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锦囊:真理-生命的真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学是成功的动力,

    信心是到达目标的动力,

    慈悲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动力,

    无我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和平动力。

    生命的缺憾

    人生的美好,是从缺陷中而有,人不一定要求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世间的实相,我们应该了解残缺,欣赏残缺,进而运用残缺,转化残缺,但不能让残缺成为生命中的遗憾。有关“生命的缺憾”,有四点说明:

    第一,贫不足羞,贫而无志是可羞

    一个人贫穷,并不足羞,最可羞耻的是贫而无志。做人要“人穷志不穷”,尽管一时困顿,但是财富上的有无并不值得计较,只要我们内心有志、有愿,不怕未来没有成就。

    第二,贱不足恶,贱而无能是可恶

    嫌贫爱富,希贵恶贱,这是人之本性。但是真正的卑贱并非没有功名,没有富贵,没有地位,所谓“无位非贱,无耻为贱”,恬不知耻,必然贫贱卑微;不肯进德修慧,人格就会卑贱。甚至有的人好吃懒做,整日闲荡,不肯勤劳工作,也不肯努力上进,如此自我作践,才是最为可恶。

    第三,老不可叹,老而无成是可叹

    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老,最怕的是心力衰退,而非年龄的增加。一个人老了,岁月无多,就觉得很可悲叹。其实人的生命活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人间留下了多少功德事业?你有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吗?对台湾最有贡献的郑成功活了38岁、精忠报国的岳飞活了39岁、孔子门下第一贤者颜回31岁、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33岁。但是他们的人格道德、功勋事业,至今依然辉耀人间,为人所怀念。所以人老了不要悲伤,要紧的是,你活得有意义吗?

    第四,死不足悲,死而无功是可悲

    有生必然有死,人死并不一定要感到悲伤,人,只要能为世间上留下语言的寿命、功德的寿命、事业的寿命,所谓“立言、立德、立功”,能够有功于世人,这就是永恒的寿命,倒不一定在乎身体活多久。所以我们能留下一点功德事业让世人来受用,留下几句名言嘉句让后人来怀念,这才是重要的。

    追求幸福圆满的生活,是人性自然的希望,但是在完成圆融的人生时,更应该涵养一颗宽厚的心,去帮助世间上其他有缺憾的生命。

    生命的动力

    牛马吃草,就有力量负重远行;人除了三餐饮食之外,还需要不断地补充精神食粮,才有动力向人生的前途迈进。生命的动力,有六点意见提供参考:

    第一,在嗔恨处散播慈悲的种子

    嗔恨、对立是人我的高山,也是自我的障碍。当别人把我视为仇敌,当我是冤家;越是对我不好,越是心中嗔恨我、仇视我,我越要悲悯他,越需要播下慈悲的种子。慈悲才能化解嗔恨,千万不能火上加油,仇恨又添仇恨,冤冤相报何时了?再说,学佛的人没有敌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心中真有敌人,那么用心去爱自己的敌人,是让一个人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要散播慈悲的种子,要用悲悯心去消除嗔恨。

    第二,在仇怨处施予宽恕的谅解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宽恕,不能宽恕他人,便无法获得别人的宽恕。当有人怨恨我,跟我产生敌对的时候,要布施宽恕与谅解,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着,尤其不能让仇恨一直在心里发酵,否则最终受害的是自己,所以要用宽恕化解仇怨。

    第三,在怀疑处培养信心的力量

    “疑心生暗鬼”,自己有怀疑时,要培养自我的信心;别人怀疑我时,也要给别人足够的信心。有信心就会产生力量,信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第四,在黑暗处点燃般若的火花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灯代表智慧,一个人再怎么愚痴,只要能开发般若智慧,就如灯明暗去。所以,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出现裂痕误会,或自我情绪低落无明的时候,要点燃智慧的火花来化解问题,不可以意气用事。

    第五,在失意时提出明天的希望

    有人灰心、失意了,我们要鼓励他、安慰他,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让他相信明天会更好、以后会更有前途。让别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无上的布施。

    第六,在忧伤时赠予喜悦的安慰

    当别人心情忧伤苦闷时,你能及时为他分忧解劳,并且给他一点喜悦,必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与友谊。

    人,要懂得改心换性,改心性、革陋习是自我进步的动力。其他如自学是成功的动力,信心是到达目标的动力,慈悲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动力,无我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和平动力。此外,人际相处时,也可以运用我们的慈悲、智慧、宽容、信心,去帮助别人发挥生命的动力。

    生命的助力

    我们常听说“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不管生逢任何时代,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所接触的人事物,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环境的考验,不能抵挡声色货利的诱惑,心中没有力量,就不容易成功。反之,经得起各种顺境或逆境考验的人,则一切都能成为生命中的助力。关于“生命的助力”,有四点看法:

    第一,贫困是琢磨志气的玉石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贫困其实正是砥砺、琢磨志气的玉石。一个人,面对外在的贫穷,可以靠勤劳来奋发;遇到外来的困顿,可以凭着坚忍来度过。只要你有愿力、有斗志,贫困、逆境,反而能够成长我们的志气,增加内在的力量。最怕的是心里贫困,没有力量抵抗外在的逆境,那就注定只有失败一途了。所以,我们宁可没有钱财,也不能没有骨气,更不能失去信心。

    第二,卑贱是成熟人生的冬雪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得志的时候,当自己时运不济,才能不能发展,只能屈就做小工,或者做卑微的工作;逢此时刻,千万不要因此而悲叹,因为《禅林宝训》有一句话:“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其实都是成熟我们的冬雪。南泉普愿禅师曾经以采樵为业,隐峰禅师也曾以推车度众,他们开悟成熟后,都成为一代法将。因此,只要能经得起寒冷的冬雪,必能做苍松翠柏。

    第三,逆境是考验人生的试卷

    人生世间,要靠种种因缘和合而生存,因缘条件改变,环境也会随之而改变。因此,如果常常要求顺境,要求别人如我们的意,这是不可能的。遇到逆境,我不顺利,我不如意,因此就生气苦闷、消极懈怠,这叫经不起考验。篮球打得愈用力,蹦得愈高;风雨愈大,激起的浪花也愈高。接受逆境,把它当作人生的考试卷;你不怕逆境,不怕试题,就能愈挫愈勇,因为你心中早有准备。

    第四,烦恼是修行证道的资粮

    人,常常活在烦恼里。自己身体不好,起烦恼;别人说话我不高兴听,也烦恼;世间事情我看不惯,我更烦恼。在种种烦恼之下,人生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如果能把烦恼当作修行证道的资粮,不管遇到悲伤、忧闷、挫折,只要你能转化,就像酸涩的菠萝,经过阳光、和风的照拂,就可以尝到甜味。所以,人要懂得转境,能够转苦为乐、转染为净,才能转烦恼为菩提。

    小孩子学走路,需要有大人的扶持;学生参加考试,希望有老师的帮助。在我们困顿的时候,也希望有善知识给予一臂之力。然而,别人的护持只是一时的,我们无法天天冀望别人的安慰或鼓励,只有开发自己内心的力量,才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助力。

    生命的真谛

    常常有人问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人认为生命的真谛在努力付出,有人以为生命的真谛在真诚服务,也有人说人生的真谛在成长蜕变,更有人主张生命的真谛在超越升华……到底生命的真谛在哪里?以下四点,我们可以思考。

    第一,生命在事业中,不在岁月上

    生命岁月的长短,不能决定它的意义。假如我们活了60岁、70岁、80岁,甚至100岁,却对人类没有利益贡献,或者“老不晓事”、“倚老卖老”,乃至被讥评为“老而不死谓之贼”,那又有什么意思?倒不如将生命的力量扩大,用来成就一番福国利民的事业,利益他人、利益大众,那么生命就不在年龄的长久,而在显现的价值了。

    第二,生命在思想中,不在气息上

    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生命就没有了。但是,生命并不只是在这气息上而已,因为你既然活在世间上,就要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这就要靠思想了。你的思想里有智慧、有慈悲,都是利人利事,行止也必定是利人利事。你看,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愿完成《史记》,柏杨也在牢狱中写下白话文《资治通鉴》,他们的生命早已超越自身的气息,而进入大我众生的思想中了。

    第三,生命在感觉中,不在时间上

    自我的生命在哪里?扪心自问:自己活得有意义吗?活得有价值吗?我活着对国家、社会有什么贡献?对民众有什么贡献?对团体、对家庭有什么贡献?如果感到是正面的,“我有贡献”“我有用处”“我可以奉献心意、力量”,那么我们就拥有生命的真谛、生命的价值,而不是在时间的久长。

    第四,生命在内涵中,不在表相上

    生命的真谛要在有意义、内涵,什么意义?比方,我一生中,教育多少的后进,提携多少的人才,帮助别人解决多少苦难,走过多少挫折。假如让别人因为我们而能有所增长、有所提高、而能扩大,那么,生命就不在表相上,而在自他成就的内涵中了。

    生命的真义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因为有生命,所以我有了这个色身,有了生死,有了生活,有了各种社交、往来、活动。我们的生命,也不只是身体而已,主要生命是长久的、是永恒的,即使身体坏了、死了,可是生命不死。它像河水,流到五湖四海,一滴不少;它像木柴,一段一段的,这一段烧完了,换另外一段,但生命之火不会熄灭;它也像念珠,一颗一颗串在一起,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没有终始。因此,要如何了解生命的真义呢?以下有四点:

    第一,信仰的生命

    所谓信仰的生命,是对生命有无限未来的信仰,肉体上的生命有生老病死,但是信仰的生命,超越有无、超越对待、超越生死,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因此,人不能没有信仰,有了信仰,就会觉得我与宇宙同在、与法界同体、与众生合一,感到“我是佛”、“佛是我”,把小我的生命,升华为大我的生命。

    第二,功德的生命

    一般人努力创造事业,希望子子孙孙继续传承下去。但是事业的生命,还是有兴隆衰退的时候,假如你把事业转为慈悲喜舍、广结善缘、常做好事,这样的生命,就会变成功德的生命,福利社会,泽被人群,不但自己有好处,还可以让别人受到你生命的利益。

    第三,道德的生命

    古人有言:“钱财传给子孙,不如留德给子孙”,人总会为儿孙这样想、那样想,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留给他有限的财富,财富会有用完的一天,不如你建立儿孙的道德观念,让他建立良好的习惯,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样的子女,他会光宗耀祖,会帮父母、家庭、家族的生命,继续延长下去。

    第四,言教的生命

    “立言”是古人三不朽的事业之一,它是智慧的财产、文化的宝库,通过著书立说,人类美好的思想、文化,得以绵延传承。像《四书》《五经》,种种古圣先贤的著作,他们的言教生命,流传两千余年,至今润泽后代子孙。言教的生命,实在超越时空,亘古恒长。

    洞悉生命

    每个人都有源源不绝的潜能,等待发掘,每个人也都是自我生命的工程师,应该开发能源,升华生命。所谓“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如何洞悉生命的宝藏,以下有四点提供:

    第一,知足是天然的财富

    世人往往只见到钱财的富有,殊不知我们内心有许多无形之财,如慈悲、信仰、欢喜、惭愧等。《八大人觉经》云:“觉知心无餍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其实“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多求者,耽着外境,心为形役,不得安宁,若是知足守道,以内在之财为富,必定能欢喜自在。

    第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一个会经商赚钱的人,若不知道开源节流,钱财早晚会流失。反之,赚钱少,但知道经营储蓄,一样能致富。宋朝寇准因为奢侈,加上子孙又奢靡,而将家财挥霍殆尽,可见奢侈无度者终难久富,节俭者必不致贫。因此,司马光以俭朴为美,不以奢侈为荣。

    第三,精进是无尽的能源

    勤劳精进,认真工作,是我们生命的能源。《左传》言:“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以精进为锄,犹如拥有无比的电力,能为自己承担重荷,不生畏退,如菩萨“为求菩提,擐精进甲,以大誓愿为器杖,日夜精勤,增长功德,犹初白月渐渐圆满”。

    第四,懈怠是隐形的危机

    懈怠的人根身疲倦,心识放纵,不知奋发向上。懈怠之念一生起,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弹不起来。于是,工作不起劲,导致财务困窘;意兴阑珊,生命力愈来愈萎缩。所谓“勤勉者,时间会带给你的希望;懈怠者,社会会忘记你的存在”。所以,为人应该勤勉精进,莫让懈怠的危机潜伏着。

    莎士比亚说:“勤勉是幸运的右手,节俭是幸运的左手,两者均可致富。”财富不是凭空而得,是靠自己努力赚来的,也不是由享乐中得,是由勤劳节俭累积而成的。如果我们能洞悉生命内在的财富能源,勤奋向上,知足常乐,就拥有了人生最大的富贵。

    生命的常乐我净

    生命不只是人类才有,空中飞的鸟雀,山中走的野兽,河里游的鱼虾都有生命;不但动物有生命,树木花草、天地日月也都有生命。佛教说生命是永恒的,可称为“涅槃”,涅槃的意义是常乐我净,也就是生命的真义。

    第一,常,感到生命的永恒

    佛教讲生命是圆形的,不是直线的,好比四季,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钟从1时走到12时,会再回过头来;一栋房子毁坏了,可以再重建;人有生老病死,死了又会再生,因此生命是不死的、是轮回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重要的是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有的人这一期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瞬间即逝,但是他们留下的贡献,却昭示着他们生命的永恒。

    第二,乐,感到生命的喜悦

    活着的意义在于创造快乐,但是酒色财气的快乐只是一时的、短暂的,真正的快乐来自道德、人格的升华,义理、人情的通达。好比佛陀的弟子跋提王子,过去在皇宫里拥有护卫保护,却害怕别人陷害;虽然吃得好、睡得好,却食不知味、睡不香甜,反倒是在淡泊的修行生活中得到快乐。

    第三,我,感到生命的存在

    一般人常说“我在这里”、“我目前”、“我现在”,可见人的生命就存在于当下,即便是死亡了,生命依然存在,好比旧汽车报废了,只要再换一下零件或车身,还是可以再使用。所以,生命是永远存在,不会消灭的。生命存在的定义不在于一息尚存,而在于具有“用”的价值,小花点缀世间的美丽,小水滴滋润大地,小草绿化世间,因为有“用”,所以让人感受到它存在的生命。

    第四,净,感到生命的清净

    人的本性是不受污染、没有罪恶的,只是一时被烦恼的灰尘、欲望的尘埃所遮蔽,而无法显现,一旦能将烦恼无明去除,就能回归清净的自性。人的心胸如能常葆赤子般的单纯,思想就能清净,思想清净就不会有烦恼。

    涅槃的快乐有四个特性,就是“常、乐、我、净”。感到生命的长久,我们会快乐;感到生命里有自然的喜悦,我们会快乐;感到生命的存在,会觉得快乐;感觉生命的单纯清净,更是快乐。

    健康的生活

    人人都要健康,除了身体要健康以外,语言要健康,思想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身心健全,才能过健康的生活。因此,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有四点:

    第一,快乐的人,不会自恼恼人

    忧愁苦恼的人,不只自己整天心烦意乱,也会将烦恼带给别人,把忧郁传染给别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进取心、乐观开朗的人,做一个能与人为善、不与人争的人,唯有如此,生活才不会自恼恼人。

    第二,自爱的人,不会自伤伤人

    明朝吕坤说:“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不自爱的人,动辄做出违背道德之事;不自爱的人,到处为非作歹,危害社会,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但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因此,一个人要懂得自爱,才能从帮助别人中,体会自助助人的快乐;从慈爱别人中,懂得宽容的可贵。

    第三,诚实的人,不会自欺欺人

    商场上,有的人为了赚取蝇头小利而坑蒙拐骗;职场上,有的人为了谋得一官半职,不惜伪造文凭,假造学历。古德云:“诚者万善之本,伪者万恶之基。”一个不诚实的人,一旦让别人对他失去信任,自然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待人处事要言行一致、不昧良心,如此才能活得心安理得。

    第四,正直的人,不会自畏畏人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俗语也说:“平常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正直不阿的人,自己行得正、做得直,则凡事无所畏惧,纵使有人故意散布谣言、蓄意毁谤,因为他心安理得,不但自己没有恐怖,且能为人所信赖,给人安全感。反之,做人不得正派,则临事而惧,惶恐不安,别人对他也会敬而远之。

    因此,一个健康的人,不但自己身心自在、日子过得安稳,进而也能带给别人欢喜和快乐。

    爱惜生活

    有情者,怜香惜玉;自重者,爱惜羽毛;奋发者,惜时惜阴;英雄者,惺惺相惜。我们在世间生存,也要爱惜生活。怎样爱惜生活呢?有四点:

    第一,省嗜好以养心

    《佛光菜根谭》说:“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人都有嗜好,适度的嗜好,可以怡情养性;不好的嗜好,成为癖性,甚至嗜好太过强烈,就会变成贪心,变成执着,成为烦恼的根源。因此,如《吕氏春秋》所说:“退嗜欲,定心气。”生活中省一省嗜好,就可以长养自己清廉的心。

    第二,崇退让以和众

    忍与退,是在大众里与人相处不可少的法门,如果说“忍”是一种担当,那么“退”就是一种涵养。所谓“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退一步,便是人间修行路”。一位谆谆君子,总是恭敬、退让以明礼。能够谦退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有人缘,自然就能和众。

    第三,减耗费以惜福

    滴水如金,丝履似银。世界上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来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乃至金钱、时间,甚至感情,也要爱惜。生活中能减少一点浪费,减少过度消耗,就是爱惜自己的福报;福报如同银行里的存款,懂得惜福,才不至于耗费用尽。

    第四,重实践以成事

    “经验来自实践,成功由于力行”。一个人事业能成功,努力实践是很重要的因素。有些人光说空话,说食数宝,做事虚晃一枪,这是不能成事的。修行也是如此,佛经云:“虽有多闻,不制烦恼,不能自利,徒无所用。譬如死人,着金璎珞。”如果没有实践,漫天的理论,犹如空中泡影,也是徒劳无用。

    “知书可以明理,所以古人敬惜字纸;知悉人生无常,所以行者珍惜缘分”。佛法说人身难得,所以我们要爱惜生命。爱惜生命,就要珍惜人生、爱惜生活,否则浑浑噩噩,空走一遭,那就太可惜了。

    健康生活

    随着经济富裕、信息多元的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生活质量与健康之道。尤其健康的生活,必须靠我们内在健康的观念及外在的条件,才可以成就。在此提出六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养浩然的正气

    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有正义、有正见。一个人有了正义、正见,在生活中,即使面对诸多不如法、不如意、是非、好坏,均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处理。因此,健康生活的第一法,就是养浩然正气。建立了正义、正见,你就会拥有健康的心理,拥有健康的生活。

    第二,吃清淡的食物

    现代物质丰饶,各种美食竞相推出,吃法也无奇不有。许多人乐此甘馔美食,视为人生一大享受。但是,医院里的病患没有减少,甚至文明病更难治愈。根据医学研究,清淡自然的食品,对人体不会造成负担,容易保持愉悦的心情,因此,现代人应重视清淡食物,以增进健康。

    第三,有适当的睡眠

    所谓“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睡眠看似静止,实有储藏隔日体力的功用。适当的睡眠,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但如果太过,则会造成反效果,使人萎靡不振,无法思考,因此,要有适当的睡眠。

    第四,有充分的运动

    人的身体,就好像一部机器,你不常发动,等到久了、生锈了,忽然要动,就动不起来了。因此,平常要有充分地运动,如散步、慢跑,像佛教的朝山、跑香,也都是很好的运动。

    第五,吸新鲜的空气

    一般人说:“早睡早起精神好。”早晨的树木花草,吐露芬芳,吸一口新鲜空气,会感到精神提振,身心舒畅。因此许多人趁着假日,携家带眷登山郊游,远离尘嚣,接触大自然,享受新鲜空气,也为自己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新之气。

    第六,具禅定的功夫

    健康的生活,除了外在条件的调养外,也要配合内在的养成。尤其每天5分钟、10分钟禅坐的习惯,可以培养定力,有助于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创造优质的生活。健康生活,要能动也要能静,将一天纷扰外攀的心,作一个调整放松,这也是健康之道。

    生活的自在

    塞车,让我们苦恼;感情,让我们挂碍;健康,让我们担心;钱财,让我们执着;人我,让我们伤神……人人离不开这生活里的种种,但是你生活得自在吗?以下四点提供参考:

    第一,人我是非不去说

    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冲突,常常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引发而来。因为一言不和,反唇相讥,于是你来我往,甚至武力相向,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谈人我是非,容易招来灾祸;探他人隐私,很快惹来麻烦,这都是扰乱清净生活的原因。我们无法要求别人都对我们说好话,唯有自己转转心境,心中自然没有烦恼;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反而得到更多自在。

    第二,成败得失不计较

    成功时,信心满满;失败时,灰心丧志,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应。然而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小小的成功不会志得意满;受挫时,也不会失去信心,反而愈挫愈勇。爱迪生面对实验室付之一炬时说:“感谢大火,把我以前所有的错误烧尽。”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生的际遇,穷通祸福,成败得失,都只是一时,不管好坏,如果能把它看成是人生的过程,不执着计较,心灵的空间会更加宽广。

    第三,忧愁烦恼不挂念

    生活里有着许多烦人的事,你把忧愁烦恼带到床上,就会睡不着;把忧愁烦恼带到桌上,就会食不知味,因此,最好不要跟忧愁烦恼做朋友。有时候,烦恼并不一定从外境来,可能是自己起心动念,庸人自扰。因此,我们要做自己的医生、工程师、雕刻师,懂得自我对治烦恼,自我建立喜悦性格,甚至就以委屈、挫折、打击做材料,为自己雕塑一个美好、安住、自在的艺术生活。

    第四,名闻利养不争前

    世间名闻利养,用技巧争来,只会让人家不服气,终究不是自己的;只要缘分具足,不必去争,自然也跑不掉。所谓“义之所在,不落人后;利之所在,不居其前”。在名闻利养前,退让一步,何等的安然自在;在功名富贵前,安忍谦恭,才是真正的进步。

    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退一步思量,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视野。

    生活之要

    每个人每天都要生活,但不见得人人都懂得生活。生活不是只有衣食住行,生活不能只是吃喝玩乐;生活中应该有对自我,乃至对他人应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责任。甚至纵使人人懂得生活,当中也会因为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自然活出不同的生活质量,体验出不同的生命意义。例如有的人活得很艺术、很自在、很充实,有的人却在生活里烦恼、苦闷、不安住。所以“如何生活”才能活出健康的人生,有四点意见:

    第一,三餐饮食要恰当

    “民以食为天”,人靠饮食滋养色身,生命才能存活。但是如果吃得不恰当,也会吃出病来,例如有的人吃得太多,吃得太好,结果营养过剩,造成肥胖症,不但行动不便,甚至危及健康。所以,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饮食要知节制,要定时、定量,要把饮食当医药想,能够“食存五观”,更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第二,出入衣着要得体

    俗云“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生活中除了吃以外,穿也是大事一件。穿衣除了有保暖、美观的功用之外,得体、合宜的穿着也是一种社交礼仪,从中亦可显示出一个人的身份、涵养。所以,在什么场合,是什么年龄,就该穿适合自己身份的衣服,这才是穿衣之要,而不一定要追求时髦、华丽,更不能标新立异,奇装异服,引人侧目。

    第三,起居作息要正常

    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虽然各人运用不同,但是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休闲,起居作息要正常。正常的生活作息,不但有助于身体健康,影响所及,举凡工作、交友,乃至家庭生活、个人性格的养成,都有间接的关系。所以,起居作息切勿晨昏颠倒,如此不但生活秩序大乱,自己的人生也会失序脱轨。

    第四,精神生活要安静

    人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安排得宜,可以平衡身心,稳定情绪,提升性灵。所以每天工作之余,要有属于自己独处的生活空间,让自己的精神得到片刻的宁静,让自己与自己对话,检讨一日得失。乃至透过礼拜、诵经、打坐等信仰生活,或是阅读、休闲、娱乐、艺术等活动,让心灵得到充分的养息,以迎接每一个新的明天。

    每一个人的生活,要靠自己安排、策划,用心经营,才能活出不同的人生。纵使你只想平凡地过一生,也要把最起码的行住坐卧生活打理好,千万不能让自己活得一团纷乱,活得乏善可陈。

    生活真义

    常听到有人说:“生活有什么意义?”不明白生活意义的人生,等于行尸走肉、毫无价值,甚至枯燥无聊。历史上,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即使是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未必真有所了悟。生活的真义究竟是什么呢?有四个依循方向:

    第一,生活的目标在追求幸福

    怎样才算幸福?家庭美满、富贵长寿、完成任务、获得肯定等等都是,然而,最大的幸福,还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平、自他的欢喜。要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扩大小我,把自己融于大我之中,不仅追求个人的幸福,同时也创造人间大众的幸福,从大我中获得快乐。

    第二,生活的体验在充实人生

    生活重在体验,要有体验,就要充实人生。如何充实?认识自己的不足,加强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开发潜能,与时俱进,厚植生命的食粮,这都是充实人生的方法。除此,还要发挥才能,积极投入社会,服务人群,使自己为众人所用,成为大众生命的一部分。充实人生,才能开创人生。

    第三,生活的美德在提升性灵

    古人云:“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生活要讲究艺术,讲究美德,培养高尚的情操,拥有真善美。在生活里,我们使用善美的语言,表现真诚的行为,养成净化的思想。这些美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性灵,超越品格。

    第四,生活的意义在圆满生命

    生活的意义不完全是为自己,古德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和谐才能互利,和谐才能平安,我的生活的意义,在让我的家人、亲人活得欢喜、有价值;让我所居住的社会世间和平美好。所以,生活的意义,是在创造生命,创造社会的生命、国家的生命、大众的生命。

    生活之中,有对自我,乃至对他人应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责任。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活出的生活质量不同,体验生命意义也不同。

    生活的健康

    每一个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条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人生?有四点让大家参考:

    第一,饮食要节制

    人类色身的维持是靠着饮食来滋养,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有的人喜欢三餐外,再加下午茶点、宵夜,也有人为了保健,食用各种补药,如此吃得过多、过好,营养过剩,反而造成身体的负担,形成肥胖症,甚至引起胆固醇过高、糖尿病等等。

    佛教以“少食为良药”,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定时定量,吃得均衡,吃得清淡,就不会造成肠胃的过分负担,此即是以节制饮食来养生。

    第二,作息要正常

    平时要养成生活正常的习惯,有的人为了赚钱,生活颠三倒四,步伐不规律,时间久了,生物钟自然也不正常。

    为什么有些人会长寿?因为他们活得健康,过着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除了生活有序外,工作也须有规律,该是上班的时间就专心工作,即使忙碌,也尽量维持正常的作息。

    第三,情绪要平和

    佛教说:“情绪乃无明业风。”所以想要健康,对自己的情绪要能控制,要懂得平衡它,每天常常挂碍、忧愁,得失计较,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

    现代人的健康杀手之一,就是“忧郁症”,忧郁症与个人的情绪息息相关,当一个人的情绪平和时,除了身体能释放良好的能量与产生新细胞外,也会理智清明,做事安然,身体自然会健康。反之,情绪不平和时,则容易产生不好的细胞,不但影响生活质量,更伤害身体。

    第四,物用要淡泊

    日常生活里,衣食享用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浪费。如我们出门不能不使用交通工具,但也没有必要用太好的车辆,因为太好的车子,除了需天天照顾、保养,出外也怕弄坏,更怕被人偷了去,总之有很多的挂碍。假如能淡泊一点,节制物欲,淡泊物用,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佛家养生百字诀》所言的生活健康之道,也可供大家参考:“早起未更衣,静坐一枝香;穿着衣带毕,必先礼佛祖。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待客如独处,独处如待客……”有了正确的生活态度,正常的生活规律,我们要拥有健康、享受健康就不难矣!

    如何拥有宗教体验生活

    现在社会上追求宗教、信仰宗教的人愈来愈多。你信仰什么宗教,就有那个宗教的体验生活,而一个佛教徒,应有怎么样的宗教体验生活呢?以下四点:

    第一,以如生活,无不皆如

    佛教的生活是“如”。所谓“如是、如是”,“就是这样”的意思。如是,就是要安住身心,就是要如我不动。好比,一个月我赚到多少钱,就依多少钱去生活;我应该做多少事,我就尽力去做。把生活中的一切看成都是“当然的”“本来的”“一切就是这样”,你有了“如”的观念,自己就不会妄求、妄动,不为五尘所染,不随五欲而转,你就能无不皆“如”,到处随缘自在。

    第二,以缘行化,到处有缘

    世界的成立要靠“因缘”,事业的成长,人我的关系,生活衣食住行,就是树木花草,也要靠各种条件因缘才能开花结果,生活在人间,没有“因缘”,实在窒碍难行,难以有所成就。所以,我们要认识缘起,进而广结善缘,你有结缘,以缘行化世间,就会到处有缘,就能得到多助。

    第三,以智拥有,凡事皆智

    这世间一切,我们不可以用愚痴、贪心、妄念、邪见去追求,而要用智慧去拥有。比方,外在的物质生活,好比浮云行空,瞬即消逝,因此我不一定占有,但是可以享有世界;我不一定求外在的财富,但要开发心里的宝藏。能以智来拥有,凡事都是智慧,懂得随缘来、随缘去,就不会挂碍于心,恰似蜻蜓点水,了无余波,自在逍遥。

    第四,以定安住,一切能定

    我们经过一天的忙累,需要温暖的家来安顿疲惫的身心;鸟儿觅食厌倦了,也需要窠巢来栖止弱小的身躯。而我们要把心安住在哪里呢?安住在钱财上,它可能失去;安住在感情上,它可能会变化,安住在荣耀上,可能不长久,实在没有一个真正的安乐窝。佛陀教我们安住在禅定上,所谓“以定安住,一切皆定”。禅的世界,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住而住的世界,充满洒脱、自在、活泼;禅的风光,可以与宇宙天地俱在永恒。

    有了宗教的生活,就能升华,就可扩大,超越物质生活,超越人我对待。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上四种宗教生活,还得靠我们去亲身体验。

    生活的真义

    在生活里,我们经常为五欲尘劳、往来酬对,应付得疲惫不堪。人如果一直活在物欲的追求里,会把人生绷得很紧;能够跳出物欲,洒脱自在地生活,过一个超越的人生,这才是“生活的真义”。有四点说明:

    第一,酒以不劝为欢

    中国人好客,每逢宴会、聚餐的场合,主人不但殷勤地为客人搛菜,而且频频劝酒。古人劝酒,原本是表示祝贺、敬意;相沿至今,却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习俗。你看,有人喝酒的时候,先干为敬,强人所难,弄得大家尴尬、难堪不已。甚至有人劝酒不成,认为对方不给面子,导致恶目相向,挥拳舞刀,使得原本欢喜的聚会,却以悲剧收场,所以说“酒以不劝为欢”,实为至理。

    第二,棋以不争为胜

    真正下棋者,他不争强斗胜,不以胜败、得失、输赢为计较,他只是为下棋而下棋。清朝大将左宗棠的棋艺高超,少有敌手。有一次微服出巡,看到一位老人摆下棋阵,并且在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过狂妄,立刻前去挑战,没想到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人将招牌拆掉。

    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程,见到老人居然还悬挂着牌子,心甚不悦,又跑去和老人下棋,结果三战三败。惊讶之余,他问老人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竟然进步得如此快速?老人笑着回答:“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必客气了。”老人懂得下棋以不争为胜,那才是棋中高手。

    第三,理以无妄为道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发生冲突,僵持不下,往往只为了争得一个“理”字。其实谁有道理,谁没有道理,是很难从表相上判断的。真正的道理,不能虚妄,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上,得到大家的公认,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合乎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等条件,那才是真理,才是正道。

    第四,人以无求为高

    一般人的生活,都是有所求,求财、求名、求权、求位。然而“有求莫如无求好,进步哪有退步高”,有所求,自然流于低俗。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无”的世界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无执”、“无累”、“无求”;证悟“无”的境界,尽管有心、有情、有爱,但是不会受人事的障碍,而能活得安然。所以,人到无求,最为高贵。

    我们要过超越的生活,主要是为了庄严自己、超脱自己,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安顿身心的世界。

    安心的生活

    在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安心的生活,因此写信问候时希望“平安吉祥”,过年春联会贴上“竹报平安”,要出门了总不忘提醒“快快乐乐出门,平平安安回家”,纵使遇到危险,也无不希望“转危为安”。可见“安心”是人人最基本的希求。如何才能安心地生活?有四点意见:

    第一,要有美好的环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受外界的熏陶影响很大,所以过去有“孟母三迁”,为的就是为孩子找一个美好环境,因为美好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净化身心,让我们能安心过一个好的生活,但它并不是别人创造好来给我们,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要去美化环境。

    外在的环境纵有欠缺,但我心里的情境要自己美化。像有的人欢喜美容、美发、美姿、美仪、美化语言、美化内心,甚至有些人帮助扫街、认养公园树木、维护环保,这些都是从内在到外在,为自己到为子孙,创造美好的环境。

    第二,要有善良的师友

    善良的师友,一般称为“良师益友”,在佛门里则叫作“善知识”,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均可以称呼。他具备有“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七个条件,所以又称为“善友七事”。

    推演开来,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不但要有父母兄弟姊妹,我们还要有善知识的提携,自己纵有欠缺、不能圆满,有良师益友可以纠正我、鼓励我;自己纵有愚昧、懵懂无知,有良师益友可以启发我、开导我。

    第三,要有合理的经济

    一个人要生活,不能没有合理的经济生活,它是生存下去的基本要素,因此,古人说:“衣食足则知荣辱。”但是也有人很有钱,可是取舍无道,这种金钱就是维护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管是将本求利,或辛劳所得,都必须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第四,要有净化的感情

    所谓“情不重不生娑婆”,感情是生命的根源,人当然有感情的生活,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如冬阳,可以融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在佛教里并不排斥感情,但主张以慈悲来升华,以般若来化导。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

    很多人祭拜,祈求神明保“平安”;社会的秩序、交通等,也要依靠警察维持“治安”。但我们不能永远靠外在的“保安队”来让我们安心生活,重要的是要从我们自己的内心做起,就像古来多少行者,参禅修道,也是为了求得一个“安心”。

    世间生活

    人在世间生存,都离不开生活;即使信仰宗教,也需要生活。因此,古代禅师大德们所谓的修行,不外乎“吃饭去”“喝茶去”“饥时吃饭,困来眠”“我要去小便”;二六时中,哪里能离得了世间?所以,不管是不是宗教徒,都应该懂得正确地过世间的生活。以下有四点意见,提供给大家参考:

    第一,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

    一般人对信仰宗教者最为诟病的,就是太过冷淡,所谓“三冬无暖气,枯木倚寒蝉”,以为这样才是真修行。事实上,一个人有了宗教的信仰,更要有积极的力量,为人间去进取。黄檗禅师大喝“斩断你的双腿”,破除小乘的自了精神;道元禅师的“此时不晒,更待何时?”表现了把握当下的积极性。因此,修行不是畏头畏尾,不是踟蹰不前,如此才能发挥牺牲奉献、义无反顾、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第二,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

    一个宗教徒和人家讲话,不一定开口闭口就是“看破世间”“冤亲债主”“赶快生天”“往生净土”的言论,镇日“无常苦空”,只是照本宣科,不是真正体会缘起的真理。真正懂得信仰真谛的人,说话,要带给人信心,带给人希望,把法喜安乐让对方共同分享,那才是乐观喜悦的说理。

    第三,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一个宗教徒,不能天天想别人给我供养、给我厚待。我们穿衣吃饭,都是仰赖社会大众的护持,自己本身当然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我种农田、我植山林、我兴水利、我造桥铺路、我生产、我培育人才、我教化度众……我能有很多资生利众的事业,我能恒顺众生的需求,我对这个社会人间才有贡献。

    第四,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

    中国大乘佛教,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是代表大悲的性格;山西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是大智性格的表征;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是大愿性格的实践;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是大行性格的典范。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宗教徒,可以学习这四大菩萨悲智愿行的性格,将我们的信仰落实在人间。所谓“人成即佛成”,人间的责任道业完成,还怕将来不成佛吗?

    每个人在世间生活,无不希望现在与未来都能无忧无虑;不管是像“热,到热的地方去;冷,到冷的地方”的快活烈汉,或者像“山高水长,柳绿花红;日照则温,风吹则凉”的温厚仁者,能实践以上这四种精神,则世间的生活才能真正到达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如何生活

    在生活当中,虽有欢喜,但也有很多不能称心如意的事。有时候感到烦恼四起,或是人事纷纭扰攘,或是工作困难辛苦等等,身心总是不能安顿自在。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呢?有四点意见提供:

    第一,在工作中养息

    每个人都要工作,如果你觉得工作是在度日子、工作是为了别人而做、工作只是换一口饭吃,那你可就辛苦了。假如你在工作中觉得与自己很有关系,在工作中发挥兴趣,在工作中展现价值,那么工作不仅不会给你压力,不是一种负担,甚至在工作中你可以转境、可以养息。文偃禅师的“在大便中乘凉”,洞山禅师的“到热的地方避暑”,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第二,在烦恼中安然

    人难免会有一些烦恼,佛教里有谓大烦恼、小烦恼、百八烦恼等,一般人也用“三千烦恼丝”来形容烦恼之多。在《六祖坛经》里,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惠能大师却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能像惠能大师一样“不断百思想”,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可以不怕烦恼起。你能够在烦恼里面有定力,不为其左右、打倒,那么你就能安然自得。

    第三,在复杂中单纯

    人心的思维很复杂,事情的琐碎繁重也很烦人,不过你可以化繁为简,在复杂中把它单纯化。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读经典的时候,遇到艰涩不懂的字,怎么办?”禅师回答:“查字典就好了。”其实,许多事不必要想得太多。能干的人,复杂的事他可以把它单纯化;不能干的人,常常把单纯的事情复杂化了。

    第四,在不悦中自在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难免有一些人事、境界令人不喜欢,如果你在不喜欢时还能自在,就表示你本身内心有力量。东汉大臣刘宽的女侍不小心把热汤泼在他的身上,刘宽却问女侍烫伤了没有?能有这种从容的风度、宽宏的度量,就会帮助我们在不悦中保持自在的心情。

    生活的开展

    无论城乡或地方,要有发展,才有繁荣的未来;不管企业或组织,也要开展,才有进步的空间。禅门修道,无不追求心地明朗,顿开疑惑;一般人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休闲,内心也要开展,生活才能更有内容、更有品味、更有希望。如何开展生活?有四点意见:

    第一,会说,要说出欢喜来

    你会说话吗?有的人只要一开口,总是说些泄气的话、伤人的话,我们称之为“乌鸦嘴”;有的人则琐碎闲谈,说东道西,尽说些没有意义的话,说了也等于没说。你会说话吗?最要紧的是,所说的话,要能给人希望、给人信心,尤其让人心生欢喜,自己也欢喜,大家都欢喜,因为宇宙之间,最美好的事,就是皆大欢喜。

    第二,会吃,要吃出健康来

    人都喜欢吃,有的人三餐一定要山珍海味,没有丰盛的饮食,他就觉得食不知味。然而吃得不当,吃出病来,身体受到损伤,真可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实在划不来。其实,吃也是一种艺术,真正懂得饮食之道的人,要知道自己身体适宜吃什么,是热的?是凉的?是有益的?是无益的?有的东西吃了甚至害人害己,像酗酒、吸毒等。另外,不含食而语,不嚼食有声,不以舌舐食,或是食时不生恼怒,不捡粗挑细,没有喜恶之分等等,这些都是健康而正确的饮食之道。

    第三,会穿,要穿出气质来

    你会穿衣服吗?有的人穿要名牌服饰,如果不能如此,就觉得今天出不了门。其实,穿衣最重要的是,要能穿出气质来。在佛门中,穿衣也是一种修行,既无需故穿破烂,也不必奢华,只要注重衣着的整洁、简朴,配合季节、场地,合乎自己的年龄、身份,给人健康、大方的印象,就是得体。若能效法菩萨以般若璎珞披体,以惭愧道德严身,更能展现端庄稳重的穿着品味。

    第四,会玩,要玩出学问来

    人的生活里,少不得休闲与娱乐。娱乐的生活并非纸醉金迷、放浪形骸,而要能陶冶性情,净化身心,才是正当的休闲生活。例如,旅行参访、游山玩水,或者运动游戏、集体锻炼活动等等。只要能适合自己的身份,运用自己的才华,就能玩出很多的学问、智慧、欢喜与成就,这才是娱乐的意义与价值。

    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片刻也不能离开生活。如何增加生活的内涵,开展生活的意趣,要靠自己用智慧去营造,用真心去体验。

    生活品味

    人要工作,狼要捕食,牛要耕田,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需要为生活而努力。生活虽然必须奋斗,但也要有品味。什么是品味?有的人追求吃喝玩乐,有的人追求富贵荣华,有的人喜欢周旋人我是非,有的人只会游手好闲,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行径。生活品味是能提升精神层次的活动,列举以下四点:

    第一,琴棋书画,样样来得

    生活应该有艺术品味。古代不少达官贵人,不只是一个政客,也是能吟诗作对、品竹调丝,甚至通达文韬武略的才子,如宋朝苏东坡,才华横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因此培养了豁达潇洒,能自在看待人生的胸襟。一般人在忙碌中,也应安排出一些时间,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参加读书会、共修会,或吟一首诗、唱一首歌,过一点舒畅身心的惬意生活。

    第二,公益活动,事事关心

    生而为人,取之于世间,用之于世间,当然也要回馈世间,因此要有服务人群的品味。世间上的事,除了自己的事,还有国事、家事、天下事,要能事事关心。关心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人推动心灵净化,祈愿祝祷,希望世间变得更好;有的人高声呐喊,口诛笔伐种种不当的行为;有的人付诸行动,加入环保扫街、服务助人等爱心义工行列,这些都可以提升生活的品味。

    第三,休闲旅游,增加知识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饱读诗书固然可以学富五车,若能行走万里,也可以真正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生活中偶尔与三五好友到郊外游山玩水,甚至远游世界各国,也能自我提升。许多人旅游只为休闲玩乐,其实在旅游当中,若是用心学习,更能从旅游中了解不同民俗风情,学习新知,增加阅历,开阔眼界。

    第四,观察自然,怡然自得

    如果有时间,每天能抽出半个小时静坐,可以从宁静中找到生活的品味。也有人喜欢莳花植草或走出烦嚣的都市,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从赏心怡然中,能学习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予人舒畅,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如此,在追求生活品味当中,更进一步创造生命的价值。

    人生不能只是追求享乐、富有,人生也不要只做金钱的奴隶,应该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

    生活的解脱

    我们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欢喜过居家的生活,有的人习惯过修道的生活;也有的人离不了世俗尘劳的生活,也有的人淡泊于清净出离的生活,各种的人,过各种的生活。生活的内容,有人以读书为生活,有人则以赚钱为生活;有人以职业为生活,也有人以旅行为生活;各式各样的生活,依人选择。而一个解脱者的生活是怎么样呢?我们可以欣赏一下:

    第一,如山涧流水清澈透明

    一个解脱者的身心,就好像山涧的流水一样,非常清净、非常清晰、非常透明,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巍巍乎、浩浩乎。解脱者的心境就像清泉,让人觉得沁凉明净。

    第二,如岭上白云来去自如

    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解脱的人,如同山顶上那片白云,高山峻岭也挡不住它,因为它来去自如。在佛门有一句话:“云水三千。”有人问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它说的就是一个解脱者的生活,它像天上的白云飘得来,又飘得走;又像地下的河水流得去,又流回来。出家人行脚就是云水。云水到哪里去?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云水就是“行佛”。

    第三,如花朵幽香芬芳自知

    一个解脱者,他有自受用的生活,也有他受用的生活。因为他解脱了,他自有他的道德与修养,如同桂花的幽香,能够影响到周围的每一个人。历史上,刘禹锡在《陋室铭》直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解脱的人,赞美超越的生活,显露芬芳的气质,自知而不骄慢,自信而不傲人。

    第四,如江海明月自然映现

    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个解脱者如天上的月亮,你有了江,江里面就会映现月亮,你有了海,海里面也会映出月亮,无论你在哪里,解脱者的心境都是光风霁月。又有谓“万里无云万里天”,没有云的地方,天就会显现;解脱者,也像一片蓝天,他不给烦恼绊住,没有无明束缚,即使有了烦恼,也扣不住他,就是世间尘劳,也系不住他。只要解脱了,就不放在心上了。

    因此,一个解脱者的生活,如山泉清澈、如白云逍遥、如花香自如、如明月映现,就是一个美妙的生活。我们社会大众,虽然身在红尘,难以完全解脱,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也是可以让吾人追求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