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书壮志 一生傲骨存:著名画家徐悲鸿-抗战爱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徐悲鸿不仅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深为世人敬仰,而且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令国人对他崇敬有加。

    1935年初,田汉不幸被捕。为营救田汉,徐悲鸿四处奔走,后来与宗白华一起终于将重病中的田汉保释出狱。出狱后,田汉全家皆住徐悲鸿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在香港、新加坡及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他把举办画展募集的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当时南京的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徐悲鸿对此深恶痛绝。当蒋介石提出请徐悲鸿画一幅肖像时,徐悲鸿断然拒绝。1935年春节,徐悲鸿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上联是“中立不倚”,下联是“隐居放言”。他家的对门就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委员会主席叶楚伧的官邸,出入很容易看到。

    1936年5月,徐悲鸿被聘为广西省政府顾问,他离开南京前往广西,受到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人的礼遇。在《广西日报》上,徐悲鸿撰文公开斥责蒋介石无礼、无义、无廉、无耻。这一年,他作了国画《晨曲》、《逆风》、《雪》等有感时事的作品。1937年中华大地燃起了全面抗日的烽火。8月13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威逼国民党首府南京,中央大学不得不向大后方转移,迁往国民党的战时首都重庆。中央大学再次聘请徐悲鸿担任教授,于是,徐悲鸿也跟随中央大学来到了嘉陵江畔。在入蜀途中,他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及《巴之贫妇》,对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抱以深切的同情。

    日本侵略者在肆意侵占我们的国土,人民苦不堪言。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爱国画家,徐悲鸿愁绪满怀。既然不能在前线杀敌报国,他便在后方用手中的画笔尽绵薄之力。1939年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最重要的成果是国画《愚公移山图》。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徐悲鸿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抗日民众反法西斯侵略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极具现实意义。1941年,徐悲鸿在南洋、云南、贵州等地多次举办筹赈画展,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国家。

    正如徐志摩对他的评价:“你爱,你就热热地爱;你恨,你也热热地恨。崇拜时你纳头,愤慨时你破口。”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个爱憎极其分明的人。他嫉恶如仇,曾措辞尖锐地抨击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同时,对他所喜欢的,则常用“天下第一”作为誉词。1942年10月15日,他在重庆参观中国木刻研究会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立刻在《新民报》上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短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下午三时,发现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

    1945年2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全文及312人的签名,其中就有徐悲鸿的名字。这是一次由郭沫若发起的文化界争取民主的签名运动,他们呼吁取消特务组织,废除国民党一党独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郭沫若拿着宣言书找到徐悲鸿,他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声势浩大的签名运动,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使国民党政府狼狈不堪。为此,国民党政府宣传部长、中统特务头目张道藩被蒋介石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国民党派人去威胁徐悲鸿,让他发表声明,登报忏悔。徐悲鸿面无惧色,严词拒绝。国民党当局又以停办徐悲鸿积极筹划中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要挟,徐悲鸿当场将来人骂了出去。

    《四喜图》创作于1936年初秋,是幅令人观后难以忘怀的不朽画作。当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和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任务和策略。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北平学生在中共领导下的反日爱国运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

    这段时期徐悲鸿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四喜图》构图合理,层次分明,形象准确,动感鲜明。四只喜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那些跳踏枝头、迎接春天的喜鹊,分明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大师与祖国同安危、与民族共命运、同人民共呼吸的情怀。

    《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故而倾尽全力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日寇占领长沙,此时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1938年,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的“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巴人汲水》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珍品。

    徐悲鸿先生1937年因国难而流落重庆,而正是在重庆的艰苦岁月里,国难当头的大气候和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这位本来就充满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画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甚至把自己融汇到劳动民众之中。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但在山城水却来之不易。徐先生来到重庆,映入眼帘的第一道风景线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汉子,他们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画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重庆人世代相传的抗争精神。为此,被触发了的画家的创作灵感,在徐先生的头脑里构造出一幅真实生动的巴人汲水的蓝图。

    这幅《巴人汲水》在构图上匠心独运,使画家的造型手段放射出奇光异彩。整个画面十分奇特,高300cm,宽却62cm,颇显细高。

    画像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精心绘制了多幅草稿,描绘了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舀水,描绘一健壮的男子,仅穿着一条黑色的短裤,头发虽已秃顶,但其身体强壮,匍匐着前身,右手紧握着一只巨大的木桶的提梁,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而熟练的舀水。旁边有一衣着褴褛的赤足妇女,低头用力,正把舀满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边。让路,描绘一头缠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弓着身体,肩负着重担,吃力地攀登着陡立而漫漫的石梯。旁边应接石上,谦恭地站立着一位身穿长衫,把前摆挽在腰间,肩挑空担的青年男子让路,他身体微侧,以同情与怜悯目光凝视着吃力攀登的挑夫。图画的上方,绘制了3位登高攀至江岸顶端的挑夫,他们爬完了艰险的陡梯,开始迈开大步,比较轻松地急行。

    《风雨鸡鸣图》作于1937年,徐悲鸿画一只公鸡,在风雨中引吭高歌,其寓意是唤起人民奋起抗战,又是对抗日将士的高度赞扬。画面描绘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感,抒发了画家渴望漫漫长夜过去、黎明快快到来的心情。全画笔墨酣畅,造型准确鲜明,神完气足,是徐悲鸿将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古柏双马》完成于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边走边画,先在南京画双柏,后在桂林画双马,最后在重庆完成整幅。1941年,徐悲鸿把此画赠与致力救国运动的陈振永,以表示对其爱国活动的敬意。

    1936年就开始创作的《逆风》,以迎风奋飞的雀群,同样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同志曾称赞这幅作品“很有思想,有时代感”。

    油画《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7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徐悲鸿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一定能够移掉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39年1月4日,徐悲鸿赴新加坡举办画展。在新加坡“江夏堂”,他画了油画《放下你的鞭子》,画中的主角是著名演员王莹。

    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径,理所当然地激起中国人的反抗怒火。在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中,街头活报剧十分活跃,最出名的是《放下你的鞭子》。王莹主演的这台活报剧赴新加坡演出,徐悲鸿看后很激动,请王莹到“江夏堂”作客,他要用画笔把这段历史留给后人。

    他乡遇故知。作为一个艺坛前辈,徐悲鸿对王莹的才气与作为大加鼓励。而王莹能在国外遇到徐悲鸿,这位她仰慕已久的大画家能亲自为她画像,她也非常兴奋。演出的间隙,她有空就会到“江夏堂”和徐悲鸿合作。其他画家也画过《放下你的鞭子》这出戏,但徐悲鸿创作的是一幅大油画,以西洋技法表现乡土题材。

    这幅画前后画了3个月。画作全部完成的那一天,徐悲鸿站在这幅油画的旁边,照了一张像。身穿白衬衫、扎着大黑领结的徐悲鸿,与画面上农家女子装束的王莹,形成极大的反差。而徐悲鸿的脸上并没有成功的喜悦,而是紧抿着嘴唇,带着淡淡忧虑。

    徐悲鸿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传达“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救亡呼声,由陈嘉庚担任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账会,曾为王莹等赴南洋演出募捐,他们以最快速度,将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印制成明信片10万张,资援中国抗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