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战国末期,有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叫荀况,又称孙卿。他先后到过齐、秦、赵、楚等国,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过学,还做过楚国的兰陵令。
荀况对春秋战国以来各派的学说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著有《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
在这三十二篇中,有些是谈论军事的。
在《议兵》篇中,荀况总结了战国末期兼并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他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
据载,有一次,荀况和临武君(楚国将领,姓名不详)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用兵的方法。当议论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时,荀况说: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智慧不在于不用没有把握的计谋,而在于没有过失,他做事情应该是毫不反悔。事情做到没有可反悔的地步就可以了,而不一定非要成功。所以,军队中的各种制度、命令,要求一定要严格,赏罚一定要分明、坚决而讲信用。修筑营垒,收藏财物要周密而坚固,军队的进攻和退却要安全而稳当,紧张而迅速。侦察敌情及其变化,要秘密而深入,要反复分析和验证。在与敌人交战时,一定要按照自己事先掌握的情况去行动,没有弄清楚情况千万不能贸然行事。这是六条基本战术原则。不要只想保住自己的将帅地位唯恐失掉;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失败的可能;不要只重视内部政令威严而轻视外敌;不要只看到事物的有利方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考虑事情都要深思熟虑,在用财物奖赏时不要吝啬。这叫做“五权”。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有三种情况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宁可被杀,也不可以使守备的地方有松懈;宁可被杀,也不可以让军队去打没有取胜把握的仗;宁可被杀,也不可以使军队去欺骗老百姓。这就是“三至”。凡是接受君主的命令带领三军作战的,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军中的官吏要各当其任,各守其职,军中无论大小事都纳入正规。
这样,获得君主的奖赏不得意洋洋,这才是最好的将领。在采取军事行动之前,一定要周密地考虑而且要慎之又慎,这种周密慎重的态度应该是始终如一的,这样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事半功倍
形容做事所花的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较大。这句成语还有相反的用法,即遇到费力大、收效小的情况,即“事倍功半”。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唯此时为然。”
孟子是战国时的大思想家,发扬孔子的学说,和孔子一样,他也有很多学生。有一次他和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
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从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百姓都苦于颠沛、暴政的折磨,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果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过的困难相比,不知要容易多少倍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然会欣喜不已,就好比身上的痛苦被解除了一样。所以,给百姓的恩惠虽然只占古人的一半,但收到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死心塌地
“死心塌地”表示打定主意就决不改变,一心一意,不作他想。现在多含贬义,形容反动分子顽固不化。
此典出自《元曲选·鸳鸯被》第四折:“只要你还了时,他才死心塌地。他促眉生巧计,开口讨便宜,急饶你泼骨顽皮,也少不得要还他本和利。”
河南府尹李彦实早年丧妻,生有一女,名叫玉英,年方十七。父女两人相依为命。他虽为河南府尹,而家中并不富裕。
后来,李彦实被人诬告,须到西京受理,由于没有路费,便找玉清庵尼姑向刘员外借取白银十两,尼姑作保,由他女儿在约据上画押。李彦实借到了路费,准备启程。临行时他向女儿说:“为父此去生死难卜,今后终身望你自主。”
李彦实走后,杳无音信。刘员外因想娶玉英为妻,便叫尼姑前来逼债,并说:“如果不能还债,你们就得吃官司。”李玉英没办法只好答应和他成亲,并约当夜在玉清庵相会。没想到刘员外去玉清庵途中被巡更的人误认为是贼,被他们抓去送到了官府。
这时恰遇书生张晋卿赴京应考,没有地方歇息,来到玉清庵讨宿。李玉英误认为刘员外来了,便予接待。后来才知道他并不是刘员外,而是考生张晋卿。二人经过交谈,彼此情投意合,双方自愿结为夫妇,张晋卿约定考中后再来娶她。谁知张生一去又是音信无杳。
刘员外被释放后,又去逼玉英,且这次更急,李玉英至死不从。此后,刘员外便把她弄到酒店当垆卖酒,从此,李玉英就成了酒店的奴仆。
不久,张晋卿考中归来,任洛阳某县县尹。他乔装打扮去找李玉英,来到酒店与玉英相会之后,又到玉英家中。玉英便向张晋卿倾诉别后苦难。当谈到刘员外逼债时,他说:“这洛阳城刘员外是个贪图钱财的人,只有你还了债,他才死心塌地。他促眉生巧计,开口讨便宜,急饶你泼骨顽皮,也少不得要还他本和利。”
谈何容易
指事情做起来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容易。
此典出自汉代东方朔《非有先生传》:“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辜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
东方朔,字曼倩,不修边幅,狂放不羁,以滑稽幽默著称于世,即使在汉武帝面前讽谏政治的得失,也是诙谐百出。他的讽谏虽然诙谐,但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武帝常常采纳他的意见,对他很信任。不过,东方朔的官职不高,只做到侍郎。
有人对他说,武帝对你言听计从,为何不封你做高官呢?于是他就作了两篇有名的文章,一篇叫做《答客难》,另一篇叫做《非有先生传》。在《非有先生传》里,他设了一段吴王和非有先生的问答,吴王请非有先生谈谈有关政治的问题,非有先生对吴王说:“这不是开玩笑的,谈何容易呢?
从前关龙逄向桀王进谏,比干劝纣王修明政治,这两位都是贤能的忠臣,全心全意为国家前途社稷安危着想,他们所劝谏的都是为国的忠言,但是桀和纣昏庸无道,听了他们的劝谏,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认为他们诽谤君主而杀害了他们。由于他们进谏而被杀戮,所以一般明哲保身的人对暴虐无道的君主都不敢进言了。”非有先生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和君主谈政治的问题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投鼠忌器
“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开手脚大力进行。
此典出自《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
西汉初期,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叫贾谊,时称贾生。他先后担任过博士(官名,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长沙王太傅(辅导皇太子的官)、梁怀王太傅等职。贾谊写过不少内容充实、议论精辟的文章,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是他的两篇代表作,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在《陈政事疏》中,他讲述了很多内容,其中一点,就是建议皇帝用“廉耻节礼”那些封建道德来约束王侯大臣。贾谊认为,封建礼义应当尊卑有序。百姓犯法,可以用在脸上刺字、割鼻子、斩脚、鞭打等方式去惩治。但是,犯了法的王侯大臣则不能用这些刑罚,再重的罪,也只能赐死,因为他们是皇帝身旁的达官贵人。贾谊说:“有一句谚语叫‘投鼠忌器’,是指老鼠在器皿上偷东西,想打老鼠又担心损坏器物,所以打鼠时有所顾忌。对贵臣用刑,也像打从器物上偷东西的老鼠一样,惩罚重了,是有损皇帝尊严的。”
同心同德
表示同一组织的人,同一心愿,统一行动。
此典出自《尚书·泰誓中》:“子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暴虐无道,残酷地压榨压迫人民,只知道一天到晚与贵族一起喝酒打猎。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他又向周围弱小的国家频繁地发动战争。商纣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国内百姓和周围各国的怨恨。
公元前一零六八年,周武王姬发为了讨伐殷商,加紧进行准备工作。他总结过去兵力不足的教训,尽力壮大队伍。这一年,他联合了八百个诸侯,在孟津举行誓师大会。在誓词中他说:“商纣部下人很多,但都怯懦无能,又‘离心离德’;我虽然只有十个臣子,却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并且又‘同心同德’。”最后,他号召大家:“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意思是:让我们一心一德,发誓把敌人消灭干净,让天下永享太平盛世。)由于人民都非常痛恨纣王,不愿为他打仗,因此,纣王带领的十七个(一说七十个)奴隶武装纷纷在阵前倒戈,跟着周兵一起攻入商都朝歌,最后纣王自杀,商朝从此灭亡。
唾手可得
表示做事情就像往手上吐口水那么容易,用来形容极易得到的东西。
此典出自《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云輣,唾手可取。”
唐太宗李世民听说高丽国大臣莫支离杀死了国王,就计划亲自率兵征伐莫支离。
为慎重起见,太宗就征求亲近臣子的意见。李勣分赞成太宗的计划,而褚遂良却坚决反对。褚遂良认为没有御驾亲征的必要,于是上书唐太宗。上书中有这样几句:“但遣一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云輣,唾手可取”(意思是:只须派一两个有才能的将领带领十万精兵,旌旗在前,兵车随后,前往讨伐,也是极易得胜的。)李世民采纳了褚遂良的意见,只派少量兵力前往征讨莫支离。莫支离见情势不妙,就派人带着黄金前来进贡。褚遂良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刻又建议李世民:“征讨杀君之罪犯是不能受贿的,只要他不闹独立愿意称臣就行了。”李世民于是下诏书,让莫支离称臣,并下令把黄金全部退回。从那以后,莫支离循规蹈矩,不敢再闹独立了。
万无一失
形容绝对不会有差错,非常有把握。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以此参之,万不一失。”
蒯通本来是燕国人,后游于齐,因此又说他是齐国人。他听说韩信掌握了大权,便想说服韩信背叛刘邦,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拿定主意后,他便化装成一个看相的去见韩信。
蒯通见到韩信后说:“我是看相的。我只要看看一个人的骨骼,就知道他的贵和贱;瞧瞧他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忧与喜;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他的性情是否果断。‘以此参之,万不一失。’(意思是:根据这三项来判断一个人的前途,是有绝对把握的。)韩信听了蒯通的这番言语,便想试试。他对蒯通说:“先生给我看看如何?”蒯通说:“行,但必须让你周围的人回避一下。”
蒯通见韩信的随从退去后就说:“我观察你的面部,看出你做官高不过封侯,即使封了侯,也是危而不安;我看你的背部,那富贵就没法说了。”韩信诧异地追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郑重其事地说:“当今天下二分为楚汉两种势力,这两种势力明争暗斗,使天下无辜的人‘肝胆涂地’。无数的人死亡。我认为在这种形势下,你应该组成第三种势力,与他们鼎足而立。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完全能做到这点。否则,让楚、汉争斗,结果必是你受到祸害。因为你助楚打败了汉,就成了汉王的罪人;你助汉打败了楚,刘邦担心你同他争夺天下,你也很危险。所以我恳请你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蒯通虽然说了一大堆让韩信反叛的理由,但韩信始终不忍背叛刘邦。
王莽使令
形容主张或办法时常改变,没有固定的标准,朝令夕改。
此典出自《后汉演义》第一百回。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害死汉平帝,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结束了二百一十四年的西汉王朝的历史。
王莽登基后,对内实行一系列不得人心的复古改制,加重剥削老百姓。
王莽在钱币的制度上,曾经先后进行四次改革。他下令废止市面上流通已久的五铢钱,一会儿规定用这样几种货币,一会儿又规定用那样几种货币;甚至把远古时期曾经作为交易媒介的贝壳,也规定作为货币使用。
每次改革都是以小易大、用轻换重,钱越改越小,价越作越大,换来换去,把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搜刮完了,弄得社会动荡不安。加上不断地对外征战,几十万军队连年在边境作战,更加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很多人惨死在残酷的剥削和劳役中。
王莽这些倒行逆施的政策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抗。后来王莽被起义军砍死在斩头台上。
唯命是听
亦称“唯命是从”,意思是对命令毫不反抗,只要有命令就听从,形容绝对服从。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又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春秋时期,郑国先与楚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可是这之后又与晋国往来密切,为此楚庄王非常生气。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兵强马壮,郑国根本不是楚国对手。楚国军队迅速攻破了郑国的都城。在这种危急的处境下,郑国的国君郑伯就好像罪犯一样,披头散发,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去迎接楚庄王,向楚庄王谢罪求饶。
郑伯对楚庄王说:“我没有得到上天的保佑,也没有尽力地侍奉贵国,得罪了大王,让您很生气,亲自率兵来到我们这破败不堪的地方。这都是我的罪过。现在,只要大王您一声令下,我怎么敢不听从呢?您即使把我俘虏到大江以南,流放海边,我也唯命是从。您要灭亡郑国,把郑国的土地,分割给诸侯,让郑国的男人做仆役,女人做婢妾,我也听从您的命令。如果您能够顾及两国从前的交情,不消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给我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现在,我大胆地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请您决定吧。”
楚庄王怜悯郑伯说:“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表示顺服,一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我们立足于发展自己的国家,不贪图占有其他国家。”于是楚庄王下令楚军撤出郑国都城,退兵三十里,两国又订立了和约。
畏首畏尾
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指在工作中或其他事情上,按照前人所订的规章或办法办事,而不加以改动。
此典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刘邦起兵推翻秦朝统治的时候,有两个极好的谋士:一个叫萧何;另一个叫曹参;都是他的沛县同乡。后来刘邦领兵打进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他手下许多将士都争先恐后地争夺美女和金玉绸缎;只有萧何一人跑到相国府中,搜集了府中的法令规章和图籍,把它们当成宝贝一样收藏了起来。刘邦做了皇帝,称汉高祖,封萧何做开国丞相。这时,萧何因为搜集了许多秦朝的文献,因此对于天下的地形、民情、风俗、户口等等,都非常熟悉。于是亲自制定了汉朝的法规、典章和制度。萧何和曹参关系本来挺好的,后来因事彼此有了意见,双方就比较疏远了。但萧何临死时,还是向刘邦推荐曹参做丞相,曹参继任丞相以后,对于萧何制定的规章制度,没作任何改动,完全照常执行。后来杨雄在他所著的《法言》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萧也规,曹也随。”精炼地概括了萧何制定法规在前,曹参完全按照执行在后的故事。
萧何追韩信
比喻立即加快行动,不误时机。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汉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项梁起兵反秦路过淮阴时,韩信投奔楚营当了个小兵。项梁死后,他又跟随项羽,做了一个小军官。韩信曾经几次向项羽献计,但都未被采用。韩信很失望,一气之下,便离开项羽,投奔汉王刘邦。但刘邦也只是任用他做了一个管粮食的小官。
丞相萧何发现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非常器重他,几次向汉王刘邦推荐。但是,刘邦认为韩信出身低贱,始终不肯重用他。韩信知道了,很生气,就在一个晚上悄悄地出走了。萧何闻讯,觉得十分惋惜,立即快马加鞭,连夜追赶。一直追到一条河边,才追上韩信。萧何赶到韩信跟前,连忙下马,拉着韩信的手,恳切地说:“韩壮士,你不能走!汉王是重视人才的,只要我再向汉王推荐,他一定会重用你!”韩信见萧何这样真诚实意,便跟随萧何回到汉营。
萧何回来后,再次向汉王刘邦推荐韩信。当时,刘邦正准备发动反楚战争,需要将才。他便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接连三日素食,筑拜将台,选好吉日,举行隆重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迅雷不及掩耳
比喻来势迅猛,快得使人来不及防备。
此典出自《六韬·龙韬·军势》:“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暝目。
又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次,曹操在潼关附近同韩遂、马超交战。曹操假装答应韩遂、马超的要求——割地议和,但随后却用奇兵把对方打败。战争胜利以后,将领们称赞曹操的智谋,并请求他讲讲取胜的原因。曹操于是告诉将领们:“我答应韩、马的要求,割地讲和,其目的是想麻痹他们,让他们毫不防备;而我则暗中积蓄力量,乘机出击。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的战法。
用兵贵在变化,不能只按死规矩办事。”将领们听了曹操的一席话,都很敬佩,觉得曹操讲得非常有道理。
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表示白天的事情干不完,夜间接着干,也就是说不分昼夜地干。
此典出自《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周公旦辅佐武王伐纣,但没过多久,武王便死去了。武王死后,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还小,周公就代他执政。为了办好政事,他努力学习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实行禹、汤、文、武所用过的政治。在实践过程中,他每天都要检查政事是否做得对,做得好。如果发现有的事情做得不够妥当,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合,他就“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意思是:举头思考,白天没想好,夜里接着想;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坐着静等天亮,然后立刻付诸施行。
一不做,二不休
指要么不做;已经做了,就干脆做到底。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四十回。
有一次,梁山泊好汉宋江和戴宗被蔡九知府抓住,被押赴刑场,只等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幸亏黑旋风李逵、梁山泊头领晁盖带领众好汉赶来,救出宋江、戴宗。于是二十九个好汉进入白龙庙聚会。正当此时,江州城里的官军出城追赶,旗幡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全是擎枪兵将,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李逵听到这个消息,大叫一声说:“杀将去!”提着双斧,便冲出庙门。晁盖叫着:“一不做,二不休,请众位好汉帮助我,杀尽江州军马,才回梁山泊去。”众位好汉异口同声地说:“听从首领吩咐。”
众好汉一齐冲过去,杀得官军尸横遍野,剩下的官军慌忙入城,关上城门。
西山饿夫
本指伯夷、叔齐。后比喻忠义守节的人。
此典出自唐·姚思廉《梁书·刘显传》。
刘显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大臣,他才华横溢,很有名气。梁武帝把都城迁到郑州,封刘显为戎昭将,同年,刘显去世了。
刘之遴对好友刘显的死感叹万分。
刘之遴对皇太子说:“我曾经听说过商朝的伯夷、叔齐因不肯做周朝的官,吃周朝供给的米,饿死在西山上,被人们称为西山饿夫。他们这样守全名节、不顾生死,又有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名字难道真的能流传于后世吗?生为堂堂七尺男儿,死了不过占据一个棺材,即使身怀绝技,有非凡的才能,有珠玉一样的品格,如果死得早,英名又不得流传于世,只能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世上难道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心痛的吗?
我一直都忘不了我的好友刘显。他熟读经书,精通文艺,对一些深奥的问题常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是最优秀的,可是却死在郢都,魂归西天。现在将要为他选择下葬的日子,我们想替他树碑、撰写铭文,希望您能大发慈悲,同意树碑立传,以便能使他享受死后的荣耀,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皇太子为刘之遴的深情诉说所感动,同意为刘显立碑刻文。
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比喻对人另眼看待。“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薄的人。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国时吴国有个名叫吕蒙的将军,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没有读过什么书。有一天,孙权对吕蒙和蒋钦两人说:“你们两人现在是当朝的执政人,应该多读点书增加知识才好。”吕蒙说:“我在军队里常觉得事务工作太忙,可能没有读书的机会。”孙权说:“你以为我要你成为经学博士吗?你只要多看点前人的记录、经历之类的书就行了,你事务多,又怎么会有我的事务多呢?……孔子说:‘终日不吃、终夜不饮,都没有益,最好是读书。’汉光武在作战时依然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
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勉励自己呢?”
于是吕蒙开始发奋苦读,他的有些义理和见解,就连专家都赶不上。后来鲁肃取代了周瑜的职位,和吕蒙商量事情的时候,鲁肃抚摩着吕蒙的背说:“我原本以为你这位老弟只懂武术而已,没想到如今,你的学问这样广博,已经不是从前在吴下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即使一个人分别了三天,也应该对他另眼相看呢!”
管鲍分金
“管鲍分金”比喻不贪恋钱财,能为别人着想。
此典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至父的侄儿叫管仲,相貌不凡,气宇轩昂,而且博学多识,很有雄才伟略。
他有个好朋友叫鲍叔牙。俩人一起做生意,管仲投入的资金少,但赚了钱以后,他却多拿一份利润,鲍叔牙手下的人忿忿不平,都说管仲贪心,占人家便宜。鲍叔牙却袒护说:“话不能这么说,他家里穷困,比我缺钱,我心甘情愿多分点利润给他。”这就是“管鲍分金”的由来。
他们俩也一起打过仗,每次出兵,管仲总是躲在后头;退兵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头。人们都讥笑他贪生怕死。
鲍叔牙又为他辩解,说:“老实说,像他这么有勇气的人,天下还很少呢!只因为他母亲年迈,又卧病在床,他当然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来奉养她,他哪儿是真的不敢打仗呢?”管仲听了这些话,感叹地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啊!”于是他们结为生死之交。
当齐襄公荒淫暴虐的时候,他的两个兄弟害怕遭到迫害,都躲到外婆家去。
他们之中,一个叫公子纠,是鲁国的外甥;一个叫公子小白,是莒国(在山东省莒县)的外甥。公子纠拜管仲为师,公子小白则是拜鲍叔牙为师。这两个好朋友,各自帮助一个公子投奔到外婆家。连称和管至父杀死齐襄公时,管仲和公子纠正在鲁国,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则正在莒国。公孙无知派人前往鲁国去请管仲,管仲心想:“他们连自己的地位都保不住,还想拖累别人!”就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不到一个月,他听说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先后被齐国的大臣们杀了。几天后,齐国的使臣来到鲁国,说大臣们派他来接公子纠回去即位。
于是鲁庄公亲自率兵,令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和管仲回齐国。管仲禀告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距离齐国很近,万一他抢先一步进入齐国就麻烦了。依我看,还是让我先带领一队人马拦截他吧!”鲁庄公按照他的建议拨了三十辆兵车给他。
管仲领着兵车马不停蹄地往前走,到了即墨(在山东省平度县东南),听说莒国的兵马已经过去了,就奋力地往前赶,一口气赶了三十余里路,两个好朋友和两国的兵马终于碰上了。管仲见公子小白坐在车子里,就上前鞠躬说:“公子近来好吗?要到哪儿去呀?”小白说:“回国办丧事。”管仲说:“您还有一个哥哥,这件事就交给他办吧!别人对您说三道四。”鲍叔牙虽然是管仲的好朋友,但是他为了主人,就横眉竖眼地说:“管仲,你少说废话!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不着!”一旁的士兵也摆出不友好的姿态,随时准备动武。
管仲假装要离去,却不声不响地弯身搭箭,对准公子小白,嗖的一箭射过去。小白嚎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鲍叔牙连忙上前去救助他,但已经晚了一步。大家见公子遇害,齐声恸哭起来。管仲头也不回地带着人马快马加鞭飞奔而去,跑了一段路,想到公子小白已经死去,公子纠的君位已经稳如泰山了,就放慢步伐,不紧不慢地护着公子纠往齐国去。
没想到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当时虽然吓了一跳,但他急中生智,担心管仲再射来一箭,就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尖弄得满嘴是血,倒在车上装死。等管仲走了,他才睁开眼睛,长吸一口气。鲍叔牙于是吩咐大家抄近路,挥鞭疾驰,赶在管仲他们前面到达了临淄。鲍叔牙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赞美公子小白的贤能,同大臣们争论着要立他为国君。有些大臣说:“已经派人到鲁国去接公子纠了,怎么可以立别人呢?”有的说:“公子纠比较年长,按照常理应该立他。”
鲍叔牙说:“齐国连闹了两次内乱,再不立一个贤德的公子,齐国的太平远看就遥遥不可及了。更何况,如果在鲁国的帮助下立公子纠,他们一定会索要谢礼。从前郑国就是让宋立了子突,宋国才一而再再而三向他们索谢礼,搞得郑国国库空虚,兵战数年。我们难道要重蹈郑国的覆辙吗?”
大臣们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另外还派人去对鲁国说,齐国已经有了新君,请他们不要把公子纠送回来了。可是此时鲁国的兵马已经到达齐国的边界。齐国马上出兵去阻拦。
鲁庄公气急败坏,就跟齐国人动起了干戈,没想到竟在乾时(齐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南)被打得一败涂地,大将曹沫还差点儿命丧黄泉。鲁国的兵马败阵下来,连鲁国汶阳(在山东省汶阳县北)一带的土地也被齐国夺走了。
鲁庄公余恨未消,齐国又兵临鲁国边境,强迫鲁国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交出来,否则只好兵刃相向。鲁国惧怕齐军,只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谋士施伯的使者说:“管仲是天下奇才,如不能留在鲁国效命,就把他杀掉。”齐国的使者说:“他射过国君,国君恨他入骨,不亲手杀了他,难解心头之恨。”鲁庄公就把公子纠的头颅和活着的管仲交给齐国的使者带回国。管仲坐在囚车里左思右想:“让我活着回去,一定是鲍叔牙的主意。万一鲁侯后悔,派人追杀,我就必死无疑了。”
他于是就在路上编了一首歌,教随行的人哼唱。他们边唱边赶路,越走越起劲,忘了路上的辛苦。结果,预计两天的行程一天就赶完了。后来鲁庄公果然后悔了,但等他派人去追赶时,他们早已离开了鲁境。管仲到了齐国,好朋友鲍叔牙率先前去迎接他,还不断地把他引荐给齐桓公。
齐桓公很生气地说:“他用箭射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我恨不得吃他的肉剥他的皮,你还叫我重用他?”鲍叔牙说:“当时他是公了纠的手下,当然得帮着他,否则他不是不忠吗?他满腹经纶,又有雄才伟略,是罕见的人才,如果主公能够重用他,他必能帮您经营齐国,使您称霸诸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就任命管仲为相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