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假设胡适去了日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假设鲁迅没去南京而像胡适一样去了上海,假设胡适没去美国而是像鲁迅一样去了日本,那他们后来的行为未必不是会翻一个个:胡适贴近毛泽东而鲁迅投身蒋介石。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成为历史,它不可能再接受假设。

    胡适离开徽州老家后来到了上海,在这里他没有像鲁迅在南京那样饱受欺压,后来他又转身去了美国,也没有像鲁迅在日本那样遇到大批革命者。日本是东方国家,在很多方面与中国一脉相承,鲁迅自然不能在这里获得胡适那样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启蒙,包括鲁迅接受教育的城市南京,与上海也是完全有别的城市。那时候在中国,最开放最包容的城市只有上海,这是现代文明在中国的一块“飞地”。这时候胡适与初入南京的鲁迅是一样的,有点糊涂,也有点懵懂。当时虽然还未进入民国年代,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殖民文化的“洗礼”,上海呈现出一种海派的摩登,一种与世界接轨的光怪陆离,一种现代文明的甜蜜与期盼:宽敞的大马路,双层公共电车,来往穿梭的汽车。卖报的报童遍布各个角落,跑马场人声鼎沸,电影院人头攒动,摩天大楼、百货公司摩肩接踵。报馆里的绅士乘坐飞机、欣赏电影,享受与欧美同步的现代文明。洋房里的老爷四世同堂、妻妾成群,保持着千年不变的古老生活。吃花酒的男人长袍马褂,梳爱司头的女郎旗袍摩登——走在马路上举目四望,常常是高跟鞋子与三寸金莲同行,鸦片烟馆与威士忌酒吧同在。中国人仿佛在黑暗中沉睡了数千年,在这个上海的早晨睁开大梦初醒的睡眼。

    在上海日日读报,读书,少年胡适一天天长大,他长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他不能忍受陈腐没落的制度、人文,甚至不能忍受胡洪骍这个名字,当时他就用着“胡洪骍”这个名字。有天早晨起床后他一直想一个新名字,想了一大串总以为不太合适,就对二哥说:“我想重新换一个名字,名字中间有个‘表’字,你帮我想一个。”二哥正在洗脸,他拧干毛巾擦净了脸,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适者’的‘适’我看很好,希望你将来能适应这个社会,接受社会的选择。”胡适笑起来:“很好,你叫绍之,三哥叫振之,干脆我就叫适之吧。”二哥走到床前,说:“好,胡适之,现在请你马上起床,跟我到四马路去买书,二哥相信你,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定能成为中华之栋梁之材。”

    口气可以说得比天大,但是一具体到实际不免令他丧气,从中国公学毕业后,吃吃花酒、办办报纸,最后一事无成,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老家早已四分五裂,老母也急需要他寄钱赡养,可他却不知去哪里讨得饭碗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有一天,朋友许怡荪来看他,突然说:“你一向聪明过人,为何不去考一考‘庚款’官费留美生?以你的学业,应该有很大把握。”几句话说得胡适眼睛一亮:是啊,这样胡混下去,出路在哪里?去美国留学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胡适一开始有点兴奋,很快面露难色:“怡荪,你不知道,我现在有很多难处。”许怡荪说:“有难处你说出来,我或许可以为你帮点小忙。”胡适说:“母亲在徽州,急需要我供养,这是一。二是我还欠下一笔债务要偿还,这也是拖延不得。第三呢,我现在手头分文皆无,我想到北平去苦读迎考,手边不能没有一些钱。”许怡荪听了点点头,说:“这个你放心,我可以帮你解决一部分。”后来许怡荪与徽州族人程松堂都帮助了胡适之,程松堂说:“你尽管放心去考,旅费和寄到徽州养母费用我来帮你解决,现在你暂时不要想别的,一心一意考好。”胡适十分感动,来到北平后洗心革面闭门读书,两个月后参加了“庚款”官费留美考试。就在试卷上,他郑重地写下了“胡适”二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