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艇运动的起源被认为是18世纪欧洲的简易划船赛,而正规比赛是从1829年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之间进行的校际赛艇对抗赛开始的。自1892年以来,国际赛艇比赛一直在国际赛艇联合会的领导下组织进行,1908年被列入伦敦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世界赛艇联合会第一次举办世锦赛则是在1962年,协会下目前拥有118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
赛艇运动员的肺活量在各项体育项目中占第一位,可达7000毫升,有人把赛艇运动称为肺部体操。
赛艇比赛开始时,各艇在起航线后排齐。发令员发令后,各艇以最快的速度划向终点,以艇首到达终点的先后判定比赛胜负。在天然水域比赛,天气情况对比赛成绩会产生影响,甚至前后两组比赛时的天气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比赛成绩也不具有绝对的可比性。所以,赛艇比赛成绩没有世界纪录。
赛艇的起源、沿革
赛艇运动起源于英国。17世纪泰晤士河的船工们经常举行划船比赛。1715年为庆祝英王加冕,首次举行赛艇比赛。1775年英国制定赛艇竞赛规则,同年成立了赛艇俱乐部。
1811年伊顿公学首次举行八人赛艇比赛。1829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首次举行校际赛艇比赛。民众对这种比赛非常感兴趣,观众较多。以后又逐渐增设一系列的杯赛,参加比赛者已不限于两校,除英国外,还有几十个国家派队参加。1839年举办赛艇杯赛。
1846年英国人在艇舷上安装了桨架,增加桨的长度,提高划桨效果;1847年又将重叠板的外龙骨艇改装成平滑的内龙骨艇,提高了赛艇速度。
1857年美国的巴布科克(Babcock)发明滑座,运动员划桨时身体能前后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腿部力量。1882年俄国人将封闭式桨栓改为活动式桨环,增大划桨幅度。1890年英国制定类似现代的赛艇竞赛规则。
1892年,在意大利都灵成立国际赛艇联合会,当时有6个会员。当年举行第1届欧洲赛艇锦标赛。此后,国际赛艇比赛一直在国际赛艇联合会的领导下组织进行。国际赛艇联合会目前拥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1923年国际赛艇联合会的总部由都灵迁至瑞士,从1997年起设在瑞士的洛桑。
1962年在瑞士举行第1届世界赛艇锦标赛,至1974年共举办4届。从1975年起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锦标赛。赛艇运动项目较多。目前,国际赛艇联合会设立的世界赛艇锦标赛有23个项目,分4个级别。即:男子公开级、轻量级;女子公开级、轻量级。每一个级别又按运动形式分单桨和双桨;按参加人数分单人、双人、四人、八人赛艇;有些项目还分有舵手、无舵手。为了简化,各项目名称用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来表示:“M”为男子,“W”为女子,“L”为轻量级,数字为桨手人数,“×”为双桨,“+”为单桨有舵手,“-”为单桨无舵手。因此赛艇运动根据桨手人数、体重、操桨方式及有无舵手,可分成8种赛艇比赛项目。
国际赛艇联合会主办的比赛还有世界23岁以下赛艇锦标赛、世界残疾人赛艇锦标赛、世界杯(世界杯新闻,世界杯说吧)系列赛和世界老将赛艇比赛等。
奥运会赛艇发展史
1896年第1届奥运会已将赛艇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但由于天气恶劣临时取消。1900年第2届奥运会上举行了赛艇比赛,设6个单项。但当时的比赛规则不完善,比赛的距离、航道和比赛细则都不明确。1934年,国际赛艇联合会规定比赛必须在2000米的直道上举行,宽度至少可容纳3条艇比赛。
由于奥运会设立赛艇项目,并设有较多单项,促使各国对赛艇运动高度重视,推动了这项运动的发展。
从1976年开始,允许女子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赛艇比赛。历届奥运会女子赛艇比赛项目变化见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轻量级赛艇比赛及新规则被引入奥运会,男子、女子同时设立了轻量级赛艇项目,比赛仍为14项。
中国赛艇的发展
赛艇运动于1913年传入中国。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建立了“划船总会”,黄浦江上出现了赛艇。40年代,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水上俱乐部”。但这些仅限于一些外国人的娱乐性活动,没有形成群众性活动。赛艇运动在我国列入一项体育运动在群众中开展,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1954年,哈尔滨市首先开展了群众性的赛艇运动。1956年11月,在杭州西湖举行了赛艇表演、上海、哈尔滨、大连和杭州派人参加。1957年秋在武汉举行了有这四个市参加的赛艇锦标赛。1959年,赛艇列入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派队参赛。1966年在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中国赛艇队包揽了赛艇三个项目(单人、双人、四人)的冠军。1973年,中国加入了国际赛艇联合会。从1975年起,中国派队参加世界锦标赛。目前,我国开展赛艇运动的单位已扩展到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行业体协。已逐步形成了一二三梯队,新手不断涌现。多年来,中国赛艇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参加的4届奥运会赛艇比赛中取得了两银,两铜和多次前6名的好成绩。在参加的历届世界锦标赛中已获得6个世界冠军。在四年一届的亚运会和两年一届的亚洲锦标赛中,中国赛艇队基本包揽了全部金牌。
赛艇运动正在逐步走向社会,依托社会、服务社会,将创造出更多的好成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赛艇运动将成为人们健身、娱乐的好项目。
赛艇项目的分类
赛艇运动按操桨方式可分单桨艇和双桨艇。单桨艇又可分有舵手艇和无舵手艇。因此赛艇运动根据桨手人数、操桨方式及有无舵手,可分成8种赛艇:
单人双桨艇
长8米,宽20厘米,最轻重量14公斤。艇的两侧各装有一支桨。划行时运动员背对艇首,坐于前后滑动的座板上,腿蹬臂拉。用左、右桨的划水力量控制航向。男、女单人双桨分别于1900年、197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双人双桨艇
长990米,宽35厘米,最轻重量27公斤。艇的两侧各装有两支桨。划行时,两名运动员前后坐在滑动的座板上,腿蹬臂拉,协调配合划桨。用左、右桨的划水力量控制航向。男、女双人双桨分别于1904年、197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双人单桨无舵手艇
长990米,宽35厘米,最轻重量27公斤。艇的两侧装有桨架,前左、后右各一支桨。艇尾有舵,运动员用脚控制方向。划行时,两名运动员前后坐在滑动的座板上,腿蹬臂拉,协调配合划桨。男、女双人单桨无舵手分别于1900年、197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双人单桨有舵手艇
长10米,宽35厘米,最轻重量32公斤。艇的两侧半有桨架,前左、后右各一支桨。艇首或艇尾有舵,运动员用脚控制方向。划行时,两名运动员前后坐在滑动的座板上,腿蹬臂拉,协调配合划桨,一名舵手用舵控制方向。男、女双人单桨有舵手分别于1900年、197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四人双桨艇
长1250米,宽49厘米,最轻重量52公斤。艇的两侧依次装有4副桨架,艇尾装有钢索软柄舵。划行时,4名运动员前后排列就座,各握双桨,腿蹬臂拉,协调配合划桨。其中1号桨手用右脚操纵航向。仅设男子项目,197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四人单桨无舵手艇
长1250米,宽49厘米,最轻重量50公斤。艇的两侧交叉装有4副桨架,有舵。划行时,4名运动员前后就座,各握一支桨,腿蹬臂拉,协调配合划桨。其中1人用脚操舵控制航向。仅设男子项目,1900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四人单桨有舵手艇
长1325米,宽49厘米,最轻重量51公斤。艇的两侧交叉装有4副桨架。有舵,安装在艇首或艇尾。划行时,4名运动员前后就座,各握一支桨,腿蹬臂拉,协调配合划桨。由舵手控制航向。男、女四人单桨有舵手分别于1900年、197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八人单桨有舵手艇
长17米,宽57厘米,最轻重量96公斤。艇的两侧交叉装有8个桨架。有舵,安装在艇首或艇尾。划行时,8名运动员前后就座,各握一支桨,腿蹬臂拉,协调配合划桨。由舵手控制航向。靠近艇尾的8号运动员为领桨者,由其控制划桨速度与节奏。男、女八人单桨有舵手分别于1900年、197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赛艇运动术语
正力
赛艇运动技术术语。各种类型船艇的动力来源,有的是发动机有的是风帆。无论是发动机驱动的螺施桨或一帆满风吹着风帆,其动力都是连续不断的。赛艇运动的推进力却是断断续续的,因为运动员拉桨时,桨叶在水里有力的作用,这时产生推进船艇前进的积极力量,这是正力。当桨叶出水后,船艇只依靠惯性力作用,这里正力的作用消失。
负力
赛艇运动技术术语。赛艇运动的推进力和其它船艇不一样,当运动员拉桨时,桨叶在水里可以产生积极的推进力。而桨叶出水后就没有推进力的作用,而且由于滑座的运动和身体质量的方向转换,对船艇产生一个很大的负力,这个负力对抗前进着的船艇,是一个消极力量。赛艇技术好与差的标志之一,就是要限制消极力量的作用,充分利用积极力量。
划距
指比赛中每划一桨船艇移动的距离,即比赛全程距离除以该艇所划的桨数。例如赛艇比赛全程为2000米,某艇共划了250桨,说明其每桨的划距为8米。因此划距反映了运动员划水的效果,它与运动员的划幅、桨频等因素有关。初学者和青少年运动员应强调划距,从每桨的划分效果来改进划桨技术。
划桨周期
指次划桨动作的全过程。赛艇运动的划桨周期由桨叶入水、桨划分、某叶出水、回桨所组成。从运动员的动作来说,是提桨、拉桨、按转桨、推桨。整个划桨周期是连贯而不间断的。如果以每分钟划40桨计算,每一桨的周期时间约为15秒。
划桨节奏
赛艇运动技术术语。是指一个划桨周期内部各阶段速度和力量的比例。在一个划桨周期中,通常要求拉桨快而回桨慢,拉桨用力而回桨时放松。例如,假定每分钟划40桨,则每一桨的周期为15秒。划桨节奏要求拉桨用05~06秒,而回桨要用09~1秒。划桨节奏是运动员技术是否合理的标志。
平桨
是指运动员将桨叶平放在水面上,平桨时运动员身体放松,桨叶背面着水,桨叶的前面向天。平桨也是一种口令,当运动员在划进中,遇到障碍物或靠近码头需要停止划桨时,舵手或教练员可以用“平桨”口令,要运动员停止划桨。
回桨
桨叶出水后,运动员两手轻快流畅地把桨柄向前推出。当两臂完全伸直把桨柄推过膝盖后,滑座才起动向前移,同时上体也随着自然前到下一桨的预备姿势。整个回桨过程中,桨叶水平地在空间前移,离开水面约15~20厘米。回桨时要求身体平稳、自然、放松,动作比拉桨的速度相对要慢,回桨与拉桨的时间比例约为2:1。如果一桨的周期为15秒,则回桨约需09~1秒,而拉桨为05~06秒。由于回桨时较为放松,使运动员每次拉桨都能得到短暂的体力恢复。因此可以认为回桨与拉桨是放松与用力的交替。
拉桨
桨叶入水后,运动员的体重通过腿部用力传递到脚蹬架上,与此同时运动员动用各部分肌肉积极地拉桨。从肌肉用力的顺序看,一般认为拉桨开始时主要依靠腿部力量,然后是背部肌肉,最后是肩臂积极用力。蹬腿拉桨开始时,滑座在滑轨上向艇首移动,这时要求运动员充分利用自身体重,有如悬挂在桨柄上以便把力量全部传递到桨叶上去。从另一方面看,桨叶在水中的移动越小,划水的效果就越好。在整个划桨周期中,拉桨阶段是使赛艇推进的动力阶段,这个阶段要使运动员充分发挥其体能。
按桨
赛艇技术名词。拉桨后,两腿在转道上蹬直,躯干在滑座垂直位置后仰35度左右。双臂曲拉至膈肌部位,双手用掌心轻夺桨柄移至腹部,用手腕关节作弧形下按动作,使桨叶迅速垂直出水。要求干净利落,动作快而轻巧。否则,桨叶掠水,会影响速度。这是赛艇划桨动作进入第2周期的准备过程。
桨叶入水
赛艇运动技术名词之一。运动员在回桨以后,自然地使两臂充分向前,桨叶的正面即划水面从向上已转向向前,桨叶与水面垂直或稍微前倾,利用桨叶的首身重量下落,两臂和两手则同时自然上抬使桨叶切入水中,形成桨叶和桨颈没入水中的最佳深度。这时运动员通过抬体和手臂牵拉,迅速使桨叶抓住水,同时把自身体重和力量完全传递到脚蹬架上,使船艇受到力的作用而推动向前进。桨叶入水是一个划桨周期的开始,要求动作迅速而不是猛力,要求没有水花飞溅。
桨叶出水
赛艇运动技术术语。在两腿蹬直拉桨结束时,上体后仰大约25度,同时屈臂拉桨至膈肌部位。这时用掌心和掌根轻轻压桨柄,作弧形的按转动作,使桨叶从水中垂直地跳出水面,并迅速转成水平状态。这一按转桨的动作要求轻柔而迅速,使桨叶出水时干净利落,没有挑水或停顿的现象。因为拉桨结束后,船艇获得了推进力,正以最快的速度在滑行。如果桨叶出水的动作慢于艇速就形成了桨叶挡水,从而影响艇的前进速度。
桨频
赛艇运动技术术语。指单位时间内的划桨次数。即比赛全程所划的桨数除以比赛成绩。从生物力学观点看,船速是由划桨频率和划距决定的。这两个变量又受到技术和器材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提高船速主要从划距和桨频两个方面提高,但是桨频不可能无限地增加,更不能为了增加桨频而降低划水的效果。赛艇比赛的桨频从30~40桨/分不等。以男子八人赛艇的桨频为最高,尤以起航时的桨频更为突出,甚至高达48桨/分。在训练中不同的桨频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训练强度。
倒桨
赛艇运动技术术语。赛艇正常划行时,运动员把桨叶放在水中,以桨叶正面拉桨,船艇则背着运动员方向前时。倒桨时,正好相反,运动员把桨叶放在水中,以桨叶正面推桨,船艇向着运动员前方即尾方向划进。倒桨通常在离、靠码头或其它应急情况时运用。
提桨
赛艇技术名词。将桨叶对水面转为垂直角度时立即提桨柄,桨叶自水面插入水中,深至桨颈为止。人体重心从蹬脚板上用力蹬腿迅速后移,手臂与背肌同时间后用力牵拉。要求动作迅速有力,扎住水的支撑点,使舟艇受水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而被推向前进,是周期性划桨时发力的第一阶段。
赛艇运动规则
赛艇运动的赛艇和外壳有两种类型:双桨和单桨。双桨比赛的桨手们手持双桨,两支桨分别位于艇两侧;单桨类比赛(也称掠桨比赛)的桨手则每人仅持一桨。
比赛
因为赛艇运动是一种在平直的浅水航线上进行的比赛,所以运动员之间的较量实质上是他们体力的较量,比赛胜负还和参赛队员的体重有很大关系。
比赛规则并不严格要求赛艇始终沿航线行进。根据规则,只要在比赛过程中赛艇没有妨碍其他航道上的选手比赛就可以,但绝不能在于其他赛艇距离很近时制造波浪冲击其他航道上选手的比赛。当然,沿直线航行可使赛程最短。
冲刺
每条赛艇的船首通过终点线的时候,裁判都要拉响终点汽笛。
每一赛道都有三名裁判根据冲刺照片进行判断名次。如果在决赛中出现两条赛艇同时冲线的情况,则两条船名次并列。如果在其他比赛中出现两条船同时冲线的情况,并且这一结果可能会影响某参赛队下一轮比赛,则安排在2小时内进行重赛。
赛道
国际上所有的主要赛道全部由人工设计建造,要保证能将风力和波浪对比赛的影响减至最小。
悉尼赛道为标准2000米浅水赛道,这是从总长超过2300米的水道上截选出来的。整条赛道包括9条比赛航道,但只有6条可用于比赛。单条航道宽135米,用彩色浮标隔开。各浮标点水深均不少于35米。
整条赛道上的浮标颜色呈规律分布。浮标在前100米为红色,在接下来的150米换为第二种颜色,在下面的250米又换为第三种颜色。在接下来的赛程中,第二、第三种颜色每隔250米交替出现一次,直至最后250米,换为第四种颜色。浮标颜色在最后100米又恢复为红色。
赛道的设计力求公平,使每个参赛选手不论在那段航道上参赛都会拥有基本相同的比赛环境。要达到这一要求,赛道必须尽可能避风。赛道两边不能有任何高大物体,比如建筑物,小山或树丛,因为这些物体会拦阻风力或使风向发生偏转,从而出现比赛环境不均等现象。
基于同一原因,赛道两岸应为斜坡状,表面覆有不规则碎石。这一设计会尽量减小水流冲击岸边产生的回弹,从而减小了波浪的产生。
其他规则
男子比赛,舵手体重不能低于55公斤;女子比赛,舵手体重不能低于50公斤。如果舵手体重不足,必须加载一定重量的物体以弥补重量差。舵手是比赛成员之一,因此,男舵手不能为女子船队导向,女舵手也不能参加男子比赛。
如果赛艇在比赛开始的前100米内出现严重机械故障,比赛可中止。
任何一名桨手落水不影响该队继续比赛,但如果舵手落水,该队则不能继续比赛。比赛前最多可更换半数参赛队员。
器材设备
1通信联络设备。
(1)如果没有内部电话连接,全国比赛,下列人员必须配备一个对讲机;总裁判、检查裁判长2人、发令员、起点裁判、航道裁判4人、终点裁判长,共10个。由于起终点联系频繁,为保证比赛不致延误和终断,有必要配备一对备用对讲机给发令与终点使用。
(2)发令员有扩音设备,每一扶船装置上有一小喇叭,以便控制起航和对起点附近的水域进行管理。
(3)如果没有自动起航装置,起点裁判与扶船人员应有小型联络设备,以便舟艇排齐。
(4)终点应有音响设备,以通知舟艇已达终点。
(5)至少应有6个手提喇叭供航道裁判和终点检录使用。
(6)较完善的场地,分段记时、终点记时、终点大型电子记时牌的联络设备。
(7)起终点摄像的联络设备。
(8)广播、解说设备。
2交通设备。
(1)航道裁判艇至少4艘,安全救生艇至少1艘。
(2)综合运动会,应有颁奖艇一艘,并配备手提喇叭与对讲机。赛前还应配备一艘安全管理艇,在封闭航道慢驶,以管理水上交通。
(3)运送备用桨交通工具。
(4)运送裁判员交通工具。
(5)小型面包车一辆。作为交通联络,编排及成绩处理人员专用车。
3监视设备。
(1)终点摄像机及放像设备。
(2)取齐与发令监视设备,它要求将发令员取旗和起航线上所有舟艇艇首排齐等两个镜头重叠在一个显示屏幕上出现,以便同时观察发令员和运动员的动作。另有立即重放的功能。
(3)规模较大的综合运动会,从舟艇起航直至通过终点,均应有监视系统。
4其他设备和用具。
(1)检查用称艇衡器、调艇架、量桨叶厚度卡尺。
(2)称作重用衡器(两套)以及遮棚。
(3)裁判用桌椅(起点、发令、分段计时、终点、检查)。
(4)加重物以及舟艇称量合格证标志。
(5)照相设备及影集。
(6)航道牌(20×18厘米)不少于10套。
(7)打字机、印刷设备(复印机)和配套用具,记事板(不少于12块),文具。
(8)抽签用具。
(9)发令台大钟、黑板以及抢航或其他警告用标志6个(可用红球)。
(10)多道次秒表10块。
(11)望远镜4个(总裁、发令、起点、终点)。
(12)风速仪3台(起点、途中、终点)。
(13)裁判用红旗8面(其中75×50厘米2面,有1面对角有白线,旗杆长1米。另6面为60×40厘米,旗杆长90厘米)。
(14)裁判用白旗6面(其中75×50厘米1面,旗杆长1米。另5面为60×40厘米,旗杆长90厘米)。
(15)裁判用手铃5个。
(16)裁判用雨具及遮阳用具。
(17)各种表格。
(18)在水下码头处,应有2米×1米的训练。比赛航道管理示意图,以提醒各队注意水上安全。
运动员
运动员(包括桨手和舵手)应认真执行“运动员守则”,竞赛中应尊重裁判,尊重对方,努力拼搏,勇攀高峰。
运动员必须按照本项目竞赛特点要求,熟悉赛场船库、码头和水域的管理规定,确保安全。无论训练、比赛以及赛后,均应沿着规定的航线划行。如果由于违反规定而发生事故,后果由责任艇运动员及其单位负担。
运动员必须会游泳。参赛运动员必须身体健康。各队教练、领队应对运动员的游泳能力以及健康状况负全部责任。
严禁运动员使用兴奋剂。运动员应积极协助兴奋剂检查人员的工作。对抽查确定为受检对象而拒绝者,该运动员作为阳性检查结果处理。如果是多人艇运动员,该艇成绩取消。
1关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有关规定。
(1)16岁以下的运动员为少年运动员;18岁以下至16岁以上的运动员为青年运动员。他们的年龄截止时间为16、18岁那年的12月31日。
(2)青、少年运动员每天最多只能参加两次比赛,两次比赛的间歇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如果发生极少出现的重赛,则可以超出上述规定。
(3)在竞赛规程规定的范围内,又经医生书面允许,可同意有条件的青少年运动员参加高一个年龄档次的比赛。
2关于轻量级运动员。
(1)男子轻量级运动员的体重。
①单人艇运动员体重不得超过725公斤。
②多人艇桨手的平均体重不得超过70公斤。其中每个桨手的体重不得超过725公斤。
(2)女子轻量级运动员的体重。
(一)单人艇运动员的体重不得超过59公斤。
(二)多人艇桨手的平均体重不得超过57公斤。其中每个桨手的体重不得超过59公斤。
(3)轻量级男女桨手至少应穿比赛服在每天第一场比赛前1~2小时内称量体重。
关于舵手
1舵手是多人艇成员之一。因此,女子艇只能是女舵手,男子艇只能是男舵手。青年多人艇舵手年龄必须属于青年级别,成年多人艇舵手没有年龄限制。
2舵手的最轻重量(穿比赛服),男子为50公斤,女子和青年为45公斤。舵手体重不足时,应增加相应的加重物。加重物应由静物组成,任何器材部件不能视为加重物,它必须放在最靠近舵手的地方。
3加重物不得超过5公斤。
4舵手(包括轻量级)至少应穿比赛服,在每天第一场比赛前l~2小时内称体重。检查委员会可以要求他们多次称体重。
运动员服装
运动员服装必须全队(男、女合为一个队)统一。每个运动员必须穿背后有本单位的标志的上衣。参加第一次比赛后,如进入下一轮次,不得变更。
赛后的检查
1多人艇运动员的桨位,在预赛确定之后,不得调换。下一轮赛后检查出调换桨位的舟艇,取消比赛成绩。
2划完全程之后,运动员必须接受检查委员会对运动员的组成、舟艇的重量、加重物和其他规定的检查。拒绝检查,则取消该艇成绩。
运动员的兼项和替换
1运动员可以兼项。
2在预赛(或一次赛)开始至少2小时前,各队可以申请替换运动员。最好在预赛抽签确认时,就提出替换运动员,以方便竞赛安排。
3替换运动员须遵循以下几点:
(1)单人艇运动员不能替换。
(2)多人艇运动员最多只能替换二分之一(包括舵手)。
(3)同项目的多人艇运动员不能互换。
(4)不能弃权一项去替换参加另一项比赛。
4参加了预赛后,进人下一轮比赛的运动员,不得替换。特殊情况下,因事故或急病,经大会运务组认定,报组委会批准后方可替换。
5替换者必须是本队已经报名的队员。
裁判员
裁判员是竞赛工作的组织者和执法者,他们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竞赛质量,而且与本项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裁判员应认真执行《裁判员守则》,为竞赛的顺利进行和促进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做出奉献。
1裁判员的责任。
(1)认真学习规则和裁判法,掌握竞赛规程要求,明确岗位责任。
(2)执行裁判工作时,严肃认真、公正准确、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3)精神饱满,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文明,作精神文明的表率。
(4)注重安全,遵守纪律,克服困难,为比赛顺利完成尽职尽责。
2裁判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1)总裁判长和副总裁判长;
(2)发令员;
(3)起点裁判员;
(4)航道裁判员;
(5)检查裁判长;
(6)终点裁判长。
3总裁判长。
(1)在组委会领导下负责整个比赛的裁判工作。
(2)赛前应检查场地、设备是否符合要求。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或报告有关部门解决。
(3)负责抽签,并确定竞赛分组的时间安排。
(4)在裁判长和教练员联席会上负责报告裁判工作原则、方法和补充规定,并解答各队提出的有关裁判工作问题。
(5)根据规则和规程,解决比赛中的有关问题,并可决定规则中未详尽或没有明文规定的问题。但不能修改规则和规程。
(6)在裁判工作中,如遇裁判员的判定意见不统一时,应深入调研,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做出不违背规则的最后决定。
(7)副总裁判长协助总裁判长工作。如总裁判长因故缺席时,由副总裁判长代理其工作。
起航
1当发令员宣布某航道为××队时(如:l道××队,2道××队,),该组各艇可以进入自己的航道练习。当遇到较大风浪时,发令员可调整该组各队的航道,改变秩序单上的航道安排。航道的序号,以终点塔为依据,靠近它的为1道,依次为l~6道。全国比赛,用英语宣布道次:Lineone××队,two××。
2发令员在离比赛还有5分钟时,开始报告剩余时间,每隔1分钟报告1次,当宣布“还有3分钟”时,各艇应划向自己的起航位置。当发令员宣布“还有两分钟”时,各艇应该已经就位,这时,可以脱掉多余的衣服,检查器材,调整舟艇的航向。
3宣布剩余的时间用英语:Fiveminutes、Fourminutes。当宣布“Twominutes”时(还有两分钟),对尚未就位的艇,将给予警告一次(等同一次抢航);
4发令员开始点名(用英语:××队Ready……点名时只呼队员,不呼航道),就意味着各艇已经排齐,并做好了比赛准备。这时,发令员就不再注意各艇作出未准备好之示意。点完最后一个队名后,发令员将举起手中的红旗,然后呼预备口令:“Set”。
清楚的停顿之后,即呼出发口令:“Go!”同时向一边迅速挥下红旗。
5如果发令员在点名时被打断,发令员将视耽搁的时间长短,决定是否重新点名。
6连续两次犯规(两次抢航或被各种原因警告过一次而又抢航一次)的舟艇,取消比赛资格。此时,如果其他舟艇起航正确,可不必召回全组,继续比赛,通过航道裁判员通知连续两次犯规的舟艇被取消比赛资格,令其在不妨碍其他比赛者的情况下,离开航道返回。
7每组比赛的抢航总数不超过三次。在第三次发令时,如仍有抢航者,航道裁判员将通知第三次抢航的舟艇将被取消比赛资格(无论该舟艇前一、二次是否抢航),其余舟艇继续比赛。
8如因风浪过大舟艇排齐困难时,与终点联络后,发令员告诉各艇:将使用快速起航发令。用“Attention”代替点名,然后举旗,喊预令和动令:“Sel-Go!”
9抢航后拒绝召回者,比赛成绩无效。
10起航后,在起航区发生器材损坏的舟艇,应及时举手示意。经航道裁判证实后,如该艇没有抢航或其他犯规,将召回全组重新起航。但应给该艇警告一次(与抢航一次等同)。若经检查,不属于损坏范围,将取消比赛资格。
11起航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若因恶劣气候和某队器材损坏而延误起航时间,发令员应及时通知总裁判长,由总裁判长通知检录处和各队。但由于运动员本身出现迟误,而未能参加本组出发,则责任自负。
途中
1划向起点准备参加比赛的舟艇必须遵守航行规则,违反航行规则者将给予警告,此警告等同一次抢航。
2舟艇出发后,应在自己的航道内划行。因故超出自己的航道,而影响、妨碍了在本航道上正确划行的舟艇,将视受影响、受妨碍艇的位置、名次,以及是否仍有取胜机会等情况,而做出适当处理:1可以停止该组比赛;2可以警告责任艇或暂停该艇比赛;3可以取消责任艇比赛资格……
3在途中划行的舟艇,不得为了取得有利的条件而离开自己的航道,否则,将予以警告或取消比赛资格。
4航道裁判员尽可能及时地向偏航而可能犯规的舟艇、涉及安全的舟艇指正航向。如不改变,后果自负。一般情况下,航道裁判不负责航向指导。
5比赛途中,不允许伴划。航道外划向起点的舟艇,遇到比赛舟艇时,要主动停下来。否则,将予以警告。
6未经航道裁判员通知而自行停止划行的舟艇,不得要求参加下一轮比赛或重赛。
7如果两艇均偏离航向而造成互相妨碍,应尽快回到各自的正确航道继续比赛。如果停止划行,则作弃权处理。只有航道裁判员才能判断各艇是否在其本身的航道上。
8各队不得使用电子器材等技术手段遥控正在比赛中的舟艇。
9长距离比赛,弯道范围内不允许舟艇超越。否则,如发生碰撞,判主动超越者犯规。直道可超越,前面的舟艇应主动划向自己左侧航道,以避免碰撞。不让道者,可予警告,直至取消资格。
终点
1艇首到达终点时,该艇即划完全程。
2有舵手的艇,如果舵手不在艇上,其成绩无效。如果桨手不在艇上,在规定时间内艇首通过了终点,比赛成绩有效。
3舟艇虽然偏离了自己的航道,但未妨碍其他舟艇,也在终点裁判员视线之内,艇首通过终点,也判有效。
4出现下列情况时,将重新比赛一次:
(1)舟艇同时通过终点,由于航道数目的限制,他们不能都参加下轮比赛,将重赛一次,以决出参加下一轮比赛的舟艇。
(2)某舟艇在比赛中有可能进入下一轮比赛,但因受到另一舟艇妨碍而未能进入下一轮比赛,由于航道数目的限制,它将与本组最后一名进入下一轮比赛的舟艇重赛,以决定参加下一轮比赛的舟艇。拒绝重赛的舟艇,以自动弃权处理。
重赛,一般安排在每场最后一组赛后进行。
5决赛时,名次可以并列。
现代奥运会的赛艇比赛距离
男子为2000米,女子为1000米,项目有:男子单人双桨、双人双桨、双人单桨无舵手、双人单桨有舵手、四人单桨无舵手、四人单桨有舵手、四人双桨无舵手、四人双桨有舵手、八人单桨有舵手9个项目;女子单人双桨、双人双桨、双人单桨无舵手、四人单桨无舵手、四人双桨有舵手、八人单桨有舵手6个项目,共14枚金牌。赛艇运动的比赛场地共设6~8道直线航道,每条长2200米,宽125~15米。阿尔巴诺航标系统,纵向间隔10~125米。运动员必须在自己的航道内完成赛程。航道出发端与终点端的宽度应相同。航道水面上无草、漂浮物,水下无暗礁、暗桩。水深2~3米。
赛艇运动训练
赛艇运动员的身体要求
乍一看来,赛艇似乎是一项主要依靠上肢的运动项目。运动员深知这是一种错误印象。赛艇的划桨利用自由滑动的滑座以便使桨入水后的划水动作相继借助于用力伸腿,展体及格两臂的作用,后者在绝对力量作用方面微不足道,但在技术重要性上却是举足轻重的。由于艇是在对弧形划发生反应而加速行进的,所以加速度将与力与时间之积成比例。因此,赛艇运动员必须使高划桨功率与长划桨长度达到最佳结合。这种结合促使对赛艇运动员选材时充分考虑到身材条件。
体型
与其他耐力项目运动员相比,优秀赛艇运动员体重较大,身材较高,而且臂长,坐高较高。哈格曼自1964年以来搜集到3,000多名美国优秀赛艇运动员的数据。对女子赛艇运动员数据的搜集始于50年代后期。重量级男子桨手的身高和体重平均为192m,88kg;女子平均为180m,77kg。
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桨手,包括世界大赛奖牌获得者,体重趋向于高于平均水平,一般在91kg以上。由于体重大的运动员占有明显优势,导致限体重的男、女“轻量级”项目的产生。轻量级男子体重限定在725kg,而女子体重不得超过59kg。美国国家队选拔队员测试结果表明,轻量级男子平均身高为184m,而轻量级女子约为170cm。优秀轻量级男子运动员体脂百分比平均为5%~7%,而优秀轻量级女子运动员在15%以下。
最大耗氧量
耗氧量绝对值平均起来在耐力运动员中当数最高的。这些值代表25名女子和35名男子的平均值。最优秀的男选手达到70l/min,最优秀的女选手达到5/min,该值也属于超常,因为赛艇运动员在耐力项目运动员中身材较大,而耗氧量随身材而增大。然而,当赛艇运动员的最大耗氧量与体重呈线性关系时,这些值就显得不足为奇了。虽然71ml/min/kg称得上是一个“可观的”值(相同年龄的普通男性为45ml/min/kg),但与目前世界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和赛跑运动员的80~87ml/min/kg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最优秀的女子越野滑雪运动员超过70ml/min/kg,而女子赛艇运动员约为60ml/min/kg,是赛艇运动员训练量不够?还是不具备天才?二者进行比较存在着衡量标准问题。最大耗氧量不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所以,用体重除VO2的确不合适。更可行的办法是将VO2最大值换算成体重2/3。
骨骼肌特点
优秀赛艇运动员的特点是腿部肌肉组织I类(慢性)纤维平均百分比。几项研究结果表明I类百分比约为70%,而普通人口为40%~50%。此外,甚至在赛艇运动员中,纤维类型成分似乎是一个辨别性变量,成绩越好的赛艇运动员I类成分甚至越高。世界高水平桨手测得的百分比高达85%,其余部分几乎均为IIa纤维,几乎不存在IIb纤维。总之,可以推断为在耐力项目运动员中出现大量的IIb(快、低线粒体)纤维表明训练年限不够或者训练年限不足。以前对国家队女队员进行的研究表明,她们比优秀男选手的IIb纤维多。然而在过去的5~10年中女子训练计划的强化可能会缩小甚至消除这种差异。随着几年的大强度耐力训练,快IIb纤维亚型似乎转化为具有较大抗疲劳能力的快IIa纤维亚型。
在受过训练的赛艇运动员中,线粒体密度较高,表现为线粒体与纤维面积之比。这种适应能力在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中都是很明显的。对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反映了优秀赛艇运动员在划船时其肌肉中的酶达到了预期的水平。相比之下,酵解活性(无氧能的一个因素)作为乳酸活性进行评定的,在各组桨手中不存在差异。然而,水平越高的桨手其“心”亚型百分比越高,它对丙酮酸的亲和力较低。此外,高水平桨手的肌毛细管密度是未受过训练者的2倍。所有这些特点都归因于在高负荷状态下的高工作效率和低乳酸生产率。毛细管密度的提高增大乳酸从活动肌中排出的速率。
肌肉体积和肌力
上述特点与受过耐力训练的肌肉的预期代谢图完全一致。然而,与其它耐力项目运动员相同的纤维类型相比,赛艇运动员快、慢肌的个别肌纤维的断面面积异常大。这与耐力适应性的一般模式不一致(肌细胞直径小意味着氧弥散距离减小)。对赛艇工作需求的密切分析可帮助解释这一差异。赛艇的桨频与自行车、赛跑用的收缩频率相比较低,相反,最大肌力较高。桨手必须采用一个依赖于力量高产期较少而两次收缩间的“休息”间歇较长的功率输出模式。该模式与发展大肌纤维一致。赛艇比赛中有氧代谢能力的极值和获胜所需的肌肉功率可能受遗传和大强度专项训练的影响。
根据一般性力量测试结果,赛艇运动员似乎比其他耐力项目运动员更强壮。然而,这种较大的力量通常与其固有的大肌肉体积和大肌群有关。几项研究结果表明,力量数据赛艇测力计运动能力没有多大关系。
只有在采用模拟赛艇姿势时,最优秀的桨手的力量才与水平较差的桨手有所区别。这与甚至简单的力量测定也明显依赖于技能这一观点相吻合。塞彻(Secher)的研究表明,赛艇运动员在同时提高两腿力量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这是耐力项目的一个独特的动作模式。在其它项目未受过训练和受过训练的测试对象中,双腿力量约为分别测得左、右腿力量总和的80%。赛艇运动员由于专项训练的原因这种差异减小。
赛艇技术动作
赛艇是一项周期性运动,其技术动作就是周期性的重复,主要是通过划桨时产生的作用力使艇前进。一个划桨周期包括提桨入水(划水开始)阶段、拉桨阶段、按桨和推桨开始阶段、推桨阶段等技术环节。由于各个阶段都是相互紧密联系,彼此既密不可分又都有其各自的特殊作用。所以,全面理解赛艇技术动作的周期完整性和认真掌握好各个阶段的技术环节,对赛艇运动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1提桨前准备(推桨的最后阶段):推桨至前端,两臂自然前伸,身体重心处于滑座与脚蹬之间,这时,全身肌肉自然地保持适度紧张,集中精力准备入水。
2提桨入水(划水开始):身体自然地团身向前,把身体重心投向脚蹬板的前脚掌上,同时,双手迅速地做向前向上的弧形运动,使桨叶快速插入水中,迅速开始有力的蹬腿动作。
3拉桨:肩臂向后使桨柄沿弧线向后运动,同时,用力蹬腿,拉臂,倒肩,全身配合用力拉桨,使赛艇获得最大推力。
4按桨:拉桨至最大限度时,用前臂和手腕的协同动作使桨柄迅速地做向前弧形运动,桨叶随即跳出水面,桨叶出水一刹那,身体立肌群放松,身体重心完全落在在滑座上。
5推浆:按桨出水的同时(此时肩轴与身体重心点接近于垂直),桨柄圆滑而不停地推向膝部上方。
6身体各部位的合理运用手的动作:正确的握桨方法是手握桨柄不能握得太紧,应该用手指和手指根来握桨和控桨,而不是用整个手掌来握。用手指握桨和控桨,前臂和手指可以自然地放松,很好地感觉桨叶在水中和水面上的运动情况。
7上体动作:提桨时上体应自然地团身,姿势保持有节制的前倾,要避免过分地前倾、下压上体、上体太直和僵硬等不自然姿势。拉桨将要结束时的上体后倒也要适度。头部的动作:头的位置在划桨过程中影响身体全部动作,划桨时,头部应保持平稳正直,尤其在提桨入水前一刹那,头部要自然、平正,下额为稍抬。
8腿部的动作:蹬腿要求“顶上”快而接着均匀稳定地用力,不要突然猛蹬,而是保持稳定的蹬压,大腿和小腿应尽量保持直线用力。全身配合:做到协调、自然放松、幅度充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划桨动作要做到连贯和自然流畅。
赛艇的训练
赛艇是一项对技术、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为使练习者、尽快地掌握正确的赛艇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应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通过反复练习,逐步达到预期目标。第一阶段:观看技术录像对划桨的身体姿势、桨柄和桨叶的运行轨迹等建立初步的概念。第二阶段:在学会了游泳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由老队员带着划双人双桨,老队员在后面平桨,使艇保持平衡并随时纠正错误动作。单人艇在码头附近由一人从扶住艇尾的练习,包括左右桨交替划和晃动船等练习。进而可做一桨正划、一桨同时倒划原地转弯练习,使其体会技术动作、感觉到重心与平衡的关系,消除因船晃动产生的畏惧感。第三阶段:初步掌握双桨技术动作时,便可接触和学习单桨技术,学习单桨左右桨划法,然后过渡到双人单桨无舵手艇,领会和认真执行避免碰撞的航道划行规则,强调单人艇无舵手艇练习时,经常回头看和注意自己的航向。
身体训练可分为一般身体训练、辅助性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身体训练。在训练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可以起到改善身体形态、促进某些器官系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经常采用的方法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和自行车等。辅助性身体训练是经过选择后,采用在动作结构上和力量时间过程上与赛艇技术结构的某些部分相似的动作,如卧拉、卧推、负重深蹲、硬拉等杠铃练习。专项性身体训练包括比赛练习和专项练习,如水上划10×1500米、8×8分钟,划桨池,水上拉罐划等。全面身体训练水平是专项素质的基础,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越宽广、越扎实,就越有可能达到更高的运动能力。有人经研究比较,发现那些训练初期采用了发展全面身体训练的运动员,虽然取得好成绩的时间稍晚一些,但后来的最好成绩却大大高于重视专门性身体训练的运动员。全面身体训练的练习手段多种多样,如徒手操、肋木、实心球、跑步基本练习、游泳、滑冰、滑雪、轻杠铃举重练习,等等。
有效的基本力量训练计划除了能够直接提高运动员成绩外,还能保持肌肉的平衡,减少因过度训练导致的肌肉损伤。通过对55名赛艇运动员的观察,单一的耐力训练并没有使他们的肌肉质量降低。我们应该认识到必要的力量训练可以减少肌肉由于老化而导致的肌肉萎缩症。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让力量训练成为妨碍我们保持/提高运动成绩的因素。
1、杠铃房中的训练。
如果你是一名曾经接受过自行车或长跑等专项训练具有良好的耐力素质的运动员,你将首先遇到技术差和专项肌肉力量弱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在许多方面是相关的,差的技术会导致某些肌肉过早疲劳,例如,当桨叶晚入水和“失水”(抓不到水),蹬腿就会无效;而当你企图在拉桨后期加速时,手臂会过早出现疲劳。相反,如果后背下部(脊柱伸肌)缺乏力量,想要在抓水和拉桨(MID-DRIVE)之间保持力量的连贯就不可能。
2下面是根据赛艇的技术特点,对新手设计的四种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1)蹲杠铃。
这其实是普通的后蹲。但作为赛艇专项力量训练,有两个技术要求需要特别强调:第一,两脚开立的宽度要小于肩宽,最好与在船上的宽度相同。第二,杠铃压在颈部的底部(高杠位置),这样可以帮助你在蹲起来时保持一种直立位置。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下蹲的深度和负荷量。专家认为,充分而两脚窄开立的下蹲是一种比较好的练习,它能使我们在杠铃房中加强划桨各主要关节的力量,免得受到其他技术成分的影响。在抓水最深点时髋和四头肌应该早点用力,并且保持后背稳定。负荷量应采用一种你可以重复10次的重量。负荷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你在起立时有“停顿”。总之,中等负荷和适当速度的下蹲比负荷过重而速度缓慢的下蹲更加符合赛艇的专项特点。
(2)单腿下蹲。
这个练习操作方便,对纠正一些技术错误也非常有效。平衡力量是赛艇运动员的关键,这个练习可以在杠铃房中达到船上相同的效果。找一条长凳,人站在上面,一条腿在外侧悬摆,凳子的高度要达到当你的一条腿在凳上坐或深蹲时,另一只脚碰不到地面。初做着个练习时,可以依墙进行,慢慢地下降到蹲位,再站起来。开始时你会发现下降到坐蹲位置比较难,但要坚持下去,最终在没有墙的帮助下,每条腿每组可以完成10~15次,共完成3组,而且都能下蹲到深蹲位置。训练专家对这个练习情有独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①它可以帮助运动员纠正神经或肌肉导致的力量不平衡。在无意志中使每条腿所做的练习超过了它在船上所承受的力量。
②它可以使整个身体达到平衡,特别是大肌肉群的细微的协作。
③缺乏平衡和控制的力量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在船上。
(3)直腿提拉杠铃。
这是加强背部伸肌力量的一种很好的准备练习。本练习采用杠铃完成,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双膝应该保持微曲,脊柱挺直,与肩同宽地紧握杠铃,沿着腿部提拉杠铃至腰部。这个练习如能完成,运动员会感觉到臀部发力,抵消因上体倾斜至重心前的力。在提拉杠铃时,关键要保持脊柱挺直。在提拉过程中,杠铃要紧贴腿部,动作要慢。完成10次×3组。
(4)陆上划桨。
这一练习的目的不是通过加强肩部力量来达到手臂发力的目的,而是要让背部肌群在“抓水”(举的开始)时能够伸张,学会如何让手臂放松,让上背肌群发挥更大的力量。这是赛艇技术比较重要的技术要求。此外运动员还可以使肩部的肌群得到加强,这也正是自行车、长跑等项目所缺乏的。
这一练习关键的技术要领是在开始拉的时候要用背部力量,切忌用手臂。如果练习得当,运动员会感觉背阔肌肌群拉伸,二头肌和前臂相对省力。
上述的基本训练方法,连同一些其他的非赛艇肌群和腹部肌群的训练属于安全力量训练项目。对于高水平的赛艇运动员来说,以下这些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具有更大的潜在效益。
3测功仪上的力量训练。
这里的一些练习是在ConceptII赛艇测功仪上进行的,比较符合赛艇项目肌肉的运动特点。
划手的力量测量方法的定义是看他作用于桨的力量的大小。专家们认为有经验的运动员从以下的练习中比从杠铃房中更得益,因为它们更符合赛艇运动的专项特点。
4十次最大负荷的拉桨练习。
将ModelC的测功仪的阻力调节到最大值,男子10桨,女子为8桨。如果使用的是ModelB型号的测功仪,可以使用小齿轮,大风门。范例一:在准备活动之后,做一些伸展联系,然后按照已安排好的力量训练计划进行练习。在做10次最大力量拉桨时必须注意桨频保持在每分钟14次的水平。每一桨都是一次重复的专项训练,其中包括赛艇运动所要求的肌肉的正确用力顺序。要特别注意最大控制力,可以用测功仪上显示的瓦特数和桨频率来反馈每一桨的质量。
每组10次(也可以采用1分钟一组),间歇60~90秒,再重复,共完成6~10组。
5分解练习。
如果把赛艇专项力量训练的天数作为一种变量,可以穿插下面这种训练的方法:将测功仪调整到最大阻力,先进行退步练习,背部保持抓水的角度(肩膀始终保持在臀部的前面),手臂充分伸展,桨频控制在18次/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在抓水时腿部的用力,同时用背部肌肉来保持与桨的联系。在完成一分钟的最大控制练习之后,休息1分钟,然后将上述的两种练习合起来,完成1分钟的最大控制桨频的全划座练习,桨频同样为18SPM。在赛艇专项力量训练期间,最好重复上述三种分解练习,组合练习完成3到4组。
6最大力量或功率测试练习。
由于测功仪能够较好的反馈赛艇运动员的最大功能(赛艇)力量,所以这种练习最好一个月左右进行一次,注意在做练习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7最大赛艇力量。
做一次最大的拉桨练习,记录下你完成的瓦特数,让测功仪停下来,共进行5次,看最大值。
8最大赛艇功率。
功率不同于力量,它含有速度的成分。寻找最大功率的方法是,连续完成5次最大拉桨练习,出现的瓦特数就是最大的赛艇功率,它可能出现在第二或第三桨。它比最大赛艇力量大。
9无氧能力测试。最大程度的完成30秒的拉桨练习,记录它的平均瓦特数。也可以采用拉200米的测功仪练习,需要30到40秒的时间。
一些运动训练专家通过亲身体验证明,采用传统的杠铃房训练后,通过上述的方法测试发现,运动员的赛艇的最大功能力量并未发生显着变化,但是通过上述的与赛艇技术相联系的测功仪训练之后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0水上力量训练。
专项力量训练的最终水平是在水上,使运动员在划每一桨时能给肌肉以超负荷的刺激。水上练习不仅能够给肌肉以超负荷刺激,而且还可以帮助运动员注意恰当的用力顺序和最大拉桨的有效性。下面介绍一些旨在提高划桨力量的水上专门练习,它们不仅可以促进肌肉的适应,而且还可以改进技术或强化桨的用力。
11绑胶带法(增加阻力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单人艇。在船头的船球和当溅板中间绑一层厚度1厘米左右的胶带,增加船的阻力。当船全速出发后,由于流体动力受阻,船行进时就象一条休闲艇。由于抓水的阻力增大,运动员划桨时会感觉非常吃力,必须用较大的力才能使船加速。这种方法使运动员在抓水时肌肉受到超负荷的刺激,并且能迫使运动员腿部力量的介入。运动员在训练15~30分钟之后可以去掉它,效果将更佳。关键是运动员能够将“吃重”感向水感转换,腿部的早发力向正常的划桨转换。
12变化主题法。
你如果是一名单桨选手,可以采用四人单桨艇或八人单桨艇配对训练来增加或减少负荷训练,而双桨选手则可采用双人艇或四人艇进行配对训练。第一次划手先全力划15桨,然后休息,每位划手轮流划15桨。经过几次练习后,再采用没10桨增加一名选手划桨,这样可以使抓水的负荷逐渐降低,而船拉桨的速度却在逐渐增加。根据一些专家的经验,这种方面是一种非常专项化、体力消耗特别的力量训练。
13出发训练法。
出发是比赛的一个部分,此时肌肉的力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发初期每一桨所产生的最大力量要比涂中大约要高出40%。将出发段设定为250米左右的距离,让运动员用最大的力量划桨使船尽快达到比赛的速度,甚至略高于比赛速度。所以,采用出发时的训练负荷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专项化的肌肉大负荷训练方法。在进行出发方法的训练时,也可以采用增加负荷的方法训练,譬如:在小艇上绑胶带或在大艇后拖一些东西。采用这样的方法成2到3组后,然后将阻力物消除,重复训练,从中体会划桨的速度感。
总之,对于年轻的新手来说,可以从上述之外的一般杠铃房中的基本力量训练方法中获得很大益处。然而,已经经过很好的系统训练的选手必须经过进一步提高杠铃房的力量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其间专项化至关重要。上述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对短距离的500米冲刺和2000米比赛的加速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专家认为把技术环节分解出来,单独强化是非常有效的,但要记住,无论是男运动员还是女运动员,短距离的冲刺成绩(力量)与2公里成绩之间是无关关系的。另外,切记最好的专项训练方法还是赛艇本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