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智慧书-孟子的美德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曾受业于孔子嫡孙孔伋的门人。学成以后,开始游说诸侯,大力推行儒家学说。周显王三十七年(公元前332年),邹穆公召见孟子,询问治国之道。随后几年,孟子往来于邹、任、齐、宋、滕等国之间。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梁惠王招贤纳士,时年52岁的孟子得见梁惠王,并与之谈论为政之道。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孟子来到齐国,答齐宣王问。齐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孟子离开齐国。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一方面,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区分开来,认为人们应该固守自己的阶级地位;另一方面,推崇“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在道德上,孟子主张“性善论”,将道德的范畴概括为“仁”、“义”、“礼”、“智”四个部分,认为这些品质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孟子在晚年,与其弟子一起将自己的思想、事迹汇编成册,共七篇,是为《孟子》。

    诚实待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爱别人的人,会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孟子的这段话是要表达一种将心比心、诚实待人的理念,具有这种理念的人能够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东汉时期,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一起到京城读书。学业完成后,临别之时,张劭看着空中的大雁说道:“你我今日一别,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面。”范式也看着空中的大雁说道:“兄弟,不要悲伤,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你我分别,再见之时实难预测。我答应你,两年之后的今日,当你再次看到天上的大雁时,我必会去你家探访,拜望家中老人。”范式说完之后,二人唏嘘分别。

    光阴似箭,两年的时间倏忽而过。金秋时节的一天,张劭再次看到了排成一字在天空中飞行的大雁,他没有忘记两年之前范式对自己说的话,自言自语道:“他马上就要来了。”说完之后,张劭回到屋中,将范式对自己的承诺告诉了母亲。在张劭的母亲看来,张劭所说之事根本就不可能,张劭和范式两家相隔千里之遥,范式不来与张劭相聚也是正常的。

    让张劭的母亲意外的是,到了约定日期,范式真的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两个同窗好友再次相聚,欢喜异常,原本不认为范式会来的张母站在一旁,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道:“想不到,这世上竟然真有如此守信的朋友!”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做人一定要诚实,只有我们自己先做到真诚守信,才能够换得别人的真心相待。诚实待人,推己及人,是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内心的唯一途径。

    人与人交往,只有怀揣敬重对方的交往原则,才能够在交际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诚然,如果想获得高朋满座的际遇,那么我心换你心更是最佳选择,暂且不说诚实待人能给自己带来比万千财富更为重要的良好品德,单单是你对别人的真情实意,就能够为你赢得良好声誉与信任。

    诚实待人是做人的准则之一,也是人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的交往中,诚实待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极为重视诚实守信。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凭借着自己的博学多识而闻名乡里,那时,人们都把晏殊叫作“神童”。后来,晏殊被地方推荐给了朝廷。地方推荐的人拥有不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入仕为官的特权。然而,晏殊认为自己因为推荐便入仕为官,对那些数载寒窗的读书人不公平,所以,他坚持要参加考试。意想不到的是,晏殊拿到考题后,竟然发现是自己做过的,如此一来,自己与别人的竞争依然是不公平的,晏殊便请求考官给他换一份试题。当时考场制度十分严格,晏殊最终没能如愿,只好以现有的考题为基础,作了一篇文章交了上去。

    后来,晏殊果然榜上有名,并被招到大殿上去参加殿试。殿试之中,皇帝对晏殊大加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感到有丝毫荣幸,而是把实际情况详细地告知皇帝,并请求皇帝给自己重新出一道题目。皇帝闻言后十分感动,便给晏殊新出了一道题目。没过多久,晏殊便将自己写的文章呈给皇帝,皇帝看完文章,对晏殊更加赞不绝口,当即授予晏殊官位,希望晏殊能够为国家效力。

    事实上,皇帝给晏殊授官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晏殊的文章写得有多好,更是因为晏殊的这份诚信。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让人们偏离了诚实待人的道路,有些人甚至认为诚实待人、诚实守信是木讷、愚蠢的象征。事实上,诚实待人、诚实守信是一种待人处世的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说,诚实待人、诚实守信本身就代表了智慧。因为只有以诚相待,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理解,获得与他人的相互沟通,甚至能够遇事化险为夷。诚实,时时刻刻都需要,守信,永远不会过时。

    不媚权贵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与位高权重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太放在眼里,以致把自己弄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殿堂华屋高两三丈,屋檐宽好几尺,如果我得志,也要不屑于这些。即使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人,如果我得志,也要不屑于这些。饮酒作乐,驱驰打猎,随从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也要不屑于这些。他人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拥有的;我所希望的,是拥有古代的礼乐制度。因此,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晋朝大文学家陶渊明一共当了13年的官,在这13年中,他有过许多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一直致力于做一名清官,然而最终都没能成功,一次次的失败带给他一次次的失望,他为官的13年也可以算作是他人生中最为绝望的13年。

    义熙元年,41岁的陶渊明在好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没过多久,浔阳派遣了一个督邮来视察公务,此人叫流云,流云十分贪婪,每次巡查县衙的时候,都会借机向当地县官索取贿赂。如果下面的官员“不孝敬”的话,流云就会想方设法栽赃陷害。因此,迫于无奈的下层官员,只好在流云视察的时候对他进行贿赂。

    在陶渊明上任的时候,一位县官就提醒他道:“如果流云来了,你一定要穿戴整齐,并且准备好礼品去迎接他!”陶渊明听完之后叹息道:“我怎么能够为了这仅仅五斗的薪俸,而向乡里的这些小儿折腰呢!”说完之后,陶渊明再次辞去官职,返回了乡里。

    陶渊明始终秉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念,不为王权与“五斗米”折腰。

    有许多人不惜代价讨好权贵,以期博得权贵的“欢心”,使自己能够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为此,他们甚至不惜践踏自尊,以出卖人格为代价来换取名利。

    但是,人获取名利、权势,无非是想获取众人的尊重与认可,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又怎么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呢?陶渊明虽然没有获得名利、权势,但是他却保住了自己的名节,受到了世人的尊重。

    晋朝时期,才华横溢的戴逵琴弹得很好,名声很大。但他看不惯官场黑暗,坚决不入朝为官,而是隐居在浙江会稽弹琴作画自娱。

    武陵威王司马道听说了戴逵的名声后,派人重金去请戴逵到王府弹琴。但戴逵竟然在使者面前把琴摔破,表示坚决不从。

    在生活中,虽然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不平等,但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不应该为了名利与权势在人格上屈就权贵,在诱惑面前放弃自己正确的信念。

    不媚权贵,尊重自己,这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不为名利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国君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向背,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始终把“民”放在第一位。其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影响了后世众多的为政者,也成为千古论断。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时,七年当中,竟有五年发生了蝗灾与水灾,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郑板桥一边向朝廷汇报,请求朝廷的救济,一边与当地百姓联合起来一起抗灾。他还责令那些富有的商人和大户开设粥厂,给老人、小孩以及妇女救济,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郑板桥自己也节衣缩食,甚至把官俸都捐了出来。在最危急的时候,他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当时,朝廷的批文并没有下来,其他官员劝他再等一等,否则,私自放粮的罪过可不小,但是郑板桥说:“现如今百姓已经饿得皮包骨了,如果再这么等下去,恐怕全县的老百姓都要饿死了,到那时候,即便是朝廷的批文下来,又有何用?百姓要我这个县官还有何用?”随后,郑板桥便命人打开粮仓,将粮食发放给了百姓。

    郑板桥在为官的七年中,始终将百姓安危放在第一位,恪尽职守,把拯救黎民百姓作为己任。

    在体察民情的时候,郑板桥不但不坐轿子,身穿便服,甚至还穿着草鞋,简直就像是一个农夫。他就算是在夜间进行巡查时,也是自己一个人,手里仅拿着一个写着“板桥”两字的灯笼而已。郑板桥这样的举动虽然遭到了某些权贵的指责,但他始终认为这是本心所至,认为为官之道正在于此。

    当时,官商勾结,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很多小商贩因此破产。郑板桥得知后,便开始严加整治,明令禁止官商勾结,对那些欺行霸市之人进行严惩,维护了小商贩的利益。郑板桥如此“冒犯”富商大贾,得罪了当时的很多权贵,一时间,数不清的流言蜚语、明枪暗箭向郑板桥袭来。

    乾隆十七年,山东潍县再次遭遇天灾,郑板桥像前几次一样向上级官员申请赈灾,却遭到打击报复。他一怒之下辞去官职,结束了自己的为官生涯。

    虽然郑板桥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他若想要名要利要权都是轻而易举的。然而郑板桥始终洁身自好,不为名利与权势,一心为民,最终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使大夫二人来此,请庄子去楚国做官。庄子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在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

    庄子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

    两位大夫听完庄子的问话,回答说:他们肯定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说:“对呀!我就是像乌龟一样愿意在泥水中拖着尾巴活着啊。”

    庄子就这样推掉了在很多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这个故事即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至少也是庄子心灵的真实反映,它体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体现了庄子能够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庄子的这种坚持,让我们了解到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

    现今,有些人认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把追逐金钱、财富、权贵当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甚至觉得有了这些就有了一切。其实,这是不对的,金钱、财富、权贵固然对人很重要,但如果失去了道德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就会变成为金钱、财富、权贵厮杀的“战场”。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而不是为名利、权贵“厮杀”的高等动物。不为名利、权贵,是人生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我们不会忘记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真情,让我们不会忘记这世界还有道德和文明的准则,同时时刻提醒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我们所喜欢的东西,但如果无法一起得到,就要取熊掌而舍弃鱼。生命和正义也是我们所想要的,但如果无法一起得到,就要舍去生命,维护正义。

    孟子是中国古代研究义利关系最著名的哲学家。他把正义和利益对立起来进行研究,认为在正义和利益对立的情况下,如果进行选择,就应该选择正义。

    孟子认为,“义”和“利”是矛盾着的两个概念,而“义”要重于“利”。孟子认为为了正义,他可以放弃生命,更不要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利益了。

    孟子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一碗米饭,一碗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会饿死。但若施舍的人没有礼貌,即使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食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源自于《礼记·檀弓》,书中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很多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被活活饿死。有一个名叫黔敖的贵族在大路旁摆了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赶快向那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饿死于路旁。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贼兵来攻城。友人对荀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贼兵来了之后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还待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掉转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舍生取义”和“重义轻利”是孟子的主要思想之一,也是儒家文化及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即便是今天,这一思想的影响仍然广泛而深刻。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苏轼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之一。南宋文天祥也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开庆初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但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文天祥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佑元年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文天祥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二月底,文天祥等十二人,趁夜逃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文天祥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俘,将士牺牲甚众,文天祥只身逃脱,退据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招降文天祥,文天祥乃书《过零丁洋》诗以斥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舍生取义是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舍生取义,就是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能够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浩然正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气的秉性博大而刚强,不可限量,不屈不挠,它必须用道义来培养,不使之受到损害,只有这样,正气才能最终充塞于天地之间。

    “浩然正气”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精神境界。当人达到这一精神境界时,他会敢于坚持正义和真理,刚直不阿,坚忍不拔,面对世间邪恶能够做到正义凛然。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是顶天立地之人应有的责任感与义不容辞的担当。

    孟子的“浩然正气”是“正气”、“骨气”,是一种刚正的气节和正派的作风。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甚至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我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无不受到“浩然正气”的影响。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不为元兵威逼利诱,在狱中写下了有名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沧溟。”今日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除了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以正气闻名于世的人,他就是屈原。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是楚国王室后裔,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位。他经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制定。在内政上,他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事;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增强军力。楚国国力日益强盛。

    当时的秦惠王励精图治,企图称霸中原,而在国力上能够与之抗衡的唯有齐国。秦惠王深感齐楚联盟的威胁,决定分而治之,于是采用张仪的计策,贿赂楚怀王的宠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离间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致使怀王逐渐疏远屈原。

    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与秦惠王订立黄棘之盟,楚国正式叛齐投秦,屈原据理力争,为此得罪了怀王,被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后来楚怀王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对屈原的迫害变本加厉,将其再次流放到南方的蛮荒之地。

    相传屈原被流放至沅江边,面容憔悴,渔父见到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沦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回答说:“天下已经浑浊不堪,而我却不肯同流合污;世人都被迷惑了双眼,而我却还能保持清醒。正因为如此,我才遭到放逐啊。”

    渔父说道:“既然天下都已浑浊,你何不搅动泥沙,随波逐流?既然世人都已被迷惑双眼,你何不与大家一起醉生梦死?你这样自命清高,以至于遭到流放,难道不是自找的吗?”

    屈原回答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以免头发再次被弄脏;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以免身体再次被弄污。像我这样正直的人,怎能忍受这污秽世俗的侵染呢?我宁愿葬身鱼腹,也绝不与奸臣同流合污。”

    屈原拒绝了渔父的建议,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他执着而决绝,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虽然最终他的理想破灭,但是他至死不渝。千百年来,屈原之所以会被一代代后人所歌颂,正是因为他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地做出抉择。面对这种局面,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呢?孟子认为,培养“正气”绝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比如,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勇气概,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势力,恢复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再如,明代海瑞,看到嘉靖皇帝残暴昏庸,黎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为自己置办了棺木,诀别妻儿亲友,带棺上书直斥嘉靖皇帝,以死谏表决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社会早已进入多元化。但是,“浩然正气”从来没有过时。以“正气”对待工作,可以忠于职守;以“正气”对待金钱,可以廉洁自律;以“正气”对待朋友,可以真诚相交。这些品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会被人们所摒弃,因为它们是社会中永不褪色的宝贵财富。

    乘势待时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非常有智慧的人,也要顺应形势,才能有所作为;就像农民,只有手中握有农具,依照农时去劳作,才能有所收获。

    孟子所说的“乘势”,就是看准态势、顺应形势;而“待时”,则是等待时机、乘时而动。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顺应时势,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继而夺取魏国政权,至此,统一中国的“绊脚石”便只剩下吴国了。虽然司马炎希望尽早实现统一的梦想,但朝中文武大臣大多认为,吴国外有长江天堑之险,内有雄兵猛将,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灭亡。

    晋国大将杜预对于这些言论却不屑一顾,他上奏晋武帝,认为吴国国势已衰,天下民众企盼统一,归心于晋。因此,现在正是出兵伐吴的大好时机。如若拖延,必将给吴国喘息之机,迁延日久,统一大业只会更难完成。

    在杜预的极力劝说下,晋武帝于公元279年,调动兵马二十多万,大举伐吴。杜预任征南大将军,率兵长驱直入,攻克江陵。吴军毫无斗志,纷纷开城投降。

    此时,晋国内部又出现不同的声音,大臣们认为夏秋之际长江之水暴涨,不宜行军,不如等到入冬再起兵。对此,杜预坚决反对,他说:“现在我军斗志旺盛,而吴国的士兵却溃不成军,正是攻取吴国的大好时机。就如同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只要劈过几个竹节后,竹子就会迎刃破裂。”

    此次南征的结果也正如杜预所预料的一样,晋军不费吹灰之力,一路攻入吴国都城建业,吴国灭亡,晋武帝就此统一中国。

    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出处。“势”看似无形,实则无处不在,而且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左传》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述,讲的就是“势”的转变过程。顺势而为,无往而不胜;逆势而动,则往往会事无结果。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过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越。越军以获死罪的犯人在阵前自刎,分散了吴军的注意力,趁机大破吴军,阖闾重伤身亡。阖闾之子夫差即位后,任用伍子胥整顿军备,两年后再次攻越,在夫椒进行决战,歼灭越军主力,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山,勾践被迫求和。此时,吴国形势一片大好,但夫差竟然出人意料地同意了勾践的提议,以勾践入质吴国为条件,撤了兵。

    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吴国错过灭亡越国的大好时机,给了越国喘息之机。越王勾践听从文种、范蠡的建议,“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在内政上大力发展生存、奖励生育;在军事上施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同时送西施给夫差以弱其志,劝吴国大兴土木以削其国力;并以反间计杀死吴国重臣伍子胥。

    公元前482年,吴王率兵北上争霸中原,越王勾践见时机已到,迅速出兵攻破吴国都城。吴王夫差急忙会师救援。此时,吴军主力未损,越军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两国签订合约后罢兵。

    公元前478年,吴国闹灾荒,越王勾践再次出兵,并于笠泽一战中歼灭吴军主力。此时,吴国北结仇于齐,西结仇于楚,内忧外困,胜利的天平已经向越国倾斜。勾践吸取了夫差的教训,多次拒绝夫差的请和,最终在三年后攻入吴都,夫差自杀身亡。

    随后,勾践率领越军北渡江淮,与齐、晋等国会盟于徐州,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吴越争霸的形势不断变化,整个过程真可谓一波三折,异彩纷呈。通过这段历史,我们更能看到审时度势的重要性。一个人想要成功,不仅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还要注意“乘势”和“待时”。正如庄子笔下的大鹏,身长千里,乘风而上,直入云霄九万里;但若没有飓风鼓动大鹏的翅膀,让其借势而上,那么大鹏的抱负即使再远大,它也只能望南溟而兴叹了。

    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遭遇磨难能够使人坚强地生存,而贪图享乐只会导致灭亡。

    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思是贫寒的家境能够让孩子更早地懂得生活的艰辛,从而更早地学会生活上的独立。人们也常说“多难兴邦”,意思是灾难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一个国家更加团结,充满斗志,战胜困难。由此可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适时遭遇磨难,会磨练意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那些英雄豪杰几乎都是经历了各种磨难,才最终得以青史留名的。就像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被誉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就是这样一位生于忧患的人物。

    据《史记》记载,韩信自幼家境贫寒,因为没有好的品行,所以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没有生意头脑,无法依靠做买卖维持生活。于是,他只能寄居在别人家里。韩信曾经一连数月寄居于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后来亭长的妻子实在厌烦他了,便提前做好饭,端到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没有看到准备好的饭食。聪明的韩信自然明白亭长妻子的用意,一怒之下,便离开了,没有再回去。

    有一次,韩信在城下钓鱼充饥,正好碰上几位漂洗的大娘,其中一位看见韩信饥饿的样子,于心不忍,就拿出一些食物给韩信吃。自此之后,一连几十天,韩信都来找这位大娘要饭吃,并承诺说:“总有一天,我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大娘听了十分生气,说道:“你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居然无法养活自己,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贪图你的报答吗?”大娘的话让韩信惭愧不已。

    韩信喜欢佩戴长剑,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一次,淮阴城中的几个少年将韩信拦住,其中一位对他说:“我看你虽然整天佩戴着长剑,但实际上却十分怯懦。你敢不敢拔出剑来与我们比试一番,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爬过去。”韩信虽然想表现得很勇敢,但见对方人多势众,如果逞一时的匹夫之勇,肯定会吃亏。于是竟然真的趴在地上,从那位少年的裤裆下爬了过去。众少年无不嘲笑韩信的懦弱。

    正是由于乞食他人、寄人篱下的尴尬处境,让韩信懂得了自强自立的可贵;也正是淮阴少年的羞辱,让韩信明白了能屈能伸的道理。经过一系列的磨难,韩信终于明白了,只有成就了一番事业,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尊敬。于是,他选择了从军,先追随项羽,后效力刘邦,登坛拜将,定三秦、虏魏赵、下燕国、定齐国,成为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

    舜曾经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才被尧启用;傅说曾为刑徒,在傅险(地名)筑墙,后被武丁举用为相;胶鬲曾贩卖鱼、盐,后被周文王举荐给纣王,后又辅佐周武王;管仲曾为囚徒,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曾是隐居于海滨的小民,后却受到楚庄王的重用;百里奚曾为奴隶,却被秦穆公任用为相。这些圣贤之士,无不是在困难中成长,在艰苦卓绝的生活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能力,才最终成就他们的惊天伟业的。

    因此,一个人要想成功,就不能惧怕困难,而是应该将困难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在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迎难而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你把摆在面前的困难一一解决时,你就会发现成功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通达权变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女之间不能直接赠予或接受对方的物品,这是礼法;嫂子溺水,小叔子伸手援救,这是变通。

    齐国著名辩士淳于髡曾经问孟子:“依照你们儒家的看法,男女是应该授受不亲的吗?”孟子回答:“从礼法上讲,当然应该这样。”淳于髡又问:“那么如果嫂子掉进水里,按照礼法,小叔子能伸手去握住嫂子的手,施与救援吗?”孟子回答:“男女授受不亲是遵从礼法;但嫂子溺水,小叔子伸手援救,是变通之计。如果连嫂子溺水都不去救援,那岂不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孟子这里所讲的,其实就是权变的重要性。“男女授受不亲”是封建礼制的原则,但当嫂子溺水而不伸手救援,虽然遵守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却丧失了“亲情”这一人的本性。所以,当原则与本性发生冲突的时候,人就不应该只拘泥于形式,而是要依据具体情况,采用权宜的方式,做出虽违背原则、却合情合理的选择。

    人若是过于拘泥形式,给他人的印象往往不是坚持原则,而是过分迂腐,就会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位这样的君主,他不懂权变,最终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他就是宋襄公。

    宋襄公一直标榜仁义,为人处世也以礼法自居,正因如此,在当时也算小有名气。当时齐桓公年老,担心自己死后诸子争权,便将太子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希望依靠宋国的力量,保证太子顺利掌权。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诸子果然展开了血腥的权力争夺战,公子昭逃往宋国。宋襄公是个视仁义超过自己生命的人,见齐国有乱,既想完成齐桓公对自己的托付,又想借此完成争霸中原的伟业,便于次年邀约诸侯,共同平定齐国内乱。

    当时宋国实力并不强,所以响应宋襄公号召的仅有卫、曹、邾几个小国。由于齐国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心,又不清楚宋军实力,见他国大兵压境,所以便杀了公子无亏与竖刁,赶走了叛徒易牙,迎立公子昭为君,是为齐孝公。

    平定齐国内乱之后,宋襄公开始为自己的功绩沾沾自喜,做起了称霸中原的美梦。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不顾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国向楚国求救,于是宋军与楚军对峙于泓水两岸。

    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的目的只为救郑,咱们兵力弱小,不能和楚军硬拼,不如退兵吧。”宋襄公听后十分生气,说道:“我军虽然势单力孤,却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岂能不战而退!”于是宋襄公干脆在军中立起一面大旗,上书“仁义”二字。

    第二天,楚军开始渡河。公孙固说道:“等楚军渡河至一半的时候,我们掩杀过去,一定可以取胜。”宋襄公指着“仁义”大旗,说道:“人家连河都没有渡完,我们就开战,这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过河,公孙固又说道:“楚军阵形还没有展开,我们现在攻击,还有取胜的希望。”宋襄公怒道:“你怎么净出这种乱七八糟的主意!我们是仁义之师,怎能攻人不备?”结果楚军布置好阵形,大举进攻,宋国兵力不敌,宋襄公大腿受伤,被属下拼死救出。

    公元前637年,即泓水之战的第二年,宋襄公由于伤口感染,不治身亡。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宋襄公一味死守着“仁义”的道德准则,却不分场合,不看时机,不懂变通,最终落得饮恨而终的下场,在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引人深思。

    与宋襄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深谙权变之机,最终夺取了政权。

    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各率领一支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咸阳。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秦国灭亡。刘邦入主关中后,留恋这里宫殿的富丽堂皇,不忍离开。第二年一月,项羽攻破函谷关,想趁势消灭刘邦的军队。此时,刘邦仅有10万军队,而项羽的兵力则多达40万,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于是,刘邦立刻转变策略,与项羽的叔叔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亲赴鸿门宴,向项羽谢罪。

    公元前205年五月,已经身为汉王的刘邦趁项羽北伐之际,主动出兵攻打彭城。此时刘邦的兵力已经多达56万,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项羽只率领3万轻骑兵,就将其打得一败涂地。幸亏韩信等将领力保,他才免于身死。后来两军形成对峙,相持不下,刘邦见灭楚时机未到,便与项羽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二分天下。

    公元前202年一月,刘邦笼络了韩信、彭越、黥布等势力,兵力已达70万,而项羽只剩下10万疲惫不堪的士兵。刘邦见时机已到,再次发动对楚战争,并于垓下全歼楚兵主力,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岸边。

    在这里,刘邦向我们展示的就是“权变”的重要性。他之所以能够最终问鼎中原,就是凭借其根据形势调整策略的能力。弱小时,退居汉中,保存实力;僵持时,离间敌人,争取盟友;壮大时,一举破敌,毫不手软。可以说,刘邦将“权变”使用得出神入化,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在两年的对秦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所率领的军队数次遭遇危难,但他每次都可以凭借着随机应变的权变能力化险为夷,在战斗中不断调整策略,壮大自己的实力,打击对方,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从而一统天下。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与难题,要如何应对它们呢?是像宋襄公一样不懂变通、顽固到底,还是像刘邦那样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答案不言而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