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直言谏上 三进三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圣六年(1028年)十二月,范仲淹经晏殊举荐到京城做了一名京官,这也是范仲淹第一次任职京官。自范仲淹从1015年27岁中进士到1028年40岁进京任职,他已在基层为官13年。如果说27岁以前的划粥断齑、书院苦读,使他熟悉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论,坚定了他的忧国信念,那么这13年基层为官经历,则使他能够深入民间,调查研究,炼就了他的忧民之心。范仲淹的愿望就是能够入职京官,更直接地为国家做一些实事。范仲淹入京的第一个职务是担任秘阁校理,也就是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秘阁校理的职务是一个可以常见到皇帝的近水楼台。在这样的位置上,如果他会钻营奉承,很快就可以飞黄腾达。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宦官、近臣如高逑、魏忠贤等都是这样爬上高位的。但是志存高远的范仲淹却没有那样做,反而由于能够接近皇帝,更直接增添了他的忧君之心。

    忧君的范仲淹,不可避免地招来了京官生涯的第一次谪贬,也拉开了他一生中三进三出京城的序幕。敢做敢言的范仲淹以直言不讳、对事不对人的风格给京城文武百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甚至有些官员还真的有些惧怕范仲淹,生怕他抓住自己的毛病在皇上面前捅出来。这不,第一次直率出言就遭来了贬谪之灾。

    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宋仁宗亲率文武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刘氏祝寿,现场颇为隆重,场景甚为壮观,气势甚至超过了当今圣上过生日的场面。大家或许疑问,这个太后真是有面子,有地位,以致当今皇帝都要亲率官员为其贺寿。其实这个刘太后还真不是一个简单之人。当时仁宗皇帝虽已经20岁了,但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朝野之人皆知,当今朝中实际上是两个“君”,一个是名分上的“君”,即仁宗皇帝,一个是实权之“君”,即刘太后。这个刘太后可不是一般人,她本是仁宗的父亲真宗的一个普通后宫,只有“修仪”名分,但她很会讨真宗欢心。皇后去世,真宗无子,嫔妃们都争着能为真宗生一个孩子,能荣登后位。刘修仪自己无能,便想出一计,将身边的一位李姓侍女送给皇帝“伺寝”,果然生下一子。但刘修仪却立刻把孩子抱入宫中,当做自己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刘修仪随即因此封后,真宗死后她又当上太后,长期干预朝政,满朝没有一人敢有异议。

    这次,在会庆殿上满朝文武都先后对太后行跪拜之礼,祝贺刘氏万寿无疆。其实文武百官也都觉得如此场面和礼节不妥,但都憋在心里不敢直说,也都知道皇上这么做也实属无奈。范仲淹那耿直刚烈的性格却容不下这件事。回到家他越发觉得这有失宋朝礼教和君王尊严,一定要向皇上当面上书。一日,范仲淹径直走到宋仁宗跟前,跪倒直谏:“圣上,如此兴师动众为刘太后贺寿,这有损皇帝您的尊严,您代表国家,朝廷是治理国家大事的地方,怎么能在这里玩起家庭游戏。皇家虽然也有家庭私事,但家礼国礼不能混淆。圣上您已经成年,太后应该停止垂帘听政,放权于圣上。”

    此言一出,大家虽然都觉得范仲淹说的在理,但毕竟不应该得罪太后呀!吓得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心里嘀咕:范仲淹,你也太放肆了,这可叫惹龙颜大怒呀!其实宋仁宗这些年受刘氏压制,也是敢怒不敢言,见范仲淹替自己争辩,当时也便没有做声。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了几天,这件事传到了太后耳里。刘太后心里真不是滋味呀,心里想:哪冒出个大胆狂官,竟敢痛陈我的不是!大家想想,那时的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私天下,大臣就是家奴,哪能容得下这种不懂家规的臣子。于是太后逼着宋仁宗将范仲淹贬谪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通判,他的第一次京官经历就这样夭折了。当时左司谏刘随及滕宗谅等一些官员曾经替范仲淹求情,无奈皇上摄于太后淫威还是将范仲淹贬谪,后来刘随及滕宗谅等人也因此受牵连被太后贬谪,直到宋仁宗亲政时才陆续招用。

    面对现实,范仲淹只有收拾好家当赴河中府任职。临行时,晏殊等人送别范仲淹。晏殊责备范仲淹太轻率,不该如此莽撞,惹得大祸。但大家也对范仲淹的直言不讳犯颜直谏的节操表示了敬佩。出于对晏殊的尊重,范仲淹临行前写了一封长信给晏殊,信中义正言辞地表达了他的立场观点,表示绝不趋炎附势,定当永随真理。当然也委婉地表示了对晏殊提携自己的感谢之情。

    这一次贬谪,范仲淹先后任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等职,总计约四年时间。再次回到基层的范仲淹如同以前一样体察民情,亲历亲为,屡次上书朝廷,谏言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建设,保护林木;建议合并郡县,减少人民重复上缴苛捐杂税负担;大力兴教,化育人才,改变文风;修渠筑坝,兴修水利;编撰史典,保存史料。每到一地,范仲淹都给当地的百姓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舍不得范仲淹离开。此乃一进一出。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垂帘听政达十年之久的刘太后撒手人寰,宋仁宗亲政。以前因太后被贬谪的一些官员陆续得到提升,范仲淹位居其首也于四月被召回京,任职右司谏,专司言事。想必是皇上也认为范仲淹这位敢做敢言的干部就是任职专门向朝廷进言的最合适人选。按理说范仲淹上次被贬是因为心直口快才直谏犯上,应该有所教训,怎奈他刚烈的性格没法改变,身处朝廷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让他再次置于风口浪尖,再次结怨朝野,二次被贬。

    宋仁宗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的遗患。朝中有些官员本来就是墙头草,见风使舵马上迎合皇上,反过来历数太后的不是,又博得了皇上的信任。可范仲淹却不记恨太后前仇,进谏皇上,表彰太后还是有功于朝廷的。此时还维护太后的利益,足见范仲淹的胸襟和直率。明道二年(1033年)十二月,皇后郭氏被仁宗宠爱的尚美人言语讥讽,郭氏遂举手向尚美人打去,尚美人赶紧躲到仁宗身后,结果郭氏的巴掌非但没打到尚美人,却一下子打到了仁宗的脖子上。郭氏可是卯足了劲要打尚美人的,可想而知打到仁宗脖子的后果。仁宗被打得当时就倒在地上嗷嗷直叫。皇上哪受过这儿呀!仁宗立马叫人要将郭氏打入冷宫,并扬言要废掉皇后。这废后可不是小事呀,皇上也是情绪激动一时说出的,可这句话正中了太监副督知阎文应和宰相吕夷简的下怀。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郭氏平时正直干练,对宫中之事管理严格,难免招致一些人的反感和妒忌。这阎文应和吕夷简是皇帝的宠臣,亦多次招惹郭氏的训斥。宰相吕夷简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吕夷简在宫廷中的人脉关系根深蒂固,不久之后,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而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机会来了岂能错过,二人趁机向皇上煽风点火,编造事端,谗言皇上应该让朝野官员看看郭氏打圣上的痕迹,并且用当年汉光武帝废后的例子建议皇上马上废除皇后郭氏。经过鬼祟小人的诬陷,最终宋仁宗还是下定决心废后。皇上废后之事传到朝野,满朝震惊。废后可是天大之事,众臣皆知郭氏本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根本不至于被废掉,定是奸臣小人进谗言所致。范仲淹作为右司谏,自然首当其冲向皇上上书,谏言不可轻易废后。老谋深算的阎吕二人早就预料到范仲淹等人会上书皇上,暗地安排人员阻止官员向皇上提奏章,所以范仲淹的奏章根本就没有送到宋仁宗手里。见上书不成,范仲淹便和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十余人闯入皇上平时视朝的垂拱殿当面奏请。宋仁宗无奈,只得传旨让范仲淹等人找宰相处理此事。范仲淹、孔道辅等人又来到政事堂找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质问吕夷简:“大臣对待皇上、皇后,本应该像子女对待父母长辈。父母长辈有矛盾,做子女的理应化解纠纷减少事端,怎么能够像你等那样煽风点火添油加醋扩大事端呢?”吕夷简反驳道:“废后一事,自古有之,郭氏行为目无圣上,惹怒龙颜,理应废之!你们若是不服的话,尽管找圣上理论去吧!”第二天天不亮,范仲淹就穿好朝服准备出门。妻子牵着他的衣服哭着说:“你已经被贬过一次了,不为别的,就为孩子着想,管好你那张嘴,你再也不要多说了。”听妻子说完,范仲淹就把9岁的长子叫到面前正色说道:“我今天上朝,如果回不来,你和弟弟好好读书,一生不要做官。”说罢头也不回地向待漏院(古代朝廷官员上朝前集合的地方)走去。范仲淹和孔道辅等人欲上朝与吕夷简理论,没想到奸人吕夷简等已经先下手为强,他们刚到待漏院就接到了皇上的圣旨,调任范仲淹出知睦州,调任孔道辅出知泰州,其余人等处以罚款。这也是范仲淹等人与朝野反动势力的一次强硬对话,也是范仲淹和吕夷简的初次交锋。得到皇上支持的吕夷简占得上风,范仲淹和吕夷简二人之间的争斗和恩恩怨怨也从此开始。范仲淹只好再次离开京师,外放睦州。如果说范仲淹第一次遭贬,是性格使然,还有几分书生气,但这二次遭贬,确是他更自觉地心忧君王,心忧国事使然。

    后来守丧回京的富弼也曾上书理论此事,认为皇帝贪欲女色,出于私愤并受奸人鼓惑处理此事,有失公德,恳请圣上收回圣旨,将范仲淹等人官复原职,以弥补废后之错事。但圣言已出,岂能收回,范仲淹带着妻子儿女的埋怨之情还是遵从圣命赴职去了。临行前,亲友们再次送行范仲淹,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像孟轲,只要道义能行于天下,高官厚禄无足轻重。范仲淹面对亲朋好友写下了“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的诗句,众人无不对他这种正直果敢的精神表示钦佩。

    封建时代,皇上掌握生杀大权,谁敢言语犯上便被视为逆龙鳞,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史上有汉光武帝废后,群臣无以敢言;海瑞斗胆骂世宗,因世宗驾崩而幸免。相比较,宋仁宗还是比较仁慈的,对范仲淹等人的处置还是很轻的,让人觉得圣上还是很开明且宽宏大量的。

    此次贬谪,范仲淹先后担任睦州(今浙江桐庐)、苏州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依旧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调查研究,治郡理政,解民疾苦,治理苏州水患,惩处邪恶势力,兴办书院,造福一方。老百姓非常怀念这位正直的州官,先后在梅城修建“思范亭”、“思范坊”、“范公祠”等,纪念这位“内刚外和,所至有恩”的父母官。

    官场失意之刻正是范仲淹诗意绵绵之时。此次被贬,范仲淹得以遍游江南美景,徜徉于青山秀水之间,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赴任途中,范仲淹就写下了《出守桐庐道中十绝》等诗作,而后又屡因大自然美景有感而发,抒发内心情怀,写下数十首诗文佳作,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此时段可以说是范仲淹的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

    仅过了一年,范仲淹便因为治理有方、百姓口碑好,第二次被召回京,任国子监。此乃二进二出。

    景佑二年(1035年)八月,范仲淹应召回京。此次回京,经历了两次贬谪打击的范仲淹,面对更残酷的朝野争斗非但没有任何惧色,反而胆量更加过人,愈挫愈勇了。

    范仲淹刚回京任职不久,便发生了郭氏被毒药致死的事件。宫廷中都认为是阎文应所为,因当年废后一事就是阎文应等人主张的,所以大家都将目标锁定在阎文应身上。范仲淹又果断上书皇上,指出当年就是阎文应等人从中使坏要废除郭氏,而今阎文应又狠心地将郭氏毒死,建议圣上应该及早除掉这个祸根。当时皇上也是对当年的决断很后悔,加之宫中议论纷纷,所以他便下令将阎文应逐出宫中,自行了断性命。范仲淹这一奏章又一次惹怒了皇上的红人宰相吕夷简。大家都知道,当年就是阎文应和吕夷简共同设计废除郭氏的,如今郭氏已死,阎文应虽然抵罪而去,但大家不免还要怀疑吕夷简的所作所为。所以吕夷简更把范仲淹视为心腹大患,眼中钉肉中刺,发誓要除掉范仲淹这个多事之人。

    吕夷简曾派人暗示范仲淹叫他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杀身之祸。可范仲淹没有理会,认为直言谏上为民除害是他的职责。一计不成二计生。吕夷简建议皇上任命范仲淹掌管开封府。这可是吕夷简自认为精心策划的一步妙棋。因为开封府掌管京城事务,京城的达官显贵、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叫出一个官都比你范仲淹大,你能管好吗?

    可吕夷简失算了,范仲淹靠多年在基层治理郡县的经验,短时间内竟将开封府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有人编了歌谣赞颂范仲淹掌管开封府: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吕夷简本想用繁杂事务绊住范仲淹,等着别人找他的麻烦,或者治他个无为之罪,免了他,没想到偷鸡不成反蚀米,此举反倒成全了范仲淹。

    阎文应罪有应得,可他的幕后主使吕夷简却安然无恙,依旧在皇上身边进谗言,拢众臣,陷忠良。此人不除国之不得安宁。范仲淹遍访京城大小官衙,亲询朝野贤臣,搜集吕夷简祸国殃民的证据。我们想,吕夷简多年位居宰相之职,几次全身而退毛发未损,说明了他的根深蒂固,党羽众多。但他不可能没有徇私枉法贪污腐败之事,所以范仲淹很容易地就找到了吕夷简的诸多罪状。根据遍访结果,他绘制了一幅《百官图》,图中列举了哪些人是靠宰相吕夷简的关系走入官场的,哪些人又是受吕夷简的指使从事伤天害理行为的,又有哪些官员摄于吕夷简势力的打压敢怒不敢言,这样,对吕夷简党羽做了最清楚的勾画。

    范仲淹决定将《百官图》呈送皇上。临行前,范仲淹也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将儿子范纯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我这次上书,誓要除掉皇上身边吕夷简之流等奸佞之人。假如我失败了,你们兄弟今后绝不要做官,就守在我的墓前,以教书为业。”此番话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气概。说完范仲淹就大义凛然地上朝面见皇上。

    范仲淹对皇上直谏:国家之大,事务之多,不可能全由宰相一人说了算,尤其是官员的任免,皇上还是要亲自过问,认真审察,以免让奸人得逞,贻误国事。吕夷简得知后大发雷霆,找来党羽密谋如何扳倒范仲淹。他到皇上那里指责范仲淹结交朋党,越职言事,挑拨离间,诬陷贤臣,欺骗圣上。范仲淹又曾数次进谏皇上,坦陈自己忠君报国之心,绝无半点私愤。有一天,群臣在朝廷上讨论建立都城之事。范仲淹提出:“洛阳险固,而东京开封府处于四面临敌之地,太平时期适于居开封,如果国家有事,必须把都城迁到洛阳,所以应当逐步在洛阳储藏物资,修缮宫室。”仁宗问吕夷简对范仲淹的提议有什么看法,吕夷简明知范仲淹说得有道理,但他对范仲淹心怀私愤,害怕范仲淹又在仁宗面前立下新功,故意敷衍仁宗说:“范仲淹的提议是迂阔之论,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范仲淹从这件事上彻底看清吕夷简只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奸臣,他唯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势,从来就不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里。于是范仲淹又接连上了四道奏折给皇上,痛陈朝廷的弊政,最后把矛头指向了吕夷简:“汉成帝因宠信张禹,所以酿成了王莽之祸。我担心现在也有张禹这样的人,败坏陛下您的法度。”

    吕夷简也上书怒诉说:“范仲淹离间君臣关系,在朝中勾结朋党。”这次交锋,到底是老谋深算、善于玩弄权术的吕夷简占了上风。在吕夷简的诬告下,皇上还是担心范仲淹和他的“朋党”会兴风作浪,搅乱京师。为绝后患,景祐三年(1036年)六月,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知州,时年47岁。

    在范仲淹从开封府动身的时候,因朋党案已经牵扯了欧阳修等若干人,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再敢去送范仲淹,人们都怕受到牵连和遭到吕夷简等人的报复,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好人一生平安。不过,这时候天章阁待制李纮、集贤校理王质两个人却带了酒肉,一同到郊门外为仲淹践行。王质是真宗朝名相王旦的侄子,他这次是抱病前来。别人问了他们为什么不怕,李纮说:“范希文贤者,得为其党人乃我之荣幸也。”王质也说:“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其党人,公之赐质厚矣。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听到王质如是说,仲淹大笑道:“仲淹此行,已三光矣!”邪不压正,还是有人敢于冒着被罢官的危险,为范仲淹的行为叫好助威,真是患难见真情。

    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一路之上竟无人敢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并不介意。求仁得仁,此心无憾,在饶州官舍他写下了《郡斋即事》这首诗:“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禅师。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虽然是第三次被贬谪,但心中的洒脱自在超过了云游天下的禅师们,人世间的荣辱不足挂齿,连边塞的山野老翁都知道!

    三进京城,因业绩突出恢复原职,体现出范仲淹卓越的治理才能和雄才大略,以及坚韧的意志和毅力,这是他从少年时期就练就出来的卓越品质;三出京师,源于他刚烈的性格,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令奸人心惊胆寒的凛然正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