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南广-党建工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因南广学院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异地办学,建校伊始,如何建立南广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尚不明确。经校本部领导与有关部门协调,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同时也明确了校本部常驻南广学院的干部、教师的党组织关系应临时转入南广学院。南广学院党组织的建立,为确保学院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院的领导,促进学院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组织建设

    2005年5月20日,经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批准,南广学院成立了党总支部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成员有:冯克庄、许学峰、丁海宴、刘亚文、廖祥忠。

    2006年5月17日,为组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党委,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处处长程光熙、江苏省委教育工作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荆和平、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处副处级调研员沈晓冬、组织处干部黄海到学院进行拟建党委干部考察工作。通过全体教职工党员民主推荐、个别谈话等方式,考察组对南广学院党总支部及其成员的工作状况及校本部党委推荐的南广学院党委委员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2006年8月30日,经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批准,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总支部委员会改建为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党委会由冯克庄、陈逸男、丁海宴、张五洲、张卓军等五位同志组成,冯克庄同志担任党委书记,陈逸男同志担任党委副书记。

    2006年12月,根据工作需要,经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了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重新组建了各系、机关的党支部,建立健全了组织工作队伍,保证了学院党的工作的正常开展。

    2007年3月开始,学院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组建了系党总支,建立了独立设置的各系学生党支部。按照党的工作机构与组织设置尽可能与行政、教学、科研等机构相对应的原则,院党委成立后下设了党委办公室(与院办公室合署办公)、组织部(与院人事处合署办公)、宣传部(与院办公室合署办公)三个工作机构,并逐步建立、健全和调整了学院各级基层党组织。

    2007年4月,根据“苏委教组[2007]9号”文件精神,学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南广学院党的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并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和支部组织委员会议进行了具体部暑。该文件在充分认识加强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确基层党组织职责、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学院加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

    学院党委制定了《关于2007年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及安排》文件,各级党组织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和要求,2007年共发展新党员138名,转正预备党员112名,妥善解决了57名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

    2007年9月,为了更好地适应学院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根据党委工作部署,学院制定了《关于调整南广学院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工作的通知》,将原有的九个系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两个新建系分别组建党总支或党支部,部分系配备了专职党总支书记。对系一级党组织设置的全面调整,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各系的党建工作力量,初步实现了教职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分开设置,使党的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方便,渠道更加顺畅。截至2007年10月,全院共有各级基层党组织41个,其中,各系党总支10个、直属机关(系)党支部5个;各系党总支所属教职工或学生党支部26个,学院的组织关系在册党员共计530名,其中,正式组织关系在册党员503名、临时组织关系在册党员27名、正式组织关系在册的教职工党员246名、学生党员257名。

    2008年5月27日,经院党委审批同意,学院10个系总支、2个直属支部共计接收238名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其中,2004级学生预备党员占接收总数的23.1%;同时,审批同意111名中共预备党员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其中,2004级学生预备党员转正人数占转正总数的80.2%。

    2008年6月18日,学院在南广大讲堂举行2008年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仪式由丁海宴副院长主持。院党委书记冯克庄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87年光辉历程,向所有新党员提出了四点希望,勉励他们: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加强学习,成才报国;投身实践,勇于创新;名副其实,为党旗增辉。南广学院298名新党员参加了宣誓活动。

    2008年9月5日,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南广学院动画系党总支书记郭晓军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南广学院信息技术系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张佳奇和广播电视系2005级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郭艾嘉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9年3月,为加强学院党务工作,健全基层党组织,学院党委决定建立机关党总支部,并经江苏省委组织部介绍,特聘原三江学院党委副书记戚兴根同志为南广学院机关党总支书记;原南京大学组织部长毛昌鑑同志为摄影系党总支书记;原南京大学学科处处长王红井同志为新闻传播系党总支书记;原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训练部副部长李战国同志为国际传播系党总支书记;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张政法同志为艺术传播系党总支书记。

    截至2008年12月,全院共有各级党组织48个,其中院党委1个、系党总支10个、直属党支部5个、各系党总支所属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32个。

    二、思想建设

    2005年8月22日,南广学院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江苏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二批第二十督导组组长李春成、成员徐伟琴、余国威、王兴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全体院领导以及来自教学、管理、服务岗位的近100名教职工党员出席会议,无党派人士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许学峰副院长主持会议。

    南广学院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冯克庄作动员报告。冯克庄同志指出,全党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全体党员一定要按照江苏省委和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执政意识、先进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建设“一流独立学院”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省委督导组李春成同志指出,高校作为第二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点,一要充分认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二要自始至终,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求得实效,要切实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三要坚持探索创新,结合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有效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效果。

    南广学院信息技术系党支部负责人李绍彬、国际传播系教师吴雷分别代表基层党支部和教师党员发言。

    2006年4月5日,南广学院第一期学生业余党校开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冯克庄、副院长丁海宴、副院长兼学生业余党校校长张五洲出席了会议,全院138名入党积极分子和12名学生党员、各系分团委书记参加了开学典礼。典礼由学务部部长战琦主持。

    张五洲副院长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动员报告。他希望学员们珍惜党校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同时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坚持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争取以实际行动早日加入党的组织。党校学员桂力曼同学代表全体同学发言。

    开学典礼结束后,张五洲副院长为学员们讲授了第一堂党课: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他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三个方面为同学指明了方向;同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要求同学们以“八荣八耻”为标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南广学院党委以收看会议直播,组织十七大报告学习会,开展十七大主题班会并通过校园网、广播台、院报、横幅、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十七大、宣传十七大、贯彻落实十七大的热潮。十七大开幕当天,校园网和广播台同时发布了院团委和学生会号召全院学生“关注党的十七大,讲学习、讲政治,为母校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努力奋斗”的倡议。校园网开辟了十七大专栏,全程跟踪十七大动态和相关资讯。院党委宣传部、团委和学生会在宣传栏张贴了大幅宣传海报。各系也纷纷召开十七大组织生活会,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信息技术系〇六级数字媒体技术班还召开了十七大主题班会,对十七大报告及教育、科技、就业、台湾问题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

    2009年2月26日,学院领导刘继南、冯克庄、丁海宴、郭秀君、王小鹏等人在行政楼101室召开会议,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文件,部署学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

    2009年3月4日下午,主题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南广学院校庆五周年为契机,整体推进南广学院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的全院干部大会在南广大讲堂召开。会议由副院长丁海宴主持,全体中层干部、全体教授、民主党派教师、机关科级干部、教研室主任、各总支委员、全体辅导员、院团委委员、各系分团委委员、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和各系学生会主席参加了大会。

    2009年3月11日,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在学生活动中心千人报告厅隆重举行。大会由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院长刘继南主持,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冯克庄代表院党委作了动员报告;江苏省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步锦昆,江苏省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九指导检查组副组长、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樊增荣等同志也来南广学院参加动员大会。步锦昆同志代表江苏省高校指导检查组作了重要讲话。

    南广学院全体党员和广大教师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理解。动画系总支全体党员通过学习,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动力,而唯有科学发展才是南广学院实现建设一流独立学院目标的根本保证。大家说,要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学。基础部(语言文学系)总支精心组织学习,他们请政治理论教研室精心准备课件,采取讲座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使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有了更好的理解。机关总支在组织学习中,通过引导党员干部联系学院建院五年来在办学管理、机关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机关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摄影系总支教职工党员举办学习交流会,大家将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与本系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学风建设等实际相结合,层层深入,畅所欲言,加深了对院、系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气氛活跃的热烈讨论还吸引了民主党派人士的积极参与。

    第二,进一步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国际传播系总支党员在学习中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想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折腾,不懈怠,尽快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教学的良好局面。广播电视系总支、艺术传播系总支教职工党员在学习中结合本职工作加深理解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的内涵,使“一切为了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新闻传播系总支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认为,“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以学生为本,具体说来应该包括三层内容:一是要以学生根本利益为本;二是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三是要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实惠为本。艺术设计系支部党员联系本系教学实际,着重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他们通过对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结构的集中讨论,提出本系培养人才应符合“开发、创新、合作、沟通”的基本要求。媒介管理系总支教职工党员结合本系提出的“教材系列—案例系列—品牌系列”三步走“蓝海战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理解。

    第三,进一步增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信息技术系总支在安排学习活动的同时,还成立了七个调研小组,对教学、招生、学生工作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新闻传播系总支学生党员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关注自身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语言传播系总支毕业年级学生党员在学习中联系各自的求职实际,深切认识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密切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

    各总支(直属支部)学习调研活动各具特色、富有成效,有的举办理论学习专题讲座,有的组织观看学习教育文献片,有的开辟学习实践活动网络专栏或设立征集意见信箱。通过结合各种形式的专题学习,不仅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坚持了“边学习、边调研”的要求,而且营造了全院上下“热议科学发展、共谋科学发展”的浓郁氛围,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宣传工作

    2007年9月,为进一步规范学院宣传报道工作,突出传媒类专业院校的特色,南广学院成立了新闻中心,院长办公室副主任龙小农任主任,下设专职人员一名。

    2007年10月,南广学院电视台成立。新闻中心将校内四个媒体:校园网、院报、广播台、电视台正式收归旗下进行统一管理,新闻中心老师唐颖任校园网主编,新闻传播系老师谢蓓兼任院报编辑主任,院团委老师丁帅任广播台指导老师,广播电视系老师董超任电视台指导老师。

    2008年6月,新闻中心加入两名新成员,由曹静担任院报流程编辑,李元临专职负责图片、图像及相关资料留存工作。

    校内四个媒体的发展情况如下:

    1.校园网

    2007年8月,校园网开始酝酿改版。2007年11月,新版校园网正式推出。新版网页包括学院门户网和新闻网两大部分:门户网即学院官网;新闻网为专门的新闻发布页面,包括南广新闻、系部传真、合作交流、视频新闻、图片新闻、菁菁校园、南广讲堂、专题新闻、大师风采、学子之星、南广学术、媒体南广、图书南广、传媒新闻、传媒研究、时政聚焦、南广视角等17个栏目。

    2007年12月,新闻网面向全院学生开展首轮大规模招新,组建了一支120人的学生采编队伍,并有计划地开展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工作。组织建设方面,新闻网设置了新闻、摄影、专题、文体、技术、企宣、办公室等七个部门。其中,新闻部和摄影部负责学院重大新闻的图文报道;专题部负责人物报道、专题页面的内容原创及编辑工作;文体部专门负责校园体育及文艺活动的报道;技术部负责专题页面的制作及网站维护;企宣部负责新闻网的品牌推广及外联活动;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制度建设方面,配合招新及队伍建设,新闻网出台了例会、值班、考勤、奖惩等制度草案,下属各部门也出台了各自的制度草案。新闻网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化。

    这一时期,新闻网最显著的变化是加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周新闻发稿量基本维持在70条,最高近百条,院级重要新闻实现当天发稿;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地震报道期间,很多消息在发生的当时,采访记者就通过手机将现场情况传回,然后即刻编辑上网,有效地发挥了网络媒体的特色和作用。网站记者发稿数明显高过各系部提供的新闻数,平均占到周发稿量的80%。专题内容覆盖面得以拓宽,除学风建设、绿化、建设节约型校园等学院阶段性重点工作外,“南广杯”足篮球赛、读书文化节等学生活动也开始被制作成专题,增强了新闻网工作人员的可看性。

    2008年4月,新闻网第一次全体大会召开,院党委宣传部和新闻中心领导应邀出席,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总结成绩,查找问题,提出要求,极大地振奋了新闻网工作人员的士气。

    2008年11月,新闻网第二轮招新,同时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内部调整,将新闻、文体、摄影三部合并,成立新闻大部,下设文字记者组和摄影记者组,并实行两组捆绑采访工作制,确保新闻有文有图,增强可看性。调整后的专题部下设人物组和评论组,除特定专题外,固定负责“大师风采”、“学子之星”和“南广视角”三个栏目。将企宣部和办公室合并成立综合办公室,下设策划、行政两个组,分别负责新闻网的形象推广和日常事务。与此同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原有学生队伍进行考核和精简。招新与内部调整的配合,使新闻网顺利实现了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转变,使各部门职能分工更为细致明确,职责到人。

    2.南广学院报

    2004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报》(以下简称《南广学院报》)创刊号出版发行。当时的《南广学院报》是4开8版,黑白印刷,报头套红。创办《南广学院报》者是原新闻传播系主任、现任教务部部长金梦玉,《南广学院报》自创刊始一直都由新闻传播系承办。当时,金梦玉和来自校本部的老师、时任《南广学院报》编辑主任张志华在〇四级学生中公开选拔了15名记者、编辑,从报纸的版面大小、版式设计、创刊号主题策划到内容采编,对他们进行一一指导。创刊号的出版相当不易,如何获得刊号,如何找到合适的印刷厂,如何进行排版等都是金梦玉老师和当时《南广学院报》的同学们需要解决的难题。经过半个学期的辛苦努力,第一期《南广学院报》最终与师生见面。

    《南广学院报》现为半月刊,4开8版,全年共16期,印数4000份,读者覆盖南广学院及江宁大学城高校及科学园管委会、大学城管委会,现设有要闻、视点、人物、资讯、文苑、艺海、专题七个版面,各版内容侧重角度不同:

    一是要闻版,内容涵盖了学校最新的发展动态、重大事件新闻;二是视点版,此为《南广学院报》最具特色的版面,主要由学生发表评论,内容涉及南广学院、国内以及国外的信息;三是人物版,主要刊登南广学院著名教授、杰出学生等代表性人物的信息;四是资讯版,主要为师生提供更多更新的服务资讯;五是文苑版,主要刊登师生撰写的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以及学生作品,是师生们施展才华的好地方;六是艺海版,每期围绕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文娱活动进行主题报道,例如摇滚节的介绍等;七是专题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题,从各个层面、各个视角报道学生的大学生活。

    《南广学院报》旨在全方位地宣传南广学院的建设成就,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文化、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台,成为南广学院对外宣传、合作、交流的窗口。

    2007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报》编辑部成员一览:

    2007年

    主编:赵雪波

    副主编:刘自雄

    编辑主任:谢蓓

    版面编辑:李劭强、武斌、杨奇维、梁迎梅、马缘园、李皓葳、黄璜、林立臣、沈艳、张文、赵前卫

    2008年

    主编:赵雪波

    副主编:龙小农

    编辑主任:张燕、谢蓓

    版面编辑:李劭强、武斌、杨奇维、李浩崴、林立臣、沈艳、张文、赵前卫

    2008至今

    主编:赵雪波

    副主编:龙小农

    编辑主任:翟静宜、李劭强

    指导老师:曹静、张文、李浩崴、刘晓来

    学生责编:陈瑞华、黄洋、王秀廷、戚晓岩

    2007年9月,《南广学院报》改版。对版面风格进行了重新设计,主色调由蓝色改为红色——编辑部对报纸的版式和内容要求明显提高,力争与专业媒体看齐,做到“期期有创新,版版有变化”。

    2008年3月,《南广学院报》再次改版,将原来的服务咨询版改为资讯版,原来的专业教育版改为专题版,内容定位更加清晰,报纸服务功能加强。此外,原《南广学院报》正文一直采用小5号、报宋字体,改版后变为6号、报宋字体,尽量与主流报纸贴近,既节省版面空间,也在版面编排过程中增强了整体感和美观度。

    3.南广之声广播台

    2005年11月1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之声广播台成立。南广之声广播台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校园广播台”为宗旨,以“报道校园文化,传播校园先进思想”为己任,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工作原则,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众多未来的传媒精英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时任南广学院团委书记的金北平老师为筹办南广之声广播台付出了诸多艰辛。创办之初,广播台办公地点设在一食堂,设备非常简陋,任重、刘畅任首届台长。在金北平老师的带领下,一个想法、一个策划,慢慢酝酿发展成一档节目。

    2005年11月10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之声正式开播。当时的台号是邀请校本部播音专业的同学帮忙录制的。

    2006年9月1日,广播台从一食堂搬到了教学楼二区四楼,设备相对有了改进,第二届台长陈曦、王升正式上任。

    2007年9月1日,广播台由二区四楼搬到了活动中心四楼,第三届台长姚远、王帅、张天石上任。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壮大,广播台成员扩充到215人,具备了一定规模,传播范围覆盖学院各个角落,开始成为校园主流媒体之一。

    2007年10月,经院团委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之声广播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广之声广播台”(以下简称“南广之声”)。

    南广之声广播台共设新闻、生活、专题、体育、综艺、外文、播音、声音工作室、形象推广中心、办公室等10个部门,自办栏目19个,每天播出3次,日播时长超过130分钟。

    (1)新闻部

    《直通南广》新闻直播节目捕捉校园最新动态,搜索国内外重大新闻,及时、准确、精炼地整合信息,是每天中午呈现给广大师生的新闻大餐;《新周刊》关注校园动态,直击校园新闻,剖析各方观点,还原事实真相;《校园观察站》以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一种思想、一种深度,聚焦新闻人物,关注新闻事件。

    (2)生活部

    《第一晨光》以大量资讯以及多个媒体对同一事件进行深度评论,以此来充实早间时段,视角多元,节目风格时尚、鲜活;《校园生活大巴车》以新近的校园生活为依托,在“南广人”板块以聊天的形式和听众畅谈校园生活;新增板块《校园行》带领大家领略国内外不同高校的校园生活;《新鲜维C派》以“贴近生活、品味生活、享受生活”为定位,传播各类知识,体现校园生活的轻松、活泼、时尚和年轻人的创意、活跃、热情。

    (3)专题部

    《传媒先锋网》结合传媒类院校独特的专业特色,评析圈内时事,打造传媒人物榜,传递最新鲜的业内咨询;《时政广角镜》锁定时政,专题聚焦;《文学驿站》旨在打造传媒院校里的文学净土,带领听众感受大师风采、培养文学素养;《晨风》每天早晨7∶30播出晨间节目,涵盖校园文化、时尚美食、文娱资讯。

    (4)体育部

    《大话体育》是主持人加两位嘉宾的聊天式录播体育节目,每周一期,主要对国际国内的体育大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三人阐述各自观点,并对比赛进行预测;《体坛风云榜》则是一档以剖析国内外重大体育事件或人物为主的专题栏目,“三大事件”和“三大人物”为固定板块;《体育360》相对机动,介绍南广杯足篮球赛、新生运动会、春季运动会等学院重大赛事的情况;《我运动我快乐》每周三下午播出,体育访谈类节目,追踪校园体育热点人物、热点赛事,以多角度访谈互动的形式将最热最新的校园体育展示给听众;《天天运动会》记录每天发生的最新最详细的校园内外体育新闻。

    (5)综艺部

    《音乐搜索站》播放各种类型、各种主题的音乐,每周一个音乐关键词,让听众有专注有焦点地听音乐;《标榜音乐》播报当周热门流行音乐“TOP10”以及乐坛焦点新闻评析“TOP3”,永远不和新鲜的流行音乐脱节;《周末有个荷里活》捕捉娱乐圈的最新动态,剖析娱乐新现象,总结歌手经历,是最新电视电影音乐的饕餮盛宴;《独立流行志》用独立的音乐态度审视流行文化的每一个足迹,用流行的文化视角打造独立音乐的绚丽舞台。

    (6)外文部

    《英语新闻》播出最新最快的英语资讯,用英语思维校园文化;《Tour de world》每期一个国家,听众无需远行,异域风情尽在耳边;《E-LINK》动感的节拍、迷人的旋律,在欧美和日韩流行音乐的世界里,帮听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

    南广之声广播台组织过很多极具意义的活动:一是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5月20日,广播台以“烛光追思会”为题发起了为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祈福的活动;二是自主创新,制作了《小火花》、《夏至》、《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等三部广播剧,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市级电台播出;三是与校外很多媒体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江苏音乐调频“校广联盟”成员,曾与江苏体育调频合作推出“奥运新主播”等。

    4.南广电视台

    2007年,南广学院开始策划并筹备南广电视台的开播。

    2007年10月初,南广电视台面向〇五级、〇六级学生招新,团队规模由原来不足10人扩展到125人。同时,成立办公室、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播出技术部、主持人部、形象推广部(现更名为形象拓展部)等7个部门。

    2007年11月初,南广电视台台标正式确立。

    2008年3月9日,经过一年的筹备,南广电视台正式开播,播出自制节目《新新闻》、《纪录》、《倾听》、《有事说事》、《DV梦工厂》、《IN乐汇》、《走近》等7档节目,每周日晚19∶35播出。

    2008年3月17日,南广电视台面向全校第二次招新,队伍扩展至200余人。同时增设了节目运营中心,主要负责电视台节目的外包及其他对外业务,叶晓倩担任节运负责人。南广电视台由广播电视系董超老师任台长,李晓新任执行台长分管行政,邰雷任执行台长分管节目,张春燕任办公室主任,何旭琼任新闻部部长,王峥任专题部部长,张鼐月任文艺部部长,吕克任播出技术部部长,沙洪汐任主持人部部长,纪明星任形象拓展部部长。

    2008年3月24日,南广电视台试行日播。为保证日播出10小时的节目具有多样性,除原创节目外,开始转播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电视剧《闯关东》、纪录片《故宫》等优秀电视节目或电视剧。同时,由节目运营中心负责,面向南广学院各系、社团、艺术工作室等团体推广南广电视台栏目的外包工作。

    2008年9月1日,南广电视台办公室组织召开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台长办公会。

    2008年10月15日,南广电视台第三次招新。

    2008年11月1日,南广电视台“枫叶红了”周年庆在千人报告厅隆重举行。江苏卫视著名电视节目研究专家阚乃庆、南京电视台副台长陈正荣、南广学院新闻中心主任龙小农应邀出席庆典。

    2008年11月14日晚,南广电视台2007-2008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举行,南广电视台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三名执行台长由冯霁、姚智慧和马赛担任,分管行政、节目统筹和技术工程;李超任办公室主任,祝华伟任新闻部部长,何晶任专题部部长,徐可任文艺部部长,戴蕾任主持人部部长,张鹏任形象拓展部部长,吕克任播出技术部部长,沈斌任节目运营中心主任。

    2008年11月29日,南广电视台“第二届趣味运动会”在篮球场举行,新闻部获得团体冠军。

    2009年1月3日—4日,部分成员参与央视“动画中国”活动的相关筹备组织工作,并在活动期间给主办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009年3月25—28日,南广电视台第四次招新,共招入60人,总人数达208人。

    2009年3月29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首届电视主持人大赛”在学院活动中心千人报告厅举行。大赛结束后,主要负责人及活动成员座谈,对大赛宣传、录制、晚会筹备等各方面进行了总结。经选拔,9名新主持人加盟电视台,为节目改版奠定了基础。主持人部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由主持人部选派主持人到各栏目的模式改为由各节目制片根据节目风格挑选适合主持人的模式。

    2009年4月7日,承办“ACER杯首届大学生才艺大赛”南广站赛程,获得良好效果,主办方十分满意。

    新闻部的《新新闻》在何旭琼、何尚喜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电视台较成熟的新闻类节目,多次获得院级电视作品新闻类奖项。《新新闻》借鉴《新闻周刊》的节目模式,设置了《本周封面》、《本周人物》、《简讯》、《本周关注》、《本周封底》5个板块,在保证校园常态宣传的同时,还积极探索生动、富有内涵、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报道形式。

    专题部下属5档节目,在上一届制片及编导的努力下,奠定了各档节目的风格。《有事说事》经过近两期的努力,可看性越来越强;《倾听》首次尝试现场访谈方式,邀请嘉宾老师与现场观众参与,节目《那些女孩教我的事儿》成功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尤其对新人是一次良好的锻炼;《DV梦工厂》在隗隆的带领下,每周日晚首播时集体在播出间观看节目,寻找自身的问题,这个由〇七、〇八级成员组成的栏目组已经形成了一个团结上进的团队。此外,文艺部还在努力探索新的节目形式,如情景剧类、美食类节目等。技术设备方面,网站及论坛已经相继建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