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清晨带着干粮登程的。出了凤州镇东门,就是100多米的陡峭坡路,坡度大约在五六十度以上,车辆上不去。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了这段陡坡以后,才看到了插入云霄的凤岭。
从这里到凤岭绝顶,大约二三十公里。道路被两山相夹,陡折难走。这就是连云栈道了。
很早以前,从陕西关中翻越秦岭到陕南,有四条道路。其中比较宽平的是褒斜道和陈仓道。可是,到了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褒斜道北段不能走了。人们要从汉中到关中,就得沿褒斜道北上,转入陈仓道,北出大散关。这条沟通褒斜、陈仓两条古道的栈道,由于到处是高山,云烟缭绕,行人往来,像在云上,所以叫“连云栈道”。
这条连云古道,当年是用卵石铺的,有三四米宽。今天只剩下残迹了。由于路断人稀,荆藤密布,我们不得不分开荆藤枝蔓向上爬。走了大约5里地,老胡说:前边不远的开阔地上,有个村子,名叫烟筒沟村,过去是来往行旅歇息用饭的地方。我们好不容易来到这片开阔地。一看,一间房屋也没有了,只留下一些残墙断壁。原来,自从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修通以后,人们再不愿意艰难地翻越这高高的凤岭。因此,连云栈道被冷落了。过去住在这里的人家,也迁移到了山下。
从烟筒沟向上,道路更加难走,山摧崖垮,有时候根本没有路。我们不得不像猴子一样,手攀树枝,足登崖壁,一步一步向上爬,用了6个钟头,才爬到凤岭山顶。在凤岭之巅,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可眼下的连云栈道,又使我们领悟到:即使地上本来有路,没有人走了,路,也就没有了。
凤岭之巅是个好地方,头顶阳光灿烂,脚下白云飘荡。远远望去,巍巍秦岭,苍茫连绵,苍翠的古柏,挺拔的青松,染绿了群山。“芳树笼秦栈”、“云傍马头生”这些诗句,不由得涌上心头!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一个寒霜满天的夜晚,就披星戴月从山下的凤州起程,来到“马足低临树,峰腰侧见天”的半山腰中,回头远望凤州古城,看见住家的茅舍上稀稀疏疏飘散出几点晓烟。这清晨的景色,触发了诗人的情怀,随即吟成《晓过凤岭》这样美丽的诗篇。杜甫这两首诗,我们过去在其他汇集唐诗的册子没有看到,可《凤县县志》把它记载流传下来。《晓过凤岭》的第一首,把杜甫当年翻越凤岭的时间、心境和沿途的风光比较清楚地记载了下来。我们当年看到它,心中异常兴奋!杜甫当年过凤岭的情景,我们以诗为依据,在当时写的文章里向读者公开披露了!文章中增加了这样一段真切地描述,分量自然增加了,读来也更为感人了。
我们沿着杜甫当年奔蜀的道路继续前行。一路上,撒满了说不尽的诗歌和故事。
凤岭这个迷人的去处,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匹马戍梁州”的日子里,曾经多次翻越凤岭,也写下了动人篇章。我国历代诗人赞美凤岭的诗篇,是难以数计的。
请看,清代诗人冯云骧的《凤岭》诗,多么生动感人啊!
凤岭行来欲上天,此行无异作飞仙。
红霞白日回头近,鸟道蛇盘独马穿。
未断崩崖愁暴水,牛欹悬径仗危橼。
侧身万仞峰巅过,秦蜀遥看两点烟。
优美的诗篇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这段古老栈道当年的繁华。如今它虽然已经成为历史遗迹,但是就像孩子不能忘记母亲的乳汁一样,我们对伟大祖国这古老遗迹,仍然满怀着深情。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不顾疲劳,继续沿着当年杜甫走过的古栈道,向南边的山下走去。
下到山底,是心红铺村。这个村子街道整齐,房舍高大,各家各户,都是店铺式的门面。村里鸡鸣狗吠,村外竹树环合。村上的人上山采宝,下地种田,很少有外人来往,俨然一派世外桃园景象。
心红铺村南,是一条极窄的峡谷,名叫心红峡。当年的连云栈道,从峡谷贴壁穿过。谷底的古道已经淹没了,只有高处的崖壁上,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二米宽的卵石古道的残迹。
我们走进心红峡。峡谷北口,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岳礼写的“心红峡”3个大字,赫然地刻在悬崖上。峡谷里有一条清溪,一条小路;清溪如丝,小路如带,只能容单人通过。溪畔两旁,山崖对峙,群峰插云,林海茫茫,飞瀑悬挂。我们漫步在小路上,不时发现“翠峰排秀”、“长虹饮涧”和“云栈第一佳处”等摩崖题刻。行走其间,好像进入一个长长的山水画画廊。
心红峡长十多华里。出峡以后,过了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带,又往前走了十多公里,就到了连云栈道的另一个重要关口——留凤关。
留凤关是南星乡的一个村。村北有一座山岭,大约二三十米高。当年留凤关的关门,就建在岭上的豁口处。关楼早已拆毁,现在只留下了一段残墙,墙中间嵌着3块石碑。相传凤凰曾在此逗留,所以叫“留凤关”。
留凤关附近,流传着许多关于刘邦的传说。留凤关东面有一座山峰,叫做“汉王山”。传说刘邦暗度陈仓的时候,曾经在此安营扎寨。一天清晨,宫妃们起来洗漱,一不小心,撞倒了粉盒。粉盒从山上滚落下来,粉末飞起,粘到树干上,从此,这一坡松树就变成了粉白色。这传说固然不可信,那么,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凤县境内,为什么只有这一坡树是这种颜色呢?这个问题,只好留给植物学家去研究了。
留凤关的西边,有一条小沟,名叫酒奠沟。传说刘邦当年路过这里,从酒奠梁上撒下杯杯美酒。这琼浆玉液,渗到山梁下的这条小沟里,使沟里的水也变得醇香扑鼻,美味似酒了。山下有位老人,每天都取沟里的水当酒卖,赚得了很多钱。有一天,刘邦和他的谋臣张良路过这里,问老人生意怎么样?老人说:“虽然有酒卖,但是没有酒糟养猪。”张良听了,觉得这人太贪得无厌了,顺口念道:“天高不觉高,人心比天高;泉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说完,他们扬鞭催马而去。从此以后,沟里的水再没有酒味了。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说明人应该知足,不能贪得无厌。
遥想杜甫当年路过这里,是否听到了凤岭之下有这么多的故事和传说?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走路急和累,没有时间和精力访问群众;也许,有些故事和传说后来才有,他怎么能听到?但有一个故事,他是必然知道的。那就是刘邦在这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事儿。(刊登于《东方时报》2004年1月27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