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5号从太空返回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此事立刻引起了争论。光《中国青年报》网上的“冰点时评”栏目,当日就800条网民的评论。
有人认为,杨利伟没有用肉眼看见长城,是对自身民族感情的极大伤害;另有人认为,科学地讲,在太空想用肉眼看到长城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有人说,用肉眼是否看到长城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荣誉的重大问题;也有人反驳说,科学是科学,不能掺杂任何感情。
我根据多年采访长城的实际体会,认为杨利伟真是好样儿。他说话实事求是,不掺一点儿假。不要说在太空,就是在地面上的一些长城段旁边,要想看到长城,也不容易。
一
我们知道,长城像一条巨龙,曲折绵延在我国北方万山丛中。这一浩大的古建工程,共有三处高大的楼屋建筑:一处是最东端的山海关,一处是最西头的嘉峪关。另一处修建在万里长城的中部,就是陕西省榆林城北的镇北台。
万里长城的作用,并不是修一座长而大的墙,就靠它阻挡敌人;而是还得有兵力、设备、指挥机构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平时和战时,都得严阵以待。
那么,长城是怎样防御敌人的呢?
1987年,我到榆林采访长城,榆林县志办的张建海先生同我们漫步缓登镇北台。张先生同我们一边走着,一边讲着陕北长城的历史和作用。
他说,陕北这段长城,是整个万里长城的中段,长约885公里,约占长城全长的十三分之一。它的作战指挥系统和战时的作用是:以榆林为中心来传递命令和敌情警报。当时没有电话,传递情报的最快手段是点燃烽火。长城每隔不远就有一座烽火台。如果发现敌情,当地烽火台迅速发出信号,一台传一台,很快就传到军事指挥中心——榆林。
“一堆烽火,只能说明那儿有敌情。但来敌多少,战斗情况,指挥机构弄不清楚,怎样调兵遣将呢?”
张先生笑着说,古代用烽火报告敌情,是有很严格的规定的。来敌数量,交战情况,都能准确传报。当时规定,白天的信号是以烟为标志,晚上是以灯笼和火为信号。常常给烽烟中加进去些狼粪(相传加有狼粪的烽烟,直线上升,风吹不斜),所以称它做“烽火狼烟”。
“烽火怎样区别敌人的进和退呢?”
张先生说,当时规定,敌进鸣炮,敌退不鸣炮。就是说,如果敌人进攻,烽火点燃,同时鸣一声炮,军事指挥中心就会知道敌人正在进攻;如果敌人开始退却,只点燃烽火,不带炮声,指挥中心就会放心。如果敌人不退,就不分白天黑夜,每隔一个时辰(二小时)发一次信号。
“那么,烽火能报告入侵敌军数量的多少吗?”
“也能。”张先生指出,长城之北,多属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打仗,进退迅速,灵活机动。如果敌军在百骑以下,点燃烽火时,在烽火台上要树一面黄旗,晚上挂一个灯笼;如果敌军在100骑到500骑之间白天树青旗,晚上挂两个灯笼;如果敌军在500骑到1000骑之间,白天反挂皮袄一件(把毛亮在外面),晚上挂三个灯笼。黄色是吉祥的象征,挂黄旗表示敌军在百骑以下,安全着哩;青旗表示黑夜,敌情加重了;挂皮袄表示严寒来临,敌情严重,需要严加注意。如果敌军在5000骑到10000骑时,白天挂号标(一种特制的旗子)一个,夜晚挂四个灯笼,表示敌军大举入侵,需要全力御敌。这时,不分昼夜,每个烽火台一个时辰发一次信号。台台相传,狼烟四起,号炮连天,形成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杜甫“烽火连三月”的诗句,就是描写敌人连续进攻,战火蔓延的战斗景况的。
我们不觉地扯远了。
快回到杨利伟在太空能否看到万里长城这个主题上来吧。
二
镇北台,顾名思义,是镇守北部边防的军事设施,是军事制高点。台高32米,分为四层。台顶原来有砖木结构的楼屋,在古代看来,气势尚算雄伟。但因年久失修,楼屋塌毁,如今只有四层台墩可见。
我们来到台墩顶端,周围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无论向东,或是向西观望,在向导指引下,你再仔细认真观看,那被黄沙半掩着的万里长城的躯体,似有似无,断断续续,若隐若现;如果没有向导,你自己在镇北台看,那长城就只是一道比平地高一点的沙梁。这是在长城的建筑上——镇北台上所看到的长城。
我们在地面上看,长城的躯体不见了。眼前一片荒沙和村庄。榆林县东侧有个村子,是治沙模范村。水草丰茂,果树成林。整个村子笼罩在浓阴中。我们那年来到这个村子,竟未看到长城。村中人指着村子里的一段较高处,给我们说:“那就是长城。”听了介绍,我们再仔细看,似乎能见到长城很少的一段残墙。
在长城脚下,找都找不到长城,在太空用肉眼能看见吗?
记得有一年,有一家媒体报道说,山西省北部的某个县,在深山发现了长城的很小一段。怎么发现的呢?说是有人在深山里的绿林中,偶然发现一个高堆,用锹一挖,全是砖头。经过考证,是长城的一部分。
像这样在地球上很难找到的东西,在太空用肉眼能看见吗?
专家们说,从理论上讲,在太空用肉眼看长城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去陕北采访几十年,东边多次从长城的雁门关经过;西边多次路过宁夏的长城脚下。我感觉到,在太空,即使能看到地球上的公路,也看不到万里长城。
但是,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坚苦卓绝、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并不会因为在太空用肉眼看不到而变得不伟大。
杨利伟实事求是的回答,不仅不是对我们民族感情的极大伤害,而是科学的认真负责的。他纠正了根本不正确的传言。
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科学求实的杨利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需要的真正的民族英雄!(刊登于《亚洲之声》2003年11月7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