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交往纪实-慈父严师的教诲——任弼时与任振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任振声,是任弼时的父亲,一个奔波忙碌了一生的乡村教师。

    在任弼时老家塾塘乡,任家也算是个名门望族了。方圆几十里,谁不知道任家是世代书香!过去,虽说任家并没有人考取过功名(任振声年轻时考秀才未中),但世世代代对读书识礼都非常重视。100多年来,任家的堂屋里,一直挂着两块巨大的匾额,一块上面刻着“光照壁水”,一块上面刻着“望重龙门”。“壁水”、“龙门”都是指教化的典故。据说,历史上任家出了一位名叫任昉的人,才华出众,满腹经纶,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很多有识之士。从那以后,任家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无论如何,也得教孩子们读书识礼。清末,任家逐渐败落,田地越来越少了。可是,家里的藏书却越来越多。老人们并不为此而感到懊恼,相反却为他们发扬了传统家风而高兴。年年春节,任家的大门口总是贴着一幅多年不变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任振声正是基于这一传统的认识,20多年中,一直安于清贫的教书生活,并且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任弼时成长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

    任振声对于任弼时来说,既是慈父又是严师。

    任弼时4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习写字。因为人小,坐到椅子上够不上红漆书桌高,他就把小凳子放到大椅子上,爬上去再写。有一次,小凳子滑倒了,他从上面摔下来,手臂碰破了皮。但他一声不吭,重新爬了上去,坚持抄完一页纸的字。

    严厉的父亲要他悬臂练习柳公权的字帖,抄写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原道》等古典文章。任弼时以顽强的毅力练习着,常常得到邻居的称赞。

    每当写完字,画完画,任弼时就缠着父亲讲故事。每逢这时,严厉而沉默寡言的父亲便显得慈祥和活跃了。水烟袋里的烟烧个不停,眼里射出明亮的光辉。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我国的“四大发明”,宋朝的岳飞,明朝的李自成等,这些故事在任弼时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任弼时十分惊奇,父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讲不完的故事。这个谜后来终于解开了,并给了任弼时很大的启迪。

    儿时的任弼时除了经常听父亲、母亲讲故事外,还经常听隔壁老长工李大爷讲故事。有一次,任弼时问李大爷:“您怎么能够知道那么多的故事呢?”

    李大爷笑着说:“我这都是看戏看来的,听说书听来的。可惜我不识字,不能念书。要不然,我知道的故事还多呢。”

    “念书?书里也有故事吗?”

    “有,当然有。不信你回家问你爸爸。”

    啊!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任弼时高兴地拍着手说:“我们家的书可多啦,满箱满柜的都是!”

    “那你就回家好好念书吧。念了书,不光能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将来你长大了,还能当劫富济贫的英雄,就像梁山泊的好汉们那样。”

    这年春节,任振声又从外地回来了。第二天上午,他检查完了弼时的写字作业之后,就从柜子里拿出来一大摞线装书,认真地读起来。这时,任弼时走过来问:“爸,你在读什么书?”

    “这是《左传》。”

    “我也要读《左传》!”

    任振声惊奇地说:“好哇!不过,这部书太深了,眼下你还读不懂,等你长大一些再读,好吗?”

    任弼时想了想说:“好。不过,我还是很想读书。李大爷说,书里有好多故事呢。”

    “那倒是,不过,你识字不多,读不下来呀。”爸爸为难地说。

    “读不懂《左传》,那你就教我读‘右传’,反正我要读。”任弼时执拗地说。

    任振声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好伢子,现在只有《左传》,‘右传’还没有出世呢。我看这样吧,你就先读读《三字经》、《幼学琼林》什么的,以后再读别的书吧。你不是很想当梁山泊好汉吗?那就读读那本带图画的《水浒传》。”说完,他就把书柜子的钥匙掏出来交给儿子,说:“这柜子里的书,今后就全归你啦!”

    打这以后,任弼时变了。一天到晚,守着他那个书柜子,翻啊,看啊,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忘了玩儿……

    书,打开了任弼时的心扉,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他从书中开始间接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真、善、美……

    二

    任弼时的父亲是一位比较开明的人士。他对孩子们进行的启蒙教育中,灌输的基本上都是历史上勤奋勇敢和爱国的故事。因此,任弼时从小便受到了民主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有一年的端阳节,任弼时求父亲带他到汨罗江边去看赛龙船。父亲笑着答应了,不过给任弼时提了个条件:“到了汨罗江边,你得给我讲讲端阳节是怎么回事,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

    端阳节这天早上,任弼时跟着爸爸,又约了本村的几个小伙伴,走了10多里路,来到了汨罗江边。

    江边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了。无数面彩旗,在黑压压的人群里猎猎飘动。江面上,整齐地停着8只大龙船。龙头高高地翘起来,威风凛凛地注视着远方。每只龙船上都坐着20多个强壮的汉子,手握长桨,庄严地等待着。不大一会儿,只听得一声枪响,远处的龙船启动了。站在船尾的指挥者,手里举着一面小红旗,一边呐喊,一边有节奏地挥舞着。坐在船舱里的汉子们,奋力划起木桨,同时齐声喊着号子:“哟嗨!哟嗨!”霎时间,8只龙船像8只飞箭,齐刷刷地向下游驶来。两岸的观众敲起锣鼓,放起鞭炮,欢呼着,跳跃着,整个大地都沸腾起来了。

    如此壮观的场景,使任弼时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先是急匆匆地向上游跑去,迎接龙船的到来,接着又跟着龙船向下游飞奔,把跟在他身后的小伙伴甩得老远……

    赛龙船结束了,任弼时气喘吁吁地跑回到任振声的身边,小脸因兴奋涨得通红:“爸,看见了吗?咱们唐家桥的船得了第一呢。真棒!”

    任振声掏出手绢,擦了擦弼时额头上的汗水,又招呼其他几个孩子在一片青草地上坐下来,慢悠悠地说:“弼时,歇一会儿,吃个粽子,下边该听你的啦!”

    弼时爽快地回答说:“我不饿,我这就给你们讲。”说着,便在小伙伴们中间坐了下来。任振声作为“听众”,坐在孩子们的身后边。

    任弼时非常有感情地叙述了屈原的故事,小伙伴们听得都入了神,任振声也满意地不住点头。

    任弼时讲完故事之后,任振声深沉地对孩子们说:“咱们是生长在汨罗江边的人,更应该把屈原的故事牢牢地记在心里。屈原坚贞不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二南(任弼时的乳名),你能记住爸爸的话吗?”

    “我会记住的。我是喝汨罗江水长大的,我不会给屈原的故乡丢脸的。”弼时庄重地回答着,不由自主地把拳头攥得紧紧的。

    三

    任弼时共有兄妹5人,哥哥早年夭亡,剩下他和3个妹妹。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按中国传统古训中宣扬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思想,任弼时应该生活在父母身边,而非投身革命了。然而,从小受父亲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教育,已使任弼时树立起远大的志向,促使他走上了一条革命之路。

    1921年春,任弼时即将远行赴苏学习。启程前几天,他接到父亲寄自长沙的一封来信,信中关切地询问儿子去莫事宜和谋学上海的打算。慈父记挂游子之情,感人至深。任弼时“捧读之余,泪随之下”。想到国事紊乱,家乡连年战乱,经济衰败,出路何在?父亲已是半百年纪,却仍在为家中衣食而奔波劳碌,未稍事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作为父亲的长子,又是唯一的儿子,他“时具分劳之心”,常常“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他非常理解慈父的一片心,但是赴莫斯科留学的决心已下,行期在即,岂能儿女情长!况且他正是在父亲的自强自立爱国救民思想启蒙下成长起来的呀!

    于是,他连夜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一面劝慰老人家,一面表述了自己的决心和抱负,他写道:

    千里得家书,固属喜极,然想到大人来省跋涉的辛苦,不能说非为衣食的奔走所致,若是,儿心不觉顿寒!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至于上海谋学之事,任弼时告诉父亲:“儿前亦筹此为退步之计,不过均为久安之所”,赴莫即可成功,“彼即当作罢论”。

    唯恐父母过分惦念,弼时宽慰父亲:“儿已约定同志10余人今日下午起程,去后当时有信付回。沿途一切既有伴友同行,儿亦自当谨慎,谅不致意外发生,大人尽可勿念过远。既专心去求学,一年几载,并不可奇,一切费用,交涉清楚,只自己努力,想断无变更。”

    复信投邮,弼时启程。

    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任弼时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接受严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纪律训练;参加无产阶级各种大型国际会议……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使任弼时感到格外充实。但他也时时挂记家中的一切,有机会便付信国内,向父母汇报在外的生活以慰望念。

    1924年2月,他专门用挂号寄给父亲一封信并附小照一张,还未收到回信,3月15日,因有人回国,借此之机,他又充满热情与怀念地给父母及妹妹付信:“我在莫身体如常,学识亦稍有进步,饮食起居自当谨慎,你们尽可放心。”他向父亲描述莫斯科的春天:“天气暖了,街上的积雪渐融化了,树木快发芽了,春天快到了,一年最快乐的时光天天接近起来。我现在正筹备着怎样好好地度过这种时光,结果如何待将来再告。”异国春景引发了弼时对故乡的春天和亲人的眷恋,他又写道:“在中国已是春季,我记着我们乡下的春景,鲜红的野花,活泼的飞鸟,何等的有趣!可恨远隔异土,不能与你们共享这种幽乐!”然后笔锋一转,昂扬的革命豪情又跃然纸上:“但我不惜!因为以后我们共享的日子还多。”

    此信后不足半年,东行的国际列车在西伯利亚飞奔。任弼时告别莫斯科,返回祖国。他多么想回家一趟,看望一下阔别4年的父母,他们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他深知这几年他出国远行,全家的生活担子在老人肩上是多么沉重,他们倚门倚闾,多么渴望能看上儿子一眼!但此时恰值上海大学新学期临近,组织上派他去教俄文,一时难以走脱,只好暂时放弃探亲念头。

    自此一拖,竟至1927年秋大革命失败后,任弼时作为中央全权代表去长沙调查长沙暴动失败原因,任务完成后才顺便回家乡一转。

    故园阔别七载,唐家桥新屋依旧,人事已非。游子远归,心境极其复杂。

    1924年腊月,父亲撒手人寰。忙于筹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任弼时,没能赶回家和老人见最后一面,心中不无负疚。

    任弼时此次归家,当年远走时才刚3岁的小妹,已10岁了。她带着哥哥来到屋后的土丘上。四周林木,一抔黄土,掩埋着操劳一世的父亲的遗骨。萧瑟秋风吹卷着片片落叶,任弼时恭恭敬敬地默立在父亲墓前,垂头哀悼。他记起了赴莫行前函慰老人的话:“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但现今,距“大同世界”为期尚远,老父却早已辞世。他深感革命征途的艰难曲折和革命者肩负责任之重大。任弼时向父亲做最后的道别,也更坚定了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念。

    (刘继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