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俊文手记-“以劳补拙”——记中央台陕西站记者贺俊文余心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去西安访问贺俊文同志,正好他刚从宝成铁路采访归来。宝成铁路,这条祖国西北的交通大动脉,因遭受洪水袭击,陕西省境内线路破坏严重,沿线群众、铁路职工和铁道兵指战员,正奋力抢修,贺俊文背着干粮和录音机徒步赶赴现场,访问了几十位修路英雄,采录了丰富的音响素材,很好地完成了采访任务,至今材料尚未用完。在贺俊文来说,这次采访算不得十分特殊的,但他那背着干粮奔赴抗灾第一线,紧张、勤奋的采访精神,是他记者作风的一个生动的写照,也是在我们广播记者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一

    1965年底,在大学任教的贺俊文被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记者站。新的工作使他感到新鲜有趣,也给他带来重重困难。记者怎么当?广播稿怎么写?对根本没接触过新闻工作的贺俊文来说,只能是从头摸起。谁料他的摸索过程,竟是那样长!

    贺俊文到记者站不久,就来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一来,先就使他白白耽误了5年工夫。直到后来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渭南农村接受“再教育”的时候,才一面劳动,一面学习写广播稿。当时戒律很多,不准发消息,不准写情况(内参),只能写专稿。专稿怎么写?他只能在采访和写作中照别人的样子“套”,依葫芦画瓢。这样竟过了差不多5年之久。就在贺俊文摸索如何当好广播记者的时候,有次他去延安采访民间艺人韩起祥,在招待所遇见了一位老记者,闲谈中讲到深入采访和写好通讯的关系。这位老记者强调要“七分采,三分写”。贺俊文听了大受启发,自思要改变被动局面,只有从深入采访做起。

    韩起祥是着名的民间艺术家。他的演唱在陕北尤其受到群众的喜爱。贺俊文此行的任务就是采制介绍他的录音访问记。刚好,韩起祥正在准备下乡为群众演唱。贺俊文征得他的同意,背着录音机和他一同去农村。从延安出发,他们先后到了王窑水库、阎家庄大队、杨老庄大队,历时半个月。贺俊文紧跟着韩起祥,走路,帮他背琴;创作,帮他记录整理;白天,他们一起到群众中去,晚上,睡在一个炕上深谈。不了解内情的人,都以为贺俊文是韩起祥新收的徒弟。

    这次采访,贺俊文感到异常顺利,真可谓“得心应手”。录音报道播出后,听众反应很好。从这里,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记者工作的普遍规律,那么对于广播记者,这点就更重要。因为广播是给人听的,不到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报道就不可能生动、具体。他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凡是报道中写到的而客观上又能够去的地方,不管路多么难走,也一定要走到。

    1979年夏天,陕西省有关部门组织对太白山科学考察,贺俊文随行采访。太白山海拔三千多米,是我国内地的最高峰,山路险绝,人迹罕至;特别是3300米以上,由于高寒缺氧,怪石嶙峋,攀登起来几乎要一步一喘,百步一歇,有时还得在峭壁上匍匐前进。当时,贺俊文患高血压,有人劝他爬到半山腰能看到山顶就行了。但他想到,参加了考察,却不到山顶,怎么能向听众反映太白山的全貌呢?他强忍着高山反应带来的剧烈头疼,整整花了两天时间,坚持登到太白山最高处的“八仙台”。这是一次艰苦的采访。也正是这番艰苦,换来了工作的胜利和乐趣。他写的《神奇美丽的太白山》这篇游记,以它的生动、逼真、富有立体感,赢得了听众的好评。

    二

    中央台每天除了新闻节目外,还有《对农村广播》、《解放军生活》、《祖国各地》、《体育节目》,以及对少年儿童等专题广播节目,内容多得像一部“百科全书”。这就要求广播记者不仅要熟悉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具有敏感的观察力,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就驻省记者来说,还应该是个“地方通”。

    贺俊文所在的陕西记者站,原来只有两名记者,不可能进行专业分工,所以他常常是今天写了文物古迹,明天又要写工农业生产;既要访问老干部、老科学家,又要采访少年儿童。只有文科专业知识的贺俊文,深感知识面太窄,大量的陌生的领域需要他去熟悉,去探索。

    1977年冬天,为了配合全国科学大会的宣传,贺俊文去西北大学采访了出席大会的代表侯伯宇(现物理系教授)。侯伯宇从事“基本粒子”研究的。什么叫“基本粒子”?贺俊文不懂。他想,反正写他刻苦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不懂“基本粒子”也没关系。见面后,他说明了来意,就请侯伯宇谈他刻苦钻研精神,诸如怎样克服困难,如何牺牲节假日,勤跑图书馆等等。开始,他问一句,侯伯宇答一句;他笼统地问,侯伯宇就笼统地答;他没啥问了,侯伯宇也没啥答了,采访无法进行下去了。

    采访失败,原因在哪里?贺俊文反复琢磨,想来只有一条:不懂“基本粒子”,和侯伯宇没有共同语言。他对侯伯宇说:我当你的学生,请你给我上课,专讲“基本粒子”吧!侯伯宇是个十分健谈的人,一讲就是三四个钟头,贺俊文也听得津津有味。经过几次交谈,贺俊文懂得了一些“基本粒子”这项科研的原委和重大意义,以及侯伯宇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较为生动地介绍给了听众。

    勤奋学习,虚心求教,给贺俊文带来了新的知识,也增添了勇气。接着他访问了陕西省中医研究所从事针麻研究的赵建础;又访问了小麦新矮源“矮变一号”的培育者李丕皋、封如敏夫妇,写出了很有价值的报告:《关于小麦矮源“矮变一号”的评价问题》。

    采访什么学什么,在学习的基础上搞报道,贺俊文用这个办法,逐步填补着自己知识的空白。

    三

    在广播队伍里,有这么一些快手,观看一场比赛,连夜就可以写出一篇动人心弦的、非常精彩的特写;到某地转了一圈,回来就写一篇游记,而且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对这些快手,贺俊文既羡慕,又感到望尘莫及。秘密在哪里呢?后来他通过采写《樱花开了》这篇特写,把它的秘密揭开了。

    中日建交后,西安和日本奈良、京都结为友好城市,双方每年都派出自己的使者,像走亲戚一样,你来我往。在这些活动中,哪一次也少不了樱花。樱花成了中日人民友好交往的象征。日本前首相田中赠送给中国人民的樱花树,有一部分栽植在西安的兴庆公园。1978年春天,正当樱花绽蕊的时候,贺俊文前去参观。那美丽的樱花,勾起了他丰富而又充满激情的回忆,西安人民和日本人民友好交往的动人情景,一幕幕在他的脑海中涌现。他参观回来后,很快就把稿子写成了。贺俊文说,这次采访,看来只一个上午,实际上积累了4年。从这里,他尝到了积累资料、积累知识的甜头。

    贺俊文积累资料是异常勤奋的,在他的案头,光是剪贴的报刊资料就有厚厚的5大本。下去采访,无论怎么忙,他都抽空阅读当地的县志、府志,随手摘记。他还有计划地阅读历史典籍。像《史记》、《汉书》、《唐书》等等史书,他都要浏览。他说,这些东西平常似乎用处不大,到用时它就会使你感到得心应手。

    陕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先后有十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延续一千多年,地上地下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不但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近两年,贺俊文集中了比较多的精力采写游记稿,到目前为止,已写了20多篇。

    贺俊文告诉我,他采写这些游记,资料帮了大忙。在乾陵墓室的壁画前,中外游客常常流连忘返。其中的“马球图”,人物、马匹,栩栩如生。特别是打背球的动作,更是生动逼真。看了这幅画,贺俊文立刻联想到读过的一首古诗。这诗的大意是说,唐代的马球技艺高超,背球更是绝招,可惜只有文字记载,没有留下画面。后来贺俊文在他的游记里引用了这首诗,既能给人以知识和情趣,又烘托了壁画的珍贵,使文章增色不少。

    《凹则不平,刻苦攀登——介绍青年作家贾平凹的事迹》在中央台1980年记者好稿评选中,得了二等奖,推荐参加全国好新闻评比,也列入受表扬稿。这篇通讯的播出稿只有三千来字,但贺俊文采访搜集的资料却有几万字之多。

    贾平凹是近几年涌现的一位优秀青年作家,为了写好他,贺俊文在半年之前就留心搜集他的作品,并且像小学生读课文一样,全部通读,对精彩的段落还要做详细摘记。后来用录音机录下贾平凹的谈话,然后整理成书面素材。这样,贾平凹在他的脑子活起来了,在他笔下也活起来了。

    贺俊文曾经以《以劳补拙》为题写过一篇体会文章,大意是说他是半路转来搞新闻工作,基础差,只有比别人花更多的劳动,才能获得和别人差不多的成果。我觉得,他的这篇文章,题目无妨改成“业精于勤”。大凡有事业心的人,都是勤奋的人。贺俊文正是这样的人。

    (原刊登《新闻战线》“新闻界人物”栏目1980年第六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