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故事-虎头蛇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此典出自清代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谁知闹来闹去仍旧闹到自己亲戚头上,做声不得,只落得个虎头蛇尾。”

    清代,官场污浊混乱不堪,特别是捐例大开之后,官吏及候补官员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做上司的人,专挑那些有背景、有交往的人充任官职。而一些有真才实学而无门路的人则一辈子也弄不到差事。鉴于这种情况,京城一位都老爷便上了一个奏折,要求整顿吏治,甄别贤愚,重用有真才实学之人,没有能力的遣回原籍或责令学习。奏折上去,皇上批示同意。

    不久,湖南巡抚接到皇上的指令,非常重视,立即要对各级官员进行考试。众官吏听说要普遍考试,不禁惊慌失措了,因为其中有十分之六七的人连字都不会写。

    为了保住乌纱帽,他们想方设法请人代考。到了考试那天,巡抚大人亲临考场,严肃慎重,因而考场气氛异常紧张。

    试题发下之后,一时人头簇簇,议论纷纷。正在紧张时刻,忽然听得一片喧闹之声,说抓住了一个冒名顶替考试的人。巡抚大人得知,忙说:“冒名顶替,照考试定章办起来是应斩头立决的。……兄弟今天定要杀一儆百,让众人当面看看,好叫他们有个惧怕。”说着,即叫传令,说抚台大人今天要杀人。众官吏一听说要杀人,都跑来观看;哪知等了半天,没有一点动静。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个顶替者正是巡抚二少爷的妻舅请来的。因为巡抚大人二少爷的妻舅用钱买了个知府的官职,而他本人却是一窍不通,碰到巡抚考官,都请人代替。湖南抚台本想借这事大作一番文章,“谁知闹来闹去却闹到自己亲戚头上,做声不得,只落得个虎头蛇尾。”后来抚台又担心招来闲言闲语,便装腔作势地叫手下人去斟酌办理。

    悔过自新

    “悔过自新”用以表示改正错误,重新做人。“悔过自新”亦可写作“改过自新”。

    此典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西汉初年,有个名叫淳于意的医生,医术高明,一些不治之症到他手中都是手到病除。

    后来有人告发他有罪。于是淳于意被押往长安,将受割鼻断足的极刑。

    淳于意有个女儿,名叫缇萦,为了营救她的父亲,也跟着到了长安。她给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的时候,我们老家的人都夸他廉洁,现在犯了法该受刑。我深深地感到,人死了不会再生,受肉刑的人手脚被砍了也不会再长,虽欲悔过自新,也是不可能的了。我宁愿把自己献给官府做奴婢以替我父亲顶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很感动,就免去了淳于意的肉刑。

    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原意是说力大到能将运转过去的天拉转回来,比喻力量能够扭转极难挽回的形势,或比喻说话正确而产生极大的力量。

    此典出自《新唐书·张玄素列传》:“魏征名梗挺,闻玄素言,叹曰:‘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唐朝唐太宗当政时,朝廷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张玄素。他为官忠正、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张玄素原是隋朝景城县户曹,唐太宗的兵马破城后要杀他,但全城一千多百姓悲痛地喊道:“张玄素是清吏,杀他是违背天意,大王即定天下不应该杀害忠良!”唐太宗为此颇受感动,让他在唐朝做官。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重修洛阳宫乾阳殿,还亲自去洛阳督察。张玄素觉得这样做会使百姓怨恨,劳民伤财,于国不利。于是他大胆地上书劝谏,对唐太宗说:“臣以为秦始皇的历史教训总该汲取,因为他逆天行道,只传到二世便灭亡了。天下不可以力胜,只有当务俭约,薄赋敛,以身先之,才能使天下安宁。陛下曾经见过洛阳的宫殿,那时你下命令拆毁它,天下百姓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你的做法。可是现在你又打算重修宫殿,这不是违背你先前说的话吗?目前国库空虚,百姓经过战争离乱,十家九穷,怎么受得了再去耗费钱财?况且造殿所用的木材,要耗费许多民力。从伐木开始运到洛阳要动用几十万工。过去秦朝修阿房宫,阿房宫还未修成,秦朝就灭亡了。如果陛下决意重修宫殿,那就比隋炀帝的过错还要大!”

    唐太宗心情沮丧地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那我比桀、纣又如何呢?”

    张玄素丝毫也不畏惧,态度强硬地说:“假如宫殿修完,同归于乱。臣记得洛阳刚刚平定的时候,太上皇曾经下诏说:‘宫室过分奢侈者焚之!’陛下当时却说:‘砖瓦木料还可以用,拿去赐给穷人!’那时百姓都异口同声地颂扬您的大恩大德。如今陛下又要重修宫殿,这不是重蹈隋炀帝的老路吗?不过五六年的时间,陛下就已改变了态度,让天下的百姓怎么去评价你!”

    唐太宗被张玄素说得心服口服,只得下诏停止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并且赐给张玄素两匹绸子,表彰他敢于直言劝谏。满朝大臣全都佩服张玄素的胆识。

    连大名鼎鼎的魏征都赞叹他“张玄素论事真是有回天之力,可以说是仁人之言呀!”

    及锋而试

    后人将韩信的“及其锋而用之”引申为“及锋而试”,又作“及锋”,比喻趁着锐气正盛而有所作为。

    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上》:“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秦朝末年,秦军被项羽消灭,项羽率兵进入秦都咸阳,杀了秦王子婴(秦始皇孙),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管理汉中那一带地方,其他诸侯将军也都封了王。那一年四月,被封的诸侯各自率领自己的军队去了封地。

    汉王刘邦也领着军队去汉中(今陕西省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一带)。项羽派了三万人给他,楚军及诸侯中倾向于刘邦的几万人也跟随而去。但到达南郑(今陕西南郑,当时汉王刘邦都于南郑)时,随身的将领和兵士有不少都逃走了,因为兵士都想东归。

    这时韩信便向刘邦说:“项羽诸将有功的都封王,你却被派居南郑,其实是被贬谪了。

    兵士们都是山东人,他们日夜想回东方的故乡,应该趁着这股锐气,利用他们,成就大业。等到局面安定后,人人都想安宁,就不能再利用了。我建议你立即东下去和项王争夺政权。”刘邦听从了韩信的劝告,便违约偷袭项羽,并获得成功。

    见兔顾犬

    “见兔顾犬”比喻事虽紧急,如能及时想出办法,还来得及应付。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庄辛,他见国内官员只顾荒淫享乐,不过问政务,就对楚襄王说:“你心爱的臣子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等人,一味荒淫享乐,奢侈浪费,不理政事,如不妥善处理,最后一定会招来祸患!”襄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先生是老糊涂了吧,要不然就是故意造谣惑众。”庄辛仍认真地说:“我说的全是实话,不敢造谣。你如果依然宠信这几个人,那么楚国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由于襄王不听庄辛的劝告,庄辛便离开楚国投奔赵国去了。结果没到五个月,楚国果然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由于楚国内部空虚,抵抗无力,很快就失去了一大片国土。楚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明白了庄辛话的道理,于是便派人去把庄辛请回来。

    庄辛回到楚国之后,襄王非常内疚地对他说:“我后悔没有听你的劝告,但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你看该怎么办呢?”

    庄辛诚恳地回答说:“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我听俗话说,看到兔子才想到放出猎犬,还不算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他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接着说:“我听说从前商汤王、周武王只有百里宽的国土,但却建成了富强的国家;可是,夏桀王、商纣王占有整个天下,最终却亡了国。现在楚国虽小,合起来依然有几千里的国土,将来还是可以强大起来的。

    大王啊,你要紧记这个教训:重用坏人,享乐腐化,不过问国家大事,一定会造成灾难!”

    襄王听了庄辛的这番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拿出玉珪来授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

    后来襄王采纳庄辛的计谋,果然得到了淮水以北的土地。

    蒋干过江

    “蒋干过江”比喻行动疏忽或方法错误,所做的事情都是错误的。只有放下心中包袱,才能轻装前进。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东吴大将周瑜的部下黄盖因遭到毒打,向曹操献书投降。曹操担心黄盖用“苦肉计”,就派幕下谋士蒋干过江探听虚实。

    周瑜听到蒋干又来到东吴,心中暗暗窃喜。他立即同鲁肃和在江东的庞统,一起设下破曹的计策,然后请蒋干进来。周瑜一见到蒋干,便板着面孔说:“子翼(蒋干的字),上回你来盗书,误我大事,今天又来,必无好意!”蒋干想作解释,周瑜没等他张品,就吩咐左右:“把蒋先生送到西山庵中休息几天。等我打败了曹操,再送他过江去。”

    蒋干被送到西山后的小庵后,见不到周瑜,又逃不掉,心里既着急又忧闷。

    晚上,满天繁星,山里寂静。蒋干出庵散步,无意中碰到庞统,他知道庞统是襄阳名士“凤雏先生”,久仰大名,就问他为何独自住在这里?

    庞统说:“周瑜气量太小,不能容人,我只得隐居在这里。”蒋干劝说:“庞先生足智多谋,富有才学声誉,如果你肯归附曹操,我可给你引见。”庞统欣然答应。于是,两人连夜设法过江。蒋干把庞统引荐给曹操。曹操很是欢喜,亲自迎进帐中,置酒共饮,谈论兵机。

    原来曹兵大半是北方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水上练兵晕船呕吐,很多人都生了病,还死了不少人。曹操正为这事日夜担忧,就向庞统讨教。庞统献策说:“大江之中,潮涨潮落,风浪不息。北方人不习惯坐船,一受颠簸,就会生病。如果把大小战船配搭起来,有的三十为一排,有的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锁在一起,上铺宽板,就像平地一般,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都不怕了。”曹操听了大喜,传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铁环大钉,锁住船只。其实,这是周瑜和庞统设下的“连环计”,为下一步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蒋干第一次过江当说客,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使曹操误杀蔡瑁、张允两名水军都督。蒋干第二次过江当说客,又中了庞统的“连环计”,使得周瑜火烧赤壁成功,曹军大败而逃。

    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出现新问题。现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

    此典出自《答吕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又见元代杨显之的杂剧《临江驿潇湘秋雨夜》:“兀的是闲言语,甚意思?他怎肯道节外生枝!……”

    张翠莺从自己的家乡来找当县令的丈夫崔甸士,但是,崔甸士离家以后,已另娶他人为妻。

    张翠莺来到县衙门口,说明自己是崔知县的夫人,可衙役就是不愿放她进去。衙役对她说:你是不是找错了地方,我们老爷这里有夫人哩!张翠莺一听,悲愤交加,唱道:你说的可是实话?他怎么能节外生枝娶新妇。

    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意思是说举起棋子不知放在哪里才好,比喻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没有主见,拿不定主意,犹疑不决。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非常骄横粗暴,人们对他极端不满。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趁机叛乱,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卫献公落荒而逃到齐国。赶跑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卫国朝政,掌握国家大权。但是,当宁惠子病得奄奄一息时,他又非常后悔,感到驱逐国君这事是一件耻辱,于是嘱咐他的儿子宁悼子把献公接回来,以此洗掉耻辱。宁悼子答应按他的要求去办。

    逃亡在外的卫献公并不甘心失败,他积极开展复国活动,派人与宁悼子联系,答应回国后不掌管朝政,国政全交给宁悼子处理。于是宁悼子欣然同意。然而,许多大夫极力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縠会见献公后,回来劝告宁悼子说:“献公虽然在外逃亡了十二年,可是他那骄横粗暴的禀性却一点没有改变,如果让他恢复君位,我们大家可就要死到临头了。”大夫叔仪也劝告说:“现在你们宁家对待国君,还不如下棋那样认真。下棋的人拿着棋子犹豫不决,就不能战胜对手。对待国君这样的大事,如果摇摆不定,一会儿将他驱逐了,一会儿又把他接回来,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

    宁悼子一心想独揽大权,以宁惠子遗嘱为借口,不顾大夫们的劝告,最终还是把献公接了回来。卫献公复位后,并没有忘记被驱逐的事,他非常仇恨宁悼子,决心报复。后来卫献公终于借用公孙免的力量,把宁悼子满门抄斩了。

    卷土重来

    用以说明失败之后,又恢复往日的规模。一方面,它鼓励人的志气,鼓励人创造事业的雄心,坚持不懈,不怕失败,这是好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专事损害、侵犯别人的作为,虽也可用“卷土重来”来形容,但却是一种为世人所憎恨、不齿的行为。

    此典出自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楚汉相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很动人的故事。楚王项羽起初率领的士兵,是他和叔叔项梁在吴中一带组织起来的八千人。

    这八千人中很多是项梁和项羽的好朋友,他们都骁勇善战。项羽就用这八千精兵作为基础,逐渐壮大成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后来项羽从胜利转入失败,在困境中突破刘邦垓下兵围,往南逃到乌江,后面跟着几千名追兵,而他手下只剩二十八人。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靠近岸边,对项羽说:“长江以东的地方虽然比较小,但土地有一千里,人口几十万,还可以在那里称王。现在只有我一人有一只船,请您赶快上来渡过江去,即使汉军追来,也是没法过江的。”但项羽没有接受他的好意,笑着说:“天欲亡我,我还过江做什么?而且当初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至西,如今没一个人活着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再尊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他们即使嘴里不说什么,我心里难道就不觉得愧疚惭愧吗?”说完,他拔剑自刎而死。

    唐朝诗人杜牧,有一次走到项羽自杀的地方,想起项羽和那八千精兵的英勇和失败,感慨万分,就在乌江亭上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雷厉风行

    “雷厉风行”形容声势猛烈得像打雷一样,行动迅速得像刮风一样。现多用以比喻推行政策法令的严格和迅速。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躬亲听政,旋乾转坤,机关阖开,雷厉风飞。”

    诗人韩愈任国子博士时,由于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他到任之后,有感于朝政的兴盛和皇上对他的宽恕,于是上表感谢唐宪宗。在表中,他极力歌颂唐宪宗的功绩,说唐宪宗即位以来,因为能够“躬亲听政,旋乾转坤,机关阖开,雷厉风飞。”(意思是:亲自听政,使乾坤扭转,各种事业也开始兴办起来,进展很快,如雷的烈,如风的行。)因而使唐帝国“赫然兴起”,南北顺服。他说,这样大的功劳是高祖、太宗所不能相比的。为此,他劝唐宪宗应该“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意思是:在这个时候“封禅”,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我负罪在身,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近,穷思毕精,以赎前过。伏望陛下,垂怜于我。”

    唐宪宗读了韩愈的奏表之后,觉得韩愈所谏,完全是发自肺腑的,因此又授他为袁州刺史。韩愈治理袁州有很大的政绩,后被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复为吏部侍郎。

    雷霆万钧

    比喻威力极大。

    此典出自《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西汉有个人名叫贾山。汉文帝时,他以秦朝的事情为资料,撰写了《至言》,并以此向汉文帝进谏。在《至言》的第二段,阐述了广开言路的道理。他认为如能广开言路,大力招揽贤能之士,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强大起来。这就好比“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意思是:震耳欲聋的暴雷所击之处,没有不被摧折的东西;三十万斤重力所压,没有不被压得粉碎的。)这是比喻君主如果能善于养士而广开言路,则国家之盛势就有如雷霆之威,万钧之力。汉文帝读了《至言》之后,感到贾山说得言辞激越恳切,非常有道理,确实可行,于是就听取了他的意见,准备广开言路。

    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说明人心里想着要做一件事,但却因为力量不够,不能实现愿望。

    此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为之用,诚可痛也。”

    东汉的皇帝汉和帝,有一天收到一份来自边疆西域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老将军班超的信件。班超是朝廷功绩卓越的老臣,他在西域二十多年,平定安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使它们归顺朝廷,向汉室称臣纳贡。因此,汉和帝刘肇曾下令封他为定远侯,封给他千余户,奖赏班超的卓越功勋。今天他又上书表奏,到底有什么事呢?

    刘肇急忙打开书信,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闭目沉思起来……

    原来这是老将军班超请求调回故乡的奏表,里边还附有他的妹妹班昭的一封信,帮助哥哥向皇帝恳请离开西域,告老还乡。

    言辞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刘肇被它深深地打动了。

    班超在信中写道:“陛下,臣在西域已经二十多年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臣所说先前的姜太公在齐国做官,可他的五世后代死后依然埋葬在原籍周地,而周地离齐地不过几千里,而我现在是身处遥远的西域啊,怎能不想念故乡呢?苏武留在匈奴不过十九年,可我在西域已经快半辈子了。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只要能回到玉门关内,我就心满意足了……”

    班超的妹妹班昭在信上写道:

    “我的胞兄班超,蒙受皇恩,自从来到西域,志捐躯命,屡立微功。他每逢攻战,总是身披金甲,不怕身亡,倚仗陛下的神灵,才在这大沙漠里征战了近三十年。现在已七十,垂垂老矣,头发皆白,双手麻痹,耳聋目花,靠拄杖才能行走,虽说他力图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报答皇帝的恩宠,可是也不能做到了。假如此地发生暴乱,他可能会力不从心了。这不仅会损害国家、朝廷的利益,也会使为臣的前功尽弃。

    如果发生了那样的变故,该有多令人痛心呀,所以恳求陛下,但好几年过去了,仍然听不到陛下的答复。今陛下以孝理天下,深得万民欢心。因而我冒着生命危险替家兄班超请求,让他活着回到故乡,我的哥哥壮年时竭尽忠孝于沙漠,难道还让他年老的时候捐死在旷野吗?我满怀哀痛地向陛下奏禀实情,请陛下开恩!”

    汉和帝刘肇看完这两封奏书,非常感动,便亲自下诏书,请班超回来。

    班超终于回到阔别三十一年的洛阳,皇帝封他为射声校尉。可是班超的胸膜炎病又犯了,虽然皇帝派来御医为他治疗,但终究回天乏力,这年的九月,班超去世了。

    量力而为

    “量力而为”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要贪大求多,好大喜功,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甚至有可能发生意外的危险。

    此典出自邵雍《渔樵问对》:“吾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一个打柴的人对一个打鱼的人说:“我经常背柴,背起一百斤也不损伤我的身体,但如果再增加十斤,就会损伤我的身体。这是什么原因呢?”打鱼的人说:“打柴的事我不大清楚。就拿我打鱼的事来看。我曾经钓到一条大鱼,它就与我相斗起来,我想扔掉它又舍不得,想钓起它来又不行,整整斗了一天才捉住它,差一点掉到水里淹死。打鱼与打柴虽然不同,但贪图利益而受损伤却是一样的啊。背一百斤重量是能力限度以内的事,再加上十斤重量却是能力限度以外的事。重量超过了能力限度以外,即使是只加一毫重量也会损伤身体,何况是增加十斤呢?我贪图多打鱼和你贪图多打柴又有什么区别呢?”打柴的人听了,感慨地说:“我从今以后知道量力而行是明智的行为!”

    戮力同心

    “戮力同心”即同心合力。

    此典出自《墨子·尚贤中》:“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夏朝末代君主桀是一个残暴凶狠、荒淫无道的暴君。有一次,他出兵攻打西南的岷山国,岷山庄王献给他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他为了与这两个美女尽情玩乐,就下诏征调大批奴隶和民夫,建造豪华的宫殿和瑶台。成千上万的奴隶、民工冒着酷暑到深山采伐木材、搬运石料,非常劳苦,有的昏倒在路上,有的惨死在山中。大夫关龙逄看到夏桀为了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就不断地进言进谏,结果竟被夏桀残暴地处死了。

    夏朝东面有个诸侯小国商,国君叫汤,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商汤看到夏桀残酷地剥削人民,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就背地里联络各地诸侯,积聚力量,随时准备推翻夏朝统治。为了治理国政,实现灭夏的宏愿,他就派人到处寻访贤能之士。

    一天,商汤的部下禀报说,隐居在莘国(今河南陈留东北)郊外的伊尹,是一位大贤人。商汤听了,立刻打发人带着一份厚礼去请伊尹出山。谁知使臣接连去请两次,伊尹都没有答应。后来,商汤亲自去请伊尹,诚恳地表明了自己的诚意。伊尹被商汤的诚心打动了,决心辅助商汤灭夏。商汤把伊尹接到京城,任命他为右相。

    在伊尹的辅佐下,经过十一次的征战,商的国力日益壮大,出兵灭亡夏朝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出师灭夏之前,商汤向全军发布誓师文告,他在文告中说:“夏桀罪恶累累,天意也要把他消灭;上天命令我请来一位大圣人伊尹,希望我和他齐心协力,治理天下。你们要奋勇杀敌,帮助我实现上天的旨意!”

    战斗开始后,商军勇猛无敌冲向夏军,夏军丧失斗志,纷纷溃逃。夏桀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领少数残兵败将仓皇逃过黄河。当他逃到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附近时,被商军俘虏。商汤下令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三年后夏桀死于南巢亭山。

    在君臣的齐心协力下,商汤终于完成了灭夏的大业。商汤死后,伊尹又辅助外丙、促壬和太甲治理国家,巩固了商朝的统治。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良宰相,他的政绩爱到后世的称颂。

    每多掣肘

    “被掣肘”意为做事受到阻挠,被人牵制,凡时时给人阻挠,便可说“时多掣肘”或“每多掣肘”。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具备》:“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

    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大官宓子贱,被派到单父做官,但鲁君对他不大信任,对他所策划的地方行政和实施大计,也持反对意见。于是,宓子贱便想出了一个妙计,写了封呈文,说需要一位书法好的人去帮助他办理公文事宜。鲁君看了呈文,便派了一个书法家前去。那人到了单父,在他写字的时候,宓子贱一直在旁边偷偷地牵他的衣袖,甚至制止他的手腕,这样一来,写出来的字当然不好看了,宓子贱便大骂他没用;书法家无奈,只得告退回到鲁都,对鲁君说:“在我写字的时候,宓子贱总是在旁边拉我的胳膊,这样,怎能写得好字呢?但字写得不好,宓子贱又要加以责骂,这人真是没理。”鲁君这才明白过来了,知道宓子贱有意讽刺自己处处阻挠他在单父地方的行政,从此之后,便不再像从前那样百般阻挠宓子贱了。

    灭此朝食

    “灭此朝食”意谓把敌人消灭了再吃早饭。后用以形容由于痛恨而想把敌人立刻消灭的急切心情;也可以用它表示狂傲轻敌的意思。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代,齐国和晋国是当时两个强盛的国家。有一次,强大的齐国攻打弱小的鲁国。魏国派兵援救鲁国,结果被齐国打败了。

    在这种情况下,鲁、魏两国共同向晋国求援。于是,公元前589年,齐、晋双方在齐国的鞍地列阵交战,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地之战。

    齐国和晋国双方的军队在鞍地摆好阵势,互相对峙。齐军方面,大夫邴夏给齐顷公(齐属侯爵,称作齐侯)驾车,齐国另一个大夫逢丑父立于车的右边保卫。

    晋军方面,晋大夫郃克(又叫郃献子)是这次战役的主帅,晋国大臣解张(又称张侯)给郃克驾车,晋国另一个大臣郑丘缓站在车的右边保卫。齐顷公斩钉截铁说:“我先把敌人消灭了再去吃早饭!”他没等给战马披上防护甲便迅疾下令冲进晋军阵地。

    在激烈的战斗中,晋军主帅郃克中箭负伤,鲜血流到鞋子上,但他仍然不停地擂动战鼓,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声:“我受伤了!”解张却说:“战斗刚一开始,我的手和肘就被箭射穿了。我把箭折断,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子都被鲜血染成了深红色。但我哪里敢说负伤?你还是忍一忍吧!”郑丘缓插话说:“交战之后,只要碰到难走的地方,我总是下来用手推着车子前进,你们又怎么知道呢?不过,你也确实受伤了。”这时,解张又说:“我们整个军队的行动,都以中军的旗帜和鼓声为进退的信号。在我们这辆车上,只要一个人坐镇指挥好了,全军就可以打胜仗,怎么能因为受了点伤就耽误国家的大事呢?一旦我们穿上铠甲,操起武器,就是随时准备捐躯战场的。如今只是负了伤,并没有失去性命,请你继续努力吧!”说着,解张用左手抓住缰绳驾车,腾出右手,从郃克手里拿过鼓槌,用力地擂起战鼓。

    战马吃惊,拼命地奔跑起来,径直冲入,难以遏止。晋军跟着主帅战车冲锋陷阵,大败齐军。齐军兵车倾覆,人仰马翻,狼狈逃走。晋军乘胜追击,围着华不注山转了三圈儿,将齐军歼灭,晋军大获全胜。

    人定胜天

    比喻为人众者虽一时凶暴胜天,但终会遭到报应。现多用于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此典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战国时,楚国国君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先生,一个叫伍奢,一个叫费无忌。

    费无忌曾替太子建到秦国去接秦女来结婚。

    接来以后,费无忌见秦女美丽动人,便怂恿楚平王把她收为妃子。费无忌虽然因此取得了楚平王的欢心和宠信,但由于害怕将来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以后对自己不利,便在平王面前诽谤太子建。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便把太子建调到城父守边疆去了。

    即使这样,费无忌依然不放心,又继续造谣说太子建在城父想兴兵作乱。楚平王便把伍奢叫来询问这件事,伍奢指出这是费无忌造谣。但是昏庸的楚平王不但不听伍奢的劝告,反而继续听信费无忌的谗言,囚禁了伍奢,并派奋阳去城父杀太子建。奋阳通知了太子建,于是太子建立即逃到宋国去了。楚平王和费无忌没有杀害太子建,便变本加厉地迫害伍奢,骗杀了伍奢的儿子伍尚。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员(即伍子胥)被迫逃往吴国。

    十多年过去了,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打败了楚国。这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怀着杀父杀兄之仇,掘坟开棺,将平王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

    伍子胥有个老朋友叫申包胥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便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责备他做得太过分了。信中说到:“你用这种手段报仇,太过分了。我听说,人的主观意志虽然可以以一时的凶暴胜天,但到老天爷发怒的时候,你也会得到报应的。”伍子胥驳斥了申包胥的指责(参见“日暮途穷”条)。

    善始善终

    “善始善终”比喻从开头到结局都很好。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又见于《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秦末汉初时,有一个叫陈平的人,小时候家境贫寒,爱好道表法里的黄老之术。陈胜、吴广起义时,陈平依附了魏王咎,当了太仆。后又跟随项羽入关,任都尉,后来又投靠了刘邦,任护军中尉。他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疏远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他的这些建议都被刘邦所采用,在汉朝建国过程中,陈平也是立了不少功劳的。汉朝建立以后,陈平被封为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陈平对各种情况都能灵活应付,安然度过,因此司马迁称他说善始善终。

    深厉浅揭

    表示涉水时可以撩起衣服过去就不妨撩起衣服过去;水太深了,用不着撩起衣服就干脆穿衣服过去。比喻行为要因时因地而异,根据具体环境而决定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不能固执不变。

    此典出自《论语·宪问》:“深则厉,浅则揭。”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室内敲磬,有个人从他门前走过,听到磬的声音便说:“这个敲磬挺有深意呀!”过一会儿他又说:“可鄙呀!这硁硁的磬声好像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哇!’没有人了解就算了嘛。《诗经》上说:‘深则厉,浅则揭。’何必那样固执呢。”孔子听了自言自语地说:“好坚决呀,既然我没有办法说服他,那么就让他慢慢了解我吧。”

    神出鬼没

    “神出鬼没”比喻用兵灵活机动,变化莫测。现也指行动出没无常,不可捉摸。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

    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展开大战。经过几番阵战,司马懿大败。

    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司马懿坚守不战,一连半月,双方都没有交兵。孔明见司马懿坚守不战,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拔寨而走,以引诱魏兵来战。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不敢轻进。而司马懿的部将张郃却未识别孔明的计策,极力主张追击,决一死战。司马懿不得已,乃叫张郃领兵先行,自己随后接应。结果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魏军死伤极多,丢失马匹器械无数。

    诸葛亮得胜回寨,又准备进兵攻击司马懿;忽报张苞身死,诸葛亮昏厥于地,于是进兵之事就被搁置下来。过了十多天,诸葛亮对董厥、樊建等说:“我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你们一定不要走漏消息,如果让司马懿知道了,他一定会来攻击。”于是便传下命令,叫蜀兵当夜偷偷地拔寨回军。诸葛亮率军离开五天以后,司马懿方才觉察,于是长叹道:“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

    实与有力

    “实与有力”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指孙武)与有力焉。”

    春秋时,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字长卿。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

    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备受齐桓公的器重,陈完后来改名为田完。田完的后代、孙武的祖先田书,由于伐莒有功劳,齐景公便赐他姓孙。孙武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总结了春秋时战争的经验,探索战略战术的规律,写出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杰出的兵书《孙子兵法》。后来,他拿着这本兵书去求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十三篇兵法以后,便让他拿宫中美女来试验。孙武以严明的纪律,杀了不听指挥的宫女。

    整顿好队伍以后,请吴王检阅。吴王知道孙武是个擅长用兵的人,便委任他为大将。

    孙武被任为将军以后,吴国攻破楚国,占领楚都,北威齐、晋两国,在各国诸侯中名声大涨。在这些事件中,孙武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