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第三次被贬谪越州的范仲淹正在处理公务,突然接到圣旨,命其火速到西北边地,知永兴军,也就是带兵打仗。在宋朝,流行文官带兵打仗,但是取得胜利的却很少。但范仲淹却是例外,他的文韬武略还是得到了宋仁宗的肯定。不然怎么能在其三次被贬之后,仍让其担当火线驰兵,救援西北战场的重任呢!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天,宋朝西北边境局势突变,原本安稳的边境突然硝烟四起。居住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国号大夏,并且把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入兵营,沿宋朝边境厉兵秣马,直指大宋。面对西夏的悍然挑衅,多年没有战事的宋朝措手不及,朝野上下举棋不定,有人主战,有人主和,弄得宋仁宗也举棋不定,无法定夺。我们看看实际情况,由于30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固,不仅兵卒士气不高,而且平素缺乏训练,很难在短期内集合起精良队伍迎战西夏人马;且大批的将帅也多是皇亲国戚,根本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此时的宋军已和当年太祖赵匡胤推翻唐朝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无论从人员素质上、战事装备上还是战斗经验上,都无法与正当时的西夏军队相提并论。可大部分官员对敌我形势不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还自认为大宋兵多将广,区区西夏何足畏惧!于是主战派占据了优势,宋仁宗遂下令出兵全力抵抗西夏军队入侵,两军对垒于西北边境,战事一触即发。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大军进逼延州(今陕北延安)。延州一带地广人稀,兵力薄弱,更是西夏军入侵中原的必经之地,所以元昊必须趁早夺取延州,为进军扫平障碍,也藉此提高士气。于是元昊精心研究攻城战略,务求首战必胜。当时延州知州范雍是一个志短才疏的胆小鬼。他见西夏军来犯,不敢出战,只好命令士兵紧闭城门,并派人请求朝廷火速派兵支援。元昊早已料到范雍会去搬兵,事先就在延州附近的三川口设下埋伏,宋朝援军刚到就被西夏军死死围住,根本无力逃出,死伤甚众。元昊趁胜出击,一面派兵继续围困延州,一面加紧扫除外围宋兵。不消几日,西夏军会师延州城下,延州四面被围,破城指日可待。此时外无救兵,城内也军心不稳,范雍和将帅们全都束手无策,只会躲在城中祷告圣上保佑。天助大宋,忽然天降鹅毛大雪,一连数日,雪厚半米。元昊担心被风雪围困,匆忙撤兵而去,延州孤堡得以保全。

    首战失利,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就完败于西夏军,这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下让宋仁宗有些坐不住了,想我大宋江山,竟然连小小的西夏都打不过,就问群臣:“众爱卿,谁人可领兵战胜西夏?”韩琦提议范仲淹可担此任,大多数官员也表示范仲淹可以赴边关带兵迎敌。于是宋仁宗速召范仲淹入朝,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永兴军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来,宋仁宗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分别负责延路(所在今延安)和泾原路(今甘肃平凉)。此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操劳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志向思想让他热血泉涌。当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断壁残垣,茅庐废墟,尸横遍野,民不聊生。面对此情此景范仲俺当即写下著名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意境开阔,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范仲淹亲历战场,内心凄凉,但又对战事充满必胜信念,读起来真切感人。它从侧面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也表达了范仲淹对战争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的反思。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