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战役之科索沃空袭战-权力的较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矛”与“盾”的较量

    双方军事才量对比

    南联盟周围,北约磨刀霍霍,其装备可谓是武装到了“头发”。它总共集结了约460架战机,其中有一半来自美国。这些飞机被部署在12个空军基地,最大的一个是意大利北部的阿维亚诺空军基地。

    在阿维亚诺空军基地的飞机大部分来自美国,其中包括F—16S、F—15E、F—117A、EC—130S、A—10S和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此外还有西班牙、加拿大和英国的飞机。

    北约将法国的“美洲虎”和“幻影2000D”战斗机部署在伊斯特拉纳空军基地,F-16部署在土耳其的盖迪,荷兰的喷气式战斗机部署在自由镇,意大利和德国的“旋风”战斗机部署在皮亚琴察空军基地。

    美国几架F—15CAD飞机被部署在切尔维亚基地,意大利和土耳其的运输机和加油机被部署在普拉蒂卡海基地。

    意大利的F—104S、荷兰和比利时的F—16S在阿门多拉腊基地。丹麦和挪威的飞机在加扎尼塞基地。英国的“鹞”战斗机和意大利的“旋风”及F—104S战斗机在焦亚—德尔科莱基地。

    美国的运输机和直升机停在布林迪西基地。另外一些美国和意大利的飞机被部署在西西里岛上的锡戈内拉基地。

    美国第六舰队的战舰被部署在那不勒斯附近的加埃塔海军基地。这些军舰上装有“战斧”巡航导弹,这是一种能够在各种天气中准备命中目标的射程为1600公里的导弹。

    美国在地中海集结的战舰包括“企业”号航空母舰、“菲律宾海”号导弹巡洋舰、“冈萨雷斯”号导弹驱逐舰及“尼科尔森”号和“索恩”号驱逐舰。这些军舰都装有“战斧”导弹。此外美国在地中海还部署了两艘潜艇“迈阿密”级和“诺福克”级。

    它们得到两栖戒备大队的支持,该大队由“纳索”号、“纳什维尔”号和“彭萨科拉”号两栖军舰组成。

    其他北约国家如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土耳其等国的军舰也纷纷向南斯拉夫周围海域集结。

    法国航空母舰“福煦”级在法国驱逐舰“卡萨尔”号、“图尔维尔”号和英国驱逐舰“萨默塞特”号的护卫下在亚得里亚海随时待命。该航空母舰带有16架“超级军旗”歼击机、4架“军旗”摄像侦察机及几架用于海上救援和联络的直升机。

    另外,法国在意大利的陆地上部署了8架“幻影2000C”战斗机、4架“幻影2000D”战斗机和4架“美洲虎”歼击机,还有几架执行救援任务的武装直升机。

    面对北约的军事威胁,南联盟也进行了战争动员和重新部署军队。有观察家认为,曾经受过战争考验的南联盟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北约的军事打击不可能像在伊拉克那样全身而退。根据南联盟宪法,总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兼任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南联盟实行义务兵役制。现役总兵力约有11.4万人,包括4.3万名新兵,其中1.1%为快速反应部队。它还拥有40余万训练有素的后备役部队。根据《军事力量对比》的数据,南联盟陆军共有9万人,分三个军区、7个军,下辖6个坦克旅、8个摩托化步兵旅、4个机械化旅、1个空降旅、1个特种部队旅、5个混合炮兵团、7个防空团和1个地对空导弹旅。其武器装备包括:1270辆主战坦克、273辆装甲运兵车、568辆装甲战车、88辆侦察车辆、60部地对空导弹、4部地对地导弹、750个反坦克武器(其中一些是自动引导)、1850门高射炮、3200门无后坐力炮等。南联盟的海军有7500人,分为两个集团。每个集团各下辖1个摩托化步兵旅、1个海岸炮兵旅、1个武装警察中队和其他两个中队。海军的主要装备有(1997年):4艘带有海对海和海对空导弹的护卫舰、4艘潜水艇、10艘高速导弹巡逻艇、4艘鱼雷艇、24艘巡逻艇、1艘布雷艇、16艘扫雷艇、9艘支援船只和20艘两栖登陆船只及坦克等。南联盟空军有16700人,分为两个集团,下辖包括4个攻击机中队和5个战斗机中队、2个直升机大队、2个侦察中队、1个反潜直升机中队、8个地对空导弹团和15个防空炮兵旅。其装备包括:170架战斗机、27架运输机、46架联络飞机、74架训练飞机、48架直升机、40部地对空导弹及其他数量不等的空对空导弹和空对地导弹。

    尽管联合国安理会1991年起宣布对南联盟实行武器禁运,但是大批武器装备还是源源不断地从各种秘密通道进入南联盟。这些道路隐藏在浓密的山林之中,连侦察卫星都难以发现。据一些国家情报部门公布的可靠资料,从1991年3月起已有300多辆BMP-2型装甲运兵车和100多门ZU-23式双管高射炮流入了前南地区,1992年秋,大约100门M-240重型迫击炮和50门雷达操纵防空自行火炮运到了塞族人手里。1994年5月,90辆T-72型坦克隆隆驶入了禁区,9月份又有83门射程为15000米的122毫米新型榴弹炮来到塞族控制区。除此之外,塞族人最近还得到了大批先进的S-300B型防空导弹。这种导弹俄罗斯军队也才装备不长时间。有情报表明,所有这些武器大都来自原“苏联驻德集群军”的武器库。原“苏联驻德集群军”曾是苏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拥有十分精良的装备。虽然部队已撤回国内,但很多装备仍留在了德国东部。这些先进的装备被一些俄罗斯将军们提供给了塞族。

    空中的较量

    北约之矛:核动力航母中的老祖母:“企业”号

    “企业”号航空母舰建造于1958年,预算造价为4.5亿美元,由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与干船坞公司建造,仅用31个月就完工下水。1961年11月开始服役,是世界上第二艘核动力水面舰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十分重视航空母舰,在1952至1956年相继开始建造“福莱斯特”级和“小鹰”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后,又在考虑发展作战能力更强、活动范围更广的航空母舰。与此同时,舰船核动力技术日臻成熟,继1954年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服役后,又发展了功率更大的核反应堆,供水面舰艇使用。

    “企业”号航空母舰是在“福莱斯特”级基础上发展和改进的,它的设计和建造对美国第二代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级有着重要的影响。该级舰仅建此一艘,舷号CVN-65。作为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动力装置,同时在结构和航空支援能力方面,也充分体现了重型航空母舰的优越性。企业号服役30年,先后经过多个项目的改装改进,其中主要改进为电子部分,改装费用为14亿美元,是原造价的三倍多。

    “企业”号航空母舰标准/满载排水量为75700/93970(吨)、长/宽/吃水为342.3/40.5/11.9(米)、巡航和最大速度35节、飞行甲板长/宽为331.6/76.8(米)、续航力为40000/20(海里/节)。可搭载6架海王式直升机或海鹰型固定翼飞机、20架F-14、20架F/A-18、20架A-6E(含KA-6D空中加油机)、10架海贼、5架徘徊者、5架E-2C鹰眼等型号的战斗机和电子战飞机。

    在对南联盟的空袭中,一些北约飞机就是从这里起飞的。

    命运多舛的隐形战斗机:F-117A

    在美国派往南联盟的众多现代化飞机中,F-117A隐形战斗机是采用高技术最多、突防能力最强的飞机之一,它可躲避对方雷达的侦察。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正是F-117A隐形战斗机向巴格达电话电报大楼准确无误地投下一颗重达1吨的激光制导炸弹,揭开了这场代号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序幕。整个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在空袭中损失了48架飞机,但F-117A无一损伤。

    F-117A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隐形战斗机,它是美国空军根据代号为“黑色”的计划,从1978年12月开始由设在加利福尼亚帕姆代尔的美空军第42厂“臭鼬”车间研制生产的。在1988年11月之前,它的训练都是在夜深人静和严格的灯火管制条件下实施的。1989年美国6架F-117A袭击巴拿马,这是F-117A第一次参加实战。

    该机在设计上为获隐形效果,其形状不同于一般战斗机。整个飞机呈现楔形,机尾为V形燕尾式。从机首正面看去,F-117A就像一座埃及金字塔。它的机身呈现头盔形,有棱有角,这样的结构外形可将照射来的雷达波向偏离探测雷达的方向反射。进气管在机翼的上方,进气口处覆盖雷达波吸收网。机长20.09米,翼展13.2米,高3.78米,机翼前缘后掠67度,机翼后缘呈锯齿状,机身涂以黑色,飞行速度略低于音速。

    为了减少机体对雷达波的反射,F-117A无外挂装置,武器通常都装在弹舱内。弹舱可容纳2枚GBU15型2000磅级的炸弹,或ACM88型高速反辐射导弹,必要时,它亦可携带B61型核弹,对敌方战略目标实施核打击。

    F-117A虽具有“隐形”效果,但要想把自己的身影完全隐藏,不露一点蛛丝马迹,是难以做到的。连美军自己也承认,“(隐形飞机)机身外表虽然涂有伪装色,在白天飞行还是比较容易被发现。而一旦被发现,飞机就很容易受到攻击”。这也就是为什么F-117A一般选择夜间出击的原因。

    尽管这样,一架标有“AF82-806”的美军F-117A隐形战斗机还是于3月24日晚在贝尔格莱德附近被击落,这是F-117A自执行作战任务以来首次遭灾。

    造价昂贵的战略轰炸机:B-2

    北约在对南联盟空袭中,首次动用了B-2战略轰炸机,使这种飞机第一次用于实战。

    B-2战略轰炸机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由美国诺思罗普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1979年,美国空军根据战略上的考虑,要求研制一种高空突防隐形战略轰炸机,来对付苏联90年代可能部署的防空系统。1981年开始制造原型机,1989年原型机试飞。后来对计划作了修改,使B-2轰炸机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执行核及常规轰炸的双重任务。美国空军共订购了20架B-2轰炸机,首架已于1993年底交付,预计本世纪末全部交付完毕。B-2轰炸机的单价高达22.2亿美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昂贵的飞机。

    B-2轰炸机采用翼身融合、无尾翼的飞翼构形,机翼前缘交接于机头处,机翼后缘呈锯齿形。机身机翼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复合材料、蜂窝状结构,表面有吸波涂层,发动机的喷口置于机翼上方。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和材料,能有效地躲避雷达的探测,达到良好的隐形效果。

    B-2轰炸机有三种作战任务:一是不被发现地深入敌方腹地,高精度地投放炸弹或发射导弹,使武器系统具有最高效率;二是探测、发现并摧毁移动目标;三是建立威慑力量。美国空军扬言,B-2轰炸机能在接到命令后数小时内由美国本土起飞,攻击世界上的任何目标。

    B-2轰炸机细分为三种型号。“布洛克10”型,最多能携带16枚B-83型核炸弹和16枚MK84型常规炸弹,巡航速度0.8马赫,升限19240米,航程11675公里,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则航程超过18500公里;“布洛克20”型,最多能携带16枚B-61核炸弹,有携带防空区外对地攻击导弹的能力,还可携带36枚集束炸弹及16枚全球定位系统(GPS)辅助制导的炸弹,并具有某些自动完成飞行任务的能力;“布洛克30”型,最多能携带80枚MK80炸弹、36枚M117炸弹、80枚MK62炸弹、16枚联合正面攻击炸弹,还可携带8枚防空区外攻击导弹,具有全自动完成飞行任务的能力。

    即将退役的战略轰炸机:B-52

    B-52战略轰炸机由美国波音军用飞机公司设计,1952年首次试飞,是当今世界上正在服役的体积最大的轰炸机之一。B-52战略轰炸机从1959年开始装备部队,在整个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期间,曾多次执行轰炸任务。迄今为止,这种飞机已生产了744架,现在,它的两种最新型号的100多架飞机仍在美国空军服役。

    B-52战略轰炸机机长49米、翼展56米、重量达219吨。航程可达2万多公里,在高空加油后,续航能力在1.2万公里至1.4万公里之间。只要机组人员耐力允许,它能够长时间飞行。因此,一些B-52战略轰炸机在飞行时有两组机组人员(6人)轮流操纵。B-52战略轰炸机的飞行速度每小时为1000公里,它的货舱里和机翼下可载大约27吨的炸弹、空对地导弹或巡航导弹。B-52战略轰炸机机群可以同时把几百吨炸弹投在一定范围内的地区,实施“地毯式”轰炸。

    如今随着巡航导弹和其他隐形战斗轰炸机的出现,美国军方有人提出,体态庞大易遭攻击的B-52也许该进博物馆了。

    海上攻击手:F-14“雄猫”式战斗机

    海湾战争以来,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F-14战斗机在航母上起飞的镜头。F-14是美国为其海军研制的舰载机,属于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它于1973年开始装备部队。

    F-14采用串列双座、双发、双垂尾、变后掠翼的独特布局,飞行中机翼后掠角变化范围为20~68度。它所装载的AN/AWG-9火控雷达可以对从超低空到30000米高空及不同距离之内的24个目标进行同时跟踪,并同时攻击其中6个目标。

    F-14机头左下侧装有1门M61A1的20毫米六管炮,备弹量675发。可在机下的4个挂架、机翼固定段各1个挂架(每个可挂两枚导弹)挂6枚AIM-54“不死鸟”远距离空空导弹和两枚“响尾蛇”近距离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时可挂各种炸弹,最大载弹量6577千克。F-14具有较强的空中格斗及防卫能力,它可以用两倍音速的速度灵活地进行近距离空中格斗。

    美国海军F-14战斗机主要有三个任务:第一,为攻击机护航,争夺制空权,保护攻击机突防并对目标实施有效攻击,并在其完成任务后护送其返航。第二,担任航母编队的战斗空中巡逻和临时起飞拦截任务,以确保航母编队的安全。第三,在电子对抗手段支援下或在其他战斗机的护航下,对地面战术目标实施辅助性攻击。

    从当年利比亚到海湾,再从波黑到科索沃,F-14一直是美军作战所依靠的主力机种。

    空中轻骑兵:F-16“战隼”式战斗机

    F-16是单发动机单座轻型战斗机。它小巧、简单、价格便宜,适于中、低空作战,也可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机动能力最强的机种之一。

    F-16于1978年开始装备部队。它重量轻,发动机推力大,具有很高的推重比,加之飞机外形布局合理,干净利落,使飞机受到的阻力大为减小,所以具有优良的飞行性能。F-16装有一门20毫米机关炮,4~6枚“响尾蛇”空空导弹等,正常起飞重量为11372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5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925公里。

    它参加过海湾战争及波黑战争。在波黑,一架F-16被导弹击落。

    英法合作:“美洲虎”式攻击机

    “美洲虎”式攻击/教练机是英国和法国合作研制的一种超音速攻击/教练机,单座型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和遮断攻击任务,双座型用于教练任务,亦可执行作战任务。1965年5月英法两国政府签订协议,由英国飞机公司和法国布雷盖公司(现为达索—布雷盖公司)共同组成“欧洲战斗教练机和战术支援飞机制造公司(SEPECAT)”。

    在原布雷盖公司的Br-121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经过3年努力,1968年3月第一架“美洲虎”原型机首次试飞,1972年5月第一架生产型“美洲虎”交付使用。“美洲虎”式攻击教练机翼展8.69米,机长15.52米,机高4.89米,空重7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000千克,最大起飞总重量157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59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690公里/小时(高度12000米),最大爬升率118米/秒,实用升限小于14000米,作战半径1408公里,转场航程42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565米,着陆滑跑距离470米。

    它的主要机载设备有:激光测距和目标寻的平视显示器、火控雷达、数字式武器投放计算机等先进设备。机上配备的武器有:两门30毫米“德发”553航炮。有五个外挂点,可选挂“马特拉”550、“魔术”或“响尾蛇”空空导弹、反幅射空地导弹或“鱼叉”、“飞鱼”、“鸬鹚”反舰导弹以及多种炸弹、火箭等,最大载弹量4535千克。

    “美洲虎”是海湾战争中被击落的第一架多国部队飞机。

    英德意研发:“旋风”式战斗机

    “旋风”式超音速变后掠翼战斗机曾译名帕那维亚200,又译名狂风。它是由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双座双发超音速变后掠翼战斗机。60年代中期北约组织的战略思想从“大规模报复”转为“灵活反应”之后,迫切需要一种新一代战斗机来执行空中截击和进攻性空袭等常规作战任务,为此提出了“多用途战斗机计划”(MRCA)。最初英、西德、意、加、荷、比六国打算联合研制,后来三国退出,前三国于1969年3月26日成立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1970年7月开始设计,1974年8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76开始批量生产,正式定名为旋风,1984年11月开始交付使用。

    “旋风”式超音速变后掠翼战斗机有对地攻击型(IDS)、防空型(ADV)和电子战与侦察型(ECR)三种主要型别。其中旋风IDS翼展13.91米(后掠角25度)、8.6米(后掠角8度),机长16.72米,机高5.70米,机翼面积30平方米,自身重量13746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7215千克,最大外挂载油量6550千克,最大载弹量9790千克,空战重量1791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230公里/小时(高度11000米),实用升限15000米,作战半径1390公里,转场航程39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700米,着陆滑跑距离850米。机上装有两排涡扇发动机,主要设备有:激光测距和目标识别装置,多功能前视雷达,数字式惯导系统,雷达警戒及电子对抗等先进设备。主要武器有:2门27毫米“毛瑟”机炮,8个外挂战点,可选挂“响尾蛇”、“天空闪光”等空空导弹,“鸬鹚”、“大象”等空地导弹及多种炸弹、核弹等,适用于攻击机场及纵深地面目标。

    海湾战争才进入第10天,多国部队便损失了5架“旋风式战斗机”。

    南联盟之盾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型号众多、性能优异的北约飞机,南联盟军队毫不畏惧,众志成城,只待弯长弓,射天狼。

    萨姆系列地对空导弹:北约飞机的杀手

    据塞尔维亚电视台报道,在北约第三轮空袭中南联盟防空部队共击落5架北约飞机。而在前两天的空袭中,南联盟宣布已击落4架北约飞机。

    正如一些军事分析家所言,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不会如预料的那般顺利,这是因为南联盟地形复杂,不是漫漫沙漠的伊拉克,而且它有一支强大的防空力量。来自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资料表明,南联盟有“萨姆”-2、3、6、7、9、13等型的地时空导弹千余枚。

    “萨姆”-2型又名“盖德莱”,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代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对付远程高空轰炸机和侦察机。它的弹长为10.8米,最大飞行速度为420米/秒,可攻击飞行高度为3000至24500米的目标。

    “萨姆”-3型又名“果阿”,是苏联研制的第二代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拦击中低空和超低空入侵的各类飞机,也可攻击地面和水面目标,适于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它的弹长为5.95米,最大飞行速度为2马赫,可攻击飞行高度为20米至8000米的目标,四联装发射架。

    “萨姆”-6型又名“根弗”,是一种机动式全天候中近程、中低空导弹武器系统,适于野战防空,能对付亚音速、超音速飞机。它的弹长为5.85米,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可攻击飞行高度为60米至10000米的目标,三联装履带式发射架。曾在波黑打下一架美国F-16战斗机。

    “萨姆”-7型又名“格雷尔”,是一种便携式低空近程地对空导弹,用于杀伤低空和超低空慢速飞行目标。它的弹长为1.42米,最大飞行速度1.5马赫,可攻击飞行高度为50米至2300米的目标,可供单兵立姿或跪姿发射。

    “萨姆”-9型又名“甘斯肯”,是一种自行式晴天候低空近程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对付低空亚音速飞行目标,可用于夜间。它的弹长为1.8米,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可攻击飞行高度为15米至4500千米的目标,四联装发射架。

    “萨姆”-13型又名“金花鼠”,是一种机动式晴天候近程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对付低空亚音速飞机。它的弹长为2.2米,最大飞行速度近2马赫,可攻击飞行高度为9米至5000米的目标,四联装履带式发射架。

    高炮:巡航导弹的克星

    有消息报道,早在北约扬言动武时,南联盟防空部队就已经加紧了对付“战斧”巡航导弹的战术演练。据不完全统计,在北约开始空袭的第一个星期,已有30多枚巡航导弹被南联盟军击落。

    巡航导弹采用了包括卫星导航、地形匹配、景象匹配等多项高技术,具有体积小、射程远、精度高和掠地飞行等特点,有的甚至还能规避机动飞行。目前各国的航空兵、地空导弹兵尚未找到对付它的有效办法。美军宣称:“巡航导弹在飞行过程中是任何现代技术的防空导弹都无法发现和攻击的”。但是实战证明,高炮却是巡航导弹的克星。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288枚海射型巡航导弹中有8枚被伊拉克高炮击中。1993年6月27日伊情报总局遭24枚巡航导弹攻击时,也有1枚被高炮拦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传统兵器扼制高技术兵器的现象,原因有三:首先,巡航导弹飞行过程中信号特征极低,攻击目标时伴随着强电磁干扰,使依靠电磁工作的预警系统和导弹系统瘫痪。但是高炮主要是利用光学器材,采用目视方法进行攻击,受电磁干扰影响较小。其次,高炮火力范围有限,一般只能配置在防护目标周围。不论巡航导弹飞行多么隐蔽,到达目标上空时还是要出现,因此高炮总能与巡航导弹短兵相接。最后,高炮具有射速快、弹药储备量大的特点,开火时可在防区形成一道密集的弹幕,巡航导弹若想穿透它,就要冒被弹片击中的危险。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南联盟军队装备高炮约1850门。

    米格-29:空中昂立的“眼镜蛇”

    米格-29是前苏联70年代开始研制的新一代超音速全天候、高性能、多用途、单座双发战斗机,既可用于执行制空和截机任务,同时也可实施对地攻击,西方称之为“支点”。它由高尔基飞机制造厂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

    该机采取与美国F-15、F-16相似的设计思想,机体尺寸和重量与F/A-18相近。在研制中突出了它的中、低空格斗能力和雷达下视及空空导弹下射能力。此外,为适应部队广泛使用的野战机场,还在进气道的设计中采取了特殊的防外来物吸入措施。

    米格-29翼展11.36米,机长17.32米,机高4.73米,机翼面积38平方米,最大平飞速度2440公里/小时,作战半径800公里。其主要武器装备有:1门30毫米机炮(装载炮弹250发),两侧机翼下各有3个武器外挂点,可挂4枚AA-8或AA-11近程空空导弹和2枚AA-10中远程空空导弹,还可挂炸弹和火箭。

    米格-29在综合作战能力方面丝毫不亚于美国的F-15、F-16及F-14等,而米格-29能做的著名的“眼镜蛇”动作,目前欧美所有战斗机中只有F-16在不挂带任何武器和副油箱的前提下,才能勉强完成。几年前,统一后的德国空军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让原隶属于东西德的同等水平的驾驶员分别驾驶米格-29与F-16进行各种条件下的空中格斗演练,结果是米格-29在总体上战胜了F-16。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南联盟有米格-29型飞机15架。西方评论家认为,只有它们能对北约性能更先进的飞机构成威胁。

    二、美利坚一意孤行

    克林顿为安南作了主

    北约这次对南联盟发动空袭,有很多令人愤怒的做法。一方面,这是北约成立50年以来第一次对一个主权国家、而且是一个欧洲国家动用武力,这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野蛮侵犯行为,北约遭受的谴责之声不绝;另一方面,这次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规定的。可是,北约的主要成员国美国、英国和法国均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它们不应该不知道动武前应该与安理会磋商的规定。联合国偏偏被绕开了。

    表面上,是北约绕开了联合国。但事实上北约是在美国的带头下才这么做的。因为,在北约各盟国中,军事力量最为雄厚、武器装备最为先进的是美国,独霸世界之欲最强的也是美国。美国这次是借北约的名义,显露它的霸气、炫耀它的武力,也赤裸裸地暴露了它谋求世界主导权的野心。

    美国之所以要绕开联合国,原因很简单。美国的对南政策在安理会内有否决权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美国除了能得到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不可能得到安理会中另外两个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和中国的支持:因为俄罗斯与南联盟是伙伴关系,而中国一直主张用政治手段解决南联盟内部的科索沃危机。在清楚不可能得到联合国安理会全体成员支持的情况下,美国为了打击南联盟、直至将米洛舍维奇赶下台的目的,只能撇开联合国,拉上英国和法国盟友,亲手炮制一次“无政府主义者”军事行动。

    美国还认为,只有通过军事行动,美国才能显示它的威力。美英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和美国率领北约打击南斯拉夫的高技术程度,显然比海湾战争“沙漠风暴”时更胜一筹。在这两次打击中露面的是巡航导弹、B-2轰炸机、F-117A隐形战斗机和“战斧”式导弹,是地地道道的高技术战争。美国在实施这两次打击行动的同时还发出了这么一个信号:将太空、信息等方面的尖端技术纳入军事行动的新型战争形式开始出现;主张将美国士兵的伤亡降到最低程度的“克林顿主义”也正在确立之中——美国的战争正在发生变化,“劳动”正在被“技术”和“资本”所替代。

    在美国的眼里,联合国似乎应该听命它的指挥。这岂不令堂堂联合国难堪?其实,美国给联合国的难堪已经够多的了:美国拖欠联合国10亿美元会费,迟迟不交,令联合国几乎陷入财政瘫痪的状态;美国为了把不听它的话的前秘书长加利撵下台,便秘密策划了一场倒加风波,迫使加利主动表示不再谋求连任。美国简直忘了联合国的存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诸如擅自动武的事情也早不是什么新鲜事。1998年8月,美国海军用巡航导弹袭击了苏丹和阿富汗,理由是这两个国家藏匿了头号恐怖分子、沙特流亡大亨本·拉登。巡航导弹甚至落到了与拉登无关的巴基斯坦的境内。同年12月中旬,美国和英国联手实施了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计划“沙漠之狐”,理由是伊拉克拒绝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合作。美英在4天的行动中发射了400枚巡航导弹,进行了200次空袭。空袭的时候克林顿政府还口口声声说“重视联合国”,实际上却致使联合国陷入非常难堪的局面。美国的以上这些行动都是在绕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情况下进行的。

    美国的所作所为说明,它想打谁就打谁。它今天袭击了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明天就可以袭击塔吉克斯坦境内的贩毒分子,后天还可以袭击白俄罗斯境内的盗车贼,或是袭击俄罗斯的沙文主义分子。

    由此人们不禁会问,其他国家是否可以以美国为榜样?例如,如果俄罗斯发现在阿富汗或车臣有反俄罗斯的恐怖分子基地,那么它是否也可以请求美国发射巡航导弹呢?人们也不禁要问,既然美国热衷于打击本·拉登等所谓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为什么对在南联盟内部造成社会不安局面的科索沃分离主义者,不但不加以打击,却还要鼎力相助呢?

    毫无疑问,美国不跟联合国磋商,对一个主权国家擅自动武,开创了危险行动的先例。如果别的国家也像美国那样,肆意动用武力,这世界将乱成什么样?

    美国带领北约轰炸南联盟前偏偏不与安理会磋商,偏要让联合国难堪,让安南尴尬。1999年3月23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克林顿轰炸南联盟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参议院似乎行使了安理会的权力,克林顿替安南作了主。难道不是这样么?西方有媒体说,美国要在联合国中拥有两个席位,一个是给美国政府的,另一个则是给国会的。只要看一看美国人是如何做决定的,就不难理解这种说法了。

    听一听美国驻联合国代办彼得·伯利的一席话,就更容易理解美国的心思。伯利曾说,“我不想夸大安理会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在诉诸武力之前有安理会的授权,但我们不认为没有授权就会限制我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用他的话说,在碰到科索沃这种问题时,“我们就不能让安理会的否决权捆住我们的手脚”。美国的另一名驻联合国官员理查德·哈斯说得更加坦率,他说:“安理会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讨论场所,它绝对不能对国际舞台起什么垄断作用,我们应当有能力在没有得到联合国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武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

    美国与联合国争夺权力以实现由它来发号施令的野心早就有之。只不过前几十年冷战正酣的时候,有苏联制约着它的这种欲望。于是,美国只得采用含蓄的方式,处处以联合国的名义来行事。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就不再把野心藏得那么深了,从对联合国指手画脚转为一意孤行。

    早在50年代初,美国就以联合国名义纠集了一支联合国军队,试图摧毁新生的朝鲜,进而控制朝鲜半岛,使整个东北亚置于它的势力范围。只是由于当时世界已分裂成力量不相上下的两大阵营,它所动员的只是西方阵营的部分力量;加之朝鲜在联合国有着当时苏联的支持,美国在联合国的行动时时受到掣肘;更有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给了这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以迎头痛击,逼得美国第一次在没有获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议。因此美国在50年代动用联合国名义来打击敌对国家的记录是失败的记录。纵观整个冷战时期,美国更多的是采用暴力手段来对付敌对国家。它或通过中央情报局从内部武力解决,如80年代出兵推翻格林纳达革命军事委员会。这种露骨手段曾使美国不断遭到世人唾骂。

    然而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时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一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从根本上违反了国际公认的准则,遭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谴责,使美国有了借联合国之名,组织起全世界反对萨达姆的广泛联盟的基础。二是此时的苏联,已呈式微之态,已无力像冷战时期那样与美国抗争,苏联的最终瓦解为美国控制联合国安理会扫清了一大障碍。

    海湾战争是美国借联合国之名来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一大成功。它在军事上成功地打入了中东地区,有了进退自如的陆上军事基地,在政治上则成功地把一向处于敌视状态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勉强拉到了一起,为其随后推行的中东和平进程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海湾战争的胜利以及随后对伊拉克实施的制裁使美国尝到了在联合国名义下对付敌对国家的甜头:“为民请命”既不会受到国际舆论广泛谴责,又可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因此它只要抓到把柄,就会立即以违反联合国准则之名而要求对这些国家进行制裁。

    这类例子随手可举。利比亚因拒绝向美英两国法庭交出涉嫌1988年底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炸毁一架泛美航空公司飞机的2名利比亚人,只同意在第三国审理此案,美国就力主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制裁决议:实施禁运并禁止利比亚及各国飞机出入该国。又如朝鲜1993年以侵犯主权,干涉内政为由,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两处核设施进行“特别调查”,并宣布准备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美国便威胁要把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扬言要对朝鲜进行制裁,逼其就范。只是由于国际社会考虑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强烈要求美朝重新回到谈判桌上,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美国权衡再三,才与朝鲜重开谈判,双方都作出了让步,从而缓解了这场危机。

    除此以外,美国还借联合国名义,把古巴击落从迈阿密起飞、准备入侵其领空的古巴流亡分子的飞机说成是古巴在公海动用武力,而力图让联合国对其实施制裁。至于它借联合国维和之名,出兵索马里,则是试图能像海湾战争那样,最终确立自己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如果说人们从海湾战争中较多注意到的是美国代表联合国伸张正义的话,那么在随后的一系列行动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美国在联合国名义下如何设法搞垮萨达姆政权。用克林顿在1997年武器核查危机期间的话说就是萨达姆一天不下台,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就一天不取消。回顾一下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可以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借联合国名义来对付敌对国家政权的。

    1997年11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将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中的美国人驱逐出境,美国立刻扬言要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一场历时4个月的核查危机由此开始。

    在这场危机爆发前,美国不断指出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的种种事例,一次又一次地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不断强化制裁措施,达到名正言顺扼杀萨达姆政权的目的。它所指出的某些事例,往往是在美国严厉制裁之下,伊拉克处于绝望之时采取的行动,这于是又给了美国新的口实,敦促安理会对伊进行新的制裁,这一次核查危机的爆发就带有这种性质。

    联合国在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实施制裁的同时,提出只要伊拉克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可解除制裁。经过7年武器核查,即使按克林顿的说法,联合国核查小组已销毁了比海湾战争时期还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按国际舆论的普遍看法,伊拉克已不再具备生产核武器的能力。按说,核查小组可以就核武器检查结果作出鉴定了。但在美国控制下的核查小组就是不作这方面的鉴定,反而不断指责伊拉克阻挠联合国核查小组的工作。伊拉克被查了7年之后,依然看不到一丝光明,愤怒之余,便作出了驱逐美国核查人员的决定,而这正好给了美国对伊拉克进行进一步制裁的借口。

    伊拉克后来接受俄罗斯劝阻,同意核查人员返回巴格达,按说这已满足了美国的要求,但此时美国又进一步提出要对总统府所属区域进行核查,伊拉克以侵犯国家主权和有损国家尊严为由予以拒绝,这又为美国进行新的制裁提供了口实。这场争执目前仍在继续下去。总之,美国不把萨达姆政权逼入死角是决不会罢休的。美国仍在不断证明对伊拉克制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希望以此来打消国际社会对美国种种做法的疑虑。在整个核查危机期间,美国充分渲染了伊拉克掌握生化武器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安全助理伯杰就在电视上拿出一袋5磅重的炭疽说,伊拉克只要用这一袋炭疽,就可毁灭半个华盛顿。国防部长科恩更指出,伊拉克若掌握200吨生化武器,就可以毁灭全人类。克林顿总统进而说,美国坚持对伊拉克进行核查,就是为了在新的世纪里使世界免遭伊拉克的涂炭。其实,世人并不反对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只是美国的这种大肆渲染,反而使人们不禁注意起它背后的用心。

    如果说美国那时候还想到以联合国名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眼中还有联合国的话,那么,如今的美国连联合国的名义都懒得借用了。在它的眼里,“未经安理会正式决定,国际社会不得采取行动,不管是制裁行动还是动用武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指出,“在整个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使得安理会处于瘫痪状态”。安理会只有在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和当时的苏联即现在的俄罗斯)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使用否决权的时候才能够正常运转。在东西方对立的那个时期,安理会在许多问题上不能形成一致意见,使安理会成了一个讨论的场所。在80年代中期到1992年即苏联即将崩溃和冷战结束的那个时期,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指导下,开始作战略性退却,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美苏两国开始一起协商解决一些冲突:如纳米比亚冲突、两伊战争、萨尔瓦多危机、海湾危机等。那时候,苏联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的次数越来越少,安理会的维和行动开始焕发活力。美国认为依靠自己的实力在世界上登高一呼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美国人认为的这种美好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内部力量受到削弱的俄罗斯在反对美国的同时开始试图重新找回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位置。俄罗斯重新捡起否决权。同时,随着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及大国关系的不断调整,美国的霸权行径在联合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以它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既然安理会不再能象戈尔巴乔夫时代那样运转,人们就可以不要它了。美国开始寻求在联合国以外来实现自己在世界发挥主导作用的战略目标。

    但美国果真能取代联合国对全世界发号施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空袭伊拉克和南联盟并不意味着美国单极统治的确立。相反,这正好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单极统治已经削弱。美国越是感觉其独霸地位难以维系,就越会采取单独行动。另外,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并不能保证世界更加稳定。美国愈是致力于“纯粹”的军事革命,与美国敌对的国家就会采取更加顽强的战争手段。

    现在世界上共有30至40个武装冲突热点,既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有一个国家的内战。这么多的冲突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够应付过来的,也不是少数国家组成的集团能够应付过来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听从于美国的一家之言。

    三、联合国大厦内的三天

    安南无奈的发言

    美国东部时间3月24日下午1时许,坐落在纽约东河之畔的联合国大厦里,不少联合国官员、外交官以及记者正在收看CNN电视新闻:北约开始对南联盟采取军事行动,第一批巡航导弹在南联盟境内爆炸。在职业本能的驱使下,各国常驻联合国的记者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聚集在联合国秘书长身上。距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办公室仅几米远的联合国新闻发言人办公室里,已有不少记者在打听:安南现在何处?他对这次空袭作何反应?

    联合国新闻发言人通过内部广播线路向各国记者宣布:安南将于当天下午4时左右对记者发表谈话,安理会也将应南联盟、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的要求,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召开特别紧急会议,就北约的军事行动进行磋商。

    安理会会议厅入口处设置了一个麦克风,一个不高的铁栏杆将记者挡在一侧,这是各国常驻联合国外交官与安理会主席接受记者提问和向新闻界发表声明的地方。由于事先得到通知,记者们早就来到这里等候安南——首位来自黑非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摄影、摄像记者架好镜头,严阵以待;文字记者手拿录音机、采访本,翘首以待。

    预定时间刚过不久,安南从电梯里走了出来。他还是一身灰色的西服,佩戴黑色的领带,只是他表情严肃,没有往日会见记者时常有的那种既出于礼貌、又带有职业习惯的笑容。这时,联合国发言人席尔瓦走近麦克风宣布:“秘书长将发表一份声明,他今天不准备回答各位的提问。”

    安南从身边助手的手中接过一个文件夹,然后走向麦克风,接着便开始发表联合国在北约开始空袭南联盟后的第一个声明。

    安南首先说:“我是在国际社会正处于至关重要的时刻发表讲话的。”他说:“外交手段的失败确实令人惋惜,但有些时候,为了取得和平,动用武力可能是正当的。但是,作为秘书长,我已经多次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首要责任。《北大西洋公约》明确地承认这一点。”他说:“因此,安理会应该参与所有关于诉诸武力的决定。”

    声明虽然简短,但内容却令人惊讶。他的讲话似乎在支持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立场,即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安理会的批准。然而,他似乎又在为北约的军事行动进行辩护。在场的不少记者对安南的声明感到惊讶,开玩笑说安南不象U.N.Secretary-General(联合国秘书长),倒很像U.S.Secretary-General(美国秘书长)。甚至连他的发言人办公室中也有人对记者诙谐地表示,应该将安南当天的讲话稿作为难得的绝版珍品收藏起来。

    联合国是反映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晴雨表。北约对南实施空中打击后,安理会立即召开特别紧急会议。在北约导弹的爆炸声不时打破巴尔干半岛夜晚的宁静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安理会再次成为战争与和平激烈较量的场所。尽管美国和英国等北约成员国的代表在安理会极力为北约空袭进行辩解,但中国、俄罗斯和纳米比亚等主持正义的安理会成员国的代表认为,北约在未经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对南联盟这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使用武力,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国际法准则,是对安理会权威的严重挑战,因而北约必须立即停止这一非法行径。

    3月26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印度三国(印度后来加入)向安理会联合提出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北约“立即停止”非法军事行动。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北约成员国的阻挠,安理会未能通过这一决议草案。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国际法准则,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负有首要责任。任何针对独立主权国家的军事行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安理会的正式授权后方可进行。也就是说,在当今世界上,只有进行自卫和在得到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武力才算合法。但非常不幸的是,北约对南联盟动武的情况根本,不在此列。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人道主义关切”为由,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但是,国际法中没有一条规定,有了“人道主义关切”便可出兵动武。因此,北约此次绕过安理会,单方面对南联盟这样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使用武力,这在北约成立50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并在国际关系中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应当指出的是,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和安理会的成员国,每个国家对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权威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国家凌驾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之上,作为安理会成员国的北约国家也不能例外。另一方面,北约在其成员国的安全未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在其成员国以外的领土上使用武力,从而违反了北约组织本身宪章的规定。北约发动这样的战争,道义何在?

    近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或派使者规劝、或以武力威胁,对南联盟片面施压,试图使南联盟政府自己提出“请求”,要求北约出兵科索沃,执行“维和使命”。用南联盟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约万诺维奇的话说,在此举未果后,西方国家又在未经前南问题联络小组和南联盟塞族代表团同意的情况下,在法国朗布依埃炮制了一份所谓和平计划,强迫南联盟代表签字,以同意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地区。在外交压力和军事威胁未能使决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南联盟屈服后,北约便对南联盟兵戎相见。强行别人邀请自己,否则就使用武力,大打出手。这样的思维逻辑,公理何在?

    科索沃问题是南联盟内部的民族矛盾,属于该国内部事务,应当由南联盟当事务方自行解决。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基础应当是尊重南联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保障科索沃地区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因此,北约作为一个区域组织,根本无权干涉科索沃问题。

    当然,《联合国宪章》并不排除区域组织在国际维和方面的作用。但是,任何区域组织都必须在遵守《联合国宪章》和接受安理会指导的基础上发挥维和作用。换句话说,区域组织的维和行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必须首先征得当事国的同意,并以鼓励促和为主要目的;在开展维和行动时,必须严守中立,尊重有关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针对北约的军事行动,约万诺维奇3月26日在安理会发言时指出,南联盟没有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却成了北约非法入侵的受害者。他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硬把一个主权、和平的国家及其自豪的人民拖入了一个杀戮场,并把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成了尖端武器的试验场。”

    值得一提的是,北约在不经安理会授权,单方面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的情况下,竟然声称所谓“整个国际社会”赞同北约出兵。事实上,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三个世界人口大国在安理会对北约动武的立场上早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强烈反对北约对南联盟擅自使用武力,并要求立即停止这一非法行径。这充分说明,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国际社会并不支持北约的军事行动。

    对安南比较了解的人都会说,这位联合国首位黑人秘书长办事稳重、干练,不偏不倚。但是,在科索沃问题上,安南的表态却对南联盟非常不利。1999年初,安南在访问北约总部布鲁塞尔时,就表示“使用武力威胁还是必要的”。后来,又表示,在目前所有区域组织中,只有北约在人力、财力等方面才具备单独处理冲突危机的能力。

    3月22日,即北约开始动武的前两天,安南通过其在联合国总部的发言人发表声明,对科索沃地区的“暴力活动不断升级深表关注”,并敦促南联盟当局停止在科索沃地区的军事行动,与前南问题联合联络小组进行“全面合作”,以便就解决科索沃问题达成一致。

    声明说,南联盟在科索沃地区的军事行动“显然违反”了南联盟与欧安组织在1998年10月份达成的协议。南联盟安全部队在过去一周里与阿族武装的冲突不断加剧,“使人道主义局势严重恶化”,大量平民无家可归,或沦为难民。声明表示,希望南联盟政府采取行动,以缓解该地区的人道主义状况。

    分析家认为,安南在战争阴云再次笼罩巴尔干半岛上空这一非常敏感的时刻通过发言人发表这一声明对南联盟非常不利。首先,安南的声明在时机上对南联盟非常不利。就在安南发表这一声明之前几个小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盛顿再次对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发出动武威胁,称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前往贝尔格莱德访问是给他“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他不同意在西方国家拟就的科索沃和平协议上签字,南联盟就将面临北约的军事打击。

    其次,安南的这一声明将科索沃近来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的责任单方面推到南联盟头上。

    声明说:“在过去一周里,由于南斯拉夫保安部队的军事行动,科索沃地区的安全状况日益恶化。除了在西欧和南联盟的邻国已经有26.9万名难民外,在科索沃流离失所的人数已经达到23.5万人,其中包括自3月20日以来逃离家园的2.5万人。随着安全部队烧毁房屋和破坏生活方式,出现了更多流离失所的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声明对科索沃阿族长期以来所进行的武装挑衅只字未提,也没有提及4名塞族警察3月20日深夜在科索沃首府被人开枪打死一事。从本质上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科索沃阿族武装分子的怂恿和鼓励。安南的声明对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如此取舍,并非简单的厚此薄彼,这与安南平时的稳重、不偏不倚、极力主张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冲突的作风判若两人。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与安南获得有关科索沃信息的渠道有关。南联盟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约万诺维奇曾于1998年10月要求安南亲自到科索沃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以便搜集第一手材料。但是,安南后来拒绝了这一要求,并通过其发言人明确表示,没有必要访问科索沃,因为“我的信息渠道是畅通的”。事实上,安南主要是通过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绪方贞子以及有关来自西方或以前曾被关押过的反政府人士所组成的科索沃人权特别报告员,以及前南战犯国际法庭庭长麦克唐纳法官等来了解有关科索沃的情况的。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使他并不能直接了解到南联盟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另一方面,尽管南联盟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经常通过安理会散发文件,看来并没有对安南造成十分有效的影响。难怪联合国有人说,安南在科索沃问题上失去了联合国秘书长应该保持的中立立场,是他内心害怕得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外在表现。

    出人意料的3比12

    1999年3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对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印度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联合提出的一项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这是一项批评北约对南联盟使用武力,并要求“立即停止武力,并尽快恢复谈判”的决议草案。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俄罗斯以及另外一个安理会成员国纳米比亚投了赞成票,其余12个安理会成员国投了反对票。

    尽管该决议草案在安理会未获通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3票赞成、12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出人意料,这正是美国代表团在幕后做工作的结局。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7条规定,安理会要通过任何决议,必须有包括所有5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安理会成员国投赞成票。由于目前安理会的15个成员国中,加拿大、法国、荷兰、英国和美国是北约成员国,占安理会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还有三个常任理事国。因此,仅仅这几个北约成员国投反对票,就可以阻止安理会通过这一决议草案。

    但是,曾经表示要不惜使用否决票的美国当时只是为了造造舆论,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使用否决权的。作为主导北约空袭南联盟的美国担心这么做会使自己在国际上更加被动。另一方面,美国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以便在国际社会造成安理会中大多数成员国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印象,在得知俄罗斯率先提出这一草案的情况下在幕后加紧做了一些工作。因此,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拉夫罗夫说,“安理会中那些同时也是北约成员国的国家应当对破坏《联合国宪章》和损害安理会权威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据有关接近安理会的人士向笔者介绍,巴西常驻联合国的代表科代罗在看到决议草案后曾对南联盟驻联合国临时代办约万诺维奇表示,将会在表决时投赞成票。与此同时,加蓬常驻联合国代表当格—雷瓦卡也曾表示,他将会投弃权票。结果,在3月26日表决时,这两个国家都投了反对票。这便是美国做工作的结果。此外,安理会中斯洛文尼亚一直将争取加入欧盟、特别是北约作为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因此这个南联盟的邻国在联合国中一直和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给予“很好的配合”。马来西亚是个穆斯林国家,在波黑穆族和塞族进行抗争时,是同情与自己具有同一信仰的穆族的,因此马来西亚此次投了反对票,是往日与塞族心理隔阂的外在体现。

    另一方面,拉夫罗夫3月20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表示,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和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国的代表私下都反对北约动武,但是他们作为驻外使节,事事都得听命于首都,感情不能代替政策。对决议草案表决的基础是国家利益,而与当今世界惟一的政治、经济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在许多国家的外交利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尽管投赞成票的只有中国、俄罗斯和纳米比亚这三个国家,但是他们对北约动武的立场和观点得到不少非安理会成员国的声援和支持,并分别驳斥了西方国家的有关辩解之词。

    在安理会表决后,印度、白俄罗斯、古巴常驻联合国的代表在安理会的发言以及越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此间公开散发的声明均已表示,反对北约动武,认为北约未经安理会授权单方面对一个独立主权国家采取行动,这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表现,并要求北约立即停止这一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径。

    古巴常驻联合国代表布鲁尼奥·罗德里格斯·帕里利亚在发言中说,“安理会刚刚通过这一耻辱的表决,失去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尽管安理会没有向单极强权低头,但人们却已看到惟一的超级大国在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北约最近的行动是有关毁灭南斯拉夫的阴谋的结果”。此外,他还对北约把“消除人道主义灾难”作为动武的借口予以驳斥,认为“战争不是人道主义的解决方式”。

    印度代表近来在安理会的发言非常精彩。针对美国、加拿大、荷兰、斯洛文尼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代表有关北约是根据整个“国际社会”的意志对南联盟采取军事行动的这一说法,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夏尔马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的代表在安理会均表示强烈反对北约动武,这充分说明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代表是不同意北约动武的,因此不能说整个国际社会都在支持北约的军事行动。

    此次表决虽然与南联盟科索沃问题有关,但安理会各国最后却是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国际法的尊严以及为北约单方面动武这一非法行径辩解之间作出了抉择。

    安理会这次表决的结果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分歧和观点不一所造成的,但安理会各成员国的表态却直接关系到联合国未来的前途和安理会的权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此次表决结果是继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后,北约成员国在安理会对联合国以及安理会权威再次提出严重挑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和不安。这充分说明,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主持正义、爱好和平的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还是安理会的权威方面还面临着相当艰巨的任务。

    联合国的艰难历程

    北约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表现。无数的事实充分证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当前仍然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战后50年来,虽然新的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却从未停止,世界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和平与发展这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爆发冲突与战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宗教矛盾、民族仇恨、领土争端、政见分歧、资源和财富分配不均都有可能导致冲突与战争的爆发。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产物,也是引发国际战争的罪魁祸首。

    需要指出的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有些大国、强国、富国依然图谋维护以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为特征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力图控制世界,争当霸主。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政府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在战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其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美国为主、以欧日为盟友的世界政治秩序,集中精力对付地区性冲突与战争,维持各地力量的均衡;经济上,在援助第三世界各国的同时提出附加条件,要求受援国建立或接受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观念”,改进受援国的“人权”状况,力促在他国建立所谓的“民主制度”,继续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综观美国的“世界新秩序”和北约有关试图在下世纪与联合国争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的新战略,其核心内容是维护美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干涉第三世界国家内政,在国际上构筑符合美国利益的政治体制。

    此外,在当前新旧世界格局转换之际,过去为两极对峙体系所覆盖的一些矛盾、冲突也渐渐发展起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些矛盾、冲突一旦笼罩上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阴影,一旦一些大国怀着各自不可告人的目的插手其间,这些矛盾、冲突就会恶化、扩大,世界和平就会面临新的威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至今政局依然不稳的波黑地区和科索沃地区。过去的波黑战争,现在的科索沃冲突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大国插手的痕迹。

    北约轰炸南联盟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南联盟没有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派军队驻科索沃的“和平计划”。对此,曾担任南联盟外长的南联盟驻联合国临时代办约万诺维奇在3月10日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同世界上其他地区出现的冲突一样,科索沃问题属于南联盟内部的民族问题。有些西方国家以及北约偏要在科索沃问题上动用武力,除了某些西方国家继续在国际社会实行双重标准外,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派军队占领科索沃这一在欧洲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地区,为北约东扩,进而实现其新战略铺平道路。

    约万诺维奇3月24日在安理会谴责北约动武时说:“今天,北约没带任何面具。它不再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同盟,而已成为一个侵略性的军事同盟,它无视自身的章程、《联合国宪章》、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巴黎宪章以及以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体系。北约大规模地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城镇进行狂轰滥炸,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组织科索沃解放军的空军和雇佣军。美利坚合众国和北约必须对它们的公开侵略行径所造成的一切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后果承担责任。”

    北约空袭南联盟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构成了严重挑战,对战后形成的集体安全体系和多边合作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1945年6月25日,参加美国旧金山“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会议”的50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经过各国批准,该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

    联合国组织是在全世界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岁月里孕育出来的。全世界爱好和平、渴望发展的人们对联合国的成立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期盼它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合国成立以来的50年历史表明,联合国在诸如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促进和平解决地区争端,维护和发展国际友好合作,以及在协调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文教、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联合国已经成为对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负有首要责任的国际组织,但是,美国为了争取世界的主导地位,推动北约绕过安理会,单方面对南联盟动武。这是美国绕过安理会空袭伊拉克后发生的又一次严重的国际事件。事实表明,美国的军事打击没有解决伊拉克问题,反而使危机不断加剧,对南联盟动武同样也解决不了科索沃问题。众所周知,科索沃问题要比伊拉克问题更加复杂,何况这一地区又位于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北约对南联盟动武,战火很可能蔓延到周边国家,进而对整个欧洲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应该从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骑虎难下的窘态中吸取教训,立即停止空袭南联盟这一非法行径。

    进入1999年以来,从国际安全和世界经济领域不断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表明联合国仍然面临国际安全与金融危机的双重挑战。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时传出空袭警报,南联盟科索沃地区枪声再起。安哥拉、塞拉利昂、刚果(金)和阿富汗冲突仍在继续,其中刚果(金)冲突已经演变成非洲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尽管安南上任后非常重视解决非洲冲突问题,并于1998年4月份在联大和安理会提交了关于非洲冲突问题的报告,较全面分析了导致“多灾多难”非洲大陆出现冲突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有关解决冲突的建议,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赞扬。在安南的领导下,联合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如何解决非洲冲突、促进非洲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然而,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待非洲维和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联合国在解决非洲冲突问题方面仍然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由于安哥拉冲突双方已经将国际社会艰苦的外交努力弃置不顾,决心在战场上一决雌雄,使得联合国驻安哥拉观察团无法开展维和工作。安理会在讨论了安南的有关报告后决定,1999年2月26日在该观察团任期结束时,只得撤出这个非洲国家,并在3月20日之前完成主要人员的撤离工作。至此,联合国在安哥拉花费了10多年时间和几十亿美元的维和工作宣告失败。

    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本地区不少国家的经济遭到重创,也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深刻影响。这场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出人意料。从泰国到印度尼西亚,从韩国到日本,从俄罗斯到巴西,从美国到欧洲,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联动效应。许多已经不堪重负的最不发达国家因这场危机而雪上加霜,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更加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地位。

    美国等国家拒绝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义务,长期拖欠联合国会费的做法给联合国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使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的行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北约空袭南联盟更是对联合国和安理会权威的严重挑战。人们常说:“今天是昨天的延续。”经历半个世纪风雨的联合国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依然面临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的双重严重挑战。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稳定,任何凌驾于《联合国宪章》之上的行动都不是明智之举。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印度三国提出要求北约立即停止非法军事行动的决议草案以及中国、俄罗斯和纳米比亚三国对上述决议草案投票赞成的正义之举,代表了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权威的坚定立场。

    北约大规模空袭南联盟的行动不仅受到了中、俄等坚持正义的国家的反对,同时也遭到了大多数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的反对。连日来,世界许多国家,包括北约国家的民众相继举行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就是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和华盛顿等地的民众也举行了反战示威游行,他们举着标语,高呼“反对战争”、“我们需要和平”等口号。这些强烈的反战呼声充分说明:北约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国际法准则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北约应该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尊重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立即停止对南联盟大规模的空袭行动,为和平解决科索沃冲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创造条件。

    四、美欧俄三大国利益碰撞

    美欧貌合神离,各打各的算盘

    俄罗斯心有余而力不足

    北约这次对南联盟的空袭,反映了冷战后的北约新战略,折射出了美俄欧在中、东欧地区的利益大碰撞。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西方主要国家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这个军事集团。条约于1949年8月生效。当时成员国有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挪威、葡萄牙、丹麦、冰岛和加拿大。土耳其和希腊以及联邦德国、西班牙先后于1952年、1955年和1982年加入。到1999年3月12日,北约共有16个成员国。北约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该组织当时主要任务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合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大规模军事进攻。

    冷战结束后,照理说,随着苏联解体和华约消亡,北约失去了战略防御对象,也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可是,美国却千方百计地推动调整战略和扩大职能,经过8年的酝酿和筹划,美国对北约未来的性质、地位和职能逐步提出了新的战略概念。这一新战略概念(又称新战略构想)是重建21世纪以北约为核心的安全系统,将北约职能从集体防御转向集体应付危机,以制造新的生存依据。美国倡导的北约新战略概念的要点是,北约必须继续实施其扩大政策,在安全问题上要发挥欧洲的特性和作用,强化美欧在安全防务上的联系,北约要在巴尔干地区发挥关键作用,增强北约成员国的军事实力和部队的协作等等。其要害是北约不受《联合国宪章》的约束,“从集体防务”转为“捍卫共同利益”,使北约战略全球化,强调北约的自主性,只要认为北约成员国受到外部危机的威胁,北约就可以在成员国没有遭到侵略的情况下在防区外执行军事任务,对别国进行军事干涉。

    从这种新构想可以看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仍在欧洲,而且美国竭力要把北约变成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工具。美国给北约这么定位,无非是要防范俄罗斯东山再起。这从北约东扩上足以看出。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北约加速推进北约东扩,主要矛头明显指向俄罗斯。这是因为,尽管俄罗斯的地位已无法与昔日的苏联相比,但它拥有的战略核武器和军事力量仍是影响美国全球战略的关键因素。自从1994年北约正式提出东扩计划以来,北约与俄之间一直在进行东扩和反东扩的斗争。北约东扩问题成了俄与西方之间一场战略性争端。北约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表明在接纳波、捷、匈3国后东扩不会停止,并将其当作遏制俄罗斯、争夺欧洲和世界主导权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政治上,俄在外界压力下民族主义和大国意识逐渐抬头,与美矛盾明显上升。军事上,俄仍是惟一能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强国,两年多前公然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甚至举行了导弹袭击美国的模拟演习。而美国热衷于东扩的目的之一就是阻碍俄罗斯恢复在东欧的传统势力范围,削弱俄在独联体内的领导地位,进而制约俄重新强大,防止俄成为与美争霸的对手。

    而北约此次对南联盟动武,则更明显地体现出了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防范心理。

    南联盟是属于前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的国家。在中、东欧地区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是把敢于对其说“不”的南联盟称作“统一、自由、民主欧洲的障碍”。为了扩大北约战略空间,整垮与俄保持密切关系的南联盟,进而为推进东扩和实施新战略构想铺平道路,北约自然就不惜对南联盟大动干戈。但是,北约对南联盟动武,不可避免地危及了美俄、北约与俄的关系。

    俄罗斯认为,北约轰炸南联盟是为了在21世纪建立由美国主宰各民族命运的单极国际秩序。北约军事介入科索沃问题,使业已存在的脆弱的美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鸿沟加深。俄总理普里马科夫由于美国和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存在分歧而突然在途中取消预定对美国的访问。3月26日,俄撤回了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内的所有俄方观察员,以抗议北约空袭南联盟的行径。当天,俄外长伊万诺夫说,俄“已建议北约驻莫斯科的联络代表离开俄罗斯”。他强调:“我们现在同北约领导层、包括秘书长在内,不进行任何接触,将来也如此,直至停止对南斯拉夫的侵略为止。”这标志着美俄、北约与俄关系降到自90年代初以来从未见过的最低点。

    俄罗斯一方面对南表示同情和对北约侵略行径表示谴责,但是另一方面也感到力量太弱,难有很大作为。俄大部分报刊说,俄罗斯无力与西方公开对抗,因为它全靠西方的金融援助来应付当前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由此可见,俄与西方的经贸合作关系还不至于受到科索沃危机的影响,但是在安全问题上的争夺是长期的,时高时低,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

    美欧在对南联盟动武之事上虽然意见基本统一,但相互并非亲密无间,美欧之间在争夺中、东欧地区方面各有打算。由于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基本相同,它们在推行东扩战略方面是一致的,都想扩大势力范围。德国在冷战一结束就采取分解南斯拉夫的行动,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从而打破了冷战结束后大国所同意的维持欧洲边界现状的承诺。德国对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情有独钟,不仅可以获得一大片战略缓冲区,又可借北约名义向东扩大其影响。在北约空袭南联盟中,德国也出动飞机和部队参与,这是德国军队首次在二战后参与领土外的军事行动。同时,在东扩进程中,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与俄具有良好的关系,在美俄争夺中获利。有些西欧国家又担心德国过分强大,需要美国和北约来制约德国。而法国长期以来不赞成美国通过北约独家染指中、东欧地区,而希望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安全体系,力排美国,并且在北约军事指挥权问题上不断与美发生矛盾。由此可见,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美欧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在科索沃问题上,美欧由于各有所求,总体上还能取得一致意见,但是随着北约空袭行动的持续,美欧分歧也会加深。因为发生在欧洲的科索沃危机直接危及欧洲的稳定,担心大量难民流向西欧国家。但是从根本上说,西欧国家更倾向于采用政治外交,而美国则在政治解决受阻后更倾向于炮舰外交。在北约未来定位问题上,美国竭力推行北约新战略概念,使北约的军事职能扩大到防区以外。不过,1998年美国提出北约新战略概念时,在北约内部引起了不安和反对,一些成员担心美国使北约充当世界警察,试图利用欧洲国家来维护美国在世界的战略利益。

    在北约对南联盟动武中,欧洲其实扮演了一个可悲的角色。几乎绝大多数北约欧洲成员国都踏上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战车,什么“欧洲人的欧洲”、“欧洲共同防务”、“欧洲防务特性”喊得震天响,到了关键时刻都把这些目标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既反映了欧洲的软弱性和内部的不和,也反映了慑于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仍指望在美国的保护伞下求得安宁和节省军费开支。在空袭南联盟问题上,欧洲国家基本上站在美国一边。但是随着空袭行动长期不休和欧洲稳定受到威胁,特别是把北约定位为处理防区外事务的新战略概念方面,美欧之间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和加深,美国与西欧大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将进一步发展,争夺的焦点是欧洲主导权,即未来的欧洲将是美国人的欧洲,还是欧洲人的欧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