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孝义皮影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人文孝义

    孝义地处吕梁山脉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兼有山川之利。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唐贞观元年,因邑人郑兴“割骨奉母”闻于朝,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亲封“孝义”县而得名,这是我国民间文化保存和传承都很好的地区之一。

    孝义是一方文明故地,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孝河流域繁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曾留下文明的佐证。这里是北方民族聚融之地。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在这里始置瓜衍县,秦汉时期为兹氏县,三国曹魏设中阳县,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改永安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封孝义县。唐代以后,孝义成为“车骑缤纷、商贾云集”的重镇。明清时期,又成为“汇通天下”的晋商故里之一。

    孝义境内,目前尚存古代建筑遗址7处,楼台亭台、庙宇寺院120多处,石碑152通。孝义历史久远,民俗文化久兴不衰。从2400多年前的孝义皮影戏、木偶戏,到后来兴起的民间神话传说、谣谚、谜语、童话、对歌,再到皮腔、碗碗腔、地秧歌、剪纸、吹打乐、背棍、旱船、迎花妆、悬空椅、竹马、赛锣鼓与明清时期出现的隐士诗词、龙山诗词等,构成了孝义千载民间文化的主体。

    这些带有孝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传至今日,绝大多数保存完好,这在我国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山西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山西戏曲,各具特色的大小剧种数量居全国首位,世代相传演戏成风,村村有乐楼,社社闹秧歌。孝义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被誉为“戏剧之乡”,素有“无孝不成戏”、“无孝不成班”之说。其剧种繁多,人才辈出,尤以独特的小剧种皮影戏、木偶戏享誉三晋。生活在“孝河义水粮山煤海千古宝地”上的孝义人民,能耕善种,自给自足,而且爱看戏,也爱唱戏,以秧歌、偶戏、影调等多种艺术形式抒发情感,慰藉心灵。皮影戏班白天表演中路梆子木偶戏,晚上表演皮腔和碗碗腔皮影戏,数百年代代相传,正如孝义民谣所述:“五尺纱窗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哈孩童欢。”正是这样的人文环境,催生了不朽的孝义皮影戏艺术。

    第二节孝义皮影戏的历史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山西孝义皮影戏是以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为主和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并存的晋中皮影戏。孝义皮腔纸窗影戏是自金、元时期一直流传下来的孝义本土影戏,历史悠久,处处体现着我国早期皮影戏的风貌。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是在清朝中晚期由陕西传入的碗碗腔纱窗皮影戏。据孝义县文庙中乾隆时期碑记中载,孝义在战国时期属魏国,孔子的弟子带其门徒到孝义传授儒家学说,利用皮影招揽众人来听讲而创建了影戏。在孝义出土过一幅北宋古墓壁画,画面上有数个手操影人的幼童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金代正隆年间的“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人物头像造型残片,结构简单,腔实分明,三角形胡须和下巴颏雕刻在一起,与当地现存的明代影人风格非常一致。元大德二年(1298年),“孝义纸窗影戏坐骑图”人物均为侧身,是皮影空实显影、实处着色的雕刻技艺。明清两代是孝义皮影戏的鼎盛时期。据传,最盛时境内竟有一百多个皮影戏班,同时还延伸到周围各县,足迹远达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孝义市木偶皮影博物馆已故原馆长朱景义先生生前收藏了大量有关皮影、木偶、秧歌等艺术品种的实物和文献资料,其中有一件记有一个名叫“庆成园”皮影戏班演出剧目的“戏褶子”,上写时间为“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初二”。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实物可证的孝义皮影戏班,至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清代早期,孝义境内出现了一个存在时间很长的皮影戏班叫“居义班”。这个戏班留有两处舞台题记。一处在孝义东董屯龙王庙乐楼:“大清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十二、十三、十四日,孝义居义园开台平安”;一处在孝义岭北村关帝庙乐楼:“大清嘉庆九年九月八日,孝义居义园班主任……”可以看出,这个皮影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活动时间至少在80年以上。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孝义皮影的演出、分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大商号、大户人家,出于吉庆之意、喜爱之心,都养起了皮影班。仅山西孝义一县区域内到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残存的皮影专用戏台达180座。在孝义境内,早在清代中晚期就有了皮影戏的专用戏台,分为皮影戏台和皮影、木偶两用戏台。在孝义的西部山区大多村庄都有小皮影专用戏台,有10平方米左右。在孝义东部平川的村镇里大都是大戏台,有20平方米。

    清末民初,孝义皮影还保持着繁荣景象,随后逐渐衰落。抗战时期,除晋绥专署文联文工队皮影组(由孝义皮影艺人组成)活动在孝义、汾阳、文水、交城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外,境内皮影班正常演出的已逐渐减少。建国前夕,孝义仅残存15个农暇搭伙的皮影班子。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于1950年成立了孝义木偶皮影艺术团。著名皮影艺人那鹏飞、高仲玉、冯庭荣等人大胆革新,首先将《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戏搬上皮影舞台。之后,应太原市政府的要求,著名艺人赵家宾带领一个皮影戏班在太原安家落户。20世纪80年代,孝义木偶皮影艺术团大力加强艺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1989年代表山西省赴英国访问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许多英国观众纷纷留言,说中国的木偶皮影“表演神奇”,“令人惊叹”。

    随着大众娱乐方式多养护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目前孝义皮影戏的演出遇到许多困难。一方面是人才问题,一些当年身怀绝技的皮影说戏人已全部退休,且年事甚高,皮影从艺人才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演出市场日渐萎缩,特别是年轻人被新兴娱乐方式所吸引,钟爱皮影戏的不多,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传承千年的艺术格外脆弱。但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孝义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这一宝贵遗产避免了失传的危险。

    此外,为不断拓展皮影艺术的发展空间,2004年5月,由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与台湾完形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木偶原乡——孝义皮影木偶影视拍摄基地”开工建设。

    第三节孝义皮腔纸窗影戏和碗碗腔纱窗影戏

    孝义皮影戏包括孝义皮腔纸窗影戏和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两种。

    一.孝义皮腔纸窗影戏

    孝义土生土长的皮腔纸窗影戏,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孝义皮腔纸窗影戏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用纸做窗(即用麻纸做屏幕);二是影人全用牛皮雕镞,不仅粗犷浪漫,而且耐用,不易折曲,自成体系;三是主奏乐器是小唢呐,清脆高亢,故又称“孝义吹腔”。这些特征,孝义独有。

    皮腔纸窗影戏在孝义民间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喜庆娱乐、一个是敬神。孝义流行着一句俗语:“你是天上一尊神,我是地上一凡人。对你许下一台戏,七紧八慢久消停。”说的就是孝义有灯影戏的习俗。凡遇红白喜事、生日满月、得子续后,都肯出钱唱台皮影小戏,显示喜气、喜庆。还有一种习俗,只有“灯影”是敬神戏,每当某个地方盖了新寺庙、塑了新佛像,开光时,总是请一班灯影,唱上三天,表示对神的敬重。皮腔纸窗影戏长期流传于孝义一带的民间,受外来剧种影响少,保留了自己古朴的风韵和色彩。皮腔的唱腔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其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艺人称其为“垛板”。皮腔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上下句结构多为吹奏乐(包括小唢呐、笙等)和打击乐(包括亮锣、二捂眼、马锣、饶钱等)两大类。孝义皮腔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色彩浓郁,古朴清新,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民间称其为“灯影调”,演唱时以吹打为主,因而又有“吹腔影戏”的别称。其特殊的旋律结构和地方风味相当浓郁的唱腔唱法,方言土语琅琅上口,世代更迭,但始终为群众喜闻乐见。

    唱腔曲调与伴奏均极简单,每次由艺人领唱并众人帮腔为主要特征。其唱腔称为“皮腔”,即皮影专用腔调。它的音乐古老而独特,以欢快、潇洒、活泼、自在为特点,给人以一种脚踏祥云、畅游太空、逍遥仙境的感觉。孝义皮腔纸窗影戏剧本不多,有曲牌,只因旧时从事皮影戏的老艺人没有文化,全凭师傅口口传授,故只记曲调,不记曲名,如此流传,使曲牌名失传。

    孝义皮影戏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

    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厘米,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厘米,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

    孝义皮影戏影窗固定在框架上,视觉效果清晰。每一场演出结束后,取下窗纸烧纸敬神。皮影戏班根据传统风俗都有自己敬奉的“祖师爷”,孝义皮腔纸窗影戏艺人们供奉《封神榜》中昆仑山“黄龙真人”为影戏之神,传说他是影戏之祖。演出剧目多为《封神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连台大戏,以及道教传说戏。其影人造型多为神仙、道人、灵怪等专用人物。

    清朝中晚期碗碗腔的传入,在竞争中促使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皮腔纸窗影戏创造性地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步演变成民间红白喜事、生日满月、得子续后、调节喜气、喜庆气氛的一种音乐腔调,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风味而独具风格的民间吹打音乐,流传至今。

    皮腔的传统剧目有五十余个,现存三十余个,其内容可分两大类,一类写神怪故事,其代表作品有《诛仙阵》、《万仙阵》、《黄河阵》、《风沙阵》等;一类写道教传说故事,其代表作品有《真武出家》、《森罗阵》等。

    二、碗碗腔纱窗影戏

    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西东部连年干旱,灾民逃荒到山西。碗碗腔随皮影艺人们传入山西,分为南北两支:一支在曲沃。受浦剧、眉户腔等当地戏曲影响,逐步形成晋南特点的曲沃碗碗腔皮影戏;一支在汾阳、孝义一带,受中路梆子、汾孝秧歌和孝义皮腔纸窗影戏等地方戏曲的影响,并受到地方语言和口音的影响,创新、发展而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孝义纱窗碗碗腔影戏。

    约光绪中期,孝义兑镇后庄的碗碗腔皮影艺人刘够清,曾两次赴陕学习纱窗皮影的雕刻艺术,促进了碗碗腔艺术发展。同时,当地不少青年人加入影戏班,职业和半职业的戏班逐年递增,碗碗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另一方面,它吸收了木偶戏和晋剧、蒲剧的一些剧目,使其更加丰富。至光绪末期,孝义碗碗腔的影戏班子已达六七十个,演出场所遍布山西各地,还远达宁夏、辽宁等地,期间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王宝栋技艺传神;张立广钢音铁嗓;井润元专说闺门戏,人称“小姐班”;李付德擅唱喜闹剧,被誉为“哈哈班”。此外,还有张万年、于吉荣、宋广德、耿付有等一大批青年艺人,他们的技艺各有千秋。无论从皮质处理、影人的造型设计、雕刻艺术、表演技法、演唱时行腔用调等方面,都保留了牌曲细腻优雅、委婉缠绵,以声传情,表现力丰富多彩的陕西碗碗腔的风味。民国初年说戏名艺师创尖音唱法,深受观众喜爱,流传至今,成为孝义碗碗腔的一大特色。清末民初,孝义碗碗腔影戏达到鼎盛时期,在孝义就有近四十个碗碗腔皮影戏班,从业的皮影艺人达数百人之多。

    辛亥革命以后,孝义碗碗腔逐渐衰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仅存15个农闲搭伙的影戏班子,而且大部分家当破败、技艺低拙、演出质量低下。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孝义碗碗腔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50年,皮影艺人那鹏飞、高仲玉、冯庭荣等将《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戏搬上皮影舞台。1959年,孝义影戏班在太原组建为太原市碗碗腔剧团,并改由真人演出。从此,皮影戏碗碗腔正式发展为舞台剧。同时,孝义也成立由真人表演的碗碗腔剧团,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孝义碗碗腔曾两度进京献演,受到了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演员张建琴摘取了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需求多元化结构逐渐形成和新兴娱乐形式逐渐蓬勃兴起的情况下,孝义碗碗腔出现了诸如演出市场萎缩、观众减少、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人才缺乏等困扰其生存和发展的一些问题。这也是目前许多剧种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但孝义碗碗腔目前的演出市场、艺术水准、演员收入等情况在全国地方剧种中尚处较好水平,在许多小剧种濒临灭亡的危机下,还继续活跃在舞台上。

    “碗碗腔影戏”因其以纱为窗借光亮影,故称为纱窗影戏;又因其在演唱过程中,敲打一个形似“碗碗”的铜铃参与了整个文武场的伴奏,并掌握整个音乐节奏而得名。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亮影清晰,影人雕镞栩栩如生。操作影人的主竿安于艺人肩背,不仅使影人转动灵活,操作起来也很方便。主要乐器是胡呼、二弦、月琴、铜铃和节子。这些从事碗碗腔皮影戏的艺人一般有一定的文化,不仅吹、拉、弹、唱、文、武场表演样样都会,还注意发现好的典故、素材编写成皮影戏表演,所编剧本都有姓名出处,故事情节写得很细。剧目分为三种类型:1.以唱取胜的宫廷历史故事戏和民间生活戏;2.以表演技艺赢得观众喜爱的打台戏(开本戏之前的一段武打故事戏,以说打为主,没有唱段);3.以风趣逗乐博得掌声的出出戏。碗碗腔的唱腔没有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别。表现人物感情,塑造人物个性,主要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这种腔既宜演现代戏,又宜演传统戏。

    孝义碗碗腔的剧目可分皮影剧目和戏曲剧目两个部分。皮影剧目较为丰富,除流散失传的以外,现在可收集整理的也在百余本。这些剧目,前自春秋,后至元明:既有宫廷正史,也有野史传说;既有官场角逐,也有风花雪月。其中不少剧目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也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意义。如歌颂人民群众抗击强暴统治的《响马记》、《反徐州》;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六月雪》、《哭长城》;歌颂中华儿女爱国行为的《白洋河》、《李凌碑》等。据老艺人记忆,碗碗腔传来孝义的剧目并不多,目下留存可数的,只有《避尘珠》、《九联珠》、《花柳林》、《抱纱亭》、《虎贲山》等十余本。其余剧目大都是艺人们从晋、蒲两个剧种的剧目里移植、改编而成的。碗碗腔还有几个来源于民间的小戏,如《懒佬看糜子》、《秃厮下四川》等。但由于当地群众习惯于看成本连套的大戏,这些小戏历来很少演出。

    第四节独特的孝义皮影造型

    孝义民风淳朴,人性“重厚知义、善信好文”,在饮食、服饰上追求简约朴实。再加之古时交通不便、相对闭塞,所以其皮影人物造型就和当地人们的长相气质、风土习俗、审美趣味等联系在了一起,从而逐渐形成了“大额头、蒜头鼻、头饰后倾”的形象符号以及形体概括、夸张的特点。

    孝义皮影几乎所有的五官部位,都作了夸张的处理。首先,人物性格的阳刚与阴柔是以平眉和皱眉来区分的。譬如:生、末角以平眉细目表现其安详沉着,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武士则个个皱眉环眼、英勇刚烈。其次,影人的嘴巴也有张口和抿口之分。通常,武将多作张口处理,大额头蒜头鼻以示威武强悍;生旦则多为抿口形象,高额细鼻下朱唇一点,颇有神韵。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有趣,或额头突起,或鼻翼张开,或龇牙咧嘴,极尽滑稽诙谐之能事。

    孝义皮影的人物一般高只有40厘米左右,为了弥补影人体小的不足,因此便突出了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部位—头部。其头与身的比例通常为1∶4,头部的放大,就给盔帽、凤冠等的精工细雕提供了充足空间,从而增强了头部的观赏性和表现力。孝义皮影的人物造型还具有“外简内繁”的特点,即人物的外轮廓十分概括和简练,而内部的镂刻却十分繁复。尤其体现在图案的构思上,大胆吸收了当地民间刺绣、剪纸中如水、云、龙、风、花、鸟等各类纹样。其图案的组成,无论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放射与回旋,都体现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性和秩序性。

    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中的皮影,脸谱造型近于写实,而无戏剧脸谱程式的特征,仍保持宋代以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型”的寓贬褒于其间的造型传统,突出性格特征。文人和旦角只配一只胳膊,造型粗犷奔放,线条简洁流畅,手法夸张。影人名称、造型、服饰、花纹、图案独立,由于其造型特点限制了影人不可相互顶替,剧目中的人物,根据剧情、时间及特定的环境都有固定的脸谱、衣饰、头戴花纹、法器、坐骑,出场便知戏中人物名称。如姜子牙影人造型:在山上修炼期间头顶莲叶;入朝后助周伐纣时,头戴莲花,身穿八卦衣,手执打神鞭和杏黄旗。如燃灯道人又名“吃佛燃灯”,头上戴的莲花与众不同。艺人根据传说故事,将他头上戴的莲花瓣和衣袖边沿部分都设计为类似孔雀尾巴羽毛造型。

    碗碗腔影人造型体形小,在制作上保留了陕西皮影雕镂精细、色彩明亮的风格。人物个性特征明显,影戏人除清代故事影人和特殊人物(如关羽)外,根据影戏故事基本可以通用。影戏人物造型基本为戏曲程式化装饰,行当和相应的服饰真人大戏基本相同。

    孝义碗碗腔影戏注重体现摆场(即场景)与剧情故事、人物特点的密切联系,根据人物地位特点,设计雕刻生活用具,是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皮影坐骑在纸窗影戏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素有“纸窗影戏看坐骑,纱窗影戏看摆设”的说法。纸窗影人的坐骑是把影人上身固定在马身上,下身与马雕镂在一起。除各种马以外,还有青狮、白象、四不象、梅花鹿、麒麟等。场面造型只有桌椅板凳、亭台花树等简单道具。服饰图案特点:简括大方,虚实有致。一只衣袖上只设计一朵花,全身服饰上只设计3至4朵花型,疏密相间,线条粗犷,整体效果上给人以明亮大方、远近清晰之美感。

    孝义影人在很早就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譬如:在一个人物皮影中,面部为正侧面(俗称五分脸),但盔帽或头饰用的是斜侧视(2/3侧面)。在同一件皮影的艺术造型中,会出现平视、俯视、侧视、仰视的不同角度被综合在一个平面上的情况,富有立体感。尤其是在身段的造型上,从领口向下,就转向了六分身躯的前侧,及至腰部逐渐向七分、八分转向,最后就差不多接近正面(十分面)了,而腿脚则采用一前一后两个全侧面的表现手法。这样使得人物的身段和服饰上的图案花纹得到了完整的表现。孝义皮影镂空时一般不用圆点和锯齿纹,这是由于其材质是牛皮所致。雕镂中除了大量使用短线、月牙纹外,月牙点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这种月牙点不仅用在结构线上,也用来装饰纹样、组织图案,并能根据不同物象的特征、形状,进行长短、宽窄、曲直等变化。此外,孝义皮影神话戏中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更为浪漫奇特,也更强调装饰性。譬如:在侧视的身段上看到的是正视的龙的形象;甚至把正视的字如“太平世界”和花卉巧妙组合,亦能出现在侧视的身段上。其图案的运用大胆灵活,更增强了孝义皮影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原始稚朴的艺术魅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