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交往纪实-把监狱变成学校——任弼时与柳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安庆市饮马塘看守所是羁押未判犯人的场所,有四栋主要监房(俗称号子),以“知”、“过”、“必”、“改”四个字为代号。每栋监房有10多间牢房,每间关押四五个人。此外,还有病监和女监。政治犯大部分都关押在“知”字号里。

    1928年8月,入党只半年多的柳湜(原名柳克立),因叛徒出卖而在芜湖被捕,关押在饮马塘看守所“知”字号里。他原是中共安徽省临委秘书,以纸烟店老板身份作掩护,往返沪皖,机智勇敢地开展地下活动。

    入狱不久,在“知”字号里,他结识了任弼时(化名胡少甫)。任弼时是奉党中央指派到安徽巡视工作,在南陵县不幸被捕的。因无证据和口供,只好作为政治嫌疑犯,又因国民党政府对政治犯最后审判权属于省一级法院,致使任弼时在南陵被关押了数日即解往安庆,关在饮马塘“知”字号。

    在候审期间,任弼时除了帮助普通犯人分析案情,查翻法律外,表面上很少同政治犯交谈,也不翻看任何政治书籍,举止言谈都符合他在法庭上的应付——长沙伟伦纸庄学徒。暗中,他却通过党的骨干了解狱中情况,指导狱中斗争,对同牢的柳湜帮助最大,尽管柳湜当时并不知道胡少甫就是任弼时。

    柳湜本是个热血青年,又入党不久,因此,在审讯中激昂慷慨,痛斥敌人。但柳湜的案子敌人已截获物证,又有叛徒当面对质。任弼时分析,尽管柳湜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但马上出狱是没有希望的。他告诉柳湜,年轻人有个缺点,就是急躁,总想马上冲出监狱。当然,能冲出去固然好,但明明没有这个条件,就要准备坐牢,利用坐牢的时间学习革命理论武装和提高自己。他不同意有些同志受急躁情绪支配,在审讯时发脾气,骂国民党,这于事无补。他说,你不承认是共产党,这一骂就变得承认自己是共产党了。要善于同敌人辩论,进行说理斗争,争取不判死刑,过好狱中生活。任弼时还嘱咐柳湜,要他利用国民党内的派系矛盾,避免采取过左的做法,争取无罪释放。

    不久,因任弼时无论在南陵还是在安庆都未供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使敌人无法定案,加之陈琮英受党组织委托在监外营救,最后,因证据不足,敌人只得令任弼时交保释放。

    出狱后,任弼时等同志通过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和各种可供利用的社会关系,向狱中送进不少中外文政治理论、文化科学书籍,指导和帮助狱中同志开展有组织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把敌人的牢房变成革命的学校。

    柳湜被钉上10斤脚镣,投入牢中。在狱中,他经受了种种折磨,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赢得了同狱难友的信任。他在狱中被选为党支部书记,按照任弼时的指示,同敌人进行了坚决而有策略的斗争,并把监牢变成了学校。加之他入狱前就已经有了较深的文学、历史、外语基础,在学习上他进步很快,不仅第一次精读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广泛地阅读了各种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书籍。这成为他出狱后从事党的文化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的基础。

    (彭幼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