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渡难关:智慧-教导后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何教导后学?

    最重要的还是为人父母、老师、长官者,

    以身作则,让子弟、学生、部属,

    有学习模范的榜样,可以达到教导的成效。

    谁最好

    一般人总以为“是我的”“对我有利益的”“待我好的”,谁就是最好。但是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管人事物,都必经过一番的考验,才能见真章。关于“谁最好”有四点意见:

    第一,儿子好不如媳妇好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无不希望儿子将来都能成大器,因此给他最好的教育,对他百般好,就怕恨铁不成钢。但是做父母的,更要待媳妇好,不要以为媳妇是来抢儿子、抢家产,把她当成外人,甚至二等公民来看待,这是不对的,有句话说:“家里出了贤嫂嫂,满村姑娘都教好。”出了好媳妇,这家人的家风懿行会令人赞叹;对待媳妇好,会更显出父母的美德。

    第二,女儿好不如女婿好

    身为父母,女儿嫁到别人家后,还要挂念女儿在夫家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受到委屈。当女婿、女儿回来时,总是与女儿比较亲昵,与女婿比较疏远。其实做父母的,除了待女儿好,更要待女婿好。你待他好,他会感动,更能体贴你的女儿,如同亲生儿子般地孝顺你。所谓“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更何况你爱女儿,也就更要爱女婿了。

    第三,待己好不如待人好

    《论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一般人行事,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利益是我的,好处是我的,只要有好的,自己就贪取一点,别人有没有、好不好,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但是世间是“同体共生”,生命是一体,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好,自己也无法单独在世间生活。如果将大众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大众也会同样尊重我。任何人在团体里要与大众融和共存,也唯有“待人好”才有前途。所以,待自己好,不如待别人更好,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

    第四,尊荣好不如淡泊好

    大多数的人都想得到富贵荣华,得到他人的肯定赞美,拥有崇高的尊荣地位。但是所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这些都还是外来的、是别人给予的,一旦遇到人我、挫折、考验,可能就失去了。生命中比尊荣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淡泊”。《禅林宝训》说:“知安则荣,知足则富,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唯有安于淡泊简朴,才能长久,自然无欲则刚,才能做一个心灵大富贵者。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的心量能容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就在我们的心中;心中能容下每个人,待人好,谁都是最好。

    难能可贵

    南宋妙喜普觉禅师说,寺院的住持当家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要在终其大舍其小,先其急后其缓,不为私计专利于人”。一个人能为了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利益,在是非混淆、价值观念逐渐模糊的社会,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乃至慈心待人、孝养父母、尊师重道等等,这都是非常难得可贵、值得人们称誉的。在此提出四项修养上的“难能可贵”:

    第一,牙齿以坚硬易毁,故至人贵柔

    老子去探老师常枞,并请教遗训。常枞告诉老子说:“舌之存,以其柔;齿之亡,以其刚”。我们口里的牙齿是坚硬的,舌头是柔软的,但是人到老时,先掉的,却是坚硬的牙齿。又好比水最柔软,却能穿石,负载船舰,可知柔软也拥有坚强的特性。所以,有德之人,其处事的妙方不外是“常住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第二,刀刃以尖锐快摧,故至人贵浑

    憨山大师《醒世歌》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绷得太紧的弓弦,常常应声而断;锐利照人的刀刃,更容易受损。一个人如果常常以强硬的态度处事,容易自伤伤他。因此,有德之人处世应稳重含蓄浑厚,事事能为他人留个转圜的余地。

    第三,神龙以难见称瑞,故至人贵潜

    有云:“神龙见首不见尾”,因为不容易见到,所以神龙出现,就显得祥瑞。《易经》有句:“亢龙有悔”,意即告诫世人,一帆风顺或养尊处优时,切忌自满骄傲,否则很快就会尝到败落的滋味。有德学人,深知韬光养晦的功夫,即使聪明绝顶、才华盖世,也懂得谦逊恭让。所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凡事不轻易张扬、表露,其福德因而得以绵长。

    第四,沧海以汪洋难量,故至人贵深

    泰山不辞细壤,故成其大;沧海不择细流,故成其深。稻禾不经雨滋日晒,不得饱穗;梅花经过霜雪凛冽,始得清香。人也需要一番努力锻炼,才会有所成就。有德学之人,知道“养深积厚”的可贵,因此,越是饱学,越谦冲自牧;越是高明,越深藏不露。

    我们虽为凡夫,但是只要努力修养心性,也能拥有这四种难能可贵的特质。

    不回来的东西

    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太阳落下,有再升起的时候。我们的一生当中,有许多东西是一去就不再回来的。这里有四点意见提供:

    第一,泼出去的水

    一盆水,一旦倒了出去,无论用什么方法,也无法完全从地下再舀回来。同样的,一杯水,翻倒在桌子上,也无法收回来。总之,一件好物,不能随便丢弃,形同浪费;一杯好茶,随意把它泼出去,实在可惜;一件好事,弄得不得回头,届时后悔也来不及。因此,点滴诸事都要珍惜。

    第二,说出口的话

    过去有人说:“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一个字,送到公家机关里,要再把它拿回来是不可能了。同样的,我们无心说出去的一句话,要把它收回来,可能吗?即使你道歉,人家表面可能退让,但总是介意在心。等于是一块白布上,泼了一点墨,无论怎么洗,它还是会留下斑点痕迹。所以,话不能乱说,无论文字言语,都要谨慎。

    第三,消逝的光阴

    朱自清说得很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们的人生,多少时光,一去就是永不回来;今天过了,就不会再回头。真实的生命,就是光阴、就是时间,当下的这一分、一秒,是不会再有的,所以,“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定要爱惜光阴。

    第四,错失的机会

    机会如光阴,稍纵即逝。一个成功的人,不但把握每一个机会,甚至是主动创造机会,辛勤耕耘。西谚云:“天才是时时刻刻寻找机会,他们愿做别人不愿做的工作,他们永远不怕做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所以,我们认为是天才的人,其实是他们比更多的人付出把握机会努力的。

    “珍惜福报才会更有福报;珍惜因缘才会更有因缘”。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但会珍惜手中的福德因缘,更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好因好缘,自然会成就一番大事业。以上四点,只要把握住生活中点滴因缘,不随便破坏,进德修业,终会有所成就。

    “藏”的大用

    “藏”有所保留,“藏”有所涵养;自古书法大家皆说,用笔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文人学者的传世大作,也是要藏诸名山,待后世有缘者发扬光大。藏,看起来隐晦,看起来保守,其实它有大用,什么大用呢?有四点如下:

    第一,幽兰藏于深谷

    兰花习润忌日晒,喜风避冷寒,自古因深藏在山涧泉边,以幽香淡雅弥久,而有“王者之香”的美名。所谓“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假如兰花生在纷纷扰扰、嘈杂不安的环境里,就闻不到它的暗香远飘,也显不出它的高雅珍贵,因此说“幽兰藏于深谷”。

    第二,宝玉藏于琢磨

    一块璞石,在不懂的人看来,以为只是一颗普通石头,只有认识者才知道内藏宝石。是璞玉者,就要给予琢磨;给予雕琢,慢慢地才能放出光芒,成为非凡的宝玉。因此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宝玉,也都要经过琢磨,才能显其价值。

    第三,大器藏于晚成

    是大器之人,要时间慢慢地养深积厚,是有用之才,也要慢慢地培养声望。好比山里的树木才二年、三年的,把它锯下来,只能当柴烧;是十年、二十年的,可以用来做桌椅;如果是百年以上,就可以做栋梁了。所以有一句话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成才;能够韬光养晦,才成大器。

    第四,显达藏于谦卑

    竹愈高,愈是弯腰;穗愈饱,愈是低头;一个真正显达的人,愈是谦卑。反之,我们看到很多暴发户,一下子显达了,就吆五喝六、耀武扬威,那是不会长久的。“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显达,愈是谦卑,愈能长久。

    人有才华很好,但才华不要轻易暴露,等于传世宝贝,也不能轻易曝光,否则就有危险了。一个人过度出风头、过度张扬自己,反而不利,好比黔驴之技,让人家看透你的本领,反而不尊敬你。只有深藏不露的人,才是有所实力、有所得用。因此,人要有一点含蓄、含藏。这“藏”的大用,有妙处无穷。

    无的功用

    无,不是无用,无用才是大用。你看:眉毛有什么功用?不能看、不能吃、不能呼吸空气,但它就是得长在眼睛上面这个地方,否则就不像个人,这就是它的大用。“无”也可以从另外的层面去认识,你体认苦海无边,才知回头是岸;你了解世事无常,才懂珍惜因缘;因此,无也有它的功用。有哪些呢?有四点如下:

    第一,无病身心健

    只要不生病,身心健康,我就能做事、能服务、能帮助人。像慈济医院、云水医院,除了云水到乡间村落,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服务外,另外一个理念就是让有钱的人、健康的人出钱,替贫穷的病人出钱治疗,让无病的人,为无人照顾者服务。这种“无病”,有更大的意义。

    第二,无债一身轻

    有谓“怕见的是怪,难躲的是债”。你负债累累,压力就大了。无论是金钱的债、文字的债、人情的债、承诺的债,甚至答应人家的一句话讲出来,都是一种债。你把债还了,没有积欠了,所谓“无债一身轻”,那真是人生一大自在乐事。

    第三,无仇全家安

    俗语有谓“圣人化仇恨为增上缘”,有了仇恨,心头难消,念头都是报仇;有了仇恨,就是君子,也不容易释然放下。你结了仇,白天夜晚都不安宁;你结了怨,时时刻刻如坐针毡。因此,不要轻易跟人结仇结怨,“得饶人处且饶人”,没有仇怨,全家大小都平安。

    第四,无灾享太平

    天灾难预料。大自然的台风、地震、水灾、火山爆发等,即使科学昌明,可以事先预测,有时还是叫人难以预料;可是人祸却是可以避免的,小心火烛防火灾;远离财色,防血光之灾;和谐尊重才能避免争战。少灾少难,人人期待;无灾无难才可以享受太平之乐。

    所以,“无”字很有意思,不一定从“有”的上面去获得。从“无”上,获得的功用更多,无病、无债、无仇、无灾,甚至“无罪心头轻,无畏自在行”,这个“无”比“有”更好。我们不妨从“有”的生活里,跳脱出来,从另外一种角度,体验“无”字的功用。这个四点“无”的功用,大有价值。

    警觉之要

    生活要时时怀有警觉心。警觉世间无常,就会爱惜时光;警觉人情冷暖,就知道谨言慎行;警觉世间的忧悲苦恼,才能提得起、放得下。如何提高人生的警觉?有四点需要:

    第一,要安而不忘危

    人生活在平顺稳定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各种潜在的危机,一旦危险发生,则来不及应付,所以平时应有忧患意识,以防患未然,不致留下遗憾。飞鸟类在未雨之前,就懂得修护巢窝;临冬前的动物也知道要储存粮食,唯恐冬雪不便;同样的,人在拥有财富的时候就应广结善缘,布施贫乏。有朝一日,当你有困难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来帮助。

    第二,要存而不忘亡

    世界上许多功成名就的人物,年老时仍不愿交棒给后人,未能将身后事处理好,让如日中天的事业而告中断,甚至百年后,儿孙为了争夺遗产,弄得乌烟瘴气。因此,当我们身体康泰的时候,就应该想到生存与死亡只是一线之隔,死亡无时无刻不伴随在我们身边,人不能只想求生,却不预作死亡的准备,一但事实昭然,就措手不及了。

    第三,要治而不忘乱

    唐朝大医家孙思邈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意思是说从事医护之人要有“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中国古圣先贤治理天下,常常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佛教治心亦然,教以止观,洞察心机之始。因此,处于顺境时,应有遭受逆境时的预备和防范,方能临危不乱。

    第四,要得而不忘失

    人生在世总有得失,即使甜如蜜的爱情,亦如流水,时而载舟,时而覆舟;纵使富比王侯,十年风水转,黄金变粪土,将相公侯变成阶下囚。所以明朝憨山大师《劝世文》说:“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如同九月霜。”杜甫《缚鸡行》载:“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世间无论什么东西都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对于人、事、物的无常变化更应该提高警觉,身心才能获得保障和平衡。

    情感表达

    人是感情的动物,生活起居、往来之间等,都要用情感来表达。例如中国人用微笑、握手表达,西方人惯以献花、拥抱表达,佛教徒则用合掌、爱语、赞叹来表达。但是,也有人用情绪化、憎恨、恶口,甚至暴力来表达感情。感情如果没有理智来领导,不但别人不欢喜,自己也不好受。因此如何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宜呢?有四点贡献给大家:

    第一,要感性更要理性

    我们立身处世,太过理性显得冷冰冰,过于感性又太过热哄哄,容易冲昏自己。感情处理不当,变成染污、盲目,人心的自私、烦恼、伤害等,就会因此引发。

    乃至有时候自己跌进火坑里,都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因此,理性时,要带一些感性来圆融;感性时,也需要有一些理性来驾驭,合乎中道才能安全。

    第二,要看开更要看透

    佛教讲“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情爱本身也是因缘聚散,不可能永恒不变。因此,有缘相处时,彼此真诚对待;缘尽情散了,保持风度各奔前程。只有两个人的感情世界是非常狭隘的,何必钻牛角尖,想不开、看不透,只为某一事、某一人烦恼,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不如将感情的窗子打开,把爱的对象扩大,才能看到更多美丽的人间风貌。

    第三,要乐观更要达观

    人一生大半都受情感左右,无论人际往来、是非得失,甚至生死存亡中,都有喜怒哀乐,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情感面对,就在于我们的选择。

    如果每天愁云惨雾,日子怎么好过呢?不如换个角度,把乐观、欢喜带给别人,不要把烦恼悲伤传染给别人,才会有快乐的感情生活。

    第四,要开发更要开心

    感情如土地,需要开发,才能培植、成长。对父母的感情要开发,才懂得感恩孝顺;对儿女的感情要开发,才能发挥父爱母慈;对朋友的感情要开发,才懂得奉献包容;对国家社会的感情,要开发才能爱国爱众。因此,我有慈悲,就将慈悲开发出来;我有欢喜心,就将欢喜心开发出来;我有信仰,就把宗教情操开发出来,这样人生就会充满乐观开心。

    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人有真实的情感,就能真诚待人,以慈悲、关怀的真心去帮助别人、提携别人。言行都是真情流露,慢慢地就能近悦远来,连顽石都能为真情所感,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类?能以上述四点来面对,我们的感情会开阔与升华。

    教导后学

    佛陀的教学方法有“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意指是什么样的机,就给什么样的教;是什么病,就给什么药。孔子的教学法讲究“因材施教”,佛陀的教学法是“观机逗教”,这都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资质给予指导。以下六点意见:

    第一,苛薄者,教以宽厚

    苛薄的人,言词锐利、小气吝啬,时常在不经意时候得罪他人,甚至无形中失去许多朋友、助缘。这时候,要施予“广结善缘”的教育,从宽厚待人当中,培养开阔大方、与人为善的气度。

    第二,暴戾者,教以温和

    如果子女行为凶残,表现粗鲁暴戾,要设法让他学习慈悲温和的性格。有许多儿童,常常在夜市路旁玩弄小鱼、小虾、小鸟,这种不尊重爱惜生命的态度,长大以后,杀人做坏事,不就是这样养成的吗?因此,从小导以温和的教育,非常重要。

    第三,浮华者,教以诚恳

    浮华的性格,表现于外是虚荣、奢侈和势利,潜藏于内是贪婪、傲慢及矫情。这样汲汲追求荣华富贵,即使成为社交名人,也难保不遭大众的批评轻视。所以,应该教导后辈子弟,虽然身处繁华虚浮的世界,也要掌握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学习诚恳的态度,才不致于迷失自己。

    第四,肤浅者,教以含藏

    肤浅,就难以厚实;短视,就难以看远;因此,要协助他含蓄内敛,养深积厚,不必急于表现自己,暴露自己的弱点。能够学习深藏谦虚,才是修身之法,保身之道。

    第五,轻浮者,教以持重

    有些子弟信心不够,言语轻薄,态度轻浮,或者以种种奇异装扮,极力博取他人注意。这时,要想方法给予信心,启发他的特质,教以端正庄重,不可随便。所谓“老成持重”,自尊自爱,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重视。

    第六,烦躁者,教以宁静

    常常内心不能安定,性格过于烦躁好动的人,可以教导他学习宁静。例如许多学校,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静坐5分钟;许多团体,在开会之前,让会员打坐3分钟。所谓“宁静致远”,由静而定,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

    如何教导后学?最重要的还是为人父母、老师、长官者,以身作则,让子弟、学生、部属,有学习模范的榜样,可以达到教导的成效。

    忠告之要

    所谓忠告、谏言,是正面的、是纠举的、是规劝的、是建议的、是训诲的。然而,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忠告要能令人堪受,若听者无法接受,不能达到目的,不但无济于事,反而适得其反。因此给人忠告时,表达要得体,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在羞辱他、找他麻烦,不能令他心生反感。因此,对于一句好的谏言,如何让对方接纳,又能对症下药,这是一门大学问,更是一大技巧。

    如何给人忠告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切莫数落对方的缺点

    我们对别人忠告、谏言,要委婉曲折,要让他欢喜接受;不要一再强调、指责对方的缺点,不能一味地批评、数落对方,否则他承受不了,便不容易接受你的忠告。

    第二,切莫流于说教的形式

    我们忠告对方,要让他觉得受到尊重,而不是在对他说教,也不是开示,更不是指责,而是分析。所以,谏言不可以流于说教的形式,才是最好的忠告。

    第三,切莫尖酸刻薄地挖苦

    我们给人忠告,态度要诚恳,立意要善良,而且语言要婉转,千万不能让对方感觉你说话尖酸刻薄,指责太严厉,批评太苛求,否则他心生反感、排斥,那就失去忠告的意义了。

    第四,切莫拂逆对方的心意

    我们要摄受别人,给予对方忠告时,必须先施以“同事摄”和“爱语摄”,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表达,让他觉得你了解他、懂得他,而不是在拂逆他的意思,让他觉得你很体贴、值得信任,他自然会接受你。所以,不逆人意,才能做一个最好的忠告者。

    给人谏言,要有勇气;接受别人的谏言,则是一种智慧和美德。历史上,魏征之于唐太宗、孟子之于梁惠王、缇萦之于汉文帝、邹忌之于齐宣王……等,前者的勇于谏言与后者的雅量纳谏,皆被后人传为美谈。在佛教里所谓的四摄法门,是菩萨度众时的权巧方便,视众生根器、喜好的不同,令之转迷成悟。受教者固然应该如“虚空”一般,接纳一切,方能容受、学习所有的事物;施教者,也必须像“虚空”一样,无所不相,才能达到同事摄受的效果。

    饮酒的过失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喝酒的人不少,在社交场合,也常以鸡尾酒品酌,以示礼仪。但是,时下之饮酒丑态百出,比如划拳劝酒、强制喝酒、赌注喝酒等,不仅危害身体、危害理性、影响社会善良风气,尤其因为喝酒破坏人伦、延误大事、害身丧命者不少。佛经说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今列举四点如下,实应为戒。

    第一,颜色恶,力气少

    喝过酒的人,面红耳赤,脸色难看;喝醉酒的人,胡言乱语,四肢无力,连走路都要人家搀扶。更有甚者,体态莽撞,四肢挥舞,乃至不慎跌入水沟,破伤颜面,血流满身,四仰八叉,东倒西歪的样子,好似个活死人,实在令人不忍睹之。

    第二,眼不明,言不顺

    喝酒过多,舌头结巴,语意不清,话不流利;酒后驾车,河流当作马路,自寻死亡。还有甚者,眼睛模糊,丑态百出;醉后多话,不但把自己的隐私向人吐露,还把朋友的隐私,随便说出来,乃至指天骂地,不避王法,最后招致无可挽回的恶果。

    第三,相嗔恚,神不清

    喝酒过量,犹如狂人,嗔恚凶恶,随意抛掷家中杂物,惊动左右四邻,人见人怕,不敢靠近。醉后神智不清,面色萎黄,呕吐的样子,把做人的基本举止道德、人格神气,统统都丧失殆尽,可见饮酒过量的危害有多大。

    第四,名声坏,疾病增

    凡是好饮宴喝酒的人,都会遭受批评,名声败坏;凡是好酒之人,因为酒量过多,必定会引致疾病,使身体衰弱。此外,喝酒的人,经常结交酒肉朋友;喝酒之人,妻子憎恶其状,想方设法与之远离;饮酒过分,违犯国法,监狱有分;饮酒之人,减损福报,受苦无穷。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做人要为了逞一时“饮酒”的口腹之欲,而把自己的六根弄得颜色恶、力气少、眼不明、言不顺、神不清、增疾病呢?所以,不要小看一杯酒,它对于一个人的损害,不可估计。饮酒的过失,实在不可不慎。

    聚集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无限的财富、崇高的地位,因此,存款愈多愈开心,土地愈广愈过瘾,人气愈盛愈风光。但是,所谓“福兮祸所倚”,一味贪多、求好,表面上是拥有,实质里却有无尽的烦恼。不过,若努力聚集的是德性、慈悲、戒行,那么,积累的就是无上的福德因缘。关于聚集,提出六种看法:

    第一,聚财招祸

    有些人一辈子为了钱财忙碌,等到财富积聚够多了,却已发苍苍,视茫茫,行将就木,如《醒世诗》说:“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岂不悲哀!如果为了钱财,铤而走险,作奸犯科,应了俗话说的“人为财死”,就更不值得了。

    第二,聚贪招怨

    有的人非常贪心,物品、房屋、土地,凡是在眼前的,都想据为己有。但是,世上的物质就这么多,你得到了,就表示别人无份。因此,若是一个人占尽所有的好处,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当然不免要遭到他人的怨怼。

    第三,聚名招谤

    名气大的人,虽然可以享受一呼百诺、随从如云的风光,却也因受到他人特别的注目,有时不免会尝到“树大招风,名高引谤”的苦恼。

    第四,聚戒招誉

    一般人遵守法律,修行人谨守戒律。世间的法律和出世间的戒律,都是端身正心的绳墨。奉公守法、持戒严谨的人,绝不会侵犯他人的利益,因此,在社会上或是团体中,总能赢得别人衷心的尊重和赞誉。

    第五,聚慈招德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佛教中有位笑眯眯的弥勒菩萨,不仅每间寺院供奉它,佛教徒欢喜信仰它,甚至没有信仰的人,也喜爱将它放在厅堂作镇家宝,那是因为弥勒菩萨有着无限的慈悲,让大家都欢喜。同样的,我们如果常常布施欢乐给别人,救济他人于苦难,也能积累拔苦与乐的功德,而得到他人的欢喜。

    第六,聚德招福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仅求生佛国需要具足福德因缘,要成就世间任何事,也都需具备福德因缘。而最快速的积福方式,就是聚德;一个人道德愈好,福报就会愈大。

    每一个勤奋的人,都知道要聚集。普通人努力积聚财富;聪明人除了财富,还费心聚集名利地位;有智慧的人,则懂得唯有积德、集慈、聚戒,才是最明智的聚集。希望大家都能做个有智慧的人。

    不如

    “不如”,是一种比较,例如常听到的“百闻不如一见”“求人不如求己”;“不如”也是一种超越胜过,例如“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良田万顷,不如薄艺随身”。在我们日常生活,乃至言行处世中,要“不如”什么呢?以下有四点:

    第一,市私恩不如扶公义

    有的人和人相处交朋友,会施一点利益恩情给别人,不过,他却不是出于诚心真意,而是出卖私人的恩义,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好感,甚至给人一点恩惠,就要别人回馈感谢,这都是不如法的。《佛光菜根谭》说:“利益均沾,莫以公物私惠亲友。”与其遮遮掩掩地施恩于私,不如坦坦荡荡地扶持公义,让光明正大的正义能够发扬。

    第二,结新知不如敦旧好

    人常“喜新厌旧”,因为“新”很好,新气象、新风貌。但“旧”也不一定不好,尤其人生道路上,老朋友是护持我们的最大力量。伯牙绝弦于钟期,是伤痛知音难遇;杜甫卧病长安,慨叹新友不似故交,雨天也会前来探视。“旧”里有情义、有历史,所以要更爱惜。因此,结交新知固然好,但总不如对旧朋友多一点照顾。

    第三,立荣名不如种隐德

    拥有好荣誉、好名声,表现突出、立功立荣、得奖肯定,这都是努力进取的人生。但是如果以种种手段汲取,不如种隐德。什么是种隐德?就是积阴德,亦即培植一点不被人知道的福德资粮。给人助缘是积阴德,拔苦予乐是积阴德,甚至功成不居、不称己善,都是积阴德。袁了凡因为阴德改变命运,小沙弥因为阴德得以延寿;在不经意之中,阴德已为您积累了未来的善缘好运。

    第四,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有时候,人总希望自己具有出奇的能力、特殊的气节、特殊的功勋,让人家赞美鼓励。然而,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果没有特出的才能气节,还不如以谨慎、踏实、简朴的言行,来让人欣赏和放心。

    所谓“与其坐待因缘行事,不如创造因缘机会”。生命的自我反省和立身处世的原则,不妨从这四点“不如”开始做起吧!

    有不可者

    不少经典里都提到各种的“不可不”,如“佛者不可不敬,经法不可不学,圣众不可不事”“大愿不可不发,闻者不可不助”“道不可不做,经不可不读”“身口意不可不护”……活在世间,处在群众中,有些事情,我们也应有“不可不”的认识,让自己一则处众和谐,二则修养心性。

    第一,我有功于人者,不可不忘

    我们帮助别人、对别人好、对团体有贡献,这些善行、成就,不能常常挂在嘴上说,不能邀功,不能希望别人的报答。《金刚经》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念念不忘自己对别人的好,不忘自己的付出,这样的善行,称不上是真的善行。因此,有功于人不可不忘。

    第二,我有过于人者,不可不知

    有时候我们得罪了人,在言词上使对方难堪,沾别人的光,占别人的便宜,即使人家未生气、未计较,我都不可不知。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失或疏忽,常以“我又不是故意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等话来搪塞,这是很不好的心态。即使是无心之过,自己也应有所警惕。

    第三,人有恩于我者,不可不报

    《六度集经》说:“受恩不报,谓之背明”;俗话也说:“滴水之恩,涌泉报”,别人曾给我恩惠,在困难、紧急时助我一臂之力,在上司面前为我美言,人前人后讲我的好话,这些人情,都不可忘记,一有机会,就得想办法回报这些情意,这些恩惠。

    第四,人有怨于我者,不可不和

    战国时代,赵国的大将廉颇,认为上卿蔺相如抢了他的风采,对蔺相如很不满,屡次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则一再谦和退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处于群众团体中,不管是真得罪人,还是对方因为误会,而对我们有怨恨之心、愤怒之气,一定要设法跟他道歉、和解,求得他的体谅。

    施恩不望报,受恩不忘报,有过当立知,受怨当求解。任何人能做到这四点,不仅人缘日佳,品德修养也会日有所进,且能积累无量的福德因缘,成就无上功德。

    想念

    每天我们的念头总是起起落落,佛经里形容人的心念像瀑流一样,连续不断,如《宝雨经》云:“妄心如流水,生灭不暂滞,如电刹那不停。”不论是妄想、梦想或是理想,每个人心里总有所系念,念头也有好有坏,要如何升华,转化念头,有四点提供参考:

    第一,凡夫的想念是聚集

    一般人每天所想念的是如何拥有更多股票、金钱、名位,拥有上等的豪宅、轿车、珠宝等等,这些都是欲望的聚集。除了系念物欲的追寻外,若能更以智慧作璎珞来自我庄严,自我升华,如《杂阿含经》云:“凡夫染习五欲,无有餍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君子的想念是道德

    君子的思念不是想得到金银财富,他会想到学问如何进步,道德如何长养,智慧如何提升,如同《论语》所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常常省思“吾有德乎”。因此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好比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精神,令人赞佩。

    第三,仁者的想念是安邦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连洗发吃饭都不得安闲,一心一意为国求贤求才;范仲淹“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如苏洵所云:“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仁者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以国家前途为想念。

    第四,道人的想念是救世

    牧师、修女与僧侣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他们所想念的都是救人救世、觉世忧民。如玄奘大师西行求法,鉴真大师东渡传戒,为世人留下典范。近代的太虚大师一生主张革除佛教积弊,以弘教护国,兴国救世;印度特里莎修女坚定的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都是不恋世间荣华,以法为重,以众为我,肩负起弘化救世的责任。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有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佛教也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个人心念常想的,便会造就他的人生与事业。

    更新

    “更新”是开发潜能,“更新”是不断净化,“更新”是自我的升华。身体需要新陈代谢,才能循环流转;四季需要更新交替,万物才能应运而生,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不断更新,才能有所进步。如何更新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从复杂中求取单纯

    社会很复杂,人生也很复杂,或许三个人就有四种看法,让人觉得很复杂。声音多不要紧,能将世间万物提纲挈领,化繁为简,运用自如,就是一种智慧。尽管有很多异议,我们也可以单纯处理。思想单纯,不钻牛角尖,心灵才会清净;对自我利害得失不计较,才不会有烦恼,才能活得自在。

    第二,从变化中求取认同

    这个世界不但一天一天在变化,一时一时在变化,前一分钟与后一分钟,可能整个世界就不一样了。我们要从变化中委曲宛转,求取认同,但又能进步充实,保有真心,追求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样才能免于随波逐流,如同维摩诘居士的虽处居家,不着三界,不失本真。

    第三,从多元中求取统一

    现在的社会,有不同党派,不同事业,不同观念,佛教也有八宗之分,甚至佛国净土有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尽管有多元的世间,自己可以从很多的差别里,求取自己心中的统一。《六祖坛经》说“生佛平等,自他平等”,懂得自他平等,明白万物都有因缘,就能从差别中求取平等,从矛盾中求取统一,从是非对待中超越,而发现一如的真相。

    第四,从混乱中求取安定

    我们每天一出门,就会看到很多混乱的现象,报章媒体也是众多的人我是非。在这许多混乱之中,我们可以学习陶渊明的“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程灏说的“眼观歌舞,但心不随境转”,从混乱中,找出自己安身立命的办法,不论做人处世,在混乱里,能明白真理,通达情理,就能安然自在了。

    希望企业永续,必须观念更新,技术更新,方法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文化智慧,要世代交替,才能流传千古,生生不息;自我的生命,要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才能日新又新。

    自他古今

    在这世间,有许多的分别,人类有男女老幼,空间有上下左右,时节有昼夜冷暖,人生有荣枯善恶等,乃至人际有自他不同,时间有古今差异。在这么多的不同中,什么是“自他古今”的分别?以下四点说明:

    第一,自家富贵不着心里

    拥有富贵荣华,究竟是好是坏?其实都在一念之中。如果你太执着于有钱、有势、有功名、有利禄,就会介意、挂念,甚至为之羁绊,感到不胜负担。但假如你能拥有而不负担,随缘而不着意,“富贵于我如浮云”,那么,在你的世界里,什么东西都能容纳,就能逍遥自在,心的世界,也自然宽广无限。

    第二,他人富贵不着眼里

    他人的富贵,你歆羡吗?你贪图吗?假如是,你的心志就动摇了,日子就辛苦了,你会成天追逐这些而疲惫不堪。但如果你不将他人富贵着于眼里,好比“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的精神,在少欲知足的清净中,一样可以安身立命。战国时代黔娄,家徒四壁,能安贫守道;居陋巷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也乐在其中。唯有不受富贵诱惑,不因穷困而丧志,就能坚持信念,成就大器。

    第三,古人忠孝不离胸中

    忠孝是来自内心的感情良知,维系人际间伦理纲常。在佛教里,佛陀为父担棺,又以“亲族之荫胜余荫”感动琉璃王退兵,避免攻打祖国;目犍连救母离地狱脱苦海,舍利弗入灭前,返故里向母辞别;在历史上,岳飞精忠报国,关云长赤胆忠义,文天祥的忠肝义胆,处处显示古人的忠孝不离心中,更求忠孝两全。

    第四,今人忠孝不离口中

    忠孝是传统的美德,至今许多人却视如戏言,只是口上说给别人听,自己却不一定会去做。像现在,忤逆不孝的事件,时而闻之;甚至道德沦丧,不顾社会国家的事件,也经常见到,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代不断在演进,古人美好的行仪,是今人效法的处世原则;世间虽众多纷扰,心中有原则,就不会在妄想分别的洪流中迷失。

    增加什么

    中国人过年,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张贴春联,以讨个吉祥与喜气。一般常见的春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可见大家的心理都希望能增福增寿。其实,人生除了福寿以外,还需要增加的东西很多。人生到底应该增加些什么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对亲友,要增加一些关怀和照顾

    人,不能没有亲戚,不能没有朋友,我们对亲戚朋友,应该多付出一些爱心,多给予一些关怀、照顾;我们给他们关心、照顾,从对亲朋好友的爱心关怀,推广开来,继而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之心,这就是“同体共生”的体现。

    第二,对社会,要增加一些结缘和奉献

    人在世间生活,都是受到社会大众的诸多因缘成就,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对社会、对大众,要心存感恩,要懂得奉献、回馈;借此不但自己可以广结善缘,同时也是善尽对国家社会应有的责任。

    因为众缘合和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能抱持结缘、奉献之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会形成一种善的循环,则社会必然一片祥和。所以我们对社会,应该多增加一些结缘和奉献,这是每个人应有的认知和使命!

    第三,对做事,要增加一些主动和勤劳

    主动参与、勤劳做事,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如果凡事被动,将会因此失去很多学习、成功的机会;一个人如果懒惰、懈怠,即使满腹才华,也无用武之地,如此与平庸无异。

    因此,人不一定要聪明能干,重要的是肯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助人、主动融入大众,并且勤劳做事,不怕吃苦,也不怕吃亏。能主动、勤劳,苦干、实干,这是成功立业的要件。

    第四,对自己,要增加一些满足和快乐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这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人人平等拥有的财富。但是有的人因为欲望多,烦恼随之而来,因此活得不快乐,这是人生最大的损失。一个人即使拥有万贯家财,如果活得不快乐,人生往往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对自己要增加一些满足和快乐,而获得快乐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心给人快乐。再者,懂得感恩知足的人,快乐也会随之而来,因为“快乐在满足中求,烦恼从多欲中来”,知足的人,才能常乐。

    招殃

    古人说:“升天自有升天福,不是求仙便得仙。”人的福分多少,自有因果关系,如果不肯培福修德,只是一味地贪心妄求,有时不但“求荣反辱”,甚至为自己招致灾殃,所以“招殃”之事切莫妄为。有四点说明:

    第一,贪图虚名者易招损

    人多数都很好名,好名并非不好,所谓“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之后唯恐不好名”。有时候好名也是一种荣誉感,然而人要留得好名声,一定要实至名归,千万不可沽名钓誉。有的人贪图虚名,结果名不副实,到头来不但被人看轻,受人耻笑,而且名誉遭损,真是得不偿失。

    第二,无德求福者易招谴

    有人说道德可以“四两充半斤”,不过这是一时的;一个人有德无德,从他的心性、作为,日久还是会显露无遗。一个没有道德心的人,自己不修德,一心只想追求外在的福德因缘,比方说要人尊敬,要人拥护,但自己没有道德,自是无法令人服气,同时也将遭到别人的谴责、唾弃。

    第三,无功受禄者易招辱

    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论功行赏,这是任何国家、团体,乃至军队维护纪律的法则。过去古人讲究无功不受禄,现代的人则是恃功而骄,只要有一点小贡献,就希望获得表扬,就想邀功。甚至有的人没有功劳而妄求赏赐;没有功劳就受到奖励,反而给人看轻,这是自取其辱。所谓功劳、贡献,都应该是众望所归,如果有功的人,能够待人谦虚,不居功、不傲慢,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自谦、自卑、自下,则更为可贵。

    第四,争名夺利者易招殃

    名利,远观则能洒脱。但是,一般人的一生,总因名缰利锁而自我束缚、自我设限、自我封闭。一个人名利的欲望愈大,幸福的笑容愈少;名利的拥有愈多,生活的压力愈重。甚至有的人为了争名夺利,时时与人钩心斗角,最后终于招致无边灾祸。所以,做人要能淡泊物欲、看淡名利,才能自在、才能平安。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是福是祸,都是自己的行为所造作,因此“招殃”的原因,不得不注意。

    取与恕

    人皆有所长,也有所短,因此人和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能够取其长而用、恕其短而容,则世上没有不可用之人。关于“取与恕”之道有六点:

    第一,取人之憨,恕其痴愚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人很憨直,觉得这个人好像不是很聪明,不是很灵巧。不过没有关系,憨直的人你要欣赏他的宽厚,要包容他的痴愚,你可以交代给他一些不必临机应变的工作,只要让他听命做事,他一样可以胜任愉快。

    第二,取人之朴,恕其笨拙

    有的人生性朴实无华,他不会用华丽的言辞讨人欢喜,只是安分地守着自己的岗位。对于这种人,你要宽恕他的笨拙,进而要欣赏他的质朴。一个人能够保持朴素的本性,也是很可取。

    第三,取人之介,恕其执着

    有的人做事一丝不苟,做人更是正直不阿。对于耿介正直的人,有时候虽然稍嫌执着了一点,但这种人不容易为利益所诱惑,比较容易秉持正义行事,因此只要你能容得下他的执着,也是很可托负重任的人。

    第四,取人之敏,恕其疏失

    有的人做事很灵巧,反应很敏捷,不但动作快速,手脚利落,而且脑筋动得很快。只是有时候过分求快,难免在言语之间,或是做事方面显得不够周全。对于这种人,我们要原谅他的偶有疏失,要借重他的快速灵敏,让他发挥所长。

    第五,取人之辩,恕其放肆

    有的人对是非、善恶、好坏,总是分辨得一清二楚,而且经常放言高论,难免给人傲慢放肆之感。但对于这种敢言能言之人,我们不要嫌他放肆,应该取其辩才,发挥舆论的匡扶之功。

    第六,取人之信,恕其拘谨

    有的人很讲究信用,凡事实事求是;由于过分重信守诺,有时候显得不够圆融随和,不会通情达变,甚至给人拘谨的感觉。对于这种人,我们要接受他拘谨的一面,要赞许他重然诺、守信用的美德。

    总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样样都好。每个人虽有所短,必有所长,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人不可以妄自菲薄,也不可以妄下论断,轻易判人生死,应该“但取其长,舍其所短”。

    不足之患

    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但多数人不懂得开发自己内在的能量,所以经常自感不足。因为能力、知识不足,因此走不出去,于是故步自封;愈是不走出去,就愈落伍,一生只有在原地里兜圈子。所以,一个人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不足,因此造成遗憾。“不足之患”有四点:

    第一,识不足则多虑

    一个人的见识、知识、认识不足时,就容易产生疑心,且多焦虑、烦躁。例如一个落后的国家,在医药方面因医疗知识不足,因而降低了人民的平均寿命;在经济方面,因缺乏工商的技术知识,而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所得;在科技方面,因新知的不健全,而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现代是一个物竞天择的时代,无论在人与人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都是竞争相较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知识,才能免于被时代淘汰的忧虑。

    第二,威不足则多怒

    一个人如果威德具足,则能不言而善化他人;反之,一个没有威德的人,往往“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并且因他人不能信服自己,而容易生气动怒。人,要建立自己的威德,必须言行一致,所谓:“君子欲言必行在先”,如果自己凡事以身作则,且能进德修业、庄重威仪,必能受众人拥戴,且在领众上,即使不怒也能服人。

    第三,信不足则多言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人常因为自己的信用不好,让他人产生怀疑,或是对他人的信誉不相信,而让自他产生怨言。例如对别人的信赖不足,就容易产生闲话与是非;对一件事情的信心不足,就容易前后踌躇,不知道该怎么决定,甚且容易产生埋怨与慨叹;对领导者的信任不足,就容易产生不拥护与意见纷歧。所以,信不足则多言。

    第四,诚不足则多心

    有时候人我相处,最重要的是靠一个“诚”字,诚信最重要。我对你很诚实,你怎么会对我不忠诚呢?我对你很诚恳,你怎么会对我不信服呢?所以交友、处事,重在一个“诚”字,如果诚信、诚恳不足,就连自己也要多心,人家怎么会接受你呢?诚信是尊重他人,诚信可为道德的准则,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诚信也是市场营运的必备条件。老子所谓:“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反之,一个重诚信者,必定容易成功。

    人,不怕自己不足,只要能“知所不足”,进而发奋图强;就像干电池,只要加以充电,有朝一日必能发挥能量。所以了解了“不足之患”才能面对他、改善他。

    灾祸之根

    在日常生活里,有时我们会遇到好事,偶尔也会遇到坏事。遇到好事就说:“今天好幸运!”遇到坏事则说:“今天好倒霉!”或是抱怨:“为什么厄运总是降临到我的身上呢?”其实人生的祸与福,各有其因缘。关于“灾祸之根”,有四个原因:

    第一,不重视亲朋故旧

    对于亲戚、朋友、故交不重视的人,是属于自大我慢、不知感恩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诗经》也说:“嘤其鸣也,求其友声”;牲畜尚且有感恩的孝心,禽兽亦有呼朋引伴的友情,人类难道能悖礼无德、不敬亲友吗?人;从小至大,接受友人的提携之情,难以计数;接受亲人的照顾之恩,浩瀚难报。如果不知感念,不重视亲朋故旧,则其人必会因此而亲疏远离,孤独一生。

    第二,不相信因果报应

    不相信因果为什么会招致灾祸呢?因为一个相信因果的人,当他动念想做坏事的时候,他知道为恶必受果报,就不敢随便造次;反之,不相信因果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不择手段,为所欲为,甚至肆无忌惮地杀人、抢劫、欺骗等坏事做尽。我们看监狱里的受刑人,不都是因此而锒铛入狱的吗?所以不要心存侥幸,因果“丝毫不爽,纤毫受之”;不信因果报应,很容易招致祸患。

    第三,不知道安贫守道

    有一天孔子问颜回:“你这么穷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说:“城外的土地,可以供我吃饭喝粥;城内的土地,可以供我穿衣;家里中的琴,可以让我自娱;老师的大道,给我无上乐趣,所以我不愿去当官。”知足才能获得平稳的生活,若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则能安贫守道;反之,无餍足的心,终将驱使自己贪求造罪,因而带来无边的祸害。

    第四,不明白随缘随分

    在生活中,不明白随缘随分的人,往往在因缘不具的时候,偏要妄求,而让自己徒增烦恼、压力与不愉快;有时该是随喜成就一件好事的时候,偏又不肯随缘,而让周围的人对你反感,自己也过得不快乐。所以,一个不随缘、又不随分的人,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本分,如此违逆自然,当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了。

    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一个人的遭遇好坏,与自己日常的所作所为有关。创造善因善缘,就是获福灭罪的机会;为非作歹,就是轮回受苦的因缘。

    “有”之后效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凡事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就什么样的结果。了解先后的因缘关系,才能有次序地规划,从先后次序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在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慎防于因。“有”的后效,有四点看法:

    第一,做事要有兴趣,然后才有乐趣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培养做事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乐趣。兴趣,是忍耐的基础;兴趣,是热忱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泉源。凡事有了兴趣,就能激发求知的意愿,而能不怕辛苦,不计较利益多寡,不管成败得失,把做事当成是一种学习,从中获取经验、知识,且能体会工作的乐趣。

    第二,为人要有正气,然后才有义气

    做人要争气,不要生气。所谓“争气”,并不是争一时的傲气,而是争千秋的正气。有了浩然的正气,才能为国、为家发出大忠大孝的正义之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鉴湖女侠的秋瑾,他们都是由正气而发出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忠义之气。

    第三,求学要有成绩,然后才有功绩

    一般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希望有好的成绩。如学生读书,要经过考试,有好成绩才能升学;公务员的等级,也要经过评鉴,有好政绩才能晋升等;社团的成效,也要经过评鉴,才能认定这个社团有没有绩效。而这些评鉴的成绩好坏,都是肯定你平时努力的多寡,所以读书求学、做人做事,都要有成绩才有功绩。

    第四,交友要有慈心,然后才有真心

    《过去现在因果经》提到,与朋友往来之道:见朋友有过失,要劝谏;朋友有好事,要深生随喜之心;朋友有苦厄,要不相舍弃,这就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交朋友要有拔苦予乐的心,要能协助朋友从忧悲苦恼中解脱出来,并且能甘苦与共、生死不离,如此才能真心相待。

    我们无论做事也好,待人也罢,都应该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能够发自内心喜舍,有了好的因,才能利乐自他,才能圆满人生。

    如何规劝

    当一个人的言行有了过失或不当时,我们给予良言忠告或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即为“谏”。其实,谏的类型和方式,并非如此单一。古人为了勇于规劝对方,除了直言不讳者以言语劝谏外,也有以艺术形式委婉地进行劝说者。如北宋名相寇准的侍妾茜桃,为了规劝寇公体察民情,戒奢尚俭,以“诗谏”的方式,写下了《呈寇公》谏诗两首。又如清初画家蒋伊,以绘画代书,言事喻理为民请命,收集了民间疾苦和酷吏秽闻,创作了12幅画,于康熙十八年,斗胆向康熙进献,是为“画谏”。

    中国向来自称是“礼仪之邦”,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交际言词崇尚委婉、曲折,而谏词则要求含蓄。时至今日,官民关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讲究进谏的方式和艺术,以求得规劝的最大效果,看来还是有必要的。因此,“如何规劝”?有四点意见:

    第一,讲话要含蓄,切忌太露

    当我们责备一个人时,用词要含蓄,最忌讳的就是太露骨、太过锐利,伤害了对方的尊严,这样不但不能被人接受,反而心生反感。所以,责人之过要让对方堪受,要给对方留有余地,让他能够接受;能够令人欢喜接受,这是规劝的先决要件。

    第二,态度要委婉,切忌太直

    当我们规劝他人的时候,态度不要太严峻、太粗鲁,有时候责备一个人,反而要对他更加有礼貌、亲切、委婉,不可以太过直接。如果你直言不讳伤害了他,让他不肯接受你的意见,那就失去了劝谏的初心。

    第三,处事要圆融,切忌太真

    做人处事最要紧的就是圆融,切忌太真,有时候做人太过方正,难免得理不饶人。因此,方和正固然很好,但是圆融更重要,因为凡事圆融一点,让人家在你的包容里,感觉到如沐春风般,对方便能体会你的圆融,接受你的善意。

    第四,做人要宽厚,切忌太苛

    做人处事的妙诀就是要厚道,最怕的就是太苛刻。小小的事情不要太计较,只要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必太介意。甚至在利益上,也要让人家多分一点,多得一点利益;假如你比他优秀,更应该多包容他、爱护他,不可太过严苛,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宽厚,自然欢喜和你在一起。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但若运用不当,则成为伤人的利器;更何况给予他人规劝的话,又是最敏感的语言,我们说话能不谨慎吗?因此,会说话的人,首先考虑的是,一句话说出来,是否传达了自己的意思,对方能否欢喜接受,所以规劝也要有规劝的艺术。

    有用的条件

    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除非是自甘堕落、不肯上进,否则没有人愿意做一个没有用的人。但是有用无用,就要看这个人愿不愿意被用,有的人虽然怀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不愿意为人服务,不愿意以自己的技能贡献社会、团体,像这样的人,即使有用也会变成没用。

    反之,有的人虽然没有特殊的技能或本事,但是他很勤劳,又肯为人服务,所以大家都喜欢他,也觉得缺少不了他,而这样的人,即使没用也会变成有用。因此,什么才是“有用的条件”?有四点意见:

    第一,要有高尚的品德

    做人的根本,品德第一,所以一个人宁可以不聪明,没有能力,但不能没有高尚的品德。例如佛教讲慈悲喜舍、惭愧感恩,这是做人的根本;中国儒家讲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做人应有的品德。现在的社会,讲究守时守信、服务奉献,这都是美好的品德。乃至现在提倡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品、不涉足色情场所等,这些都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品德。一个人如果光是有学问、才华,而没有品德,一旦走上歧途,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们要想做一个有用的人,先要为自己确立高尚的品德。

    第二,要有丰富的知识

    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丰富的知识是必备的条件之一。有时候成为专家、专才固然好,但是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也不能不接受一般的通识教育;能够广博多闻,之后再一门深入,更能发挥长才。所以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对于世间的知识、个人修养上的知识、利众为人的知识,乃至出世间的知识,都应该博学通达。

    第三,要有善良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有的人很有才华、能力,但是性格孤僻,自私自大,难以融入人群大众,他的成就自然有限。所以,做一个有用的人,首先在性格上要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要懂得体贴别人、体谅别人、包容别人,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给人方便、给人空间,让人欢喜与你亲近,自然获得人望。

    第四,要有健康的身体

    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成就的基础;失去了健康,再大的抱负也难以施展。所以,一个人有了丰富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及善良的人格之外,还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发挥所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平时的自我保健,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宁可无用,但不能无明;能够明理,而又有用,当然更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