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让我们在这历史的森林之中,做一次旅行吧!
滔滔不息的黄河,孕育着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地处黄河母亲身边的陕西省,随处可见远古以来人类生息繁衍和辛勤劳动的印迹。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11万件文物,就是人类祖先一代一代劳动印迹的汇集。它如同11万棵古树,构成了陕西历史的森林;基本陈列厅展出的3000件文物,就是从其中选出的精品。
展厅最前边是蓝田猿人头盖骨。考古学家认为,她是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110万年以前生活在蓝田灞河岸边的公王岭上。她比北京猿人要早好几十万年,是我国北方最早的直立人。
我国地质考古专家,都非常向往蓝田县这块宝地。这里的地层相当完整,从始新纪到现在,地层一层叠一层,每一层都可找到鉴定地质年代的各种各样的古动物化石。这样的地层,暴露出地面的就有1300多米,经历的时代长达5000多万年,简直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新生代时期的自然教科书,它像一块磁石,时时吸引着地质考古学家。我国着名学者贾兰坡教授率领数十名科学家于1963年、1964年连续在蓝田发掘考察,终于发现了人头骨化石。它是陕西历史的源头,是矗立在人类历史最前边的一棵参天大树。蓝田猿人拉开了陕西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序幕。人类历史从这儿起,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展厅里那许许多多稀世珍宝,如同一棵棵高高低低的古树,有系统地按时代顺序,各自叙说着自己的时代特征,时代风格,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它是陕西历史的缩影,中华民族古文化发展的历程,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生动详实的记录。
我们循着历史的步伐前行。西安半坡人、姜寨人生活的面貌,又展示在我们面前。展品表明,当时人们过着以农为主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那精致的经过磨制的新石器、取水的奇特尖底瓶、丰富而多彩的陶器,看后令人膛目。
进入商周时期展厅,恍如走进青铜器艺术的殿堂,眼前数百件商、周青铜器,斑驳陆离,琳琅满目。
陕西宝鸡地区是我国有名的“青铜器之乡”。从公元前58年到现在的两千多年间,陕西省历朝历代都有青铜器出土,仅1949年以后的几十年间,就出土3000多件,占全国出土青铜器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精品内容之丰富,居全国之首。举世闻名的利簋、麸簋、大盂鼎、毛公鼎等,都出自陕西。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全国收藏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鼎,本来是一种炊具,后来逐步演变为奴隶主贵族的专用品。鼎的多少,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我们面前摆放着一个特制的展柜,一尊近1米高,重120公斤的青铜大鼎,气势雄伟的站在里边。讲解员说它叫“丧鼎”。她接着讲起“问鼎”这个成语的来由。
在商、周奴隶制时期,礼祭时,天子使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使用五鼎、士使用三鼎。九鼎只能天子使用,代表王权,是传国的重器。九鼎放在国都。鼎失了国也就亡了。《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子(楚庄公)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周国的东南边疆),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楚庄公向王孙满问象征王权的九鼎的大小轻重,就是起了图谋周室之心。后来,就以“问鼎”比喻夺权。我们眼前的“丧鼎”,就是一个国失鼎失的例证。它是一名名叫“丧”的商朝奴隶主贵族铸造的,在商王朝灭亡时被周人虏获。这件大鼎历经沧桑,流传于今,不仅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同时也是武王伐商的历史见证。
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有青铜器2000多件,一个个制作精美,造型庄重,展示出青铜文化高超的制作水平和光彩照人的艺术成就。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在陕西历史文化长廊中,到处留下了秦人的足迹。在秦代展厅里,那气势雄伟的秦公一号大墓,那像山一样的秦始皇陵,那真人一样的秦俑军阵,使人感到,惟“大”尚“多”是秦文化的显着特点。
我们从展室的图片说明和实物看到,秦国的宫殿、陵墓、建筑材料,无不大得惊人。秦国的前期都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城南),后期都城咸阳,都营造了许多规模巨大的宫殿。雍城里有高寝、大寝、受寝、大郑宫、蕲年宫等许多宫殿建设,光雍城中部的先秦朝寝建筑,总面积就达2189.8平方米。西戎使者由余参观后感叹道:“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国后期都城咸阳,也建设了许多规模恢弘、豪华壮丽的宫殿。秦始皇在东征六国的过程中,每灭东方一国,就在咸阳“北阪”上仿其国宫殿修建新宫,使咸阳的宫殿增加到170座。但秦始皇仍嫌“先王之宫廷小”。在渭河南岸修建规模更加宏大的阿房宫。光阿房宫的前殿就达到“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诗人笔下免不了夸张,但修建了庞大和豪华的宫殿却是事实。
西汉是一个农业生产空前发展的时代。展室陈列的大批铁制农具和从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陶灶、陶仓、陶牛、陶马和陶质建筑庄园等,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整个汉代是一个开朗的生气昂然的时代,国家统一,繁荣富足,经济发达,科技发达。展室的尚方镜,反映了汉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水平。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品的官署,它铸的镜背面有尚方铭。这种镜质地坚实,镜面细腻,富有银灰色韵泽。经化学分析,它有稳定的铜、锡、铅、锌等合成比例。这是一种奇特的透光镜!将它的镜面对着日光时,在墙上可以反映出镜背上的纹饰和铭文。这种透光镜的制造工艺,到现在还一直为人们研究、探索。《古镜图录》上称赞说:“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斯镜也。”
历史宛若一轴博大而神秘的画卷。陕西历史博物馆,构成了这轴画卷的丰富内容。我们再向前走,一股盛唐气息扑面而来。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城市,大唐帝国的威名传遍天下。展厅里,那精美绝伦的金银器,气势憾人的镇墓兽、天王俑,那丰满艳丽的侍女俑,都反映了盛唐时期威慑四方的气势。那欢乐向上的时代精神,那自信开放的心理特征,那创造命运的热情,充满展厅。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会吸引着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思。
我们的视线落在那精美绝伦的金银器、三彩器、瓷器和玻璃器上。这些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制品,光泽晶莹,灿烂辉煌。它们似乎挟带着大唐盛世蓬勃向上、博大精深的巨澜,展示在眼前。
唐代统治者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使金银器的冶炼、制作技术日益精湛。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的何家村,一次就出土两窖唐代金银器,共有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达270件,品种之繁多,造型之精美,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发现。这里发现的五足镂空银熏炉,高30多厘米,由盖、身、座三部分组成,盖面和炉身都镂空为忍冬花,炉身和炉座以子母扣连接,结构匀称美观,既是实用品,又是难得的工艺品。八棱乐伎人物金环,每面都用高浮雕做出神态各异的乐伎人物。环形杯上雕有老人头一对,深目高鼻,浓髯下垂,造型和纹饰明显地接受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反映出当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1987在法门寺地宫,一次就出土唐代金银器121件组。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确属唐代皇室等级最高的金银器物。展厅中陈列的“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折枝团花鎏金银碟”等,做工精湛,纹饰华丽,令人叹为观止。这么多金银器物摆放在一起,富丽堂皇,璀璨夺目,怎能不让参观者驻足、流连!
陕西历史博物馆11000平方米的展区。围绕展品的展线,在展区弯来绕去,长达15公里。数千件珍宝展示其间,构成了气象万千、博大精深的历史森林。这座森林,以陕西地方通史为序,包括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重点陈列了原始社会和我国中世纪鼎盛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示出长期作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陕西省悠久灿烂的文化。
着名考古学家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看完展览,兴奋地说:给我很突出地留下几点印象。第一,馆的建设规模宏伟,风格典雅,设备非常齐全,看了以后,精神很振奋。第二,文物多,丰富,品位高,有许多稀世珍品,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全省文物的精华,基本都囊括进去了。第三,陈列很有特色,原始社会自成体系,新石器时代几个类型基本齐全,一步一步走下来。青铜器给人一种气势恢弘的感觉。我看了一下,陕西是文物大省,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基本可以体现出来。
风雅敢领天下先,敞开心扉迎贵宾。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次群众集会,就是100万长安民众走上街头,迎接西行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今天,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玄奘法师译经藏经的大雁塔毗邻而立,互相辉映,各领风骚。它必将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掀起新的旅游参观热潮。(刊登于《亚洲之声》2004年4月2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