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锦囊:真理-开发自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最好的教育,就是自觉、自悟;

    懂得自我改善的人,

    必能不断进步、成长。

    自我经营

    现代人做事重视计划、组织、管理,凡事都要经营,例如经营事业,经营家庭,经营人情。此外,乐智者经营利益,更经营文化;求仁者经营慈善,更经营道义;好礼者经营财富,更经营善友;慕道者经营快乐,更经营法喜。其实,人更要懂得经营自我。自我经营之要有四点:

    第一,在学习领域内,要精益求精

    人生是永无止境的学习,所谓“活到老学不了”,学习不是一时的,学习是一生的功课;学习也不一定只限于在学校里,举凡家庭、公司,乃至整个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提供给我们包罗万象的学习科目,穷毕生之力也学不尽。在学习的领域里,最要紧的是自己要精益求精,不要自满,不要自以为是,唯有精益求精地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二,在工商社会中,要纵横交流

    现代是一个信息发达、工商繁荣的多元化社会,每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工作。不管是经商贸易、工业经营,或是农业生产,都有各种的合作社、公会、农会等组织。说明这是一个注重群体合作、人际往来频繁的时代。在平时参加集会,与人际往来时要注意上下、左右的关系,也就是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能够注意周围人际彼此的多种关系,才能捭阖纵横,任运自如。

    第三,在人际空间里,要谈笑经营

    人不能独自过着关闭的生活,尤其在人际关系互动频仍的现代社会,现代人已经和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世间、地球都紧紧结合在一起。在人际空间里,我们要懂得经营人际关系,要给人欢喜,给人利益,要在谈笑里面发展自己的事业。所以现代人要懂得幽默,不能太拘谨,不能太严肃,才能受人欢迎。

    第四,在独自静处时,要心灵平和

    紧张繁忙是现代人的生活写照,经历白天工作场中的纷纭动荡之后,到了夜晚独自静处时,不要再去想白天的人我是非,不要再为工作的好坏得失而伤神,应该让自己安然自在地享受心灵平和的精神世界,才有动力再出发。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一生除了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以外,他人性化的领导更是令人称道,这才是他真正最大的成功。所以,做人不但要经营有形的物质财富,更要经营无形的精神世界,这才是经营之要。

    开发自我

    盖一栋大楼,要开发土地才能兴建房子;设一间工厂,要开发新产品才有竞争力;农民种田也要开发新品种,才能增加收益。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发海埔新生地,用来建机场、设工厂;也有的国家开发山坡地,用以植果树、设农场。开发、开发,举世都在积极地开发,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开发自己,因为自己的心田里有无限的宝藏,有待我们去开发。如何开发自我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要自我觉醒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觉性,就会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能源与财富,所以,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自我觉醒”。如何自我觉醒呢?首先应该增广自己的见闻,充实各类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如此才能认真审视自我,深刻反省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人要时时刻刻保持自我的觉醒。

    第二,要自我肯定

    众生累劫以来,一直在“五趣六道”里生死流转,慢慢地会将自己本具的佛性遗忘,而认为自己就是薄地凡夫。假如能开发自我的佛性,自我肯定“佛就是我,我就是佛”,我的心中有佛,就不会做坏事。所以人要自我肯定、自我期许,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才能开拓自己的前程。

    第三,要自我承担

    一个人如果凡事都不敢承担,就会一事无成。反之,有承担力的人,才能接受磨炼与考验;有承担的人,才有责任感,才能积极投入事业,才能勇于接受逆境的挑战;有承担力的人,才能不怨天尤人,才能和合人群。有承担力的人,是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只有能承担的人,才能领悟人生的意义。

    第四,要自我发展

    人要有自我发展的心,才会进步,才能开创自己的人生。如何才能自我发展呢?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自我充实,加强新观念、新技术与新知识。除了经常针对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加强以外,并且要好好发挥自我的才能,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小区,如此自能发展出一个善美的人生。

    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开发自己的佛性。懂得开发自我心里能源的人,才是一个智者,才是富有的人。

    自我健全(一)

    树木茂盛,众鸟就会云集;海洋宽阔,龙虾、鱼类才会聚集。做人要先健全自己,才能作他人的依靠。如何健全自己?有的人身体上眼、耳、鼻、身、四肢都很健全,但是心理不很健康,反不如残疾人能“身残心不残”。所以谈到“自我健全”的方法,要在思想上、心理上、观念上有如下四点正确认识:

    第一,有钱不如有德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拥有钱财、富贵。但是有钱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有钱也不一定表示这个人很伟大,有钱其实不如有德来得重要,来得可贵。你看,伯夷、叔齐虽然饿死在首阳山,但是拿人与之相比,人皆欢喜,因为伯夷、叔齐是有道德的人。反之,纣王、幽王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如果你把某人比之于幽、纣,则会生气,因为他们是无德之人。可见一个人因为有德而能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远比拥有万贯家财来得重要。

    第二,富贵不如满足

    世间上有的人家财万贯,有钱有势,但不见得就能满足;或是有了财富也不懂得运用,只是贪得无厌,不断地妄求,这就是富贵的穷人。也有的人经济上虽贫无立锥之地,但是他看到世间的美好,每天都有欢喜心、满足感,虽没有财富,那也是富贵的人生,所以,欢喜、满足,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第三,求人不如求己

    俗语说:“登天难,求人更难。”一个人如果凡事都要求助于别人,这样的人生一定很苦。有人问:“观世音菩萨手上为何拿着一串念珠,他在念什么?”答案是:“念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还要念自己?”因为“求人不如求己”。所以做人要自我训练、自我健全、自我担当。

    第四,颓丧不如振作

    一般人做事,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常常半途而废,甚至颓唐丧志、灰心丧气,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人终会一事无成。须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愈是风雨如晦,愈要积极奋发;愈是横逆艰难的时刻,愈要鼓舞振作起精神来。所谓“失败为成功之母”,能够从挫折中汲取经验,才有成功的一日。

    自我健全(二)

    每一个人从小就在家庭里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种种的教诲,都是希望我们能成才成器;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的教育,所谓“希圣、希贤”,也是希望我们能德学兼备;进入社会后,工作上的同事、长官给我们意见,给我们提携,也无非希望我们能不断进步。不过,光靠别人来教育我们、帮助我们,这是不够的!一个人要紧的是自我健全。有四点意见:

    第一,自知才可明白分寸

    人贵自知,人不自知,一切后果就很麻烦。一个人不自知,就是不识大体,就是不懂得环境因缘,不懂得别人的需要,不懂得拿捏分寸,甚至不明白脚下,不知何去何从?这就是不健全。

    第二,自重才可不受诱惑

    “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所以有时候受人侮辱、轻视,都是因为不懂得自尊自重,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不懂得自重,无法自我把持的时候,则容易受到外来的诱惑,自然也会招来无谓的侮辱,所以人要懂得自重,才可免于受侮。

    第三,自立才可自主生存

    俗云:“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世间一切事虽然需靠众缘和合,但外在的一切都只是一种助缘,不能完全依赖,因为世事无常,随时都会变异,所以人要靠自己自立。人能自立,才能自主,才能自强,才能自发自动;如果自己不能自立,又怎么能立人呢?

    第四,自信才可洒脱自在

    佛经云:“信心门里有无尽宝藏。”信心是我们的无上财宝,人要对自己有信心,所以在佛法里讲究要建立“四不坏信”,也就是:对三宝不怀疑、对四圣谛真理不怀疑、对师门道风不怀疑、对自己的真如佛性不怀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建立信心,则世间必无困难之事,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左右逢源!因此人能自信,必能洒脱自在。

    人要自我健全,不能光是靠别人;懂得自我教育,才能自我健全。

    自我健全(三)

    人要自我要求、自我健全,不要等着别人来要求我们。如果自己不自我健全,别人当然就要来要求你,说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到处都是毛病。假如我能自我要求,比方说,说话怎么说法,做事怎么做法,走路怎么走法,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能把自己的行仪都要求得很健全,别人自然就不会嫌弃我们。如何“健全自我”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德行高方能服人

    《佛光菜根谭》说:“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一个人权威再大,只能服人一时,无法让人真心地心悦诚服;如果自己有德行,例如做人诚信、行为正派、说话慈悲、待人宽厚、热心公益,凡事以身作则等等,你自己具备种种美德,所谓“德高望重”,别人自然就会臣服于你。

    第二,度量大方能容人

    一个人要想成大事,首先“能量”要大,也就是有“能力”之外,尤其“度量”要大,要能容人。例如,对于别人偶有过失,要宽恕他;对于别人做事能力不足,要包容他,给他时间、空间学习成长,千万不能苛以待人,宽以待己。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者,才能容人;能有度量容人者,自然近悦远来,则何患不能成事。

    第三,交谊厚方能知人

    人与人初次相见,第一个印象虽然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凭第一印象就断定一个人好坏,所谓“人心隔肚皮”,人还是需要经过相处,才能“日久见人心”。所以,跟朋友相交,你以虚伪、谄媚之心对人,日久对方自然会看出你的人格品性;唯有待人真诚、厚道,友谊才能长久。

    第四,真情深方能感人

    人和人相处,“真情”最能感动人心。历史上,许多帝王带领他的文臣武将,因为情谊深厚,所以赢得忠臣誓死效忠;不少主人对待老仆人如一家人,因此一跟随就是几十年,甚至终生不离,因为他们彼此都为对方的情谊感动,因此能长期相处。待人,真情一生就能令人感动;有了感动,自会尊敬你,为你服务,甚至为你牺牲。

    所以,一个人先要“健全自我”,才能服人、容人、知人、感人;也唯有从待人处世当中,才能“自我健全”。

    健全自我

    身为人,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修正自己的缺失,在心性、德行上,扩大生命的层次与领域。这就要靠点点滴滴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学习、自我健全的功夫了。以下四个方向,可以锻炼我们的心性与身行:

    第一,自我检查

    《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增一阿含》中佛陀也告诫我们:“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凡事把握现在,自我省察,反求诸己,了解自己的想法与行为,才能渐趋成熟,未来的脚步也才会更明确、更为稳健。

    第二,自我训练

    周利盘陀伽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向自己的愚痴挑战,终能觉悟,成就道业;百丈禅师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假他人,用功修行。古圣先贤莫不以自我训练而成就大业,所谓“求人不如求己”,要开发生命的潜能,唯有自己努力创造人生,才能到达。

    第三,自我修正

    六祖惠能大师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确实,一个肯自我修正的人,必定充满智慧。你看!阿那律尊者因为佛陀一偈,改正好睡之习,精进勇猛;鸯崛摩罗经过佛陀的教化,忏悔过愆,得到清净;德山宣鉴禅师认识到自己所学不足,抛却过去,而有日后的悟道因缘。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自我修正,能开启我们生命的智慧,向上升华。

    第四,自我承担

    成熟的人懂得承担。承担过错、承担重任、承担磨炼、承担失败,甚至承担自己的烦恼生死大事。惠能大师“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赵州禅师“小便都得自己来”,都是告诉我们要自我承担。有承担力的人,就会有责任感,有信心面对一切。

    明儒王艮在《王心斋语录》中说:“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后身安也。”凡事从自己出发,自我检查、训练、修正、承担,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心性与德行能够日渐健全。

    自我鞭策

    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如果心猿意马,懈怠懒惰,因循苟且,不但不能成功,反而还会成为失败的祸患。人生在世,即使父子至亲,在面临生死攸关的一刻都无法替代,更遑论其他身、口、意业,学业、事业、道业谁能替得?成功唯有鞭策自己,奋发自强,方能指日可待。以下提出“自我鞭策”四个法则,提供参考:

    第一,修口业不妄言

    修身之道,不外乎“谨言慎行”。古人说:“言者心之音,行者心之影。”话语一出口,即象征着自己的立场与看法,理应为自己负责,岂能不慎。但是,也不能因为害怕祸从口出就闭口不言,当说而不说,亦是妄语。佛陀被尊为天人师,因为佛陀真语、实语、不妄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重道业不懒惰

    世间的学问是有漏法,会随时空变迁而异,唯有真理是历万劫而亘古长新,是我们生生世世都学习不尽的宝藏。人类因懂得探索真理而充满希望,然而佛法无边,唯勤是岸。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量誓愿成”。唯有不断精进,才能让生命呈现风光霁月。

    第三,勤学业不放逸

    面对这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快速变迁,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为自己开发生命的价值与成就。宋代大儒朱熹曾言:“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说明勤学不放逸的重要,等同于今日之“终生学习”的观念。“终生学习”,是人类面临新世纪的生存方式。

    第四,创事业不苟且

    唐朝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辉煌政绩,他为后人留下一句名言:“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无非说明自己一路行来,披荆斩棘、夙夜匪懈的艰辛困苦。所以,创办事业,绝非苟且可得。

    《谏太宗十思疏》云:“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一国之君,固然要时时鞭策自己,谨慎言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旁人也会受其影响,加以学习或评论,因此不可不慎。

    找到自己

    自古以来,相传在深山、大海里,蕴藏着无限的宝藏,近代科学也已经证明,确实在山间、海底藏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因此考古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商业家们,无不千里迢迢,上山下海探取宝藏。

    其实,心外的宝藏有限,真正丰富的宝藏是我们的“自性真如”,它隐藏在我们的心里,等着我们去挖掘,如何寻得自我的宝藏,仅提供四个方向:

    第一,从佛像经书里,可以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佛像、经书就如同一面镜子,是最能诚实反映真实自我;也是带领我们穿透迷雾,亲见本来面目的途径。

    第二,从花草沙石内,可以认识自己内心的世界

    宋朝苏东坡居士从山风吟啸,流水潺潺体会“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真如。”寒山禅师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大自然的花草沙石里蕴藏着无边的法界,只要你有一点灵犀禅心,即可悟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第三,从拜垫禅椅上,可以坚守自己无限的生命

    诸佛菩萨不需要我们众生的恭敬礼拜,乃是借由我们身体的礼拜,以认识自己永恒的生命,犹如“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在一起一拜之间,升华自性,旷大生命。借由关闭诸根之妄动,摄持心念于专一,方能体会无边的世界,展现自我是佛的升华。

    第四,从人我是非中,可以体会自己真实的宝藏

    禅门诗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意喻不把人我是非揽自身,不举人过添烦恼,便不至于搅乱一池春水。唯识家说人我之间的是非好坏,都是我人自心之显现,因此若能堪破自他不二,心境一如,便能认识当下自我如如不动的真实宝藏。

    学佛,学什么?念佛,念哪尊佛?学佛就是学自己,念佛就是念自心。

    自律箴言

    人要自律,自律才能尊重自他。一个懂得自律的人,必然也懂得安排自我的生活,日子必定能过得舒坦安乐。在近代政治人物中,张群先生活了101岁,他作了一首《自律歌》,成为许多人奉行的“养生之道”,在这里援引“自律歌”其中两句话,提供作为大家的“自律箴言”。

    第一,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时

    “步行”是体育界、医学界公认为一种接近完美的最佳运动。有人到大陆探亲后发现,许多当地人的寿命都很高,因为他们习惯走路。佛教所谓“佛地千步走,活到九十九”。经典也记载“经行”有五种好处:能堪远行、能静思维、少病、消食、于定中得以久住。走路就是走向健康之道。

    睡眠可以使身心凝定沉静,恢复身心精力与消除疲劳。但是,如果怠惰放纵,耽于睡眠,反而让人昏昧不觉,提振不起精神来。因此,一般人的睡眠只要七小时就好,睡眠时可作光明想,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养成这样的睡眠习惯,对身心的健康最有助益。

    第二,饮食不逾量,作息要正常

    “一切生命,要靠饮食才得以维持。《佛地经论》说:“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为食。”饮食吃饭可以维持我们的色身健康,吃得适当,也能够长养善法。所以,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唐朝白居易说:“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真正有能力的人,工作和生活都很正常。他们懂得作息要均衡,太忙太闲、晨昏颠倒,都无法冷静思考或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佛门里也强调,五堂功课正常,意思也是生活作息要规律正常。

    第三,心内怀慈悲,口中出妙香

    人生最高的美德是慈悲,慈悲的人会用柔软的心灵关怀众生,用慈爱的眼神看待万物,用真诚的话语随喜赞叹,用勤劳的双手广做好事。慈悲的缘分可以美化生活,增进和谐;慈悲的音声让人终生难忘,令人如沐春风。所谓“口里无嗔出妙香”,口里没有怨声,内心就能太平,与人相处说话,没有讽刺,没有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如《金刚经》所说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话不含刀带刺,不伤害到别人,就能“口出妙香”。

    第四,念念持正法,菩提日日长

    “正念”就是正当的思想、正当的思维、正当的见解。禅堂里,维那师父经常高喊:“提起正念。”过堂吃饭时,维那师父也会唱诵“大众闻磬声,各正念”。就是提醒我们,二六时中,要保持正念。正念可以对治妄念,医治我们的烦恼。有正念的人会坚定信念,不断地重建自己,身常行善事,口常说善言,心常存善念,以身、语、意三业之正行、正语、正念,可以利益众生,增上菩提道心。

    世间的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自律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律的人,不自恼,不恼人,生活有道。

    自在之法

    人都不想被人束缚,而希望自由自在地过日子。但是,自由自在不是心想就有的,我们每天生活里,常常被名枷利锁束缚,被烦恼忧愁束缚,被人我是非、得失有无束缚,怎么能解脱自在呢?所以,“束缚”有时并不一定来自外面的环境、人事,而是自己内心的自我束缚。那么如何才能解脱自在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要能放下荣辱

    荣耀人人希求!但是,有的人“求荣反辱”,有的人守着“一时的荣耀”自我陶醉,结果一事无成。因此,荣耀来时,不能患得患失;甚至不管光荣、侮辱,要能放得下,不要光荣来时就满心欢喜,受到了侮辱就难过,如此生活怎得安宁?能够“荣的由它荣,辱的任它辱”,自己心中自有好坏的标准,而不受外境左右,自然就能自在了。

    第二,要能放下名利

    “希名求利”,这本是人的天性;适度地追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名利心太重,天天看着股票,心思都随着股票的涨停板、跌停板而起落,甚至汲汲营营,忙着到处逢迎拍马,希望名利双收,其结果不一定能“名成利就”,反倒被“名枷利锁”给束缚了。所以人要能放得下名和利,不受名利的羁绊,人生才能自在。

    第三,要能放下得失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得失之间,往往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与失不是绝对的。但是一般人把得失看得太重,在得与失之间比较、计较;吃了一点亏就放不下,讨了便宜也不见得带来快乐,只有徒然增加内心的重担,让自己在得失之间背负无形的担子。所以,一个人要想求得心灵的解脱,首先要能放下得失之心。

    第四,要能放下欲望

    人的生活里,离不开“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追求。为了欲望的满足,每天钻营、奔走,为欲望而忙碌、辛苦。但是欲望就像无底深渊一样,何能有满足的一天?所以人往往做了欲望的奴隶而不自知,为了欲望而心事重重。人唯有放下欲望的贪求,才能去除心中的负担,才能解脱自在。

    何谓解脱的人?放下!何谓自在的人?放下!能放下心中的负担,就能解脱自在。例如一只皮箱,用时提起;不用时,要能放下。时时提在手上,就成为累赘,成为负担。

    自我觉察

    一般人,常常都是用两只眼睛看着别人,每天都在省察别人,分别这个好、那个坏,评论这个对、那个错。其实,人生最重要的,是要省察自己。那么要怎样省察自己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念高危,可以谦冲而自牧

    有的人处高位,以为从此可“一览天下小”,所以胡乱号令他人,把威势使尽。其实,越是居高位者,所谓“高处不胜寒”;地位愈高,不懂得谦冲自牧,就有累卵之危。所以身居高位者,如果察觉危险的话,必懂得谦虚待人,继而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充实、自我要求。

    第二,惧满溢,可以江海纳百川

    “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如果自满,就好像一杯水,满了就会溢出来,就无法如江河大海一样成其大。所以做人要谦虚,要像江海容纳百川,又如高山不辞土壤。一个人肯不耻下问,不计高下地去友爱他人,相对地也能获得别人的友谊,而能缘多成事。

    第三,享富贵,可以济困顿贫穷

    一个人享有富贵荣华,这是自己的福德因缘所成;只是世间无常,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富贵未必能长久。有这种省察与觉悟的人,当他在享有富贵的时候,必会想到还有很多生活困顿的人,有待施予救济。有了这样的慈悲一念,种下了济困的因,将来必定还会享有富贵的果;否则富贵享尽,一旦势尽力穷,即使想施贫穷,也无能为力,因此为善要及时。

    第四,掌权势,可以助黎庶百姓

    一个人有了权势,可以用来欺压良善,也可以用以造福苍生;是善是恶,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就看自己的良知与悟性。所谓“公门里好修行”,一个掌权势的人,懂得体恤黎民百姓,自不会用权势去鱼肉人民,反而尽力帮助他们解决苦难。

    所以,一个懂得时时自我省察的人,不但本身可以处世无患,也可以利益他人。

    自设的陷阱

    我们在社会上立身处事,有时候别人为我们设下许多陷阱,让我们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不过更可怕的是,有不少人是自己为自己设下了陷阱,自己却不自知。自己在自设的陷阱里不能超越、不能解脱,自己把自己束缚起来,那才是最可悲,也是最可惜的事。什么是自设的陷阱?有四点看法:

    第一,忧会天地皆窄

    有的人一直在忧愁苦闷里想不开,如果忧愁想不开的话,则天地虽宽,自己的世界却很窄小;就如天空虽宽,一旦被乌云所覆,则日月也会暗淡无光。所以人要走出忧愁,心境才能开朗,世界才会更宽广。

    第二,怨会到处为仇

    有的人跟人结怨,凡事不朝好处去想,见到人不是像乌鸦嘴乱说话,就是像互相扑斗的公鸡,到处跟人战斗,到处与人树敌结仇,到处无法和人友好相处,那就是自我设下了陷阱。

    第三,哀会自己束缚

    有时候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自怨自艾,感伤自己没有生在富贵之家,怨叹自己生不逢时。或是怀恨朋友欺负我,社会也对不起我,甚至觉得世间所有一切都给自己麻烦。其实,当一个人遇到困难不知反省自己,只会怨天尤人,这就是自己束缚自己,不能全怪别人。

    第四,怒会大敌当头

    佛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之火,能烧功德之林”。有时候我们常常心怀嗔恨,怒气中生。一个人只要一生气,就会失去理智,就会为自己树立起许多的敌人,障碍、麻烦自然跟着而来,甚至平时尽管累积再大的功德,也抵不过一念的嗔火之猛烈。

    超度自己

    佛教讲诵经超度,道教也有作法普度,基督教要祈祷得度,任何一个宗教都希望大家可以得度。其实,我们不一定要超度鬼魂、祖先,超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究竟如何超度自己呢?有四点看法:

    第一,超度冤亲可以广结善缘

    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说:“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世人皆希望世界早日和平,却仍然战祸连年;家庭皆希望和谐相处,家暴事件却层出不穷,这都是因为彼此把对方当作冤家聚头所致。因此为求世界大同、人民安乐,人人当以平等心待人,不分怨亲,大家同体共生,如此才能广结善缘。

    第二,超度妄念可以获得正觉

    当你妄念纷飞的时候,很难看清事实的真相;妄念停止了,心里的清明正觉自然就会显现。就如搅动污水,越是搅动,则水质越是混浊;当你停止搅动,污泥沉淀杯底,清水则能自现。

    第三,超度悲伤可以到至安乐

    一个人经常忧愁,则身心不能调合。孔子说:“其未得之也,患得;既得之,患失之。”人总是在患得患失中,把自己弄得烦恼横生,为了获得安乐,就必须转化悲忧为欢喜,超度了忧愁就会得到快乐。

    第四,超度自己可以获得解脱

    人之所以不能得度,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在于贪欲、嗔恨、愚痴不停,心中的怨气、杂念、忧愁、苦恼太多,假如我们能把心中的烦恼无明都超度了,就能获得喜舍、慈悲、光明、平等、正觉、安乐、解脱,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人生!

    自制的力量

    一个人要有力量,不是用拳头打人,也不是以恶语骂人就有力量。最大的力量是从内心自发出来的,也就是要有自我克制的力量、有管理自己的力量。有四点意见:

    第一,不偏信而是非不明

    古人把进谗言的小人斥为“谗夫”,故有“谗夫毁士”之说,像韦郢公慷慨节义,终困谗夫。一个人只要贵耳贱目,心就容易被障蔽,就容易为奸佞所骗;像社会上的诈骗团伙,最常使人上当的蒙骗伎俩,就是取人的偏信心态。所以佛教讲究正信,要我们在心上专一谛听,就包含善听、兼听与全听,让我们前进的舟船,有个正确无误的方向与航道。

    第二,不任性而情绪不稳

    人,常常容易任性,喜怒好恶随自己情绪高低而定,在应该欢喜的时候他不欢喜,应该伤心的时候他不伤心,这种情绪性格,就是没有自制的力量,没有管理自己的力量。佛陀曾教示弟子要“不受第二支箭”,也就是不要因无明烦恼而引生更多的恶业,导致自己再受更多的苦。

    像《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就是很明智而理性的态度。因为怒而兴师出战,很可能决策失误,损兵折将,所以人不可负一时之气,率性而为。

    第三,不恃长而显人所短

    有一种人,自以为很会讲话、很会做事、很会计划,因此傲慢而好表现。殊不知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心态,正容易暴露自己的短处。像《三国演义》里的祢衡,初见曹操军营中机深智远的谋士、勇不可挡的武将,都视如无物,却狂妄自我吹嘘,终于因此被砍脑袋,做了无头狂鬼,也就回不了头了。所以,天不说自高,地不言自厚,“厚道”之理,深有意涵。

    第四,不愚拙而忌人所能

    有的人因为自己不足,反而忌人所能;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相对地就阻挠别人的成就。这种自己没有得到甘旨,也不让人获得利益的心态,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嫉妒人家之能而不以为学习榜样,难道就会有所得吗?历史上,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因受同门李斯相忌而入狱,悲剧以终;反之,诗仙李白溢美崔颢于黄鹤楼题诗,甘拜下风,成为历史佳话,值得后人学习。

    儒家云:“克己复礼”,就是人的一种自制力量,而在人际往来上,就是一种和谐的交流。

    改善自己

    人都有一些陋习,有一些不好的习惯,需要时时自我改进;甚至有一些不好的观念、不好的行为,也要不断地自我改进。懂得自我改进的人,才能不断进步;“墨守成规”,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那么就永远没有进步了。怎样“改善自己”?有以下四点意见:

    第一,消极不如积极

    有的人性格消极,在平常生活里,就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不但凡事提不起精神,也提不起勇气。对于个性、思想消极的人,需要改进;消极的人生什么都不是你的,什么也不能获得。人,必须化消极为积极,以进取的、勇敢的态度面对人生,天下才有你的一分。这个世间,凡事都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争取,才能拥有自己的天空。

    第二,被动不如主动

    有的人性情被动,就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你动他一下,他就走一步;你不动,他就不走了;被动的人,凡事等着别人来要我们做,这样的人必定一事无成。所以,凡事做善事,要能主动去做;工作,要能主动去加油;好人好事,也要主动去表现。这个世界掌握在谁的手里?毫无疑问的,掌握在主动者的手里;唯有主动积极参与的人,才能融入大众,才能扩大自己的生命。

    第三,悲伤不如快乐

    有的人不但个性消极、被动,而且悲观。他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对自己的事业悲观,对家族的未来悲观,对朋友,甚至对国家社会的发展,都觉得没有希望。有一则故事说,有一只小狗老是在转圈子,想要咬自己的尾巴,因为有人告诉它,幸福快乐在尾巴上!可是它一直咬不到尾巴。后来大狗告诉它:“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前面,只要你向前走,幸福就会跟随着你。”所以,悲观的人要换个心情去想,世间就不会如此的愁云惨雾;你能化悲伤为快乐,能够积极乐观,对自己充满信心,快乐自然就会围绕在你的身边。

    第四,刚强不如柔和

    “自古刚刀口易伤,从来硬弩弦先断”,有的人性格很暴力、很刚强,动不动就跟人怒目相向,甚至拳脚以对,如此不但伤人,而且到处树敌,最终伤害最大的是自己。其实“柔能克刚”,能够以“柔和忍辱”的态度跟人相处,让人如沐春风,必能到处左右逢源,无往不利,所以柔和才是处事做人的妙方。

    人,最好的教育,就是自觉、自悟;懂得自我改善的人,必能不断进步、成长。

    自我雕琢

    《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其实,人如玉石,也是要不断地与朋友互相切磋、琢磨,尤其要不断地自我雕琢,才能越来越圆融,越来越成熟。如何雕琢自我,有四点意见:

    第一,智慧要能开发

    智慧不是口里说的,也不一定是记在书本上;真正的智慧是在自己的心里,开发自己心地的智慧,佛教称为“明心见性”。心地的智慧一开发,“大圆镜智”一现前,宇宙间的形形色色、森罗万象无有不明。智慧不同于世智辩聪的知识,所以智慧不从外求,而是要从内心去开发。一个人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明白真理。

    第二,性情要能调和

    有人的脾气很大,他说我生来就是如此;有的人生性懒惰,他也理直气壮,认为我天生就是这样。甚至有的人贪欲心强、有的人好与人斗;不管如何,性情不要有太多的暴力、太多的意气用事,或是过于任性与情绪化。我们要通过后天的雕琢、修正,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和谐,才能见容于社会。

    第三,处事要能乐观

    人际相处,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的人。有的人稍有不顺,就灰心失望,认为我不需要交你这个朋友,我不必要再作无谓的努力。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应该带着乐观的心情,不能对人要求太多;你嫌他不好,就是因为他不如你,如果你能慈悲一点,反过来帮助他,一切都会改变。所以,只要我们用乐观的心情处事,人生会变得更美好。

    第四,德行要能健全

    人我相处,必须靠道德来维护,道德观念有多重,人格就有多高;以道德节义与人交往,则品德自然清高。所以,我们要雕琢自我,要改善自己的行为,要健全自我的德行,而不是要求别人;要求别人,不如要求自己。

    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雕琢自己的智慧、心性、思想、德行,让自己健全起来,才能发挥自己的能量。

    自我进步

    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不管为学或做人处事,每天都要有所进步;如果墨守成规、原地踏步,就是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每个人每天都要比昨天好、比昨天进步,因为有进步,才有成就感,有进步才能足堪自我安慰。那么如何才能自我进步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以苦读砥砺志节

    你想要有所进步吗?首先就是要变化气质。怎样变化气质呢?你要读书,要砥砺自己用心于学问上。古人“凿壁借光”、“悬梁刺股”,都是苦读有成的最佳典范。但是读书不是为了贪求富贵,不是为了找到好的职业;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变化气质。过去讲“文人雅士”,不粗鲁、不俗气,文质彬彬,很有气质,很有节操,很有骨气,这才是读书人的风范。

    第二,以忏悔自我更新

    人要守礼守法,以礼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如火车行走在轨道上才安全,汽车遵守交通规则才平安。一个人如果行为有了偏差,要懂得忏悔;忏悔如法水,可以清净我们的身心。就如衣服肮脏了,使用清水洗涤一下,就能恢复清洁,所以人要懂得忏悔,才能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进步。

    第三,以和谐与人相处

    你想要进步,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人处事。做人处事要讲究和谐,如果你和人相处,经常跟人唱反调,不断跟人相斗、抗争,甚至跟人比较、计较,让人觉得与你相处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你会到处没有人缘,到处惹人嫌弃。因此,人际相处,最重要的是,要给人感觉你有和谐的个性,这才是做人最大的成功。

    第四,以信仰净化身心

    一个人,不管你是信仰哪一个宗教,总之,你要有一个自我的修持,自我的修道。因为唯有用“道”来净化自己的身心,才能完成自己、圆满自己。

    自持之方

    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管理学,举凡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甚至情绪管理等。其实人最需要的是自我管理,每一个人如何管理自己?如何自持自己的身份?有四点“自持之方”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宠利不居人前

    在事业上、公司里,有了荣耀、利益时,不要抢在人前,有时厚道一些,分一点好处给别人,不仅可以利人,也可以自保。《尚书》云:“臣罔以宠利居成功。”清朝的年羹尧,官拜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被封为“一等公”,却因为功大而骄,后为雍正所忌,群臣纷纷上章弹劾,招致下狱而亡,这就是不懂得“宠利不居人前”。因此《菜根谭》里也说:“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第二,德业不落人后

    “立荣名,不如种隐德。”一个人的财富、事业、学问、名誉,可能因为能力、聪明等条件不一,而有多寡、高低的差异。然而一个人的道德、慈悲、人格、惭愧……种种德业,不会因外在的因素而有不同。人比人,气死人,但德业不会,我们宁可什么都没有,德业不可以落人之后。“一句真理无价宝,比金比银万倍好;人间道德无价宝,比山比岳万倍高。”因此,我们要时常发愿,慈悲要多一点,道德要高一点,惭愧心要大一点,“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第三,享受不逾分外

    人间有很多的享受,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到处旅行、游玩……这些都是享受。甚至被人赞美,是一种享受,受人爱护、照顾,也是享受。不管你得到多少享受,最重要的是不可以有逾分外。凡事超过了并不是福气,例如在工作上,我一天的价值多少?我一个月的薪水多少?应该得的,我得,分外不应得的,得到了,并不是很好的事情。所谓“勿以少分的学德,博取多分的荣誉”,所以,在恪尽职责上,不必小看自己;在享受权利上,不要膨胀自己。

    第四,言行不偏中道

    《佛光菜根谭》说:“行为可以看出做事能力;言谈可以察知品德修养。”有用的一句话,胜过无益的千言万语;有益的一件事,胜于无用的千辛万苦。可是,一般人做人处事、言行之间,常常不是太冷,就是太热。欢喜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失言;愤怒的时候,做出来的行为失礼。或者对人不是要求过严,就是要求过松。假如能在自己的言行上,不冷不热,不求不拒,以中道为准则,最是适合。

    调御己行

    人是群居的动物,我们不可能离开人群独处,因此,日常生活里免不了要与人接触,所以人际相处之道,是不可忽视的学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以礼来调御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的举止,有礼才能不侵犯他人、尊重他人,以礼来调御自己,才能遵守社会道德。关于“调御己行”,有四点意见:

    第一,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讲八卦、听八卦,这是人的天性,我们常听人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能告诉别人噢”!结果,不到几天的时间,这些话又由第三者的口中,传到了你的耳里,而且传话给你的人还会说:“告诉你,你不能告诉别人噢”!俗语说:“朋友就是将你的秘密‘不小心’传出去的人。”在寓言故事《国王的耳朵》中,我们了解到,要别人守住秘密,是自他都痛苦的事情,所以,若要人勿闻,莫若己勿言。

    第二,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俗语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后汉书》记载东汉安帝时,有位性好逢迎的昌邑县令王密,在夜深人静时,抱了一袋黄金赠送给太守杨震,并告诉他:“暮夜天黑,只有你我二人,请放心收下,不会有人知道。”杨震怒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只要你做出来的事情,就不可能没有人知道,所以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第三,欲人勿谎,莫若勿苛

    《菜根谭》云:“攻人之恶,毋太严。”如果你希望周围的人都能对你忠诚以告,不要有不实之语,你在待人处事上,就不能太苛刻,否则别人怕讲出实话会被你责骂,只好以说谎话来自我保护。同样的,如果你能常给别人机会,适时给他人协助与关心,对方才敢跟你说明真相,所以欲人勿谎,莫若勿苛。

    第四,欲人勿纵,莫若勿严

    俗语说:“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有些父母,为了要子女成龙成凤,而造成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在承受不了沉重的压力之下,只好放纵自己与恶友往来。所以,我们和人相处,要以尊重对方的态度,引导对方主动向上,才不会如施压过久的弹簧,造成弹性疲乏,即使想恢复弹性,已无法挽回,因此,欲人勿纵,莫若勿严。

    人际相处之道是人生的重要功课之一,也是生活质量好坏的要件,一个人如果懂得“调御己行”,才能让他人乐于与我们相处,因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进德

    做人有两个最大的课题,一是如何有益于人,一是如何自我进德。关于如何“自我进德”,有四点意见:

    第一,见人善行,多方赞叹

    我们看到别人做好事,要给他赞美;知道某人是善心人士,要给他赞扬,这就是佛教所谓的“随喜功德”。做人要有随喜、随缘的性格,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有人说好话,你要赞叹他说得好;看到别人做好事,你要赞叹他做得好。凡是他人所言、所行,每有可取之处,你都能给予赞叹,所谓“口中无嗔出妙香”,口里经常赞叹别人,就会散放慈悲智慧之光,甚至常常用好言好语对待别人,那就是自己获得人缘之道,未来的路会愈走愈宽,会到处受人欢迎,这就是自己的方便,就是自己用不尽的宝藏。

    第二,见人举过,多方自省

    有人批评我们,说我们这个不对、那个不好,也不必做太多的说明、做太多的辩解,甚至针锋相对,严词驳斥。见人举过,即使不能“闻过则喜”“闻过则拜”,至少要多方自省,我有做过这样的行为吗?我有说过这样的话吗?你懂得自我反省,就容易找到自己的过失,就容易改进,自然也就容易进步了。

    第三,闻人好语,多方奋勉

    有时候别人也会给我们赞美、鼓励、表扬;听到人家说我们的好话,不要太自我陶醉,也不要太自我得意,不要以为别人赞美我是应该的,自己要有一种惭愧、反省的心,觉得我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多,因此要更加奋发、勤勉,希望赢得更高的荣誉,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闻人谤言,多方警惕

    当别人毁谤我、批评我的时候,怎么办呢?其实也不必生气,能把对方的批评、毁谤,当成是给自己的一个警惕,甚至怀着感恩的心,感谢他给自己一个消灾、忏悔的机会,如果你能这样想的话,自己就能增德进业了。

    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进德修业;凡事不忘自我检讨,必能进德修业。尤其,每天在思想上、观念上都能大死一番的人,对自我增品进德,必定大有帮助。

    自求多福

    在家庭里,孩子会跟父母撒娇争取宠爱;在学校里,学生会跟老师耍赖要求加分;在公司里,员工会跟老板暗示希望加薪;平时,我们会跟亲友往来培养助缘。其实,外在能给我们的东西毕竟有限,有时也要看我们的福德因缘;福报缘分不具,强求不得。真正的福德因缘,不是到外面去求,而是向自己求,要求自己,自己健全了,福报不求自来,所以人要“自求多福”,有四点意见提供参考:

    第一,求财不如勤俭

    宋朝朱熹先生在《近思录》提到:“懈意一生,便是自暴自弃。”我们想要发财,如果懒惰不事生产,财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想要发财,必须生活朴实,省吃俭用,加上勤劳努力,日积月累,财富自然会不断增加。

    第二,求名不如随分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有名望的人,名望不是靠别人平白奉送,要靠自己积功累德,自己健全。有的人一心追求名位,只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及欲望,结果贪得无厌或过分执着,就容易陷入名利的大海里,患得患失而忧苦终日,难以自拔。因此,追求名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随分;能够如实随分,因缘到了,名望自然会来。

    第三,求助不如结缘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我们需要时,能够适时提供助缘的人,就是我们的贵人。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在哪里?贵人就在结缘里。平日与人广结善缘,因缘自然会回馈于你。所以,求人帮助,不如自己主动跟人结缘,此即所谓“与其坐待因缘行事,不如创造因缘机会。”

    第四,求福不如修身

    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有福报的人,得福报,也要有条件去享受福报。有的人一边赚钱,却一边浪费;有的人一边烧香祈祷,离开寺院教堂就恶口嫉妒。甚至有人祈求健康长寿,却暴饮暴食,生活无度,这些都把自己的福报功德漏掉了。因此我们要修养自己,身心健全了,自然多福。

    俗云“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行善,自求多福,却祈求神明、佛祖赐予,这有违因果道理。如经典所载,有人看到油在水上漂浮,祈求神明让油沉到水底去;看到水里有一块石头,祈求神明将石头浮起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们想要求得福分,必须靠自己努力奋发!

    战胜自己

    要改变别人很容易,要改变自己很困难;战胜别人很容易,战胜自己更困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世间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为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习气、观念,很难一时之间说改就改。好比一位老烟枪,明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就是难以戒除;就像爱生气的人,明知道生气不能解决事情,就是难以控制。所以要想改变自己,必先要战胜自己。如何战胜自己?以下提供四点战略:

    第一,用虚心粉碎我慢的高山

    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敌人,就是“我慢”。经典上说,我慢的人,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执为“我”形成骄慢,就像高山一样,把自己树立起来,目空一切,结果不但无法和别人沟通,也障碍了自己的因缘。要进攻我慢的高山,唯有用虚心低下做武器。虚心,能够消弭人我之间的隔阂,拉近大众的距离;低下,就不怕会受到委屈,就不怕别人看不起,这是粉碎我慢高山的最高本领。

    第二,用智慧降伏无明的魔军

    我们的第二个敌人是“无明”。无明,让我们不能如实知见、不能通达真理、不能理解真相。它使我们内心失去了光明,污染我们清净的本性。就好像是魔王军队,盘踞在我们的身心里,阻遏我们勤劳向上,诱惑我们偏离正道。

    怎样才能打倒无明的魔军呢?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就会明理,觉知世间一切诸法虚妄,不起分别风,不刮对待雨。智慧,就是一盏能够点亮众生心中的明灯,引导迷津,唯有智慧才能降伏无明魔军。

    第三,用正观对治贪欲的恶贼

    我们身心里潜藏着贪欲的恶贼,禁不起外境的诱惑,看到这个,就想要占有;听到那个,也想要掠夺,永远无法满足。即使获得,也会害怕失去,执着难舍、患得患失。这种贪欲的恶贼,使我们整天忙于追求,无法自在。

    要对付贪欲的恶贼,就要用正观来对治。正观就是正当的看法,明白是世间的法则真理。世间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生灭聚散,会拥有就会失去,若能如是观察,拥有时你会珍惜,缘去时也不会过于懊恼,这就是正观。放宽心胸,能够利他利众,就不会被贪欲所打败。

    第四,用菩提超脱生死苦海

    人生无法逃避的,就是老病死生,感到最痛苦、最无奈的,也是生死苦海。经典用“头出头没”来形容众生在生死大海的情况,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沉沦,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脱离,永无出期,轮回不已。

    要超脱生死苦海,唯有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慈悲心。因为他有慈悲的力量,故他“智不住诸有,悲不住涅槃”,对家人、社会、国家、众生,心怀“上弘下化”的使命和责任;因此他有力量,不怕轮回,征服生死洪流,以愿力自度度人,脱离苦海。

    古人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也是一样,一直不断地向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才能自我提升。

    尊重自己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一个人唯有自尊自重,才知道奋发有为,如果都不知道尊重自己,没有自尊心,则人不像人,又何能寄望功业有成?因此,如何尊重自己、发挥自己,就是一件重要的功课。以下有六点参考:

    第一,工作要计划

    人要生存,就必须工作。一个人如果不肯工作,就会变成懒散闲人,不但失去生活目标,也无法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要工作,就要有计划,有计划,才能事半功倍。尤其现今信息时代,任何事都讲求效率,事前就应做好准备,不是遇到才商量、才计划,如此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第二,做事要负责

    一件工作的交代,就是责任的赋予。你承担了一句话、一件事,就要有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戮力以赴,完成使命。这种责任感,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如果你不尊重自己,推卸不负责,下次,别人又怎么敢将重任托付与你?

    第三,人生要乐观

    烦恼是人生的“实相”,就是因为人生烦恼,所以更要乐观。倘若你做什么事,都是苦苦恼恼,心不甘、情不愿。那么,又能成就什么?反之,如果能转化念头,心甘情愿,乐观生活,即便只是一件小事,也能从中肯定自我,不断积累,人生的价值就会不同。

    第四,态度肯进取

    世间一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做什么,进取的态度就很重要了。进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进,一种勇猛勤策、不断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益求精、进取精进的力量,不懒惰,不停顿,就能推动我们向前,迈向成功。

    第五,处事具前瞻

    有句话说:“大丈夫争千秋之事业,不赌一时之气愤。”有些人眼光“近视”,不能放大格局,沉溺是非人我、好于闲谈杂话、计较工作分量,心思种种都放在琐碎小事上,还自以为追求公平正义,这怎么会有前途?唯有处事具前瞻,志向放远大,逐步踏实,才有前景和未来。

    第六,生活有禅味

    现代人都说要懂得爱自己,其实,“禅”就是爱自己。有了禅,可以解脱缠缚,可以安顿身心,可以放旷自在,可以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生活有禅味,就有幽默、自在、洒脱,有诙谐、有智慧。把禅味带进生活、工作,会给自己欢喜、家人欢喜、同事欢喜,不但自尊自爱,也会尊他爱他。

    人尽管有生老病死、生住异灭而流转,但是,清净的真如佛性永远不受牵动。因此我们更应该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尊重自己。

    善待自己

    一般人总希望别人待我们好一点,但是这太难希求了。与其等待别人来待自己好,不如自己先对自己好。善待自己的方法很多,比方吃饭营养均衡,注意身体健康;穿衣保暖,不让自己受凉;好好休息,保持精神体力。善待自己也不只是这样而已,除了身体上的善待之外,以下还有四点意见:

    第一,不重自己者取辱

    一个人不看重自己、不尊重自己,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你不尊重自己,自然人家也不会尊重你,就容易自招屈辱。所以我们要别人的尊重,得自己先尊重自己,清楚做人处世的立场,言行举止合乎身份,应对进退有据等等,明白这些,就是善待自己的第一步。

    第二,不畏自己者招祸

    儒家说:“慎独”,古德也云:“畏己”,指的是我们不一定怕人、怕天、怕因果,但是要怕“自己”。自己很可怕,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好像六个土匪强盗,住在人体的这个村庄里。他们为非作歹、造作恶业,你能不畏惧吗?如果你不畏惧、不小心、不谨慎,不把眼、耳、鼻、舌、身、心管理好,那么随着它起舞造作,弄非招祸,惹下麻烦,受苦的就是自己了。

    第三,不满自己者受益

    如果你对自己不满意,经常想到自己的道德不够、慈悲不够、智慧不够;在工作上想到:“我的努力不够”“我的用心不够”;在人际相处上想到:“我待你不够好”“我待你不够诚意”,假如你能够不满意自己这些种种的缺陋,你会想要有所改进,努力增上,培养因缘,那么,你自己就会受到很大的利益。

    第四,不是自己者博闻

    不是自己,就是不自以为是,常能自我反省“我这样子对吗”“我这样子准确吗”。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是之处,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修正,参考别人的意见,听取别人的看法,渐渐地,你会消除自己的执着、看到自己盲点,获得许多知识,进而能够博学多闻。

    能够自觉,就会改进自己;能够自觉,就会扩大自己,能够自觉,就是善待自己。

    找回自心

    东西遗失了,我们都会想尽办法把它找回来;亲人失散了,更是千方百计寻找,希望能重温天伦之乐。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会找工作、找朋友、找乐趣等等。但是,寻找任何东西,都没有比找回自己的心来得重要。我们的心经常在外漂泊浪荡,我们应该要把他找回来。如何找回自心?有四点:

    第一,成就内心的自性佛

    每个人都有一颗真心,也就是我们的自性佛。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五欲六尘、声色犬马的染污而迷失。所以,修行的人为了找到真心,有的用礼拜,希望有一天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有的从禅坐中反观自性,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一点消息;有的人花了数十年时间,在佛经里探讨;有的人穷一生岁月,在佛号里寻找。不管运用任何方法,我们唯有找到内心的自性佛,才能认识自己。

    第二,点亮内心的智慧灯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我们的般若智慧,也像灯光一样,可以照亮内心无始以来的愚痴、无明。无明就是烦恼,它能遮蔽我们的真心,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如乌云遮日,天地自然阴暗。我们唯有净化心灵,把内心的尘埃拂拭净尽,则乌云散去,阳光普照,自然晴空朗朗。所以,我们要点亮心灯,要发掘般若智慧,才能认清自己。

    第三,治疗内心的三毒病

    贪嗔痴三者,佛教称为三种根本烦恼,又称为“三毒”。意即这三者能荼毒众生的身心,让我们如生大病,无法修道,而与真心本性愈离愈远。所以,学佛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当我们透过三学的修习,达到“以戒治贪、以定治嗔、以慧治痴”的目的,把贪嗔痴的疾病治愈,自然能够找回本自具足的佛性。所以,人要做自己的医师,要善疗自己疾病,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第四,发掘内心的七圣财

    每个人的一生,多少都曾有过发财的梦想,只是有几人能如愿?何况世间的财富为五家所共有,即使拥有再多的钱财,往往转眼成空。世间真正的财富,是信仰、持戒、惭愧、闻法、精进、喜舍、智慧等,佛教称为“七圣财”。这些财富都存乎我们的一心,我们内心有无尽的宝藏,只要我们找回自己的真心,则生生世世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一般人平常都是向外求,求名、求利,求荣华、求富贵,反而把自家的宝藏弃置不顾,殊为可惜。所以,聪明的人要懂得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能够找到自己的真心,寻回自己的本性,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开发自我

    我们常听人说要开设工厂,要开拓产品,要开发山坡地,乃至要开采能源、矿产等。其实,不管开发能源也好,开采金矿也罢,不一定要在另外的地方去开发,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无限的宝藏,所以如何“开发自我”,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有四点意见:

    第一,在平淡中找滋味

    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平淡吗?其实人生本来就很平淡,每天早起晚睡,每天三餐,每天工作,这不就是平淡的人生吗?但是,我们可以从平淡的生活里找出平淡的滋味。平淡的滋味是什么?比方说我很欢喜、我很平安、我很祥和、我很自由、我很逍遥、我很自在;你能够从生活中体会出这许多的滋味来,平淡的生活自有其不平凡的味道。

    第二,在劳动中找安适

    人每天都要劳动,都要工作;如果你把劳动当作辛苦,当然就很辛苦。假如你在工作里感到快乐、欢喜,从工作中感觉很有趣味、很有成就感,工作就成为快乐之源,如果你因而喜欢工作,不就天天都快乐了吗!

    第三,在封闭中找自由

    你觉得自己的世界太小,自己的居家环境太小,自己的生活圈子太小吗?你觉得自我太封闭吗?没有关系,你在封闭的生活里,思想可以自由。你不但可以扩大思想、升华志向,甚至可以让自己的方寸之心,包容法界之宽。只要懂得经营自己的身心世界,就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第四,在友谊中找真情

    俗语说:“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确让很多人感到寒心。所谓“纸张薄,人情比纸张更薄”。但是凡事只要从自己做起,就有未来,就有希望。你觉得人情很冷、很淡,不过没有关系,你把自己热起来,你能待人真诚,自然就能从友谊里找到真情。

    如何了解自己

    了解别人很容易,了解自己很难。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看别人很清楚,却看不到自己,所以,一定要有一面镜子来反照,才能如实看见。我们如何看到自己,了解自己?有四点意见提供给大家:

    第一,我的心中有些什么

    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心,里面有些什么,是贪爱?是嗔恨?是愚痴?是邪见?是嫉妒?是疑惑?这些让我们痛苦的无明烦恼,当然要排除。能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开发心中的善美、真诚,心中有好人、有好事,这颗心会是好心。

    第二,我的耳朵听些什么

    一般人的耳朵都乐意听人家的恭维、谄媚、是非,甚至听到别人的不好、坏话,就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或者,一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不是,就沮丧、懊恼、伤心、痛苦,为什么不听取人家的好言、好语、真话、实话,而任由这些不好的言语,让我们自己空生烦恼、难过呢?所以,可以留意一下我们的耳朵都听些什么内容,能够会听、善听、兼听、谛听,摘取他人讲话的精华重点,才是真听。

    第三,我的双手做些什么

    大家可以试着了解自己的手做些什么?是偷窃、是打架、做坏事,这双手就不是好手,过去做小偷、强盗,现在金盆洗手不做了,不再偷、抢、盗,转而帮助别人,这双手就是功德手、慈悲手。比方,随手开灯,给人光明,为人开车,给人方便;插朵花,身心愉悦,捡垃圾,保持干净等等,观照自己双手做什么,随时随手做好事、做善事,自他都会欢喜。

    第四,我的日子过些什么

    我们自己可以了解一下,我每一天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每一年的日子怎么过的?是痛苦,还是快乐?是负担沉重,还是欢喜适意?无论过什么样的日子,都是有因有缘,假如每天能用10分钟来想想:是要制造解脱自在的日子,还是忧悲苦恼的日子?从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人格与内涵,你会自我了解,自我放下,慢慢地,会远离庸庸碌碌、不知所为的日子。

    如何自我成熟

    田里种了五谷,每天都会盼它早点成长成熟;蚕结成蛹,每天也会盼它早日破茧而出;人处身这个世间,当然也希望自我成熟。如何自我成熟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着眼:

    第一,以积钱财之心,积聚学问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积聚钱财固然是人之所欲,过分的贪求,就会为金钱所奴役。若以积钱财之心积聚学问,你的学问会很好,你用心探究学问真理,生命的层次会提升,心灵视野会扩大,则不枉费为人一生。

    第二,以求功名之心,求取道德

    许多人计较功名,讲究利禄,整日追逐而不以为累,连孔子都要慨叹:“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可见好功名、好爱情的人多,好德者少。所谓“趋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假如我们能以好功名、求利禄之心,来求取道德,道德必定崇高。而有德之人,他“闹中静察,困时向上”,虽处境穷困,内心仍然宽广,即使身处富贵,也能恭敬从容,不致志得意满,忘失自己,这样的人,必定为人所尊崇。

    第三,以爱妻子之心,爱敬父母

    人间有“爱”,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尤其儿女结婚以后,爱念妻子更甚敬爱父母,这也是为人夫、为人子者经常所见。如果一个人能以爱护妻子的心,来敬爱父母,让父母获得情感的满足,获得信仰的寄托,远离老病的恐惧,远离不安的烦恼,必定是孝顺的儿女。

    第四,以保爵位之心,保全大众

    当一个人获得利益、钱财、地位,用心用力地保护,这原本也是人之常情。假如能以保护爵位、事业的心思,来保全大众,一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能以为己之心为众,必受大众的拥护。他能具有群我的观念,为人服务,舍己利群,自身也能充实饱足。

    成熟,是一种诚恳的谦卑,是一种不虚张声势的实在,是一种了然于心的自我认识,更是一种懂得付出的慈心有情。大凡成熟者,无不以积聚学问、道德,以舍己为众来自我成就。

    怎样找到自己的心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业的人,要找份工作;伤心的人,要找到快乐;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们一生几乎都在为找事业、找朋友、找财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寻找,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实找来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怎样找到自己的心?有四点:

    第一,成就内心的真佛

    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自性佛,却在耳娱声色里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宝,空在世上几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

    第二,点亮内心的灯光

    现代人强调净化环保、净化社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先从净化自己、净化心灵做起。因为我们的心,经常被愚痴、黑暗、无明、烦恼所遮蔽。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里,都有一盏心灯,点亮这盏智慧的灯、般若的灯,就能赶走无明、烦恼。有谓美容、美颜、美姿,不如美心,点亮内心的灯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疗内心的病患

    身体生病了要看医生,心理生病了怎么办?有人求神问卜,有人看心理医生,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做自己的医生,因为自己内心的病,自己最了解。“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说法,就是要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病,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用戒来治贪,用定来治嗔,用慧来治痴,身心才会解脱清凉。

    第四,发掘内心的财富

    外在的财富,随时可能因为水、火、盗贼、贪官及不肖子孙等而消失。然而我们心内的财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比方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进、喜舍、惭愧等,都是心中的财富,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想拥有多少财富,就得看自我发掘多少了。

    生活在世间,有人专找门路,有人爱找碴儿,找来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宝藏,心里才会开朗,才会踏实,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自在。

    自我成就

    现代人凡事讲究成就感,播了种就希望即刻有收成,其实,不一定什么事情都得执着要有成就感。好比阳光无私地照射大地、月光无私地给人皓洁,我们也不曾回馈它们什么,但是它们仍旧日以继夜地普照地球上每一个众生。

    因此,成就感不只是个人利益的获得,广义来说,除了自利,还能利人的,才是真正的“自我成就”。“自我成就”有四点意见:

    第一,内敛伤人的锋芒

    有的人个性冲动,不经意就会说话得罪人,做事伤害人。因此,人要经常自我反省,将语言上、面色上、动作上会伤害人的锋芒都收敛起来,让身旁的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这么一来,你的锐气减少了,就会得到更多人对你的爱戴,也就是一种自我成就了。

    第二,化解人我的纷争

    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因为金钱、感情、人事而有纷争,严重者或是对簿公堂,或是口角不断。然而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不但不要推波助澜,还要能化解纷争,让彼此握手言和、皆大欢喜,才是一种自我成就。

    第三,重视集体的创作

    这个世间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经过多少人的经验,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辛苦,共同来成就,才能成功的。所以,人要重视集体创作,不要个人居功,才是最大的成就。

    第四,明白因缘的成就

    无论什么事情,能够成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很多条件聚在一起才能成就的。好比一栋房子的完成,要有瓦工、木工、设计师、泥水匠、铁工的分工合作,才能成就;一本新书的推出,需要有作者、印刷厂、出版社的合作,才能出版。因此,要明白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就能明白自我成就的意义。

    何谓“自我成就”?不能一味地在功名利禄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增加内在的能量。

    自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世界上主宰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自强”。人要自信而后可以自强,自强而后能够自立。甚至人都希望幸福快乐,但是幸福快乐不是平白地从天而降,也不是等着别人赐予;幸福快乐一定要靠自己生生不已,靠着自己自立自强,靠着自己自动自发地争取、创造,才能获得。至于如何才能“自强”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丢弃失败的挫折

    你有失败的经验吗?失败以后你有挫折感吗?要把它丢弃!有的人经过一次挫折,他堪受不起,从此一败涂地。其实,每一次的失败、每一次的挫折,只要我们能记取经验,则愈是历经困难挫折,愈是未来成就的逆增上缘。所谓“经一分挫折,得一分见识”;面对挫折,只要你不气馁,更能养深积厚。所以,跌倒了,要勇敢地爬起来,自然会走得更远。

    第二,摒除不轨的行径

    我们日常的身、口、意行为与作风,你要经常自我检讨、自我反省,是否合乎规则;假如有逾越规矩,不合法的、不道德的,或是大众所不认可的行径,都要把它排除。你不排除不轨的行为,最后将成为自己的拖累,成为自己前途的障碍。

    第三,抹去自私的念头

    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一个心量狭隘自私的人,处处与人计较,所以往往无法成就大器。但是,“人不为己”确实很难!人都很自私,因为自私的念头经常鼓动自己造罪业、做坏事,所以要把自私的念头去除。能够大公无私,心中自然一片光风霁月,则时时刻刻都能活得心安理得。

    第四,忘怀难堪的屈辱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即使是一个再伟大的人物,也难免受到一些屈辱。例如,耶稣曾被门徒出卖,钉在十字架上;释迦牟尼佛曾受提婆达多毁谤,甚至施加伤害;韩信曾受胯下之辱,苏秦曾有父母不以其为子之耻。所以,愈是难堪的屈辱,要能忘怀,才能化为上进的力量。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其实,凡人皆当自强,自强才能活出自信。

    自制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虽然一般人都不喜欢被人管理,受人制约,但是,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家庭,都要有共遵的法则,才能和谐有序。而事实上,法令规矩,都还只是外在的束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克制自己。比方你的贪欲心很大,你要节制一点,才不会被欲水淹没;你的嗔恨心很强,你要管制一点,才不会被嗔火烧伤;你嫉妒心很盛,你也要克制一点,才不会自伤伤人。人,如果完全没有克制自我的力量,必定会吃亏。如何克制自己呢?有四点意见提供参考:

    第一,静谧能制妄动

    经典里形容我们的心:“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棹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我们一定有过这种经验:内心常常莫名其妙地妄动,不该想的,它就是妄想纷飞;眼睛不该看的,它偏要看;耳朵不应听的,它就是要听;不该做的事,它就要做;不应该说的,它偏要说;甚至不该吃的、不该买的,控制不了,就是要去吃、去买,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妄动,心一动,麻烦也就跟着来了。因此佛陀开示我们:“当勤精进,折伏汝心。”只有静谧能制妄动,心安静不妄动,一切事就能解决,此即所谓“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第二,沉稳能制浮躁

    “心高,则气傲;心浮,则气躁。”心一躁动,世界也跟着动乱起来了。有人说:“我的习惯就是这样”“我的性格本来如此”,其实这是可以改变的。生气慢半拍,凡事想一想:“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不急不急,礼让第一;不急不急,尊重第一;不急不急,平安第一。”只要你沉着稳健,任它外在的风雨飘摇,内心自有一方乐土。

    第三,宽厚能制褊狭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的事业就有多大,胸怀的世界就有多大。心量褊狭的人,处处与人计较,不但烦恼多,也走不出自己的世界,当然无法成就大器;相反的,宽厚待人者,他包容天地,包容一切众生,视野、气度自然也就宽广起来了。

    第四,柔和能制急迫

    台湾人有一句话:“呷紧弄破碗。”有时做事太过急迫,反而不易成事。古人说:“沉潜刚克,高明柔克。”柔和的言语,让人感动;柔和的音乐,令人平静。能随顺人的本性而不违逆,称为柔软心。一个有柔软心的人,凡事不着急,不迫促,心平气和,便能从容行事,为人所接受,因此柔和是处世的良方。

    工业产品要经得起质量管理,国家法令也要能够因地制宜。君主专制的政权,百姓厌恶;强制的处分,令人反弹;佛教的因果观念,能不须经由法律规章的约束,就能让人自制自律。因此,无论做什么,都不如自制来得可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