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身节用留史传世的司马光-皇帝与皇太后的矛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英宗即位了,皇太后曹氏是宋仁宗的皇后,宋英宗的名义母亲,但毕竟不是亲生母亲,在感情上自然不能融洽。英宗皇帝刚刚即位,根据古制的礼法,他要守孝三年,在这期间不问朝政。于是朝政暂时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军国大事由宰相韩琦来主持。表面朝廷平静,但英宗与皇太后之间的矛盾潜在地发展着。

    不久,皇太后出于更好地控制皇帝,又给英宗立了皇后高氏。这位皇后高氏的母亲是皇太后的胞妹,高后出生后就被皇太后在宫中收养,一直在皇太后身边成长,后来出宫又给英宗做妃子,赐封为京兆君,现在又经皇太后的策划册封为皇后,这样皇后与皇太后情如母女,这无疑对于加深皇太后与皇帝的感情非常有益。但英宗皇帝与皇太后间的隔阂由来已久,据说宋仁宗皇帝在世时所以迟迟不册立皇太子的原因就与皇太后有关。后来英宗做了皇太子,又继承了皇位。但英宗皇帝与皇太后的隔阂却没有解决。司马光当然也有所察觉,不过司马光的想法是尽力使这一隔阂不表面化,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会自消自解。但那是司马光的愿望,而英宗即位后一向心情不畅,并且身体健康也欠佳。一次与群臣共宴,由于群臣不断祝贺,英宗也心情激动,所以多饮几杯。英宗在宴席上在群臣的祝贺声中,心情真为大家的祝贺而激动,同时也对昔日作梗者而不满。他一时似醉而又不醉,说了不少昔日人们不知道的事情,当然也涉及到他与皇太后的矛盾。又在言外流露出对皇太后的不快,尤其是对宦官更是愤慨不已。这一席醉话,顿时引起群臣的惊愕。

    对于皇帝与皇太后的矛盾公开,司马光保持着镇静,并向朝廷建议对外绝对保密,尤其是对西夏和辽国,关于皇帝与皇太后的矛盾绝对一字不提,并告诉皇帝和皇太后,此事关系江山大计。不久,司马光又给皇太后上奏折,在里面论述了当前形势,同时又讲了当前的任务。当时的形势是危如累卵,而我们的任务是只有君臣同心,内外合力。

    后来司马光又对皇太后做工作,他用宋仁宗即位之初,当时的章献明肃皇太后是怎样支持皇帝并为保卫赵宋江山而有功于世,用这件史实启发曹太后,并深切地指出:“现在是赵氏安,天下的百姓都安。而且对于曹氏呢,也是世世永享富贵。”司马光的话语重情深,情真意切。司马光在做完皇太后的工作后,又接着做皇帝的工作。司马光又给皇帝上书,告诉皇帝陛下思念前朝,欲报之德,应当孝敬皇太后,关心诸公主。又说应当加圣心,不分白天黑夜,慎重如一,这样才能团结众人。后来因为情况的变化,皇帝、皇太后都互不让步,司马光又上书,这封上书中语言真切、如血如泣:

    惟臣听说舍堤千里,溃于蚁壤。白璧之瑕,易离难合,说社稷之重,也不是舍堤所能比拟的。骨肉之亲,也不是白璧所能比拟的。主要是在于固守要真正坚决,把握也要牢靠,使完美无间,这样才能福禄无疆呀。

    司马光在劝说皇帝和皇太后懂得:离易难合,为了福禄无疆应当是“守之至谨,执之至固”,并警告皇帝和皇太后,那些奸邪之徒,专窥上意。“苟有衅隙,则而乘之。”司马光为了皇帝英宗与皇太后曹氏之间的关系不再恶化,真是绞尽脑汁,用尽心血。

    司马光又给英宗皇帝和皇太后同时上书,一方面对皇太后说,英宗皇帝对皇太后是孝敬仁谨,严格遵守礼法,现在有时失礼,完全是出于有病的原因,恭请皇太后不应责怪他。另一方面对英宗皇帝说,仁宗皇帝与曹太后的仁德崇高,应当报答,为此也应当孝敬皇太后,关心爱护各位公主。

    司马光为此真是千方百计。他为了能改变英宗皇帝对皇太后的态度,缓和皇帝和皇太后的矛盾,又建议把一度停止的经筵又恢复起来。司马光恢复经筵的目的,是想利用经筵的机会,请侍讲官在给皇帝讲解经史时,劝诫英宗皇帝。司马光为此又聘请吕公著讲解《论语》,请刘敞讲解《史记》。当然这两位侍讲官也很理解司马光的用意,他们在讲经史时,都是以古喻今,大讲特讲为孝之道是为人之本,孝仁不能分开,仁德又是为君之大道,并借题发挥,引经据史,使英宗皇帝听后深有醒悟,并喜形于色,知道这两位侍讲官是在向他讽喻。又表示恢复对皇太后的早晚请安。皇帝这一主动的实际行动,对改变与皇太后的紧张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司马光知道后心里高兴得无法形容,满朝大臣知道后都心花怒放。皇太后知道后也很高兴,并很快决定还政于英宗皇帝,不再垂帘听政。

    这年四月,春光融融,英宗皇帝亲政了,皇太后与皇帝的紧张关系和解了,这是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皇帝和皇太后的矛盾和解,这里倾注了司马光的无数心血,当然这里也还有其他大臣们的努力。皇帝和皇太后的矛盾和解,在当时确是国家的好事,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百姓也是件好事。

    司马光看到皇帝和皇太后的矛盾缓解了,心里非常高兴,不过接踵而来的是怎样巩固这样的好成果,不使再出现逆转。为此,司马光又给皇帝、皇太后上书,在这封上书中,司马光再次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述皇帝没有皇太后就不能以国君来管理天下,而皇太后没有皇帝,更没办法使天下安定,皇帝与皇太后犹如头目和心腹,密不可分。同时指出挑拨是非的罪魁是宦官头子任守忠。司马光给他列出十条罪状,请求英宗皇帝给他治罪。当然,司马光为了事情稳妥,使皇太后也能了解宦官头子任守忠罪过,又建议英宗皇帝亲自去拜见皇太后,说明任守忠的罪过,征得皇太后的同意。与此同时,弹劾任守忠罪行的奏折纷纷投向皇帝,最终于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八月,把任守忠赶出宫廷,发配到蕲州(今湖北蕲县),不久死在那里。

    司马光为了根除宦官在宫中拨弄是非,又向皇帝上书《言内侍差遣上殿子》,在里面向皇帝建议把宫中大权夺到自己手中,任用宫中官吏,皇帝应当亲自挑选,亲自考察,观看他的办事能力以及忠诚的品质,然后再根据情况给予奖赏和提拔,对那些奸邪之徒,应当及时的予以贬退。司马光的建议在当时是很及时的,也是很重要的,对扭转和根除宦官在宫中为非作歹是非常有利的。

    英宗皇帝在把持朝政后,对皇太后使用物品加以严格限制。司马光对此非常担心,因此给皇帝上书,指出皇帝这样做容易损伤慈母的心,这件事情虽然不大,但关系颇大,建议英宗皇帝应当取消限制。

    司马光为了皇帝与皇太后的关系融洽,一面劝说皇帝,一面又劝说皇太后。他在上皇太后书中,劝说皇太后在对待皇帝和皇后千万不要因为一时不高兴而含怨好久,对皇帝也不要要求过严,更不要对待皇帝过于简略。皇帝和群臣在拜见皇太后时,皇太后不应有冷淡的表示,应当让他坐下,对他们如同亲人,多谈些心里话,多坐一会,这样能使他们的感情融洽,也能使皇帝皇后在去拜见时心情坦然、亲切。

    司马光又劝说皇帝,皇太后不敢做的事情,英宗皇帝也不要去做,以免引起皇太后的不高兴。皇帝大概也是出于好意,让朝廷给皇太后的弟弟曹佾增加职务,皇太后知道后大概也是出于好意再三表示不同意,因此两方又出现分歧。司马光又心情焦虑,赶紧给皇帝和皇太后上书,对皇太后说明皇帝是想对皇太后的娘家实行特殊的加恩政策,对此皇太后应当理解。同时,司马光又对皇帝说,皇太后既然坚持拒绝,也是出于对外亲的限制,也是防止以后一开先例不好收拾,完全是一片好意。

    司马光又建议皇帝就这件事情向朝廷宣布,皇太后的旨意应当遵命,不敢不服从,这样可以向大家表示出人子恭孝之心,又向大家说明皇帝在亲政后对皇后的亲戚也是很关心的。皇帝和皇太后原来是有裂痕的,经过司马光的多方努力,裂痕已经弥合。但司马光又以非常关切的心情来防止新的裂痕出现,在每当要出现新的裂痕时,司马光不仅能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办法来弥合,使皇帝和皇太后这一恢复好的关系得到精心保护,不受意外的损坏。司马光这位忠心耿耿的重臣,确实发挥了名副其实的重臣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