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俊文手记-国庆佳节忆当年秋风暴雨想家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今年国庆节期间,渭河第5次洪峰又来袭击陕西地区。渭南市和华县的人民是在和狂风暴雨搏斗中度过国庆节的。温家宝总理也来到连续5次遭受暴雨袭击的陕西地区,慰问受灾的人民。

    一场又一场暴雨,怎么这样无情?你为什么偏偏跌落在我那多灾多难的家乡?狂风呀!暴雨呀!你扑打着家乡的土地,仿佛跌落在我的心上。我身在海外,怎么能不想千里万里之外的亲人、同学和朋友?他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呢?

    闻听暴雨洪水对家乡的危害,我就想起了当年修建的三门峡水库。三门峡对下游的河南、山东还有一些益处,但对上游,对我的家乡——陕西渭南地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记得我上初中时,报纸上登载着由(苏联)专家设计建设的三门峡水库,将给我们带来美妙的前景:水库修成后,渭南市将变为湖滨城市,黄河沿线将要建设许许多多梯级水库,发电、航行、游览。到那时,我们可以就近自由乘船在渭南周围观光游览,享受那天堂般的生活。

    可是,没有多久,我国专家就否定了这个方案,因为设计者没有考虑到黄土高原给黄河下游带来的泥沙问题。然而,为时已晚,三门峡水库已经动工兴建了。挽救的唯一办法,就是缩小计划。就是这个缩小了的修建三门峡水库的计划,堤坝高度只有计划的很小一部分。尽管如此,却给今天的渭南地区带来了无法抗拒的灾害。因为它抬高了库区水位,减缓了黄河水的流速,上游带来的泥沙迅速沉淀淤积,直接受害的就是渭南地区,就是我的家乡啊!

    我从电视、报纸和网上看到暴雨袭击家乡,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在西安工作的情景。当年我是记者。一年四季,都要用不少时间跑水利方面的消息。我知道,陕西省领导,特别是管水利的副省长,最担心的就是渭南地区。

    陕西渭南地区水利上的问题,主要是黄土高原的泥沙和修建三门峡水库带来的恶果。冬季,这里的人们,担心的是遭受冰凌袭击。因为黄河水从黄土高原流来,一进入渭南地区就缓慢流动,好像散步一样。这一缓慢,就来了灾害!黄河在潼关以上的河床升高了,一时半刻流不出去,就在陕西的大荔、合阳一带结冰成凌,最终突破河堤,造成灾害。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有一年的春节前后,我曾经到大荔县采访过冰凌灾害。记得是在春节那天,我到了大荔县的黄河滩,访问了躲在河滩高处的灾民。灾民们忍饥受冻的情形,使我不由得掉泪。乡亲哪!你们就在这样寒冷的帐篷里过春节啊!

    其实,洪水给陕西危害最大的,还是在夏季。我多次到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等地采访过。这一带南边紧靠秦岭。过去,大水从秦岭山上流来,顺利进入渭河。现在不同了。因为修建了三门峡水库,渭河入黄河处流速缓慢,形成了高5米的一道坎。渭河的河床比过去抬高了很多!若遇大雨,不但渭河因爆满而流不下去,大量的河水倒灌到支流,再加上从秦岭流来的洪水向下奔涌。山上向下流,渭河向上灌。水流集中到这儿,怎么办呢?只有冲破堤坝!

    这里的河坝,都是在原来河床和堤坝之上加高修建的,已经成为悬河,经不起洪峰左冲右突。我去过渭华地区南靠秦岭的罗敷河、长涧河、石堤河、罗纹河等,都是这样!我记得当时看过这一带的河流之后,曾经写了一份内参。题目记不得了,大体意思是,渭华地区已经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若遇特别大的暴雨,将会不堪设想!可是这么多年,渭华地区很少遇到这么大的暴雨,虽也造成了一些灾害,但没有引起令人震惊的大灾。今年就不同了,连续不断的暴雨,一场接着一场,轮番不断,连续5场暴雨,不断袭击渭华地区!

    我从中文电视上看到,暴雨给渭华地区人民带来了惨重灾难!今天这里紧急撤离,明天死亡人数增加。一次,仅华县,就有12万人紧急撤离!我的同行——渭南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被洪水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我不清楚,我在渭华地区的朋友们,现在怎么样了?

    当我看到电视上说,洪水袭击华县县城。我就不由得想起我的老同学、老朋友李全有。他今年65岁,退休前在华县政协任副秘书长,退休后就住在华县政协里边。

    我们刚从陕西师大毕业那阵,我留在师大,他分配到了商洛地区。他每每从商洛来信,我接到后欣喜地阅读,有如两人又见了面。他从商洛回来,我在陕西师大接待他,一起畅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欢乐。后来,他工作调动,我也转换了工作岗位。当时由于各自工作忙,较长时间没有通信。这样一来,我们失去了联系。以后凡有人从商洛来,我必打问他的去向,始终没有问到可靠消息。我有一位同学是老商洛,我问过他不下10次,他只知道全有回关中了,但不知道他回到了关中的哪个县。多少年来,我到处打问,处处寻觅,终无音信。失友之苦,难以描述。我为此常常惋惜。

    1999年的一天晚上,我正在家中看电视,忽接到老同学田文棠电话,说李全有正在陕西师大访友。我喜出望外。多年寻觅不到的老朋友,终于能够见面了。快哉!乐哉!我和老伴,连夜去拜访他。我那天晚上和李全有、田文棠三人畅谈的一幕,不时萦绕心中。当时我已经获得批准,即将动身来新西兰定居。现在,我在新西兰已经4年多了,常常想起国内的朋友们。最近看到华县被淹,12万人撤离,居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之中;看到这里,我怎么能不想到李全有老同学呢?

    我是渭南市人。看到暴雨袭击渭南的消息,我还想起了我在渭南的老朋友赵明理。他也是我在陕西师大的老同学。在陕西师大期间,赵明理、苟良、南云瑞等同学和我,担任过院刊副刊的业余编辑。那时,我们熬夜商量稿件,经常灯下写作。那些年,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块儿商量报道设想,一块儿编稿写稿。我毕业那一年,我们几个人在一起的合影,我至今妥善保存着。照片上的题词,是我们商量后写的:“相伴明灯下,笑别雁塔旁。”我们学校就在大雁塔近旁;因为我即将毕业,他们为欢送我而写的。后来,我留校工作了。我们继续相伴在明灯下,没有带笑分别。我还记得,当年修建兴庆公园时,我们都参加了汗流浃背的劳动。公园建成,我们一道去游览。那次,我们乘坐小船,也拍了一张合影。合影后,也题写了两句:“今日汗滴禾下土,明日轻荡戏小舟”。这些合影,我带到了新西兰,现在还保存着。我翻开这些照片,不由得想起了赵明理同学。赵明理退休前是渭南地区党校的校长。最近这场暴雨,赵明理老朋友可安全么?

    我的家乡的人民,一到汛期,就提心吊胆。国庆节期间这次渭河洪水,是复式洪峰,峰型宽胖,过程长,每小时只前行3公里。一吨渭河水的泥沙含量竟达468公斤,洪水变成了泥浆,行进缓慢,过程长,水位高居不下,给下游带来新的压力。

    我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我的家乡的领导和人民,正在全力奋战洪峰。为战胜洪峰,陕西省领导提出了“雨下人不下,人换机不停”的要求。我祝愿家乡人民战胜这场灾害,日子过得安全幸福。

    (刊登于《亚洲之声》2003年10月10日)

    补记:

    我在10月10日的文章《国庆佳节忆当年,秋风暴雨想家乡》里,第一次提出了渭河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在于三门峡水库。10月22日的《自立快报》刊登了一条消息:中国水利部对今年渭河洪水的说法。

    消息说,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日前率领部分专家学者,对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进行了现场考察,详细了解渭河淤积和今年洪水灾情后,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专题调研会”。

    索丽生指出,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尽管三门峡水库建成取得了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会议提出,以陕西潼关高程降低2米作为工作目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争取使潼关高程降低到326米左右,较为合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