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游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写作的主要对象是地理风光。我国的文字游记产生很早,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在游记中展现出了描山绣水的娴熟本领,赢得了人们长久地广泛地喜爱。在广播这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出现之初,主要播送报刊上的各种文章。以后,根据自己以声音传播事实和感情的特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些文章体裁和写作手法。
广播游记,可以是纯文字的,也可以带有音响效果。纯文字的广播游记和报刊上的文字游记相比,语言比较口语化,篇幅结构单纯而不复杂,宜多写故事、细节、可听性强的内容。对景观、对情态里边细致入微的东西,通过播音员的语气、音调的转换、抑扬顿挫的掌握,以及采用气音、颤音、拖腔模拟等办法,造成一种气氛,增加感染力,使游记饶有风趣,易于理解,给听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播出的广播游记,往往含有播音员的再创造,有时播出效果之好,使游记的作者喜出望外。如果带上有意义的现场音响,会使听众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还可以根据游记的内容,配上适当的音乐和音响,烘托气氛,如暴风雨的呼啸声,深山里的鸟鸣声,轮船上的汽笛声等。那种带有现场音响的游记,还可称为录音游记。
有一篇录音游记,叫《红军强渡乌江的地方》。游记中采用了音乐、讲话和文字描绘等三种手法,有着强大的震撼人的感染力和抒情色彩。请听:
我们坐轮船过了乌江,来到北岸,访问了当年给红军撑过船的老艄公周世昌。周世昌,70多岁了,中等个儿,瘦瘦的脸上满是皱纹。这位老人身体很健康,记忆力蛮好。谈起50多年前红军强渡乌江的战斗,眉飞色舞。(音乐出)
周世昌老人告诉我们,红军真英勇!江风刮得像刀子割,江水冻得人打颤,喊一声“冲”,乒乒乓乓就往水里跳,好像不知道冷。敌人的炮火炸得像炒苞谷花,子弹飕飕地像雨点打在江水里,好像没看见。运门板、绳索的红军也是一样,照样来来往往向渡口送,扎木筏的红军,照样纹丝不动地站在水里扎木筏。
这一段,写在纸上还不显得十分生动,但如果一听广播,效果大不一样。作者充分运用广播音响的特有优势,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音响,对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冒着枪林弹雨而突破乌江天险的伟大壮举,十分逼真地再现出来,气氛盎然,激动人心。
广播游记的听众对象,主要是处于休息状态的人们,即干部上班,工人进厂,学生上学之前,或者是刚刚离开工作、劳动和学习岗位,需要在愉快的休息中消除疲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些年举办的《祖国各地》节目播出的大量广播游记,让群众听起来愉快舒服,于不知不觉之中,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所传播的知识。《祖国各地》的播出稿编成集子发行,很快销售一空。
二、再谈谈电视游记
电视游记,又叫风光片。它虽然出现较晚,但它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荧屏,闯入人们的生活。想想看吧:《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长城》、《蜀道》,以及许多精巧的短篇,话古说今,纵横驰骋,把祖国的悠久历史、建设风貌、灿烂文化、科学成就等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活泼而不浅薄,热情而不轻浮,庄重而不拘谨。
比起报刊游记、广播游记来,电视游记有着更强的现场感和特殊的表现力。图像、声光、字幕、语言,可以互相配合,灵活使用。阅读报刊游记,需要有相应的文化程度,许多不识字的人就被排除在外;广播游记只能听不能看,使人常有“不见庐山真面目”之感。而电视游记却能“纳天下于咫尺,集众美于一身”。
电视游记的主要优点是:
第一,形象的纪实性。它把原来只能听说,变成了可以看到的,使观众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要求得到满足。《话说长江》的长江源头,《唐蕃古道》中的青海湖和高原雪野,《话说运河》中的杭嘉湖平原,《蜀道》中的古老栈道,一下子展现在你的面前。它的风光之美,物产之丰,使你一览无余。
第二,形象具体确凿。《话说运河》第29回的那幅《潞河督运图》,把被时光冲散了的历史也挽留住了。图面上桅樯林立,舟船往来,两岸铺面栉比,百货杂陈,使人们仿佛看到、听到了日夜不息的流水声和吱呀呕哑的摇橹声。电视的图像,可以顶好多文字说明,可谓“一图顶万言”。再如,万里长城的原有线路和新发现的线路,从哪儿开始,延伸到哪儿?如用广播介绍,要说一大堆话。若是对地理概念比较差的人,还不一定理解得了。可电视游记的《万里长城》中,只打出一张线路图,配上几句解说,就一目了然。
第三,有强烈的现场感。《万里长城》中,宁夏回族兄弟围成一桌饮酒唱曲的热烈场面,《话说运河》里,沧州那位老乡在消失了的南运河河道上晒着粮食,身躺在床上高枕无忧而熟睡的静谧气氛,多真实呀!
电视游记的优点是明显的,可以把人们所能看到的东西,包括山川、河流、古迹、名胜、音乐、舞蹈等等活生生的东西带进人们的家中,以咫尺荧屏展示万里天涯,具有很强的魅力和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做到老少咸宜,能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但是,电视游记受到电视工具的制约,也有弱点。第一,它和广播一样,稍纵即逝。你没有看清楚就没看清楚,没听清楚就是没听清楚,不能像阅报刊游记那样,可以一遍又一遍,一段又一段地咀嚼体味。第二,带有收视的强制性。一部好的电视游记,规定什么时间播出,到了那个时间才能看。想提前看不行,不能像报纸那样,你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有时候,几个频道同时播出,几个节目你却喜欢,你就不得不舍此看彼。也有时,电视机前几个人,兴趣各不相同,你喜欢看电视游记,他喜欢看音乐舞蹈、体育比赛,或电视连续剧,就得有人妥协退让。这一让,播出时间过去了,就可能永远看不到你所想看的电视游记了。第三,局限性大。电视游记以图像为主,声音为辅。有些景物的内在特点,图像本身无法表现,解说词可以弥补图像的不足。但因受图像多少的限制,不容你淋漓尽致地挥洒,内涵难以充分表达。比如,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名诗,写的是他的别墅——辋川的一个着名风景点“竹里馆”的夜晚景色。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许多报刊游记和广播游记,可以引用这些美词丽句,进而描写它的意境;这首诗,能使人们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王维当年在一个更深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又深又密的竹林之中,弹琴吟诗,悠然对月独歌,四野寂寥,只有天上的月光透过竹林,静静地和他做伴,环境多么幽静美妙,诗人多么清闲自得,情致多么高雅!读者(或听众),可以顺着诗的意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出一个个非常优美的图画。各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想象出的图画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美。如果用电视表现《竹里馆》,把它拍成什么样子,现实的东西摆在你的面前,一看就清,剖露殆尽,不容你展开联想的翅膀任意翱翔。
不论报刊游记、广播游记还是电视游记,都是既具新闻性,又有文学性,是群众喜爱的文章(节目)样式。担负写游记的记者,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博而且深,面对采访对象,能联想,能发挥,能跳出现场,左联右挂,纵横比较;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善于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所写的对象,把一般人看了无味的景物能写得饶有趣味,引人入胜;三是要对采访对象事前做个比较多的了解(包括从报刊资料上了解),做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四是要有真挚的情感,对所赞扬的事物要爱,爱得越深刻才能越有感情;对所鞭打的事物要有切肤之恨,恨得越深也越有感情。
采访各类游记,必然要外出旅行,跋山涉水,要能吃得苦。但最苦的是拍摄采写电视游记的记者。他们要背沉重的拍摄器械,又受拍摄对象的限制,高山要攀,大河要下,经受的困苦很多。如陕西电视台《蜀道》的拍摄者,为拍金丝猴和大熊猫,在冰雪覆盖的秦岭,冒着漫天大雪,每天早出晚归,爬行于群峰之间,东寻西觅,历时半个多月,才把它们在山野生活的情景摄入镜头。据作者讲,山上当时积雪有一尺多厚,把鞋袜冻得和脚粘连在一起,晚上回来,只好一点一点往开撕,钻心刺骨般地疼。拍摄《万里长城》陕北段的记者,在炎夏之时,奔波在毛乌素沙海里,又渴又累。我们坐在电视机前,观赏《蜀道》,卧游《万里长城》,游哉悠哉,哪能体会到电视记者们的辛劳!(原载于《新闻知识》1989年第五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