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志存高远 终生不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应该说,母亲的教诲和养父的指导,加上应天府书院的进一步深造,让范仲淹树立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下面几件范仲淹求学经历中的小事可以为证。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当今圣上要来了,那可是个天大的事呀,人们奔走相告,都想一睹龙颜,于是整个城市轰动了。应天府书院的同学们也都赶早来到街上,翘首以盼等待着圣上的到来。大家忽然发现范仲淹没有来,认为错过了这个机会可就再也找不到亲眼目睹皇上风采的可能了。于是一个要好的同学飞一般地回到教室找范仲淹。同学见范仲淹仍然在教室埋头读书,老远就喊:“朱兄,快走呀,皇上就要经过我们这里了,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呀!”正在埋头读书的范仲淹头也没抬地随口说了句:“不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继续读他的书了。假使皇上知道有这么一个倔强的学生竟敢视而不见自己,还不龙颜大怒?事情真是那么如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御赐的宴席。2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巡游。在人们的交口称赞和艳羡中,范仲淹不禁感慨道:“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20年后,范仲淹统兵驻守西北边境。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入侵北宋,一路凯歌高奏直抵渭洲,急得皇上直喊:“如果有范仲淹将军出兵,定解吾围!”后来范仲淹带兵驰援,敌军果然闻风而退。遥想当年,就是这样一个埋头苦读,连目睹皇帝龙颜时间都不肯舍得的穷弱书生,靠发奋苦读终成国家栋梁。假若圣上有知的话,当年或许会亲自顺道去应天府书院看一看这位傲气的书生。

    还有一个小经历同样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志气与意志品质的与众不同。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同学们都很怜悯他,可他却不以为然,乐此不疲。一天,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把他的情况和父亲说了。留守也很是同情范仲淹,于是便做了一些好吃的美食差人送到书院给范仲淹吃。同学说:“朱兄,这是我父亲送给你的饭菜,你趁热吃了吧!”同学本想会得到范仲淹的一番感激,没想到他竟一口不尝。只听到范仲淹一边看书一边头也不抬地说:“谢谢你父亲的好意,我怎么能无故接受他的好意呢,你还是差人带回去吧。”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假意推辞,就赶忙放下饭菜回去了。可过了几天范仲淹也没有吃这些东西,听任佳肴发霉。后来留守的儿子质问范仲淹:“我爸好心好意送好吃的给你,你怎么不识好歹呢?真是迂腐!”听到人家怪罪起来,范仲淹这才长揖致谢说:“好兄弟,我真的已经习惯于这种喝粥的生活,并不是我不想吃,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那个同学回到家里,将这件事学给父亲听,其父赞许地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仔细一想,范仲淹的回答也有道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内心中的傲气与坚忍的意志。

    史上有这么一个记载:相传范仲淹有一次到寺庙祈祷,他问主持:“我将来能当宰相吗?”主持回答:“施主,您不能!”范仲淹又问:“即便不能当宰相,那我做一名良医总是可以的吧!”主持惊讶道:“你刚才要当宰相,现在却想当医生,差距为何如此之大!”范仲淹回答道:“我心中只有宰相和良医可以救人!古人云: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主持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主持听完惊呼:“施主果有如此仁爱之心,必将成为宰相之才!”这就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可信,但我们却能看出范仲淹寒窗苦读,心怀救国救民之志。后来范仲淹真的成为了一名辅佐皇上的良臣,成为一名执政为民的好公仆。

    以上几则经历足以表明,当时的范仲淹就已经胸怀大志,坚定信念,绝不是想象中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他在内心中已经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成功的希望,终将实现远大抱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