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皮影戏出世的传说
关于皮影戏的出世,历来有诸多传说。这些有趣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民间皮影的身世。
一、孔子施教
山西地区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因为长相非常丑陋,怕影响听众情绪,授课之时用布帘遮挡自己,听众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秦统一六国后,有人便将一些历史故事,仿效孔子隔帘讲学的办法,用说书形式进行演说,后来又有人结合剪纸艺术并配上民歌说唱来表演并延续到现在,因此陕西的艺人还把皮影戏叫做隔帘说书。
关于孔子和皮影的第二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孔子的弟子卜子夏带其门徒田子方、段干木到孝义(孝义在战国时期属魏国)讲学,传授孔子的儒家学说,为了吸引听众,就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现场夜风习习,讲堂上,大家宽袍大袖,席地而坐,一会儿是书声琅琅,一会是皮影婀娜;老师一会儿讲解,一会儿用皮影道具演示;学生听得如醉如痴,在新颖而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教化,学到了知识,实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皮影戏就此诞生,伴随孔子这位至圣先师流传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二、汉宫起源
传说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于是他让画师画了她的像,挂在甘泉宫里时常追忆。画像看得多了,刘彻越发思念李夫人。这时有一个齐国来的方士少翁自告奋勇,说自己能为武帝召李夫人的魂魄前来相见。汉武帝听了,立即把少翁召进宫。一天,少翁用皮雕刻了李夫人的侧面像,涂上颜色,猛然看去倒像李夫人。又在室内挂起白色方形帷幕,帷内点着灯烛,通明亮堂,让汉武帝坐在方帷的外面,对着帷帐观望。少翁贴着帷帐操纵皮人,那影子就仿佛是李夫人姗姗而来。
汉武帝一看,果然是自己最宠爱的李夫人,不由高声喊道:“夫人,我多么想你,快来坐在一起好好谈谈吧!”
“万岁呀万岁!我每天都在思念你,真想和你坐坐谈谈心事,可我俩相隔着一座白云山,怎能同坐在一起呀?”
“我要把这座白云山砍掉!”
“万岁使不得,你要把白云山砍掉,咱俩就再也见不到了。”
“那该怎么办呀?”
“万岁莫难过,每月十五日夜晚,我都在这里同你相会。”
说完,李夫人的影子(其实是少翁的皮影人)便不见了。
汉武帝为了与李夫人每月十五相会,就留少翁在宫里专门为他放皮子雕成的李夫人雕像。
少翁使用最早的光影游戏,让汉武帝如临梦境。如此说来,他就是皮影戏的始祖了。
又有传说两千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一位美丽聪颖的宫娥巧手将桐叶剪成各种人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飞舞,逗得小太子开心地笑了。“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的歌谣从此被流传了下来。这也被传说是皮影戏的起源。
三、张良弄影退敌
传说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之时,楚兵围困汉兵。张良为了退兵,就在城楼上列了一大排人影,又让士兵舞动旗帜,敌兵一看,城头上守兵众多,不敢冒然攻城,自行退去。现在湖北孝感,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智退了项羽三千大兵,取得胜利的故事,同时把张良奉为皮影的先祖。在台湾一带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四、观音演经
北京西派皮影传说观音曾三渡陕西华阴县。有一次观音发现华阴县将有灾难降临,便在离华阴县很远的地方,以佛光为幕,以竹叶为影,自己坐在蒲团上,演绎劝善故事,把华阴县的百姓引来看戏,化解了一场灾难。
五、黄龙真人影戏退敌
山西皮影艺人认为黄龙真人为皮影戏神。黄龙真人为殷纣时代故事人物,是昆仑山玉虚宫阐教门下元始天尊的十二弟子之一,修道于二仙山麻姑洞。在一次为周武王守城战中,设空城计,以纱糊住城门,张灯晃动影人,外敌疑城中兵多将广,惧而遁逃。
六、纱窗影戏苗庄王
相传,古代兴隆国国王苗庄王膝下无子,只有三位公主。大公主苗因、二公主苗缘,都已招了驸马在朝为官,只有三公主苗善未曾成亲。苗庄王意欲招新科状元徐建生为三驸马,主持朝政,将来好继承自己的江山社稷。
可是,苗善自幼喜读经卷,不看四书,不学五经,不愿嫁人,驸马江山都不要,一心想着入佛门。一日,借替父王到大香山白雀寺祭祀之机,出家为尼,永不回宫。
为此,苗庄王染了大病,久久不得痊愈。
一日,南海观音菩萨打坐莲花台,白鹦哥来往传法,观音突觉心悸,袖手一拈,原来凡间苗善已到脱胎换骨之时,当前去点化于她。于是把苗善变成一位道长,让其沿街行医,声称可包医一切疑难杂症,大臣闻讯,请“道长”到皇宫为苗庄王治病。
看过苗庄王的病,“道长”对苗庄王说:“药方好开,管保药到病除,可就是药引难找。”
苗庄王说道:“孤家拥有万里江山,还有什么找不到的药引!”
“道长”说:“需要你的亲人献出双手双眼。”
苗庄王命他的两个女儿前来,问谁愿意为治他的病献出双手双眼,但没一个女儿答应。此时苗善显出真容,献出了自己的手眼。
苗庄王看了血淋淋的手眼,吓出了一身冷汗,不久病愈。
此后,苗庄王日夜思念三公主苗善,群臣无计可施。丞相段标就用皮子雕刻出苗善的形象,为苗庄王在帷帐后借灯光表演。苗庄王越看越高兴,像见到了真苗善一样。因为苗善为自己治病失去了双手双眼,苗庄王就下旨封苗善为千眼千手观音菩萨,并将三皇姑二月十九的生日定为她享受人间祭祀的日子。又让段标雕刻了许多皮人,把三公主苗善的故事编成了皮影戏,领了一班人马离开宫廷,走向民间,广为传播。
因此,碗碗腔纱窗影戏班社公认苗庄王为祖师爷。碗碗腔纱窗灯影班社每到一处,第一件事就是供奉苗庄王牌位。
七、观音点化丑善人
传说古代滦州一个外号叫“大嘎奔儿头”的汉子,这汉子长相出奇的丑,满面大麻子,一只胳膊长,一只胳膊短。老天爷给予这样的人总是十分艰苦的环境,大嘎奔儿头也不例外,他家里有个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日子过得挺穷,都四十好几了还娶不到媳妇。
大嘎奔儿头人穷心善,又是个孝子,自己怎么着也不能让老娘饿着,难得还一心向佛,见庙磕头,见佛烧香。
有一年,南海的观音菩萨来东土劝人行善,来到翼东滦河边,见到给人拉纤的大嘎奔儿头。观世音知道这是个好人,就打算救助他,于是便变了个白发老婆婆来到大嘎奔儿头面前,问道:“小伙子,想不想把日子过好点?”
大嘎奔儿头说:“我的老奶奶,我能不想吗?可我这傻大黑粗的,又没个能耐,咋能过好呢?”
老婆婆说:“你不是挺会唱吗?就耍皮人儿吧,劝人行善,不是挺好的吗?”
“咋个耍法呢?”
“用驴皮刻成人形,着上色,用线吊着,边唱边耍,教人学好行善,你也可以好好养活你老母了。”
“我长得丑,又怕见人,再说我唱男的还中,要是唱女的,大老憨嗓子还不把人笑死?”
“那不怕,搭个台子,前面支上个窗户,四面用布围上,人们从外边只看见皮人影儿,看不见你,唱女人时你掐着点嗓子,嗓音不就细了?”
说罢,观音现了原形,大嘎奔儿头才知道见了菩萨,赶紧叩拜。从那时起,大嘎奔儿头开始唱驴皮影戏,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皮影戏就此流传下来。
第二节皮影戏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皮影戏的产生,我们听到了很多传说。这些传说为我们了解皮影戏的起源提供了线索,但不能以此为据断定皮影就是某代某人的创作。应该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的“光”和“影”的原理,发明和创造了一种融绘画、雕刻、文学、戏曲、音乐、表演于一体的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剧种。它是聪明睿智的中国人民极具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产物。“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皮影戏艺术的历史风貌。
一、皮影戏的萌芽
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面对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地震洪水、疾病灾害等自然现象的无知、迷惘和无奈,出于热爱生命、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于是就产生了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并相信神灵可以主宰命运、主宰一切。在两万多年前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相信灵魂是人的影子和映象,与人的生老病死相关,一旦灵魂离开人体,人就会生病或死亡,就要施以治病去痛、驱凶化吉的巫术,使灵魂归位,这就需要还魂术。于是“巫师”、“方士”应运而生,他们被誉为神的使者和化身,普遍受到人们的尊崇。于是,在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弄影还魂术”。在当时,这种方术属于方士掌握的秘而不宣的技能。他们利用梦、影、幻觉,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使帝王们相信生命可以无限延续,相信不死,结果使之相信了灵魂的存在,使“弄影还魂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种方术,后来即成为皮影戏的前身,因而就产生与这种方术有关联的汉武帝和他的爱妃的一段传说。
在这一时期,由方士的“弄影还魂术”衍生演变而出现的影戏(还不能称为皮影),只是一种简单的光影游戏,服务对象只限于帝王宫廷,一般平民百姓无缘得见。这一时期就是皮影戏的萌芽孕育时期。
二、皮影戏诞生和成熟
隋唐时代,一方面方士、道士仍然利用“弄影术”进行说教,另一方面他们服务的对象已逐渐从帝王转向一般庶民。经常有道士或者隐士拿影子替人算卦相面之事。
《酉阳杂俎》记载:“宝历中有王山人,取人本命日,五更张灯相人影,知休昝。言人影欲深,深则贵寿。”“山人”在当时多指山中道士或隐居者。
隋炀帝大业九年,唐县有个叫宋子贤的人善于驾驭光影之术,能在自家楼上表演迷惑人的影像。他经常取光弄影,时而变成神佛的样子,时而变做蛇兽的形状,因而被周边不少人奉为神灵。从这个时期开始,“弄影术”的秘密逐渐为广大平民百姓所接受和了解。
到了唐代,自唐太宗开始,唐朝的统治者积极提倡宗教,频繁举行各种宗教佛事活动,寺院戏场既是老百姓祈福求神的场所,同时又是民间宗教活动的中心。当时的寺院中盛行弘扬佛法(俗称讲经说法),分为“讲经”与“俗讲”两种。前者的听众是出家人,后者的听众是世俗百姓。用于“俗讲”的文字名叫“变文”,在“变文”中,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为了能把佛教经义讲得更加生动活泼,宫廷教坊依据讲法师们讲法时的声调,创作谱写了歌曲,广为传播,使得“俗讲”形式不拘一格,有说有唱,引人入胜。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了许多宗教与世俗题材的长篇“变文”,“变文”中构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了吸引和吸纳更多的听众,讲师们在宣讲变文时常用绘制的画图来释解教义,这些画被称为“经变画”或“变相图”。例如敦煌现存的《降魔变文》中,舍利佛降六师片断,在变文卷子后面皆绘有舍利佛与劳度差斗圣的变相图,就是当时讲唱艺人所使用的真实变图。变文的内容和变相图画是一致的,每幅图画描绘的场面,都与经文内容环环相扣,随着绘文的演进,演讲者会卷动画册,变换画面,使图像故事与经文内容相符,目的是使听众更容易理解,思想受到深刻的感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纸影演故事”。
后来,在原来由僧尼组成的俗讲队伍中又加入了民间艺人,讲述表演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佛经教义,增加了如《舜子变》、《王昭君变》、《伍子胥变》等大量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和民间传说。
《全唐诗》中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描述的就是女艺人一面说唱变文并转动画卷,一面请听众观看变图的情景,其诗云:
妖姬未著石榴裙,自道家连锦水。
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
翠眉颦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
说尽绮罗当日恨,昭君传意向文君。
从这首诗中描述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所讲的内容已不限于佛教经义,还有历史故事。同时,运用画卷做道具,辅助演讲,以增强效果。
变文的全盛时期为第八、九两世纪,即唐朝开元、天宝及其以后。传奇文也是这时期的作品,两种文体流行时代大体相同。这段时期,皮影戏产生的条件(1、弄影术;2、影像配说、唱、乐的形式;3、符合舞台串演需要的传奇文)已经全部具备,真正的皮影戏诞生了。据有关资料记载,唐玄宗时,长安城中已出现了扮演杨贵妃故事的影戏。
韦庄《又逢李氏弟兄诗》曰:“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说的就是皮影戏。
隋唐时期的皮影戏,是汲取了方士、道士的“弄影还魂术”,采用了变文讲演中影像配有说、唱、乐的形式,将传奇文作为剧本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新型的综合艺术。唐代是皮影初步形成并走向完善的重要过渡时期。
三、皮影戏的发展
宋元时期,皮影戏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此时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诸多新生事物给皮影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内容。汴梁、临安、大都等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给皮影戏的演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环境。这时,伴随商业繁荣的是对戏曲艺术演出的需要,我国南北各大城市中都出现了各种伎艺百戏集中演出的专门场所——勾栏瓦肆,尤以作为京都的汴梁、临安、大都等地更为繁盛,其中就有专门演出皮影戏的场地。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创作于公元12世纪初期的一幅杰出的风俗画,画面记录了清明时节,京城汴梁城郊市井游乐的生活情景。全图分为三节,其中第三节中就描绘有艺人表演皮影戏的场面。
到了时令节日,城中各处都有乐棚,万街千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通宵达旦,昼夜歌唱,音乐喧嚣,不绝于耳。娱乐业的服务是很周到的,因此除了乐棚之外,还有很多防止儿童走失、专门引聚小儿弄影玩耍的“小影戏棚子”。在农村,也出现了常年不断的节日祭祀,“春祈秋报”,社日庙会,人生礼仪(红白喜事)等酬神娱人皮影演出活动。全国上下从事皮影戏的从业人数在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的状态。
南宋时期,皮影艺人随朝廷南渡,到了临安(杭州),演变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皮影流派。这时除了出现一些有名的艺人,杭州甚至有“绘革社”这样的影戏组织出现。同时皮影戏向东南亚诸国广泛传播。
元代废止了科举取仕制度,使汉族知识分子成为“八民”、“九儒”、“十丐”中的成员,他们和民间艺人广泛结合,为皮影戏的发展注入了文化养料,促进了皮影艺术的发展和昌盛。由于战争频发,导致社会动荡,各地文化也不断交流与融合。元代初期皮影即传到了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形成南北两派的格局。其时,陕西皮影仍是中原地区的主流,而在长江中下流地区则形成了以浙江、苏南、杭嘉湖地区为代表的杭州皮影流派。同时皮影技艺也随着蒙古军队战马的脚步向国内四方传播,并被带到西伯利亚和波斯等国。
明代,皮影戏以其独特的形式,受到了皇宫、王府的重视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皮影戏的演出用人不多(俗称七紧八忙九消停),又加上皮影舞台、道具易于携带,更由于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女子不能随意外出看戏,而皮影戏的演出则有影窗、帷帐可以把观众与演员隔开,所以在京城内的皮影戏班社倍受皇宫、王府的重视。其间,各王府贵族之间还以自设影箱、雇用艺人来争相炫耀。据传,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黄素志的秀才,他虽才艺双绝,但屡试不第。后来他就意图把滦州的皮影戏加以改进,修改、整理了许多“影戏”卷本并在乐调上大加丰富之后,滦州一带的影戏大有起色。此后,他还到过关外各地进行演出,对东北一带的皮影戏发展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世家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还是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彼彼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还是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嘉庆年间,由于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当时曾谣传皮影人儿能化为天兵天将,助民反抗朝廷。还因为皮影戏演出时间多在夜间,许多人聚集在黑暗场所,致使清朝官吏倍感恐惧。在光绪皇帝死的时候,西北某地正在演唱皮影戏,于是官府借机立即贴出告示说:“国有大祸,民无天良,若有唱演,点火烧箱。”结果,京城内开始禁演皮影戏。官府派兵查抄,一些影身、布景及各种资料被烧毁,从此,皮影戏艺术便一蹶不振,日益衰亡。其间,散落在民间的影箱、舞台大多被有钱的外国商人收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随着清王朝的覆亡,京剧这个身价比较高的大戏与皮影小戏(据说清朝时皮影一类的演出类同杂耍,只能在珠市口以南天桥一带活动,前门大街不允许出现)走得很近,有一段时间还出现了京剧皮影“双下锅”,京剧演员“钻筒子”的表演形式,影人造型也用了京剧脸谱,很有意思。据说当时梅兰芳等京剧名角都曾经与皮影艺术有往来,甚至著名美术大师、票友齐白石老爷子也来凑热闹,寿诞之日亲朋聚会,在家里来个京剧皮影“双下锅”。
日军入侵前后,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东解放区就曾组织过散落在民间的13个影戏班社艺人,成立了冀东“新长城影社”。该影社为了配合当时的反侵略斗争,演出了《玉田参军》、《血泪仇》、《白毛女》等剧目。同期,在其他一些地区、县也曾组织过皮影戏班社来进行演出。这些皮影戏班社的成立,为当时冀东抗日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时地挽救和扶植了皮影戏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期相继成立了黑龙江皮影剧团、唐山皮影剧团、陕西皮影剧团、北京皮影剧团。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时至今日,由于影视和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间传统戏剧处于低谷,而皮影艺术却宛如一株争香斗艳的奇葩,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深深扎根于古老的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间皮影艺术也欣逢盛世,焕发了青春,古老的皮影艺术已走出家门,走向世界,向国际友人展示着这一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全国各地的皮影艺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创作排练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好剧目,尤其是在为少年儿童服务方面,各地的皮影剧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
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声望日益提高,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不仅是中国的,同是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皮影戏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民族艺术瑰宝,它的艺术光辉永远不会黯淡,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三节皮影戏的对外传播
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早在13世纪初,皮影随着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一带,14世纪中叶传入波斯,15世纪(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18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介绍到法国,1767年曾在巴黎剧场表演。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自13世纪走出国门以来,一直受到欢迎。而今,东南亚、阿拉伯国家和欧美一些国家都有了民族特色的皮影。比如,印度皮影戏多以古老宗教的神话故事为主,影偶巨大且用色单薄。东南亚各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影偶较印度小,色彩华丽,雕工精致,造型夸张但也反映了民族服饰风格。土耳其和一些北非国家都拿骆驼皮来雕刻,人物夸张且具讽刺批评意味。
一、皮影戏向东南亚的传播
南宋时期,皮影戏向东南亚诸国广泛传播,大多与海上国际贸易有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皮影戏由海路向东南亚诸国流传,到了爪哇(印度尼西亚)、暹罗(泰国)和马来西亚。马来亚、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国也都有过皮影戏,形式与爪哇、巴厘的影戏大同小异,可能是受爪哇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印度尼西亚的皮影戏,俗称爪哇影戏,又叫“瓦扬皮卫”。最初它大概是拜佛祭祖仪式的一部分,至今仍在演出前焚香祈祷。皮影戏的表演者被称为“铃吉特”,与僧侣一样受人尊敬。演出的影幕长10尺,高8尺,表演者坐在灯下,操纵影人,同时用脚叩打金属板伴奏,左手敲打箱子,来指挥乐队,并随着影人的动作诉说台词。泰国的皮影戏叫作“南”。大约在12世纪通过马来半岛传入泰南地区,与爪哇影戏相似,表演是通过幕后的火光,将影像投射在挂起的白色屏幕上,使人观看影子。“南”的影人较大,没有活动关节,实际是用两根棍支撑着影人进行表演。
二、皮影向欧洲的传播
元朝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朝代,当时皮影已成为军队营帐中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皮影技艺也随着蒙古军队战马的脚步向四方传播,并被带到波斯等国。公元14世纪波斯的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爱丁曾说:“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后,曾有中国的戏剧演员到波斯,表演一种藏在幕后说唱的戏剧。表演许多国家的故事。”中国皮影戏艺人到国外后,即兴编演外国故事,大大地拓宽了皮影戏创作的视野和剧目内容的题材。现今华县皮影戏班的戏箱里存放的影人中那些虬须蓝眼,卷发高鼻的皮影人儿就是当年皮影艺人们走出国门后带进来的历史痕迹,是18世纪流行欧洲了100年的“中国热”。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命妇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整个欧洲一种特殊风尚的一个片段。在对中国文化疯狂“追星”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了一种时尚,这就是对中国文化的狂热,而且这种文化推崇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
法国一位名叫居阿罗德的传教士,开始是喜欢皮影戏的镂刻艺术,把皮影作为中国民间的工艺美术品带回去的。但他观摩了皮影戏演出的独特形式后,对皮影戏更感兴趣,于是就把皮影戏的整个操作方法和制作过程带回法国,使之成为法国一种时髦的外来艺术。1767年他曾在巴黎剧场作过表演,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法国的影戏。三百多年前,让人疯狂的“中国影灯”,就是我们熟知的“皮影”。它是世界上最早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法国著名的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将之称为“电影的前驱”。1776年,它又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很快就在英国各地盛行起来,被称为“极有趣的艺术演出”。
1774年,德国大诗人歌德(元1749年~1832年)曾在威蓝展览会上向德国观众介绍中国皮影戏。他本人非常喜欢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1781年8月28日,在他32岁生日的时候,他用迈宁根公爵格奥尔格从巴黎带回来的中国皮影,演了一出名为《米涅华的诞生、生平和业绩》的中国风格的影戏来庆祝生日,并以此招待来自魏玛宫廷中的人们。1927年,在德国举行的万国展览会上,中国留学生演出了皮影戏《喜相逢》,轰动一时。国外对中国皮影评价甚高,法国的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的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而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宣称:“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在收藏中国皮影方面,德国的皮革博物馆专有中国皮影的陈列。德国的“三梅班”是仍在演出的皮影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湖南皮影团率先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演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空前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皮影的对外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中国皮影热,和国内由于西方文化、城市文化的冲击形成的皮影急遽衰退的局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外事促内事,这使中国人重新审视和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也势必将促进中国皮影的复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