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王国━━战国中山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因城中有山而得名。当时,诸侯争霸,群雄迭起,小小的中山国不仅能够长期存在于各大诸侯国之间,而且还成为仅次于燕、赵、齐、楚、魏、韩、秦等“七雄”的“千乘之国”,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中山”一名,最早见于《左传》。杜预注云: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中山,鲜虞”。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春秋时鲜虞国的延续。据史料中记载,春秋时立鲜虞国的,是一支姬姓白狄,后来何时更改为“中山”,并不见文字记载。春秋末年,鲜虞在列强纷争中逐渐兴起,并开始仿效华夏中原诸国建立了国家。另据《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顾。”顾,根据专家们的推测,一般是指今天的河北定州。自此,中山国正式建立,共历武公、桓公、成公、王 、王 和王尚六世,直到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前后历时118年。
中山国建立之初,仍然保留有浓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先识》中云:“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也就是说,武公在顾地立国之后,并不知道体恤民情国政,这是招致外患要亡国的风气。果然,公元前407年魏国进犯中山,最终吞并了建国不久的中山国。不过,中山在成为魏属国的20余年里,魏国始终执行怀柔政策,不仅为这个边夷小国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还使中山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公元前379年前后,韬光养晦多年的武公之子桓公决定迁都灵寿(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重新复国,于是中山国再度崛起,且国势日渐增强,并成为了赵国的心腹之患。中山复国之后,几代国王都能够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中山国一度辉煌兴盛起来。然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强大赵国在一代霸主赵惠文王的统领下,为了扩充地盘四面出击,不断歼灭周边小诸侯国。于是,厄运终于在公元前296年降临到了中山国,面对强大赵国的进攻,年幼的中山国王尚被迫投降,后又被赵惠文王迁谪到肤施(今陕西榆林一带)居住,从此中山国在历史上便不复存在了。
中山国几经起落,虽然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文明,但是由于史籍中对其只有零星的记载,特别是在中山国灭亡到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间这长达90年的时间里,关于中山国之事更是鲜少被提及,以致中山国的历史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故有“神秘王国”之称。
时间到了公元1935年,河北平山县农民在县城旧址外的南七汲村南,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大河光石。后来,经过文物专家的考证而得知其上为“监囿”和“守丘”等字,从而证明了中山王陵和苑囿就分布在附近。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河北省的文物工作者在平山县三汲乡一带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并通过对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灵寿古城和中山王陵等地的发掘,才渐渐揭开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
那么,战国中山与后来的西汉中山有没有关联呢?自西周以来,因为分封诸侯国而导致国土分崩离析的历史教训,本应该让后来的秦汉统治者们引以为戒,可一代英主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还要设立中山国呢?
●汉景帝为何设立中山国
在战国中山灭亡70余年后,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管理,秦始皇将全国疆土分为36郡,昔日的中山之地统归恒山郡管辖。而到了西汉时,汉高祖刘邦继续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只是废恒山郡而置中山郡。那么,在西汉这统一的国家里为什么又要置设诸侯国呢?
西汉初年,为了稳定政治局势、褒奖创建国家的有功人员,汉高祖刘邦不得已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于是,西汉王朝就出现了郡县和诸侯国并置的一种过渡性制度。不料,手握重兵、占据一方的异姓诸侯王们,并不满足于割据一方,于是在刘邦即皇帝位仅仅数月,就有燕王藏荼、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等先后起兵叛乱,这使汉高祖刘邦不得不使用极大的精力进行平叛,以稳固立国不久的西汉政权。鉴于此,西汉统治者们时刻都想着要更改这种体制,特别是汉高祖刘邦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非刘氏不王”,希望由刘姓宗族人员共同维护他的家天下。但是,事不如意者常八九,这种政治体制一直延续到汉朝末年,因此所引起的反叛和动乱也经常发生。例如,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春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王,为了抵制中央削减地方诸侯国势力政策的实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由共同起兵反叛。后来,虽然叛军被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领的朝廷大军所镇压,但消耗的国力则十分巨大。既然如此,汉景帝刘启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什么还要分封更多的诸侯王、设立更多的诸侯国呢?
原来,汉景帝刘启在平定“七国之乱”后,鉴于各地诸侯王势力依然强大,对中央朝廷仍构成巨大威胁的状况,听取大臣邓公的建议,派遣朝廷官员到各诸侯国任职,名为辅助各诸侯王处理政务,实则起着一种监督的作用。同时,汉景帝刘启还采取了一种“推恩”的措施,继续执行削减各诸侯王势力的中央既定政策。所谓“推恩”,实际就是各诸侯国将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子孙,从而在各诸侯国内形成众多的小列侯国,使其封地和势力逐渐减小。而对于各诸侯国和各小列侯国,仍然由朝廷任命各国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从而达到了加强监督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汉景帝刘启仅在今天河北省境内就先后分封了常山、广阳、广平、赵、河间、信都和中山等多个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地域广者所辖17个县,少的仅有4县,势力已非昔日“千乘之国”所可比。于是,汉景帝刘启于公元前154年改中山郡为中山国,封皇子刘胜为第一代中山国王。自此,中山国作为封建统一国家中的封国,再次出现在历史的版图上。
●刘胜的立国之道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中山国的地理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天河北省中部偏西,在太行山东麓兼有华北平原一部分,包括今天保定与石家庄两地区的部分市县,所辖有14个县,居民160873户,人口668080人。据统计,在当时19个诸侯国中,中山国的属县仅低于广平和信都,而户籍人口只少于淮阳,位居第二。另外,中山国不仅版图广大、人口众多,而且土地肥沃、财赋充足,由此可见,汉景帝刘启对于皇子刘胜还是格外优厚的。那么,被史学家称之“为人乐酒好内”的刘胜,有何立国之道竟使中山国久经政治风险而不衰,并传10王历时长达160余年呢?
据《史记·五宗世家》与《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的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太子,母亲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窦太后,他一生共有14个儿子,除了王皇后所生刘彻后来成了汉武帝外,其余“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栗姬子曰荣、德、阏于。程姬子曰余、非、端。贾夫人子曰祖、胜。唐姬子曰发。王夫人儿姁子曰越、寄、乘、舜”。由此可知,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是贾夫人所生,与赵敬肃王彭祖是同母兄弟。然而,刘胜与赵王彭祖虽然是同母兄弟,但哥哥彭祖却看不起弟弟刘胜,经常非议他的生活作风问题。一次,赵王彭祖在大众前说:“中山王徒日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也就是说,刘胜你整天只知道饮酒荒淫作乐,不辅佐皇帝安抚体恤百姓,凭什么成为藩王臣子!那么,刘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否如史书中及赵王所说的那样“乐酒好内”、荒淫无度、不求进取呢?对于这样的评价,刘胜本人及后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其实,刘胜并非如赵王彭祖所言,他表面上的吃喝玩乐,也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政治。例如,在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刘胜在朝见汉武帝刘彻时,曾发表了著名的《闻乐对》,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为了让读者明晰,兹照录《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这段原文:
建元三年,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天子置酒,胜闻乐声而泣。问其故,胜对曰:臣闻悲者不可为累欷,思者不可为叹息……臣虽薄也,得蒙肺腑;位虽卑也,得为东藩,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惄焉如 ;假寐永叹,惟忧用老;心之忧者,疢如疾首”,臣之谓也。具以吏所侵闻。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其后更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中山靖王刘胜的这一番话,是针对当时晁错等提出加强对诸侯控制及缩小诸侯国封地而言。这不仅表明刘胜并不是不关心政治,而且还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统一、主张分立的政治观点。据说,当时汉武帝听了刘胜的这一番话,心里似乎有所触动,所以“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这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刘胜的这一番话,不仅维护了中山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基本利益,而且还从朝廷获得了新的优厚利益。
当然,从刘胜自己那“身即为王,打发时日,理应乐于幽声美色”的言语,以及史书中关于他“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的文字记载,又说明刘胜确实是一个乐于声色、享受安逸的逍遥王。那么,刘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态度呢?原来,自刘胜与汉武帝有了那次“闻乐对”之后,诸侯王虽然暂时得到了朝廷的优待,但汉武帝随后仍然不断加强对诸侯王的控制与监督,不仅继续派遣官员到各诸侯国任职,而且一旦发现诸侯王有不轨行为,便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夺爵除国乃至诛杀。例如,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自制皇帝玺印及百官印,制定谋反行动计划,策划诱杀朝廷任命的官员。对此,当汉武帝掌握了其足够证据后,不仅立即查抄了淮南王刘安的全部家产,刘安被迫自杀身亡,而因此受到株连的列侯、二千石、豪杰等达到数千人之众。后来,经过朝廷的深入追查,淮南王案又牵连到衡山王,致使被杀人数上升到两万人之多。如此血雨腥风的政治现实,使刘胜不得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与刘胜所不同的,就是讥讽刘胜只知道喝酒享乐的那位赵王彭祖。对于朝廷任命官员控制监督诸侯国的这一做法,赵王彭祖表面上亲自迎接到任的朝廷官员,但同时又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从而引发这些官员犯忌或说错话,并以此要挟或威胁这些官员,甚至直接向朝廷告发。因此,赵王彭祖在位竟长达60年之久,而那些到赵国执行朝廷监督使命的官员不仅对他无可奈何,而且在赵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轻受罚重者诛。对于赵王的这一做法,刘胜反唇相讥说:“君为王,专代吏治事。”也就是说,你身为藩王却只做些小官吏应该做的事。与此同时,刘胜依然强调他那“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的论调。其实,无论是刘胜还是赵王彭祖,他们截然不同的作为,都反映了汉武帝时代诸侯王们已经丧失了与朝廷抗衡的实力。特别是面对几起诸侯王谋反未遂反遭诛杀的现实,使第一代中山国王刘胜不得不采取他所特有的方式,以求保住自己及子孙的食邑和种种贵族特权,安稳地度过他那优游的王侯生活。
如此看来,吃喝玩乐正是刘胜在那个时代特定的政治环境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立国之道和安身之本吧。
●窦绾的非凡出身
当然,刘胜以吃喝玩乐而立国立身也许是一句玩笑话,他之所以能够使中山国绵祚不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王后窦绾那非同凡响的出身。那么,窦绾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背景呢?她的这一出身对于刘胜立国又有着怎样的重大政治影响呢?
在西汉初期的政治舞台,除了皇族之外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家族,那就是窦氏家族。而说起西汉的窦氏家族,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窦太后。窦太后(公元前?-前135),名漪,清河郡观津(今河北清河县东南)人,出身于良家子女,吕后时被入选进宫。吕后挑选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时,窦姬被选中去了代国。到了代国,代王刘桓非常喜爱尊重窦姬,先与她生了一个女儿刘嫖、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等到代王成为汉文帝时,窦姬自然就成了皇后,而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女儿刘嫖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代王后改封为梁孝王。窦皇后有兄弟二人,兄长为窦长君,弟为窦广国。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广国封为章武侯;其昆弟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后因剿灭“七国之乱”而晋封为魏其侯,到了汉武帝初年他还曾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文帝去世刘启即位为景帝,窦皇后变成了窦太后,依然显赫非凡。再后来,景帝崩其子刘彻为武帝,窦太后又成为太皇太后,但依然对朝廷国事有着不可动摇的决策权。
据史书记载,因为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所以景帝及窦姓宗族人人诵读《老子》,不仅大力推尊其学说,而且主张在政治上也要“无为而治”,使其成为西汉前期帝王们的执政纲领。因此,据《史记?儒林传》记载说,窦太后在世时“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也就是说,窦太后在世时朝廷始终不用儒生为官。例如,汉武帝即位之初,窦太皇太后听说他喜欢与儒生交往,就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而汉武帝刘彻不仅不敢违忤其祖母的意愿,而且几乎所有的朝廷政事都要向她请示。当然,窦太后作为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她不仅能够始终贯彻汉高祖刘邦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既定国策,而且还因此把汉王朝推向了强盛的高峰。由此可见,窦太后在西汉初期政治上的影响。
而从满城陵山发掘的窦绾墓室来分析,窦绾极有可能是窦太后的娘家人。首先,窦太后的娘家所在地观津距离中山国较近,其次刘胜被分封为中山王时,也窦太后权盛之时,如此,将窦氏女许配刘胜实行政治联姻是极有可能的。那么,窦绾就应该是窦太后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广国或昆弟弟窦婴的家人。如果按照辈分来分析的话,刘胜是窦太后的孙子,那窦绾就可能是窦太后娘家的侄孙女。据说,郭沫若老先生在世时,对于窦绾的身世及与刘胜为妻的事曾津津乐道,这也应该是事出有因,毕竟刘胜都窦绾或者说刘、窦两家构成中山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并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立国根基。
如此,刘胜的立国之道中是否还应该加入王后窦绾那非凡的身世背景呢?想来,这也许是一个不应该忽略的事实。
●后世中山国王今何在
正是因为这一高妙的立国之道,第一代中山国王刘胜在位时间竟长达42年之久。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胜崩逝于封国首府卢奴(今定州)后,中山国又有9位继任者,他们许多人都秉承了刘胜的立国之道,使中山国得以绵延下去。直到初始元年(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位称帝后,一改汉制,令诸侯王皆称公,中山王亦贬为中山公。至此,立国长达162年的西汉中山国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西汉中山国虽然在历史上消亡了,但除了刘胜之外的那些曾经执掌过中山国政的国王们,如今又身在何处呢?
据史书记载,西汉中山国先后共历10代,第一代为靖王刘胜。刘胜死后,其嫡系子孙承袭王位的共有5代。传至5代刘修时,因刘修死后无子嗣,中山国依照汉律被除国为郡。11年后,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徙宣帝子清河王竟为中山王,是为哀王,中山得以复国。哀王死后,因无子,中山国再次被除国为郡。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又徙元帝子成都王刘兴为中山王,是为孝王。孝王病逝后,复立成帝子箕子为中山王,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死后,箕子为哀帝嗣子,立为平帝,转封宗室桃乡侯之子成都为中山王,奉中山孝王之后。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后中山王刘成都被贬为中山公。送走了2000多年前的这些国王们,今天的人们不知从何时又开始关注起他们来,特别是自刘胜及其夫人窦绾俩人的墓室被发掘后,人们更是希望了解他们的后裔是否也埋葬在某千古岩洞中,是否也随葬有类似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那么,他们如今到底在哪儿呢?
据《汉书·玄元六王传》记载:“哀王竟为孝宣皇帝子,戎婕所生。初元二年立为清河王,三年徙中山,以幼少未之国。建昭四年薨邸,葬杜陵,无子,绝。”从以上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第七代中山国王刘竟死后葬在杜陵。另外,在《汉书·玄元六王传》中还有一段文字记载,让人们得知第九代中山国王箕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平帝薨逝后被葬在了康陵。按照汉制,诸侯王死后应该埋葬在自己的封国内,而哀王竟因为“未之国”、箕子后来又当了皇帝,所以二人均没有埋葬在中山国境。众所周知,杜陵与康陵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渭原之上,故此他们二人的踪迹已经明了。那么,除了以上两位中山王和刘胜外,其余七王是否按照汉制埋葬在中山国境呢?
自从第一代中山国王刘胜墓葬的发掘震惊世界后,考古人员开始对西汉中山国其他诸王陵,进行了科学的探测、发现与研究。按照汉帝王陵寝制度,各诸侯王陵不论在陵墓分布地域、陵区排列组合上,还是地面坟丘和陵园的营建上,都应该比照帝王陵寝的有关规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代诸侯王就国死后,如没有特殊情况,应该埋葬在本国首府附近,而其子孙也如是。对于这一汉制,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发现大体可以证实。例如,目前在河北省境内发现的定州西汉中山王陵、获鹿西汉常山王陵、河间西汉献王陵及冀县西汉信都王陵的分布情况,都是比照西汉11位帝王陵寝及有关汉制。如此,西汉中山国其他几位国王陵墓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呢?
近几十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如今不仅基本搞清楚了中山王陵的分布状况,而且还纠正了以往史书记载中的一些谬误。例如,郦道元在《水经注·水》中记载说:“水(今河北保定唐河)又东径京丘北,世谓之京陵,南对汉中山顷王陵。水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水又东径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者是……水又东径汉哀王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孙、康王之子也。”如果按照如今考古发现得知,宪王乃顷王之子,康王为哀王之子、靖王之孙的话,郦道元先生在《水经注》中的记载显然是错误的。不过,他至少告知了西汉中山国哀王(昌)、康王(昆侈)和宪王(福)三王陵墓之所在。
另据《隋州郡图经》中记载:“中山有赵惠文王陵,汉中山怀王陵、简王、哀王、顺王、夷王等陵也。”对此,人们在有关典籍中可以知道,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没有什么顺王,故有关专家认为“顺王陵”应该是“顷王陵”之误。而简王和夷王都是东汉之王,所以通过典籍可以得知,在水之滨又发现了怀王()和顷王(辅)两座陵墓。如此,中山十王已有八王陵墓可以得知,惟有孝王兴和末代王刘成都二人之墓,因为史料中不存有文字记载,至今还不明了。不过,据郑绍宗先生考证推测说,在河北定州西南陵北村有一高大土冢,因其位于西汉中山其他诸王陵之西南,而且《定县志》中曾有文字怀疑其为“王陵之一”,所以郑绍宗先生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孝王兴陵”。而末代中山王刘成都,因为已经被王莽贬为“公”,可想他的陵墓不会建造的高大巍峨,但按照常理也应该在定州附近。当然,在没有确凿的考古发现之前,所有的推测都只能是推测而已。
如此,人们有理由期待一个个惊天考古大发现,在河北定州抑或满城境内闪耀人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