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的注意力,在你开始演讲的第一分钟非常重要。
要在听众面前自然、流畅地讲演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必须进行多次的练习,才能达到这种境地。
有四种方式,而且只有四种,使我们与世界发生接触。信不信由你。人们正是以这四种接触方式来对我们加以评量,并进行归类。这四种方式是: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我们说了些什么,以及我们怎样说。本章先讨论最后一项,即我们怎样说。
当我最初向当众教演说课程时,曾花费很多时间在发声练习上。主要是教导学生们利用共振,训练他们增大音量,并使尾音更加轻快活泼。但是,我不久便发觉,教导成年人如何把音调置于鼻窦中,以及如何形成“透亮”的母音,完全是徒劳无功的。
这项训练,对那些靠花上三四年时间来改进声音表达技巧的人而言,诚然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然而我却明白,我的学生也只有将就使用自己天生的发音装置了。我发现,假使把先前用以协助学生练习“横膈膜式呼吸”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重要的目标上——帮助他们从死也不敢放手去做的自我抑制中解脱出来,将会达到十分明显且恒久的惊人效果。感谢上苍,赋予我力量能如此明智地这样去做。
第一,冲破自我意识的束缚
我的课程安排中,有几堂课的目的旨在解除人们内心的拘谨与紧张。我跪下来——这可绝不是夸张——请求我的学生从害羞的龟壳里钻出来,见识一下自己。只要他们肯出来,这个世界是会以热情的姿态欢迎他们的。我承认,这需要花点工夫,然而却是值得的。正如法国富希元帅在谈论战争的艺术时所阐明的:“战争的艺术作为一个概念极为简单,然而它执行起来却很复杂且非常困难。”当人们从害羞的龟壳中爬出来时,其最大的绊脚石,自然是拘谨局促。它不只表现在身体上,而且也表现在心理上,并且这种感觉会随年龄增长且老而弥坚。
要在听众面前自然、流畅地讲演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必须进行多次的练习,才能达到这种境地。演员们也许最能体会这一点。不过,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比如四岁,你也许可以不知畏惧地登上讲台,并且非常伶俐自然地向听众讲话!可是等你到了24岁,或44岁时再登台说话,你的表现会怎样?你还保有自己四岁时在台上的那种全然不顾周围人反应的自然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据我的观察,越是到了大一些的年龄,你多半会变得更加拘谨、矜持而又机械。有的人甚至会像一只乌龟一样,头刚一伸出来,在外面张望一下后,便很快又缩回到壳里。
在指导或训练成人发表演说时,其重点并不是放在帮他们在身上添加某些特性,而是主要放在协助他们排除障碍,让他们出于本能对所要面对的情境自然地做出反应。
不知有多少次,我在演说人讲至中途时就打断他们,请他们“讲得像一个人一样”。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为训练学生自然说话而绞尽脑汁,弄得自己回家时精神和神经都处于衰竭状态。请相信我,这件事做起来确实不像说起来的那样容易。
在一堂课里,我要学生把对话里的某些部分表演出来,其中有的甚至还是方言。我要他们尽情地投入到这些戏剧性的故事里。当他们在这样做时,都非常惊异地发现,尽管自己的表现也许像一个傻子,可是他们在这样做的兴头上时,感觉还真不赖!而且全班同学对某些人所显现出的表演能力更是惊叹不已!
因此我认为,一旦你能在人群面前显得安适随意,你就不可能再退缩。而且此时你不论是对个人或在人群面前,都能以极为正常、习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你此时忽然感到的这种自由,正像是一只小鸟从拘禁的鸟笼里逃脱而能展翅高飞一样。你瞧!人们为什么会蜂拥着去剧院或电影院呢?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见到自己的同类在银幕或舞台上毫无拘束地尽兴表演!在那里他们还可以见到人们一览无余地袒露自己的胸怀和情感。
第二,切勿模仿他人——成为你自己
我们对有些演说家非常羡慕。他们能在讲演中嵌入表演术,能够毫无惧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灵活自如地用非常独特、个性化、富于幻想的方式道出听众们想听的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我在伦敦见到了罗斯·史密斯和凯恩·史密斯两兄弟。他们刚刚驾机完成了伦敦至澳洲的首次飞行,并赢得了澳洲政府颁发的五万澳元奖金。这一创举在大英帝国上下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荣幸地赢得了英皇颁赐的爵位。
在他们的这一飞行壮举中,有一位知名的风景摄影家胡雷上尉,曾伴他们飞行过一段路程,并为他们拍摄了许多场景。我十分荣幸地协助他们通过画面来解说这次行程的经历,重点是训练他们如何表达。他们俩在伦敦的“爱乐厅”每日演讲两场,早、晚每人各一场,这一活动共持续了四个月之久。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兄弟俩尽管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因为他俩曾并肩飞行绕过了半个世界,而且他们的演说词也几乎逐句逐字相同,可是听众听起来感觉的差异却如此之大!
要使讲话成功,除了用于表达词句以外,尚有其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在词句表达时所采取的特有风格,也就是演说时的态度。说什么和怎么说是两码事,切不可混为一谈。
一次,俄国大画家布鲁洛夫对一名学生的习作进行了些微的修改。当学生看到修改了的图画后非常惊奇,竟情不自禁地大叫道:“呀!你才动了那么一点点,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布鲁洛夫答曰:“艺术不就是开始于那么一小点点吗!”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们在说话时的表现。在英国国会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说是一切事情的结果听凭讲演的方式而定,而不是根据事情本身而定。
“所有的福特轿车从性能到款式完全相同,”它们的制造商曾经这样说过,“但是,对于它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却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一条新生命,他们都是沐浴在太阳下的一种有血有肉的存在。在他或她诞生之日起,他或她就是上帝的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
年轻人应该培养这种观念,他应当寻求独特的个性,使自己与众不同,并且挖掘出自己的价值。社会及学校可能企图会改造他,它们习惯于把每个个体放在同一模式中,但我们不会让每个人内心所潜藏的那点充满个性的火花消失。这是你作为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重要性的唯一而且真实的凭证。
对演说而言,上面这段话更是正确无比。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找不出另外一个人与你完全相同的。是的,数以亿计的人确实都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和一张嘴,但他们之中是没有一个人与你完全相同的,从他们之中也找不出一个人具有和你完全相同的思想及想法。也很少有人以与你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谈话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换句话说,你所表达的观点完全是个人化的,是十分独特的。身为一名演说者,这种独特性就是你最宝贵的财产。抓住它!珍惜它!发挥它!就是这点火花将使你的演说产生无穷的力量,并表达出对听众无比的真诚。这是你个人具有重要性的唯一而且真实的凭证。拜托了,各位,我恳请你们,千万别把自己装入某个被人设计的模子里,而使自己失去了个性。
第三,与你的听众交谈
我举个例子,可以说明一般人对待谈话的态度。有一次,我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避暑胜地穆伦停留,住在由一家伦敦公司经营的旅馆里。通常,这家旅馆每周都有从英国邀请来的两位演说家向宾客发表演说。这一次,他们请到了一位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她演讲的题目是:小说的前途。她承认,这个题目不是由她自己选的,最糟糕的是,对于这个题目,她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由于她对此题目并不真的关心,因此也就顾不得自己的演讲是否会精彩。
在演讲前,她只是匆忙准备了一些提要,当她站在听众面前时,竟全然无视他们的存在,甚至连正眼都不瞧他们一下。她有时抬头望着前方,有时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有时候又望着天花板。她照着笔记逐条地念着那些空洞的言词,眼中充满恍惚的神情,语音缥缈,将所有听讲者带入枯燥乏味的太虚之中。
看看她的这种表现,这还谈得上是表达吗?这简直就是在表演个人“独白”,和听众之间毫无沟通感可言。而好的演讲首要的条件就是:沟通感。作为演讲者,你一定要让听众感觉到,有一股信息从你的脑海及心中直接传达到了听者的脑海与心田。而上面那位小说家的那种表演,也许只适宜在荒凉干涸的戈壁大沙漠里举行,因为它听起来就像是茫茫沙漠中的沙粒,她也就把面对她的听众当成了一颗颗毫无情感的沙粒,浑然不觉得自己是在面向一群人发表演说。
关于演讲的表达技巧,已有无数的南郭先生写过许多荒谬而且拙劣的评论,使得这一问题一直被笼罩在各种规则、仪式以及人为的神秘之中。那种老式的“演讲术”一向为人们所憎恶,它更是经常将演讲一事弄得极为荒谬。当一些想学会演说技巧的生意人到图书馆或书店去找寻有关的“秘笈”时,图书馆员立刻会给他搬出一大套被冠以“演说术”的长篇巨著给他。遗憾的是,我要告诉你,这些东西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有些学生尽管在很多学科方面都成绩卓著,然而他们却被迫去练习及背诵“演说术”——这种演说术已相当落伍,而且也违背了我们这一时代的精神。
自从内战结束以来,已出现了一派完全崭新的演说理论。为了与时代精神合拍,这种新式的演说就像电报一般直截了当。曾经一度流行的华丽讲词,已不再为现代的听众所接受。
现代的听众,有怎样的嗜好呢?他们不管是仅有15人的商业聚会,还是上千人齐聚一堂,都希望演说者能像在私底下聊天时那般直截了当地说出他要表达的内容。相应地,就演说态度而言,他们也期望演讲者能如正同听众私下交谈一样那般亲切。
当然,你在当众演讲时的态度可以同你与朋友私下聊天那样亲切,但你在这种场合表达语气的力度却不能像在窃窃私语一样,否则,大部分听众可要听不见你的声音了。为了显得自然,你在向40个人发表演说时,必须花上比你在向一个人谈话时更大的力气,就如同建筑物屋顶上的雕像必须选得很大,才能使人们在从底层望上去时觉得那座雕像和真人一般大小。
有一次,马克·吐温在内华达州的一处矿场发表演说。演说完之后,一名年迈的探矿员走上前来,问道:“你平常说话的声调是这样的吗?”
这正是在演讲会上听众们所期待的:你的声音比平常说话的声调要稍微提高一点。
如何才能学得这种既要提高嗓门而又显得自然的演讲技巧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练习。在练习时,若发现自己的表达有些矜持别扭,就请停下来,并在心里毫不留情地对自己说:“呀!哪里不对?快点清醒!要有人性,要自然一点。”然后假想你从听众中挑出了一个人——也许是坐在后座的人,也许是听众中最不专心的人,并同这个人闲聊了起来,同时想像他问了你一个问题,你现在正在回答他,而且你是唯一能回答他问题的人。他若是站起来同你说话,而你也回应了他的话。通过这个练习过程,必然能立即使你的讲演更加平和,越来越像你平日与人交谈一样,显得更为自然,更加直截了当。因此当你在进行这种练习的时候,假想它就是正在发生的真实事情吧。
通过这种不断的练习,你的进展也许会很顺利。到最后,你将感觉你在十分逼真地提出问题,并逐一予以回答。例如,在你的谈话过程中,你也许会问:“你们各位是不是有此疑问——我这样说,是不是掌握了什么证据?当然,我确实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我现在说明如下”然后,你接下去回答你自己提出来的这个想像中的问题。这样做会显得十分自然,从而打破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单调局面,并使你的演说显得更加直接、愉快,而且更像在与朋友闲话家常。
当你在向社区委员会发表谈话时,其态度应该和你向老朋友约翰聊天时一样。社区委员会有什么特别的呢?它不就是一大群如约翰差不多的人聚在一起的团体吗?你在单独应对这些人时奏效的方法,在你用来应对他们这个团体时也同样奏效。
在本章前几页,我们曾叙述过一位小说家失败的讲演方式。数晚之后,也就是在她曾演说的那个大舞厅里,我们有幸聆听了奥立佛·罗基爵士的讲演。他演讲的题目是“原子与世界”。这个题目对奥立佛来说可谓驾轻就熟,因为他曾在此领域献出了半个世纪的思考、研究、试验与探究。其中有些方面已从根本上成为他自己心灵、思想与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题目上,他感到自己有一些非说不可的东西。在讲台上,他早已忘了自己是在演说,可以说他对此毫无顾忌。他唯一上心的是要告诉听众有关原子的事情,并力求用正确、明畅且感情丰富的方式告诉他们。你瞧,他在讲台上满腔热忱,一心努力使我们与他一起分享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
结果怎么样呢?他做了一场超凡绝俗的讲演,他简直魔力四射,威势慑人。他的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演说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然而,我确信他自己从未想过自己是一个演说家。我也确信,凡听过他演说的人,压根儿就没有把他当成是一名“公众演说家”。
如果你在公开发表演说后,听众都在怀疑你曾受过当众演说的训练,那可不是什么表扬,你切不可以为是在给你的老师挣面子。作为你的老师,我对你的要求是要你以自然的、无比轻松的态度去讲话,使听众已无暇顾及你曾经接受过“正式”的训练。一扇好的窗户,它本身不会招人注意,它只是在默默地放入光线。好的演说家也是如此。他是那样的自然而不设置任何屏障,听众也从未留意他讲话的神态,他们只会把心思放在咀嚼他所论述的观点上。
第四,全身心地投入到讲演之中
真诚、热心与高度的热诚也可以助你演讲成功。当一个人受到自己的感觉支配时,他真正的自我就会浮出表面;他的热烈情绪能够将一切障碍扫除;他的行为举止将回归自然;他的谈话也将自然如初;他的表现也能自然地达到其本来面目。
因此,归根结底,如果说演讲还有什么表达技巧的话,那也就是回到本书所一再强调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讲演之中。
布朗院长在给耶鲁大学神学院的学生布道时说:“我的一位朋友曾向我描述过他在伦敦参加过的一次教堂仪式的情形,它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朋友告诉我,那天布道的主讲人是著名布道家乔治·麦克唐纳。在那天早上,他先念了《新约·希伯莱书》的经文。到了讲道时,他说了以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你们各位都听过有关这些人笃诚信仰的事迹了。我不必告诉你们信心是什么,因为神学教授在这方面所作的解释,要比我强得多。我到这儿来只是要帮助你们建立信心。”接着,他又以简括、真诚及高贵的方式,说明了他个人对那些不可见的永恒物的信念,希望以此协助他的教友在脑海及内心建立起信心。他全心全意专注于他的工作,他的讲道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的讲演完全源自于他自己的内在生命,有一种真正的美感。”
上面提到的“他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他的工作”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同时它也适用于任何人。但就我所知,这项忠告并未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之所以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可能是由于它的表达似乎显得有点含糊,而且也不够明确。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忠告是简单易行,而且是很明确的,必须是他用手都可以触摸得到的,这类忠告最好就像汽车驾驶手册那般精确。
这既是一般人所期望的,当然也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希望它对他们来说更加容易,对我来说做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我只能遗憾地告诉诸位:这种忠告或规则在这个世上并非没有,但它们只有一点不对劲,那就是毫无效果。它们会使你的演说完全没有自然气息、毫无生命力,而且也极其无趣。我自己对此就有亲身体验,因为我年轻时就曾浪费了很多精力去练习这些所谓的规则。它们当然不会在本书中出现,就如同乔希·比利斯以其一贯轻松的口吻所说的:“知道了这么多无用的东西,也还是没有用啊!”
第五,让你的声音有力且富有弹性
当我们用自己的思想与听众沟通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许多发声组织及身体的各个部位。我们可以耸耸肩、挥动手臂和肩膀、皱起眉头、增大音量、改变高低调门和音调,并依场合与题材的不同而有时说快一点,有时又放慢说话的速度。不过,你最好要记住,这些都只是你练习的结果,而不是其内在的变因。实际上,我们的音调在转换与调节时,其实直接受我们的精神与情绪状态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听众面前讲话时,一定要选择我们自己所熟悉的题目并对之有强烈兴趣的缘故,同时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与听众热切交流自己所讲议题的缘故。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都会失去幼时的纯真和自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落入某种固定的身体与声音沟通模式中。我们的说话会愈来愈无生气,也愈来愈不肯用手势,我们也越来越不善于抑扬顿挫地提高或放低自己的声音。简言之,我们已失去了真正交谈中所具有的那种鲜活与自然。也许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说话太快或太慢的习惯,同时我们在用词上,若不小心注意,便会变得散乱和疏忽大意。
本书一再告诉你要表现自然,也许你会误以为我可以宽恕你使用一些拙劣的遣词造句,或利用单调无聊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我这里所说的自然,是要把自己的意念用全副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还有一点不要忽视,一个好演说家绝不会认为自己的词汇已经用尽、无法扩充,已经无法再使之具有更加丰富的想像,也无法找到更完美的表达形式,也无法使其表达的效力再增强一些。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说家,这些恰恰是你要精益求精地去追求并加以自我砥砺的。关于如何改善词藻,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说明。
你最好能够测评一下自己的音量、调门的变化和速度。你可以利用录音机。另外,请朋友评量一下也很有用。若是能获得专家的指点当然更佳。不过你要记住,这些练习还没有把听众包容进来。注意自己在听众面前的表达技巧,对于有效表达自己的意念应该更为重要。一旦你已站在听众面前,就要使自己全身心投入于讲演中,集中全副精神以对听众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冲击,那么,你的表达就会比从书本上得到的更为强劲,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