖、高颀的棕榈、火红的木棉等,显得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水光山色,书声琅琅,富有浓郁的学院风情。

    暨大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战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合并于复旦、上海交大;1958年在广州重建;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方针,该校自1978年来共培养海外、港澳台地区各类层次的学生1万余人;1994年开始,由国务院侨办和广东省政府合作共建;1997年首批进入“211工程”院校之列。如今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该校历史上曾有过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许德珩等大批学者先后在此任教,还有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社会名流江上青,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陈共存,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等知名校友。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现任名誉董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任董事长、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刘人怀任校长。

    该校在全国高校的综合排名在前50强上下,其中文学在前10名上下,医学在前20名之列,史学、经济学在前25名上下。该校的办学方针明确,确定以中国语言文学与海外华文教育、中外关系与华侨华人、产业经济与金融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与应用、生物科学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生殖科学与计划生育为其6个长期重点建设的学科;特别是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享有全国威望。

    [联接]有4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74万平方米。藏书184万册。

    设16个学院(文学、外国语、新闻与传播、理工、信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学、医学、药学、生命科学技术、中旅、华文、珠海、国际、教育),37个系,60个研究机构,69个实验室;有48个本科专业,88个硕士点,28个博士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1个博士后工作站(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并招收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工程硕士,还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

    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和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有6所国家级三甲附属医院。

    有专职教师136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71人,教授225人,副教授56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9659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236人,本科生14025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

    广西大学:该校肇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其缔造者为现代著名教育家马君武。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其题写校名。曾经广西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后来要搞“211工程”,形势要求广西非得保住一所,于是原广西大学马上把附近仅一墙之隔的原广西农业大学合并进来,终于功德圆满。学校面积也不小,但略有一些凌乱。

    广西大学是广西唯一集理、工、农、林、文、经、管、法、教等学科于一身,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广西唯一进入“211”工程的院校,也是广西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院校,在全国的排名也已跻身前80强之列,可不容易。该校主要专业:文科有新闻、金融、民商法、农业经济、古籍整理等,理科有土木建筑、生物技术与糖业工程、机械制造、电气工程、化学化工、植物营养学、作物遗传育种、兽医学等。但相对而言仍是“理盛文衰”,以理工农林类为主,文史哲哪怕在广西区内都还排不上冠亚季军。

    不过其新闻专业不但在广西是当然的老大,在全国亦数得上号。本人也暂且在此“混”着一个研究生学历。本人的两位导师,一位是江老、一位是虞老,应该是广西最好的文科教授之一。本人曾扬言:“若不是有他俩,本人作为名牌大学本科毕业高才生,是不屑于在此地深造的。”前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前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著名小说家、美学家,年轻时长相简直赛过赵丹、孙道临、唐国强等银幕上公认的帅男;后者是一位忠厚和蔼、非常敬业的老翁,广西屈指可数的有博导资格的文科教授,不但其新闻心理学在全国都算得上权威,70多岁了竟然还蹬自行车数公里来校上课。借用一则广告语,人家是“70岁的人30岁的心脏”,俺们是“30岁的人70岁的心脏”。

    [联接]占地307公顷。图书馆藏书200万册。

    设有社会科学与管理、商学、法学、文化与传播、外国语、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与信息科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与技术、轻工与食品工程、资源与环境、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土木建筑工程、农学、林学、动物科学技术、中加国际、继续教育等20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6个博士点,74个硕士点,76个本科专业。

    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15个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现代化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48个科研所,67个实验室。

    在职教职工3364人,其中专任教师1537人。博士生导师34人,正高职称人员234人,副高职称人员728人;长江计划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跨世纪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7人。另聘请了16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等。各类在校生48725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631人,本专科生20494人,东南亚等国家留学生160人。

    广西民族学院:“北大有未名湖,我们有相思湖。”这是该校师生员工的自豪口号。如果说未名湖是一片海洋,诗人们躺在她的水底沉思;则相思湖是一位美女,诗人们偎依在她旁边唱吟。它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西郊,校园内有风光旖旎的相思湖,湖畔长满相思树,树上结着相思豆(即红豆),富有民族特色的一幢幢建筑点缀其间。在清幽的湖光山色中,多少孕育了才子才女们的一些灵气与情思,而形成一个南中国的“湖畔派”。本人当年就是受此一泓碧波的诱惑,便一意孤行投奔而来,并一呆便悠悠6载;但很快就要再次唱起“归去来兮”辞,扬长而去。

    广西民院是广西重点建设的4所高校之一。又因该校与广西大学同在南宁市大学路的东西两头,故人们以“龙头凤尾”将此二校并名。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曾先后视察该校或接见该校师生。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享誉区内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已成为荣获最新一届国家期刊奖的仅有8家高校学报之一,实不简单;“大写作”品牌与“相思湖作家群”(该校师生中作家协会会员占全广西的1/5)蜚声南国;因小语种(包括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优势而跻身全国该领域的4大培养基地(另外3校是北大、北外、上外)之列;校友中厅、处级干部占全广西1/3。故该校有“少数民族作家的摇篮”,“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之美称。早些年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龚永冲(南海舰队某部士兵)也是该校毕业生。

    [联接]校园面积71980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8.14%。图书资料近100万册。

    设15个二级学院(教学部):中国语言文学、经济与管理、外国语、政法、电子与通信工程、化学与生态工程、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艺术、民族学与社会学、体育与健康科学、人民武装、国际交流、成人教育、相思湖学院,及大学预科部。有41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

    有2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亚非语言文学)。有7个研究中心,各二级学院还成立了13个研究所。教学用计算机1500台,多媒体教室42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2个,英语调频发射台1个,还有可接收英、法、越、老、泰等语言对象国电视节目的设备,教学实习基地36个。有1个可承办国际比赛的高标准田径场。

    有专任教师560人,其中正高职称52人,副高职称185人,另有兼职、客座教授60多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194人(有博士学位的12人,硕士学位的159人),另有在读博士3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1人,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日制在校生9092人,其中普高本科生7369人、预科生137人、硕士研究生60人,外国留学生本科生3人。

    广西师范大学:该校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内,并将自然景物与古典楼房较好地结合起来,好山好水好心情,应该是读书做学问的最佳之地。特别是独秀峰下的校本部,即当年明朝皇室宗亲中山靖王的府邸,一所地方普通院校而拥有一座王府,实在妙哉。本人曾游桂林而欲慕名进王城一观,却被全副武装的“兵哥哥”挡在门外,原来是要购票方可入内。但我不知道,在我前后有多位系该校师生或职工家属的男女老少都长驱直入而不用购票,为啥这位“兵哥哥”就看得出我与他们不同?

    广西师大的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杨东莼。上世纪抗战文化城时期(1938—1945年),该校云集了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阳翰笙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盛极一时,成为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如今它仍是整个广西高师与中师的主要培养基地。

    广西师大是广西传统最好的文科院校,文史哲各专业都不错。它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理论物理等一批学科具有重要地位。中文系是国家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尤其以文艺学、外国文学、古代语言文学、古典文献研究见长。它是当年参与著名工具书《辞源》编撰的重点单位之一。其“独秀峰作家群”是广西民院“相思湖作家群”的母亲与源头。广西师大出版社以出版大中小学教材教辅与人文读物而成为全国名列前茅、效益甚好的高校出版机构。

    [联接]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馆藏图书约198万册。

    有16个二级学院、4个校属系、5个公共教研部(中心)和20个校属研究所。现有本科专业37个,硕士点55个,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

    中文系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还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被自治区教育厅定为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广西高校师资、高校政工干部培训中心也设在该校。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

    在996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21名,副教授434名;博士104名,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6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教育部学校青年教师奖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3人,广西优秀专家8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8人,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1人。各类学生40000名,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4000多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00名,外国留学生400多名。

    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时为广西省立医学院,是全国建校较早的医学院校之一;1936年名为广西大学医学院,1937年名为广西军医学校,1939年名为广西省立医药专科学校,但很快恢复广西省立医学院;1953年改名广西医学院,1954年由桂林搬回南宁,1990年改为今名。位于南国“绿城”南宁的青山之麓、南湖之滨、邕江之畔,风景甚佳。2001年,广西高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在此校建立。曾经,广西高校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也是在该校。

    [联接]占地857余亩。图书馆藏书85万册。

    设18个二级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及48所教学医院、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有临床医学(含儿科学、肿瘤医学、麻醉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医学检验等本科专业和护理学高职(专科)专业。设55个教研室,152门课程,其中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2门。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有39个硕士点、6个博士点(儿科学、人体结构与组织胚胎学等)。

    校本部教职工总数1029人,专任教师515人,其中正高职称82人、副高职称134人。4所直属附属医院有医务人员2182人,其中正、副高职称者391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者38人、硕士生导师资格者360人。在校学生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留学生共8000多人。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其前身为1960成立的桂林机械专科学校,1980年改为今名。该校特色即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主,机电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它在机电一体化、移动通信、自动控制、自适应信号处理、测试技术、计算机网络、图像传输与处理、多媒体技术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是国家教委选定的首批进入中国教育科研网的100所院校之一。它还在广西高校率先实行学分制。该校学生在200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了唯一的最高奖“索尼杯”。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联接]占地880多亩。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册。

    设机电与交通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设计、管理、外语、计算科学与应用物理、电子工程、社会科学等系,基础部、研究生部、实践教学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有30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管理专业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18个硕士点,1个博士学位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11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省级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部级有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管理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8个研究所(室),14个实验(实习)中心,1个实习工厂,8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

    有1000余名专任教师,其中正、副高职称者数百人。在校各类学生18000余人。

    海南省(4所)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这是海南省成立最早、办学层次最齐全的高等院校。曾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位于海南岛腹地儋县宝岛新村,亦即苏东坡他老人家当年发配的地方,又在海口有个校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其实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该校因有大量的植物园、农场、林场之类,论占地面积是全国最大的大学之一。5万亩是什么概念?等于10个清华,或者两个中等大小的县城了!

    该校是全国唯一培养热带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学校,有突出特色,主要研究橡胶、椰树、胡椒、剑麻等热带作物。由于其努力,我国已由原来植胶空白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创造了世界植胶史上的奇迹。仅橡胶新品种推广、橡胶割制改革、刺激剂、专用肥料应用等方面就为国家创造了160多亿元利税。还为海南、四川、广东等省派出科技副县长35人、科技副乡(镇)长20人。

    昔年我高考落榜,不好回家见父老乡亲,就想了个馊主意,蒙父母说自己已考上华南热带作物学院,让他们帮我把学费寄到学校去。我准备拿到钱后再换个“游击站”补习,以求东山再起。结果我的计划失败了,目的却达到了。我爸识破了我的阴谋,但仍给了我机会,送我钱让我去补习。我已不清楚自己当时为什么在全国那么多学校中偏要选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来蒙家里,不过足见当时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联接]占地5万亩。图书馆藏书71万册。

    现有农学、工学、经贸、园艺、植保、文法、基础、成教和高职技术等9个学院,橡胶栽培、热带园艺、农牧、植物保护、热带香料饮料作物、椰子、南亚热带作物、华南热带农产品加工设计、华南热带农业机械、科技信息等10个研究所;21个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业、10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检测中心、1个分析测试中心、1个占地3000多公顷的试验场、18个实验实习基地。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在编科教职工464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36人,专任教师393人,高级职称人员304人(正高66人,副高238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101人;国家级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贴专家145人,部级突贡专家14人,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一等功臣)1人,海南省优秀专家2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个;还聘请石元春院士等国内外专家为客座教授。全日制在校生5331人,其中本科生4372人,研究生174人。

    海南大学:该校于1983年创办,位于海口市海甸岛,濒临琼州海峡,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校园环境优美,集椰风海韵的热带景观和高雅别致的人文气息为一体。它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国性综合大学;一个年轻的、富有朝气的、其教学与科研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建设服务的特色非常明显的大学。

    该校的特色专业有诉讼法学、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和小分子有机物金属配合物、热带名贵水产品育种及病虫害防治、数据融合理论研究与应用、耐盐植物分子育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文艺学和生态文艺学、西方哲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它是国务院侨办批准设立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该校学生在2001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上获得3个一等奖,在2001年首届特区大学生辩论赛中获得亚军,在2002年首次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海南区独占鳌头,在2002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决赛上荣获优胜奖。

    [联接]占地面积近3000亩。藏书逾百万册。

    设理工、信息、农学、海洋、经济管理、法学、文学、艺术、旅游、公共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12个学院和社科部、大学英语部、体育部3个公共课教学单位,13个硕士点、28个本科专业和9个高职专业。

    设25个科研机构、7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有900多名教职工,其中教授80人、副教授190人,有博士学位的7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28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的65人,还聘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等5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各类在校生16000多人。

    海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49年秋,时称海南师范学院,是海南省最早成立的高等学府;1952年改名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恢复海南师院;1999年海南师院、海南教育学院合并为新的海南师院;2004年教育部批准筹建海南师范大学。校园椰风流韵,芳林叠翠,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它是海南省唯一省属重点本科师范大学;海南省中学教师培养基地、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政府教育决策咨询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设立的华文教育基地;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4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校训为“崇德尚学、求是创新”。海南全省中学教师队伍中80%以上,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其他教学骨干中90%以上都是其毕业生。

    [联接]占地841余亩,2个校区。图书馆藏书84万册。

    设15个系(部)、18个科研机构,有36个本科专业(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英语、日语、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化学、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小学教育)。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海南网络中心、海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海南出国人员外语培训中心、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海南考试培训中心、海南生态环境教育中心、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海南第二十九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机构也设于此。

    现有专任教师近800人;其中院士(特聘教授)2人,教授、副教授近400人。各类注册学生2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生9679人,成人教育生12000多人,留学生100多人。

    琼州大学:它是1993年在原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通什教育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其实是一所不知名的地方小型大学,但它位于海南岛中央那峰秀峦奇、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翡翠城”——五指山市(原通什市),《红色娘子军》的动人故事大家想必都听说过;“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美妙旋律大家想必都会哼;又靠近有天涯海角、亚龙湾等名胜,且最近因世界小姐选美活动声震全球的三亚市,离著名的亚洲博鳌论坛之地也不太远,真是既小巧玲珑又得尽天时地利之便的好处所。我大学时的两位师兄师姐(那一定也是一对美满鸳鸯)1997年刚毕业,就双双“杀”去那里了,真让人羡煞。真想去那里看看。自己当年死心眼要离开京城,要找个吃粉笔灰的饭碗,为什么找来找去竟找不到这样好的地方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