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交往纪实-相识在苏联——任弼时与师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38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在莫斯科大街上急匆匆地走着一个从新西伯利亚来的中国人,他的名字叫师哲。

    师哲原是国民军第2军胡景翼的属下。为了让苏联帮助训练军事人员,1925年1军(冯玉祥所部)和2军各派了25人,去苏联入军事学校学军事,师哲便是其中的一个。从那时起,师哲在西伯利亚边疆区首府诺沃西比尔斯克一直工作到1938年。这年,苏联肃反运动结束了,在苏方调整内部人事安排时,师哲的工作被解除了,其理由是他不是属于苏联基本民族的中国人。

    此时,他从新西伯利亚来到莫斯科,目的是想找驻共产国际的中国代表团谈话,要求回国或者申请工作。

    师哲内心忐忑不安,精神上也好像压着一块千斤巨石。因为从1930年起,一连好几年,每年他都到共产国际去找中共代表团要求送他回国工作,但每次都碰到王明一伙不可救药的官僚主义分子,皮笑肉不笑地打官腔,支吾搪塞,拒他于千里之外,使他有话不能说,有苦无处诉。因此,当他这次去找中共代表团时,一路上老在忧虑,他们会承认我,理睬我吗?会听取我的意见、替我解决问题吗?当时,苏联的肃反运动虽已基本结束,但社会上的政治气氛还相当紧张,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感觉并未完全消失。人们常常还是以疑惧的目光望着对方,对许多事情和现象仍怀着猜疑的心情。师哲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出现在莫斯科大街上,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视。这使师哲心里的负担更加沉重:这次去了,到底是吉是凶?是福是祸?

    那时,师哲在莫斯科除一两位相识的女同志外,再没有其他熟人。师哲决定冒险去找他的朋友安娜·菲拉托娃。她简略问了师哲的情况后,鼓励他说:“你还是去试试吧!反正都是中国人,见了面总可以谈话的嘛!”这样,师哲壮着胆子,鼓起勇气,到了共产国际传达室,说明来意后,很快出来一位女青年,叫娜达莎,把他接到中共代表团的住所。

    师哲走进首席代表办公室,看见一位中年人,觉得他似乎太年轻了点,同自己的年龄不相上下。师哲上前去同他握手,通报了自己的姓名。那人也按照外国人的习惯,在握手的同时通报了他的姓名——“陈林”。当时师哲两眼望着那人,一边谈话,一边在心里盘算:他是谁?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共中央有这么一位领导人。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师哲一口气汇报了他的情况和问题,最后要求送他回国,否则,就暂时给他安排个工作,以便维持生活。因为在那里,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便无工资,生活就成问题。这次出乎师哲意料,陈林不像从前驻共产国际的王明等一伙人,他一句也没有打断师哲的话头,让师哲一直讲下去。他细心地倾听,直到最后才提出一个非常合理的问题。这本来是师哲在谈话中应该主动向他说明的,但因一时激动,竟疏忽了。陈林问师哲:“到底为什么解除了你的工作?”“他们宣布的理由是,中央有指令,非苏联基本民族,不得在苏联国防部门、保卫部门、外交部门工作,并且这个指令是要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的。”

    陈林的表情有些愕然,以至于茫然了。他立刻沉默下来,凝视着师哲,他不明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怎么会以种族、民族作为安置和使用干部的标志和准则呢?是的,事情的确荒谬,令人难以置信,所以怀疑也的确是有理由的。但1938年春才到职的陈林对苏联1936—1938年肃反运动中的情况还没有完全了解。

    听了师哲的陈述之后,陈林给国际干部处打了个电话,把处长叫来询问详情,那人肯定了师哲的话是真实的,并说还有另外两个干部,其遭遇和师哲完全相同,也来干部处要求解决工作问题。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陈林和蔼地对师哲说,他将同干部处协商安置他的工作,要他先回去,等候消息。

    师哲盯着陈林,心想,天哪,今天我才找到了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完全不同于那个自称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此时此刻,师哲所得到和感受到的慰藉、温暖、满足、舒畅……实在是无法言传的。后来师哲在回忆这段情形时,用这样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感受:“我真的觉得自己酷似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婴儿。”“一个长时期远离母亲、断了乳汁、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旦回到慈母的怀抱,他所得到的温暖,安慰和幸福,是可想而知的了。”

    在回去的路上,师哲一直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他的朋友安娜看着师哲神情舒展,就开口问:“今天该美餐一顿了吧?我已为你准备好了。”接着,安娜又问:“谈的结果怎样?有点希望吗?”师哲不禁脱口而出:“一切都顺利。”

    可是,这位陈林到底是谁呢?两天后,师哲到干部处谈话时,才知道那位和蔼可亲的中共驻共产国际负责人,就是我党著名的领导人任弼时,陈林是他在共产国际时期的化名。

    “任弼时”,师哲恍然大悟。他听说过这个名字。他从东方大学一些学生的口里听说过,从国内来莫斯科的青年口里也听说过,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卓越的中共领导人。师哲不由得从心底升腾起一股崇敬之意。过了不几天,干部处安置师哲到莫尼诺国际第二儿童院工作。

    1939年1月,师哲开始担任任弼时的秘书。他协助任弼时处理中共代表团的日常事务,另外还做了三项主要工作:清理王明、康生积压在共产国际的中共档案资料;研究“远东慕尼黑”问题;翻译我党著名领导人的文章,以加深世界各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他成为任弼时在共产国际工作期间一位得力的助手。

    1940年3月,师哲随任弼时返回祖国。抵达延安,并继续担负着任弼时的秘书工作。

    在随同任弼时工作期间,师哲无论是在思想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受到了任弼时的亲切关怀。任弼时了解到,师哲从1925年出国后就同自己的爱人及女儿失去了联系,回国之后也一直没有找到。任弼时把得知的这一情况默默记在心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师哲打听亲人的下落。

    1940年5月间,任弼时和李富春同车到真武洞去检查“七大”会址的建设、安排和筹备工作,路经安塞县侯家沟时,将车子停在一所小学校的门前,随即进去了解这个小学校的情况。在谈话中,得知该校女教师姓贾,陕西韩城人,女儿叫师秋朗等情况后,任弼时就断定,他们就是师哲离别15年、下落不明的妻女。于是,就把他们带到延安。分别15年的师哲一家,在任弼时的关怀下终于团圆了!师哲万分感动,他十分庆幸自己结识了这样一位有胆有识又重同志之情的领导人。

    后因工作关系,师哲离开了任弼时,但他时常惦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领导。

    1949年年底,师哲陪同毛泽东出访苏联,恰巧任弼时在苏联养病。师哲与毛泽东一同前往莫斯科皇宫医院看望任弼时。看到任弼时病成那样,师哲心里十分难受。他紧紧握住任弼时的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在师哲的心目中,任弼时是他最爱戴的导师之一。在回忆任弼时的文章中,师哲深情地说:“他用自己的革命活动,用自己的战争史实,用他为党为人民忠心服务的精神,用他的优良作风和崇高的品质,教育了我们,培植了我们。”

    (樊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