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俊文手记-为诗歌集《时代的脚印》作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恩绪是我在陕西师院上学时的同班同学。他一生的成绩,给我留下了两点深刻印象。一是他一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工作能力强,办事有魄力,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能做出突出成绩,这是我预料之中的;二是他爱写诗,我在学校院刊上曾经见到过,但我没有想到他几十年一贯坚持写,到如今,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本,这是我所未预料到的。他的一生,说明了一个真理:凡事只要认真去干,坚持到底,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当时学师范的,不少人不安心师范专业,总是闹一段思想情绪,耽误了不少时间,可杨恩绪不同。他很喜爱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职业,一进入陕西师院就安心学习,刻苦钻研。那几年,他比好多人进步都快。

    到毕业时,学校要他留校工作。但当他得知商洛山中要兴办第一所大学——商县师范学院时,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参加商县师院的筹建工作。以后他又担任商县县委宣传部长、商洛地区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他在家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一干就是30年,终于做出了突出成绩,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同窗学友做出了突出成绩,作为新闻记者的我,心中高兴,便跑到商洛山中,采访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于是那篇题为《商山的好儿子——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杨恩绪》的通讯,就和读者见了面。

    我在陕西师院上学时,就知道杨恩绪喜欢诗。他曾拿出未进师院前的诗作,我们一起欣赏。在陕西师院,他也写过诗。许多同学到了工作岗位,忙于本职工作,停止了写作。他回山区后,工作很忙,我以为他也停止了写作。几次见面,也没有听他讲过。最近,他从山区跑到西安,拿出了厚厚的一本,说准备出版,嘱我写个序。原来,他在商洛几十年,没有停止过诗的写作。拿着他的诗稿,一口气读完,惊喜不已!

    杨恩绪是山里人,自小对商洛山区秀丽多姿的山川,雄奇壮丽的景物,充满了爱意。他描写家乡景物的诗,大都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热情咏唱。1959年10月,他刚从陕西师院毕业回到家乡。家乡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热情,激励着他,鼓舞着他。他连续写了《丹江两岸建工厂》《丹江河上架桥梁》《采矿歌》等。他在这些作品中,用“移山填海造平原,块块梯田入云霄,治山治水看我辈,征服自然数今朝”的诗句,描写人民群众修库筑坝,“千军万马震山摇”的英雄气概。他诗中的“丹江银河绕城墙”、“白云生处红旗扬”,写出了家乡特有的风光。他写这些风光时,总是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联系起来。他的咏物诗,有新颖的意境。他写家乡“产品新特质量优”时,心中涌出了“畅销国际换外汇,富国富民富家乡”的诗句。他写《咏莲》诗,不但有对莲叶、莲籽的描述,“莲叶大如伞,莲籽香而甜”,而且有对莲花和莲藕的歌唱,“红白花竟放,莲藕泥不染”。特别是“泥不染”,表现了莲藕的高洁,更是他精神境界的写照。他在《春雨》中写道:“春雨贵如油,无雨人发愁;今朝春雨来,人笑麦抬头。”他以人笑、麦苗也在笑的拟人手法,写出了诗的意境,很耐人玩味。

    商洛的锦绣河山,不但是自然资源的宝库,也是文学艺术的宝库。它牵动无数骚人墨客的情思,陶冶了无数文学巨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贾岛等着名诗人,都留下了描写商山山水的名篇。自小生长在这里的恩绪同志,怎能不歌唱自己山川秀美的家乡呢!

    恩绪先是歌颂家乡。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物增多,他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心胸越来越开阔。他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他的诗,也随着足迹,唱遍了祖国各地,乃至异国他乡。八达岭、北戴河、黄鹤楼、橘子洲、黄花岗、深圳、香港,乃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都留下了他的诗篇。祖国的大好河山,改革开放的变化,激励着他,鼓舞着他。他到了这些地方,不由放开喉咙大声歌唱。

    在长沙,他唱着“爱晚亭下橘子洲,韶山曙光映天红”去拜谒毛泽东主席的故居;在广州,他想起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触景生情,唱出了“车水马龙人熙攘,黄花岗上祭英灵”的诗句;在深圳,他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动情地高唱着“新型城市新姿态,开放窗口立奇功”;在山东,他“手摸白云仰天笑,朝晖迎我登泰山”;在八达岭,他自豪地唱着“世界奇迹华夏魂,中华民族之象征”。他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到处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

    恩绪的诗作,不少是描山绣水的风景诗,我也最爱读他写的这一部分。

    恩绪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一直是党的干部。他在学生时代,是班上的党支部书记;到工作岗位,他担任过人事干部、宣传部长、区委书记和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他的诗,反映出强烈的岗位特色——政治性很强。解放后的各项运动,不管是对是错,正确还是极左,他都有诗。上级号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有《母校颂》、《教育方针放光芒》等;上级号召“农业学大寨”,他有《深翻忙》、《丹江两岸摆战场》、《凿洞改河造良田》、《山区建起水电站》等;遇到党的生日、国庆节、毛主席逝世、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师节、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江泽民总书记去商洛访贫问苦等,他都吟唱。他的政治抒情诗,大都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着重歌颂,热情奔放。但也有一部分,属于政治性很强的哲理诗。他在《向雷锋学习》中写道:“雷锋事迹虽平凡,平凡伟大紧相连。平凡之中见伟大,伟大寓于平凡间。”简短的几句诗,把平凡和伟大的关系,写得清楚透彻。这是他的诗作,也是他学习雷锋的深切体会。1996年7月1日,他在《党的领导是根本》中,回顾几十年政治风云变幻,唱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建党七十又五春,回首往事记犹新。封闭保守左右倾,国穷民困苦吃尽。三中全会指航向,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阳关道,党的领导是根本。”诗中蕴涵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和丰富的理论色彩。

    最可贵的,是年过六旬的恩绪同志有着一颗儿童心。这是他老而不衰的精神源泉。他的一些儿歌,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但有儿童的心灵,而且是儿童的语言。你看:“我家屋后一片林,一年四季绿荫荫。爷爷造林当模范,爹爹植树是先进。我来继承先辈志,植树造林遍山村。我家门前有条河,河里伙伴挺快活。青蛙哇哇吹小号,王八贡贡敲大罗。鱼儿跳蹦翻跟头,螃蟹横行逗人乐。个个都有拿手戏,各显神通乐呵呵!”1995年12月25日,他写的儿歌《江总书记来我家》,以少年儿童的眼光,写出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山区访贫问苦,坐在群众炕头拉家常,戴上手套和群众一块修梯田的感人情景:

    喜鹊叫声喳喳喳,江总书记来我家。

    进门先到炕沿坐,问寒问暖家常拉。

    先问我家几口人,爷爷今年有多大?

    日子过得怎么样,生活困难还缺啥?

    爷爷笑脸做回答:全家满共五口人,

    我的年龄六十八,生活宽余不缺啥。

    书记听罢笑哈哈,又把自己手套拿,

    与爷一道修梯田,亲手挥锨把土挖。

    平易近人人敬仰,翘起拇指把他夸。

    这首儿歌,是恩绪60多岁的时候写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少年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感情,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心灵,用的完全是儿童的语言。江泽民总书记与群众亲切交谈,一起劳动的情景,跃然纸上。

    一个60多岁的老人,能够摹仿儿童的口吻,写出这样的诗歌,难能可贵!

    恩绪不是专业作家。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一生,终于完成一本诗集。可喜可贺!他写诗,纯属业余爱好,不是为了发表。但集中起来,重新读它,觉得怪有意思。他的诗,是写自己的经历,是自己历史的记录,尽管有些是极左时期的产物,收在集子里,也不伤大雅。(1997年12月2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