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来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情为民所系,艺为民所需,坚持文学艺术面向与服务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方向。在美学史上,最早提出人民性概念的是别林斯基,他将其阐释为“对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气质的忠实描绘”。杜勃罗留波夫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要真正成为人民的诗人,还需要更多的生活:必须渗透着人民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生活,跟他们站在同一水平,丢弃阶级的一切偏见,丢弃脱离实际的学说等,感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质朴的感情。”一切进步的文艺作品,不论什么时代、不论什么形式与风格,他都是以渗透人民的精神、表现人民的情感,而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从而获取社会的认同和历史的价值。那种疏离人民精神世界的创作倾向,其结果必然导致作品丢失应有的精神向度与思想力量,也必然带来文本叙事或艺术表现历史感与真实性的丧失。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国当代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与繁荣:文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文艺从政治与阶级斗争的维度向审美与艺术维度的转移与回归;文艺要素的丰富多样性与创作主体想象力的自由呈现,这些都拓展了文艺在当代的生存空间,展现了文艺的意义生成与价值取向的新境界。我们的文艺家在“既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审美实践中,正在谱写着新的篇章。但是我们丝毫不能低估商品大潮影响下文艺价值失衡与价值困惑的态势:当那种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所谓个人化、私语化写作已成为某种“时尚”时,当消费主义文化所衍生的“颓废主义”文艺倾向似乎愈演愈烈时,对文艺人民性价值取向的坚守就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创造与文艺评论,仍然要把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作为衡量一部作品成败得失的标准尺度。“人民大众”的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从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有了丰富和拓展。新的时代造就的人民大众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审美趣味的多变提升,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艺的思维方式、表现形式以及受众的欣赏期待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都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但是,这些改变并没有动摇当代文艺的基本品格,新的文艺元素的加入只能是丰富了当代文艺的审美感受力,拓展了文艺审美实践介入与传播的可能性。新的时代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基础,仍然是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
对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言,如果说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是源泉和基础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的审美理想就是思想支撑与情感动力。社会主义审美理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依据与基本内涵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以人为本”的理想,其精神向度与价值取向就是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文艺作为人类审美的把握世界的一种情感方式,其反映人的精神世界与引领人的精神生活的审美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人类审美理想感性显现的过程。文学艺术所必然包含的人文精神与终极关怀,与进步人类的审美理想是一脉相承的。理想是对现实的自觉践行与能动超越。没有理想的文艺,是没有热情与生命力的文艺,当然也是没有人民大众认同与没有前途的文艺。一切进步的文艺都必然会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未来世界的理想中,汲取灵感、智慧与激情,孕育诗情画意与审美境界,在对现实与历史的真实描绘中,蕴含或透射出崇高的理想光芒,感召与引领人民大众去创造历史,迎接未来。
邓小平同志曾要求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和艺术家,应该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应该具备对现实人生敢于担当的精神力量;应该重操守、讲良知、有理想,这样才能以文学艺术的理想之光,去点燃中华复兴与时代前进的火炬。
当然应该看到,商品大潮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对当代文学艺术基本品格与审美理想的侵蚀、冲击与遮蔽的现象是严重存在的。商品化原则必然催生消费主义文化倾向,文艺的娱乐化与文艺的市场化也在所难免;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由于坚持削平文艺的深度模式与宏伟叙事,由于坚持消解时间维度,进而消解一切历史感,这就必然导致文艺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历史深度的同时消失,没有了历史感,当然也就没有了未来,没有了理想。纵观当代文艺发展的态势,一方面,深刻揭示社会历史转型时期人的价值与道德体系重建的艰难与困惑,努力地表现对于人类社会正面精神价值与审美理想的呼唤与追求,成为当代众多文艺作品的母题;而另一方面,商品化原则与后现代文化思想正在向创作主体的创造性与审美品格的坚守提出挑战,文艺的意义生成与审美理想正面临着腐蚀与消解。于是乎充斥市场的就不乏世俗化、平面化甚至颓废倾向严重的所谓文艺作品。对于文艺创作领域出现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与价值指向的迷乱,文艺评论不能缺席,除了理论上的梳理、廓清与甄别外,还要更多地引导与鼓励创作主体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提升和超越,倡导与赞赏通过文艺的审美观照,来涤浊扬清并创造“人类诗意栖息的家园”。
社会主义的审美理想是建立在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脱离了历史与现实基础的文艺的审美理想,由于过分夸大了文艺的审美超越功能,只能流于空泛而苍白的乌托邦性质。同时,倡导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并不是掩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阉割文学艺术应有的批评锋芒。周恩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说过:“我们的理想主义应该是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我们的现实主义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努力达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完美融合,是文学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安徽日报》2009年9月4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