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执政为民 修堤筑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功夫不负有心人。寒窗苦读,终得回报。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取得了以做官为政来造福天下的资格,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他最先担任的是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这时,范仲淹已经把母亲接来一同居住,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翻开中国地图,就会看到江苏东台、海安境内有一条贯穿南北的204国道,叫通榆公路。现在的通榆公路笔直顺畅,街路两旁风光秀美,让人很难想象出在北宋时期却是范仲淹和张纶主持修建的防海大堤。而今防海大堤早已完成使命功成名就了,但当年它的建造,却是当时在此任职的范仲淹的功绩。通榆公路地段当时叫西溪,西溪地理位置靠近大海,地势较低,一遇到海水上涨便经常出现溃堤、漫坝等险情,所以西溪一直就是一个水灾频发的贫瘠之地,周围的百姓经常忍受洪灾之苦。此地唐朝时期曾经修筑过海塘,名为常丰堰。但后来常年无人修治便被废弃,抵御海水侵袭的功效渐渐失去。每到春季时节,水灾不大,江南水乡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还可以看到,可一到了秋季雨水频发时节,海潮泛滥,海水倒灌,西溪就成了一片汪洋,房屋被冲垮,庄稼被浸灌,人畜丧亡,一片狼藉。潮水退去,留下的也是海水浸泡过的盐碱地,寸草不生。当地的老百姓已经无法在此生存,纷纷举家迁离,背井离乡。老百姓要是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怎么活?老百姓绝望的心情和盼望修堤筑坝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好不凄凉。如何治理西溪当地的水灾是需要官府解决的一件大事。

    天禧五年(1021年),已经36岁的范仲淹来到泰州西溪盐仓做了一名盐官。他了解到常丰堰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抵御洪灾的功能,当地的海堤也已经坍塌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不仅当地百姓深受洪灾之苦,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而且使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此情此景,他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因为他的官职太小,修渠筑坝又不是他的主管事务,但牢牢扎根在心的执政为民理念,促使他决心要为百姓做件实事。于是范仲淹经常到海边、坝上、农户家实地调研,查找资料,形成了一份修复海堤的报告,上书给时任江淮发运副使的张纶。报告痛陈水灾带给百姓的灾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立即向朝廷上报了范仲淹的提议,并奏请朝廷准许范仲淹担任处在灾区中心的兴化县县令,主抓修复工程。大家要知道,当时的范仲淹只是一名盐官。有人直截了当就问范仲淹,你是不是想捞政绩,弄名声呀?你不好好做你的盐官,兴修什么水利工程!范仲淹义正言辞地回答:“我确实是一名盐官,可是常年海水泛滥,老百姓都背井离乡,无人产盐,我还收什么盐!我就是要重新修复堤坝,抵挡洪灾,抵挡海潮。”面对各方的压力与指责,范、张二人均用事实予以反驳,并最终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修复工程于天圣二年(1024年)秋天上马开工。

    然而老天却很不配合这次工程。刚开工没几天,忽然天降大雨,海水猛涨,筑起来的堤坝还不稳固就很快被冲垮,并且有一百多名民工刹那间被海水冲走,当场遇难。大家都被眼前的情景吓傻了,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仓皇失措。大风卷着浪涛冲到腿上,范仲淹却没有惊慌,巍然站在海水中一动不动,大声告诉大家不要慌乱,稳住阵脚。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岳阳楼记》中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科进士),宗谅也从容不迫屹立水中守护着堤堰。大家发现范仲淹和滕宗谅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在范仲淹和滕宗谅的劝说及感召下,民工们又全部回到工地继续投入修堤工作。经过洪水冲毁加上民工伤亡,有人开始向官府上书,质疑工程的可行性,甚至有人还要告发范仲淹等人,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犹豫不定。于是,朝廷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专门到工地实地考察,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幸好胡令仪以前在海陵任职过,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力挺范、张二人,工程两年后得以继续。天圣六年(1028年)春天,在范、张、胡三人的主抓下,横跨通、泰、楚三洲,长达150余里的捍海堰修复工程终于胜利完工。修复后的堤坝像一条巨龙一样绵延在盐城、兴化、海陵一线,数百里的悠远长堤岿然横亘在黄海滩头,对防止海潮倒灌、克服内涝发挥了极大作用,历千年而堤基犹存。丰收之际,一望无际的稻浪满载着百姓的喜悦,那真是沧海变桑田。范仲淹等人重新修筑堤坝保住了良田,恢复了盐场,农民的生活重新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后人为了纪念当时范、张、胡三人修堤筑堰的功绩,各地都修建了“三公祠”(范仲淹、张纶、胡令仪)。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传说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足见人们对范仲淹的感激之情。

    范仲淹为官一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执政为民,做到了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