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
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雕镂、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完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选皮
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传统皮影影人的制作很讲究。材料一般用牛皮(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驴皮(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羊皮绘革(浙江、广东)和镂纸夹彩沙(江西、湖南)。
第二步制皮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于木架之上,阴干即成。
另一种灰皮制作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用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分次化入水中,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镞。
第三步画稿
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由于纸质的样谱比牛皮的皮影更不易保存,故现今能流传下来的明清样谱寥寥无几,能觅得的几成“孤本”。现今的皮影,设计师不但吸收了传统的手绘图稿还将“电脑”应用于设计之中。
第四步过稿
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在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接下来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是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第五步雕镂
有一种刻制皮影的基础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于形体线长,左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要练好皮走刀不走的刻法,首先要学会推皮的手劲功夫,直练得功到手熟,这样才能发挥刀具和材料的效能。熟练的艺人推运自如,刀迹清晰流畅,曲弯有致,对垒严谨。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物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雕刻工人一般都有十一二把雕刻刀具,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老婆脚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虽然一样的刀具刻一样的花纹图案,也有规范的口诀,这全看雕刻艺人的巧设摆布,转换刀口,运用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的手法,才能镂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
雕刻的刀锋起落点叫刀口。刀口有断口、尖头、齐口、圆口之分。齐口多用于方正规范的物象,如桌箱、柜橱、建筑等;尖口多用于炊烟、流云、水波、风带等;圆口多用于花卉图案;断口是用来截断过长的阳刻线,使连接处更多,加强影人的使用寿命。
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而其工艺程序如下:
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因为若先刻完五官再刻头帽,脸部细纹就容易断裂。如果在刻制过程中皮子已干,应用湿毛巾把皮子捂软再继续刻制。毛巾湿度不宜大,一般是湿而不润为度,以免线纹模糊或消失。
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敷彩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炮制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之胶色溶在一起成粥状,趁热敷之于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之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第七步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
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即可挥发,颜色即可吃入皮内,使皮影的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搐缩一团,前面所做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则胶色不能溶化吃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仍会变形。
上述各法有优有劣。用烙铁、电熨斗脱水发汗的方法虽然便捷,但效果较差;压在热炕席下发汗的办法,主要用于皮影大型布景,也可以用在皮影人物;用土坯和砖块脱水发汗效果很好,这是因为土坯烘热后,温度平和吸水力强的缘故,但此法功效十分缓慢。
第八步缀结完成
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它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及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以备插皮影人头用。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打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联。
腹部——腹上与胸相联,腹下与双腿相联,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痿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第二节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皮影人物角色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角色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戏中常有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各种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物造型平面化: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同时,在人物身体比例上,上身与双臂偏长。其表演方式决定了造型平面化的特征。
2)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茬,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其操作形式非常便于皮影动画的拍摄制作。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协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除了以上的四个基本特征之外,我国的皮影造型还表现出地域化特点,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
第三节皮影的造型设计
皮影造型包括影人造型和衬景道具两部分组成,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其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使人物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11个部件,这11个部件分属头茬、身段两部分。衬景道具相当与舞台背景,起着点缀环境、强化剧情的作用。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最宽不过6尺。这里主要为青少年朋友们介绍头茬和身段相关知识。
一、头茬
头茬又称“梢子”,即皮影戏演出所用影人的头部,分为生、旦、净、丑等多个类别。头茬是皮影戏人物形象表现的重中之重,囊括了人物的忠、奸、善、恶等形象元素,男、女、老、幼等生理元素,智、勇、鲁、直等性格元素,主、次、悲、喜等情境元素……所以,了解和掌握一些头茬知识,会给了解欣赏皮影戏艺术带来一定的帮助。
皮影戏影人头茬分发帽、眉眼、嘴巴3个主要表现内容。
1.发帽
发帽有盔、帽、巾、饰、发5种,通常的表现原则是:武官带盔、文官戴帽、百姓扎巾。盔用于表现武将形象。有男盔、女盔两种,区别在于雉鸡翎的使用,男盔上没有雉鸡翎,女盔插有雉鸡翎。
帽用于表现官宦、男性平民形象。有官帽、便帽两种,官帽又可细分为太师帽、丞相帽、府县官帽等,便帽则还包括员外帽、小帽、草帽等。
巾用于表现平民形象。有全包头巾和半包头巾等饰用于细化人物形象。有帝后饰、官宦饰、平民饰、仙怪饰、番尾饰等。
2.眉眼
在皮影头茬中,眉眼是区分人物正、反面角色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标志。通常看起,正面人物一般都是慈眉善目、细眉凤眼,反面人物则是眉目狰狞、尖眉杏眼。文人眉细,心思细腻;武将眉宽,性格直爽。在宽眉人物形象中,一般用眉毛的外形来指示人物形象的正、反,正面人物的眉毛整体呈流线形,反面人物的眉毛整体呈几何形。
民间艺人将脸谱的眉眼表现概括为: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3.嘴巴
嘴巴有牙齿、胡须两个基础表现点。其中,牙齿用于指示人物形象的正、反,正面人物不露牙齿,反面人物则会龇出牙来。
胡须用于指示男性形象的年龄,有撇胡、板胡、三绺胡、五绺胡4种。通常的表现原则是:年轻人留有短胡,年长者留有长胡。
另外,头茬一般还会注意对人物脸部的表现,有线条脸和全脸两种。线条脸是用线条勾勒人物的脸部轮廓,全脸则是在整块皮片上通过上色、渲染等工艺处理办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脸部。全脸一般有红色、黑色两种。
人物头茬颜色,标志着不同性格。如“三国”戏中,关羽画红脸、卧蚕眉、丹凤眼,表现其英武正直忠义千秋的英雄性格。绿色则表示勇猛、善战,《铁丘坟》中的程咬金,《五峰会》中的暴虎,都勾绿脸。影人头茬向来不用蓝色,有蓝脸者,皆以绿色代替。黑色表现铁面无私性格,如包拯就涂黑脸,也表现人物的憨直,如《珠宝钗》中的尉迟大海,就勾黑脸。黄色多用在神怪戏中,如二郎神杨戬,就画三只眼,勾黄脸。白色一般表现奸臣凶人,如《西宫判》中的庞太监,勾白脸带横线、浓眉、吊角斗眼。眉心点红痣,象征他专横阴损,心术不正。《盗仙草》中的鹤童,在脸谱中刻一尖啄,鹿童刻一鹿首人身,更为形象。江河湖海中的水卒,鱼虾刻鱼或虾形头茬,鳖雕鳖形头茬,龙王必刻一龙头。
二、身段
身段(服装)又叫戳子,有龙袍、蟒袍、官衣等,影戏的服饰款式纹样受戏曲服饰的影响。
身段的角度多为七分面——半侧面的,这样便于表现丰富的服装纹饰。偶人身段的10个节是连缀在一起固定不变的。不演出时身段和头茬是分开存放的。头部以下的身段各地叫法不一样,有的地方叫“桩桩”,有的地方叫“戳子”。影身镂凿图案丰富,有雪花、万字、富贵、梅花、鱼鳞、松针、星眼等纹样。皮影彩色要求鲜明透明,多采用黑和红、黄、绿透明品色。身段是由角色的服饰所组成,它体现了不同的身份,以及贫富贵贱的差别。皮影艺人对戳子的分类有官衣、袍子、蟒袍、剑衣、氅服、裹身子、靠、囚衣等。只有在演出时,才根据具体角色的需要,使不同身份的戳子与不同角色的头梢造型装配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完整具体的影偶角色。比如同一件帝王的蟒袍戳子可以“穿”在不同角色的身上;可以是天上的玉皇,可以是人间从远古三皇直至明朝皇帝,可以是少数民族的番王,可以是海里的龙王,可以是阴司的阎王。同是武将的靠,插上番将的头梢就是少数民族将领,插上历代朝廷将官就是正统朝廷武将。影偶的身段配上头梢后,在一定的剧情里,就是一个完整具体的“这一个”角色。在影偶的两手腕及上身领口附近配上三根竹签后,就可操纵各种动作了。
头茬与影身的自由组合,扩大了影人本身的形象表现范围,又节约了影人制作成本。多个头茬可以用于同一个影身上的情况十分普遍,一个头茬用在不同的影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皮影戏艺人为了便于区分和塑造人物形象,在影箱中,影人的头茬与影身一般均是分别盛放的。演出前,再根据剧情选取适当的头茬插到影身上,组接使用。
三、皮影造型设计中的特点
传统皮影人物,大都采用大侧面的表现方法,设计中有几个明显特点是:
人体比例应区别于真实人体比例,头的比例大些,一般为体高的五分之一。手的比例要比真实的小些。身子比真实人体细,瘦些,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不然上了亮幕就显得雍肿,五官部分,眼睛要大,嘴巴要小,方能使人物有神。阳刻正面角色则多为平长细眼,小嘴,直鼻梁,显得平和有度。所有人物除旦角外,额头凸现,冠饰大幅度后移,这一变形夸张,使影人倍加精干,神采十足。
人物面部设计,传统皮影正面人物多用空脸法(阳刻)反面人物多用实刻法(阴刻),脸谱设计的一般规律是,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阳)正、实(阴)邪。
人物分解:分为五大部分11件,即头、上躯干,大小臂、手、大小腿等。也可根据人物在剧中表演的需要进行增减。
人物分解部位的连接点十分重要,特别是大小腿的连接点,要事先准确找到连接中心点,不然两腿重叠,或分得太开,给表演造成困难。
皮影人物尺寸,通常为35厘米左右。太高显得笨拙,投影虚实不均,表演困难。
动物设计分解。如虎、马、猪、犬之类,一般分解为头、身、尾和四肢,有的还可将上颌骨分解开,尾也分解,方可活动自然。鹊、燕等飞行动物,主要使两只翅膀活动就行。
布景、道具及其他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椅凳等,除结构被压缩外,稍有透视角度,以求立体感。特别在图案花纹上突出装饰效果。
第四节传世皮影欣赏
《罗通扫北》
图中罗通扫北为隋唐演义故事,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该皮影运用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子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颜色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具有典型的陇东皮影特点。
《拾玉镯》
这个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使用大红、杏黄等色,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镯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娇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
《含嫣梳妆》
《含嫣梳妆》,山西省晋南地区传世之作,用牛皮镌刻。表现了少女端坐于镜前调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艺人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梳妆时,镜中人与镜外人的照应,在上演时,二者动作的一致更显出艺人的匠心独运。富有晋南风格的皮影雕刻玲陇,彩绘精致的桌、椅、箱、柜及古朴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丰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装、桌、凳图案刻搂的精美细致令人由衷赞叹。
《混元盒》
《混元盒》,创作年代:(景)明代、(人物)清代,是北京皮影的代表作。规格:130cm×180cm。
北京皮影历史悠久,由于传入的源头不同,形成东、西两派。西派皮影雕工精细,刻画入微,色彩典雅;东派皮影,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线条流畅;两派各有所长,然而均古朴凝重,生动艳丽,京味儿浓郁。其影人较小,一般只有25~30厘米。
剧情是明代监生赵国胜遇到一美女,当知道是狐狸精时,将狐女灌醉,并偷走狐女的灵丹吞服。后来赵科举得中,任御史巡视江西,青石、白石二妖为狐女报仇,潜入抚署,盗走赵的官印。二妖欲用人皮纸破张天师符印法力,被天师识破,并用掌心雷将黑、白二石精烧死。赵国胜因天师怒斥他助妖,十分恼怒,反诬天师邪术害人,上奏皇帝。皇帝召天师进京质询,途中天师又遭群妖加害,依靠混元盒将众妖制服。嘉靖皇帝得知张天师法力,遂敕封为正一真人。皇帝问罪赵国盛,赵畏罪潜逃。图为天师金殿见驾场面。
《出行》
《出行》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神怪变化》
神怪变化属于陕西西路皮影。创作年代:民国,规格:130cm×180cm。
咸阳以西的汉中地区宝鸡、岐山、乾县、礼泉、兴平、风翔、陇县一带的皮影属西路皮影。影人比东路的大,约40厘米,人物造型通天鼻梁,轮廓简洁,图案大方。唱腔以弦板、秦腔为主。
《神怪变化》取材于《山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传说。题材有天地鬼神、仙道神佛、奇禽怪兽、精妖水怪等。它们神通广大,变化莫测,既能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又能呼风唤雨,钻天入地,充满浪漫神奇色彩。此图中间是刑天神,传说其与天帝夺位被斩首,不甘屈服,乃以双乳为目,以脐为口,舞动盾斧。此外,还有伤残的飞虎、肋下生翅的飞马、推着火车的小鬼儿、火狮、野猪。那个长着独角长眉长须的神怪叫神吼,古代被作为明察秋毫、扬善抑恶的法官的代称,在影戏中遇有审查疑案的剧情时,执法官常常牵出神吼帮助断案。
《断桥》
《断桥》属于陕西东路皮影,是连台本戏《白蛇传》剧中一折。创作年代:清代,规格:130cm×180cm。
该戏讲的是法海将许仙藏于金山寺,白娘子偕小青往金山寺索夫,法海不准。激怒了白蛇,引发了金山寺斗法。白蛇因即将分娩而败退。来到西湖边上的断桥,与许仙相遇。原来是法海施计,放许仙回去,将仙钵送给许仙,并约定等白蛇分娩后,用仙钵收了白蛇。
在断桥边一见许仙,小青不禁怒火中烧,几次举剑欲杀许仙,均被白娘子阻拦。图为小青欲杀许仙,白娘子从中阻拦的一个场面。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属于陕西东路皮影,是连台本戏《三国演义》剧中一折。创作年代:清代,规格:130cm×180cm。
该戏讲的是刘备为兴汉业,想请高人诸葛亮出山辅佐,三次赴南阳卧龙岗访诸葛亮。前两次拜访时,诸葛亮将他弟兄三人请进草堂,起初不同意出山,后来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与他三兄弟共论天下大事。事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
《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属于陕西东路皮影,取材于唐孟綮《本事诗》。创作年代:清代,规格:130cm×180cm。
剧情写广陵人崔护路过秦川,因口渴向女子杜宜春讨水喝,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次年崔护又来访,适巧杜宜春外出。崔护十分失落,思念之情无法诉说,便题诗表意:“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杜宜春回家见诗伤感而死。崔护再次来访,见杜宜春已死,抚尸痛哭,杜宜春竟复生,于是结为夫妻。图为崔护口渴叩门乞水与杜宜春相遇的情节。
《刘金定招亲》
《刘金定招亲》属于陕西东路皮影,创作年代:清代,规格:130cm×180cm。
该戏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征伐南唐,中了李惠王的都督余洪的空城计。赵匡胤被困寿州,部将高怀德等被擒。高怀德之子高俊宝得知消息即前往投君救父。俊宝途经双锁山时,见山旁的木排上有山寨女寨主刘金定的题诗,自言学武下山,要与俊宝成婚。高俊宝大怒,将诗削去。金定得报下山,与俊宝交锋,不敌,遂用法术将俊宝连擒几次,俊宝最终允婚。
《水漫金山寺》
属于陕西东路皮影,是连台本戏《白蛇传》中的一折。创作年代:清代,规格,130cm×180cm。
该戏讲的是金山寺主持法海用计骗许仙上金山寺烧香还愿,并强迫他留在金山寺出家为僧。白娘子与小青来到寺前讨要许仙,与法海言语不和,青儿拔剑与法海动武,法海念咒请伽蓝、四大天王等前来护法。无奈,青儿引来大水,众水族亦前来助战,水漫金山寺。西安东府皮影的主要特点为造型小巧玲珑,雕刻精致细腻,色彩显明强烈。以上特点在《水漫金山寺》皮影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太君辞朝》
《太君辞朝》属于辽南皮影。创作年代:清代,规格:130cm×180cm。
辽宁皮影又分奉影和辽南影。辽南影是流行于辽宁省南部的皮影。明末由冀东传入,分布于海城、盖平、岫岩、凤城、营口、大连等地区。它一改“奉影”简练大方的风格和大刀阔斧的刀法,而代之以细腻华美的图案和精雕细刻的刀法。影人头部的线条流畅圆润,眉、眼刻画生动传神,色彩淡雅多变,装饰效果强,尤以表现室内陈设、人物发式、服装等写实性较强,层次也交代得一清二楚,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太君辞朝》取材于《杨家将》。剧写北宋时,杨家将代代为国尽忠,转战疆场,屡建奇功,反遭奸人所害;而皇帝却又偏听谗言。佘太君悲愤已极,在平定黄花国之后,鉴于杨家老幼三代,男儿几乎都已为国捐躯,只留下曾孙杨藩,遂写本上殿奏请告老还乡,毅然辞官不做,退归家乡隐居。仁宗挽留不住,只得拨一省的钱粮,供她养老。临行时,仁宗于长亭设宴为佘太君饯行。图为佘太君辞别八贤王场面。
第五节皮影的收藏
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皮影艺术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作为这一艺术的物质载体皮影逐渐被收藏界所关注。青少年皮影爱好者虽然一般不会涉足这一领域,但是了解相关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收藏皮影要从地域、质料、工艺水平、时段、套相等方面着眼,并非所有皮影都有收藏价值。
如果有收藏皮影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地域
不同地域的皮影有不同的收藏价值,价格也有较大区别。以20世纪初期刻制的单幅皮影为例:陕西作为皮影的发源地,它的皮影历史悠久,制作技术娴熟,最为出类拔萃,但因存世量太大,收藏欣赏的话还可以,但升值空间不大;从陕西流传过去的山西孝义皮影在市场上较受欢迎,与陕西皮影风格大致相同,市场价比陕西皮影略低,出自名家之手的皮影较为珍贵,名家皮影比同期非名家皮影的价值原则上高出一倍左右,一些大师级的名家作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二、质料
制作皮影的材料是兽皮,包括驴皮、牛皮、羊皮、猪皮等。所有皮料中,驴皮较好,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雕刻起来也不“闯手”,且“站色”、“站线”性能较好,还能防水、防腐、防蠹,因此各地皮影大都采用驴皮制作,“驴皮影”逐渐成了皮影的代名词。其实皮影最好的材质还是牛皮。牛皮韧性比其他材料强,在雕刻制作上可以拉更细的丝,在艺术表现上就可以做到更精致细腻。而且牛皮较厚,可以做大件皮影,不容易打卷或者翘起,而驴皮由于太薄就没有这个优势。猪皮、羊皮相对驴皮牛皮次之。在收选择上、以选牛皮为佳。
三、工艺水平
只有造型优美、雕工精细、着色均匀富有表现力的工艺水平很高的皮影才具有收藏价值。皮影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浆皮、下料、画稿、描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以唐山皮影为例,人物造型优美,雕镂精细,玲珑剔透,融合了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装饰风格。陇东皮影造型俊俏大方,镂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山西皮影则严谨规范。收藏皮影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皮影特点,有针对性地重点收藏。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其皮影人物造型、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而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构图上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还是造型都较之陪衬人物醒目,线条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非同一般。从工艺水平上看陕西皮影是目前比较值得收藏的品种之一。除了精品的老皮影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外,现代一些大师的作品,一级达到一等水平的皮影艺术者的新精品皮影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如中国目前唯一一位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领导小组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陕西专业皮影雕刻、制作、鉴定大师的汪天稳的作品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时段
中国皮影始于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目前民间和市场上的皮影制品绝大部分为明清以后的。“时间越久远的皮影,其收藏价值越高,升值空间越大。”由于存世量渐少,精品老皮影投资价值正一步步凸现,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古旧大幅皮影,有布景、人物、家具、树木等场地和可表演的完整皮影的收藏价值最大。
五、套相
收藏皮影和收藏连环画一样,也讲究品相和套件。一般来讲,单件皮影就没有成套的皮影收藏价值高大。皮影的造型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进行分类雕刻。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除人物外,还有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等,囊括古今。可谓“一箱驴皮著五彩,万代人事藏九夹”。收藏时可根据小分类来收藏套件。
目前,皮影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仿品。仿品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收藏价值不高,但作为艺术品去欣赏,也是可以的。
第六节博物馆里看皮影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各类皮影博物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悄然诞生。这为青少年朋友们感受皮影文化提供了便利。下面简单介绍国内几个重要的皮影博物馆。
一、中国皮影博物馆
中国皮影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通惠门路25号,原名“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皮影艺术、家具、木雕等民俗文物标本的征集、研究、陈列展览和宣传。
展厅四面墙壁和中央全部设置成巨大的白色灯箱,灯箱里镶嵌着各式各样的皮影,陕西皮影、唐山皮影、云南皮影、成都皮影……琳琅满目的皮影让人应接不暇。一个展厅还不够,数一数,展品竟然摆满整整6个展厅,展出的皮影多达1500多张。
2003年成都开始筹建中国皮影馆,目前,中国皮影馆已经收藏了来自全国的具有较高价值的皮影文物20万余件。从明代、清代到近现代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种风格的皮影均有,非常值得观赏学习。
二、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
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是以“皮影收藏、展示、研究、创新、复制、演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为:“关中皮影研究所”。馆内有研究设计人员十余名、雕刻人员三十余名、皮影戏演出人员十余名。馆内收藏了数以“万计”的明、清代实物皮影精品。
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藏品分为:
皮影宫殿类:皮影戏演出时的各种大型“幕景”及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大型装饰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造型。
皮影头谱类:皮影戏剧中的各种“生、旦、净、丑”皮影人物脸谱造型。
皮影人物类:皮影戏剧中的各种“生、旦、净、丑”皮影人物造型及部分剧照。
还有皮影动物类、皮影驹辇、车轿、皮影桌椅、床、皮影花木、亭子、皮影图谱、剧本、影箱等,此外,还有诸如《大闹天宫》等皮影戏的影人、背景皮影等。
三、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
孝义市皮影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孝义市永安路,建于1988年。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是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认定为“中华之最”、我国唯一的一座集收藏、皮影研究、木偶技术研究的专题博物馆。
它规模庞大,总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展厅分皮影展演厅、木偶展演厅、木偶电视系列剧外景和内景、影棚、文物展厅以及木偶皮影戏专用舞台实体陈列。博物馆坐西向东,三进院,长125米,宽70米,院内排列着大小建筑物30余幢。院内有“孝子厅”、“义虎厅”,内有“唐孝子郑兴故里”和“义虎厅”的碑记,碑文记载了“唐孝子郑兴割股奉亲”和“义虎”的民间传说,点明了孝义的来历。
皮影是这一博物馆内珍藏的主题之一。馆内收藏了大量明、清时的孝义皮影实物。馆藏分为综合、皮腔纸影、碗碗腔纱影、古代皮影。院内还有另外四座戏台为皮影、木偶专用戏台。其中,有一戏台是皮影专用戏台,为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建成。还有一处为皮影、木偶两用戏台。这些影戏台是从孝义市内有关村镇搬迁到此展出的。
四、中国美院皮影艺术博物馆
中国美院皮影艺术博物馆位于杭州市南山路210号。馆内陈列中华皮影艺术院院长赵叔同的皮影藏品300多件。赵叔同将多年收藏的100多箱共计4万多件明、清等各个时期的皮影道具、手抄剧本等捐赠给中国美院皮影艺术博物馆,其规模在国内外首屈一指。
五、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于2004年4月22日开馆,由原北京皮影团崔永平先生与其夫人出资主办。位于北京通州马驹桥金桥花园16楼四单元,展览场地250平方米。博物馆展出三万余件珍藏品,其中包括明、清、民国、抗战期间,河北、湖北、山东、四川、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不同特点的作品以及崔永平先生自己设计的部分作品。该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北京乃至全国尚无类似博物馆的空白,对于继承和保留我国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该馆面面俱到地布置了八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了两千多年前,祖先发明制作皮影戏的整个过程;第二展厅展示的是皮影戏汇演说明书、照片和表演皮影戏的小舞台;第三展厅里有一面“皮影人头墙”,墙上排列了五百多个皮影人物头像,个个盔发别致、忠恶分明;第四展厅陈列着中国皮影戏演出伴奏的乐器和录音设备;第五展厅里展出的,是青海、宁夏、甘肃、湖北等地的皮影;第六展厅里还收藏了诸如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的一组“十八层地狱”古代皮影;第七展厅云集了陕北、陕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北、东北等地的地方皮影;第八展厅别具一格,是一个表演皮影戏和木偶剧的小剧场,可容纳五十多人观看。
崔永平的皮影博物馆收藏有三万多皮影,其中大多数是古董级的孤品皮影,每年接待一两万参观者,但可悲的是这些并不多的“客源”却大都是高鼻梁大眼睛的外国人。这里是皮影发烧友该去朝拜的殿堂,朋友们可以乘17路、826路、627路、运通107、101到木樨园换乘927、732到金桥花园,在那里,您必将会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而感到震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