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年代:生长在昆仑-汶川精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附录

    汶川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是汶川文化的精神,还是汶川历史的精神?是抗震救灾的精神,还是重建家园的精神?是汶川的精神,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些问题,在当前或者今后一段时间里,都是很有必要弄清楚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汶川是“5·12”特大地震的震中,以之命名的地震,使得汶川从一个具体的地名上升到了一个抽象的符号,也就是说,汶川这个词语,在这次巨大灾难之后,已经超出了一个地理地域的基本界定,同时,也超出了一个行政管属的基本范畴,上升到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附加有其他内质的特定符号。影响深远的汶川大地震,历史性地成为了21世纪初备受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后来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纽约华尔街金融危机一样,不可逆转地成为了2008年度牵动全球神经的世界大事。

    汶川精神就是在这个时期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那么,应当怎样来正确理解这个汶川精神呢?其实,这既是一个客观实际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历史问题。之所以现实,是因为正在经历,正在凝结,正在发生,正在弘扬和书写;之所以是历史,是因为过程与结果一样重要,世界需要最终的好的结果,期待的结果,但是从不忽视过程的曲折和丰富,主要和本质的区别。

    对于汶川精神的理解,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认识,它不是一个狭隘的地方精神,也不是某一个人兴之所至或者某一些人别有用心的一个称谓。从本质上讲,汶川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部分,从属于国家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普通名词。

    其次,必须明白汶川精神的实质是什么?究竟有哪一些具体的所指和确定的含义?汶川精神最核心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它是以“5·12”特大地震为前提,以震中汶川这个词语来命名的一种新的精神,就像绿色有嫩绿、浅绿、深绿、墨绿一样,汶川精神也有几种逐步加深的层次,大的说来,有三个层面清晰、相互交织影响的含义。第一层含义,也就是汶川精神的结点,毫无疑问是汶川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今天想当然才忽然产生的,而是从五六千年甚至更早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英雄的祖先开始,在岷江上游的姜维城和营盘山等地逐渐发育、繁衍并且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战天斗地、开天辟地的精神,大禹治水“导江岷山”的精神,古蜀族开疆定国的精神,沧海桑田成家园的精神,是勇于自救并敢于抗击各种灾难的精神,并且,由此扩展开去,汶川精神就是整个灾区人民的精神。

    第二层含义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瞬间凝成的自愿者精神。这是当代中国品质的一道亮丽的景观,是当代中国人伦理、道德、修养、价值、人性的自觉流露和适时的表达。这种精神,一直从震区之外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来,没有性别,没有年龄,没有姓名,没有约定,没有私心,没有报酬。唯有一个目标就是地震灾区,唯有一个目的就是救人,唯有一个选择就是把人间温情亲手交给孤岛绝境中的同胞,将个人利益与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单纯,又是何等的高尚!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与当代世界文化交流,作用在当代华夏子孙身上的一种热血张扬和自觉放光。

    汶川精神的第三层含义就是国家精神。这种精神的存在,是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脱离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殖民和奴役而独立于世界的一种主张和反映。国家精神在中国,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56个民族的发展意志和前进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无数智慧勇敢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生命浇灌和呵护着的真理。在这个政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战无不胜的中国军人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现场。那时的天空还很昏暗,那时的余震和次生灾害正在此起彼伏交替发生,大地动荡不安中的受灾群众与当地党政一道正在咬紧牙关奋力自救。中国军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之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强面对,勇敢抗震救灾,昼夜不断,终于夺取了举世震撼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成功抗击自然灾害的崭新篇章。

    这就是汶川精神。但是,从内容和时态上来看,汶川精神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抗震救灾的精神,二是灾后恢复重建的精神。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是全县13个乡镇、118各行政村,另一个主体是对口援建的广东省,双方心心相连,携手建设美好和谐魅力新汶川。这两方面内容,共同阐释着汶川精神横空出世、非同凡响的中国品质。“5·12”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与其他震区一样,是灾难不幸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助和援建之下,各个重灾区千家万户又是三生有幸的,除了得到及时的生命营救之外,还得到了世上罕见的心理营救。因此,汶川精神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特定表现,而是一个国家着眼长远、平衡发展的综合体现。一些国家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之下,也许可以实现抗震救灾,但是,将灾后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恢复重建与抗震救灾融为一体的重大决策和举措,在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简直是一个近似神话或者天方夜谭的行动。

    所以,汶川精神的出现,决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中华民族精神在重大灾难面前的又一次提升和演绎,是当代中国人精神财富的一种自然释放。汶川精神在全球,也只有在中国才能获得如此具体、充分的体现和传达。可以说,这种宝贵的精神,预示着中国未来的方向是正确的,明朗的,浩然大气和不可阻拦的。

    2009年5月3日星期日于昆仑书院

    原载于《文艺报》2009年5月12日

    “地震周年纪念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