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金博士是历史学家和作家们非常尊敬的人物,深受新西兰人的尊敬和喜爱。他为新西兰历史和学术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他新出版的《新西兰企鹅的历史》,迅速成为畅销书,至今已再版7次,售出7万册,成为英文先驱报命名的2003年风云人物。他一生共写作33本书。
他遇难后,新西兰各界十分惋惜。
新西兰人把他们最杰出的学者称为司马迁。
那么,中国的司马迁有些什么成就?是哪儿人?这里,我说说司马迁的故事和我访问他的故里的情况。
我来到陕西省韩城市东北部的龙门。奔腾的黄河,带着陕北黄土高原的泥沙,在晋陕峡谷中飞流直下,到了龙门,激流怒涛,盘旋回转,冲岩撞石,山鸣谷应。一出龙门,浊浪驰泻开来,河床迅速扩展五六倍宽,上眺叠浪排空,下观云烟弥漫,景致壮观极了!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代,龙门山和吕梁山在这里相连,挡住了黄河的去路,洪水泛滥成灾。后来夏禹治水来到这里,把龙门山从腰劈开,对峙的黄河两岸,陡峭壁立,只有神龙才能由此飞腾而上,所以人们称它为龙门。每年暮春,有许多大鲤鱼从下游汇聚龙门,惊险跳跃;跳上冲下,百折不回。一年之中,能跳上去的超不过七十二条。鲤鱼一跳上龙门,就化成龙升天了。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
这富有诗意和神话色彩的地方,就是司马迁的家乡啊,中国人把司马迁称为史圣!
司马迁到底从小生活在哪个村子?如今还有没有关于他的遗迹?
经当地老乡指引,汽车沿着平坦的柏油大道向西南奔驰,大约一个小时,进入一道富饶美丽的平川:路旁碧树成行,庄稼葱绿;玉米吐出红缨,棉花摇曳着新蕾,芝水环绕其间。相传芝水原名陶渠水,因汉武帝当年在此采到了灵芝草,认为祥瑞,而改名芝水。
车过芝水桥,眼前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书“汉太史司马祠”,笔力潇洒超脱,令人赏心悦目。过了牌坊,是一条蜿蜒的石铺陡坡,名叫“司马坡”。这就是当年从韩城到京城长安的通衢大道,因从司马祠旁通过而得名。如今,有平坦的柏油公路从坡上直通西安,这段当年的通衢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
从司马坡到祠墓顶端,是99级石砌台阶,台阶共分4段,用砖依山势筑成了4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高升,直通山上云霄之中的殿宇。第一台的牌坊上书“高山仰止”4字,字迹清秀隽永,表示历代人民对司马迁的敬仰和爱戴。第二台阶原来有建筑物,上书“龙门才子故里”今已不存。第三台阶上有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4字,字迹古朴庄重,有汉魏之风。取意于《太史公自序》的“耕牧河山之阳”。少年时代的司马迁,一面在家读书,一边下地劳动,陶冶在黄河之滨、梁山以南这块肥美的土地上。
登完石级,只见朱漆的山门顶端,横写着“太史祠”3个行书大字,笔墨酣畅,活泼洒脱。山门两旁,古柏参天,花木竞芳;新桐古槐,交相辉映,显示出司马迁的伟大人格与万代名香。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女墙。远眺俯瞰,祠北芝水萦绕,清涟有声;南距通衢,悬崖多柏;西枕梁山,灵峰秀耸;东濒黄河,巨浸回澜。两岸峭壁千尺,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走进山门,院内左右两株古柏,挺拔苍劲;梧桐修竹,婆娑掩映;游廊甬道,布局相宜。甬道的西端,是全祠的主体建筑——献殿和寝殿。这两座建筑,相距很近。祠殿流角飞檐,龙盘凤飞,雕梁画栋,溢光流彩,巍峨而壮观。
进了献殿,一位老先生接待了我们。他从小研读司马迁的着作,自愿前来住在祠里,“侍奉子长,接待游人”。我们对面而坐,细细交谈,阵阵山风吹来,心情舒畅坦然。
老先生对我们说,这座古迹,最早建于西晋永嘉四年,距今已近1800年的历史了。接着,老先生带领我们参观。
走进寝殿,一座司马迁彩色塑像端坐在正中的佛阁里。像高两米五,方脸、长须,两眉入鬓,面稍朝北,有言北望苏武,有言北望李陵,显出刚毅不屈,抱负不凡的气概。
站在像前,一种敬慕之情,油然从心中升起。司马迁坚忍不拔,刚直不阿,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事迹,在我脑海里回旋起来。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能背诵古文——《左传》、《国语》、《世本》等。20岁以前的司马迁,已经通览群书,有了广博的知识。他父亲司马谈对他教育很严,寄望很深。在他读完万卷书之后,又给他安排行万里路——游历全国河山的学术旅行,接触了广大人民,考察了历史遗迹,寻访和收集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居和逸闻轶事,了解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为他后来写《史记》积累了资料,打下了基础。汉武帝元封三年,司马迁35岁时,他父亲司马谈病殁洛阳。父亲临终时拉着司马迁的手含泪嘱咐他,继承先祖的事业,写一部国家历史书。司马迁泣涕受教,并发誓一定着述历史书。
司马谈死后第二年,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42岁时,开始着述《史记》。到了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案。孜孜不倦写《史记》的司马迁,受到牵连,被下了监狱,后来又被定为死罪。
当时法律规定,判处死刑的人,如果用钱去赎罪,或者去受“腐刑”,都可以免死。司马迁官微家贫,拿不出巨款,只能去受“腐刑”。在“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棒楚”的酷刑面前,他才真正认识到了主上的面目和王法的本质。
在司马迁心中,“腐刑”简直是一种比死还要可怕的奇耻大辱。“诟莫大于宫刑!”“最下腐刑极矣!”此刻,他多么想立即自杀死去,但是,他转念一想,如果这样死去,不过像九牛失去一毛罢了。如果这样平白死去,很不值得。他觉得自己应该坚强地活下去。他挺起身来,抹干眼泪,藏起痛苦,发愤着书。司马迁写《史记》遇到的困难,像鲤鱼遇到龙门激浪一样。但他坚持上登,艰苦卓绝,百折不回,终于达到了目的。大约在他55岁那一年,他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空前伟大的巨着——《史记》。《史记》共130篇,52.65万字。它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将近三千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过去的历史书,没有任何一部超过它的。司马迁不但是中国文化的伟人,也是世界文化伟人。接待我们的那位老人,仰望司马迁雕像,心情激动,高声朗诵了他的诗作:
公身虽去几千载,河山屡改公犹在。
公为河山增其光,河山为公留其彩。
多么真挚的诗篇!中国人民会永远纪念他,歌颂他,以他为榜样,发奋图强,为国增光!瞻仰了司马迁塑像,我们返回献殿。献殿内外,碑碣林立,石刻遍墙,上刻历代修建祠庙的原由史略和文人名士朝拜瞻仰的诗词文章。这里共有62块碑石,其中一块碑石,特别引人注目: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熊。
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是郭沫若先生1958年专为司马迁祠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字迹龙飞凤舞,遒劲豪放,词句深邃感人,令人玩味无穷。有志不惧冤与苦,乐为国家民族写史书的司马迁,虽遭不幸的宫刑,仍能忍辱苟活,含冤图强,幽而发愤,潜心着述,秉笔直书,翔实记录,写成了划时代的鸿篇巨制。幸有司马迁发愤,我们今天才能得见这样丰富的中国第一部通史,文学宝库中增添了一匣闪光的瑰宝。
在献殿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轻轻抚摸着殿内的一石一碑,仔细辨认着碑石上的一字一句。北边的一块碑石,记载着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唐代中书令、着名书法家褚遂良被贬同州(今大荔县)。一天晚上,他独坐西厅,若有若无,若睡若醒。恍惚迷离之中,见一年轻女子,高髻盛装,轻步走来。见了褚遂良,她痛哭流涕地诉说道:“我叫随清娱,是赵之平原人。17岁嫁给太史公,陪他周游名山大川,相爱甚笃。把我带到这里的时候,他因援陵受辱,我因此忧愤而死,葬于长乐寺西侧。死后至今,寂寞无闻数百年,请您代我撰文,并书刻石,立于太史公庙侧,以志不朽”。写完这个故事之后,还刻有“褚遂良撰文并书”字样。这个故事,虽然离奇,但它寄托着人民对司马迁的深厚同情和怀念。
祠庙后面,是司马迁的墓坟。墓呈圆形,高2.5米,直径5米,青砖砌成。周围刻有八卦和花木图案。相传司马迁灵柩原来在茂陵,西晋建祠时,才归葬于此。公元1260年,元始祖忽必烈改建成八卦环墓。墓顶五株古柏,凌风挺立,如同蟠龙卧顶,又像手掌撑天,十分壮观。据说此柏晴则翠色凌岚,阴则彤云含绿,风则波涛汹涌,雨则叆叆莹溶,雪则白贲堆琼而碧颜尤澈,以至夜之苍龙,月之映辉,霜露之濡沥,雷霆之相震鼓舞,随时所迁,变态如神,不可枚举。司马迁祠墓现在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铁骨不惧炉火猛,《史记》全是血凝成。司马迁志比龙门壮,心同黄河长。为写一部辉煌史书的大任强烈地驱使着他,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千秋功业。让我们高歌一曲,纪念他吧!
文藻不随秋色老,英灵常伴晓峰青,
勋业永如日月炳,千秋共仰太史公!(刊登于《亚洲之声》2004年4月2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