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见-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智慧,或曰辨识力,是我们本心的另一基本品质。在每一次的体验中,既存在意识和空间,也存在无尽的差异。没有两次完全一样的体验,而你空旷的意识则觉察了这种差异。对差异的觉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意识之中,因为意识能够觉察存在,而存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是不同的:房间的温度变化不定,你听到的声音总是新的,同一个想法也绝不会出现两次。你的本心能够辨识所有这些不同。

    我们的意识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辨识之一,就是判断一件事情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真理性。一件具有很大真理性的事情带给我们的体验与一件不那么具有真理性的事情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更大的真理更能叩开你的心灵之扉、舒展你的自我觉察,而更小的真理则让你的心灵畏缩,带给你的自我意识也相对较弱。如此,辨识如同用手感受水龙头中流出的是开水还是凉水一样,是自然而然、毫不费力的。当你遇到更小的真理的时候,自然会产生畏缩之意,而当你面对更大的真理的时候,油然而生的则是舒展或放松。

    自我意识在你的内心深处面对着这些舒展与畏缩。困难在于,我们通常得到错误的结论,只要稍有畏缩,就认为自己微不足道、能力不足或毫无价值,而实际上,在彼时影响我们意识的那个想法、感受、信念、需求或者体验才是微不足道、能力不足,也可能是毫无价值的。理解你具备这样的辨识力能够扭转你的世界。无论你感到自己是重如泰山还是轻如鸿毛,都与你无关,它只能体现你当下的体验是重大还是轻小!

    辨识力是你的意识中自然而内禀的一部分。它既不是一件你需要做到的事情,也不是需要培养的能力。但是,你依然可以学会对你的意识感受、生活体验和你自己存在的不同方式多加注意。尤其是,你可以多多留心你的能力,即判断自身想法、感受、渴望和信念具有何种程度的真理性。

    心中的智慧

    下文是来自《由心而生》的一段节选(你可以在以下网址获得该书的样章或购买该书:),该书介绍了分辨一件事情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真理性的方法。

    真理即是打开心灵之事物。我们所有人都具备感受真理的能力。我们都有这样的心灵,已经能够准确地向我们展示事物在何等程度上为真理。任何让你或多或少地窥见真理的事物都要打开你的心灵。这既是真理的字面意思,也是真理的经验描述。如果你的体验带给你更多的真理,你就能感受到心灵的扩张、软化、放松、舒展、成就和满足。这种感觉在胸膛正中处表现最为直接,但是所有存在的心灵都是无限的,因此实际上要大过你整个身体。因此,这种扩张、软化和舒展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能够在胸膛正中处最清晰而直观地感受到它而已。

    如果你遇到了真理,自我意识就会扩张、舒展、软化、充满然后释放。你会感到自我,也就是对你自己的觉察,不再那么有限或渺小。它将变得更加完整,无边无际。那些边际会软化、消散,而任何关于不足、限制或缺乏的感受都将减轻或者消失。

    当存在接触到更多的真理时还会发生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思维将更加宁静,因为你需要劳心的事情变少了。即使知道一个简单的真理,比如你的车钥匙在哪里,都能减轻你的思虑。当你接触到一个很大的真理时,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加宁静,就像当你第一次看见大海时那样:你看到的真理或者现实是如此浩瀚,以至于至少在那一刻,你的思维停了下来,变得十分宁静。

    与此相对,当你体验到一个更弱或更小的真理和现实时,心灵就会紧张。你的自我意识就会变得更紧、坚硬、紧缩,感到自己不完全,受到束缚和限制。你可能会感到自己渺小、无能或毫无价值。自我意识的弱小体现的是真理的弱小。与真理的疏离的结果就是,你的思维会因试图找出真理而劳碌不堪。

    幸运的是,你的存在不像自我意识一样,会变得弱小或者紧缩。譬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泰山依然存在,一个不那么具有真理性的理念或信念体现在你渺小的自我意识中,却不会限制或压缩你的存在。

    心灵因真理的程度不同而打开或关闭,这既不是什么需要做到的事情,也不是需要培养的能力。你的心灵始终能够准确而完美地向你指出你的体验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为真理。如果你开始注意到你心灵的打开和关闭,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能够全然确定何为真理。心灵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导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指引之源。你不需要灵修导师或者灵修书籍来告诉你什么是真理,而只需要信靠你自己的心灵。

    真理就是存在,就是此时此地的事物。因此,如果存在即真理,就只有真理。所有此刻存在的都是真理——只是程度不同。既没有谎言,也没有妄语,只有不同程度的真理。

    我们总是在体验真理。但是,因为我们无法在任何一刻体验一切事物,所以我们对真理的体验总是有限的。有时,我们体验的是有关此地存在的事物大量真理,而有时我们只体验到正在发生的少许真理。在每一刻,我们心灵是开放还是闭锁,就体现了我们正在体验的真理是多少。

    若是有些理念其实是误会,又如何呢?一个与外在现实缺乏关联的理念或信念必然是一个非常小的真理,以至于它只能存在于一个人的思维之中,例如那句话:“他是自己心中的传奇人物。”当你体验的是充满谬误的理念或信念时,你的心灵就会适当紧张,好让你知道这个理念或信念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真理。

    例如,如果你认为自己只有坐拥千万身家才会开心,并放任这个理念不管,你的心灵就会适当紧张,让你知道这个理念或信念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真理。这个紧张也许很快,没有痛苦或麻烦。但是如果你真的相信了这个理念,那么只要你持有这个理念,你的自我意识就会一直紧缩。另一个例子是你总想变得比现在更瘦、更美、更年轻。与你现在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相比,这就是一个更小的事实。如果你相信了这个更小的事实,你的自我意识就会紧缩——你就会受到折磨。即使你美丽、苗条又年轻,追求美丽、苗条和青春的理念也会限制你的自我意识,让你无法泰然处之。你可能会感到你需要做些什么来保持这一点。

    与此相对,一个事不关己的中立理念带给你自我意识的感受也是中立的。例如,当你想到其他人家里天花板的颜色时,通常这既不会打开你的心灵,也不会让你的心灵闭锁,因为它与你无关,可能也不会透露出任何与你有关的信息。你的自我意识不会因此类中立理念而转变。

    想法是真实的——它们是存在的——但是它们只作为理念而存在。就算把所有曾经出现过的想法垒在一起,它们依然无法绊倒任何人。它们只是脑中中立的火种,因此过于关注这些想法,就意味着严重地限制或压缩你对真理的体验,进而是你的自我意识。

    就日常生活的体验而言,我们的想法在不同程度上与现实是对应的。想法与现实越是对应,就越不会像那些错误的想法一样,长时间地压缩或限制自我意识。很多想法都对我们与世界和谐共处的能力有所助益。例如,当你需要去一个地方时,关于如何到达的正确想法能够把你带到目的地,然后带你开始其他的体验。诸如此类的想法能够增强我们的体验,而非限制或压缩它。自然,关于什么东西在哪里的想法算不得什么大真理,但是它通常不会带来限制这样的感受。

    存在即真理,我们的心能够体现任何体验中真理的不同程度,如此,我们可以知道某个特定的体验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为真实。

    心灵是什么?无时不在的自我意识又是什么?它与物理意义上的心脏或胸腔中的情绪无关。这种感觉来得更微妙,有时甚至比躯体的感觉还要微妙,虽然心灵的打开和紧张也可以表现为躯体的放松和紧张感受。自我意识,即你的存在感,要比你的躯体体验更加私人。

    当你说“我”的时候又是什么意思?当你说“我”的时候指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的体验中一个非常神秘的方面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我们身处此地,我们确实存在。当我们提及此事,试图用诗歌一样的口吻捕捉它的存在,我们称之为心灵,就像当你知道你心有所想,或者心有所感的时候所做的那样。

    自我意识是一种十分活跃,始终变化的体验。有时,你的自我意识是打开、畅通而扩展的。另一些时候,例如天人交战,你会感到自己渺小、无力而匮乏。在这些时候,你真的变化了吗?你的身体突然缩小了吗?大多数时候,你的自我意识会比你的身体更大或更小。那是怎样发生的?你是否体验到你的内在小孩?你明明是个成人,又如何感到自己只有孩童的体量的?自我意识无时不变,要么舒张而展开,要么紧张而收缩,就像你的呼吸的舒展与收缩一样。

    心灵的打开和闭锁并不是一种处方,不需要刻意练习,而仅仅是对你的心灵在你一生中一直在做的事情的一种描述。无论何时,无论在自我意识中发生了什么,都是完全正确而恰当的。对你的心灵来说,在有人告诉你一个小而有限的真理的时候,它就会恰如其分地闭锁,而当你体验到深刻而宏大的现实的时候,它又会恰如其分地打开。

    收缩的心灵

    问:我似乎无法找到能让我的心灵舒张的事情。我感到很困难,一切都如此乏味。

    答:在你感到紧张贫乏的时候,相信你的心灵就显得尤为困难。但是这就是一个渺小或不完全的观点带来的正常感觉。当生活看起来漫无目的,心灵对发生的事情缺乏共鸣,其结果就是体会到这种紧张的贫乏本身。有些时候,更真实的方向不会出现,因为更大的奥秘通常自有其时,只是这个时机不一定总是合乎我们的计划。有时,我们的抗拒和调整中有更多应当注意到的内情,而通常,在这种调整失去作用时,我们只愿关注调整本身。贫乏与困难最终可能让我们关注到我们需要关注到的事物。

    即使在心灵紧张的时候,它也依然能够完美地向你展示体验的本质。探究的真正艺术是为紧张感本身提供空间和好奇心,而不是追寻更大的真理。我们的调节反应表现出来,是为了被看到、接受和被爱。只要我们看到了这种调节,它自然就会回到正轨。无须摆脱这些小真理,而只需将它们视若尘芥。我们的意识和心灵容得下此生所有的体验,包括那些非常小而有限的观点。

    尽管向存在于我们有限的或卡住的地方的真理发起质问可能具有挑战性,这么做也能够带给我们极大的自由。即使是贫乏、停滞这样的体验也并非毫无价值,而是可以探索一番,这样的发现能够让我们免受修正或改变我们体验的冲动的折磨。我们在体验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找到见解灼见与稀世珍宝。我们可以探索我们的体验,但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体验,而是为了全然品味在每一次体验中蕴藏的珍宝。

    人际关系中的心灵智慧

    问:如果我的心灵因另一个人的话语而收缩,这体现的究竟是那个人的话语的真实程度,还是这个话语在我的内心深处所触发之物的真实程度?

    答:我们的内在觉知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在于它会对一个特定时刻中任何觉察到的事物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总是在变化的。所以,在与他人交流时,以及在对你自己的想法或见解做出反应时,随着说出的话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引发的调节反应的改变,你可能会体验到不同的舒展或收缩。例如,当你面对批评时,你的心灵很可能会因这些批评言论中的相对真相而收缩。如果在下一时刻,你想到,“他们是正确的,我是个废物”,你的心灵可能会进一步收缩。与此相对,如果你慈悲为怀,想到他刚失业,可能今天心情不好,这更宽广的视角可能会让你的心灵开始扩展。因此,你的存在所做出的这些反应就像你的想法一样变化迅速,而即使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可能产生很多想法。你的心灵总是在话语出口、想法成型、反应产生之时立刻做出回应。

    提及人际关系,想要明辨真假并不容易,因为通常两个人都会表现出很多语言或非语言层面的反应,而你的心灵则会对每一个反应予以回应,即使只是在刹那中。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说,一段关系中的整体倾向要比今天的倾向更为重要。问题在于,长久以来持续互相触发的事物之中,究竟是否存在真正扩展的爱与欢乐?哪一种处于主导地位?真正相通的内心在某一刻感到的爱与欢乐,或许足以弥补这段关系中出现的很多次愤懑。

    如果只要某人做了某事,你就一定会收缩,这可能是你的心灵对他们真实行为的准确反应。真正的问题是,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你是“抓住(并不十分真实的)笑点”,一笑而过,还是过了一个小时之后依然耿耿于怀?如果是后者,你可能需要检查一下你自己的调节机制了。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那个整天反复激怒你的人本身并没有需要了解的问题。你没有义务待在一个行为始终缺乏正直或自知的人身边。

    我们还可以让心灵在实际事务中做出抉择,例如在哪里生活,是否辞职改行。重要的是在一个具体方向上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感知,而不仅仅是心灵在某一时刻做出的反应。所以,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最好花些时间,感知你的存在面对各种选择时的反应,以及在面对各个选择和你所能想出的每个选择将带来的所有后果时的应对的整体倾向,然后再做出决定。有时,在你的心灵之中会有充足的迹象显示不同选择的相对优势。如此,你的心灵即使并没有找出不同选择之间真正的不同,也依然能够工作良好。或许,那就是说,在那种情况下,选择已经不再重要!

    无始无终

    问:我感到自己十分渺小,而让我担忧的,是无法容忍在启示的脉络消失时所发生的一切。发生的一切无可改变,即使认为所发生之事必有因由也于事无补,它似乎能够唤起真正的自卑……而我对此依然无能为力。似乎剩下的只有关于默许的教导而已,然而我对此表现不佳。于是,我对此产生了怀疑。所有这些是否终有一天都会过去?

    答:若你感到渺小,那么你的意识并无不妥。恐惧与怀疑带来的感觉正是如此。想象你的身体因所穿衣服的尺寸而改变:如果你穿上婴儿服,你就会变得很小。如果你穿上洋娃娃的衣服,你还会变得更小。而如果你穿上巨人的衣服,你突然又会变得硕大无朋。意识正是如此。当你体验到的是一个小而有限的观念,例如恐惧、怀疑或者渴望,你的意识就会收缩以与之匹配。而如果你突然之间醍醐灌顶,你的意识就会打开,进入开阔的环境。当你感到渺小,你的意识并无异样。这并不意味着有什么问题。当然,如果你的意识洞开,它依然是正常的。

    另外,关于启示的想法通常像其他的想法或信念一样小。关于启示的观念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它们是小的真理,只是,有时它们可能指向更大的真理,例如你当下的意识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启示。

    正如你所指出的那样,困难在于,每一个时刻中的真相是否重要并不取决于你。关于你的存在的更重要的真相与关于你的调节的不那么重要的真相交错成舞。你不能选择要发生的是哪一个,但是你可以学会信任你的意识,让你的意识告诉你发生的是哪一个。如此,当一个不重要的真相出现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它不重要而轻慢它。当一个重要的真相出现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惊人的真理,只要这个真相还在,你就会为之欢呼。

    长久以来,你的意识正是这么做的。你的意识始终随时向你指出某个真相是否重要。体验一个重要的真理本身并非更优,除非这种扩展让你意识到你的意识所能体验到的重要(以及这种意识的本质的重要)。如果你单单相信当这一切发生之时你的存在是多么渺小,你就不会因陷入这种收缩而苦闷。然而,如果你去对抗或与这种收缩相争,它持续的时间只会更久。

    你的意识一直没有问题。意识的收缩就像肌肉的收缩一样自然。收缩永远不会结束,也不需要结束。意识则因自己无始无终的存在之旅而乐在其中。

    真理控制着我们

    问:当知道我的直觉是真的,我的自我在模仿我的直觉时,总是让我十分困惑,让我无所适从。也许去做什么并不重要,但我总是觉得这很重要。

    答:真相有很多层次,而且这些层次总是同时运作。因此,当你接受并恪守直觉,其精髓可能会在你心中产生影响,从而带来与更深的智慧和人生目标相契合的体验。与此同时,你的自我可能会抗拒直觉,试图闭锁你自己,也可能决定悦纳自己的直觉,甚至笃信它!自我可能干预一个直觉,甚至通过混淆自我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与直觉,让事情变得混乱不堪。

    你会做什么,或者你将如何收场,显然相对有些重要,但是更重大的真相,在于空空如也的意识体验到了所有的一切,而你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伤害这种意识。无论如何收场,无论发生什么,你所存在的空荡荡的空间都依然空旷而清醒。

    意识到这个更重大的真理可能影响关于教导和自我安排的更微末的真理。例如,知道你不会受伤,可能会让你冒险听从直觉,甚至让你的自我以毫无抗拒的热忱,完全遵从直觉。这就像用其他人的钱去赌博一样——你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

    真理不是我们可以掌握、定义或者控制的。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真理控制着我们,像艺术家指挥着交响乐团一样指挥着我们:这里铜管重一点,那里自我轻一点。思维则试图为这一切搜寻某种意义或解释。心灵知道爱永远不会在生命本身中找到意义,而是会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就像任何一种真正的创造过程一样,得到的结果就连其创造者都会惊喜过望!

    探寻真相并非最终获得真相或其他程度真相,而是发现更大神秘的途径。好一场奇妙之旅。

    内在指导VS外在指引

    问:比起外在的迹象与巧合,我可以信任我的内在满足感并遵从它的指引吗?

    答:你尽可以信任你的内在满足感胜过任何外在的指引。困难在于,即使当内在满足感看似不存在的时候,也要依然信任它。当你感到空虚或收缩,你的内在指引也在运作。就像孩子的游戏一样,有人通过向你指引某个方向告诉你,你正变得更温暖或更寒冷,因此,你的意识需要感到乏味或紧缩的时刻,才能让你知道你正在“变得更冷”。

    然而,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的真正神妙之处并不在于它将你带到了什么地方——正确的地方,或是你想要到达的地方——而在于它引导你找到了已存在的身心的满足感。如此,生命中发生了什么,无论你的选择是否正确,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意识注意到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产生的丰富而无尽的奥秘。关注内在的满足感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将你带到什么地方,而仅仅在于它映照着你当下的自我。你是一切有价值之物的无尽源泉:平静、欢喜与爱意。所有这些在当下和每一时刻都存在,即使你最终上错了车,哪里都没有去成!

    让微末的真理微末

    问:我想要持续地沉浸于爱之中。我写下了非常积极的想法,可是一天之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在脑海中萦绕不去。我通常的状态,与我受到启示写下这些东西时的状态是割裂的。我应该如何整合这两种状态?

    答:关于生命的重大真理与微末真相都是真实的。区别在于你赋予它们的重要性与意义。所以,如果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微末的真理或问题,正确的感受就是收缩,于是你就知道这个真理或问题并不重要。虽然有时如果一个真理微不足道,你确实不需要为此采取措施,这个“问题”或许仍然需要通过某些途径加以解决。。你不需要整合重大真理与微末真理,只需看清它们本来的样貌。它们都能够很好地与你的意识中的无尽空间相匹配。

    一个悖论是,我们逃避微末事实可能造成的伤害的方式是容忍并认识到它们的微末之处。事实上,正是我们想要改变或摆脱它们的努力,让我们感到痛苦或缺爱。如果改变这些微末真相,我们会暂时地深陷其中。如果纵容它们发生,我们的意识就可以自由地离开或超越它们所包含的微末真相。而解决它们的途径,通常正是在此时浮出水面。

    这就与我们所认为运作方式背道而驰了。尽管试图变得更加舒展,爱带来的感觉却是让我们的意识收缩。对舒展的渴望却让我们的意识收缩!这仅仅是因为,“变得舒展是更好的”这一想法并不十分真实。理想的状态是真真实实地体验每一个时刻。一个微末的真相就应该让你感到渺小,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判别它的重要程度。

    当然,你依然可以享受那些舒展而充满爱的时刻。然而,更大的自由只有当你不再在意自己是舒展还是紧缩时才能取得。收缩并不意味着失去舒展的能力,而仅仅意味着此刻有些事情正在塑造并限制你的意识。通过容许并悦纳意识的全部范围,你就能够对每一时刻做出真实的回应,而不必产生任何特殊的感受。

    看来,这种容忍接纳的修为实际上确实带来了更加舒展的体验。你的意识生来就是舒展的,你的心灵生来就是敞开的。通过让每件事以它的本来面目发生,你自然会越来越频繁地进入这种初始状态。但是这种舒展是自然发生的。你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而且你为促成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产生负面效果。

    我还要给你一个小建议:如果你发现自己深陷一个问题之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容忍你的挣扎及其带来的收缩。这么做能让你开始容忍问题本身。你只能从当下发生的事情入手,而有时也会发生你不愿看到的事情。通过认识此时此地存在的所有阻力,你就可以让关于爱、同情和理解的更重大的真理流入你挣扎而困难的体验之中。

    决定并不那么重要

    问:我仍在努力解决关于我的恐惧和预感的相对重要性或真实性的问题。例如,如果一份工作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感觉有所收缩,我不知道这种收缩是因为心灵的反馈(“在这里你找不到多少真理”),对改变的恐惧(“我必须搬家”),还是因为过去的伤痛(“贫穷更加舒心而熟悉”)。又例如,有人邀请我共进晚餐,虽然我的思维在说,“去吧,去吧,多好玩啊”,我的胸膛却在说,“我才不去”。这可能是心灵的指导,或某种厌恶,或恐惧。

    答:面对这种情形的技巧就是抓住在收缩开始时正在发生的事情。你完完全全在想着换工作的事情吗?或者,浮现在脑中的是一个关于它的批判的或恐惧的想法?我们的有些想法是如此自然,以至于它们几乎是无意识的。在收缩的确切时刻抓住意识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在做出重大抉择时,不妨慢下来,每次考虑一种可能性,并给你自己很多时间来感受这个抉择的整体倾向。

    在涉及具体的决策,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想法、感受、直觉、渴望、憧憬和冲动进行分类时,心灵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是因为通常我们决定做什么和我们都做了什么的每一刻并不重要。我们的决策通常没有那么重要。从心灵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哪里工作、生活,或者我们又做了什么,或许都不重要,但是如果任何两种可能性之间存在相对差异(有时两个选择同样真实),心灵依然会有所表示。

    不时听取心灵之声的真正价值,并不是这么做能够让一切顺利,避开所有的陷阱与岔道,而这么做意味着,当一个惊人的真理出现的时候,你能够听到。当你因更深刻的知识而心有所感,心灵会通过软化并舒展到一个惊人的程度,来告诉你这个真理是何等的重大。你可以舒展到比你通常的“自我”感觉之外。这些更大的真理自发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加频繁,因此,当我们留心倾听并觉察到它们的时候,这是何等巨大的福气。

    内在指南永不失效

    问:我近来读到了一些关于某些特定的童年经历是如何引发“不幸成瘾”的材料,即,内在无法指出何者带来的感觉为正确。由此带来的是自我破坏与偏向不适环境。如果这是真的,心灵就无法工作,你就犹如置身汪洋却没有指南针。

    答:我并不同意心灵受到的伤害可能导致内在指南失效。即使你不自觉地沉迷悲伤之中,心仍会向你展示你的沉迷或强迫是多么真实。即使你没有遵从它的指引,而是遵循了一个假的指南,例如恐惧或欲望,你的内在指南依然运转如常。

    当然,我们常常因沉迷行为得到回报,例如一个令人喜悦或属实的情绪或感情,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或是免受自我的评判,但是这实际上并非一种舒展而安闲的体验。我常常说,真理的感觉就像你的室友离开的一个月那样——你只需放松,做回自己。我们让人沉迷的扭曲的防御机制从来不会带来那种让你可以成为你自己的感觉。他们更像是你的室友回来,而他/她的父母也前来同住一个月:你就是无法放松,做自己。当我们在防御机制中牵扯过甚,我们就永远不能放松地存在;我们不得不时刻保持我们的防御。

    知觉并无偏好,因此,你得以体验任何一种体验,包括面对童年创伤留下影响时收缩、困惑的防御。同样,知觉始终乐于看清那个创伤的真相,进而通过一种真的能够带来本心的舒展与顿悟的方式,去治愈这个伤口。

    大脑的收音机

    问:如果想法不是出自我们,而是奔向我们,如果大脑像一个先进的无线电设备一样,调台介入了一个充满潜在思想的领域呢?如果当我们阅读想法时,想法也在阅读我们呢?如果想法也是有意识的呢?知道这一点,是否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看待思想的方式呢?这会改变思想看待我们的方式吗?

    答:我的感觉是,思想、直觉和见解有许多不同的来源,而大脑就像一台能够收到这些声音的收音机一样。我们的大脑采用的很多想法都是由我们的回忆触发的,而通常,它们对理解这个新时刻的作用有限。有些人十分敏感,以至于他们的“收音机”甚至可以收集到其他人的想法,无论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是否相关。然后就有了想法,或者见解,它们来自我们存在中更深的维度。有时它们十分有用,在出现的那一刻就功效巨大,让人自由。

    那么,我们是怎样用大脑的“收音机”,去接收实用而让人自由的“电台”呢?大脑似乎只是将所有的电台收集起来,并表露出现的每一个想法。因此,我们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可能是将来自记忆深处的调节过的思想,与同样出现在意识中的更深刻的知识,清晰地区分出来。通过分析一个特定的思想或见解是否真实,我们的头脑中总是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直觉,它们都被放到了视角中。重要的事情是,我们需要了解体验有多真实,包括我们的思想和直觉。

    只要思想本身是清醒的,我要说,任何事情也都是清醒的,并受到其他事情的影响。然而,就像一些事情比另一些来得更真实,有些生命的形式拥有更多的意识。显然,人比甲虫有意识,甲虫比变形虫更有有意识。而我的想法就是,思想就像这只小甲虫一样,只有非常短暂的生命。它们出生、交配、死亡,这些都发生在一瞬间。想一下,你能否发现你正持有一些想法,或者你需要一个新想法?所以,即使一个思想有意识,作为独立的形式,也不会受到演化或者太多影响,而长时间存在。

    我没有什么执念,而最大的真理就是,只存在一个意识。所有出现的形式和本体,从思维到甲虫,从甲虫到人类,从人类再到银河系,都只是梦中所见的(思考?)的意识的暂时性表达。好一场绮丽的梦!

    真正的疗愈

    问:我得了重病。扪心自问,我已经几乎不想活下去了,我害怕神在用这个病症惩罚我,我还感觉到我不值得被治愈,也不值得过上热烈而充实的人生。我感到我需要先治愈我缺乏的求生意志,然后才能治疗我的疾病。

    答:我对你深刻而诚实的探寻深有感触。看起来,要想治好你身体的疾病,首先必须“治疗”你的求生意志。在这种情况下,最深的疗愈就是承认并没有什么需要被治好的。我说这话,意思是在这里没有什么错的或者不好的东西,而你也没做错什么。你有这样的感受并不是你的错,而是你调节能力的错,而调节能力则是基于你真实的生活体验。另外,你的调节能力也不是你自己的错。

    此生,你所有做过的事情都是你所知道的最好的照顾自己的方式。这怎么可能不对呢?你怎能由此判断一个人,甚至考虑惩罚他们呢?(注意:我并不是说社会通过将某人收监来保护自身安全是完全的谬误,只是说,为了不是他们犯下的错误而惩罚人们是不对的,或许,这就是惩罚极少治愈或者让某人康复的缘故。)

    如果神还稍微有点神的样子,他/她就会知道这一点。一个真实而可贵的神绝不可能是苛刻的,他/她甚至从不会想到要惩罚某人。如果真的有神那么做了,我要说的就是,你该换一个新神,并且把现在这个付之一炬!幸运的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只是我们关于神的信念,因为事实是,神,或者真正的存在,从不审判,也不惩罚。

    你永远都配得上活着、去爱、被爱,与你喜爱的人共度热烈的一生,然后去你想去的地方定居。第一步是继续探索你的信念。你可以为这些信念赋予你可能会向其他人或你自己的身体散发的治愈能量。或许,你可以把手放在头上,向你的信念、罪孽与所有的调节机制输送治愈的能量。你不需要摆脱那些信念。因为信念只是一个习惯性的想法,而你无法割舍你去想某件事情时的潜能,你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去爱你的信念,任由它们存在,然后看清它们并不十分真实。

    重要的事情在于看清你的想法并不十分真实。真理是那些能够打开你的心灵、安静你的思维的一切事物。任何对你的心灵起到了与此相反的作用的想法或信念都是不很真实的。信念并不是错的、不好的,甚至不是假的,只是一个试图伪装成重大真理的很小的真理表达,就像一个试图表现得高大强壮的小孩子一样。你可以只是为它所具有的真实性而喜欢这个信念,并邀请它放松和休息,而不是努力成为一个重大真理。你的意识容得下所有的真理,无论大小,它也容得下所有的想法和恐惧。但是,你还可以看清这些想法的本来面目,看清它们实际上并不十分真实。这就是能够治疗信念的方法——看清它们的本来面目。

    治愈任何疾病、消弭任何困难的方法,正是认清其全部的真相——看到背后的调节机制,看到你的身体正经历的情绪的本质,也看到你应对困难时的信念和调节机制。此刻,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这些情绪在这里,但是关于它们又有什么是真的呢?它们真的是坏的情绪,还是只是某种特殊的感觉?你对它们的恐惧是很真实的吗?通过你的手和心,流入你的身体的爱呢?

    做到这一切,唯一的窍门就是从你所在的地方开始。如果现在你不想活下去,你需要做的就是去探索、爱与容忍。你不需要摆脱轻生的感受,只需要体会它本身。它带来的感觉有多真实?如果你放任不管,会发生什么?你还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是真实的?你不需要改变你的感受,或是抛弃任何感受,只需要找寻与你可以找到的每一个感受相关的一切。并不是试图摆脱什么,只是出于好奇和爱的探寻,以及对那些奇怪而神妙的叫作感受的事物的好奇。这些感受出现在这里,出现在你的心中,是为了被看见、被爱,而不是被调整或抛弃。

    比一半还少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

    经常有人问我关于出现在不同灵修教学中,甚至同一次灵修教学中出现的矛盾的问题,更不用说关于生命本身中的矛盾的问题了!这些所谓的矛盾可能让思维变得十分迷惑,因为思维很难理解两件相反却同样为真实的事情。然而,生命本身超越了思维所能够理解的范围,因此,生命之中出现两件相反却同样包含真理的事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任何人(甚至包括灵修导师)写下的或说出的话语中最多只有一半为真理。这是因为话语生来就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出自我们口的话中甚至只有不到一半才是真理。因此,当你读到来自两个灵修导师,甚至来自同一个灵修导师的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这就是因为通常只有自相矛盾才能全然描述真理。在知觉中,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维度、视角,而它们全部都是合理的。

    任何教导中真正的益处,在于指出尚未发现或不被重视的那部分真理。人们如果发现了他们此前未曾发现的真理,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坚持这一真理,甚至会否认并拒绝与此相反的真理。然而,让人很难接受的地方在于,二元论的教导是正确的,非二元论的教导也是正确的,而且任何其他教导也或多或少都是正确的。说明一下,其中有些事情虽然是真实的,却并不十分真实。因此,即使非常狭隘而偏执的观点也可能包含一小部分真理,它们依然微不足道、毫无益处、毫无价值。一个既真实又不十分真实的例子是彩票:如果你买了彩票,你确实可能中奖,但是你不太可能中奖。事实上,梦想成真的可能性小得荒唐!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一个人的话语能否拓展你对真理的体验。任何能够增添或拓展你对真理的体验的事物都能够让你的心灵打开并变得柔软,让你的思维宁静,并拓展你的自我意识。因此,如果一些话语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细品其意,反复推敲,好完全消化这些话语的内涵。如果一个人(即使是灵修导师)的话语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让你的心灵紧张,思维劳碌,让你自我感觉渺小无力,你就知道这些话语对你而言是无关紧要的。你不需要排斥它们,争个是非,而只需置之不理,转向对你来说是更加真实的事物。

    真理的经验性质:Nirmala的一个演讲

    本书的购买者可以在以下网址获得Nirmala在satsang上发表的谈话录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