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与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工业0与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总体态势

    近年来,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并再创新高的石油需求和震荡上行的油价,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使得2011年和2012年的全球海洋工程市场维持兴旺势头,订单水平总体上超过了金融危机前2005年订造高峰期间的水平。但此后,受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下跌影响,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转为下行态势,各类海工装备利用率普遍下降。相比之下,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呈现较好发展势头。

    伴随着全球市场波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海工装备开始从潜水开始走向深水,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正常海域的作业要求提高到极端海域的作业要求。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引导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呈现出深水化、大型化、环保化、自动化和海底化等六大趋势。

    第二节 上海海工装备的发展条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上海发展海工装备的基础条件

    (一)雄厚的本地制造业基础和实力企业为上海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二)空间集聚助推上海海工装备产业发展。

    (三)研发优势突出。

    (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的发展,为上海海工装备工业4.0打造提供了优厚的政策红利。

    二、上海海工装备的发展现状

    (一)订单市场向好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三、上海海工装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有待提高

    (二)产业链急需进一步完善

    (三)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四)盈利难挑战海工企业生存

    第三节 上海海工装备发展工业4.0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抓住机遇

    (一)把握历史新机遇

    (二)充分享用国内政策支持利好

    (三)海上钻井平台更新产生的市场机遇

    二、应对挑战

    (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二)自主创新任重道远

    (三)国际市场风险加剧

    1.海工企业手持订单风险加大

    2.海工装备建造进入困难期

    (四)国内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第四节 上海推进海工装备工业4.0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一、基本思路

    (一)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提升海工装备企业生产效率,完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海工装备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积极发展相应配套服务。

    (三)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提升上海海工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海工装备领域“两化”深度融合

    (二)推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三)完善海工装备产业链

    (四)强化海工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资金保障

    第五节 推进上海海工装备发展工业4.0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海工装备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一)将IT技术应用到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运营过程。

    (二)建立和完善基于产业链的海工装备制造信息网。

    (三)依托技术链,打造海工装备研发网络平台。

    (四)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现代信息技术。

    (五)推进海工装备制造业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适应的海洋工程装备服务业。

    二、加强海工装备产业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推动上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

    (一)在短期内鼓励大集团公司收购国外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商,以迅速获得国际领先的设计能力。

    (二)在自主研发阶段形成的自主技术真空期内,仍然要重视从引进、消化、吸收逐步向独立自主创新转化。

    (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四)探索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五)引导上海本地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加大针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各类配套产品研发和设计。

    三、多途径拓宽资金渠道,支持上海海工装备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一)进一步强化政策性资金支持。

    (二)督促本地金融机构尽快落实《关于金融支持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降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拓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融资渠道。

    四、加强海工装备领域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

    (一)通过设立海工装备智能制造海外培训基金;

    (二)加大领军人物培育力度;

    (三)引导支持重点企业培养海工装备智能制造专家;

    (四)支持重点企业、海工企业协会、科研院所及相关高等院校打造建立海工装备人才培训基地;

    (五)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六)整合上海本地教育资源。

    五、打造海工装备自主品牌

    一方面,加快自主品牌船用柴油机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船用动力系统、电站系统、舱室设备等优势配套产品进入高端产品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重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关键部件和系统,提高海工配套装备的自主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