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身节用留史传世的司马光-最后时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资治通鉴》写成以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司马相公,而司马君实这个名字,妇孺皆知。神宗逝世时,在外地的重臣纷纷赶往京城追悼神宗。已经十五年未再踏上京城土地的司马光也带着两位侍童骑着一匹马从洛阳而来。他的突然出现,给京城的百姓带来了莫大的欢喜与希望。消息迅速传播,人们欢呼雀跃,欢迎司马光的人流从京城各处涌来。卫士看见他,都说:“这就是司马相公。”他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以致于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对司马光说:“您不要返回洛阳,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救百姓吧。”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后临政时,司马光已是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的四朝元老,颇具威望。

    司马光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二日,担任了宰相职务。司马光做宰相时,曾亲书“榜稿”,就是启示,张贴在客位,内容如下:“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分付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来访诸君,若见朝政缺失,或黎民疾苦,欲进忠言,请以奏疏上奏朝廷,我将与同僚商议,择可行的进呈圣上,领旨施行。如只以私信垂示,终无益处。如果我自己有过失,欲赐匡正,请以书信交门吏传进,我将深刻反省,谨遵改正。至于升迁官职,或者洗雪冤屈,凡与自身有关,都请一律呈状,我将与朝廷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请勿谈及。司马光再拜谨禀。

    宰相司马光每每询问官员们的俸禄够不够家庭开销,有人不理解,特地去问,司马光回答他:“倘衣食不足,安肯为朝廷而轻去就耶?”意思是说,如果官员们成天要为生计操心,它还怎么肯轻易为朝廷效力?

    范祖禹曾说:“公为相,欲知选事问吏部,欲知财利问户部;凡事皆与众人讲求,便者存之,不便者去之,此天下所以受其惠也。”

    司马光家有一仆人,三十年来都称司马光为“秀才”。有一天苏轼来访,就教那仆人该如何如何。第二天仆人改称司马光“大参相公”。司马光惊问原委,仆人以实相告。司马光说:“好好一仆,被东坡教坏了。”司马光大概挺烦那些头衔的,以他的个性,或许会认为它们就是些奢华的衣服。

    这个时期的司马光已经是66岁的老翁了,繁重的政务一时落在他的肩上。他以政治家少有的毅力,有条不紊地在高太后和哲宗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全面、彻底废除熙宁新法的活动。当时司马光功高盖主、权重无边,连辽国、西夏派来的使者也必定要询问司马光的身体起居,他们的国君对戌守边境的将官说:“大宋用司马光做宰相,你们轻易不要惹出事非,使边境出问题。”

    司马光晚年已疾病缠身。他写信给吕公著说:“我把身体托付给医生,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只有国事还没有托付,今天就把它交给您吧。”于是上书论免役法五大害处,请皇上下诏废除,并请求废除提举常平司;边地的策略以与西戎讲和为主;又建议设立十科荐士之法。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

    早在哲宗元祐(1086年)正月,司马光就筋力衰微,双腿不听使唤。为此不得不告假在家养病治疗。高太后又派御医轮流给司马光治病。浩荡皇恩感召着这位老臣,使他更加努力地工作,但病情并没有好转。不过他也在与病情争时间,一方面自己坚持努力工作,克服病情带来的痛苦,又一方面督促部下加倍努力,尽快扭转朝政。他对朝议大夫彭寂说:“于朝政阙失,民间疾苦,愿不惜以时间上闻。”司马光自己在忘我工作,也要求他的部下与他一起加快步伐,加速废除熙宁新法的步伐。为了不影响工作,司马光拒绝熟人登门拜访,并贴出条幅“访及诸君,若在私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随着工作的步伐加快,疾病也加快了脚步,八月,虽然是金秋季节,司马光的两脚不能迈步了。

    一次,本来应当由他主持的明堂大礼,他也没法到场了。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都是关乎朝廷天下的大事。

    到了九月初一这天,司马光把大事都安排好了,但他再也不能做任何工作了。在西府宰相官邸,他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而一切大政也都安排妥当。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逝世,终年68岁。他死后殓入早备好的薄棺,遗体仅盖一旧布被,随葬的只是一篇专门颂扬节俭的文章——《布衾铭》。前来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府中萧然,满屋图书,床上铺一领旧竹席,都慨叹不已。朝廷送来2000两丧葬银,其子遵父遗命全部退回。司马光去世以后,家人发现八页未及上呈的奏章,全是手札,论当世要务。太皇太后和哲宗追封司马光为温国公,赐一品礼服,谥“文正”,命侍读学士苏轼撰写碑文,并亲自题写了“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随即委派钦差大臣督工,发陕、解、蒲、华四州之士卒,征附近各地之巧匠名工,穿土凿石,历时两月,用工两万,为司马光营建了墓地。元年(公元1090年)五月,也就是司马光逝世同年五月,始将灵柩从京师运回,安葬于此。

    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司马光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自己时说:

    司马温公祠前的﹃杏花碑﹄亭

    “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百姓都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元佑三年,在司马光的墓前竖起了一幢巨大的神道碑,盖了木结构碑楼。这一切是帝王对人臣的奖掖,也是对司马光一生的肯定。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

    司马光从20岁入仕做官直到病死,其间除有15年时间从事《资治通鉴》编修工作,其余30余年担任官职。在这30多年的政治活动中,他以一个忠君、忧国和直言敢谏的贤臣的形象表现了他的政治见解,并以此显扬于当世。特别是在他五年的谏官(公元1061—1065年)任上,认真履行了一个言官的职责,关心政事,对朝廷竭尽忠诚,五年之中,前后共上奏章177余招,其中对有些重大事件一奏再奏,多重奏至六七次,他为北宋政权的巩固而出谋画策,不惜呕心沥血。司马光在学术上对我们民族的影响远远超过他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将会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起永远留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