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科学系列:寻找失落的古文明-消失的海底遗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日本与那国岛海域遗迹

    半个多世纪前,在日本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南端,潜水员们在海底潜水时发现了人造建筑物的遗迹,包含被珊瑚覆盖的方形结构物、巨大带棱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楼梯及拱门状的建筑等。这可说是一座像是祭坛之类的古城遗迹,其范围东西长约200公尺,南北宽约140公尺,最高处约达26公尺。

    1986年,当地的潜水员将这座海底城命名为“海底遗迹潜水观光区”,经过报导之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后,琉球大学成立“海底考古调查队”开始了长达8年的调查,包含在石桓岛东南至东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陆续发现各种石砌建筑、柱穴、人头雕像、拱门及几何图形的海龟雕塑等,最令人震惊的是发现雕刻在石墙上的“象形文字”,证明了这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古文明遗址。

    由高处往下看,遗迹的四周围有市街、农地,最大的一处遗迹全长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筑成。据琉球大学“海底考古调查队”以计算机合成方式绘制的立体图显示,该遗迹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会祭拜的神庙。神殿北面有两个半圆形的柱穴,考古学家认为是举行仪式前沐浴之处,而神殿东方有拱形城门,城门附近有两块重叠巨石,上方留有长方形人工雕孔,据推测应为经过加工而成的城堡基石。

    此外也在与那国岛东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发现高达数公尺的人头雕像,其五官及脸孔清晰可辨。稍后,就在巨大人头雕像附近又发现了象形文字群,显示海底遗迹的建造者已具有极高的文明发展。

    琉球大学物质地球科学系教授木村政昭在1999年9月接受访问时,表示遗迹以目测即可清楚地辨识是由人工完成的组合。各种证据都显示遗迹的确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阶梯呈直角状的平坦接面,石块上圆形的孔穴极似以石柱插入后遗留的痕迹等。而人头像及象形文字的发现,更证实与那国岛南方的海底遗迹,确实是人类文明的遗址。

    蒂亚瓦纳科遗址

    太阳门是蒂亚瓦纳科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是用整块重约10吨的巨石雕成,宽3.84米,高2.73米,厚0.5米。夏至时,太阳准确地沿门洞中轴线冉冉升起,反映了印第安人丰富的天文知识。太阳门门口上部有4个小壁龛,下部有两大壁龛,正中门楣镌刻了人身豹头浮雕,头上戴着扇状羽毛冠,双手执权杖,据说可能是雨神。门楣上占主导的是人物雕刻,24个人排成三行,每组8人,手上执棒,上下两排是带翼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鸟。门楣饰带大部分由浅浮雕刻成,而中心人物的脸部、头部和两根权杖则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手法很有特色,脸部呈方形,占据整个人体三分之一的高度,用几何线条勾划,双眼凹陷,又圆又大,鼻子高耸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嘴巴咧张,身穿毛皮背心,背心盖到腿部,腰上束有腰带,双臂张开,双手紧握权杖,四指可见。人物身上还饰有华丽的项鍊、鱼状护胸以及各种衣饰。太阳门是美洲古代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杰出范例。

    阿卡帕纳金字塔是遗址中最大的建筑,塔底平面呈长方形,长180米,宽140米。塔身是借助于一个小山丘,外层砌上石块而建成的,塔顶上有几个不同形式的建筑遗迹。还有一个类似地下蓄水池的建筑。金字塔不仅建筑雄伟壮观,在塔身的石板、石块中还有许多精美的人形石雕神像。

    大卡拉萨萨亚神庙是蒂亚瓦纳科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位于金字塔的北部。在神庙周围有一组建筑群,建筑平面均属正方形。神庙遗址是一个长118米、宽112米的大平台,用几吨乃至几十吨巨石砌成的台基和庙墙依然存在,一面长方形的石墙将神庙和其他建筑物隔开。庙内耸立着丰富多彩的石雕、石碑,其中最大的石雕人像高2.4米,重约4吨。

    在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有一座教堂,教堂入口处有两尊写实的石雕跪像,一尊高约1.5米,颧骨突出,嘴唇紧闭,束发带上饰有曲线图案。另一尊独石僧像,没有曲线,上下通体尺寸一样,四肢粗略刻出,面部、双手以及手持的奉匾上稍微有一些装饰性凿痕,它们代表了早期的印第安石雕艺术风格。

    宝岛台湾澎湖虎井的海底古城墙

    据台湾古籍《澎湖县志》中的描述,从虎井高处俯视可以看到澎湖海底有一片绵延的城墙,当时文人称之为“虎井沉渊”。民国71年,国内资深潜水人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确的位置,引起考古人士的关切。

    当时有人认为,古沉城为桶盘、虎井特殊柱状玄武岩节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据地质学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墙,应该是全部连续的;若是人造的,会有中断处。另外,若城墙很直,长度又很长,人造的可能性极高。而虎井古沉城中堆成沉城城墙的玄武岩,每块岩石大小相当一致,角度垂直,石头缝隙间又有填充物。此外城墙凹口呈十字行,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筑的标准。

    以《上帝的指纹》一书闻名全球的英国作家中文卡克偕其夫人在民国90年8月间会同中、日人员实地潜水探勘后,说明以海底沉城石块堆砌的方式,明显与玄武岩自然节理不同,应为人工堆砌。他很肯定的指出:“大自然对东西、南北走向没有兴趣,但人类建筑却很讲究方位”,虎井海底沉城的石块呈现十字形南北向与东西向方式排列,其方位正好是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并且,由于搭建城墙的一块块大石头表面都很平滑,其接缝处平整的程度“可以将刀子插入”,他说明这一定是人造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中文卡克并表示,当今的人类文明历史有一个既定的主流模式,但是这个主流的模式却无法解释这些持续大量出现的考古学发现,为何共同有着“史前文明”的影子?事实上,人类史上有很多失落的部分是现代历史还无法告诉我们,而这些失落的线索很可能就如同澎湖虎井古城一样埋在海底,深藏着人类文明兴衰的秘密。

    印度外海近万年的古城遗址

    2001年,印度国家海洋科技研究所的海洋学者在印度西部外海坎贝湾进行检测水质污染程度研究时,意外在水下120英尺处,发现两座距今至少9500年的古城遗址。科学家认为,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能因此大幅改写。

    这两座遗址位于印度西部古杰拉特外海40公里处,从其地质结构推断,古城为范围广达9公里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中包括一座防御碉堡,以及一处和现代奥运比赛规格游泳池大小差不多的公共浴池。经过对其中发掘到的陶器、木雕、骨骼及骷髅的残片进行初步测试,推定其中两件残片的年代为公元前7500年。另外,从遗址中还发掘出类似建材的物品。出土古物中有一片布满铭刻的大石板,正由学者研究其铭刻是否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书写形式。

    有些专家认为,这项发现对文明历史需要大幅修正提供了确凿证据,研究古文明10多年的中文卡克到遗址实地考察。他说,从声纳扫描显示的古城基础来看,其建筑可能有三层楼高,围墙长达400英尺,而且有高度的几何特性。

    英国杜兰大学的考古学者堪耐特说,如果印度的新发现属实,过去的文明历史理论需要全盘检讨。

    古巴水域发现的古城遗址

    据2001年12月7日的BBC报导,加拿大ADC探测公司在古巴西海岸作业时,利用复杂的声纳设备在水下650公尺深处,发现了一座可能被大海淹没几千年的古代城市遗址。

    探勘人员是在2000年第一次发现了这座水下城市。当时,他们使用的扫描设备扫描出了一些具有对称排列的石头结构,很像一个城市的规划。

    7月时,研究人员带着先进的能进行摄影的水下探测装备重新来到这一地点,水下摄影得到的图像证实了这一海域的确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平滑石头群。从外表看来,这些石头象是经过切割的花岗岩,呈现金字塔状及环状等造型。

    古巴著名的地理学家埃特雷迪随后也加入了这项工程,并在哈瓦那的一个国际会议上介绍他的发现。虽然未提到消失的城市与古文明,但他说:“还没有一个解释可以说清楚那些建造物”,“我们必须时时准备接受一些料想不到的东西,接受那些不是在现有框架中的东西,或是现有知识无法告诉我们的东西。”这也就是这次调查的另一个挑战。

    百慕大、巴哈马海底遗迹

    1958年,美国动物学家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进行海底观测研究时,意外发现群岛附近的海底有一些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呈特殊的几何图形,也有的为笔直线条绵延数海里。十年后,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又发现了巨大的丁字形结构石墙,长达450公尺,并有两个分支与主墙形成直角,并且石墙是由每块超过一立方公尺的巨大石块所砌成。随后更发现结构更复杂的平台、道路及类似码头和桥梁的建筑结构,整个建筑遗址呈现出类似港口的分布。

    此外,欧洲科学家在著名的百慕大三角洲海底探测时,也发现百慕大海底耸立着一座无人知晓的巨型金字塔。金字塔边长300公尺,高200公尺,塔上有两个明显为人工建造的巨洞。海水急速从这两个巨洞流过,形成巨大漩涡,使四周一带水域波涛汹涌,海面雾气腾腾。而要推算这座海底金字塔建造的时间相当困难,但已知这一带陆地沉入海底的时间至少在数万年前。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历经了无数次的地壳变动、火山爆发、洪水、冰河等变化。亿万年来几经浮沉,才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地理环境。以日本的“亲潮古陆”为例,这片离日本海沟仅90公里,深达2600公尺的地方,在6700~2500万年前竟是高耸在日本列岛以东12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史前时代人类曾经有文明,那么很可能一度,甚至几度毁灭于天然灾害侵袭,只留下部分遗迹在地形变动或海水上升后,没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无视于尘世的纷扰,海底古文明遗迹依旧静静地矗立在海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