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来点幽默-散文随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爱心小院纪事

    高淑珍曾经有一个不幸的家庭。

    生活总是变化多端,平淡中也风云突起。那一年,4岁的儿子王利国突然患病,对这个普通农家来说就是飞来横祸。利国得的是类风湿,肢体关节变形,行走十分艰难,疼痛让他不分昼夜地哭闹。儿子的病成了这个家庭没日没夜的焦虑。儿子是高淑珍的宠爱,更是她的心病。

    利国的病情加重,疼痛难忍,高淑珍看到丈夫满脸的鼻涕眼泪,悲伤的心情再次袭来。病在儿身,疼在娘心。她觉得自己的心也在破碎。别看高淑珍是女人,她性格很硬,平时不爱掉泪。办起事来风风火火,干脆利索。为了给儿子治病,高淑珍奔走于滦南县城、唐山、天津等多家医院,最后去了大连,那一年还在大连的医院过了年。光医药费就花去了几万元,结果都没能治好儿子的病,她却学会了一些按摩康复的技巧。男人王跃元是个老实庄稼人,勤劳,平凡而恭顺。他去大连找母子俩,如果治不好病,至少别把妻子也搭进去。父亲就让他们回村养病。高淑珍带儿子回到了滦南洼里村的农家小院。

    炙热的阳光洒在小院。在高淑珍精心照料下,利国慢慢长大了,挡不住的沮丧,还是一波一波地袭来了。利国7岁那年,到了该入学的年龄,每天一到放学的时候,王利国就坐在自家大门前,看到一个一个学生从门前经过,心想:“如果我能上学该有多好啊!”他一头扑在母亲怀里嚷着:“妈妈,我要上学!”高淑珍的脸上露出一丝宽慰的笑意。利国想上学是好事情,她就带着孩子去找小学校长。可是,高淑珍和儿子碰了壁。学校不能收留这样严重的残疾儿童上学。母子都沮丧了。高淑珍看到儿子的眼里都是泪。小利国喊着:“妈妈,我要上学!”高淑珍一把将儿子揽入怀里,亲吻着他的额头。孩子残疾成这样,就是学了知识又有啥用场呢?但小利国还是嚷着要上学。高淑珍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却在流泪。有一天,高淑珍直起腰杆,满脸神气地喊:“儿子,咱家离学校远,你行动不方便,妈妈在家里炕头给你办一个学校!”利国高兴地跳起来:“我要上学喽!”孩子真的笑了,看来一切都在好起来。

    高淑珍说到做到。别看她不识字,传统的民间美德在她身上展现着,她耿直、坚韧和善良。她的心胸像男人般开阔,常常以当家人的方式向家人传递着柔情和爱。但是,高淑珍自己也明白,办学校是不可能的。请上一些老师到家里给儿子上课,还是可行的。于是,她就花钱聘请老师到家里给利国上课。儿子对读书很感兴趣,高淑珍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不久,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他们对读书同样充满了渴望。当初哄孩子的一句话,渐渐成为她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在家里开个小课堂,让周围像儿子一样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

    儿子利国的愿望实现了。小家伙浑身上下都激荡着喜悦,学得十分认真。起初,高淑珍觉得老师光教儿子一人,有些浪费资源。再说,儿子也孤单。她忽然萌发一个念头,给儿子找些伙伴来。高淑珍至今忘不了当初找残疾孩子时的情景。为了摸清邻近乡村辍学肢残儿童的情况,她骑着自行车逐村打听。担心得到的消息不准确,贸然上门又招人厌烦,她就在打听好的地址前守着,直到看到那家真的有肢残孩子进出了,才上前敲门。物质利益,搅乱了人们的心。别人怀疑高淑珍是为挣钱。高淑珍说:“我家的小课堂不收费用。”人们疑惑地望着她:“这年头还有白吃白喝的?”高淑珍解释说:“每个残儿的家庭都是不幸的,都已为孩子治病拉下了饥荒。我也有个病儿子,我们同病相怜。”人们答应试一试。其实,高淑珍真是这样想的。“好人有好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些母亲的口头禅,永远珍藏在高淑珍的心坎,一辈子难以忘怀。要饭叫花子到咱家,也不能让人空手走过。母亲多次告诫她:贪小的人,大事不成。所以,高淑珍以帮助别人为快乐,帮助别人成为自己的信仰。记不清有多少回被当成上门推销的小贩而吃闭门羹,又有多少回被不理解自己一片苦心的村里人嘲笑为“神经病”。高淑珍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孩子们肢残心不残,让他们学点知识,长大了有个一技之长,也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她的真诚打动了乡亲们,他们把残疾孩子送到了高淑珍的小院。高淑珍心中始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办一所残疾儿童学校,但终没能如愿。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没有老师。这可愁坏了高淑珍,她想到了自己的女儿王国光。王国光漂亮,鹅蛋脸,脸庞鲜亮逼人,白洁的皮肤透出劳动锻炼的结实,两粒黑葡萄似的眼睛,极富神采,闪闪发亮。这个18岁的姑娘正读高中,是一只精灵般的蝴蝶,心中的理想远着呢。母亲一张嘴,她就用一张愤怒的脸来抵挡:“我不干!我不退学,我要上大学。”

    高淑珍脸色硬硬的,不容反驳:“不行,你出息了,你在外边找了对象,将来谁来管你弟弟?”

    王国光争辩着:“那我就不能谈恋爱了吗?”

    高淑珍大声说:“谈恋爱也不能出这个庄!”

    王国光蒙住了,沉着脸说:“妈,你再好好想想。”

    高淑珍神情严肃,步步紧逼:“打头的骡子先拉车,你是家里的老大呀!这个担子你不担谁担?”

    王国光不敢看母亲的眼睛。王国光找父亲求救,可是,父亲吭吭哧哧拿不出主意。在父亲看来,女儿长大了,她有理由决定自己的一些重大问题。他说:“别委屈了闺女。”高淑珍气得嘴唇哆嗦,父亲被吓退了。

    高淑珍不仅让她留下来,还给她找对象提出三个苛刻条件:“第一,你的男人必须倒插门,到我们王家来落户;第二,他和你不能不养你弟弟;第三,你们成了家,不能不养这帮残疾孩子!”

    王国光绝望了,眼泪夺眶而出:“你闺女这辈子甭嫁人了!”说完哭着跑出去了。

    为了驱赶烦躁和疲惫,她想奔走,走出这大平原,然后再继续寻找。天黑了,风凉了。王国光站在村外小河边,陷入了冥想。人生这本书,永远读不完,永远读不懂了。没想到小小年纪要独自承受着摧毁性的打击和难以负重的精神压力,想不出个头绪,眼前一片黑暗,那是令她无法活下去的黑暗。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王国光没有退路,除非跳进滦河。可是,她一死了之,谁来照顾这个家?谁来照顾弟弟?

    高淑珍惦念女儿,手领着残疾的小利国找她来了。母亲和弟弟的呼唤飘荡在村口。她还听见弟弟对母亲说:“妈妈,姐姐还会回来吗?这个家没有我该多好?我宁愿世上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妈妈的劳累,就没有姐姐的泪水。”躲在黑暗中的王国光都听见了。她哭了,哭得直不起腰,迈不开步了。她越想越觉得对不住妈妈。她再也控制不住,撕心裂肺地喊了声:“妈,利国——”就一头扑进高淑珍的怀里。高淑珍终于找到了女儿,一屁股跌坐在地上,身上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母女相拥而泣。高淑珍抚摸着女儿的肩头,哽咽道:“国光,你和利国都是妈妈身上掉下的肉,妈妈不为难你了。你走吧!”王国光使劲摇着头:“妈,我想好了,哪也不走!我永远跟弟弟在一起。永远不离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王国光说着,感觉有一些悲壮的色彩。再痛苦再无奈,也得留下来。她心里苦,苦到用背篓可以盛得起满满的眼泪。小院的夜里,月亮被云层蒙住了。她把头蒙在被子里,恐怕父母听到她的呜咽。她一夜没睡,天没亮就起身,给孩子们做饭了。她长嘘一口气,浑身的压力仿佛被这口气吐了出来。

    高淑珍望着女儿,陷入不尽的痛苦。这是女儿坦然的凄楚,无望的回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4月5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高淑珍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刚刚退学的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终于在自家小院里如愿以偿地听到了琅琅读书声。她的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和温暖。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着高淑珍。她抚摸着他们的小手、脸和头顶,心里很满足,仿佛正在享受着一种从容自信的生活。有人说,忘我地工作可以忘记痛苦。王国光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入紧张的教学工作。她想,她的翅膀,被一滴泪烫伤,飞不到天堂,一个女孩家就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还算好,身边总是有亲人陪伴着。

    这个时代,有一种通病,人们怀疑崇高。有人说高淑珍为了捞名誉,有人说高淑珍偷偷收残疾孩子的钱。这话传到高淑珍耳朵里,像是刀子剜她的心。她的脸跟着严肃起来,对王国光说:“我们脚正不怕鞋歪,一诺千金,绝不收别人一分钱。”她从未向残疾孩子收过一分钱。14年间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高淑珍始终恪守承诺,雷厉风行,从不食言。这一阵,高淑珍承担了孩子们的政治课。她从地里劳动归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双目闪亮,表情灿烂,激情飞扬:“孩子们,不管是残疾的,还是正常的,不管是读的哪个学校,啥专业,天下学生相同的就是,立志,勤奋学习,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爱集体,爱祖国,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我儿子在网上查了,他告诉我,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虽说不是学校,但是,我们小院对你们的要求不能有一丝一毫降低。”说这话时,她神情庄严。

    高淑珍和女儿王国光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们,中午就在小院一起吃大锅饭。白菜、豆腐和粉条,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附近其他乡镇的家长们听说洼里村有个大好人高淑珍,也纷纷把孩子送了过来。眼看着自行车接送不过来了,高淑珍咬了咬牙,东拼西凑买了辆旧面包车。每次接送孩子,她和女儿都轮流跟着,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们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们都住到家里,免费吃住、免费读书。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高淑珍始料未及的。她的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经济条件有限,本就负债累累的她,突然又多了这么多张“嘴”,怎么办?看着因她稍一迟疑就跪下的残儿家长和身边既胆怯又渴望的孩子,那个“不”字,高淑珍始终说不出口。

    有一次,高淑珍还是说了个“不”字,真是迫不得已。可拒绝了实在不适合留下的孩子,她也会难受得掉眼泪。那一阵,房间非常紧张。一天早晨,6岁残疾女孩刘双来了。她是父亲送来的,这个孩子患了类风湿。她非常不幸,出生在一个特殊家庭。父亲消瘦,多病,奶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疾病。高淑珍看见她非常难过,想起自己的儿子。这类病没有治愈的可能,只能按摩。自己已经劳累万分,给儿子按摩,哪有精力再给刘双按摩?刘双的父亲说:“您要是不收下她,我们养活不了啊。”高淑珍非常为难,想来想去还是拒绝了。父亲抱着小刘双含着眼泪走了。可是,高淑珍整整一夜没合眼。小刘双在她眼前晃荡,搅得她睡不安宁。14年里,她睡觉几乎没脱过衣裳。生怕孩子们有啥事。吃了早饭,高淑珍对王国光说:“妈妈昨天做错了一件事。”王国光一愣:“啥事?”高淑珍忏悔般地说:“我不该拒绝了刘双。”王国光说:“她跟利国是一个病,没办法呀!再说,咱家教室也实在盛不下人了呀!”高淑珍说:“这都不是理由,你跟我去把刘双找过来!如果妈妈没时间按摩,你就学按摩。”王国光心中不解。高淑珍对女儿说:“闺女,其实,每来一个残疾孩子,妈的心情都是矛盾的。看着孩子可怜,想收下,但是,那是一张嘴,生活压力又加重了。唉!”她辗转反侧,夜不能眠。这是毫不掩饰的人性的真实。很快,她就怨恨自己了。高淑珍啊高淑珍,你怎么能这样想呢?这是危险的想法,一不小心就会削弱善良,沦陷美好。有党和政府政策的照顾,有各级领导的热忱呵护,有社会爱心人士的百般关照,有志愿者的陪伴,你还怕什么呢?

    王国光叹息一声就随母亲骑车去了。到了刘双的村里,找到刘双的家,她奶奶说:“刘双跟着她妈妈赶集去了。”高淑珍就风风火火带着王国光到集上去找刘双。

    高淑珍怎么也没想到,她们母子的赶来救了刘双的命。刘双的母亲在集上买一包老鼠药,她将老鼠药掺进红糖里,滚成糖球,递给刘双:“双,这是妈妈给你买的糖,吃了吧,吃了吧!”刘双望着母亲恐怖的眼神,感到不妙,她一步步退缩着:“妈,我不吃,我不吃。”刘双那神经病母亲硬是把糖球往她嘴里塞。母女撕扯起来。高淑珍在人群里找到了刘双母女,一把抱住小刘双:“孩子,高妈妈接你来了!”刘双终于忍不住,抱着高淑珍的腿号啕大哭:“高妈妈,我妈妈要毒死我,快救救我吧。”高淑珍夺过刘双母亲手中的糖,狠狠地摔在地上,抱着小刘双走了。刘双母亲疯疯癫癫地笑着。

    刘双在高淑珍的小院里找到了快乐。她恨自己的母亲,恨父亲,放假时也不愿意回家去,就在这里住着。高淑珍抱着刘双,给她喂饭,给她按摩。刘双慢慢能走路了,她给小院带来了特有的爽朗的笑声。高淑珍也笑了,笑得自然温馨,一股暖流流过心田。高淑珍说:“孩子,你跟哥哥得了一样的病。大妈不能替你受苦,但能帮你减轻痛苦。”刘双感激地说:“是高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高妈妈。”高淑珍更正说:“别报答我,要报效国家。”刘双点点头:“长大了,我跟哥哥一起——”她的话没说完,就头重脚轻地倒了下去。

    刘双犯病了,痛得大叫,跌倒在书桌旁,东西来不及收拾,到处一片狼藉。同学们的心绷得紧紧的。高淑珍把刘双背到宿舍床上,耐心地给她按摩,不停地揉动她的腰肢,手臂酸软,她不觉得累。这个时候,儿子利国同时犯病,高淑珍忙不过来,王国光跟着母亲学,试着给弟弟按摩,她手生,弟弟被她按哭了,办法还得重新想,手艺还得重新学。王国光改进按摩方法,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弟弟心里对母亲的依恋置换成对她的依恋。

    类风湿病的刘双不痛了,看着孩子去了教室,高淑珍便像往日一样,坐在院里发呆。日子对于高淑珍,似乎有些变化,又似乎没有。只要有孩子们的说笑声,那是抑制不住的笑声,她心里便是安然平静的。

    王国光婚姻的三个条件传出去,让村人议论纷纷,提亲的媒人都被吓回去了。王国光突然有一种感觉,现在的糟糕处境,都是她应得的,仿佛是她的宿命,但上帝是公平的,为王国光关了一扇门,还会打开另一扇门。

    志愿者王利忠来到了王国光的身边。王利忠个头不高,皮肤白净,双眼炯炯有神。他是邯郸人,大学毕业生。读大学的时候,王利忠就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诗人的一句诗:“漫长岁月,我吞忍了多少难忍的煎熬,但理想之光,依然在心中灼灼闪耀。我变成了一块煤,还悲愤地捶打着地狱的门环: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每读这首诗的时候,他都能热血沸腾。

    王利忠毕业后在邯郸打工。他在《燕赵都市报》看到了高淑珍的“爱心小院”事迹,很受感动,也很好奇。因为他弟弟也叫王利国。他给王国光写了一封信,王国光让母亲看了,母亲让她回信。那年五一放假,王利忠就想来滦南洼里看看。王利忠第一次见到高淑珍,看见她方正的脸,嘴的唇线明晰,抿起时棱角分明,面容虽略显憔悴,但精神头儿丝毫不减。她说自己“大字不识”,但谈锋却甚健,思路顺畅,条理清楚。这不是一般的农妇。几天来,当他真实地感受到,高淑珍一家节衣缩食,照顾39名脑瘫、智障和自闭症的残疾孩子,他对她充满敬意。王利忠弹起了带来的吉他,教孩子们唱歌。孩子一唱歌,院子里就快乐起来。孩子们都被吉他声音召唤。夜露打湿了王利忠的衣裳。他觉得这样的日子挺有意义。

    看着这样的场面,高淑珍表现出从没有过的高兴。高兴是短暂的,忧愁是漫长的。短也罢,长也好,啥灾啥难都得用女人的肩膀扛着。

    刚开始,王利忠与王国光没有过多接触。可是,慢慢地,他对这个漂亮女孩产生了好感。女人的眼睛,能挖走男人的心。只要王国光一看王利忠,王利忠低下眼皮,耳轮泛红,呼吸紧张,心中却波涛起伏。

    王国光没有作声,不自觉地咬住了嘴唇。他放松下来,给她讲了个笑话,他风趣幽默的话,将刚才沉闷的气氛化解了。王利忠问王国光:“把青春献给残疾孩子,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到了这个时候,王国光有了一吐为快的冲动:“开始,我不愿伤妈妈的心,后来不愿看弟弟遭罪,再后来,我就爱上了这群残疾孩子。只要他们活得好一些,我啥都不想,我心里比啥都畅快。”王利忠感叹:“对残疾孩子们来说,这里就是人间天堂。对你呀,有些不公平——”王利忠说,“把你给累老了。”晚上,王国光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悄悄改变的容颜,让她大吃一惊。她眼圈一红,哭得惨极了。

    过了几天,王利忠给他买了一盒化妆品,她接过来,两眼惊得发直。但是,她的心情渐渐明朗起来,心底的阴霾正被驱散。一个男人又该怎样呢?这个月光朦胧的夜晚,真正的男人又该做出怎样的决定呢?他在内心深处叩问着。这里有爱,有温暖,有他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有他在这个人生阶段最想要的选择,这就够了。王利忠决定留在这个小院。这个决定,既可怕又撩拨人心。王国光一动不动,僵住了一般。这是她的渴望,也是不敢想的。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那一刻感动。他们相爱了。高淑珍是个明理的女人,对两个孩子的举动,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尽管王利忠答应了她提出的“三个条件”,但她心中还是不安。一天,高淑珍找到王利忠谈话:“孩子,我家条件你都看见了,以后别委屈了自己。”王利忠点了点头,坚定地说:“大娘,我不怕,我会对国光好,对孩子们好!”高淑珍欣慰地点点头。王国光有时坐在王利忠对面微笑着看着他时,心里会突如其来地想流泪。因为她知道,坐在对面的这个男人也许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他也许就真的以为这是一次普通的恋爱。其实,这是一种畸形的陷阱。他想过会吃那么多的苦吗?王利忠决定回邯郸,办停薪留职,顺便跟家人说一声,然后永远留在这个小院。院里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大家愣着,不知如何是好。王利忠说:“我不是一个吝啬鬼,没有过多地考虑到金钱和享受。人在世界上生活,没有钱寸步难行。可是,钱有时候会毁掉我心中一份美好的东西。在你家,我看哪张脸都亲切,哪句话都好听,哪双手都温暖。小院给了我安宁,如果我失去这份安宁,我将后悔一辈子。国光,你们等着我!”

    阳光下人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王利忠含泪走了。离开小院的日子,王利忠想着女友,想着小院,如同揣在怀里的一团火焰,温暖而不安。王利忠一走,王国光就想他,整宿睡不着觉,夜里常常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他再不回来,她几乎就要崩溃了。她双腿发软,像踩着棉花。日子慢慢地好起来,虽说过得平淡,却是甜蜜的。王利忠回来了,他们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他每天快速地走着自己的步伐。寒暑假,王利忠去唐山打工挣钱接济家庭。

    几十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压在了高淑珍一家人的身上。因为是免费,经费的困难日益突出了。那一年歉收,高淑珍抹掉腮边的泪水,在屋里转了一圈。满脑袋装的是债,心里冰凉,想热乎都热乎不起来。高淑珍掩饰着自己的焦虑,对每个人微笑。

    高淑珍家承包了二十多亩水田,高淑珍扶犁,铲地,翻耕,插秧,样样能干。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但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丈夫王跃元农闲时外出打工挣的钱,都被她花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一百多里地。一天赚不了仨瓜俩枣。雨天或是雪天,就没有集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常常是刚一张嘴,就被轰了出来。高淑珍心里承受不住,忍不住蹲在人家门口哭,哭完了寻思寻思,把泪擦干净了,还得卖去。“家里还有一帮孩子呢,我就这么放弃,不中啊。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一天,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她骑着车子摔了一跤,肩膀、手脚都破了,鲜血淋淋。她不怕痛,喘了口气,骑上车子继续赶路了。有的残疾孩子的家长心疼高淑珍,拉来了粮食、蔬菜,有的还提出要给点钱,高淑珍一口回绝了:“谁家东西都不要,我自己有残疾孩子,知道残疾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生活的困难,几乎家家都有饥荒。我收一点饭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孩子一生的学习没准就耽误了。所以我不收费,只要有这口气,我就拉扯着这帮孩子!”人们明白了,高淑珍把照顾残疾儿童,传递爱心,当成自己价值追求的体现。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她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

    秦皇岛的志愿者任丽华来了。

    任丽华不漂亮,人堆里的普通人,说话细声细语,显得温柔平和。她在这个特殊小院里找到了理想。有了理想,就能在寒冷中找到温暖,在黑暗中找到灯塔,在迷茫中找到路标。精神和理想,永远是生命的希望和阳光。任丽华把跟随高淑珍照顾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生活中最幸福和自豪的事情。

    那一年,母亲患癌症,她只回去几天,就回来了,没有时间尽孝。不到一年,母亲离开了人世。任丽华的眼睛里也流过悲伤的泪。几年过去了,每每提起母亲,她立刻泣不成声。每年的清明节,她都要在路口,备足祭品,给母亲烧纸钱,弥补她无法弥补的遗憾。可是,她不后悔。

    一家一个孩子,怎能不爱?越是残疾孩子,家长越是疼爱。如何爱,怎样爱,高淑珍永远有她自己的主见和方式。她说,好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惯出来的。这种养育,是要用心去体察,日日夜夜,一点一滴,不动声色。任丽华细细地领会到了高淑珍的心思。任丽华喜欢看刘双小心翼翼地喝粥,孩子的脸上露出动人的痴笑,而且没有特定的对象,孩子的头发散落下来,她伸手帮她把头发别在耳朵后面,刘双抬头望了望她,继续喝粥。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姚东,一生气就在地上打滚。她将他抱起来,劝着,哄着,让他安安稳稳地入睡。孩子开始呕吐起来,呕吐着还在笑,直到把胃里的东西全吐干净。她耐心地照看。孩子好一些了,晚上还主动给她盖被子,任丽华流泪了,她喃喃地说:“我啥都不怕,生活再苦再累,我也不会流泪。可是,一想到这些可怜的孩子,就忍不住流眼泪。”

    “这姑娘心眼多好!”高淑珍总爱这样夸奖她。

    高淑珍用母性的大爱,筑起了为残疾孩子遮蔽风雨的殿堂。院子虽小,背后却是一个无比辽远的世界。他们所做的一切,远比表面的故事深奥得多。让世界更加美好——这是何等的精神力量?

    2012年4月4日开始,持续十多天的时间,央视《新闻联播》及新闻频道连续播出记者“走基层·蹲点日记”,讲述了“爱心小院”的故事。如一石击水,“爱心小院”强烈地吸引了国人的目光,不同方式的关注和关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这是继2005年“爱心小院”主人高淑珍被推选为“感动河北”候选人之后高淑珍事迹向全国的再次传播。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领导高度重视,十分关切。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批示:把高淑珍和严文杰、任丽华等志愿服务群体的事迹挖掘好、总结好、推广好,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上海明珠医院行动了。经过中国脑瘫基金会联络,该院专家王正、杨根兴亲临滦南洼里村的“爱心小院”。为脑瘫孩子会诊,制定了治疗方案。杜佳等五名脑瘫孩子就要去上海了。临行前的夜晚是美丽的,也是感伤的。孩子唱着歌,沿着小院走了一遍又一遍。灯光下,王国光提议五个孩子画一张画,留下来。孩子们在纸张上,无拘无束地涂抹着,画着汽车、飞机和高楼,画着他们对明天的所有憧憬和希望——这个世界属于他们。临睡觉前,高淑珍让志愿者们给孩子都洗个澡,换上新衣裳。她一夜没睡。

    第二天上午,槐树扬花了,一片片飞起来,在阳光下闪烁着细密的光芒,杜佳等五个孩子就要上车了。

    “孩子们,妈妈等你们回来啊!”高淑珍的嗓子快吼裂了,那是滚烫的眼泪和离别的心声。杜佳一头扎进高淑珍怀里,哭了。一种锐利的痛楚和惦念,撕裂了高淑珍的肺腑。她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孩子父母眼里同样噙满泪水。眼看着孩子们上了汽车,渐渐远去。高淑珍蹲在路边,哭泣得像个孩子。

    太阳红了,高淑珍站在地头,深情地远眺。放眼望去,天高云净。她的心里忽地腾起一股暖流。爱终会有一别,她默默地为孩子们祈祷。孩子们,妈妈盼望你们平平安安地回来。

    高淑珍和爱心小院的志愿者,用他们的高尚和爱心,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热情。爱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代价,一种不是用金钱和荣誉能够换回的代价。雷锋没有走,他活在人们的心中。只有点燃心灵的火种,星火燎原,我们的爱心队伍才能日益壮大,永远传承。循着一道电光,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的心灵,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那一刻,灵魂的高度代表着一种信仰。

    生活在继续,爱心小院还会演绎生动的故事……

    凄美而神秘的清东陵

    这一片皇家陵寝,是历史,是文化,是文化圣殿。这一片皇家陵寝,那是一个朝代的风云聚散,让我们与清朝的历史相识,给我们以震撼,给我们留下谜语,留下疑问,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我不是史学家,不能准确描述清东陵的历史,但是,每到这片皇家陵寝,都有畅想和思考,令我追思很多。其实,我不是到每一个地方都有畅想和追思的,到了这里就不一样了。

    4月初的一天,顶着清明节的蒙蒙细雨,我随朋友到清东陵游览,再次看见了一片辉煌的陵寝。

    清东陵位于河北唐山遵化境内,属于东北部燕山余脉昌瑞山南麓。陵区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清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后辈陪侍祖先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和妃子的陵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这处由580多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还有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其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另外,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那翩翩欲飞的龙凤,在眼前,也在远方的高处,像一个飞翔的幻觉,保持着隐隐的、充满贵族气质的美姿。

    人们认为,慈禧奢华的陵寝,乾隆陵华贵的石雕地宫,还有满族舞蹈,永远是清东陵的“光环”。走到一个朱漆泥金雕花轿子前,我感觉到这古老的轿子是活的,有生命的。舞蹈不会说话,却把人间所有的话都说尽了。小时候,听老人们说,人是活不过树的;这里的人说,女人是活不过舞蹈的。所以,这里的女人从小就学跳满族舞,当她死了,舞蹈还活着。如今,华贵的皇陵还在。神奇的皇家陵寝讲述着历史的辉煌与沧桑,也埋藏了无数的故事与秘密。

    陵园景区内,虽然葬有5个皇帝、15个皇后、136个妃子、3位皇子和两个格格,但只有西太后——慈禧老佛爷的陵寝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

    慈禧和慈安的陵寝统称为“定东陵”,名字很有气势,可如今却成了慈禧老佛爷一人独享的名衔。这是奇特的,也是顺理成章的。听介绍说,慈禧尸体在入棺之前,棺底先铺一层金丝镶珠宝锦褥,厚七寸,褥上镶缀着八分珠一百颗、三分珠三百零四颗、一分珠五百颗、六厘珠一千二百颗、米珠一万零五百颗,总共一万二千六百零四颗;大小红蓝宝石八十五块,祖母绿两块,碧玺、白玉二百零三块。在锦褥上,又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五分重圆珠二千四百颗。在这层圆珠上面又铺一层佛串珠薄褥,上面穿缀着二分珠一千三百二十颗。在她头上边放置一个翡翠荷叶,脚下面放置一朵碧玺莲花,都是稀世珍宝。慈禧的陵寝格外引人瞩目,原因有很多,不仅因为她是历史上非常少见的垂帘听政、干预朝纲的“女太上皇”,也不仅因为她断送了大清王朝的一统江山,可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她生前、死后的奢华以及因为这奢华而导致的被盗墓、被抛尸的可悲下场。慈禧那座雄伟高大的、黄花梨木构件建造的、配贴金彩画雕砖扫金墙面、镀金盘龙立柱的“隆恩殿”,更是奢靡浮华的典范。据说,当年建造此殿堂时,仅贴金一项,就用掉黄金4592两之多。只可惜,殿内的镏金、镀金饰件在当年国民党匪兵盗墓的浩劫中,全部遗失了。

    从慈禧陵墓的曲折故事中,我们感觉到,一个王朝的兴衰与人的命运一样,都几乎有命定的际遇。奢华与腐败留下骂名,加速了清王朝的没落,我们的切肤之痛是在清朝蒙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那是民族的屈辱。但是,也是有因果报应。死亡先于肉体的,那就分外悲凄。如今我们注视着它,它速朽地离我们远去,而我们思索的是超越时空更加高远的召唤。在更重要的层面寻找王朝命运的华彩。我们知道,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清朝也有盛景,从清东陵反映出的汉学、汉教习的建立,可以看出清王朝能够审时度势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汉文化并保留本民族的长处,满族文化新鲜血液与汉文化交融后,为丰富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所以说,文化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悄悄潜入人们的骨血。

    文化不能忘怀,不能摆脱,就像不能赶开自身的形影。我看见了“清东陵”三个字,就感觉每一个字都像是散发着美丽光泽的珍珠。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乾隆皇帝陵寝的豪华地宫。乾隆皇帝是清代最知名的皇帝之一,他生前几次下江南的壮举,被后人演绎得离奇而风流,各种“戏说”的版本数不胜数。不仅风流,这位皇帝爷也是大清王朝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位,这一点自然也被后人做足了文章。裕陵地宫入口上方的宝城城楼上,悬挂着一副明黄色的对联:“风水宝地再逢盛世广迎四海客,古稀天子长享奉祀永佑五洲宾”,在宝城的前方设置有一处很考究的祭坛。据说,“拜祀乾隆皇帝陵寝”是清东陵清文化节的一出重头戏。

    乾隆陵寝的地宫要比慈禧陵地宫宽敞得多,身边陪侍的几位贵妃也弥补了这位名噪一时的皇帝死后的孤独。乾隆地宫最奇特的当属地宫门板、墙面、拱顶上的佛教雕刻,雕工之精美令人称绝。那厚重的汉白玉宫门上栩栩如生地站立着菩萨罗汉,宽敞的墙面上用藏文雕刻着佛经,玲珑剔透,意境深远,甬道内墙壁上则是佛界“八宝”,总使人有恍惚之感,仿佛此刻身处仙境。幽深、美好、吉祥、从容,这样的画面,极具感染力。让我感觉到那是福地化心的境界。

    凝视着这一片皇家陵寝。登上乾隆陵寝的最高处,看到那些花树,看见隐约的花朵,还听到远处守陵人后代若有若无的歌声。那歌声不仅能自慰,还能感动,还能呼唤。几句简单的吟唱,打开了我们的心扉,剔除了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抛弃了生活中的一些麻烦和尴尬。除此之外,还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绵绵细雨中,陵寝不动,花香随风而动。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道光,都有一座陵,每座陵墓都有一个无法言说的故事。这里的水、树木和花,在绵绵细雨中格外神秘。那一种神秘美得令人无法驾驭。徜徉在站满石像生的神道上,总会有人重复着我们的足迹。这让人想到了一种奇迹:东陵看不到借鉴,也看不到模仿。这种罕见的纯粹性,才使它具有某种无从想象的丰富和华贵。有什么拨动了我的心弦,激动之余一下子熠熠生辉。除了这里辉煌的建筑,还有鸟语花香,还有一种美妙的声音显露出来。清东陵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它是随意、自由的,潜移默化的。人和陵墓进行的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人生感喟。陵墓是人的最后归宿,也是人的精神家园。我想,几百里之外的清西陵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东陵的花是香的,有时闻着却很苦,很苍凉。香到极致便是苦了,因为我的心一直走进了陵寝花海里。一座陵不挨着一座陵,一朵花不偎依一朵花,一个人不了解另一个人。陵墓看久了,我便不敢盯视残酷,要磨炼自己,不仅面对陵寝不要背过头去,还要在这样的陵寝景致中理智地纠正自己。

    我很快就发现另一个欣喜,水雾中浮现一个巨大的石牌坊。我登高四下张望着——我的心颤抖了,怀念和寻找都变得渺茫和淡漠。我们在石牌坊体味到了陵寝的奇美,那不是应该享受的美,而是历史和自然对我们最大的恩赐。

    抛开历史,清东陵的确是巧夺天工的美景,其实我想,看不见的风景才深奥无比。历史的深处还有我们看不见的风景呢。

    今天,从表面看,风化的陵寝里没故事了,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困扰而不绝望,因为我们在清东陵美景里找到了共同信奉的人文精神。当你对爱、对一个约定、对一个信念、对生命的归宿、对人生最重要东西的背弃,伤及灵魂,几度绝望时,清东陵会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以简单应对复杂的思考也许带我们走向顶峰。智者就在焦虑中衰老,形成新的墓碑。

    清东陵在黄昏的光线中显得格外神秘,它宁静地站在那里看日出日落。夜晚来临了,我们住在那里。我回想落在陵寝上的星光,蓦然发现陵墓随着历史的烟尘,已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眼前的清东陵活脱脱有了生命。

    清东陵散发着满汉文化的气息,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失去文化便意味着民族的消失。那一条条登山的小路,就像一条条绵长不息的文化长流,奔腾不息,灼灼闪耀。

    我仰视这里的每一处经典建筑,深切感受到,腐朽是怎样化为神奇的,曾经的磨难,曾经的奇迹,曾经的辉煌,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清东陵三天下一场浇陵雨,雨后的晴空格外明亮,像被擦洗过一样。阵阵微风凉凉爽爽,像有一双偌大的手掌在执扇引风。

    清东陵的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如持笏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格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龙颜大悦,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走在陵寝里面,导游介绍说,这些古老陵寝最早的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距今也已百年了。它不仅反映了从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演变的全过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整个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面对这样一个以建筑形式存在着的历史,谁能不感觉自己的渺小而对它肃然起敬呢?

    我站在孝陵石牌坊前,就像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亲人,仿佛看到束辫垂于脑后、着马蹄袖袍褂、两侧开衩、腰中束带的壮硕男儿和头顶盘髻、佩戴耳环、足穿高底花鞋、身穿宽大的直筒式旗袍的窈窕女子,在朝我或豪爽大笑或掩齿而笑,绵绵思绪恰如一汪清泉水润心润肺,直抵心灵最柔软的部位。我踯躅沉思,是什么东西支撑着石牌坊在百年风雨里挺立至今而不倒呢?我想,唯有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比的笑傲群雄的奋争精神。此乃一个民族不死的灵魂啊!

    孝陵石像生最南端由一对石望柱作为前导,往北依次为:狮子、狻猊、骆驼、象、麒麟、马(立、卧)各1对,武将和文臣各3对。孝陵石像生是清代早期石雕作品,线条明快,刀法遒劲有力,立者威猛凶悍,卧者安然恬静,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而其中的6对人物雕像所着服装、佩饰又都鲜明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独有特征,为我们研究满族服饰、风俗提供了很好的物证。孝陵石像生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

    是谁曾以无限的爱心来等待?等待这一次的相聚。听说为了修缮皇家陵寝,政府拨了专款。在一尊狮子石像生跟前,我见到两位举着锤子的老人,一个清瘦,一个略胖,他们正在一块石板上进行雕刻。他们两人目光清澈,气定神闲,从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人是一对老石匠;从他们的眉眼间又可以看出,老哥儿俩对清东陵怀有刻骨铭心的虔诚与依恋。

    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主动上前与他们搭讪攀谈起来。“老哥,是当地人吗?”两个老人一起抬头打量一下我,清瘦的老人摇摇头,回答说:“我是满族人,家住马兰峪。”遇见老人,亲近感油然而生。我凑到他跟前,笑着问道:“请问您贵姓?”他答:“满姓席乌拉齐氏。祖上出自乌拉部,乌拉部灭亡之后,归顺清太祖。隶属佛满洲正白、镶白、镶蓝旗。清初期入关,乾隆年间调防直隶蓟县,晚清时期取冠汉姓解和李,我免贵姓李。”我又问略胖的老人:“您是汉族人,为什么选择在满族人祖先陵寝之地工作呢?”老人笑了,他捋着下巴上花白的胡须,声音洪亮地说道:“满汉一家亲嘛,自古以来,各个民族都是亲兄弟,今天又有党的好政策,我们还不更亲啊!”是啊,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生动威武;景陵和裕陵体现了“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而定陵和惠陵又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写照。它们好像一本大书,既有我们这些后人继承的东西,也有我们值得汲取的教训,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我们得经常照一照走过来的脚印啊!我这样想着,看见两位老人的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满族老人告诉我,他们老哥儿俩有个约定,谁先死了,另一个就给他雕刻一块石碑。我听了为之一震,感觉有一道光亮冲上来,冲上了天际,照亮了我的心灵。

    我深情注视着守陵老人的眼睛,从中读懂了清东陵获得后代人默想的心灵资源。春天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伤感。悠久的清东陵,似乎超出了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必将与各族民众一同呼吸,长久地雕刻在我们心中,最终成为超越龙凤图腾的圣殿,变成一座满汉文化的精神圣殿!那是值得珍视和回忆的宝贵财富。

    塔和路的畅想

    西安有太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潮水般向我涌来。我试图与那种神秘的气息沟通,融合。可是,我的心像一朵飘忽的云。

    天真有时释放爱美的灵魂,老者的“木讷”,却能给我们带来灵感,而时尚的风过于缥缈,让人难以捕捉。生活是累心的,需要我们认真发掘生活之美。我们要善于采撷,善于与美对话,善于在历史的风景中找到新的风景。

    西安有怎样一种美呢?

    我的感受是古朴、端庄和开放之美。是的,有着十三朝历史的古都,又以唐朝为最盛。周代的幽邃、汉代的强盛、唐代的盛世辉煌,其中隐藏着多少故事啊!那是梦幻般的意境,颇为赏心悦目。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好像从梦中醒来,看西安的建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间总会有唐朝时代的建筑模式:红墙,黑瓦,雕花的窗户,给人不一样的赏心悦目感受。我似乎已成了西安的一分子了。

    残败的城墙,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哀伤之感,还有现代人苍凉凄厉的追念。它笑看朝代的风云聚散,让我们与历史相识,给我们留下谜语,留下疑问,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我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悄悄潜入西安的骨血,灵魂突然地飞起,超越了高大灰黑的城墙,并在飞翔中体味古城的独特味道。

    这里的风景朴拙而深奥,极有韵味,极为独特。西安人常常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是长安人。长安人爱塔。

    小雁塔,陕西丝路申遗遗址。塔和路就有了渊源。

    这里意象通明,透出一种温柔淡定的平静。我们的手抓不住岁月,岁月像飘零的云朵溜走,可这小雁塔却存贮了文化的记忆。小雁塔是唐代佛塔,塔形秀丽挺拔,被认为是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下午时分来到小雁塔,这时的阳光从塔顶退了下去。秋天的和风吹着白云。周围环境优美,有袅袅的香气环绕,有多彩的蝴蝶飞舞。蝴蝶从花丛中飞起,把梦留在最深最醇的芳香里。这塔纯粹的艺术格调,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让人觉着奥妙无穷,意味深长,别有风韵。

    过去,我常常听说到大雁塔。小雁塔与大雁塔都是唐代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得名。它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精美。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

    爱花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爱塔的人,都是热爱历史的人。生活并不宽裕,爱和恨都难以完成。生活与历史接通靠什么?靠通天大路啊!塔和路代表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大道。轻轻地走过去,就会别有洞天。这样的古塔是活的,是有灵魂的,我们仿佛看见小雁塔活过的痕迹,判断出它的内在情感。其经历像银幕,上演了古往今来的波澜和传奇。

    一切尽收眼底,又感觉什么也没有,远古的气息追随着我,让我有静悄悄的孤寂。我多想把自己变成一座塔啊!

    没有冷硬的姿态,只有温暖的瞬间。

    那是无限陶醉的神情。我曾痴痴地想,要是让我穿越回到那个时代会做何感想?

    塔总让我想到路。

    丝绸之路的前方好像有价值连城的宝藏,但是,这宝藏的获得需要艰辛的跋涉,有时还要付出贵重千倍的生命。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孤寂的夜晚品尝愁绪。于是,便有了人在途中的思考。途中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继续前行还是后退求生?这种思考是短暂的,也是长久的,这样的生死抉择是对人勇气和决断的极大考验。我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考验比它更严峻。那是人类精神的超越。

    那不是归人,是匆匆过客。

    只有到了西安,历史中的一切尽收眼底。深入到历史深处,飘荡着岁月的风情。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这条大路上太阳升起,好像世界被重新分娩了一次。

    历史故事,意象通明。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咸阳、宝鸡,向西通过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过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新疆,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缘和南缘,分两路汇合于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西亚,直达地中海东岸。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是怎样的盛景啊!

    其间,丝绸之路商旅常年不断,从西域传来的物产有核桃、胡麻、无花果、葡萄、安石榴、黄瓜、大葱、菠菜、大蒜、胡萝卜、番红花、胡荽、苜蓿、琉璃、毛皮、宝石、药剂等。“天马”与胡乐也先后传入中国。中国的漆器、竹器、铜镜、陶器、丝绸、冶铁、茶叶、生姜、大黄、肉桂、土茯苓也传入西方。一生致力译传佛经的僧人鸠摩罗什也经丝绸之路到长安,如今有舍利塔在草堂寺。宗教传播爱,爱塔的人,爱他的人,爱得真而深,真了,深了,便会体味到独特。我愿怀了炽烈的爱去欣赏他和塔。所以,我希望自己有一颗琴心。

    灯光、明月和繁星散发着晕光,夜来无眠,我的心像飘忽的光。在今天的物质生活中,当我与庸俗的日子绝望拉锯的时候,必然的创伤如期而至,此时,我就格外崇敬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使者,他们的心灵飘浮在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依然前行,这是丝绸之路最大的秘密。大路以它无与伦比的壮阔,告诉人们永不凋谢的秘诀。大路依旧放声歌唱,我知道它终会带我们去远方。

    历史的珍藏会在漫长的岁月里发酵,香飘万里。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世界向西安人敞开博大的胸怀,拥抱那些勇敢者。以西安为起点,历史的记忆,思想的浪花,就这样在古城网织着一个立体的形象。

    大路为生命而歌唱,不离不弃,鞠躬尽瘁,至死不渝。我想着,大路有多少种颜色呢?土黄色?杂色?说得清,也说不清。

    路是自由的,风是自由的,路随风动。我们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那无法预见的命运。在傍晚的微光里,看上去像一个梦。听说有一些孩子,站在西安小雁塔顶遥望大路,一遍遍遥望,我猜想着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他们是西安人,还是另外地方来的游客的孩子?他们是激励自己,还是别有雄心?

    大路在喧嚣中睡去了,人在疲惫中成熟了,成为自信从容、旁若无人的精神巨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逝去的方向,文化和精神的痕迹是清晰的,隐藏在充满传奇的大路上,也掩藏在美丽的小雁塔。

    西安古城啊,威严中透着温情,魅力无穷。

    今天,从表面看,西安好像没有新故事了,其实,我们面临重重困扰而不绝望,正因为我们在西安找到了世界和谐的人文精神。我回想所有落在古塔上的阳光。这种罕见的纯粹性,才使这一文物有某种无从想象的丰富和华贵。这塔让人想到了一种奇迹。看不到借鉴,也看不到模仿。我好好端详着古塔,让人能永远不忘记。人不要把高尚隐藏,生命需要自然的芬芳。塔和路活脱脱有了生命,会终生难忘。这让我们憧憬,我将那美丽的憧憬持续了一段时间。一些美好的记忆仿佛带我回到春天的路上行走。

    我们似乎听见了歌声,几句简单的秦腔,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我翘首遥望。

    人与人是有缘分的,人和路也是。塔和路是有梦想的,没有梦想他们怎能拥有走向世界堪称悲壮的旅程?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怀中?塔和路与人相似,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寻找意义。可以想见,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繁华中有乐趣,乐趣与艰辛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人生精彩的故事。

    开启新丝绸之路,这是何等壮阔的选择?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无限的选择,我们绷紧的神经经历了一次峰回路转的惊喜。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再延伸一步,路走得久了,走的人多了,便成为辉煌大道。浩浩荡荡的大路啊,沸腾,拥挤,不是一个思索的好地方,思索需要寂静。但是,它能激发我们内心的波涛翻滚,思索会是长久的,深刻的,宽广的。恰如刘勰《文心雕龙》里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这里的思想与刚刚开启的新丝绸之路多么吻合!巨大的成功之前,都有过怀疑和绝望,我想,那之后一定是有的放矢,焕发出惊人的爆发力,有着历史的必然和辉煌的功绩。

    那是一束光,照亮了人心。将记忆自拔于困顿的泥沼,将光明播撒于每一寸光阴。心里的,梦里的,存在的,缥缈的,该留下的总会留下,该走的已经化为尘埃永远消失了。但是,小雁塔的故事曾经闯入我的梦乡。小雁塔和西安一样是有灵魂的。远方的人啊,愿你在万水千山之外都能听到这里清越的心音。日、月、星、辰,在它的名字里,展示着各自的光芒,共同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

    前方亮起闪电,路途似乎还很遥远。我们共同的希望,在不远处闪着光。是啊,新的丝绸之路开启了,那是人类不屈的生命通道,我终于知道遥远的古丝绸之路等待的是什么了。

    遥望那颗星

    往事历历,星星闪烁。

    唐山李大钊公园有一座李大钊的雕像。他的眼睛,一如既往地望着远方,穿透一切。他高洁的眼神像星辰升起。在他深情的注视中,中国共产党人奋发拼搏,如今,中国腾飞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震撼。

    我和李大钊可以说是同乡。他的家乡在乐亭,我的家乡在丰南,同是燕山子孙。这样,我就有了很多的机会到李大钊烈士陵园凭吊,参观李大钊生平事迹展览。展览室那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加深了我对先驱者的认识,让我穿透历史的烟尘与他对话。

    透过夜色,我隐约看见远方的一片灯火。火焰因圣洁而高贵,只有最虔诚最执着的人才有缘看到它。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他尚未来到人间时,父亲李任荣就因患肺病逝世;刚过周岁,母亲周氏又因感伤过度而病逝。李大钊“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其祖父李如珍,平时管教李大钊甚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他接受大热天上房顶举着沉重的木叉翻麻等处罚。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成长影响很深。

    那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中国正处在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先驱者的思想,渐渐地在中国土地上生根。李大钊的精神是丰富的,忧患的。

    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让中国社会曙光初现。李大钊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拥有敏锐眼光的大钊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从而促使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光明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出发时召唤的巨响正如火种,点燃了新的希望,漫长的时光,一点一点,专注于拯救,积累出一座心灵的高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前路上的风暴,阴云密布,不能躲避。

    那些闪耀炫目的讯息,终于传达到我的心里。那是山一样的高度。我们仰视李大钊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表现出一颗强烈的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反而倍觉骄傲,他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永远铭记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书写的一副著名对联。这副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务于虚声。他坚持真理,待人宽厚,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堪为后人典范。

    我曾多次到李大钊故居和纪念馆,渴望珍藏那些宝贵的记忆。李大钊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从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北院居住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李大钊生前非常喜欢这处住宅,这里是他与妻子儿女生活在一起最快乐、最开心的地方。另一处故居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子村。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分前院、中院和后院,是一座典型的冀东农村庄户的格局。李大钊同志就出生于此院的东厢房北屋。南面的两间,摆放着当年李大钊祖母和母亲使用过的织布机一架。东面三间是李大钊同志长期居住过的屋子。

    我仿佛看到先生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布袍子,天天步行到学校教学,把每月120元工资的一多半帮助困难学生,后来又将工资的三分之二作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经费。先生赴张家口领导内蒙古工农兵大同盟成立,冯玉祥当时派人去找他,发现他在工人宿舍里,和许多人一同睡在只铺了一层干草的地上。“三·一八”惨案现场,大钊率领群众游行队伍走在最前面,在自己头部和双手都负伤后,仍然坚定地掩护群众撤退……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牺牲时年仅38岁。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态若定,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38岁,正是李大钊人生最为成熟、最为瑰丽的黄金时期,正是人生释放温暖、谛听花蕾开放的美妙时节,李大钊同志的生命却过早地熄灭了,令人扼腕痛惜。在火焰熄灭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怀想他那热烈燃烧过的灵魂。令人欣慰的是,李大钊留下的宝贵的思想遗产没有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他所憧憬的“青春中华”今天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如他所说:“自由之花,是经过革命的血染才能发生。”

    “唯知跃进,唯知雄飞”是李大钊青年时代写下的励志名言。李大钊故乡人民在追求幸福富裕过程中就吸收了这种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大黑坨村,人们会被这里充满现代产业气息及其带来的富足安康所陶醉:刚刚从棚中采摘的时鲜果蔬一车车运往外地,踏青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乡村旅游业风头正劲。

    今天的李大钊家乡,一个崭新的乐亭县正在腾飞。大钊先生身后是“三年大变样”的河北,看整个国家,是青春的中国。

    李大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民族之魂的精神动力;纪念,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诗意的敬重。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李大钊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弥足珍贵。

    宁都耶稣堂畅想曲

    我随中国作家采访团来到宁都县城的“耶稣堂”。

    那是一个上午,阳光轻松地落在灰色的墙壁上,这是一幢普通欧式建筑,那里每一块砖,都是神秘圣洁的。我感觉“耶稣堂”每一个字都像是散发着美丽光泽的珍珠,被世人奉为珍宝。这是一座简朴的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的原貌。砖房砖墙上刷着白色涂料,拱门上是蓝色的,还有护廊,楼前的庭院栽花种草和树木,错落有致。我闻到了庭院里湿润的芳香。很难想象当年的硝烟和严峻。耶稣堂院落里的树很苍郁、挺拔、刚强,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英雄品质。与之形成落差的,是墙壁里挂着蛛网,有几只蝙蝠吱吱尖叫着飞过去了。房檐下一闪一闪的是蝙蝠的影子。蝙蝠的出现有什么象征意义吗?我说不上来,但是这里的风景深奥无比,极有韵味,极为独特。

    太阳升高了,霞光映红了小楼。我仿佛走进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是我向往的所在。多少往事沉埋在历史烽烟里,又有多少记忆泛上人们心头。我没有经历过去的历史——宁都起义。紧张的参观,没有怀想,但可以冥思。我走到图片前,静了静心。品闻战争的硝烟,追寻血与火的岁月,多少年过去了,依然让人心动,渐渐化为梦中。

    不用多说,宁都起义其独特魅力显而易见。我们仿佛窥见了这段的历史的奇境,引导我们破译越来越清晰的人间谜语。在这循环往复的时间迷宫里,我们获得启迪,获得精神营养。纵横交织的思绪,在早晨的光线中显得格外神秘。这种神秘令人无法驾驭。心底的共鸣,让参观现场充满了敬仰和温暖的气氛。我在想,宁都起义的壮举与宁都的历史有无必然的渊源呢?

    宁都立县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属于千年古县。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赣南粮仓,赣江源头,这些熠熠生辉的名片,愈加闪亮。据说,当年被红军打怕了的26路军进入宁都县城,把指挥部设在了这座“耶稣堂”内。26路军官兵大多是北方人,赵博生、季振同都是河北沧州人,严重水土不服,2万人驻扎在宁都周边,吃喝拉撒都在这弹丸之地,人员损失严重。这源于蒋介石对26路非嫡系苛刻,经常几个月不发军饷。前进有红军堵截,后退蒋介石不干,环境恶劣,疾病蔓延,军心浮动。龟缩古城,还是突围,26路军面临生死抉择。我党军民对26路军发动了攻势,做了赤化、瓦解工作。团长黄中岳感慨地说:“共产党就这点好,说什么就干什么,国民党挂羊头卖狗肉!”许多连队纷纷写下请愿书,要求北上抗日。

    我们的传单有书信、歌谣、漫画、鼓子曲,这些东西很有魅力,文化和精神的魅力。我走到小楼的走廊上,遥望晴朗的天空。云朵密集,多么亲密,相互鼓励,相互取暖,相互芬芳。为了生命找到意义,就成了一个圣洁的梦。

    今天的人也许忘记了,但是,匆匆流淌的大江记得,院中的树和花草记得。我们从院中的花身上体味到了花的奇美,那不是应该享受的美,而是历史的风景对我们最大的恩赐。其实我想,看不见的风景才深奥无比。天有阴晴,生命也有止境,在通往理想彼岸的小楼上,需要我驻足忘情。

    我仿佛听见了歌声,好似红军的歌声,几句简单的吟唱,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我翘首遥望。人们随声而歌,为爱国志士而讴歌。

    最优秀的,总是站在最高的地方。重温往昔,一个个场景历历在目。民族危难的时候,英雄们挺身而出。起因是我党在南昌的一个秘密街头点被破坏,蒋介石南昌行营发来火急电报,命令26路军总部严缉刘振亚等三名共产党员。电报被罗亚平截获交给了刘振亚。刘振亚就在这栋耶稣堂紧急开会商议应变措施,赵博生认为情势危急,必须提前起义。

    蒋介石的两次逮捕令,成为26军起义的导火索。为了确保起义成功,决定派人去苏区中央局汇报起义工作,请求红军的支援。12月6日,袁星连夜赶赴瑞金,他把26路军暴动计划向红军方面朱德和毛泽东等做了汇报。朱德和毛泽东给予了全力支持。朱总司令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起义时间为12月13日12时,由季振同、董振堂和赵博生负责,暴动后的部队编入红军第十六军。起义的总指挥部就设在耶稣堂。

    深入到历史深处,飘荡着岁月风情。那时的人,有梦。人一旦接通了这种英雄梦,心底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力量会让他们视信仰如同生命。

    14日下午5时,起义行动开始了。孙步霞举起了信号枪,三颗信号弹划破沉寂的古城夜空,全城各部行动开始,赵博生挥笔写下“解放”二字作为口令。这次起义,除了驻扎宁都城北40里石上的一个团逃掉,26路军的2个师的6个旅11个团,共17000余人,携带20000多件武器全部参加起义。后来岁月,红五军团的丰功伟绩永存史册。

    毛泽东主席认为:“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耶稣堂小楼是宁静的,站在那里看日出日落。

    我回想所有落在房顶和路上的阳光。我蓦然发现,这种阳光有罕见的纯粹性,才使这一切具有某种无从想象的丰富和华贵。宁都起义让我想到了一种奇迹。看不到借鉴,也看不到模仿。我好好端详这平静的耶稣堂,永远不能忘记。人不要把英勇和高尚隐藏,生命需要自然的芬芳,更需要激越的力量。小楼活脱脱有了生命,我将那美丽的憧憬持续了一段时间。

    有时候,看见耶稣堂让我想起红军的万里长征。我们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那无法预见的命运。在傍晚的微光里,看上去像一个梦。听说有一些孩子,站在古城的高处凝望耶稣堂,一遍遍遥望,我猜想着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他们是激励自己,还是别有雄心?夜晚来临了,我发现耶稣堂上空升起了繁星,这座古城的上空竟然出现了一片年轻的星群,我惊讶于彼此绽放的光芒。思维和月色融为一体。黯黑的云层里终于流下了泪。存在是靠不停的希望与等候拼接维系的结果。我们已渐渐不再满足此岸的诉说,而更看重彼岸的遥想。世界让人窒息的时候,驻足指挥宁都起义的耶稣堂你会有一种畅想,有一种思考,有一种勇敢,有一种信仰。

    人在信仰中成熟了,强大了,成为自信从容、旁若无人的精神巨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逝去的方向,文化和精神的痕迹是清晰的,隐藏滚滚远去的波涛里,也掩藏在耶稣堂里。

    小小耶稣堂啊,威严中透着温情,魅力无穷。

    今天,从表面看,宁都没有新故事,其实,今天的宁都人面临重重困扰而不绝望,因为我们在耶稣堂里找到了共同信奉的精神。一个人在孤单无望的时刻,总是无声地流泪。这是符合人性的。对爱,对一个约定,对一个信念,对人生最重要东西的背弃,伤及灵魂,让人几度绝望。人在忠实的范围内思维有些混乱,但是,以简单应对复杂的思考也许带我们走向顶峰。我们有时候真的不懂,智者就在焦虑中衰老。我仿佛听到了历史深处传来的一种挚爱和不屈的声音,自强与自信,令人倍加珍惜。

    我听后暗自惊喜,那是一些我闻所未闻的话题。耶稣堂的沧桑,耶稣堂的哀愁,都让我们领略到了。她是高洁的,她放弃了世俗的身体,留下了高贵而纯洁的灵魂。

    人要面对无数的隐秘,随着日月的增长,这种隐秘又成倍地增加了。宁都耶稣堂是简单的,同时也是复杂的,不能轻率地做出判断。我再来追问生命的意义。我知道生命由丰美走向了凋零。为了掩饰不安,我一遍一遍地重复心底的歌。歌声不仅能自慰,还能感动,还能呼唤。我体会一种沉重近乎煎熬的感觉。煎熬过后,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洁净。这样需要一份不同寻常的宁静,让人愿意倾听。

    耶稣堂神圣、质朴又带有一些伤感。

    我想起那时革命苏区人民流下的眼泪,单纯明净的眼泪,今天的眼泪浑浊了。唯一原因是摆脱自己的尴尬处境,可是,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本质。奇迹故意躲避着我,是因为我对窗外的一切感到麻木。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一个适应期,看来我的适应期刚刚开始。历史中的一切都消逝了。那闪光的一刻,我还要等待多久?

    今天的生活,有孤单的煎熬和对未来的茫然。我再也无力像往昔那样顽皮。我感到一颗心在加速跳动。历史的花悄悄谢了,像自身丧尽的青春。我的思维四无通路,步入绝境。可是,眼前宁都耶稣堂的容颜攫住了我的灵魂。我从它那眼神里看出某种神秘的气味,会让我们有神思一样的自信和坚强。我将会一再地苦苦追寻革命者的踪迹。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那个问题始终追问着我们。我头脑一片混沌,而且伴以阵阵剧痛。一个人在孤单无望的时候,对人生的来路与归途才有深刻洞察。长久以来我都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时间回望自己的灵魂。这一切我终会探究个清楚。人们得以生存,但是人们付出了何等惨重的代价?我发出长长叹息:珍惜眼前的一切吧!这叹息真是很美的声音。此刻,我有一种难言的羞愧和感激。

    我内心压抑了一些狂喜,苏区精神没有走啊!甚至是又回来了!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什么能破解隐秘?有什么能替代冥想?我感觉敏锐,轻轻回眸就看破的世俗。就因为那宁都耶稣堂那瞬间的吸引,我改变了行程。一只燕子凌空而起,追随着纯洁的白云,在我的头顶上空盘旋。如果我们肯等待,在燕子呢喃声中,那些飘浮不定的云彩会向耶稣堂聚拢过来。这不是我幻想的那种美,是一种苍凉悲壮的美。

    这里阳光明媚,我离去时很久还沉浸在宁都起义的思索里。那里的树挺拔英姿,那里花舒展着眉梢,透露出人生的恩惠和从容。让我们领略她那颗明净而尊贵的灵魂。祈祷明天更加明媚。我离开宁都前往下一站之前,总想再说点什么。什么也别说了,我在耶稣堂就像发现了瑰宝,像埋在土里的珍珠。珍珠永远会闪闪发亮的。

    今天的宁都古城啊,威严中透着温情,魅力无穷。

    这里的荣耀散尽了,我们要重新学习。我回想所有落在耶稣堂上的阳光。这种罕见的纯粹性,才使这一文物有某种无从想象的丰富和华贵。这小楼让人想到了一种奇迹。我好好端详着小楼,让人能永远不忘记。人不要把高尚隐藏,生命需要自然的芬芳。耶稣堂活脱脱有了生命,会终生难忘。这让我们憧憬,我将那美丽的憧憬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懂了,红色宁都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坚韧,情感更加深厚。让我与宁都耶稣堂站告别,乘车走向远方,同时向这个世界微笑。

    岁月如花

    2015年就要过去了,我们习惯打捞光阴中的记忆,这一年我记住了几个关键词。“二胎”“主要看气质”以及老龄社会的养老养生。这几个看似并不关联的热词,我为什么把它们弄到一起说,这是有原因的。老龄社会来临,全面放开二胎是为了调整年龄结构,为明天提供劳力,至于“主要看气质”这个热词曾经给我带来迷惑,起初,我以为人们觉醒了,在乎气质了,让我感受到一种暖意,一种希望。当我的微信好友发来5.21元的红包,我恍然明白,这是一种游戏,是一种“主要看气质”的接龙游戏,金钱的游戏,让我有点失望,有点不舒服,但是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这个词远离游戏的时候,它应该归位于“养老养生”。为什么?

    古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人都有老的时候,转型社会,人们压力很大,有时甚至是艰难时期,有时我们抱着胳膊,搔着脑壳,不管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我们终将老去,中国人以后怎样养老呢?怀着这样的问题,这个明媚的上午,我走进了中国人寿杨华良老总的办公室。杨总是一位健谈的人,他的“防老养生”理念,仅仅一字之差,让我得到震撼。天合,知生,知悉生命,洞见未来,中国人寿,国人生命守护者,国人养老的先行者。他们的高端项目“国寿苏州阳澄湖半岛”养老养生社区、北京龙熙老人健康管理中心……一个个全新的养老项目,多维产品体系,大健康服务,呵护身心的全面平衡,让我想到了气质,主要看气质啊。

    天下的事,在许多情况下没有结论,即便我们强行下结论也不一定是真相。事情越重要,这种倾向越明显,我必须脚踏实地收集第一手信息。这一天,我来到了大兴龙熙老人健康中心。杨华良先生告诉我,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必须构建舒适安全的老年生活体系,龙熙就是这体系中一颗璀璨的珍珠。

    我边看边想,这种新型养老体系与常规养老院有什么质的飞跃?我内心辩论着。我坚信,如果不突破这混沌,有些真相无法看清。人与自然的融合,靠眼睛静止观察,远远不够,所谓的动感就是风,当树木摇曳时,风才为人眼辨认。风款款吹来,美妙极了,其乐融融。过去的岁月,传统养老带有某种“封闭性”,封闭性里有温情,但也带来一种创伤和痛楚。我的一个朋友,父亲猝死在家中五天,他才赶到家中发现了尸体,如果在养老社区就可能避免这种悲剧。传统养老还有延续,但是必须把这种痛楚当作自身痛楚来承受,来感受。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作家要少下结论,多做观察,把该下的结论以最具魅力的形式传递给读者。

    一个暮年老人,完全恢复青春那是假话,但是,退休在家,从人生的高峰坠入低谷,他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发现世人的真面目。这是落差中,养老要先防老,防老养老的成败,看你能否把老年人需要的情感慰藉有效地、饱满地表达出来?看老人对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和情感环境是否有效地融合?人老了,怎能活得更好?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

    时间在树梢上投下阴影,我想起母亲流下的眼泪,单纯明净的眼泪是怎样浑浊了?老人能够走进养老健康中心是需要勇气的。中国人有传统观念,有儿女就并不离开自己的家,否则是难堪的。原因是观念无法摆脱自己的尴尬处境,可是,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本质。我的母亲没能走出自己,离开了我。也许,养老的奇迹故意躲避着我们,是因为我对窗外的一切感到麻木。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适应期,看来我的适应期刚刚开始。历史中的一切都消逝了。

    那闪光的一刻,我还要等待多久?

    今天的老人生活,有孤单的煎熬、疾病的纠缠和对未来的茫然。我再也无力像往昔那样从容那样宽容。许多人想到煎熬的老人,我感到一颗心在加速跳动。生命的花悄悄谢了,像自身丧尽的青春。我的思维四无通路,步入绝境。可是,眼前的大兴龙熙老人养护中心的容颜攫住了我的灵魂。我从它那眼神里看出某种神秘的气味,会让我们有神思一样的自信和坚强。我将会一再地苦苦追寻拓荒者的踪迹。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那个问题始终追问着我们。我头脑一片混沌,而且伴以阵阵剧痛。一个人在孤单无望的时候,对人生的来路与归途才有深刻洞察。长久以来我都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时间回望自己的灵魂。这一切我终会探究个清楚。人们得以生存,并且老有所依,老来得福,是自然的愿望,但是人们依附儿女付出了何等惨重的代价?我发出长长叹息:珍惜眼前的一切吧!这叹息真是很美的声音。

    人生的荣耀散尽,老人要重新学习。如果日常生活是麻木,那么老年患病则是疼痛。如果说当时是肉体痛苦,今天则是精神疼痛。人生若把痛苦的神经择净,剩下的自然都是幸福了。我沉醉于精神上不知道痛苦的怪病,享受着虚幻的幸福时,却发现了幸福的另一种悲哀,麻木的现代生活可以享受吃喝,可以品味荣华,可我们却无法享受生命中最动人的激情。生活中只有疲劳,没有激情。

    在这里,蜷缩病床的老人,因情而聚,激发生命激情的瞬间,人生像是重活了一回,勾勒出炫目的美丽,我内心压抑了一些狂喜,老人笑了,年轻时精神没有走啊!甚至是又回来了!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什么能破解隐秘?有什么能替代冥想?我感觉敏锐,轻轻回眸就看破的世俗,就因为那人寿“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养老布局那瞬间的吸引,我改变了行程。一只燕子凌空而起,追随着纯洁的白云,在我的头顶上空盘旋。如果我们肯等待,在冬日喜鹊呢喃声中,那些飘浮不定的云彩会向这里聚拢过来。这不是我幻想的那种美,是一种幸福的美。幸福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青翠。

    这里阳光明媚,我离去很久还沉浸在人寿养老的思索里。那里的树挺拔着英姿,那里的花舒展着眉梢,透露出人生的恩惠和从容。让我们领略她那明净而尊贵的灵魂。祈祷明天更加明媚,祈祷老人幸福安康。虽然是北京的冬天,我的眼前幻觉出梨花烟雨,心静如莲,我离开之前,总想再说点什么。什么也别说了,我在这里发现了瑰宝,像埋在土里的珍珠。它是最优秀的,总是站在最显眼的地方等候我们。

    今天的龙熙养老中心啊,华贵中透着温情,魅力无穷。

    岁月的荣耀散尽了,生命重新起航。我回想所有落在龙熙中心房顶上的阳光。这种罕见的纯粹性,才使这一事务有某种无从想象的丰富和华贵。这一片小楼让人想到了一种奇迹。我好好端详着小楼,让人能永远不忘记。人不要把高尚隐藏,生命需要自然的芬芳。龙熙中心活脱脱有了生命,特别是说到机器人的人性化服务,更会让我终生难忘。这里的养老护理服务,形成个人、家庭、社区、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圈和社交圈,高互动参与,开放式连接,让环境、情感、信息三重无障碍,让老人过上这种品质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主要看气质”。这让我们憧憬,我将那美丽的憧憬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懂了,使我们生命更加坚韧,情感更加深厚。

    晚年不可怕,心冷了,还会热起来,老人在向这个世界微笑。

    思想的浪花,思维的链条,创新的养生理念,就这样在脑海里编织着一个立体形象。我想,层层迭起的梦想,多彩的颜色,将岁月中的音符唱响。理念的语言化与意识的符号化,固然让我们眼睛一亮,在网络时代,信息符号化是冷漠的,但是,有了人寿的创造,传递的是爱心,传递的是效率,传递的是真情,在他们富有创见的操作中会发挥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畅想浮生半日闲情,因为这里值得信任与托付。把养老变成防老,让生命灿烂如花。2015年,养老话题开始了,互联网时代,未知多于已知,颠覆不是新闻,一切皆有可能,人寿行动了,新的故事开始了,谁也不是旁观者,谁都有老的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我,我也是你,一个具有真正文化精神的养老模式起步了,以后会影响我们社会深层生活。给养老划界要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的种种美好保留怀念的化石,这个理念在中国现实土壤生根了,理念只有深深扎根现实方可获得深邃和幽远。

    夕阳如花,花开了,我们以绯红的心情与之辉映。

    麻城杜鹃香

    阳光落在阳台上,像是被神奇的灵光照着,纷纷扬扬地耀眼。真正耀眼的,除了阳光,还有我家阳台上的那盆杜鹃花。

    提到杜鹃花,马上让人想到湖北黄冈的麻城。麻城是杜鹃花之乡。这次随《人民文学》杂志社采风团到了黄冈。起初,向往最大的还是东坡赤壁,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在那里已经留下千古美文,大江东去,无法超越,我想我的文字还是躲开东坡赤壁转向麻城杜鹃花吧。

    我们到麻城的季节是夏天,我和夫人李叶青女士一同到达的。第一次偕夫人参加文学活动。但是,有一些遗憾,杜鹃花刚刚凋落。盘山道曲曲弯弯,我们坐汽车上山,空气很凉,我看见风中弯折的草木,脑子里有一些平凡的事务不断显现。我时刻准备着为眼前出现的杜鹃花的情景欢呼跳跃。可是,季节不等人,那一片灿烂,只能等到来年了。可是,登上山岭,看到那些杜鹃花树,看见隐约的花朵,听到了若有若无的歌声。歌声不仅能自慰,还能感动,还能呼唤。几句简单的吟唱,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我翘首遥望。这样的境界,剔除了我们心中的不安和焦虑,回避了生活中的一些麻烦和尴尬。除此之外,还有挚爱和不屈的声音,令人倍加珍惜。

    花香随风西行。我有幸在黄冈市委宣传部王立兵部长的手机里,看见了一张满山的杜鹃花照片。那是人间四月天,一片杜鹃的海洋,满山的红杜鹃盛开了,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如天空的万朵彩云飘落在山峰,格外醒目,细小的花瓣,质如丝绸,如晨中的露珠,透着诱人的晶莹,娇媚而华贵,蝴蝶在那儿飞舞。这样的画面,极具震撼力。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山,每座山里都有一个无法言说的故事,哪一座山是你心中的山峰呢?龟峰山便是。龟峰山雄奇巍峨,山顶的杜鹃花海,这是人间仙境,极具观赏价值。这些杜鹃花,在黄昏的光线中格外神秘。我感觉,有一种神秘美得令人无法驾驭。在开满杜鹃的山坡上,总会有人重复着我们的足迹。这让人想到了一种奇迹,看不到借鉴,也看不到模仿。这种罕见的纯粹性,才使这一景象具有某种无从想象的丰富和华贵。那是一个令人灼热的念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但是,让我联想到麻城的红色历史。通过参观,我知道这里是共和国将军的摇篮。这个必然的联系,使麻城杜鹃披上另一层红色,那就是英雄之花。

    导游给我们介绍杜鹃花。她的话,机智灵巧,富有感染力,深深吸引了我。这一路的见闻,令人神往,心情极好。

    有什么拨动了我的心弦,激动之余一下子熠熠生辉。除了花香,还有一种美妙的声音显露出来。杜鹃花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它是随意、自由的,潜移默化的。人和花进行的是两个心灵奇妙的对话。我理解,美是人精神需要,这种美往往偏重于对花的倾斜。

    花是香的,有时闻着却很苦,很苍凉。为什么?香到极致便是苦了,因为我的心一直走进了杜鹃花的海洋里。一朵花不了解一朵花,一个人不了解另一个人。看花看久的了,不敢盯视残酷,要磨炼自己,不仅面对花海不要背过头去,还要在理智中纠正自己。我很快就发现另一个自己,那个手捧鲜花的少年,在村头四下张望……我的心颤抖了,怀念和寻找都变得渺茫和淡漠。

    我们从杜鹃身上体味到了花的奇美,那不是应该享受的美,而是自然对我们最大的恩赐。

    其实我想,看不见的风景才深奥无比。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将心中对龟山的崇敬和对杜鹃花的欣赏全部倾注其中。

    杜鹃属于艺术,其艺术的功力常常是被感动,感动的前提应该是感知。一颗心灵由大大小小的感知构成,一种感知也会由无数灵动的闪念构成。我想,写了大江和高山的雄浑、壮美、同时还要写出杜鹃花的生动、幻景、悲悯、严密,也就写出了我们内心的光影和波澜。

    龟山的杜鹃隐秘而奇异,不是我幻想的那种美,是一种苍凉的美。

    早已悄然碎裂的片段,变成另一种语言。在一种宁静里听我的心跳一样,我由此想到,人在忠实的范围内却倍加混乱,以花的简单应对复杂也许能达到精神的顶峰。

    我遥视着星光,恍如进入梦中。那梦想带有杜鹃花一样的羞涩和温柔。每一个夜晚,杜鹃花对应着星星,星星和杜鹃惊讶于彼此乍放的光芒。那一束花,像菩萨静静坐着。有人说,他不怕菩萨。其实,不怕菩萨就是不怕杜鹃花,那是会受到惩罚的。人生负累,身体里的哀愁太多,只有放下躯体留下纯洁的灵魂。

    我的眼清澈,我的心舒缓。但是,我一再请求赐教,他们才直言不讳地说起来。花的虚伪你知道吗?花有时也会欺骗人。是啊,人不要把高尚隐藏,生命需要自然的芬芳。人在疲惫中成熟了。有时候,我尝试着向花诉说,花的回应让我甜蜜无比,她成为我们寂寞时不可缺少的想象伙伴。后来,我们已渐渐不再满足此岸的诉说,而更看重彼岸的遥想。我常常不无自豪地说:我是河的子孙,也是花的子孙。我听后暗自惊喜,那是一些我闻所未闻的话题。可是,那个夜晚我睡不着了,思绪有些紊乱。我们有时候不懂,智者就在焦虑中衰老。一个人在孤单无望的时刻,总是无声地流泪。对于艺术,越来越乖巧,越来越懂事,不是一个好事情。对爱,对一个约定,对一个信念,对人生最重要东西的背弃,伤及灵魂,让人几度绝望。人往往在绝望中才有思想的奇迹出现。我不得不承认,那一刻我恼怒了。奇迹故意躲避着我,是因为我不能对窗外的一切感到麻木吗?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一个适应期,看来我的适应期刚刚开始。那闪光的一刻,我还要等待多久?

    一切都消逝了。

    这是孤单的煎熬和对未来的茫然。我再也无力像往昔那样顽皮。我感到一颗心在加速跳动。花悄悄谢了,像自身丧尽的青春。她走了,花一样地飘走了。我的思维四无通路,步入绝境。她那娇美逼人的容颜攫住了我的灵魂。我从她那眼神里看出某种神秘的气味,会让我们有神思一样的随意和自由。我将会一再地想念她,苦苦寻觅她的踪迹。那个问题是我终生的不解之谜。我头脑一片混沌,而且伴以阵阵剧痛。一个人在孤单无望的时候,对人生的来路与归途才有深刻洞察。长久以来我都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时间回望自己的灵魂。这一切我终会探究个清楚。我似乎只是不经意地瞥了一眼。我的学问几经打磨,融合了人间的全部欣悦和悲伤。人们得以生存,但是人们付出了何等惨重的代价?令人一直费解的是,历史的悲剧为什么总是会重演?

    我发出长长叹息:珍惜眼前的一切吧!这叹息真是很美的声音。此刻,我有一种难言的羞愧和感激。

    我内心压抑了一些狂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我闻到麻城的杜鹃香,绝望会变成希望。世界让人窒息的时候,登上龟峰山你会有一种新的感觉。尽管如此,这段时光还是显得弥足珍贵。美是复杂的,不能轻率地做出判断。它威严中透着温情,魅力无穷。

    天黑了,我镇定下来,看一团围拢的夜色。黑夜人要面对无数的隐秘,随着日月的增长,这种隐秘又成倍地增加了。从花开到花落,要等待多长的时间啊?我体会到一种沉重近乎煎熬的感觉。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什么能破解隐秘?有什么能替代冥想?这样需要一份不同寻常的宁静,让人愿意倾听。就因为那瞬间的吸引,我改变了行程。我感觉敏锐,轻轻回眸就看破了世俗。花的质朴又带有一些伤感。这让我产生的惊惧久久不能消逝。为了掩饰不安,我一遍一遍地重复心底的歌。

    爱惜每一株草木,因为那是蓬勃的生命。我欣赏杜鹃花的时候,一切都淹没在疼爱怜惜之中。我拥抱这花朵,唯恐这芳香转瞬即逝。失去的美丽多么残酷,我能够体味这午夜里的恐惧与哀愁。除了这些,令人生畏的将是无法探测的心之伤痕。导游小姐说,麻城杜鹃,还有好多故事哪!我只能婉言相对,答应认真倾听,仔细斟酌。是啊,留在麻城吧!这声音有力持久,震动着我的耳膜。我对大自然充满感激,这感激使我一次又一次热泪滚滚。那是生命释放后带来的巨大的喜悦。

    人一旦接通了这种梦想,心底就会有无穷的力量。

    四周皆无声息,只有花的悄然开放。躲避杜鹃花,不敢正视美丽,那将是狭隘和浅薄的做法。生活中,因为爱而经受无法表述的巨大痛苦。痛苦会带给我们类似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合在一起的折磨,会让我陡添皱纹。杜鹃花教会我们如何放松,如何去爱。因为爱是一种奇怪的物质,性欲,拥有,冲动。爱不能忘怀、不能摆脱,像不能赶开自身的形影。

    我好像看见一双奇亮的精灵般的眼睛潜伏在龟峰山上,凝视着人间花海,祝福着麻城百姓。花开花谢,循环往复。在这循环往复的时间迷宫里,我们获得营养,获得力量。杜鹃花以铤而走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所以说,这是一块福地,愈是如此,愈是受人尊崇。

    那一片花海朦朦胧胧,远如幻梦。

    最后,我们到了杜鹃花博物馆。虽说花期已过,这里杜鹃依旧盛开,鲜艳无比。那感觉好像是到了人间仙境。那里有一把藤椅,我坐在藤椅上,被杜鹃花包围了。摄影师给我留下了我与杜鹃花的珍贵照片。我们窥见了文化的奇境,引导我们破译越来越清晰的谜语。人世之间,除了文化能让人获得伟力之外,其余不可信托。这样的文化让我们的麻城成为自信从容、旁若无人的精神巨人。所以,还想再来美丽的麻城。

    杜鹃花凋落的时候,春天逝去了,炎热的夏天来临。那个方向里生命的痕迹是清晰的,龟山隐藏在烟雾里,看上去一片朦胧。我离去很久还沉浸在麻城杜鹃花的思索里。麻城杜鹃那舒展的眉梢,透露出人生的恩惠和从容。让我们领略她那明净而尊贵的灵魂。祈祷明天更加明媚,那一条绵长不息的杜鹃花的长流,奔腾不息,灼灼闪耀。

    四季变换的斑斓,等待杜鹃花的祝福,她带给我们日月巡回般的美好节奏,那是夏日繁华般绚烂的思念。

    那海那湾那船

    泉州是大海的驿站,三湾十二港是出海口,更是我的向往的所在。我们来到泉州湾参观,阳光轻松地落在海滩上,海水在阳光里闪着光泽。各种鸟在船头叽叽喳喳唱歌,四周充满了海鲜气。这里是古代海港的咽喉,船舶被照耀得耀眼无比。我们能望见那一片白茫茫的大海滩,海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海潮般涌来的是美好的记忆。这里的风景深奥无比,极有韵味,极为独特。泉州人常常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是海的子孙。

    落潮的时候,港湾是宁静的,站在港口看看潮起潮落,不仅有海洋的宽阔,还有丰富的生活图景。我想倾听大海的声音,追寻远去的帆影。

    是啊,我们这次到福建采风,重点是福州和泉州,感受海上丝绸之路。我们从福州来到泉州,此刻的心情是异常激动。

    大海依旧放声歌唱,我知道船儿终会去远方。

    人类为了自身利益,重新集结在一起。历史的珍藏会在漫长的岁月里发酵,香飘万里。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走海路是一大捷径。浩瀚的大海向泉州人敞开博大的胸怀,拥抱那些勇敢者。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泉州为起点,据说唐朝时候,刺桐港就已经成为中国的四大商港之一。元代的时候,泉州已是国际性海港了。涛声连云,长风鼓浪,历史的记忆,思想的浪花,征服的链条,就这样在海浪里网织着一个立体的形象。

    大海为生命而歌唱,不离不弃,鞠躬尽瘁,至死不渝。我想大海有多少种颜色呢?说得清,也说不清。蔚蓝色?杂色?神秘而空灵。黑夜来临的时候,我们仰观苍天,一片海夜灿烂的星光。

    泉州湾啊,你是怎样的一个湾呢?

    原来,泉州湾由后渚港、法石港、石湖港、蚶江港四个港口组成。后渚港面海靠山,是天然避风港,便于大型海船停泊;法石港位于晋江下游,枕山漱海,通商贸易的天然良港。石湖港位于泉州湾海滨入海口,三面临海,可停泊大量海船。哪里有这样的湾啊?有时候,看见泉州湾让我想起了人间天堂。海是自由的,风是自由的,海随风涌,随风所欲,一无所求。

    我们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那无法预见的命运。在傍晚的微光里,看上去像一个梦。听说有一些孩子,站在泉州湾遥望大海,一遍遍遥望,我猜想着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他们是泉州人,还是另外地方来的游客的孩子?他们是激励自己,还是别有雄心?

    夜晚来临了,我发现泉州湾的上空升起了繁星,夜空竟然出现了一片年轻的星群,我惊讶于彼此绽放的光芒。思维和月色融为一体。黯黑的云层里终于流下了泪。存在是靠不停的希望与等候拼接维系的结果。我们已渐渐不再满足此岸的诉说,而更看重彼岸的遥想。世界让人窒息的时候,驻足泉州湾你会有一种畅想,有一种清凉,有一种安宁,有一种高贵。

    大海在喧嚣中睡去了,人在疲惫中成熟了。成为自信从容、旁若无人的精神巨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逝去的方向,文化和精神的痕迹是清晰的,隐藏在波涛汹涌的海浪里,也掩藏在美丽的泉州。

    泉州湾啊,威严中透着温情,魅力无穷。

    今天,从表面看,泉州湾好像没有新故事了,其实,我们面临重重困扰而不绝望,因为我们在泉州湾找到了征服海洋的人文精神。先说泉州的地理位置,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东邻厦门,西伴福州,地形为西北部有雄伟峻奇的戴云山脉,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依次形成山地、丘陵、平原。而它的东南滨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海岸线曲折,形成许多海湾,水域宽、航道深,是天然的良港。哪里有这样的优厚条件啊?深入到泉州的历史的深处,总是飘荡着岁月的风情。一个人在孤单无望的时刻,总是无声地流泪。这是符合人性的。对爱,对一个约定,对一个信念,对人生最重要东西的背弃,伤及灵魂,让人几度绝望。不知怎么,在泉州湾我想到了艺术创作,写一部今天的新丝绸之路的书有多好?对于书斋里的艺术,越来越乖巧,越来越懂事,不是一个好事情。人在忠实的范围内思维有些混乱,但是,以简单应对复杂的思考也许带我们走向顶峰。我们有时候真的不懂,智者就在焦虑中衰老。我仿佛听到了大海深处传来的一种挚爱和不屈的声音,自强与自信,令人倍加珍惜。

    我听后暗自惊喜,那是一些我闻所未闻的话题。泉州湾的沧桑,泉州湾的哀愁,都让我们领略到了。她经过历史的沧桑,依然保持了起码的力量和包容胸怀,她是高洁的,她放弃了世俗的身体,留下了高贵而纯洁的灵魂。

    有了湾,还要有船。有了船,出海人就会表达一种自信和勇猛。

    我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看见一艘出土的宋代古船。古船躯体巨硕,静静地卧在那里,其独特魅力显而易见。船板已经剥蚀,甚至转变了颜色,就像一个老人酣睡着。我也想钻进古船里,做一个神游万国的美梦。据说,古船运输出去的是刺桐、绸缎、瓷器、茶叶以及铜铁器皿等等;运回来的是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宝器、犀象、吉贝(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抛开这些具体物质,我们也仿佛窥见了文化的奇境,引导我们破译越来越清晰的人间谜语。在这循环往复的时间迷宫里,我们获得营养。这古船是海洋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越深厚,海上丝绸之路的蕴含就越丰富。我马上想起这样的诗句:沉舟花影千帆过,风随涛声送友人。

    阳光随着海水退去,光亮浅弱起来,一群海鸥纷乱地拍打着翅膀,鸣着嘹亮的哨音追逐的大船。其中还有泉州优雅美丽的妙音鸟。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造成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我此刻想,大海珍藏了苦难吗?如果有珍藏,那是对船的奉献。我常常有这样的幻觉,一个清晨醒来的时候,我的船就会在海浪中突围而出,像海鸥一样在海上飞舞。

    那不是归人,而是匆匆过客。

    那些古船都充满历史传奇性和神秘感。船卧在陈列室的姿态像达摩面壁,寂静,诚心,俯瞰世界。据说船是从后渚港挖掘出来的,出土时船体虽有损缺,船身大部分完好。船身扁阔,尖底,底板以及侧板由两层木板叠合而成,船板之间塞满麻丝、竹茹和桐油灰,用铁钉加固。船材为杉类,樟、松木质纹理依稀可辨。那巨大的龙骨用参天古木制成,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当年的参天古树一定苍郁,挺拔,刚强,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与之形成落差的,是破旧船板与桅杆之间挂着蛛网,蛛网在灯光里一闪一闪。扭头,看见从宽大窗子里扑进来的阳光。

    我回想所有落在古船上的阳光。这种罕见的纯粹性,才使这一文物有某种无从想象的丰富和华贵。这船让人想到了一种奇迹。看不到借鉴,也看不到模仿。我好好端详着古船,希望能永远不忘记。人不要把高尚隐藏,生命需要自然的芬芳。古船活脱脱有了生命。这船让你看了,会终生难忘。这让我们憧憬,我将那美丽的憧憬持续了一段时间。一些美好的记忆仿佛带我回到春天的路上行走。

    走到泉州湾看见即将出海的大船,我们似乎听见了歌声,几句简单的吟唱,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我翘首遥望。

    人与人是有缘分的,人和船也是。想一想,当时泉州人为何要造这艘船?瞬间会出现幻觉,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我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泉州湾?海和船是有梦想的,没有梦想他们怎能拥有征服海洋悲壮的征程?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怀中?船与人相似,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寻找活着的意义。遥想当年宋元时期的泉州海外交通,东至日本,南通南洋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北非等地,可见当年泉州的繁华。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里面写道:“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岸。”当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都到泉州,目睹了刺桐港“大船百艘,小船无数”景象。繁华中有乐趣,乐趣与艰辛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人生精彩的故事。

    有时候,泉州湾让我想起了参观过的九日山。九日山像一尊神,它前面是海,背面是山,山及海湾尽收眼底。这里让后人成为出海的福地。木质帆船时代,船往来于海上,主要依靠季风和洋流。为了求得行船顺风,商人们经常要举行“祈风仪式”。

    我们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那无法预见的命运。泉州湾在清晨的微光里,看上去像一个梦。听说有一些孩子,把泉州湾当一面镜子,一遍遍遥望泉州湾激励自己。夜晚来临了,我发现泉州湾顶上升起了繁星,泉州湾的上空竟然出现了一片年轻的星群,我惊讶于彼此绽放的光芒。思维和月色融为一体。黯黑的云层里终于流下了泪。存在是靠不停的希望与等候拼接维系的结果。我们已渐渐不再满足此岸的诉说,而更看重彼岸的遥想。世界让人窒息的时候,登上泉州湾你会有一种清凉,有一种安宁,有一种高贵。

    人在疲惫中成熟了。成为自信从容、旁若无人的精神巨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逝去的方向,文化的痕迹是清晰的,隐藏在永宁的烟雾里,也掩藏在泉州湾里。泉州湾啊,威严中透着温情,魅力无穷。

    今天,从表面看,泉州湾里没故事,其实,我们面临重重困扰而不绝望,因为我们在泉州湾里找到了共同信奉的人文精神。这时候,我看见一个老人走过来,老人一脸慈祥,我问老人:“在这泉州生活,多悠闲啊?”老头笑而不答,然而心自知道。后来熟悉一些了,老人跟我们说起泉州的仿古祭海表演。表演地点在泉州天后宫,人山人海,一时间钟鼓齐鸣,旗幡飘动。

    我知道生命由丰美走向了凋零。为了掩饰不安,我一遍一遍地重复心底的歌。歌声不仅能自慰,还能感动,还能呼唤。我体会一种沉重近乎煎熬的感觉。煎熬过后,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洁净。

    这样需要一份不同寻常的宁静,让人愿意倾听。

    我听后暗自惊喜,那是一些我闻所未闻的话题。泉州湾的沧桑,泉州湾的哀愁,都让我们领略到了。她是高洁的,她放弃了世俗的身体,留下了高贵而纯洁的灵魂。

    人要面对无数的隐秘,随着日月的增长,这种隐秘又成倍地增加了。泉州湾是简单的,同时也是复杂的,不能轻率地做出判断。我再来追问生活的意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洋楼,每座楼里都有一个无法言说的故事,哪一座是你居住过的楼呢?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失去文化便意味着民族的消失。祈祷明天更加明媚,那一条绵长不息的文化长流,奔腾不息,灼灼闪耀。

    泉州湾质朴又带有一些伤感。

    我想起那时的人们流下了眼泪,单纯明净的眼泪,今天的眼泪浑浊了。唯一原因是摆脱自己的尴尬处境,可是,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本质。回到宾馆,与友人侃一侃石狮的见闻。侃完了,回到房间我要整理思绪。

    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什么能破解隐秘?有什么能替代冥想?

    我感觉敏锐,轻轻回眸就看破了世俗。就因为那泉州湾那瞬间的吸引,我改变了行程。一只燕子凌空而起,追随着纯洁的白云,在我的头顶上空盘旋。如果我们肯等待,在燕子呢喃声中,那些飘浮不定的云彩会向泉州湾聚拢过来。这不是我幻想的那种美,是一种苍凉的美。

    我离开泉州湾之前,总想再说点什么。什么也别说了,我在泉州像发现了瑰宝,像埋在土里的珍珠。珍珠永远会闪闪发亮的。这样的想法让人颇为感动。

    大海的一切色彩都是象形文字,都告诉我们应该走向何方?这个寂寞了的渡口,就要繁华起来了。时代唤醒了沉睡的古船,中国需要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已经开启,一艘艘巨轮逐梦扬帆再起航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