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戏,是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始称滦州皮影,今又称乐亭皮影,或冀东皮影,在昌滦乐一带也俗称驴皮影,在东北俗称老吠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
唐山皮影起源于金统治时期。公元1127年金入侵中原,曾掳包括影戏艺人在内的各类艺人到北方,之后形成了古中原皮影分支,滦州影戏就起源于此。但是,由于金元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同时又有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影戏没有多大的发展。直到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南民北移,南戏到滦州,对滦州影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明代统治者重视戏曲宣传教化作用,就有许多文人为杂剧和传奇剧编写戏文。此时地处京东的滦州也有一些秀才为当地影戏编写影卷,这对于滦州影戏的迅速发展并很快兴盛于京城产生了着重要的影响。滦州影戏从此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皮影的重要代表。当地有一则古老的谜语是这样影射皮影戏的:“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就有对明万历年间手抄滦州影剧本《薄命图》的介绍,可见本县境内在明代已有影戏。
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里居不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很好,而且绘画、雕刻样样精通。但时运不佳,屡试不第,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游学奉天(沈阳),在那里教授几个村童过活,在这悠闲的岁月里慢慢地成就了他对艺术的贡献——创作影戏。黄素志到过北京,见识过北京的影戏。滦州地处京畿,与京城联系密切,乡间也有影戏。他把故乡和北京的影戏艺术带到了客地。最初用纸剪刻影人后来改用羊皮剪刻影人,黄素志将这种雕刻艺术加以改进。
黄素志改进皮影戏以后,传者很盛,数十年后势力遍及东三省,这时满洲大势方兴,当地对这种通俗艺术非常喜欢。及至清军入关以后,影戏也就随着进入北京。康熙五年,礼亲王府竟有8个食5两俸专管影戏的人,旁的府第里面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后来全国平定,各省派遣驻防将军,上任者都是满洲人。他们一来和驻地语言不通,不能鉴赏当地娱乐;二来对影戏嗜好已深,不能离开,所以都带了影戏班前去。专制时代的习惯,上行下效,朝野都不能例外,不久以后影戏就传播到了各地。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倡导,皮影戏兴盛繁荣,传播较快。至清朝中叶白莲教起义,各地人民响应,清王朝统治者害怕江山不稳,预防人民聚众闹事,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他们把嘴脸一变说影戏是用纸人纸马兴妖造反,禁止官员私养影班,禁止夜演影戏。影戏在官方是禁止了,在民间却是禁而不止,仍然生存和发展着。
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形成了地道的滦州影,也就是所说乐亭影、老吠影。当地群众非常爱好影戏,积久而成风俗。
唐山皮影鼎盛时期是清代末年至20世纪30年代。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乐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办得最大最好,皮影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本县籍的张绳武、张占科等名家多加入乐亭影班,于是乐亭影名声日兴。本县有柏各庄杨荣久影班、东黄坨龙振刚影班、西新庄陈文礼影班等。那时民间小影班比比皆是,把皮影戏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据记载当时滦河两岸各县,无论是豪门富户、书香世家,还是贫民百姓纷纷刻箱组班。除了许多专业影戏班子之外,几乎每个村都有农民自娱自乐、农闲时才活动的小影戏班子。在大的村镇有时会有三四个影戏班对台演出。每逢节令及喜庆之日,常见村头场院起台架棚,大人小孩争相转告:“唱驴皮影儿的来啦!”待夜幕垂下,男女老幼围坐影窗之下,看着出神入化的表演,听着如泣如诉的唱念,品着环环相扣的剧情,影戏带给观众兴奋、伤感、赞叹和安慰。
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时称奉天)、长春(时称新京)等大城市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张绳武、张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应邀陆续在国内和国外灌制了大量唱片,使皮影戏的流传区域更为广阔,一些唱腔得以保存。
新中国成立,唐山皮影戏得到蓬勃发展,各级剧团成立,成为唐山地区代表性表演艺术品种。唐山皮影名家辈出。被老唐山人誉为皮影界“梅兰芳”的高荣杰,一生钻研皮影演唱技艺,他曾在清明节跑到坟地里倾听各种女人的啼哭,再加工提炼,融在自己的唱腔里。以至于他演唱的“小儿”(即旦角),唱腔细腻入微,扣人心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既表现出了人物情感,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领导人观看过唐山皮影的演出。香港凤凰影视公司曾把唐山市皮影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部分场次搬上银幕。1981年9月,唐山市皮影剧团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10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皮影邀请赛荣获演出一等奖。1992年9月,唐山市皮影剧团参加了北京亚运会演出活动。
开放的中国开启了文化开放的大门。1982年,齐永衡应法国国际木偶学院邀请赴法国讲学,为9个国家皮影专家讲授技艺,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国讲学的皮影艺人。他的赴法讲学也开启了唐山皮影走向世界的大幕,齐永衡成为唐山皮影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人物。
1985年1月,唐山市皮影剧团赴美国参加“迪斯尼”世界演出。同年8月参加了在摩纳哥举办的第八届世界戏剧节和在法国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木偶节,并应邀赴荷兰、日本、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希腊、西班牙等地演出。先后出演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观众的高度赞誉。2007年,唐山市皮影剧团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及服务项目奖。近年来,唐山皮影屡获国家大奖。2005年,皮影戏《大闹天宫》荣获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大赛金狮奖金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皮影艺术也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达到了声、影、光、美的协调统一。为此,唐山艺术家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唐山开滦煤矿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范锦才创作的具有浓郁冀东地方风情的皮影舞蹈作品《俏夕阳》,将以皮影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融入舞蹈之中,传达了“爱与和谐”的主题,并荣获了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歌舞类节目一等奖。《俏夕阳》从民间走来,和唐山皮影戏一起走向了更广阔的艺术舞台。
2006年5月20日,唐山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乐亭皮影雕刻作品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同年,唐山皮影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一连串的成功使唐山皮影为唐山带来了诸多荣耀,大大提升了唐山的知名度和形象。唐山皮影也成为唐山人的骄傲、优秀地域文化的代表。唐山皮影幽默、灵活、刚劲,它充分体现了唐山人的智慧、勇气、幽默等集体性格和百折不挠的人文精神,成为表现唐山人文精神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唐山皮影也被外国朋友颂称为“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唐山皮影乃世界皮影之最”。
第二节唐山皮影戏的特点
唐山皮影有三个独特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影人用驴皮雕刻有一套独特的操纵技巧。
传统唐山皮影,影人是五分侧面形象,道具是五分平面图案,(个别为七分,如一些丑和妖怪)没有层次,没有深度,所以人和影物不能重叠。影人和道具都是用驴皮雕刻,人物分头茬(头部)和戳子(身体)两部分,演出时根据出场人物和身份组合使用,一般一套影人,头茬多于戳子。头茬为整体雕刻,没有可活动的关节(个别的有可活动的下巴)。戳子是由十块不同部件组合而成分别是上身一块,下身一块,上臂两块,下臂两块,手两只,大腿连脚两块。各部件均为可活动连接,操纵起来灵活多变。
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人物雕成镂空脸,弯回形环勾眉眼,通天鼻梁,显得俊朗、洒脱;反面人物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目夸大,一幅老奸巨滑的坏样儿;丑角在眼睛上加画一个圆圈儿,表示诙谐轻佻。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当丰富,雕起来要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传统影人有三根操纵杆,分别处在颈部和两只手上,操作者(俗语叫“耍线儿的”,有两个人,分上线,和下线。上线为主,位于台幕的左侧。影窗呈长方型,中间是被四框蹬紧的白布,在台上安装时上边略前倾。这样便于操作(摆放布景和道具时不会倒下,操作者有时要同时操作多个影人,根据剧情,操作者可以把暂时没有动作需要的影人用操作杆支在前倾的影窗上),同时也便于处于台下的观众观看。传统皮影戏以表现曲目内容为主,操作仅限两人,耍线者以手指的技巧一手同时拿几个影人,有时还配合剧情插白,对话,或模拟各种音响。遇有武打场面,更是忙的不可开交。边耍边插白,边跺台板,制造效果,烘托气氛,好不热闹。大有一手操纵千军万马之势。所以有“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之说。“双手对舞”说的非常贴切。
特点之二是以唱功著称用滦乐乡音唱白(乐亭口音多,滦县口音少),语言通俗易懂,因此又称“老呔影”。
唐山皮影以滦县、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唱法有“掐嗓”和不掐嗓。其曲调、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皮影艺人在演唱时用手指掐住喉头压迫声带发声,经挤压发的声音,具有一种怪异味道,恰好与影人的形象动作浑然一体。从前唱影的没有女演员,所有角色都由男演员来配唱,为了配合人物身份需要,有时要用假声,但假声有一个问题,就是音量不够大,在现在有扩音器还好办,在没有这些现代设备的时代,这就成了难题,因为在台上表演时必须保证台下的观众要听得清。在这种情况下,皮影老艺人们发明了压迫声带发音法,这样就可以在不降低音量的情况下,发出符合人物需要的各种声音。另外传统影班只有三四个负责唱功的演员,他们往往一人唱几个不同行当,掐嗓可以使他们在不同行当里转换自如。现在由于扩音设备的大量使用,和行当分工的细化,这种传统发声法,已经较少使用了。
由传统皮影的伴奏有两个人完成,一人负责板、鼓、锣、钹等乐器,叫“掌鼓板的”。一人拉四胡(又称“四根弦”),叫“拉弦儿的”。演出时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称“拉场”,演出以四胡伴奏为主。四胡伴奏音量较大,音色明亮,且穿透力强。伴奏艺人左手指带金属箍,以增加丝弦的金属音色和音质亮度。演奏员运用揉、抹、滑、勾、点等灵活多变的娴熟技巧,模拟唱腔,配合默契,十分谐调。武场称“打”,以板、鼓、锣、钹等乐器为主,场面热闹紧凑。
唐山皮影戏的唱腔另一特点是,分工极细。其影人角色齐全,分为“生”、“小”(旦)、“净”、“大”(花脸)、“髯”(老生)、“丑”、“妖”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形式。一般的戏曲形式,唱腔大致分为生、旦、净、丑等几大行当,而皮影戏的唱腔则要细的多,如生角,一般戏曲分老生和小生,而皮影戏还有一个介于老生和小生之间的演唱形式,俗语叫“三尖儿”,这可能是因其有三撮小胡子而命名。净(花脸)在皮影戏里叫“大儿”,除了分“毛净儿”(京剧里的架子花脸)和“大眼儿”、“老净儿”(相当于京剧里的铜锤花脸)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行当叫“红净儿”,是皮影唱腔里独有的。此外皮影文生和武生、小旦和刀马旦在唱腔上也有区别,只是分的不是很清,比如文生在气愤时所采取的唱腔和武生没有什么区别。相同道理在表现武生温柔一面时也使用文生的唱腔。再丑角的表现方法上,皮影戏根据人物的身份和特点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表现方法,比如有一定官职和剧情相关人物(影人面部为镂空巴豆眼的),唱腔上采用粗声细声结合,尾音上扬的唱法;而一些军士,喽啰、鬼怪、等,多采用多粗声,唱腔平直,尾音多下沉,有时干脆直接用类似现代流行歌曲中ruapo那种说唱手法表现人物语言。
一、独特的曲目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多为竖排手抄本,演出前,演员要先“溜卷”熟悉台词,演出时影卷放在演员前面“照本宣科”。唐山皮影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五锋会》(共分三部,分别是《乾天剑》、《宝龙山》和《平西册》),《薛刚反唐》、《三请樊梨花》(也叫《破锁阳》),《马乾隆走国》等都是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这些作品卷幅浩繁,一演就是十几天。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三字经”、“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
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唐山皮影无疑是同类型艺术中的佼佼者。它的曲目众多,唱腔独特,制作精良,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虽然从事皮影演出业的人员急剧下降,演出场次不及前几十年的千分之一,但它受到了很好的保护。皮影学校的建立,也为皮影艺术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使得这一古老艺术至少在短时间内,不至有失传的危险,甚至可以让人看到复兴的曙光。
第三节唐山皮影的造型特征
一、影人的总体造型特点
唐山皮影的雕刻艺术,打破了一般的绘画原则。影人不仅在不同行当、年龄、性别上具有区别,还在人物的忠奸性格的刻画上遵循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雕刻原则。艺人在创作时,通过对生活中事物本质的掌握,运用“写意”的手法,对影人进行一定的变化和夸张,使其既贴近生活中的事物,又具有艺术的新意。
艺人在雕刻影人时,会夸张和变化影人的各部分大小比例。如夸张“头茬”与“戳子”、“眉、眼睛”与“面部”、“手臂”与“身长”等部分的大小比例。
唐山皮影的影人“头茬”高度约占整个影人总高度的五分之一,而正常人的头部高度应约占全身高度的十五分之二。影人的手臂长度约占影人全身高度的五分之三,和正常人相比,唐山皮造型上“影人”的手臂要长了许多。艺人在雕刻时考虑到表演距离较远等实际演出的情况,对其面部的眉与眼睛的大小进行夸张,使其约占面部的二分之一。
1.影人多变的视觉角度
总的来说影人的造型是侧面图像——“五分像”,但是,各个部分都包含了视角和视点的变化。如:面部外形一般采用五分正侧面像,头饰纱帽则采用六七分侧面图像,纱帽的翅子采用八九分侧面图像。戳子的图像由侧上向下逐渐扩大:服装从领口向下为五分侧面像,到腰部时就达到六分侧面像,到腿部时就转到七八分侧面像。
2.站姿神态
唐山皮影虽然如此夸张影人的造型,但并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反而带给人的感觉是均匀、和谐的美感。正是由于这种夸张的处理,使影人造型的腿脚前后错开了距离,既有站立的感觉,又有行走的效果,显得鲜活起来。
二、影人各部分具体特征
1.色彩
唐山皮影的颜色主要以红、绿、黄、白、黑为主。因为镂空处为白色,驴皮本身又为黄色,所以唐山皮影上色的原则基本是以红色与黑色为基调,并根据造型的需要适当添加绿、黄、白色。其中红色代表英勇、忠诚,如《三国》的关羽就是红脸。绿色代表勇敢或奸邪,其中《五峰会》的暴虎,《铁丘坟》中的程咬金就是代表。黑色代表刚直或性格残忍,如包公。白色表现俊美,同时根据人物的雕刻形象的不同也代表奸猾,如《五峰会》中的沈恒威。
2.头茬
影人的头茬面部一般为五分侧面像,面部使用通天鼻梁,除用线条表示眼、眉、口外,面部其他部分全部镂空。这种造型与西北皮影人额头突出、线线眼、樱桃小口的造型形成对比,形成了唐山皮影的独特风格。
唐山皮影戏的行当可分为小、生、髯、大、花生。不同行当的头茬各具特点,各不相同。
小:旦行,一般的头茬为五分像,阳刻而成。特点是从发际至鼻端为一条往外微凸的弧线。眼睛居中成弯环形,十分逼真,眼珠为少半圆,眉梢与眼角相连。尖鼻头,唇不分上下,只是一条红线向上挑起,有耳坠和头饰。除口为红色,耳为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冠带按身份地位各异。
生:生行,面部与小旦行近似,无耳坠,冠带按身份地位各异。中年人物用三尖黑髯。
髯:老生,脸色有黑、红、白,胡须有黑白五绺之分。冠带按身份地位各异。
大:净,分青、红、黑、绿、黄、白六种颜色。除白脸阴刻外,其余均为阴刻。凸脑门,凹鼻梁,圆鼻头,大眼睛,圆眼珠。冠戴、胡须、神态因身份、年龄、性格、忠奸而定。
花生:丑行,有阴刻、阳刻两种面型。五分像的露一个眼睛,七、八分像的露两个眼睛。丑眉眼,咧嘴叉,造型十分滑稽。影人头部装饰多样,一般与其人物性别、年龄、地位、性格相联系。旦行头部多为各种发髻,戎装有包巾、包头盔、帅盔、渔妇戴斗笠等。生行有官帽、相帽、衙役帽、公子帽、员外帽、穷生帽等。武角有扎巾、帅盔、软花罗帽等。反面人物的冠带基本相同,只是在冠上再加有狐裘和稚尾,并为反扎巾。
3.戳子
影人戳子分两类,袍带人物,短打人物(平民其中区别在于中节,第一类上节(上身)、中节(臂上部和腰部的结合部分)、下节(前后腿),一共由十一节组成。另一类叫“流趟”(用于短打人物),由上身(整个躯干)、中节(前后大腿)、下节(前后小腿)组成,共十二节。
是戳子分为蟒(蟒袍帝王将相之服)、靠(将军服是带靠旗的铠甲)、掩(掩衫、半蟒铠)、铠(将士服、不带旗的铠甲)、衫(花衫、云杉、素衫、裙衫、旗衫、公子衫、员外衫等)、衣(仙衣、龙凤衣、八卦衣、号衣、孝衣、罪衣),氅(敞怀式外衣、老氅、公子氅、英雄氅、斗篷氅),袍(龙袍、红袍、道袍、板袍),褂(马褂),流趟(短打),袈裟等。此外,不同人物脚上穿的各式靴子也是各不相同。
4.景物的造型
景物包括:城、楼、园、洞、宫殿、官府、庙宇、桌、椅、凳、树、桥、船、山、水、云等等。景物造型多变,样式多样,雕工精细,具有装饰性,多为侧面像。
第四节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和表演
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唐山皮影戏的“影卷”,现存几百部。据当地老人讲:“唱一辈子影,说不全有多少影卷。”中长篇影卷称作“连台本”,现存至少五百多部,其中大部头的“连台本”有一百三十多部,如《封神榜》、《青云剑》、《二度梅》、《五锋会》、《平西册》等。短小的折子叫“单支儿”,不计其数,如《陈塘关》、《渭水河》、《甘露寺》、《姜子牙下山》等。1943年成立的唐山市皮影剧团逐步形成为唐山影界的代表,先后创作演出过一大批优秀剧目,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胡兰》、《人参姑娘》、《鹤与龟》、《熊猫咪咪》等。
皮影戏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上场“诗”,相当于戏曲中的“引子”,念完引子转向道白,报姓名,然后把以前发生的事情简要地叙述一遍,叙完后,转向人物这次出场要干什么,有什么打算和行动。叙述多用道白,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之间的接触、冲突用唱或边道白边唱的方法,多据剧情而定。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
唐山皮影戏的演出须用木棍或铁棍搭建一个高台,高台四周用幕帐围起来,面对观众的一面是用白布(早期为白棉纸)作的影窗。影窗后摆长条桌用来撂放影卷、影人、道具等,长条桌上方悬挂照明灯。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辅助操作的人称“贴线”,操纵的人统称“拿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三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其中有掌线师傅(操纵)二人,鼓板师傅一人,还有演唱的演员和伴奏演员(拉四胡的兼吹喇叭、打堂鼓),故有“七忙八闲”之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