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加快推动《意见》落地的政策建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整体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匀质、同步推进的,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面对现阶段中国智库发展热潮,需要冷静思考,真正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智库咨政能力水平。

    (一)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冷热不均”现象

    1.上“热”下“冷”

    国家高层对智库建设热情高涨,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却不高,相对较“冷”。各地智库发展实施《意见》不落地,大部分省份的实施《意见》不公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对于智库功能与定位的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差,难以形成共识。

    2.外“热”内“冷”

    体制外智库建设热火朝天,但体制内智库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相对较冷。体制内智库的改革似乎显得乏善可陈,充足的财政经费保障以及体制惯性使得智库转型比预想得更慢,尤其是一些发展历程悠久、人员规模众多的传统综合性智库,仍然醉心于自己的“江湖地位”。但无论体制内智库愿意与否,一场关于智库人才的“争夺战”正在体制内智库和体制外智库之间悄然上演。

    3.库“热”智“冷”

    相比于智库的内容建设与产品质量提升,智库发展似乎更热衷于形式传播与数量扩展。一些所谓的专家跨入智库界,自诩智库领军人才,其实缺乏对政策制定的参与经历与必要的感性认识,提出的决策建言往往缺乏专业性,研究成果难免会“隔靴抓痒”,甚至“谬以千里”。

    4.见“物”不见“人”

    在智库内部管理上,尤其是体制内智库的内部管理,往往是智库的管理者热烈倡议,但智库人员作壁上观。与国际智库相比,中国智库总体上缺乏对“人”的激励,智库从业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这不符合智库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在项目管理上,重立项、轻结项和“分钱分物”的传统做法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致使变相鼓励争夺课题立项和话语权,往往同一位专家什么课题都能做,从而扭曲智力资源配置,降低智库成果质量。

    (二)中国新型智库发展存在的两大潜在风险

    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中还存在着两大潜在风险,需要相关部门加以重视、正确引导。

    1.警惕大资本驱动下的智库异化与利益代言

    2.关注智政关系中的豢养模式与利益循环

    (三)加快《意见》落地的配套政策建议

    智库发展的“冷热不均”,客观上反映了智库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治理结构、运营模式、机制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同时,也折射出目前的决策咨询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要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以实行智库登记/备案制度为突破口,去除体制掣肘,加快《意见》落地。

    1.实行智库登记或备案制度

    2.探索智库服务政府采购制度

    3.加大社会智库的扶持力度

    4.健全智库成果的甄选机制

    5.创新智库人才的流动机制

    6.完善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制

    总之,智库建设不是“凑人数”“拉横幅”“喊口号”,而是要从决策体制变革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意义。智库建设无异于一场触及利益再分配的改革,而且这场改革触及政府的利益,最困难,也最有价值,智库能否得以充分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改革的力度与成果。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大力推行,而且在制度构建上还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把《意见》精神落到实处,应在充分总结国家高端智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现有的决策咨询体制机制,既要始终不渝地用于探索、大胆创新,又要结合国情、突出重担,蹄疾而步稳地推进中国智库事业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