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写对外广播稿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用事实说话
给国外听众写稿,只讲述事实本身,让听众根据事实本身自己去思考、去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我们的任务,是把生动有趣的事实报道给外国听众,不能用强加于人的叙述和摆着面孔的说教。
用事实说话这个原则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写作实践中,却未能很好解决。我们对内写稿多,写作中不由得发议论,说空话套话,好像不这样,听众就难以理解。比如,报道某些成就,非要说明它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作用。对内写稿,常常这样做。但对外这样,不但不能增强它的宣传效果,反而因增强了宣传色彩而降低甚至破坏了它的宣传效果。消息《中国江苏省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一千二百多亿元》,获得了1986年国际台一等奖。只有180多字。全文如下:
中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去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了一番,达到一千二百四十三亿元,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以上,是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中第一个五年翻番的省。
江苏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该省工农业总产值已于1981年居全国第一,1984年农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一,1985年工业总产值也夺得全国第一。经济界人士指出,基数高的江苏省五年翻一番的事实,表明中国在本世纪内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国外听众,只愿听事实本身的叙述,不愿让人向他做宣传。他们只愿意自己根据事实去思考,去判断,去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我们的任务,是把事实报道给国外听众,无需强加于人的说教。这一消息,全是事实,收到了好的效果。假如我们再讲江苏省翻番的意义,在全国的作用,在国际上的影响,那反倒成了“蛇足”。国外听众会认为在为他们做宣传,效果反而不好。
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没有人反对,但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解决。有的稿件,发议论,说空话、套话。这条消息,如果让写对内稿多的人来写,必然要写中央的政策如何、科学技术起的作用、江苏省人民是怎样怎样的努力奋斗。其实这是帮倒忙。有些东西,只要把事实本身讲清了,它的意义和作用,自然就融在里边了,再说就成了多余的话。发议论、讲道理,那是评论员的事,新闻和专稿不应去揽这个分外差事。
写对外稿,作者应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方法有二。一是让事实本身去说话;二是用权威人士的话。这两种方法,作者都不露面。
写对外稿,不但要用具体的事实,而且要用新鲜、生动、形象的语言。国际台1989年评选的优秀节目,新疆记者站王桥同志写的《草原上的新兴事业──牧鸡灭蝗纪事》,生动、形象地向人们介绍了牧鸡灭蝗的真实图景。逼真的画面,轻松淡雅的文字,犹如从万里边陲草原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令人陶醉。
作者写到:
一群群白色的、黄色的雏鸡奔跳在草丛间。蝗虫密集的地方一平方米有两三百只。小鸡头不抬,爪不动,好像捣米一样啄食蝗虫。一些蝗虫连飞带跳地逃,小鸡就奔跑着,跳跃着,张翅追赶。嘴尖利爪的鸡,追上去,用翅打,用爪踩,用嘴啄,只要小鸡看见虫,蝗虫就没命了。不大一会,这块草地上的蝗虫就被吃光了。那牧鸡的小伙子,就吹起哨子。他一边向前走,一边吹着哨子,小鸡就跟着他转移阵地。哨音一停,小鸡就围在他周围。然后散开,又开始扑食蝗虫了。
这篇作品获奖的原因是题材新,文字活。新闻报道的新,不仅事实是新近发生的,而且包含着的事实本身具有新意。鸡吃虫子牛吃草,算不得新奇。但把牧鸡灭虫当做一种事业就有了新的意义、新的价值了。这个小伙子一共牧放3000只牧鸡,全新疆灭蝗虫55万只,灭蝗效率达95%。人们对具有新意的事物往往是感兴趣的。不管是国内听众,还是国外听众,一般都是如此。对新疆的牧鸡灭虫事业,这是首次报道,因此给人以新鲜之感。不仅给人以知识,也产生一种引人的魅力。这篇稿所以能够获奖,题材新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篇通讯最可贵之处是文字活,短小精干。这篇通讯只有一千零几个字。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充实。它细腻而又真实地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牧鸡灭蝗的画面。行文畅达,语言生动活泼,在那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清新、甜蜜的气息。
二、对外报道的角度和题材
同样一个人物,一件事情,对外和对内报道的角度应有所不同。如果把对内的东西,统统搬到对外,那就是无的放矢。如有同志写了一位农民捐献数万元建学校的通讯,原稿详尽地写村里的校舍如何破烂,被编辑删掉后,很快发了。因为此稿主要写的是这位农民自己富了,首先想到为乡亲、为集体办好事的高尚风格,这是现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很值得对外宣传。至于学校如何破烂可以不去写,只写如何改善学习条件就可以了。
作为中央台兼国际台的地方记者,常常为写外稿而发愁。稿子一发到对外编辑部,大多以“对内角度强”而枪毙。原因是,记者偷懒。往往写一份对内稿,分别发到对内、对外两个编辑部。对内部当然喜欢,对外部就不好用。我的经验是,一定要写两份稿。宁可自己辛苦一点。对内写一份,对外写一份。只要对内、对外分开写,稿子的文字、角度、强调的重点自然不一样,自然就会符合各自的要求了。
作为驻陕西省的记者,还要根据陕西省的特点写稿。对内稿暂且不谈,这里只谈对外稿的写作问题。
陕西记者写对外稿,在选材上,首先要抓住陕西省的特点。大家都知道,陕西的主要特点是:科技教育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典型而众多。我在写对外稿时,就是抓住这些特点不放,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科学教育上的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杨凌农科城、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其中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我还和新华社的同志合作,写了《西部硅谷240──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纪实》一书。陕西省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陕北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和我们记者站的同志,多次采访过神府煤田和天然气田。我采写的《秦岭金丝猴》《游世界珍禽朱鹮的故乡》,都受到了国际台编辑同志的称赞。直言同志撰文说:“翻开新闻史,可以发现,古今中外凡有所贡献的名记者,都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游世界珍禽朱鹮的故乡》,可以说是记者用双脚找到的一块宝石。”
他称赞这个节目“题材新颖,内容充实,写法细腻,情景交融,使人听后或读后,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年来,我就是抓住这些陕西的特点,坚持不懈地写。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光要有陕西特点,而且要国外听众感到新颖,感兴趣,喜欢听。不论是陕北神府煤田、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还是朱鹮、金丝猴,国外听众都感到新鲜,都喜欢听。你只要抓住这些国外听众感兴趣的题材,下工夫写得有意思些,一定会得到国外听众的欢迎。
写对外稿,不光要抓重点,而且要抓重点中之重点。我写对外稿,除了抓以上重点题材以外,还特别抓住陕西的文物古迹,舍得花力气,舍得花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我抓住陕西的文物古迹,一个点一个点地写。基本上把全省的文物古迹、各个重要的旅游点写完了。
比如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报道。1974年4月发现了秦兵马俑,1975年夏我对外发了通稿《秦始皇陵陶俑坑见闻记》,现在看来,从发现到报道,时间晚了一年,算不得什么;要是现在,新闻单位会像一窝蜂一样地跟随报道。但不要忘记,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四人帮”还在台上,对内报道(中央台)根本不敢发这类消息,认为兵马俑属于四旧。所以,我只好给对外部发,还不知道能用不能用。结果,对外部发出来了。这样中央台对外部,就是现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国内外报道秦兵马俑的第一家广播电台。至于其他新闻单位是否更早公开报道这个消息,我手头没有资料,不敢断言。反正在全国的广播电台中,我是发这个消息的第一人。这个被认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时就是如此被冷落的。从那时起到现在,整整20多年,我经常关注秦兵马俑的发掘、研究和展出情况。每次重要活动,都做了报道。1994年,秦兵马俑二号坑开始发掘。二号坑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三个坑中内容最丰富、整个军阵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世界瞩目的报道题材,我自然又把它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抓住不放,进行及时、深入地采访。从3月份开始发掘到10月份展出,我对内、对外发了不少消息,对外还发了《秦兵马俑又添新成员》《世界一流的遗址陈列保护大厅》《秦兵马俑二号坑发掘现场对外展出》等三篇录音报道,每篇各有重点,内容丰富多样而又不重复。此次报道,获得国际台记者好稿一等奖。
对兵马俑的报道是这样,对陕西的其他文物古迹,我也是这样,一个点一个点的报道,舍得花时间。我写的《陕西旅游指南》《古长安趣谈》《古都长安》等几本小册子,就是这些年劳动的副产品。1982年,我和四川记者站康庆良同志一道,花了3个月的时间,从西安采访到成都,写了《蜀道游记》,中央台、国际台都已播出,最后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1987年,国际台组织10个记者站采写《今日长城内外》专题系列节目,共发稿28篇。我担任《今日长城内外》陕北部分的采访任务。那年7、8月间,我只身一人,去陕北采访40天,往返行程2000多公里,穿越了陕北8个县市,写出了7篇有陕北特色的报道。成为这个专题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目播出后,受到听众好评。日本听众齐藤宏在来信中写到:“有关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前略知一二,但通过这个节目,再一次感到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不易,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意大利汉语组专家加博里拉很欣赏这组稿子。他认为稿件写得详细、真实,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见《国际广播通讯》1989年第二期)
三、对外稿写作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些解释性。如提到八路军,应说明它是“30年代到40年代的人民军队”;讲到孙悟空,应说明他是“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主人公”;讲到秦始皇,应说明他是“公元前3世纪最早统一中国的皇帝”;讲到大运河,应当解释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等等。这些,对内稿解释成了多余,对外则必不可少。
2.变换说法,以大带小。或把听众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的事物。如提到陕西省,应说成“中国西部的陕西省”;提到少林寺,可说成“黄河中游的少林寺”。总之,把一些名气不大的小地方,跟举世皆知的地方联系起来。一个大的带一个小的,小的借大的一点光。
3.称呼要亲切。过去电台一般称“各位听众!”。最近几年改为“亲爱的朋友!”“听众朋友!”。这个小小的称呼一改变,就缩短了和国外听众之间的距离。稿件《父子画家》开头不久,就说:“亲爱的朋友!你愿意了解《父(李苦蝉)子(李燕)画家》的情况吗?如果您有兴趣的话,那就请在收音机旁同我一起去拜访他们家吧!”这一段征求意见的方式,把听众吸引到了收音机旁,带到了画家的家里。这样,使报道洋溢着亲切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
4.尽量简短。句子短、段落短、文章短。句子短,最好几个词组组成一句,最长不超过20个字。段落短,要含义单纯,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在稿纸的4—5行,或5—6行之间。文章短,新闻稿在100字到300字之间;专稿应以1000字为宜。
5.浅显。广播就是通俗学,这是它和报刊的主要区别之一。记者应为听而写。把“大白话”写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