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看半开-花看半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代李密庵写过《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读来很有意趣。

    林语堂先生就很欣赏其中所描画的这种自然放浪的生活。他认为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必逃避社会和人生、本性仍保持快乐的人。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用功、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付不起房租,富不至于不做工;会弹钢琴,可是技法不精,只为消遣;收藏古玩,只够摆满壁炉;读书,可是不用功;学识广博,可成不了专家;写文章,寄出的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被退回。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过中等阶级的生活,人类的精神才最快乐,是中国人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中国名士的处世哲学无疑是一种“半半哲学”,落入爱情中,便是“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情境,同样让人揣度和想象。关汉卿有一支曲《一半儿题情》就这样笑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绛纱。不比等闲墙外花。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一半迁就,一半拒绝,原不过是给对方一点温柔,再有一点想念,不会抛洒全部的感觉。爱情不总是剖心沥胆地直白,东方式的含蓄缜细,“和羞走,却把青梅嗅”,欲诉又掩,这是一种技巧,浸透了中国人圆融的中庸智慧。

    花看半开,是因为花将开未开之时,有着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之态,让人怜惜和疼爱。那种情状,有初生婴儿的稚嫩,有妙龄少女的新鲜,吹弹欲破,拈指不忍。花苞里噙着一声声娇喘,在春天温热的气息里显出几分焦急。这时看花,像和一个娇羞女子的约会,有了等待,有了想望,有了微笑的理由。

    花看半开,此时就是一种意境,一种韵味,易生悲悯之心和逸雅之态。当然,还有些暧昧之情,是说不得道不破的隐秘,藏在“那时花开”的时光里。

    花中藏蕊,收着小小的秘密,对赏花的人,是一道谜,在风里探究,在梦中破解。解不开的是花语,更是蕴藉的心思呵。女子的风情,便如此这般地沁进了爱她的男子的梦里和心里,于是有了想念,有了恋爱,有了一段段的传奇和故事。《西厢记》的崔莺莺偶一回眸,羞答答地,就抓牢了张生的心,然后有了红娘牵线二人私会的情节,一番波澜,几出惊折,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处事于若即若离之法。中国人向来讲究中庸之道:以风情解之,是半推半就;以文字赏之,是蕴藉余韵;以书画品之,是疏密有致。以此观之,竹,树,峰,鸟,月,雪,无非是一种哲学在自然中的反射。

    记得多年前到过北京的“半亩园”,是台湾人开的一家饭店。菜单里的菜端上来,都是用小盘小碟小罐盛装,很清秀,味道也清淡,吃到最后,感觉也是吃个半饱。那时还直抱怨呢,现在想来,便是店主所信奉的“半半哲学”吧。把这种哲学从精神烹饪到物质中,真是用心良苦。只不过,要参透其禅意,不仅仅是用口舌品尝,也需要用心悟道呵。

    因为半开的花最逗人眼目,最让人想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