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袁家村是张志祥同志和我长期采访的一个基地。从1980年起,我们年年去袁家采访报道。有时没有报道任务,我们也去袁家住几天。
今年春节,我俩在袁家住了3天。在村头漫步时,我突然向志祥提出:“这些年来,你写了那么多好通讯,该出一本书了吧。”志祥再三客气,说达不到出版水平。我又给他鼓劲:“早达到了,光我知道的就有《春满袁家》、《郭裕禄的魅力》、《科技货郎传奇》、《他为人民立了大功》、《春风化雨双王村》等,在全国好稿评选中,获奖稿件不少。把这些稿件汇集起来,怪有分量呢!”志祥当时笑着说:“如果出书,就要你写序。”我没多考虑,就贸然答应了。
此话讲完不久,志祥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半年后,他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兴冲冲地拿着10多万字的题为《郭裕禄的魅力》的书稿给我看,要我实践诺言。这时,我才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我这枝钝笔,写不好序,对不起志祥,也对不起读者。但因早已应诺,只好尽力而为。
志祥是写通讯的一把好手,这是我多年来对志祥的认识。翻阅这部书稿,对这一点认识更深。
写通讯要有强烈的感情,志祥具备这个先天条件。他从小受过颠沛流离之苦。父亲早早谢世,哥哥被迫卖壮丁。他曾拿着讨饭棍,跟随母亲流浪乡间,以乞讨为生。在旧社会当过叫花子的志祥同志,解放后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做了新闻记者。对他来说,这是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对党对新社会无限热爱的热血。别人稍微谈及社会主义的好处,他就产生强烈共鸣。我和志祥同志多次合作采访,深深感到,他的这根神经特别活跃。采访对象介绍时,往往一件普通的小事,都会触动他那过敏的神经,会引起强烈的反应。有许多次,我俩一起听对方介绍情况,我感到对方谈的比较一般,在思想上没有产生大的反应,可一看志祥,他眼红了,泪水流到了双颊。下来后,他一再复述对方的介绍,大谈自己的感慨。谈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本来一件不惹人关注的事情,经他一谈,情也出来了,景也出来了,诉诸文字,就成了通讯中的一段精彩之笔。在采写《周总理赞扬的山里人》、《她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张华精神放光彩》等稿过程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新闻是社会实践的反映,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志祥同志深深懂得这一点。他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之后,没有满足于只坐在办公室里编稿。他给自己写下这样的座右铭:“书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到做到。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他每年都自觉争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尽量多去第一线采访。他曾两次到陕北榆林等条件艰苦地区的记者站住站;回到编辑部,每年也有2-3个月深入基层。关中的农家村舍,陕北的黄土丘陵,秦巴深山的陡峭沟坡,风沙弥漫的毛乌素沙漠,都留下了他的足迹。80年代,陕南发生了两次洪水灾害,他每次都自告奋勇前去采访报道,他跑遍了陕西省各个地区,到过全省一半以上的县。虽说跋山涉水,历寒经暑,但他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志祥同志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深入实际,实践也给了他相应的报偿。
1983年7月,安康老城被淹。志祥自告奋勇请求深入灾区采访,又累又苦10多天,他采写了5篇广播通讯,2篇内参。他在通讯《他为人民立了大功》中,塑造了把生命置之度外,泰山压顶不弯腰、狂涛涌来不皱眉,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危险关头的广播站站长张培祥的英雄形象和一群广播工作者感人的事迹。你听:连着几天,他安排节目,布置查线,眼熬红了,声音嘶哑了,张培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7月31日是星期天,得知洪峰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城里的居民向安全的地带跑,他们却奔向地处老城、临近江堤的广播站……
下午1点以后,广播站的气氛更加紧张起来,喇叭反复播送着报告汛情的紧急通告……紧急命令……这时候,街上的水声、人声和鸣笛声响成一片,从早晨到下午,值班的同志水米没有沾牙,但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人请假照顾自己的家庭……
3点半以后,专署领导对张培祥下了一道命令:“你们要坚持广播,坚持到不能坚持的时候为止。”张培祥掂得出这道命令的分量啊:安康老城外的堤岸只能抵御每秒两万立方米的流量,今晚将有3万以上的洪峰压到安康老城来,这将是不可抗拒的灭顶之灾……
临近8点全城突然断电,城内一片漆黑,广播顿时中断,震耳欲聋的只有水浪的冲击声和人们的呼喊声。大水以每分钟淹没一层楼的速度往上升,浑黄的洪水淹上了二楼,张培祥立即指挥大家爬上二楼顶。张培祥心里好似油煎一样。……现在,广播站成了水中小岛,已经没有撤出的可能了。今天,他的感情发生着急骤的变化:全站同志都是好样的,他的内心深处爱戴这些生死与共的战友们……
一连摘抄这些片段,段段都精彩。这样感人的情节,这么生动的叙述,全是深入采访的结果。没有深入第一线,哪来这样的好文章?这篇通讯被评为全国第二届优秀广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杨伟光在一篇评论中说:“陕西台的《他为人民立了大功》,通过报道安康广播站的同志们同洪水搏斗一昼夜的动人事迹,反映了几位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共产主义气概和崇高的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给人以深刻的教育。”
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方面,志祥比一般同志做得认真。他除了自觉地投入生活怀抱,到广阔的大地吸取营养之外,还建立了采访基地。从点到面的结合上,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志祥的采访基地,就是礼泉县烟霞乡袁家村。他经常和袁家村的干部保持着联系,用比较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了郭裕禄、郭天禄、张文西、王志学、龙用熏等能够推心置腹的朋友。在改革开放、发展生产中,村里不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志祥一去,双方都热情接待,都向志祥倾吐知心话。现在志祥一走进袁家村,村上的大人小孩一看见,老远就喊:“老张来了!”并像迎接亲人一样接待他。志祥走东家串西家,态度随和,不摆架子,袁家人都喜欢和他闲聊。10多年来,袁家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飞速发展,志祥是袁家前进的见证人,袁家村的居民楼是什么时候盖的,水泥厂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每年的总收入是多少,他心中都有一本明细账。他在袁家村的朋友很多,不但有干部,更多的是村民。他们都把志祥当自己人看待,有的说志祥是袁家的亲戚,有的纠正说:“老张就是咱们袁家人。”袁家的成绩和缺点,袁家村下一步怎样发展,他都考虑。他一有想法,就和袁家的干部群众交换意见。看到袁家的短处和不足,就不客气地提出来。他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袁家人也欢迎他批评。据笔者所知,在陕西省的新闻队伍中,像张志祥同志这样长期有采访基地,对点上的情况这样熟悉的记者,不是很多的。
10多年来,张志祥同袁家人常来常往,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有分量的报道,像《第36任队长》、《袁家翻身记》、《今日袁家村》、《一身正气,立党为公》、《崇高的理想鼓舞着他们》、《好党风带来了好村风》、《郭裕禄访谈录》,等等。这些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报道,都凝结着志祥辛勤的劳动。袁家人对志祥的报道很满意。志祥说,有了袁家这个采访基地,脚板就像落了地,脚下也像生了根。
在新闻战线上,志祥从不甘落后,有一股强烈的创优意识。这是他成长进步快的重要原因,他曾在案头写下这样一首诗:
挥汗布雨莫打雷,拙马奋蹄赶乌骓。
足下坎坷步步过,不信青春追不回。
贫苦的出身,使志祥上学很晚,他大学毕业时,比同年级的学生要大好几岁。但他有上进心。多年来,他用这首诗自勉,用这首诗激励自己的意志,克服自己的缺点和惰性。他是说到就能做到的人。在创优的竞争中,他挥汗布雨,奋蹄赶乌骓,跑在前头。
自从陕西省开展好新闻评选活动以来,志祥每年都有稿件在省级评比中获奖。从1983年到现在,他有4篇稿件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他采写的录音访问记《昔日荒山岭,今日桃花园》获1983年全国林业好新闻一等奖;通讯《他为人民立了大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广播稿件奖,同时获全国好新闻表扬奖;通讯《一身正气,立党为公》获1983年全国优秀稿件二等奖;通讯《科技货郎传奇》获1986年全国优秀稿件二等奖。他和其他同志合写的连续报道《春满袁家》,获1985年陕西省新闻好稿特等奖。他在全国各种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了这么多奖励,在创优的竞争中跑在了前头。
来日方长,志祥在今后创优的道路上,一定会跑得更欢。
值此《郭裕禄的魅力》报告文学、通讯集问世的时候,我写了以上话,一是表示祝贺,二是以期共勉,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喜欢这个集子。(1991年9月2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