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华原磬》读过了。现在正读第二遍。
读你的《华原磬》,如同读众多味浓有趣的小说一样,欣赏着生动形象的美好故事,感受着愉悦惬意的快乐,还有另一层别人难以感受到的东西——老同学老朋友感情的温暖和馨香!我读着你的作品,脑海里总在旋转你的过去,老在想着你写作此书的艰辛和困苦。老同学的作品,读来十分亲切!
《华原磬》写的是陕西关中地区革命事业发生、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关中地处白区,临近红区。革命圣地延安从小到大的发展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邻近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延安的事业起了巨大作用。你的大作正是描写这个特殊地区的革命活动,斗争的激烈壮观、尖锐复杂、长期曲折、波澜壮阔,一幕一幕地演出在这块土地上。多少仁人志士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觉得,《华原磬》的写作特色,就是描写了这个特殊地区的革命活动。它详细地、成功地反映了这个历史的真实。
一
你我都是关中人。我从小听说的和左邻右舍经历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总是和你书中的故事有着那么多的联系。你把它写成书,勾起了我许多回忆。我读《华原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起渭南地区的许许多多故事。你对渭华起义的描写,使我想起了我的老师和我的父亲。我上初中时的校长宋蔚青,就是渭华起义的带头人之一。他当年叫宋潘贵。渭南周围的老人,没有不知道他领导农民参加起义的英雄事迹的。我父亲腿不好不能参加活动,但他目睹了我们村子起义的全过程。贫苦农民起来了,把我们村的土豪恶霸拉去游街,把地主财东家里的粮食分给少吃没穿的穷人。我父亲的朋友王和尚,起义时分得了许多东西。后来,起义失败,地主恶霸回来倒算起义成果时宣布:凡是他家里的东西,必须如数送回。王和尚叔叔不愿意给地主送回去,把一口瓷缸藏到我家。因为村里地主知道我父亲是伤残人,离开棍双腿不能走路,不能参加起义的任何活动,所以,起义失败后,地主也没有来我家搜查。这口缸一直保存到解放后,成了革命文物。
我特别欣赏你对战争的描写,细腻生动而又有声有色。
二
《华原磬》中的人物,我感到最成功的是4个人:赵氏兄弟和孙氏姐妹。这些人物写得感情充沛,细腻处,令人叫绝。你是带着深厚感情写他们的。赵崇文和赵崇武,虽是一对孪生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赵崇文能文能武,又有韬略,极富领导才干;赵崇武憨厚老实,不多说话,但打仗机智勇敢,无往不胜;他们打向哪里,胜利就在那里,是理想的将才。他们两人,构成了《华原磬》的主要人物的形象。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
赵崇文、赵崇武到临潼送秘密情报,路上遇见钱国钖的一席谈话,可算是一石三鸟。
既送了紧急的军事情报,又在闲谈中了解了敌情,还从敌人口中知道了敌方对渭华起义的打算,及时知晓了,并秘密地告知前方。这段描写,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机智勇敢,都表现出来了。赵崇文、赵崇武弟兄两人,为革命出生入死,受尽艰难困苦。
孙彩云和孙追月是一对美丽漂亮而又有才学的孪生姐妹,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中国革命成功了,可他们4人,在战争中牺牲了一半。你在布局谋篇、安排小说情节时,把他们4人这样安排,实在巧妙!革命会有牺牲,但前途光明。两人为革命失去了生命,但另外两人却结合了,继续成为革命伴侣,前仆后继,中国革命就是如此。革命的先烈牺牲了,但革命终会有后来人的。
三
你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人文学者。你对古文化的述写,显示出你的深厚功底。首先,《华原磬》的名字,就不同寻常。小说开头,引用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稹的两首同名长诗《华原磬》,赞美华原玉磬的清脆悦耳、激越悠扬,来烘托你的小说激越跌宕的情节。你的文字描写,特别是对战争和爱情的描写,真如你形容的,清脆悠扬而又激越跌宕!
第二章写孙彩云远远眺望漂浮在水面的层层花瓣,就情不自禁地朗诵起孟浩然《春晓》诗的最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眼前迷人的春景,盎然的春韵,使赵家两兄弟和孙家姐妹等,深深感染陶醉。他们就以《春晓》为题,叙说各人的内心感受和对主题的理解。在历史文学方面有着特别浓厚兴趣、对诗词小说涉猎广泛的赵崇文,有板有眼地说,《春晓》诗意在喜春。赵崇武说,《春晓》诗意在爱春。孙彩云引用宋代诗人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名句,说明他在恋春。孙追月认为诗中似有叹春的意思。孟浩然简单的一首诗,引出了4种不同理解。很显然,这段描写,是《华原磬》小说作者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厚造诣的体现。
第六章里赵崇文和孙彩云对爱情的议论,又以诗歌来谈各人对爱情的理解。赵崇文说,唐诗就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和旋律:长相思,闺中怨。那就是相思着相爱。孙彩云说,我知道了,最有名的就是金昌绪的《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还有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都是描写独守空房的闺妇思念在外的丈夫,想得连梦也不愿被打断惊醒。赵崇文还引用“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的诗句,说明妇女占卜相思着相爱的人儿何时归来。他们两人,在甜蜜的爱情里边,展示着个性特性。很显然,这是你的大手笔!只有像你这样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四
从你的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关中一年四季斑驳美丽的景色。幅幅都是艳丽夺目、人们看了难以忘怀的水彩画。看吧!
那黄灿灿的油菜花,就像厚厚的羊毛地毯,铺满了沮河两岸,招惹来满川满道的蜜蜂蝴蝶,竟在行人的身边眼前飞来飞去。孙天贤一边走着,一边用手驱赶着那老在耳边嗡嗡直叫的蜜蜂,就像驱赶那难以忘却的沉思,怎么也赶它不走。
你看,不但写出了春季景色的可爱,更衬托出了人的心情。写景为写人服务,为主题服务,此为绝好的例证。
金秋的早晨,太阳像一只火红的大圆漆盘,披着满身彩霞,从很远很远的山后冉冉升起。它那耀眼的光芒,驱散了笼罩大地的淡淡晨雾,驱散了秋夜残留的丝丝寒气。霎时间,眼前是一片又一片金黄金黄的谷穗,夹杂着一块又一块红杆绿叶的荞麦,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镶嵌在台塬地带的坡岭之间。
多么美丽的秋景啊!
“杏子黄,麦上场。”你用陕西的民间谚语,勾勒出关中夏季农忙时期的劳动景象。收割、碾打、扬场、装运,昼夜不停连轴转,忙得不知天南地北。
“又一个寒风凛冽,下着鹅毛大雪的寒冬腊月”、“适值子夜漫天风雪”、“晚霞已从远处的天边消失,黑乎乎的夜幕开始降临”,你用寒冷的字眼,形容关中冬季的风景,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文棠兄,我不太理解,你多年没有从事文艺创作,怎么一写起来,竟是如此之在行?无论写人写景,记事记人,都像文艺界的行家里手。
你手中的笔,实在神奇,既能写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又能写当代长篇小说。写起古代历史文化,论文一篇接一篇,专着一本有一本;写起小说,一动笔就是长篇巨制。
我给你写信,是和读《华原磬》第二遍同时进行的。第二遍读完,紧接着,文章也写完了。小的时候,我喜欢站在村边的土台前,聆听自乐班里的民间艺人,吼几声高亢的秦腔,读着《华原磬》,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又站在渭河岸边,细听关中汉子的吼声。
顺祝全家好!
老学友贺俊文
2003年11月29日于新西兰奥克兰(刊登于新西兰中文《先驱报》2004年10月2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