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共有《匹克威克外传》等十四部,另外还有一部未完成的《德鲁德疑案》。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特写集则有《圣诞故事集》、《游美札记》等。
这部《博兹特写集》出版于一八三六年,是狄更斯最早的以书的形式出版的作品,其中包括曾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在各家报刊上的特写和短篇故事二十多篇,以及未发表的八篇,共三十五篇。“博兹”(Boz)原是他的弟弟的绰号,他用来作为笔名。
狄更斯生于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工业资本家在政治上已占绝对优势。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崛起的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劳动人民的极端贫穷和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照,英国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这些情况在《博兹特写集》中都有所反映。
在这些社会条件下,英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得到迅速的发展。作家们以生动辛辣的手法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们用笔暴露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嘲笑了中产阶级的贪婪和伪善,赞扬了正面人物的美德,为后人了解工业社会初期提供一面包罗万象的镜子。它不仅能具体而生动地说明当时英国的社会,甚至还有助于说明一切处于同一阶段的社会,使人们读后往往有身临其境之感。
由于狄更斯出身于贫民阶层,早年生活十分艰苦,对于伦敦下层大众的生活了如指掌,因此他的写作内容也主要涉及中下层阶级。《博兹特写集》向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贫民的描述。
在《七街日晷》中,读者见到那有如迷宫般的小街陋巷。其中鳞次栉比地密布着破旧不堪的房子,每栋房子里都住着好多家居民。例如铺面房间可能住着开店的人家,前后厨房各住一家;二楼和三楼前后间又各住一家,顶楼又住上一位落魄而又穷要面子的男人等等。处在这样拥挤恶劣的居住条件下,人们的脾气都变得很坏,夫妻邻里之间争吵斗殴习以为常。至于在市郊荒僻的贫民窟,更成为罪犯出没的渊薮。在《黑面纱》中所述的瓦尔沃思便是这样的地区。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散布着几间眼看就要倒塌的破屋。东一株发育不良的小树,西一摊积水。屋外所谓的“园子”的围栏是用旧木板胡乱钉起来的,偶尔可以见到外表肮脏的女人从屋里走出来,把垃圾随便倒在门外。
下层社会的赤贫状况必然会产生一大串社会问题。从《酒馆》和《酒鬼之死》那两篇文章可以看出,酗酒是如何同贫穷结下不解之缘的。为了消愁,一个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可怜虫把可以购买让全家人每人吃一口面包的钱全都用来买酒。醉了还要打骂妻子儿女,终于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妻子因不堪虐待,贫病交迫而亡故。子女无人照顾,任其流落街头,走上了犯罪堕落的道路,自己则沦为乞丐。夜里只好露宿街头。即使如此,嗜酒的恶习仍然如旧,直到死神降临。
犯罪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蒙默思街的冥想》、《刑事法庭》和《黑面纱》都着重描写了犯罪,特别是少年犯罪的现象。因家庭经济困难过早接触社会的少年,往往三五成群地踯躅于酒店或街道上,或者懒洋洋地把身子靠在路灯杆上。他们经不起外界的种种诱惑,有的辜负了寡母为培养自己忍饥受冻的一片苦心,终于犯了罪,身系囹圄,甚至被处极刑。
由于劳动大众缺乏教养,生活艰难,不少男人粗暴成性,动辄殴打家人,自己的母亲、妻儿都成为出气的对象,有的被殴伤残至死。《医院里的病人》一文中,就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被情人毒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酒店里则时时发生酒徒醉后打群架、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件。
狄更斯对于社会上那些默默地忍受苦难的弱者十分同情。他在《我们的近邻》一文中,描写了一对母子,由于家道中落,背井离乡来到伦敦,靠儿子抄写工作的菲薄收入为生。他们虽然挣扎于饥饿线上,却仍然傲气十足,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苦况。那个青年终因劳累过度而死于肺病。在《扣押财产估价人的雇员》一文中,他叙述了被扣押财产的家庭的惨状。有些家庭根本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全家老少衣不蔽体,三餐不继。原来那家的男人已被流放,他们的归宿就只能是济贫院。另有一户原来比较体面的人家,由于主人无能,弄得负债累累。这同狄更斯童年的家庭情况很相似,因此深得他的同情。女主人是一位因过分忧伤和劳累而把身体拖垮的贤惠的妻子;由于她的努力,才使这一家人没有流落街头,保住了颜面。说到颜面,这对于败落的中产阶级是多么重要呀!狄更斯在《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中,就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种人。尽管他们的衣服已经穿得很旧了,却极力要显得衣冠楚楚。故事中的主人翁由于没有去处,每天来到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消磨时光。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是以面包充饥,当作午餐,他便把面包放在衣袋里,用手把它一小块一小块地掰下来,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当他的衣服的颜色褪得实在不像样时,便用一种染色药水,把它染得墨黑,一时显得衣衫焕然一新,好不神气。可是昙花一现,没有几天,药水的作用一过,显得比原来的衣服更为破旧。
为了解救燃眉之急,当铺和旧货收购店自然是穷人筹措金钱最方便的途径了。那些爱面子而又窘迫的人们初次上当铺,先是望望橱窗中陈列的首饰,装出打算去购买的模样,四下张望着,见没有人注意,便偷偷溜进去。为了便于这种顾客的光顾,当铺专为他们开了一个边门,直通一排面朝营业柜台的小间。这样,在大厅中的顾客就看不清他们。这当然也是穷要面子的一种表现。
对付上述种种社会弊病,资产阶级政府依靠的是资产阶级法律。警察、法院、律师、监狱、债务人拘留所成为维持正常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手段。狄更斯的小说中很少不提到这些机构的,本书自不例外。在《访问纽盖特监狱》以及《囚车》两篇中,我们注意到写了不少女犯人,有一部分还是妙龄少女。她们还没有成年便过着教人痛心的生活。她们几乎不知道人间有什么真正的爱和欢乐。她们所面对的冷酷的现实生活几乎使她们的良知麻木了。她们所理解的只是饥饿、求乞、警察署、酒店和当铺。
我们还可以从《沃特金斯·托特尔生活一页》一篇中读到有关债务人拘留所的描写。在狄更斯幼年时有过切身体会,因而对这种地方十分熟悉。他在后来的巨著《大卫·考坡菲》一书中,对此有更为详尽的叙述。
我们从《博兹特写集》中也看到中产阶级的伪善、唯利是图和他们所过的游手好闲的生活。
《妇女团体》一文谈到同一教区中的两派妇女,其实是布朗母女和约翰逊·派克两家之间的竞争。她们表面上装出乐善好施,而目的只在于抬高自己,压倒对方。可怜的穷人就成为她们达到目的而受愚弄的工具。例如布朗小姐们为了博得牧师的欢心,以关心孤儿教育为名,不断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以至于使他们面黄肌瘦,甚至害了肺病。为了宣传自己的工作成绩,她们弄虚作假,在事先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沽名钓誉地举行了所谓公开考试。许多小姐们突然大发善心,大搞义演和义卖,为的是出风头或者猎取未来的夫婿。
《沃特金斯·托特尔生活一页》和《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描述了中产阶级的贪婪。帕森斯为了要从穷朋友沃特金斯·托特尔身上榨取金钱,硬要撮合后者同其妻的有钱女友之间的婚事,弄得沃特金斯·托特尔溺水自尽。明斯的表弟为了要让儿子继承明斯的财产,费尽心思,却落得一场空。
中产阶级的虚荣和往上爬的思想为骗子们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霍雷肖·斯帕金斯》中的小店员,他了解了马尔德顿一家要同上层人物联姻的心理,就冒充贵人来同他们结交。又如《在拉姆斯盖特的塔格斯一家》中,一个涉世未深的暴发户乡间小店主,由于一心想高攀贵族而上当受骗。《舞蹈学校》则描述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时髦,被人大敲竹杠,弄得几乎自杀。
《汽船旅游》、《约瑟夫·波特太太》揭示了有闲阶层终日无所事事的寻欢作乐的无聊生活。我们还可以从《伦敦的娱乐》、《河》、《阿斯特利马戏场》、《格林尼治集市》、《业余剧场》和《白天游沃克斯霍尔游乐场》几篇中熟悉当时伦敦人的娱乐和游乐场所,并从《五月一日》、《圣诞晚餐》和《新年》中了解到当时的习俗和风尚。作者在《五月一日》中提到一则关于扫烟囱工的有趣传说,并且哀叹那纯朴的古老传统被当前庸俗下流的娱乐所取代。这种怀古之情,中外都有,不谋而合,使人感到有趣。
本书还从另一角度使读者对当时的伦敦作为一个大城市有所了解。我们从《苏格兰场》看到伦敦市已经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街头晨景》和《街头夜景》看到伦敦各阶层居民的活动情况。其中包括工人、菜场小贩、女用人、店员、酒徒、警察、邮差、职员、小商人、过夜生活的人等等。那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仍然是马车,所以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绘了出租马车、驿车和公共马车。虽然工业革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蒸汽机在交通上的应用还仅仅限于轮船。当时还谈不上电的应用,照明也只能靠煤气灯。总的说来,公共设施和社会生活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博兹特写集》为当时伦敦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描绘出一幅幅十分逼真的生动的画面,各种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是了解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陈体芳同志的大力帮助,由吴钧陶同志担任责任编辑,特致谢意。虽然经过多人的努力,恐怕仍有疏漏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得到改进的机会。
陈漪 西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