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急忙到电视机前。一看,原来是香港卫视的现场直播节目:陕西法门寺附近的人们召开大会,准备送佛骨到香港去。荧屏上,人们忙碌着。他们给佛做着各种传统的、十分好看的花馍,唱着陕西乡亲们爱唱的地方戏,热闹非凡;法门寺博物馆馆长韩金科先生跑前跑后,忙个不停。荧屏上,尽是我熟悉的人和事。乡音乡俗,格外亲切。
晚上,我躺在床上,仔细回忆起出国前的那次有意义的旅游。
如今世界上唯一保存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地方叫法门寺。法门寺就在中国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镇,它是中国唐代着名的皇家寺院。
一
从古城西安向西120公里,远远看到一座砖砌宝塔,高耸在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上。那就是法门寺塔,那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现在的法门寺塔是仿明代塔建造的,共有八棱13层。塔高44米。八棱有8个角,每个角都有一个风铃。风来时,铃声响亮,象征释迦牟尼说法非常悦耳动听。
我们围着这高大雄伟的宝塔参观。塔南面刻有“真身宝塔”字样,东是“浮屠耀日”,北有“美阳重镇”(当时的法门寺镇称为美阳镇),西边写着“舍利飞霞”。每级塔上都有砖砌花檐和砖雕斗拱。放眼望去,八面临风,既高峻又宏伟,有拔地出世之态。
法门寺原叫阿育王寺,寺内的塔叫阿育王塔。创建于东汉桓、灵年间,是我国安置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四大着名寺院之一,素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美称,在唐代升为皇家寺院。
阿育王是印度古代恒河流域摩揭陀国的一个国王。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南征印度羯伽国,统一了印度半岛,成为印度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在统一战争中,阿育王俘虏了15万人,杀了10万人。战后随即崇信佛教,排斥战争,把佛教当成救国护心之术,对过去的战争进行追悔。同时派僧侣到邻国传教、布道,广修佛塔,供养舍利。《阿育王传》记载说,他令悉取所藏之舍利,造四万八千宝塔。我国历代许多碑石和典籍记载,法门寺塔就是阿育王所建造的四万八千个宝塔之一。
1981年秋,受四川松潘地震影响,法门寺塔因年代久远失修,中裂倒塌一半,另一半巍然耸立,蔚为奇观。1987年,考古工作者拆除那一半残塔时,意外地发现了塔下的唐代地宫。地宫中珍藏着佛指真身舍利和大批稀世珍宝。随即在法门寺西侧兴建了以收藏和陈列地宫文物、研究其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
走进法门寺博物馆大门,一座通高25米的三层塔式阁楼拔地而起,这就是法门寺博物馆的主体工程——珍宝阁。这座建筑是按照地宫出土的鎏金铜塔的式样设计建造,具有典型的唐风唐韵,被评为陕西省20世纪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1990年荣获国家建筑学会最高荣誉鲁班奖。它的设计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女士。我们停步阁前仰观,阁与真身宝塔遥相呼应,气势庄严非凡。
二
踏进阁门,我们进入陈列法门寺地宫珍宝精品展室。展览大厅全为封闭式,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珍品陈列依次展开。
导游向我们介绍地宫的形制和发现经过。她说,1987年清理塔基时,意外地发现了地宫。它的形式和皇帝的陵寝相似,但规格很高,由7个部分组成,出土了震惊中外的4枚佛指舍利和大唐皇室供奉的稀世珍品,多数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地宫坐北向南。第一道门高80公分,门上刻有神鸟朱雀。地宫内的隧道前宽后窄。第二道石门的门口有两块石碑,记载着法门寺的历史和地宫文物的名称及数量。
法门寺地宫是全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最宏伟的佛塔地宫,全长21.12米,面积31.48平方米,有踏步墁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后室秘龛7部分组成,全部用青石砌筑,共有4道石门。唐代墓葬一般为单室,只有皇帝和太子、公主身份的人才有前室后室。法门寺地宫的结构,是模拟帝王陵墓的高规格建造的墓室。它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文物资料。从地宫发现有4枚佛指舍利,为3枚影骨和1枚灵骨。前、中、后三室安置的是影骨,后室秘龛安置的是灵骨(灵骨就是佛的真身舍利,影骨是为了保护灵骨而制作的仿制品)。它的大小、形状与唐代佛典《感应录》和地宫碑石记载基本吻合,这是全世界目前仅存的佛指舍利,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每一枚佛骨,都保存在十分华贵的金、银、水晶或玉石棺椁里边。灵骨安放在唐懿宗供奉的珠光宝气、华贵绝伦的八重宝函之内。这八层宝函,金一层,银一层,玉一层。每一层都镌有生动流利的浮雕,有威武传神的四大天王,有形象生动的佛门弟子,有富丽典雅的花瓣花朵。各层还镶嵌有珍珠宝石。最里边是纯金做的佛塔,塔上是纯金做的筒瓦,金质莲花捧托着金珠顶。塔座为纯金方台,金台中央立着一根银柱。佛指舍利套在银柱上。国家文物局目前(1995年)唯一批准用“特级”命名的文物,就是法门寺珍藏的4枚佛指舍利。考古界编号时命名为“特级”1—4号。
谈到迎送佛骨时,女导游说,公元555年,西魏首先在这里造塔供养佛骨。到了唐代,大唐皇帝每隔30年开塔迎送佛骨一次。历史上共有8位皇帝6次迎送佛骨在宫中供养的活动,最早一次是唐太宗李世民,最晚一次是唐懿宗、唐僖宗一块迎送的。唐咸通十八年,僖宗封闭宫门,从此官方再没有打开地宫。直到我们1987年清理塔基时,才意外地发现沉睡了1113年的唐代地宫。
迎送佛骨是唐代皇帝活动中的一件大事。他们以为把佛骨迎到京城,在禁中供奉,可以求得“岁丰人和”。每次迎送,都举行极其隆重的仪式,请高僧在塔下念经七日七夜。从法门寺到长安,沿途广设帐篷、幢幡、宝盖,绵延不断。特别是唐懿宗十四年(公元873年),迎佛骨入宫时,“朝野震动,盛况空前”,“珊瑚、玛瑙、珍珠、毖瑟,缀为幡幛”,“剪裁为幡和伞”,约以万队。从法门寺到长安,车马日夜相属,饮馔盈溢路衡。四月十八日入京城时,道从之僧徒,如潮如流;歌舞管弦,梵诵之声沸盈天地。朝野上下,一片奉佛狂澜。
在此我想到了因谏迎佛骨遭贬的韩愈。刑部侍郎韩愈素不信佛,不顾杀身之祸,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毅然上书阻谏。他在《论佛骨表》中,把佛骨称为“枯朽之骨”,“污秽之物”,建议“投诸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感”!他的疏奏触怒了深信佛法的宪宗皇帝,要把韩愈杀掉。幸有裴度、崔群等请求宽容,才免去韩愈侍郎之职,贬为潮州刺史。韩愈离长安那天,大雪纷飞,心灰意冷。他出长安到达秦岭蓝关遇侄孙韩湘时,写诗记下了这段事和当时的情怀: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骨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从此,再没有人敢斗胆劝谏皇帝迎送佛骨了。
三
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是我国金银器考古发掘收获最丰富的一次。这个地宫可以称为唐代金银器的宝库。
在金银器陈列处,导游告诉我们,地宫出土的121件金银器,全部都是皇室供奉的。等级极高,成组成套,在国内尚属首次。她带领我们,一件一件地介绍,一件一件地观赏。我们先看到比常用的洗脸盆大得多,而且异常厚重的鎏金银盆,口径460毫米,通高145毫米,总重量6.265公斤。银盆上有鎏金的鸳鸯,还有团花纹的双耳,异常精美。我们又看到一只6.408公斤重的银熏炉,又看到全身缀满珍珠璎珞的鎏金银菩萨,又看到金黄明亮,海碗那么大的纯金钵盂,又看到吹一口气便能袅袅上升的两支银芙渠。那纯金钵盂的口沿,錾有“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十四两三钱”字样。
法门寺金银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组配套。我们看到了唐僖宗供奉的严密配套、自成体系的精美茶具,有鎏金银碾茶槽子、银碾茶轴子、银碾茶罗子,以及喝茶的瓷茶盏等。这套茶具构造新奇,工艺精巧,形制美观,实为罕见的文物珍品。这套完整的唐代银茶具,具有烹煮、点茶、碾罗、储藏、盛盐、烘焙等一系列功能,是唐代茶具艺术真实全面的再现。中国茶艺过去传到日本,成为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如今许多日本客人看到这套珍贵茶具,激动不已。他们仿佛找到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河的真正源头。
我们又看到了一件新奇宝物——世界锡杖之王。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如来佛命观音菩萨赠送给唐僧的几件法器之一,就有一杆九环锡杖,“持此锡杖,免遭轮回,不遭毒害”。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中,有3杆锡杖,金碧辉煌,引人注目。特别是一杆被称为“世界锡杖之王”的随真身金银花锡杖,有4轮12环。此杖通体錾花涂金,杖首用银丝盘成4轮桃形。轮顶托着智慧宝珠一颗,杖顶又有忍冬花、流云纹和仰莲花瓣组成的三重佛座。再上承托钻杵宝珠。杖身中空,錾刻12圆觉僧,个个栩栩如生。杖高1.9米,比现藏日本正仓院的“锡杖之王”——白铜锡杖在形制、等级、制作精美程度等方面要高出许多,堪称为佛门法器之奇宝,是文化瑰宝中独一无二的珍品。
唐代实行对外开放,东西交流十分频繁。人们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往国外,也引进了外国许多先进的东西。我们面前,是一张丝绸之路路线图。中国是丝绸之国,尤其在唐代,丝绸工艺高超绝伦,风靡世界。当时法门寺就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从长安出发,必须经过这个地方,然后再向各国去。地宫的《物帐碑》记载,地宫共有700多件丝绸品,包括绫、罗、纱、棉、锦、绣、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品种。大部分是武则天、唐懿宗、僖宗、惠安太后、昭仪等皇室供奉的。多为服装、鞋帽等生活用品,都有明确记载。可惜,由于地宫封闭条件差,多数丝绸物已经炭化、朽败,仅存残迹。这里展出的照片显示,有一小部分丝绸储藏在密闭的容器中,堆积在深处,保存尚好。如《物帐碑》上明确记载有“武后绣裙一腰”。这腰绣裙至今保存完好,使我们看到了一千年前的真品,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现在考古工作者把这一大堆一大堆的丝绸品残片,灭菌保温保湿冷藏在特定的环境中,以待来日用高科技手段,再现它当年的风采和神韵。
人们过去读唐诗时,一直不理解白居易等大诗人所写的“蹙金绣”、“盘金线”是什么物件,以为那只是诗人的浪漫想象。地宫这些保存完好的丝织物重见天日,给人们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蹙金绣和盘金丝,是两种刺绣针法,是把金子制成金丝,然后在丝织物上刺绣。法门寺出土的夹有金丝的丝织物中,金线加工技术高超绝伦,其中织金锦中的捻金丝,平均直径为0.1毫米,最细处仅为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得多。每米丝线上绕金箔三千捻回,其加工技术之高超,令人称绝。目前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也不得不为之倾倒折服。看了这些,你就可以理解中国唐代丝绸饮誉世界的原因。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是陕西省继秦兵马俑之后的又一惊世发现。我们在这里还看到了许多世界之最。在清理地宫27000多枚唐代货币时,意外地发现了13枚玳瑁币。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珍贵的货币。在地宫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器——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什么叫秘色瓷?唐代文献多有记载,圈外人不得而知。宋史载,秘色瓷专供宫廷而烧制,民间不得制作和使用,所以叫秘色瓷。这种只有记载而没有实物的宫廷专用器皿,长期被人们猜测、判断,越发显得珍贵和神秘。这里的秘色瓷异常精美,全部完整,是中国瓷器史上一次重大发现。
四
走出珍宝阁,我们重新观赏了法门寺全貌,令人兴奋不已!重修后的法门寺,是全新的姿容:挺拔巍峨的宝塔,高耸入天;雍容大度的珍宝阁,气势雄浑;还有那宽阔的寺前广场,那笔直的宝塔路显示着佛门圣地的新生。如今的法门寺,游人如织,学者云集。
法门寺博物馆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对这一批稀世珍宝上所凝聚蕴藏的丰厚文化内涵,开展了空前的全面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1994年3月,他们在研究法门寺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将唐代佛教密宗供养舍利的曼荼罗世界全面破译。专家们研究确认,整个法门寺地宫,在公元874年封闭时布置为唐密曼荼罗。曼荼罗是印度梵语,意译为坛场,是佛教在诵经和修法时,按一定规则安置佛像和菩萨像的地方。地宫的法器上,供养的珍奇宝物上,雕刻的各种图像,都和佛典记载的曼荼罗图像一致。专家们评价这项研究成果的价值,等于1987年发现地宫。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当时称赞道:这次破译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快被采纳,1995年3月,在法门寺博物馆新修的“地宫曼荼罗文化陈列”正式开放了。
陈列唐曼荼罗文化的新地宫为石砌盖顶洞式,主体建筑有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它全部复原了1987年发现地宫的历史面貌。人们走进新修地宫,可以看到里边呈现的佛教大千世界的辉煌。
这个文化陈列,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奇观。作为佛教界的最高法界,法门寺保存着如今世界上明确记载的真身佛指舍利。
法门寺将又一次永久地成为世界佛教徒朝拜中心。(刊登于新西兰中文《先驱报》2004年6月2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