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锦囊:真理-人我之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间上,“人”是最麻烦的动物。

    人际之间,除了“我”以外,还有“你”;

    除了“你”以外,还有“他”。

    这些人我之间,各有个性,各有想法,各有主张。

    人我之间

    世间上,“人”是最麻烦的动物。人际之间,除了“我”以外,还有“你”;除了“你”以外,还有“他”。这些人我之间,各有个性,各有想法,各有主张,因此经常造成许多的是非、纠葛。所以,“人我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有四点意见:

    第一,以服务代替自了

    过去的佛教徒,有些人被讥评为自了汉,就如佛教的小乘行者以及罗汉,他们只顾自己的修行,自己的了生脱死,以及自己如何不受烦恼、轮回,却不问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不对的!慈航法师曾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我们要有同体共生的观念,要有同舟共济的精神,要有服务大众的态度。《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服务大众就是广植福德因缘,所以我们要以服务代替自了。

    第二,以力行代替玄妙

    过去有些法师讲经时,喜欢谈玄说妙,讲得太抽象了,因此让佛法不易被人了解,导致教义不易弘扬。现在我们要以“力行”来代替玄妙,力行就是躬亲实践,就如我们常说的“布施”,不是要他人去布施,而是我自己先要布施;佛教说“慈悲”,也不是要他人去行慈悲,而是我自己先要有慈悲;佛教说“服务”,也不是要他人去劳作,而是我自己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如此才能让人信服。所以我们要以力行代替玄妙。

    第三,以往来代替沟通

    今天的世界,虽然是咫尺天涯,但是尽管科技再怎么发达,人我之间还是要有交流。因为人要借由彼此的往来,才能得以在社会上生存;国家亦须透过相互的交流,建立外交关系,才能相安无事。因为从往来中才能建立彼此的互信,才能免除不必要的猜忌,所以,我们要以往来代替沟通。

    第四,以实践代替空谈

    俗语说:“说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我们能说多少,就要做到多少,如孟子说:“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如果凡事不亲身力行,只是空口说白话,就如画饼充饥般不切实际,永远也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要以实践代替空谈。

    自我要求

    俗语说:“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际相处,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首先就要如何待人。人与人之间都是相对的,你待人好,别人自会以礼相待;你待人苛刻,别人也不会好颜相向,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我之间的因果,其实正是启示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有四点提供参考:

    第一,自谦的人,人必佩服

    谦虚是做人很大的涵养,一个人能力愈高,往往愈谦虚,因为他“学而后知不足”,所以愈懂得虚心求教;反之,一个凡事只略懂皮毛的人,常常自以为了不起,以为天下只有他最博学多闻,所以到处卖弄,此即所谓“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其实,一个人的学问有多少,只要一开口,行家便知有没有?所以真正有学问能力的人,懂得谦虚,别人愈是佩服他;反之,没有内涵的人,愈是卖弄,愈显自己肤浅。因此,做人要如稻穗,愈成熟,头垂得愈低。

    第二,自夸的人,人必怀疑

    有一些人喜欢自吹自擂,夸大其词地自我宣传;过分夸耀自己,别人反而会对你产生怀疑。因为一个人的好,要由别人来说;如果自己真有学问道德,通过别人交口称赞,口耳相传,自然邻里皆知,何必要你自己来说?所以,人要自我要求、自我含蓄,不要夸大,不要自我宣传。

    第三,自责的人,人必原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凡夫众生,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当自己有错了,能以自责的心、愧疚的心,自我忏悔,必能获得别人的谅解。反之,有的人做错事,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态度为自己辩驳,好像错得很理所当然,甚至错不在他;如此态度,自然惹人反感,也就难以获得别人的原谅了。

    第四,自助的人,人必成就

    谚云:“天助自助者”;儒家也说:“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必先自我奋发、自我图强;你能自立自强、自我要求、自我尊重、自我谦虚,别人必然会乐于协助你、成就你。

    人我之间,如果好的事、有利益的事,都让你一个人占尽了便宜,别人自然不会饶过你,所以佛光人的信条:“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这是最好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人相处的一大哲学。

    祸福自招

    “趋吉避凶、求福远祸”,此乃人之所愿。然而是福是祸,都各有其因缘。祸福的缘由,就是我们行为造作的结果,所以说“祸福自招”。有四点说明:

    第一,不自重者取辱

    做人要自尊自重,所谓“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不知自尊自重的人,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一个人做事能够有规有矩,必能自尊自重;能自尊自重的人,自不会做出自取其辱的事,所以,做人要以慈悲应世,以自重御侮。

    第二,不自律者招祸

    做人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律己之道,就是要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律,放任自己吃喝嫖赌,所谓“十赌九输惹灾祸”,甚至在言语上侵犯别人,在行为上作奸犯科,即使一时逃得过法律的制裁,也逃不过因果、良心的苛责。所以,一个有因果观念的人,他不需经由法律规章的约束,便能自制自律。

    第三,不自满者受益

    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学者向禅师请法,禅师一言不发,拿起茶壶对着茶杯不断加水。学者不解,说:“禅师,茶杯满了。”禅师回答:“你的心就像这只茶杯,已经满了,所以再好的法水也流不进你的心中。”学者当下大悟,改以谦虚的态度请教。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人不能自满,自满就是自我设限,就像肠胃不好,再好的营养也无法吸收,只有任由它流失,何等可惜!

    第四,不自是者博学

    一般人常犯的毛病,就是对自己的见解看法自以为是,对别人的所作所行不以为然。常常“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暴露自己的肤浅;虚心就教的人,才能不断学习,才能增广见闻,所以不自是者博学。

    俗云:“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祸福的结果,都是我们善恶行为所使然。所谓“人若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人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已远矣。”一个人能够认识善恶因果,才不致招祸。

    群我之德

    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团体里与人相处,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修行,因此,不但要懂得人性,更要注意“群我之德”,才不至于为人所唾弃。“群我之德”有六点意见,提供参考:

    第一,以好心待人

    俗语说“好心有好报”,但是有时候你以好心待人,不见得别人一定领情。不过你也不必泄气,所谓“日久见人心”,只要你是真心待人好,总有一天别人也会报以善意。所以,好心必有好报,因果绝对不会负人。

    第二,以德行服人

    “山高鸟飞集,德厚人自亲”。我们和人相处,如果你以势力压人,别人不服气,甚至你很有学问,别人也不一定需要。但是如果你有德行,你做人很慈悲、很诚恳、很厚道,人家就会信服你。所谓“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以德服人,人也报之以德,所以君子养德,小人养威。

    第三,以真情感人

    “情真意自厚”,你有真实的情感,真诚地对人慈悲、关爱,真心地去帮助别人、提携别人,你的所行、所为都是真情的流露,慢慢自会近悦远来,因为真情所感,顽石都能点头了,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第四,以诚意劝人

    人贵存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别人有过,我们要心平气和地劝告他,但是表达除了重在明确以外,更重真诚。真诚使人信服,所谓“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真诚,于人于己,多有帮助。

    第五,以笑容迎人

    微笑是人际的阳光,我们和人见面了,首先就是一个微笑。微笑能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微笑能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世间最美的是什么?就是笑容;人和人相处,最能沟通的,也是一个笑容。有时候很多不如意的事,大家哈哈一笑,一个笑容可能什么误会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以笑容迎人,以微笑来美化人生。

    第六,以慈悲爱人

    人之所尊,莫甚于慈悲喜舍。慈悲是人生最大的美德,人与物之间的不协调,可以用智慧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可以用慈悲去化除。甚至我们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东西都受用。慈悲是自己与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所谓“善门有多途,慈悲最是急”;发心以成就别人来完成自己,就是慈悲。对人慈悲就是自我结缘,用慈悲爱人,会让彼此和谐自在。

    一个人要有未来,要有前途,群我关系一定要相处融洽,一定要主动去关怀别人。

    律己行善

    《佛光菜根谭》说:“不生恶念,是给予自己的净化;常行善事,是给予社会的美化。”不生恶念就是律己,常行善事则是利人。律己是为自身功德而努力,可以自得其利;行善是为济度有情而发心,能够利益他人。律己行善的内容有哪些?提供四点看法:

    第一,耿介严正用以律己

    性情耿介、正直,是做人的本来之道,一个善于自省的人,往往律己常严。然而对于自己的过失,固然要严厉苛责,对于他人的错误,则应以宽容的耐心,给予改正的机会,以权巧的智慧规劝引导,令生正确的见解,此即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第二,忠厚义气用以待人

    教人不宜严,但要慈;待人不宜苛,但要宽。假如以严厉的态度来待别人,却用谅解的借口来待自己,那就有失忠厚之道了。而义气则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薄情无义者,令人寒心;义薄云天者,令人钦仰。朋友有难,义不容辞地帮忙;急难贫困,仗义疏财协助,都会给人间带来温暖。

    第三,真诚勤勉用以任事

    无论公司创业、工厂经营、机关上班等等,一件事的完成,都不单是靠一个人就能成功,必定有很多的朋友合作,与很多的关系人合股,这就必须要靠自己的真诚、勤劳,别人才会欣赏,也才能获得信任,委以重责。因此,真诚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动力;相反的,若是见到辛苦,只叫别人去做,自己却享受优待,必定不得人缘,那么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第四,慈悲发心用以行善

    佛教说:“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界上,人我关系是一体的,没有人能独立生活,必须相互成就。因此,做人总要行一点善事来帮助别人,所谓“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常行善事,热心服务;行善的人没有恶心,对于不善的事,也会舍弃远离,自然能得善缘好运。

    《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前者就是律己,后者即是行善;中国儒家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律己的功夫。律己可以减少烦恼,是修身立业的基础;行善可以止息贪欲,是增进人际和谐的良方。律己行善,能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福寿。

    己立立人

    过去儒家主张,大丈夫立身处世,达则兼善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佛教则主张,做人要持守五戒、广行十善,要自觉觉他、己立立人。如何“己立立人”,有四点看法:

    第一,己俭而能施人,是为仁也

    所谓“富贵之家修道难,贫贱之家布施更难”。一个真正的仁者,则是“解衣推食”“守约施博”;不但自己能淡泊自甘,勤俭克己,并且还能将自己节俭后所余,布施给贫苦、孤独的人,与人共享,表示自己心中有“人”。这种“仁德”的施予,是仁者所为。

    第二,己仁而能寡求,是为义也

    自己很仁慈、很慈悲,能够发心利人而别无所图,这是圣贤所为。如崔瑷的座右铭:“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又如佛教讲“三轮体空”,能够体达我法皆空,而无希望福报之心;甚至若受到呵骂、讥讽等,也能起慈心而不绝布施之念。像这样施人不望报的行为,都是“义”的表现,这种无我无私、舍己为人的仁义道德,更为世间所需要。

    第三,己义而能传家,是为礼也

    中国自古以来,便以礼传家,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己有道德仁义,而能将此美德传承给后代子孙,远比留给子孙万贯家财更为宝贵。如《古文观止》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里,冯谖为孟尝君“买义”,终而为其化解危机。所以一个国家社会,宁可少一点钱财,不能缺少道义,“义”才是传家之宝,才是国家之宝,才是人生之宝。自己有义而传家,是为礼也。

    第四,己礼而能训子,是为智也

    自己懂得礼,还是不够,更要能把“礼”教导给子孙儿女,是谓“义方之训”“诗礼之训”。意即自己知礼,且能教诲子孙礼义之道,这才是真正的智者。常见有一些人自己奉行道德,奉行慈悲,可是放纵儿女花天酒地、奢侈浪费,结果儿女不学好,如此纵使你争得了多少的名誉,拥有多少的财富,到最后给许多不肖的儿女荡尽家产,也是划不来的。

    《孟子·告子》云:有帮助他人的“恻隐之心”,仁也;有知晓廉耻的“羞恶之心”,义也;有尊重他人的“恭敬之心”,礼也;有分辨善恶的“是非之心”,智也。孔孟之所以为后世所景仰,就在于他们主张人人皆可以成圣贤,就如佛教主张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一样。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应该仿效圣贤,不但自己本身要做个好模范,更要能推己及人,己立立人。

    群我之间

    一个人要自我提升,必须靠思想教育来启发;群我的相处之道,则要靠生活教育来训练。有关“群我之间”如何作良好的互动,有四点意见提供参考:

    第一,多言是贱卖宝贵的生命

    “胶多不黏,话多不甜”,说话旨在表达意思、传达理念,着重言简意赅,不可啰唆累赘。但是有的人,一件事情本来三言两语就能沟通,就能说明,但是他一再地重复叙述。或者一场讲演,只有半小时、一小时的内容,非要讲到两小时、三小时不可。讲话太多,不但惹人生厌,而且是贱卖宝贵的生命,所以话不必多,于人有益,才是宝贵。

    第二,应酬是浪费有益的时间

    现代人的生活,难免要应酬联谊。正当的应酬确有其必要,但是有时候太多无谓的应酬,实在是浪费有益的时间。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时间,能有多少生命可供利用?有的人不懂得珍惜,总在没有必要、没有意义、没有益处的应酬上浪费时间,实在可惜。

    第三,孤独是修养自己的良机

    人与人相处不可忽略掌声,但对自己则要无声。因此一天当中,我们有群居的生活,也要有独处的时间。“独处”是要内观,要看无相的世界、听无声的声音。独处的时间并不是读读报纸、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因为在报纸、电视、音乐里,还是有种种的人我是非、还是有各种嘈杂音声,会扰乱我们不能宁静。所以,孤独静处是要让自己不想、不看、不听,在那样的时刻才能找回自我。

    第四,乐群是发挥大众的动力

    一个人要能静,也要能动;能独处,也要能乐群。有群众性格的人,就能融入社会,就能与大众相处,就能群策群力,奉献心力,服务人群,这就是带动社会的进步,所以乐群是发挥大众的动力。

    “自傲的人难有知交,自私的人难有群众”。与人群相处不但要如水,屈伸自如,尤其要心中有人,时时替人设想。

    人我之忌

    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发大心、立大志、行大愿,摒除一切人我是非,则周围的一切都可以变为成就我们的因缘。至于如何才能圆融人际关系,首先需要注意与人相处之忌,有四点说明?

    第一,攻人之恶勿太严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永远不犯错的人。当别人有了过错、缺点,或是不良习惯时,我们要纠正他、规劝他,但不能过分严厉地指责他、攻击他;太过严厉,则如同恶狗,你打它,它更咬你。所以“论人之恶勿太过,要思其堪受”;凡事留一点余地给人,这也是做人应有的厚道。

    第二,教人之善勿太高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因为有教人的胸怀,才能把经验传承下来。但是有的人热心过度,一心想把自己所能倾囊相授,例如教人计算机、打字、音乐、绘画等。甚至要求人要有道德、有慈悲,要如何做人、处事等等。教人本来是很美的善事,不过“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你要求太高、太多,他做不到,就觉得很辛苦,甚至感到厌烦,干脆不学了。所以谆谆善诱,因材施教,这是教人之道。

    第三,称人之是勿虚伪

    称赞别人是一种美德,但赞美要得体,不能过分,不能虚伪,否则反令人有一种被讽刺的感觉,不但适得其反,甚至还可能被讥为拍马屁。例如对于一个很有慈悲心的人,你就直接赞美他很慈悲,而不要说他很有智慧;对于一个长相平凡的人,你可以称赞他很有气质,但不一定说他很美丽。所以称赞要恰如其分,要出于真诚,千万不可虚伪。

    第四,责人之非勿武断

    世界上的是非、好坏、对错,并非全然绝对的,有时候因为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所以当我们责备别人的不对时,千万不能太武断,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判断是非,何妨换一个立场想一想别人,也想一想自己。一个能举千斤之重的人却不能自举其身,这是明于责人、昧于恕己者最好的例证。

    “知人之过易,明己之过难;责人之失易,省己之失难”。人我的相处,以不违情理为自然。能够处处不搅人我,自然没有是非。

    交友之忌

    古人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朋友之间来往,应该注意些什么?《孛经》记载:“结友不固,不可与亲,亲而不节,久必泄渎。如取泉水,掘深则浊,近贤成智,习愚益惑,数见生慢,疏则成怨。善友接者,往来以时,亲如有敬,久而益厚。不善友者,假求不副,巧言利辞,苟合无信。”可见结交朋友,也必须有所选择。结交朋友有什么顾忌吗?有四点意见,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不忠的人不可用

    三国诸葛亮“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精神,至今令后人敬佩。相反,宋朝秦桧挟金人以自重,陷害岳飞,致国家于不利之地,连三岁小儿也唾弃。因此,一个人的忠贞与否,实在不可忽视。假如对国家没有忠心,对工作没有忠心,对上司没有忠心,对朋友没有忠心,甚至于对妻子儿女都没有忠心,这样的人,千万不可以用,以免被他出卖。

    第二,不教的人不可友

    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因此不肯受教养、无状不明理的人,不必跟他做朋友。跟他做朋友,只会彼此影响,毫无帮助。

    第三,不信的人不可交

    信誉是人生的财富,一个不守时、不守约,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人,教人难以和他交往。因为他变来变去,夸大其词,言行不符。尤有甚者,害你锒铛下狱,声名扫地。所以,不讲究信用的人,不可以交往。

    第四,不义的人不可助

    有的人贪得无厌,天天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利益。有时你给他帮助了,不但得不到他的感谢,还因为他的贪求对你的帮助有所不满。古谚说:“一斗米养一个恩人,一石米养一个仇人。”意思是,帮助人也要有智慧。有义气的人,我们才可以去帮助,否则帮助了一些恶人,不但对自己无益,也会危害社会。

    自然益友

    大自然是美化环境的画师,调节气候的专家,祛病延年的良医,更是陶冶性情的益友。古今中外,人们多爱以大自然为题,或赞美、或惕厉、或抒发、或排遣;乃至人生路上除了人是我们的善知识外,有时候,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也可做为我们的益友。以下提供四点“自然益友”:

    第一,对绿竹得其虚心

    “竹未出土之前便有节,待到凌云总虚心”。绿竹挺直空心,有着宁折不弯的气节与中通外直的度量。诗人多爱以竹为友,例如苏东坡写下:“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板桥赞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在竹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造就自身超凡脱俗的人格。面对绿竹,反观自身,在待人接物上,应以竹为友,学习其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

    第二,对黄菊得其晚节

    菊花开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在秋霜中散发自性的芬芳。陶渊明一句:“折嗅三叹息,岁晚弥芬芳”,道尽菊花高风亮节、兀自芳菲的风范。弘一大师晚年也曾说:“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说明人的一生中晚节最为要紧,许多人年老了,晚节不保,坏了一生的行谊,菊花的形象,格外具有醒世的意义。因此,吾人不论是结交朋友或自身的行谊,都应该像黄菊一样,超然独立,不随波逐流。

    第三,对松柏得其本性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柏本性青绿,因此,愈是寒冷,愈显得葱茏苍翠。它凌冰傲霜,不惧寒冬,迎受大自然严酷的磨炼,不因艰难而退却;在万物枯落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萧条气象时,仍保有一身翠绿,展现盈盈生机。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面对松柏,我们应与它为友,学习其风骨,在艰难中仍保持直立独行的本性;处于逆境仍能耐得住,守得了。

    第四,对芝兰得其幽芳

    有一次,孔子自卫国返鲁,见芝兰在深谷中飘逸,即下车说道:“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他悲怜芝兰应为王者香,却被冷落在深谷中;虽与草木为伍,仍不因此而改节。芝兰幽芳香味远扬,它不浓烈,却长久,不是阵香,却清远;让你闻其清香而心旷神怡。一个人的思想品性也要如芝兰般,有着君子的德性,在自己的言论行为上,表现着真诚与芳香。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从绿竹、黄菊、松柏、芝兰,展现对生命坚持的态度,生命存在的价值。人的一生能结交如此益友,对自身行为品格的提升,影响匪浅。

    世间逆增上缘

    身处一半一半的世间,顺境、逆境无不在我们生活周围交替发生着。顺境固然是助人成功的跳板,逆境同样可以激发心志,而成为逆增上缘。如果没有专制的厉声,哪来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的出世呢?因此,我们遇挫折要能不折心志,要能勇往直前,奋起飞扬。这世间有哪些逆增上缘?提供四点与大众共勉:

    第一,世风日下皆是向上之阶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身处世间的我们常哀叹万分的憾事。然而世风虽日渐浇薄,却正是我们磨炼心志的炼金石,也是我们成熟人格的阶梯。佛陀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即是开示凡事不经山穷水尽之际的振作奋发,就无法领略柳暗花明的幽趣。因此,愈是世道衰微,愈应发愤有所作为,发愿向上有成。

    第二,世路风霜皆是练心之境

    世间路时而平坦无折,时而崎岖艰辛,要如何面对人生的顺境或逆境?先贤告诫我们“对境练心,对人练性”,意即借八苦等种种境遇,以启未来的大机大用。当然,先决条件是坦然而甘愿地接受每次因缘;唯有逆风扬帆,借此磨炼心性,才能开发智慧,进而丰富我们的生命。

    第三,世情冷暖皆是忍性之德

    清朝巡抚张伯行一世清明,但也因此一生孤立。他饱尝官场冷暖,屡遭同僚排挤,虽知清官难为,也宁愿孤立而不随波逐流,终为自身留下“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诚然,时序尚有春夏秋冬,世情又岂无冷暖炎凉。一个有智慧的人,面对世情寒冽,他不但无所畏惧,反而会借此考验,培养忍性之德,训练自我坚强之志。

    第四,世事颠倒皆是修行之资

    世事不免倒果为因,颠倒黑白,倘若抱持愤世嫉俗的观念,只会让人堕落,丧失上进的意志。反之,以“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的积极心态,面对颠倒的世事,就能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

    梅花因耐得住霜雪才显露芬芳,雄鹰因经得起暴风才能搏击长空,皮球不用力拍击如何蹦得高,石灰不经烈火焚烧如何清白留世?禅门祖师不也道出:“热往热处走,冷往冷处去。”足见身心必经一番淬炼,方能成就珍贵的法身慧命。

    积极的群我关系

    我们生活在群居的社会,比方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儿女的伦理关系;社会上,机关、学校、朋友有从属、同侪、师生等人际关系,彼此间互有因缘,相互依存。人不能离开群众而独立生存,因此,群我关系的经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何才是积极的群我关系?

    第一,我对大众要慈悲

    如何慈悲?就是人我对调。处众任事,时时想到“我要替别人着想”“我要与对方互换立场”,就是慈悲。人之所尊者,莫过于慈悲的人,因为慈悲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慈悲没有敌人,人与人的不和谐,都可以用慈悲来化解。《大丈夫论》里说:“一切善法皆以慈悲心为本。”慈悲,会得到大众的欢喜,别人也会愿意和我们来往。

    第二,我对朋友要真诚

    我们与人为友,必须问自己想交什么样的朋友?希望获得真诚的朋友,自己就要拿出真心,以道德、义气、诚信来对待。有的人在相处多少年以后,因为一点误会而翻脸不相识,情义随流水而去,实在划不来。因此不要抱着贪图他人利益的心态,要给人感觉到我们的诚恳、踏实,才能得到患难见真情的友谊。

    第三,我对身心要净化

    我们的身体有老病死,心里有贪嗔痴,所以身心有疾病、有脆弱、有无明、有烦恼,这都关系着我们的苦乐。想要消除这些忧悲苦恼,就必须从身心净化下功夫。佛门里的反省、忏悔、惭愧、皈依、发愿、回向等种种方法,都可以让身心达到净化与安定。

    第四,我对社会要结缘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最重要的是要广结善缘。尤其在彼此关系密切的现代,就是从政,也要讲求行政的资源,就算创业,也需要人际的协助,结缘才能有因缘。除了担任义工、布施金钱以外,一句柔软的语言、一抹温暖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甚至以智慧引导别人、以技术传授他人,都是结缘的方法,都能给予人力量与帮助。勤于结缘,日后必定为自己带来好因好缘。

    佛教以僧伽、和合众来表达对群我关系的重视,依“六和敬”来维系人事的和谐;而极乐世界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也都是因为群我和谐。因此,现代人讲求各种经营,若能将群我关系经营得好,不但生活愉快,做起事来,也会格外地顺心如意。

    积极的物我关系

    我们出生、立足在这个社会生活,不但和“人”有关系,和“物”也有关系;可以说物质占了生活主要的部分。比方要房子、要汽车、要衣服、要床铺,还希望有更多的田产、黄金、股票等,这些都是对“物”的需要。

    人固然不能没有物质来滋养,但是,过分地纵欲、贪图,容易造成“物”“我”关系的不协调,甚至为了一点虚荣,甘愿屈膝做牛做马,这都是非常危险的。怎样才是建立积极的“物”“我”关系?有四点看法:

    第一,我对衣食要朴素

    生活中,我们穿衣主要为了保暖避寒,只要整洁、得体,不必太过华丽;饮食也如汤药,主要让我们避免饥饿,因此应以简单、朴素为原则,获得健康营养。佛门有云:“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粗茶淡饭里,有甘美的妙味,粗布衣裳里,有无上的庄严。淡泊,就能不为物所役,就能感受自在的乐趣,体会轻安和解脱。

    第二,我对经济要善用

    佛教不是叫人绝对不要财富,如果把钱财用在非法的地方,当然就造罪了。如果把钱财用在对的地方,比如发展正当事业、提升社会经济,乃至修桥铺路、救助他人,提高人间种种建设,这都是有功德的。因此,对于金钱、经济,要懂得善用规划,这好比我们的拳头,用在好的地方,可以替人捶背、服务,可是打你一拳,用在不好的地方,可能就是犯罪,甚至被告上一状了。

    第三,我对自然要保护

    我们生活的环境,离开不了大自然,河流如血脉,可以顺利运送养分;森林如心肺,可以做良好的空气调节;高山如骨骼,可以保持水土的均衡;动物如细胞,可以维护生态平衡。目前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生态及大地资源的长久维护,才能让后代的子孙在地球上安居乐业。

    第四,我对逆境要克服

    在自然界里,蝴蝶必须经过蛹的挣扎,才能破茧而出;人的一生,每个阶段也都有各种逆境需要克服,包括生老病死、冷热饥寒、无明恐惧、人情浇薄、自我挑战等等。当逆境界来临的时候,要有克服的勇气,才能超脱困境,获得成功。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满汉山珍;人生的价值,也不在于创造亿万财富。所谓“心为形役、人为物役”。有人以纵情物欲来弥补,只有徒增内心的浮动不安。

    护他正法

    世间是一个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保护的世界。父母养育儿女,儿女孝养父母;主管爱护部属,部属效忠主管。甚至国家要保障人民,人民也要保护国家,这些都是世间的常态。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有我要保护他人、我要保护社会、我要保护国家的心,如此一定能建设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所以“护他正法”,就是自利利人的善举,有四点说明:

    第一,护他不使作恶

    我们保护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不做坏事,这才是真正地爱护他。如果只是给他饭吃、给他钱用,让他吃住无虞,但是他拿了钱去吃喝嫖赌,做一些伤风坏俗的事,这就不是保护了。所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导他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让他懂得珍惜生命,学习自爱爱人,如此才是真正的保护。

    第二,护他不使骄慢

    一个人如果骄傲、我慢、自大、无礼,不但交不到知心朋友,甚至处处碰壁,凡事难以顺利。所以,我们要保护亲朋好友,就要劝导他们待人要谦虚,做人要有礼貌,凡事能多为他人设想,这才是真正的保护他。在团体里,谦虚才能得到人缘;在社会上,谦虚才能得到助缘;在人际往来中,谦虚才能得到善缘。所以,你要保护他人,就应该教导他谦虚不骄慢。

    第三,护他不使懒散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所以,保护一个人,就是要教导他勤劳负责,让他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现代的孩子,大都在父母过分娇宠中成长,以致失去求生的能力,以及缺乏在艰苦中奋斗的精神。所以,你要保护孩子,应该从小教导他洒扫应对,凡事让他自己亲身去做,你只是从旁观察协助,如此才能激励他勤劳奋发,以及培养他自我克服困难的能力。

    第四,护他不使愚昧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能力不是绝对的因素;明理有智慧,更能开创光明的前途。反之,有的人因愚昧邪见而听信谗言、误入迷途,往往造成无法挽回的憾事。归结原因,因为不明理而性格怪异,因为没有智慧而无法接受他人的善言,终而行为无所忌惮、思想乖舛谬误。所以,我们要保护一个人,要使他明理不愚昧;让他不受愚痴、邪见之害,才能确实地保护他。

    这个世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希望周围的人都能顺利平安地成长,都能过着美满快乐的日子,就要培养他负责尽责、勤劳务实、谦虚有礼、明理有智慧,如此才是真正爱护他、保护他。

    使人信受

    在佛教的经典里,每部经都是以“如是我闻”开头,以“信受奉行”结尾。这是因为当初经藏结集时,阿难自言听闻于佛陀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信受奉行”则谓信受如来所说之法而奉行之意。

    佛陀之所以能让弟子信受奉行其所说之法,因为佛陀三觉圆满,万德庄严,佛陀的八千威仪、六度万行,都是佛弟子们学习的目标。我们做人,要让人家相信我们、接受我们,必须先树立自己的形象,建立自己的威信,让别人肯定我们、佩服我们,这样我们所说的话,才能使人相信、接受。所以如何使人信受?有四点意见:

    第一,说话要言行一致

    做人重要的是,要言而有信,说话算话;言行合一,这就是信用。一个人如果言行不一致,说话不守信用,对人的承诺不能兑现,这样的人不但信用破产,人格也会被人看轻。所以,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的人,说话才会令人信受。

    第二,行为要内外一如

    一个人的行为要表里如一、内外一致,不能内心想的是一回事,外表做的又是一回事。内外不一致的人,让人猜不透你的心思,更无法亲近你、信任你。所以,一个人诚于中,形于外,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一致,内心是怎么想,话就怎么说,千万不可心里想这个,嘴里说那个,口中这样说,行为又那样做,否则别人会对你的言行大打折扣。

    第三,做人要前后一般

    做人最忌人前一个样,人后另一个样,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这种人在人前表现的是尊重、恭敬,好像煞有介事的样子,到了事后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甚至背后批评你、毁谤你。久而久之,假面具被人撕破、给人拆穿之后,有朝一日,即使你以好意待人,别人也不会相信,所以做人要紧的是,对人要前后一般。

    第四,做事要大小一同

    一个人要有平等心,平等是宇宙的真理,有平等心才能与真理相应。有的人只想做大事,小事他看不上眼,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有的人只做小事,大事不敢做,这也太没有志气了。所以我们做事情要大小一同,等无差别,以平等心来处理,以同理心来面对,要能“大事敢担当,小事不拒绝”,自然能受人信赖,自能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如何使人信受?有慈悲心的人能令人信受,待人诚恳的人能令人信受,做人厚道的人能令人信受,有威严、有魄力的人,都能令人信受。

    与人相交

    一个人打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各种人,和不同的人生活、相处,包括家人、朋友、同事、情人、上司、部属,甚至陌生人等。因为人要在世界上生活,便脱离不了社会,离开不了人群,因此,懂得与各种人相交,就是最好的修行。

    世间的人,有的人能与别人共患难,却无法同享福;有的人只能做朋友,却无法与人共事;也有的人可以当亲密的情人,却无法做恩爱的夫妻,这是因为不懂得角色更换时的相处模式。因此,要如何与各种不同的人相交?有四点意见:

    第一,与君子交,要以道义

    古德云:“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道义亏,必见人之非。”因此,人贵真诚,待人以真、待人以诚,这就是真情道义。在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当中,大部分都是君子,都是好人;当我们和君子、好人来往时,便要讲道义、讲信用,不但讲话要有理,做事要有理,凡所有一切都以道义为先,否则失去人格,必然受人唾弃。

    第二,与小人交,要以礼貌

    当然,在我们的生活周围,除了大部分正人君子以外,还是有少部分势利眼的小人,甚至坏人。与这种人相交,愈是要讲究礼貌,因为你没有礼貌,他就会跟你计较,甚至报复你。所谓“礼多人不怪”,尤其和一些工于心计、喜欢计较、心量狭小的人,我们要很有礼貌,要恭敬他、尊重他,这样才不会吃亏、受害。

    第三,与邻居交,要以诚信

    对于平日经常接触的人,例如邻居、同事、朋友等,与他们的相处之道,则必须先树立自己的形象,建立自己的诚信。也就是说,对于你的朋友、邻居、同事们,应该要诚诚实实的,保持信用,这样才能让他们信任你,欢喜与你相交。

    第四,与部属交,要以恩惠

    假如你是公司的主管,对于部下、组员该如何来往?如果要让部属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领导,必须施恩惠给他,要重用他、信任他,给他机会,让他发挥,使他有成就,这样他才会替你效命、做事。

    人与人相交,要懂得珍惜相处的缘分;能惜缘、懂惜缘、会惜缘,才会有人缘。

    身心修养

    人有身心,才有生命;有生命,就有身心活动。透过身心来从事一些有益人我的事业,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以,人要不断地修养身心;身心健全,才能圆满生命的价值。“身心修养”有四点看法:

    第一,傲不可长,傲长则人厌

    做人要有骨气,要有自尊,有时我们感觉这个人全身上下充满嶙峋傲骨,甚至有一点傲气,反而对他心生敬重。但是,人可以傲骨,也可以有一点傲气,却千万不能傲慢,傲慢则人人讨厌。我们看到社会上有许多人,“满瓶不动半瓶摇”,也就是说,有的人仗恃自己有一点学问、专长,他就夸张、卖弄,自以为是的傲慢不已。其实,瓶子里的水,满满一瓶的时候任你如何摇晃他都不动,只有半瓶的反而咕噜作响;这种人不但让人看轻、嫌恶,而且也是做人失败的危险信号。

    第二,欲不可纵,欲纵则伤身

    佛教讲,“欲”有善法欲,有染污欲。善法欲就是我要读书、我要行善、我要成佛,这都是“善法欲”。“染污欲”就是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贪求。例如,有的人好财,有的人好色,有的人好名,有的人好吃,有的人好睡。人有欲望,本属正常,尤其善法欲可以多多益善,但是染污欲则不能放纵,所谓“欲纵则伤身”,佛经更把“财色名食睡”比喻为“地狱五条根”;过分放纵身心去贪着五欲,不但伤身,而且有欲火焚身的危险,所以做人“欲不可纵”。

    第三,志不可满,志满则遭怨

    人要立志,有志才会有成,否则胸无大志的人,终将一事无成。但是,当一个人功成名就的时候,切忌太过志得意满,志满则容易遭怨。因为世间上有很多人“见不得别人好”,当你有成就的时候,他就心生嫉妒,甚至毁谤你、阻碍你。所以做人要谨守“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有我无”的处世哲学,能留给别人一些空间,别人也才会放你一马,否则志满意得,容易遭人怨恨。

    第四,乐不可极,乐极则生悲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都说明世界上很多时候,太多、太少都不好,最好能够“不偏不倚”的过一种中道的生活。例如人都希望追求快乐,但是快乐也要懂得节制,否则乐极也会生悲。比方有人好吃美食,吃得太多,只有让肠胃受罪;有的人贪名好利,但是名太高了,所谓“爬得高、跌得重”;有的人不义之财太多了,遭到清算斗争,倾家荡产。所以,人生有时候要懂得留一点余地,才有回头转身的空间。

    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身体虽然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忧患,但只要我们好好修养身心,让自己能够身心自在、生死无惧,则何患之有?

    慎心进德

    人,所以为人钦仰,在其散发的气质与涵养,成就之要,就在慎心进德。有谓“心正,则本立;本立,则道生;道生,则心净;心净,则自然”。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要正、德要厚,自然别人也会宽厚诚意以待。如何慎心进德呢?

    第一,读书者不会卑贱

    曾国藩云:“凡富贵功名,半由人事,半由天命;唯读书做人,全凭自己作主。”读书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气质,甚至改变未来;读书的人,不怕出身低,读书的人,人穷志不穷。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学识涵养,升华我们的生命层次。日本人随时随地,人手一书;以色列的家庭,可以没有餐厅,不可缺少书房;佛门的藏经阁,与大殿、斋堂同等重要。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更应鼓励读书、提倡读书,增添家庭书香味,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全民素质。

    第二,守田者不会饥饿

    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世间各行各业,没有不精勤努力而能成功的。只有勤奋不懈,才能够获得成果。务农者,把田守好,就不怕饥饿;做工者,把工厂经营好,把工作做好,自然不怕失业。不论做任何事,只要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守住自己的本分,就不怕失败了。

    第三,积德者不会造业

    要身口意不造恶业,应当积德培福。《法苑珠林》说:“一善念者,亦得善果报;一念恶者,亦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是故善恶罪福各别。”如果一个人满脑子都是贪嗔痴的恶瘤,牵引身行造业,自然也是贪嗔、愚痴之举。相反的,眼睛所看的,都是有德的人事物,耳朵听到的,都是有德的音声,口里所说的,都是有德的话,心中所想的,都是有德的念头,眼、耳、鼻、舌、身、心都与道德、善美相应,你怎么会去造恶业?你怎么会贪嗔愚痴?因此,积德者不会造业。

    第四,择交者不会失败

    在进德修业上,有善友提携,就不会走到偏斜;择交之人,不是有学识而已,更要有道德、有慈悲、有信仰、有正见。他会给人鼓励不泄气,他会启发正见不邪知,他会给人无畏不恐怖,给我们助缘,给我们帮助,增加我们的道德,这样的人,你与他往来,就会“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有润泽”。

    中道

    “中道”是离开相对、极端的两边,是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观点和方法。中道不仅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儒家也认为待人处事应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孔子即言:“中庸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因此,我们做人不要太冷或太热,不要太亲密或太疏离;做事不要太偏左或太偏右,也不要太高或太低,最好的方法是中道。做人处事怎样奉行中道呢?

    第一,利害心愈明,则亲属不睦

    我们跟亲属来往,如果太重视利害关系,必定无法与他们和睦相处。《四分律》云:“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有此七法,名为亲友。”在利害得失的时候,要厚道一些,不要太过计较,才能维持亲属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二,贤愚心愈明,则交友不长

    我们交朋友,当然要选择贤能的人。不过,有些和我们有缘分,或曾帮助过我们,却资质平庸的朋友,也不能嫌弃或排拒。在交朋友时,如果把善恶、贤愚、好坏、贵贱分得太清楚、太明白,朋友也不敢和我们相处。所以,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提携,互相友爱、砥砺,才能成为金兰之交。

    第三,是非心愈明,则修道不成

    社会上,学佛修道的人很多,我们在学道时,不可以有很多的是非看法。因为是非太明,就会有很多妄想;是非得失的心生起,修道就不能成功。所以,禅堂的教学法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惠能大师也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得以亲见本来面目,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好丑心愈明,则事物不契

    大凡人心对事物的看法,都是好美恶丑,但是,美与丑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有时候我们觉得丑陋的,可能是个好东西,因为精美的物品,通常容易毁坏,而又粗又丑的反而很耐用。所以,鉴别美丑的心太过明显,对一切事物就不容易契合。最好能扩大自己的心量,如同大海一样容纳百川,任何肮脏丑陋的东西都能包容,方能体会心物一如的境界。

    中道的品德,如同含有薄盐的水,虽咸却没有苦涩的味道,虽淡却非索然无味。具有中道品德的人,望之俨然,接触时却让人感到很温和,而乐于亲近。

    德化之美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个“杰出”的人,杰出的条件,除了能力、智慧之外,还要有道德和声望。尤其有道德才能养望,所以,做人要培养自己的美德,要重视“德化之美”。有四点意见:

    第一,贫以无求为德

    有的人虽然贫穷,但是他不贪求、不妄求、不作非分之想,表示他心里富有。所谓“有求哪有无求好”“进步哪有退步高”,我们不要以为无求就没有,就是因为富有才无求。所以,一个有德的人,他以“享有”代替“占有”,他会“拥有”更多、更好。

    第二,富以能施为德

    什么叫富有的人?并非有钱的人就叫作富人,有的人有钱不肯喜舍,有财不会善用,反而做了钱财的奴隶,这只是有钱的穷人。反之,有的人欢喜施舍,所谓“舍得”,能“舍”才能“得”,富有的人能施,那才是真富,才是有德的富者。

    第三,贵以敬人为德

    什么叫作贵人?贵人并非指做大官、有地位的人。有的人官大、权位高,但遭人唾骂、遭人看不起的,为数不少,这就不叫作“贵人”。那什么是贵人呢?待人以诚,敬人以爱的人,时时以人为念,不以自己高人一等而轻视别人,反而助人于艰难,容人于无理,这种有容有量的人,才是一般人的贵人。

    第四,贱以忘势为德

    有的人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他靠自己的努力,奋发向上,他不以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为晋升之阶,甚至无惧于权势,在有权有势的人面前,勇于发出正义之声,这种道德勇气,比权势更有力量,更能慑服人心,更能受人敬爱。

    口舌之忍

    自古以来,先贤圣者都是劝人要涵养“忍”的功夫。忍,要忍什么呢?有时候要忍气、忍苦,有时候要忍难、忍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口舌之忍”。什么样的场合要有口舌之忍呢?以下有四点:

    第一,对贫贱不作酸语

    面对贫穷的人,或是职业低下者,以及一些没有地位的人,我们不能看不起他们、嘲笑他们,或是讲一些酸溜溜、讽刺的语言让他们自觉卑微。看看大地,虽然受人践踏,却是万物之所依,大地虽是秽而不洁,却能生长万物。所以人的贫穷、卑下是一时的,我们不要以一时的荣辱来评断人的一生。

    第二,耐炎凉不作激语

    在功利主义挂帅的社会,一些有德行而无名位的人,有时候难免受到别人冷言冷语的奚落,甚至因为有心人搬弄是非而受到中伤。有的人会因此沉不住气,发出愤怒、偏激的语言反驳。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是世间实相!如永嘉大师说:“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只要我们自己能积极向上,与人结善缘,相信所有的讥笑嘲讽,都能雨过天晴。

    第三,对是非不作辩语

    人要有所作为,首先要能摒除一切人我是非。假如你遇到一些是是非非,不必太过计较,也不必急于辩解,如百丈禅师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有时候“是非”你越要把它说清楚,是非就越多,反而不辩、不说,“是非”自然会慢慢沉寂。所谓“清者自清”,只要自己无愧于天地,面对是非时,何惧之有?

    第四,耐烦恼不作苦语

    有时候我们受了委屈、心中有了烦恼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的苦水。但是,烦恼生起的时候,发牢骚、说气话都不见得有用。一个真正坚强的人,越是烦恼反而越安然;能将喜怒不形于色,不发于语,这才是真功夫!孟子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只要对自己有坚强的信心,一定能得到肯定,就如草木经过了霜雪反而更茁壮。所以,面对烦恼时,要能耐得住,不作苦语。

    黄庭坚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说明发言得失的重要。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乱说话,在紧要时刻忍一下,自能免去无边忧患。

    惜福

    “福报”人人希求,所以每逢过年,只见家家户户门窗贴满了“春”与“福”,象征“春满乾坤福满门”,平时更是希望“五福临门”,朋友之间也莫不相互“祝福”,甚至期许“有福同享”。福,就是幸福、好运气的意思,一般人说“福气”,但是有“福”就有“气”,不如佛教讲“福报”来得究竟。不管是“福气”或“福报”,福不是求来的,而是修得的;享福之余,更要懂得惜福。关于“惜福”,有四点意见:

    第一,昼行当惜阴

    世间“一半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如唐伯虎的《七十词》说:“前十年幼少,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在有限的岁月里,古人有“小寐如死”“是日已过,命亦随减”的警句,都是教人当“惜时如命”。一个人纵使富甲天下,如果没有时间、生命来享用,也是徒然,所以,要爱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如同杀生,平时与人约会,能够守时,就是爱惜自他的时间,我们说“节省”,不但要节省金钱,更要节省时间。

    第二,日用当惜福

    日常生活所需用物,举凡一桌一椅、一杯一盘,乃至一针一线都不能随便破坏,甚至一滴水、一片菜叶都不能轻易浪费,因为东西能用时就有它的生命存在,你肆意毁坏,就是减短它的寿命,这也是杀生,更是浪费福报,所以日用当惜福。

    第三,说话当惜言

    论语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句话讲得好,让人心生欢喜,就是舌灿莲花;说话不当,断人希望,无异杀人刀剑。所以孙子说:“赠人益言,贵比黄金;伤人之言,恶如利刃。”佛教也主张“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说话要惜言。能够“口下留德”,更是做人很重要的修养。

    第四,遇人当惜缘

    俗语说:“相逢即是有缘”,人与人相处,不管亲如眷属家人,或是朋友、同事,乃至偶然邂逅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我们都要珍惜当下的因缘,给人一句好话,一个微笑、一点帮助,懂得珍惜点点滴滴的因缘,这是处世的妙方。

    福报如同银行里的存款,银行里有多少存款,就要爱惜它,不能随便滥用,不能只支不存,否则终有用完的一天。我们福田库里有多少福报,也要善自珍惜,能够惜福、培福,才会更有福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