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奢华_解读满城汉墓-千古岩洞中的奢华宫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位于河北省满城县西南三华里处的陵山,虽属巍巍太行山系,但当它延伸到华北平原西缘时,已经被裁割成了一支七零八落的余脉。不过,海拔仅为200余米的陵山却独成一体,即便它是由三座山峰组成,依然有别于巍峨连绵的太行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陵山虽小,名声却非同凡响。山下树木葱茏、流水潺潺,山上祥云缭绕、紫气升腾,西观似卧龟,南览犹落凤,两座侧峰如左辅右弼,而三峰相连又像是一把座西朝东的“太师椅”,甚为奇特壮观。当然,陵山之所以有“陵山”之名,自然是因为它有帝陵之象,更有帝陵之实,那就是西汉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陵墓就建造在这山体坚硬的石灰岩层中。然而,有帝陵之实的陵山在过去的2100多年里,为何会被世人忽略、被历史遗忘的如此之长久呢?

    ●效祖父依山为陵

    依山开凿的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据说,这种埋葬方式是中山靖王刘胜效仿其祖父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而成。《汉书·文帝纪》中载:“因其山,不起坟”,意思就是说以山为陵丘,不必另起坟墓。确实,在西汉的11位帝王中,只有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的霸陵是依山而建的。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依山为陵呢?

    据史书中记载说,汉文帝生前有一次经过霸陵时,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死后,以北山石为椁,用丝绵漆帛裹尸其中,可以永保无虞。大臣张释之则回答说:“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也就是说,墓葬里面只要有人们想要的东西,虽然把南山禁锢,(盗贼)依然有隙可乘,只要墓中没有人们想要的东西,就是连石椁都不用,也不必担忧。对此,汉文帝表示十分赞同,随后在修建陵墓时,“穿山治陵不动山川,不以金银铜锡随葬而尽以陶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帝薄葬”。由此可知,汉文帝之所以要“穿山治陵”且不藏金银,为的是防止盗贼掘墓。罗开玉在《丧葬与中国文化》中则认为,崖墓的产生是与“羽化升天”的观念有关,即人死后可以得道成仙。他还解释说:“崖墓远远高出地面的墓室,正象征着升天,而不是入地,这在崖墓的雕刻图案、各种俗名及有关种种传说佚闻中都可看出来。”那么,汉文帝生前是否也有过此种想法呢?今天的人们已经是不得而知了。不过,在史书中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关于汉代所有帝王的陵墓中为开山凿陵的,只有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第一代中山国国王刘胜以汉文帝之孙、汉景帝之子、汉武大帝同父异母兄长这样的显赫地位,

    在其死后的墓葬规制上完全仿效帝王,也就无可非议了。其实,这种以“山石为椁”的做法,在西汉中前期诸侯王陵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过,关于刘胜的陵墓到底在哪,是否也是以“山石为椁”的埋葬方式,史书中却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所以一直也就不为人们所得知。直到1968年5月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官兵在满城陵山修造国防工程时才偶然发现,从而使这位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显露在世人面前。那么,刘胜为什么偏偏选择满城陵山这一座极不起眼的小山作为自己死后的寝宫呢?

    如果按照古代风水堪舆来讲,满城陵山由三座山峰组成,而刘胜夫妻俩的墓穴就选择在主峰半山腰的“龙脉”之上,且坐西朝东的方位符合风水学中的“望气”。另外,陵山左右二峰,犹如“青龙”和“白虎”,更似刘胜陵墓之天然门阙,这也与汉代帝王的陵寝规制相吻合。还据说,刘胜选择这样的地方作为自己死后的“万年吉地”,是为了庇佑其后世子孙的昌盛富贵。虽然这种说法今人多已不信,但中山国自刘胜之后的五代国王均为其嫡系子孙,特别是在后世中还有当了帝王的,那就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刘备。当然,刘胜之所以选择满城陵山作为自己的坟茔之地,还因为满城陵山属于他的封国所在,且距离中山国的首府卢奴(今定州)也不过一日之路程。同时,满城陵山山峰挺拔秀丽,面向东方,背倚太行,南临清河,北濒徐水,主峰远在数十里之外即可相望,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当然,如果按照当年参与满城汉墓发掘的考古专家郑绍宗先生所言,满城“陵山主峰平坦,四面呈斜坡状,上小下大,如一覆斗。山本身就如一大坟丘”。那么,如此天作之合又有帝王之气的满城陵山,刘胜在此开山凿陵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挖掘机械极为落后的西汉时期,要想在坚硬石灰岩山体中开凿出一个纵深达50多米、容积为2700多立方米的巨大墓穴,其工程量之大是无法想象的,何况陵山之上还不止刘胜一处陵墓呢。而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如此宏大的墓穴竟然没有任何爆破的痕迹,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那么,当时的陵工们到底采用什么方法去完成这一世纪工程的呢?据考古学家和工程专家介绍说,满城汉墓的挖掘,采取的是焙烧冷却挖掘法。即根据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用烈火将岩石烧红后,再迅速泼以冷水,岩石被冷水浇泼冷却后便开始纷纷剥落。如此反复燃烧冷却,便在坚硬的岩石上渐渐开凿出了一个巨大的洞穴。由于这种方法非常原始落后,其工程进展十分缓慢。另据专家考证说,中山靖王刘胜到中山国上任伊始,便开始营建自己及夫人窦绾的陵墓,当时由于国内壮劳力不足,还由中央政府诏令从其他诸侯国征调了许多刑徒,参与陵墓的开凿,一直延续了长达40年的光景。

    那么,在如此巨大的墓穴中,刘胜到底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玄妙乾坤呢?

    ●靖王墓里有乾坤

    开凿于满城陵山主峰东“跑马道”西侧偏北位置的刘胜靖王墓,是迄今为止发掘汉墓中最完整、最恢弘的一座崖墓。那么,什么样的墓葬叫崖墓呢?它是何时出现、形成、毁弃的?崖墓有哪些形式呢?满城汉墓属于哪种崖墓形式,有何特点,其内里结构又如何呢?

    崖墓,是中国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一种墓葬形式,它主要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而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代崖墓,则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一般由墓道、甬道、耳室、中室和后室几个部分组成,其随葬器物既精美且数量众多,如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到了东汉至六朝时,崖墓则主要流行于四川地区,并以乐山地区的崖墓最为典型,它们往往几十座墓葬聚集在同一面山坡上,从而形成规模庞大的墓地,它们有的单室,有的前后双室,也有多室的。另外,在这些崖墓的墓门、墓壁及石棺上,几乎都雕刻有各种图案,题材与当地同时期的画像砖相类似。汉代墓葬,多以砖石结构为主,厚葬深埋,不易腐烂和毁坏,满城汉墓即属这一类型。

    凿山而成的中山靖王刘胜墓,墓门向东,墓口前有一条宽6-14米的南北古道,据说这条道路是埋藏死者时运送灵柩、随葬品和日时祭祀的上山通道,也是营建墓穴时向外运送石渣的作业场所。在开凿古道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在路的西侧设计开凿出一个断崖,而刘胜的墓便开凿在这个断崖面上。墓道口坐西朝东,下口与古道平齐,口外有一宽约5米呈喇叭形的过道,过道与前面的古道相连。根据发掘勘察得知,墓室构造仿汉代宫殿,从墓道口以内包括墓道、前室(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个部分,在后室的南、北、西三面还有一通道式回廊。墓室内的洞壁呈拱形或穹隆性,没有直上直下的直角交叉结构,这种符合力学原理的构造是墓室保存完好的关键。墓洞全长51.7米,最宽处37.45米,最高处6.8米,容积约为2700立方米。在岩石中开凿如此庞大的墓洞,即便是用现代化的施工方法,估计也需要上百人费一年左右的时间。墓洞凿成后,又在不同的洞室内分别构建木构房或石板房,从而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而豪华的“地下宫殿”。

    墓道    刘胜墓的墓道全长20.63米,外口高4.16米,宽2.14米;内口高4.5米,宽4.5米,顶部为拱形,内口不设墓门,外口铸铁壁封门,封门后再堆集大量石块。据考古专家现场勘察可以得知,其营建的顺序为先在墓道口内部用土坯砌成一道厚34厘米的土墙,并用草泥巴抹平,然后在墓道口外部再砌上一层同样厚的土坯墙,在两墙之间留有16厘米厚的空隙形成夹壁墙。在墓道口外层土坯墙的上中部留有一个呈倒三角形的槽口,槽口两测用板瓦和黄泥固定,那是为了往两土坯墙中浇灌铁水所留。铁水从槽口浇灌后,在两土坯墙间形成一道直上直下的铁壁,实际上这就是墓门了。不过,为了防止后人盗掘,陵墓的建造者还在内层土坯墙之内,用从洞内开凿下来的石头进行封堵,且采取一层石块夹一层黄泥,间或也有一些大型的鹅卵石。如此,倒真的保证了刘胜墓穴保存2000多年没能被盗掘。

    前室    在墓道内口往里走,有一段长约6.35米未填充石块且地面较为平整的甬道,再往里则是一个呈斜坡状的宽阔空间,这相当于门厅作用的就是前室。前室是通往中室、后室及南北耳房的总通道,其平面呈十字交叉形,地面也呈东高西低的斜坡状。在前室南侧的中心点以南为南耳室,北侧以北为北耳室,其西南与中室的连接处开凿有一椭圆形渗水井,与墓室内纵横交错的排水沟相通,集中排放墓中渗水,这是整个墓室的最低处。据专家现场考证说,当时前室地表上分布着约3厘米厚的木炭灰,特别是过道四周更是厚达10∽20厘米,这说明这些地方原有木架结构的存在,只是由于年久失修腐朽而已。在木炭层的下面还有一层黄土,而黄土层下又用不规则的石板平铺了一层,揭开石板层可见甬道与南北耳室之间环绕着长方形的排水沟,同样是因为时间太长的原因,一些石板已经游离出原来的位置,但依然能够看出前室和南北耳室里的渗水,是由此流进渗水井的。

    南耳室    位于前室过道南侧的南耳室,实际上就是一个从过道一直向南开凿的巨大洞室而已。不过,略呈长方形的南耳室,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开凿的并不规整,不仅北宽南窄,而且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与前室相比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在距离南壁约3.4米的地方,开凿有一个东西斜行、高于底部约1米的二层台,而这个二层台与壁面相连处有一条上下纵行、贯穿南北耳室东西的天然大裂隙。据专家考证说,当初开凿南耳室时,施工人员曾就这一裂隙向东开凿,似乎想开凿出一间储存物品的小室,因为在裂隙顶部有明显的开凿痕迹,但是后来也许是与上面发现有塌方的缘故,这个小室没有开凿成功便中途废弃了。而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室底南部二层台上的黄土铺设中,人们发现了在黄土地表上有三道凹槽,凹槽之间形成隔梁。据专家考证说,由于南耳室是存放车马的地方,而这些凹槽又发现于车子下面,所以这些凹槽的作用是为固定车体而设置的。在清理南耳室时,考古人员还发现地面上分布有一层厚约5∽8厘米的瓦片,且这些瓦片相互叠压的比较整齐,分布也比较规整均匀,揭开瓦片之后人们发现在瓦片底下还有一层木炭灰。这种现象足以说明,在南耳室的车马坑顶部原先不仅有大型板瓦房予以防渗水的保护措施,而且在其底下还撒有大量的木炭灰,那同样是为了防潮、防腐而特意设置的。不过,在南耳室里还发现的那些比较讲究的梁架结构,全部腐烂成灰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能够看得出,整个南耳室应该是一座大型的椁室(外藏椁),这种结构在迄今为止发掘的所有汉墓中还是少见的。

    北耳室    与南耳室车马房相对的,是构造基本相同、存放酒食的北耳室。北耳室全长16.45米,宽 3.85米,高4.35米,平面呈长方形,由于和南耳室同为穹隆顶,所以其纵剖则呈现出长筒形。与前室并在南北一条直线上的北耳室,构造也不规整,不仅北高南低,而且南部比北部略大。也就是说,从南部洞口往北,大约在2.25米处东壁开始向内收缩,到了北部6.5米处整个洞室的体积也开始向内收缩,所以就造成了洞室南部空间大、北部空间小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另外,北耳室两壁的开凿也不规整,东西两侧壁下面与地平面接触的拐角处不仅凹凸不平,而且弧度也较大,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弯曲。与南耳室内地面凹槽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北耳室两壁底部每间隔1.5∽2米处就有一个凹槽,东西两壁各有八个,不仅呈对称式,而且没对称的凹槽还在南北一条直线上。据专家考证说,这些凹槽的作用有二:一是为了使立柱稳固在底面上而挖的凹槽,而中间再用横杆牵拉,以免柱基不稳而出现倾斜乃至倒塌;二是开凿洞穴后,施工人员利用这些搭脚手架的凹槽,就势为构筑梁架立柱的柱础窝,而上面则结成中间起脊的人字坡,再上面便覆盖板瓦和筒瓦,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储藏庖厨、炊饮等生活器具的外藏椁。

    中室    位于整个墓室中部的中室,东西长14.92米,南北宽12.6米,其平面接近方形,但四壁往上逐渐收缩而呈圆弧状,这里象征着墓主人生前接待宾客的厅堂,所以其面积和空间也是最大的。中室的地面虽然比较平坦,但其内里结构则比较复杂,东部与前室相连接,中间则为渗水井,也是两室之间的通道,而洗壁正面先是用人工开凿成的拱形洞口,再安装上可以开启的石门即成为后室的正门了。在中室的中间有两条排水沟,顺墓室东西向将墓室分为几乎是等距离的北、中、南三个部分,它们与周壁那环形的排水沟相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排水系统。与南北耳室内的凹槽一样,在中室南、北两壁上也有两相对称的许多凹槽,这些凹槽虽然大小比较接近,但形状则不太一致,有方形的,也长方形的。另外,这些凹槽的等距、密度、大小有着一定的规律,越往室顶,凹槽也就逐渐减少,这种现象比较合乎大屋顶那木构梁架下大上小的规律。根据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中室的地面上确实分布着大量的板瓦和筒瓦碎片,这就说明在中室内存在过一个巨大的木构建筑,只是由于年久失修而腐朽倒塌了。

    后室    位于中室西面的后室,其结构方法是先从中室西壁的中下部开凿出了一个洞窟门道,然后再向上开凿成一个主室和侧室的岩洞,最后在洞室内用石板材构成造型精美的方形主室和侧室。不过,在开凿后室主室和侧室的同时,还在后室门道的两侧开凿一条呈“冂”形的洞穴式回廊,将后室环绕起来。如此看来,后室主要可以分为门道、后主室和后侧室三个部分。门道,由石阶、石门和过道组成,比较有特点的是石门,因为它不仅是用产于曲阳的整块汉白玉石板制成,而且完全仿造阳宅的木门结构,既有门框、抱框、门扉、门限和门环,又有设计科学的顶门栓。据当时开启这道石门的考古人员介绍说,在石门内的中下部正对着门缝的地面上原来开凿有一个东西方向的石槽,槽内安装有一长方形铜质带轴的暗栓,暗栓形如木工使用的刨子床,中间安有一横轴,轴的两端卧入石槽两侧的小槽内,当往暗栓后端的石槽内加灌铅液时,前端则向上翘起,使暗栓的上部与地面平齐,而当石门向外关闭时可以压迫暗栓与地面平齐,而石门关闭后暗栓前端则自然翘起,其前端立面正好顶在门缝正中的两扇门扉上,另一端则卧入顺槽内,从而使石门从内里顶死不得开启。后主室的结构,完全仿造当时人们的居室,不仅四壁由大小不等的石板构成,就连过道和门厅也是用上下四块方形石板组成,石板与石板之间大都采用斜线形相互咬合,从而加强了支撑的力量。在后主室南壁靠东一侧,有一单扇、长方形的石门,进入石门就是后侧室了。据当时清理后侧室的考古人员介绍说,当时在后侧室里发现了浴盆和错金博山炉等,由此可以得知这一侧室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浴室,沐浴后即可进入寝室。如此看来,人们可以预见后室在营建之前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规划,这不能不让人们为之惊叹。

    不过,让人们更为惊叹的是刘胜夫人窦绾的墓穴,它不仅规模巨大、气魄宏伟,而且开凿工艺之规整,都是刘胜墓穴不能比拟的。如此,我们就走进窦绾那不是宫殿却胜似宫殿的墓室,一同感受其内里的辉煌和奢华。

    ●窦绾墓室胜宫殿

    位于满城陵山跑马道北端西侧一扇形地段上的窦绾墓,基本与刘胜墓处在同一条平行线上,其墓室的布局也和刘胜墓大体相同,由墓道、前室、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窦绾墓距离刘胜墓大约有120米,但就其墓室的建造来说,规模之巨大,气魄之宏伟,开凿之工整,都远远超过了刘胜墓的水平。窦绾墓东西长约49.7米,南北宽65米,最高处7.9米,总容积达3000立方米,随葬品主要存放在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内,即便数量相对刘胜墓出土的较少,但其中珍品则称得上是举世无双,这岂是刘胜墓内藏品所能比?

    不过,考古队员在发掘窦绾墓室之初,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打开墓道门,因为窦绾墓室共有七层墙壁牢牢地封堵了墓道门。以山为陵的窦绾墓,其墓道门其实就是开凿在岩石中的洞口,洞口外部虽然开凿得很不工整,形成了犬牙交错状,但其内里则打磨得比较光滑。在深入洞口3.5米处,有一道用灰色长方砖错缝卧砌了46层的封门墙,砖墙上部与洞口顶端的连接处有一倒三角形的铸铁口,那是为浇铸铁墙所留。当考古队员拆开第一道16.5厘米厚的砖墙后,里面又是一道厚约5厘米的草泥墙,草泥墙内就是厚达14厘米的一道铁铸死墙。铁墙之内又是一道5厘米厚的草泥墙,随后的第五、第六和第七道墙,分别为16.5厘米、20厘米和16.5厘米厚的砖墙、黄土墙和砖墙。即便如此,在七道砖石铁泥墙之后,还用了大量的石块和夯土将长长的墓道填堵封死,几乎不留丝毫缝隙。那么,在封堵如此严密而恢弘博大的地下宫殿里,窦绾到底给人们留下了怎样的不朽辉煌呢?

    走进窦绾墓室的南耳室,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从中间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在南耳室西部,共有六个用砖砌成的隔墙,从而形成了六个独立的器物台。在六个不同的器物台上,分别存放有不同的器物,除了大量的陶器生活用具外,还有铁暖炉、彩绘盒、鼎、耳环和漆器的银扣等。当然,既然南耳室是典型的庖厨和酒房,其中自然少不了吃物和酒缸,果然考古人员首先在西壁下发现了一堆马骨,随后又在东壁第一、二隔墙内发现了大量鸡等禽类的骨骼。同时,考古人员还在东壁南部发现了17只大陶缸,根据陶缸肩部的朱书文字可知,这些陶缸的容积均为11石,且内里藏有用稻和黍等不同粮食酿造的美酒。

    与南耳室相对的,是功能相当于车马房的北耳室。在北耳室里,有一个用黄土夯筑的器物台,在长达15.35米、宽约3.5米的器物台上,共摆放有十三匹马驾辕的四辆马车,其中有分别用四匹马驾辕的三辆大车,还有一辆小车由一匹小马拉着。当初,考古人员在清理北耳室时,在四辆马车的车厢和周边发现了大量精美别致的饰物,以及猎狗的骨架、饰物和狗食盆等。想来,墓主人生前在南耳室饱食之后,又到北耳室驾车驱犬准备外出打猎,这实在是一种可以想象出的贵族生活方式。

    出南北耳室过甬道,就是相当于厅堂作用的中室。在东西长14米、南北宽12.2米、高7.9米这一敞阔空间里,不仅四壁开凿的平整光滑,就连四角也开凿的十分规整,而且考古人员在中室里并没有发现用于搭建脚手架的凹槽,这一点与南北耳室和刘胜墓并不相同。另据考古人员介绍说,中室里原先搭建有巨大的梁架和瓦顶建筑,相当于一具结构完整的单脊式木椁,其中不仅有用木板相互隔开而形成功能不同的储藏室,而且各个储藏室内还用砖土垒砌成大小的器物台。在各个器物台上,除了摆设有诸多实用器物和冥器外,还有许多木质的漆器家具,当然更有古代宫廷中用于戏耍的玩具器物。不过,除了漆器、铁器、银器、骨器、玉器、铜器、陶器、货币和金饼等之外,中室还出土了极为珍贵的骑兽人物博山炉和朱雀铜灯等国宝级文物。

    当然,作为窦绾墓室的核心━━后室,其中更是藏品极其珍贵而丰富。开凿于中室南侧岩石上的后室,其方位、平面布局和结构与刘胜墓的后室基本相同,整个墓室内同样是在凿好的岩洞中用石板构件砌筑而成,石板缝隙之间不仅使用了曲首铁钉进行加固,而且还涂抹有一层黑漆用于防潮。即便如此,后室里原先存放的诸多漆器都已腐朽不存,留下的依然是那些金银铜铁玉陶石等器具。在这些没有腐朽的器具中,除了确证墓主人身份的铜质印章外,就是汉朝宫廷瑰宝“长信宫灯”和震惊世界的“金缕玉衣”了。不过,更为珍贵的是在后室中还发现了存放窦绾夫人尸首的“镶玉漆棺”,因为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学上的首次发现,而且这种棺椁形制在所有发掘过的汉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据考古专家考证说,窦绾棺木原髹有棕色漆,发现时棺体虽然已经坍毁,但棺体上镶嵌的玉片、玉璧和玉圭保存完好,虽然看起来好象是杂乱无章,实际上则排列有序。后来,经过考古专家在室内进行修复得知,整个棺体长2.1米、宽65厘米、高1.2米,呈长方体如箱状,棺体内壁共镶嵌玉片192块,棺体表面镶嵌玉璧26块。这些玉片大多为长方形,少许是正方形或梯形,表面都十分光滑而平整,并透露出青亮的色泽。据专家介绍说,其镶嵌方法是先在棺内壁上涂抹0.2∽0.4厘米厚的灰泥,然后将玉片按照编号的顺序进行粘贴。而棺体外那26块玉璧的镶嵌则有所不同,先是在髹漆木棺外挖刻出环形的凹槽,然后在凹槽内涂抹灰泥,最后将玉璧镶嵌在凹槽内。这些玉璧的分布,也很有讲究,棺体的棺盖、右外壁和左外壁各镶嵌有8块,而前端和后端则各镶嵌1块。至于玉圭的镶嵌,更是另有说法,即将4块玉圭分别镶嵌在棺盖的左右壁口处,这就是《释名·释丧制》中讲求的“小腰”。在窦绾如此奢华的棺木内,除了玉衣、玉片、玉璧和玉圭外,还有铜枕、研石、漆奁和一束39件套的环首带鞘小刀等。

    如此想来,窦绾必定是一个长相娇媚且装束讲究的精致女子了。

    ●满城汉墓知多少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在历时400余年的岁月长河中,人们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社会财富,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发现的上万座汉代墓葬就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项。不过,虽然汉代墓葬多以砖石结构为主,且讲究厚葬深埋,但诸多汉墓还是被后人盗掘一空。截至目前为止,在考古人员已经发掘的40余座汉代王陵中,似乎只有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广州南越王墓和山东乳山鲁王墓等少数几座保存完整,其余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盗毁。而自1968年在河北满城偶然发现并发掘中山靖王刘胜墓葬,以及随后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到满城陵山点明窦绾墓葬所在地之后,关于满城到底还有多少座汉墓的问题,不仅在当地引起了诸多传说和猜测,也使考古工作者对满城陵山进行了锲而不舍的长期探察。那么,满城陵山及其周边到底有多少座汉墓呢?这些墓葬的主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与第一代中山国王刘胜及夫人窦绾是什么关系呢?现在这些汉墓的保存状况又如何呢?

    确实,1968年7月22日郭沫若在满城陵山不仅点明了窦绾的墓葬所在地,而且还根据汉代帝王墓葬的有关制度,以及满城陵山的山势状况,点明了在刘胜墓葬之南百余米处还有刘胜另外一位嫔妃的墓地。对此,考古人员认为刘胜墓葬位于陵山主峰的中部,符合其诸侯王的地位和身份,而窦绾墓葬在其左边的三分之一处,由此可知在其右边三分之一处还应有地位与窦绾相当的另一嫔妃墓葬地,如此才能符合陵山主峰上三墓并列的格局。于是,当年的考古人员在结束陵山刘胜和窦绾墓葬发掘之前,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发掘,并在四个探坑中发现了地下有许多被人为翻动过的石块,而越往下石块越大。这种现象,与当初发掘刘胜和窦绾墓葬时十分相似,由此可以初步推断出这里应该是刘胜另一嫔妃的墓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当地文物部门又用物探的方法进行了一次科学探察,证明下面确实存在着金属类物体。对此,考古人员将这一墓地编号为陵山三号墓。

    另外,从陵山南坡沿陵山古道向西北行进,在经过一个不足百米的“S”形弯路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陵山南峰背后一山坳处,有当地由来已久的“一溜十八堆”。其实,那“一溜十八堆”就是用巨石叠砌的十八座坟墓,而这些坟墓则是刘胜的陪陵墓。对此,考古专家解释说汉代墓葬制度遵从周制,不仅讲究妻妾子孙的陪陵墓,而且陪陵墓还必须按照“昭穆之制”进行排列。而刘胜和窦绾的墓葬选择在陵山主峰东侧,其妻妾子孙后代则安排在陵山主峰南侧的古道两旁,且以北侧墓葬居多,这与汉代陪陵墓制度十分吻合。人们虽然认可这“一溜十八堆”是古人墓葬,但如何确认它们就是刘胜的陪陵墓呢?

    对此,郑绍宗先生曾于1972年6月对这十八座墓葬中被盗掘的两座陵墓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郑绍宗先生发现被当时考古人员编号为M7和M12的两座陵墓,由于不是科学发掘而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但在墓室里还是发现了已经腐烂的人骨。特别让郑绍宗对这些墓葬就是刘胜陪陵墓作出肯定的,是满城县文教科从当地农民手中收回的文物,因为那些文物上有着清晰的铭文,这些铭文与从刘胜和窦绾墓室中出土文物上的铭文相一致,都属于“中山内府”刻铭的官用器物。

    不过,“为人乐酒好内”的刘胜有子女多达120余人,如果按照汉代那种陪陵墓制度,他的子孙都应该埋葬在陵山附近,而陵山周边也确实有许多类似那“一溜十八堆”的奇特地形。如此,河北满城陵山及其周边到底有多少座汉墓,就实在是一个搞不清楚的谜题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